第202期 | 慢練太極拳的體會和收穫

 

  太極拳具有健身、修身、醫身、樂身和防身五種功效,涉及哲學、力學、中醫學、兵學和美學五大領域。太極拳涉及這麼多領域,加上幾十個複雜的動作、眾多的要領和無過不及的「度」,如果不通過緩慢均勻的練習,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其精髓的。我起初不明白太極拳的內涵,也不知道怎樣掌握其要領,學拳學劍,只模仿外形動作,學了一套又一套,只求數量和多花樣多,沒有在練拳質量和內功上下功夫。近十年來,我舍掉了原學的十幾個拳劍套路,專門練傳統楊式85式這一套,反而覺得有學不完練不完的東西,不斷有新的收穫,也逐漸體會到緩慢均勻地慢練比快練和跟隨音樂行拳的效果更好,歸納起來,有以下好處。

  

  慢練有利於領悟太極拳立身中正安舒、全身放鬆、節節貫穿、上下貫通等精髓,克服快練時容易出現的上體不正、前俯後仰、左右晃動、肢體僵硬等問題。有位太極高手說,中定放鬆是太極拳入門的基本要求。按我的理解,「中」就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條線;「定」就是身軀不能隨便晃動,要定得住;放鬆是太極拳的靈魂,從心意到肢體,里里外外都要放鬆。然而在明白了這些之後,要做到身知體悟,還需要有一個很長的習練過程。我年輕時就有點駝背,生理上的缺陷一直妨礙我掌握立身中正的要領,為此,我不論習拳練功,還是日常坐立、行走或看書寫字,都注意頭正身直、尾閭中正,慢慢地腰身比過去直了很多,現在是老頭了,反倒幾乎不怎麼駝背了。過去窩胸駝背,習慣性低頭,「神」提不起來,現在頭往上領,精神有了,身直了、也就中正安舒了。

  慢練有利於腹式深呼吸,即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明確指出:「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在《新編太極拳全書》137頁中對呼吸的論述,卻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拳友中也有各種不同的練法,有的主張有意識氣沉丹田,有的主張意守丹田,有的主張自然呼吸不用守,還有的主張似守非守。我本人的體會是,初練時以自然呼吸為好,動作熟練後,待能緩慢均勻全身放鬆地練拳時,意念中只要稍有松□氣之意,就能由自然呼吸過渡到腹式深呼吸,此時丹田似守非守,身上手上都會有內氣充盈之感。凡腳底、身上、手上出現的發熱、發麻、發脹、蟻爬等,都是應該伴有的正常感覺。

  慢練有利於分清虛實,穩定下盤。楊澄甫強調「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我的體會是,如果把中定放鬆當作入門的第一步,那麼,下盤功夫就是第二步了。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下盤功夫是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不牢,就如空中樓閣,見風即倒。那麼怎樣才能練好下盤呢?我自編了一首口訣:「兩眼平視靜心身,提頂吊襠腰胯沉,實腿支撐穩如柱,虛腿邁步才輕靈。」所有跟我學拳的拳友,我都是用這□訣幫他們加強記憶的。練拳兩腿輪換移動重心,全身像是坐在一條腿上打拳,重心的移動要緩慢均勻。虛實分得清,實腿就會越來越沉穩,虛腿就會越來越輕靈。如果能感到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個八面支撐的樁功,就達到了既練了拳,又練了功的理想效果。太極拳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就是在緩慢均勻移動重心和分清虛實中體現出來的。

  慢練有利於做到腰帶四肢,勁力完整。楊式太極名家楊振基強調,太極拳必須以練腰為主,「一切動作要靠腰帶動,腰帶,腰拉,腰轉,腰腳手」。還說「太極拳不從腰上去練,永遠也練不成」。行拳走架時,全身都應放鬆,前進、後退、左右側行,腳不能用力,手更不能主動和妄動,需要用腰(有的動作還要用胯)來帶動作圓弧形運動,即大圈套小圈,一圈連一圈,相連不斷。如果動作快了,就容易忽視腰帶四肢、勁力完整。十五六年前我雖然認識到了練腰的重要性,但由於缺乏指點,我打起拳來仍然是身、腳、手各行其是,形不成整體。太極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手上的勁是從腳下傳上來的。如果習拳時手妄動,主動勁就散了。要形成整勁就必須用腰帶。我的老師曾說過,腰管左右(指手的左右運行),手管上下(上下用手領),腿管前後(身手前去和回收靠腿的前弓和後坐)。簡短樸實的幾句話,把太極腰、太極腳、太極手如何協調一致,講得清清楚楚。這種練整勁的感受,也只能在緩慢均勻的練拳中體會到,練快了,是無法感受到的。

  慢練有利於細心領會「用意不用力」這一重要拳理拳法。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講得十分明白:「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不用力,就是指通過長期練拳,逐漸減去身上的拙力。曾有師傅和拳友提示我,打拳不要灌意(意太濃),我想,無過不及不光指外形動作,意和勁同樣要無過不及。用意還有個度的問題,也就是用意必須適度:意太濃,無意中用了拙力;意太淡了,又丟了掤勁(指太極拳的總勁)。打拳強調緩慢均勻,既指速度要均勻,還包括力度也要均勻適度。如果練快了,行拳走架中就難以意識到力的正確使用了。

  慢練更有利於把拳架練規範打準確,也便於拳友看出不足。也就是說如果練快了,不但自己難以感受到對與錯,同行也不易看出拳架是否準確。太極拳的外形動作是否規範極為重要,比如手的位置擺對了就出勁,擺錯了就丟勁。

  慢練有利於修身養性。過去我愛人與我性子都比較急,長期相處中難免會有些摩擦。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不高興時開口就刺人,以往我聽到剌耳的話也沉不住氣,容易和她爭吵。經過長期慢練太極拳,每天習慣性地專心致志、心靜體松地練,並將這心態有意識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遇到煩心事,也不會太在意,與人產生矛盾時也能冷靜思考,妥善處理。讓人三分,事情很快就過去了。現在我老兩□感情更加親密,真正是少來夫妻老來伴,三世同堂的家庭更加和睦美滿。這是快練難以達到的境界。

  慢練究竟要慢到怎樣才合適呢?這要根據習拳者年齡、體質、習練階段和層次、功力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一套楊式85式拳,可打20-30分鐘,也可打40多分鐘或更長時間。慢練不光是行拳速度放慢,更要注重均勻連貫,避免斷續和起伏。但如果習拳者平衡能力和腿力不夠,暫不必求慢,可經常練練樁功,走走太極步,力求由快到慢自然過渡。

  慢練太極拳,對健身養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中醫認為,人體氣血不暢就易生病,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太極拳動作柔和緩慢、節節貫穿、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可以促進休內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利於新陳代謝,提高各器官和系統的功能,從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慢練太極拳,腰身不停地左右旋轉,能對內臟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別是要求全身肌肉放鬆,思想安靜,能使大腦皮層得到很好的調養。我年輕時易感冒,年過七十後,感冒反而少了。即使是偶感風寒,也容易康復,有時上午在醫院吊瓶,下午我就打拳去了。十幾年前我患有輕度腦梗,曾出現過多次短暫性意識障礙,後來又患上了前列腺增生。醫生認為前列腺增生不開刀就難以治癒,我考慮到自己年紀偏大,決定採取服藥保守治療,輔以慢練太極拳。以上病症兩、三月後均明顯好轉,現在基本治癒。我今年77歲,每天堅持練拳3至4個小時,還要做幾個小時的家務活,竟然沒覺得疲勞,吃飯香、睡覺甜、兩便正常,全身舒適。練太極成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形成越練越想練的良性循環。可以預計,習練太極終將伴我餘生。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路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太極療訂閱號公眾號:taijiliaody  


推薦閱讀:

林墨根先生太極拳經驗談 (文:陳雄整理)
第812期:破譯太極拳調心的奧秘
陳家溝不是太極拳的祖庭
太極拳學什麼?怎麼去練?
膝蓋痛能練太極拳嗎

TAG:太極拳 | 收穫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