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藝茶道

        

  壺嘴的曲直是非  :   說茶具,目光往往會先落在最引人注目的茶壺上。原來看茶壺,除了看質地、色澤,看器形時並不很注意壺嘴。後來發現關於壺嘴的曲直歷來還有不同看法,於是每次選壺賞壺多少會留心到壺嘴。

    主張壺嘴直為上的主要代表是李漁。他在《閑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有「茶具」一節,其中具體說到茶壺嘴的製作和選擇標準:

    「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憂,再曲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他的意思很明確:製作茶壺,壺嘴一定要直,選購的時候也要按照這個標準,壺嘴一曲其功能就讓人擔憂,曲兩曲簡直就成了廢物。因為裝茶的器皿和裝酒的不一樣,酒沒有渣滓,一斟就出來了,所以酒壺嘴的曲直可以不講究;而茶是有形體的東西,即使是星星點點的小茶葉,入了水就變成了大片,斟的時候,容易進入壺嘴,使壺嘴塞住。喝茶是愉快的事情,如果這樣斟不出來,就讓人非常不痛快。茶壺嘴直就可以保證沒有這個毛病,就算有時塞住了,也方便疏通,不至於很難辦。

    李漁時常喜歡發人之所未言,所說未必都可當真,不過這段話聽上去明確痛快,我初讀時沒有多想,就覺得可以認同。

    後來讀《茶具》一書(宋伯胤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中論及茶具改進,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給碗形茶器加上蓋子,另一個就是將短而直的壺嘴,慢慢改成細而長的兩彎或三彎嘴。而這種改進的目的,是「為了茶香不泄」,「保持壺內的茶味」。這就是認為壺嘴彎曲的好,和李漁的看法不一致了。 

                                                                壺嘴曲直,誰是誰非?仔細考慮,又可發現兩者看似針鋒相對,其實是各有側重。壺嘴直,是為了出水流暢,壺嘴曲,是為了茶香不泄。各有各的道理,有一利則有一弊。直乎?曲乎?頗費思量。也許,喜歡簡單痛快、注重「飲」勝過「品」的人,不妨選擇直壺嘴;性格溫和收斂、注重「品」的境界多於實用性的人,可以考慮曲壺嘴。

    當然,若是能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便是上上大吉。比如,茶嘴可以設計成曲的,但是在壺內加一個大小恰與壺蓋口等大的金屬濾層,將茶葉和茶湯分成上下兩層,而壺嘴設在下層。或者在壺身和壺嘴連接處加上一個嵌入式的小的塑料濾網。這樣都可以在保證茶香不泄的同時,確保茶葉碎末不會堵塞壺嘴。這兩種方法,日式茶壺中都可見到,似可借鑒。

    就我所見,雖然李漁大聲疾呼,但清代的茶壺嘴仍很多是彎曲的。再看眼下的茶壺,直茶壺嘴成了絕對的主流。看來現代人是越來越注重實用了。或者說,為生計所迫、為快節奏所驅趕,性子越發的急躁了。然而,茶心即閑心,若要得茶中之樂茶中之清茶中之和茶中之幽,還是要緩一緩,靜一靜,定一定,才好。                          

                  南風北漸話茶藝:    二十多年前,台灣出現了中國茶文化復興的浪潮。據資料載,台灣有人首創「茶藝」一詞。有人不禁要問:為何叫「中國茶藝」而不叫「中國茶道」呢?關於這一問題,力推「中國茶藝」概念的、且經常來往于海峽兩岸的茶文化專家范增平教授是這樣解釋的:「茶道」雖中國古已有之,但卻為日本專美於先,若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引起誤會。而「茶藝」正是有別於「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邏輯,「茶藝」中還應有「茶道」之概念,從其推崇和主張的「中國茶藝文化學」便可以證明。在此暫且不論。    單就「茶藝」兩字,卻以極快的速度越過海峽,落戶港澳,瞬息間遍及祖國南方城市。隨潮流所至,這種起源於閩粵地區泡茶技巧被台灣學者重新組合而成了「台式泡法」之茶藝,也於不知不覺間傳到了北方城市中。 

     南方是最早導入「茶藝」概念、最早舉辦茶文化藝術節、最早成立茶藝表演隊、最早創辦茶藝館、最早創辦茶文化刊物的地方。而如今,各種茶文化節、茶文化研討會、茶藝表演已不再讓北方城市大驚小怪,北京、河北、山東、山西、遼寧、甘肅、陝西、河南等省的茶文化活動如火如荼,茶藝表演五彩繽紛,決不遜色於南方城市。一些超大規模茶藝館(2000平方米以上)也在北方城市誕生,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基地也在北方城市形成。一向被人稱為「小家碧玉」式的茶藝表演也在北方城市興盛,大有壓過南方城市的勢頭。從去年在鄭州和杭州兩地舉辦的「茶藝大賽」來看,金獎行列中有不少是北方城市茶藝館的茶藝表演隊。如北京老舍茶館創編的「奧運五環茶藝」,西安六如茶藝館創編的「浪漫紅茶」……。「茶藝」的南風北漸,改變了北方的許多世象。

    過去,北方地區大多品飲花茶,現在六大茶類在北方隨處可見。北方許多飲茶人不但知道六大茶類的歸類,還知道過去鮮為人知的諸多品種。有南方人說:「普洱茶在北方最有市場。」此語不假,這些年北方人家庭中的普洱茶數量在增多。最讓我驚訝的事,有許多南方人居然跑到北方來開茶藝館……。點點滴滴給我的感覺是,這裡正演繹著一場「茶藝」南風北漸的變化。 

     北方這片土地上的地域文化,向來富有包容性。從北方茶文化的歷史看,就是海納百川的歷史,南方產茶區域產生出的茶文化現象,北方人從來不排斥,人們的觀念不僵化不保守,所以也就出現了茶仙盧仝、禪茶鼻祖趙州從諗禪師以及張揖、張又新、李德裕、封演、劉長卿、毛文錫、紀曉嵐等茶文化名家。北方茶文化濃郁的地方特色,總是與多樣的南方地域文化兼容並存。北方人酷愛自己的傳統花茶,去又不固守其中,而是致力於向飲茶的多樣化轉化。吸收南方的茶文化,使它融合與自己的茶文化中,從而形成多元的地域茶文化內。這一點,倒不像江浙一帶人固守自己的綠茶,閩粵一帶人固守自己的烏龍茶,雲貴一帶人固守自己的普洱茶。北方人的這種努力,已經並且還將產生積極的成果,從多層的茶文化活動中,我們都能看到茶文化交流和融合,帶有戲劇性的變化。 

     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西風東漸至日本、韓國,一千二百多年後卻又有「日本茶道」、「韓國茶禮」影響著中國。如今中國茶藝重新展示了自己的魅力,先有南風北漸,繼而又由西向東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從日本、韓國每年派人來中國學習茶藝和考評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就足以證明這一點),甚至於??西的禪茶表演已走進了歐洲。這種變化,顯示了茶文化的發展規律,中國各地茶文化的交流,南風北漸或北風南漸的相互轉換,也同樣有著自身的規律,那就是茶產業和茶文化的互動,產茶區和消費區的互動。

     感受南風北漸的點滴表象,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加絢麗的「中國茶藝」一定會由東漸西,走向世界。                                                                                                            福建春倫茶葉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茶的分類與審評-茶藝師培訓網
茶藝學習筆記
茶藝與茶道,大不一樣!
武夷山工夫茶茶藝(十八道)

TAG:茶道 | 茶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