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經典語錄全集(2)

200.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

201.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

202.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才算真實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誠心」,如果講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難。

203.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為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

204.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讚、謗、毀、譽,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輪迴、往生凈土,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

205.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206. 現代人所有的過失,就在於喜歡「自我表現」,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207.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為別人造福。

208.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不難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惡習氣就很重,這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時常自我檢討,善的習氣要增長,惡的習氣要斷除,這是修行的根本原則,念佛人也不例外。

209. 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

210.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業因。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辦生死大事,只會縱情沉溺在五欲六塵、貪瞋痴煩惱裡面,這是將來生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應該要謹慎,時常自我警惕。

211. 心裡還有分別執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會有業障,即使一個人住山也會生煩惱,身心不自在。

212.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三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213.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214. 研討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對於經典義理能夠真正理解。「解」是認識路,不認識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確的見解。更進一步還要求「圓解」,有正確的見解而不能圓融,修行還是會有障礙。

215.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眾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凈心。心地清凈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眾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啟之後,再讀大藏經,三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為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216.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為對於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217. 從前出家,前五年不準聽經、研究教理。而現在師父卻教我們讀經、念佛、研討同時並進,這是希望幫助大家快點進步。一天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讀經念佛,二小時研究討論,這是解行並進。初學者以讀經、培養清凈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後,對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強,認真實行,所以初學、老修的重點不一樣。

218. 研究討論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對於經典的義理透徹明瞭;第二步則要研討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樣去實踐;這是重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順境、逆境、家庭、社會之中,我們能夠把經典的道理、原則、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夠得真實受用。

219. 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真正能夠做到兩成才能往生;能夠做到一半,就絕對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220.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凈、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願,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

221. 研究經論非常重要,沒有理論的基礎,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適當,雖然有進步但是很緩慢。所以研究經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明瞭透徹,可以消除許多障礙,減短修行成就的時間。

222.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三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

223. 我們「想」,就想阿彌陀佛的本願,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想這個,就叫作妄想。我們「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阿彌陀佛,就是邪念。

224. 真正的念佛人,環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會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有懷疑、夾雜和間斷。

225. 我們讀經、念佛,如果不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心行,還是不能夠消除業障,只是修有漏的福報。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都掛在臉上,愚痴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226. 有煩惱、有妄想的時候,就立刻讀經念佛,恢復心地本來清凈。

227.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讀經、念佛,恢復自性的清凈,把煩惱、妄想漸漸去除。世尊告訴我們,妄想、執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兩大病根,妄想、執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墮,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獄眾生的妄想、執著最重。菩薩的妄想、執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斷盡,證得圓滿無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見得這兩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捨棄?

228.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是唯一的大事。

229.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230.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於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

231.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喜歡一部經,只要能專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232.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凈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233.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234. 學習書法可以訓練耐心、修定,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學習一字,臨摹一百次。先學字的間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時要讀帖,不間斷、不夾雜。先要一門深入、專學一家,有成就以後才能夠融會貫通。

235. 有人問:「只依照一部﹃無量壽經﹄修學,這樣堅固的執著能夠成就嗎?」末法時期,只要執著一種經論,一心專修就能成就。譬如這個講堂有很多門可以進出,只要執著走一個門,進入講堂以後豈不是門門平等?

236.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說:「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對於通達經論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應該讚嘆,因為他能夠指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學生努力發奮,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37. 修行人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對於人事複雜之地,應當遠離。

238.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239. 在臺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義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

240.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麼!一是菩薩,二是如來,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241.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還是一個人獨自專修比較穩妥。看看「凈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許多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的人,都是一個人專修。一個人修,警覺性很高,下定決心超出生死輪迴、往生見佛;兩個人在一起就有意見,雜心閒話,很難得到功夫成片。

242.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凈,沒有妄念,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把握光陰努力精進。

243. 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從這裡學起,再推展到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244.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

245.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於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246.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247.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凈,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248.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儘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249.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250. 凈空老法師自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與人爭、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實念佛而已。

251. 處亂世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生,就是大福報。千萬不要惹事生非,自亂方寸。

252.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覺心提不起來,原因在於不讀經書。所以師父常勸初學的人,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時時提高警覺,修行才能得力。

253. 不要與人結冤讎,不管他人報不報復。只要自己還有貪、瞋、痴的業力,就絕對障礙修道。

254. 欺善怕惡,是絕對的錯誤,因果報應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時常提高警覺,自我反省、改正錯誤。

255.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能懺悔業障。所以要多讀書,發現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愚痴,不能夠改正過失就是造業。

256.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凈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迴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257.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258.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真正體會這兩句話,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清凈自在。

259. 「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都是真實心的流露,真實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自己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要永離輪迴、求生凈土。

260.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從前錯誤的行為;修學的方法是「凈念相繼」,認真念佛修凈業,善、惡兩邊都不執著。

261.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凈、平等、覺」,如果不修這三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為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

262.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263.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264.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貪、瞋、痴」,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

265.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牠。

266.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應。修行人念念為弘揚正法,想求道場也可以求得到。

267.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於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範。

268. 學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也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通過的大關卡,如果在這一生我們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

269.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270.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別人對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應該銘記在心,更何況是父母、師長的大恩大德,我們更要念念不忘;這是培養自己忠厚的品德。別人對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別人有好處,則要念念不忘;能夠學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地才會真正清凈,德行才能成就。

271. 善知識總是「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師希望學生好,他們遺憾自己沒有能力、沒有環境學習,所以盡心儘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進,優點發揚光大。朋友與朋友之間,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實在講,這個意識就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不斷的根本。

272.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想到別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煩惱。每個人都有善、惡,有醜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更何況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醜陋的,我們也要捨棄,只看他光明的一面,這樣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沒有恭敬心的人,道業絕對不能成就。

273. 凡夫總是喜歡看別人的醜事,而且愈丑愈好,這是大毛病。法師一生保持清凈的秘訣,就是不看別人缺點,時常讚念別人的功德勝事。

274. 人一生當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時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動、一言一行,極樂世界菩薩們統統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要想瞞,也只能瞞住世間的愚痴人,這種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275.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276. 什麼事情都要先檢討自己,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教我們存心仁厚。想要別人對我笑,自己得先對別人笑;處世要大公無私;這些都是學做人。

277.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負擔。一切境緣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凈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際遇就讓佛菩薩安排,讓它自然成就。有緣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別這個緣是邪還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觀察將來的影響,不要輕易被境界所轉。

278.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這一顆心,磨得又光又圓,心胸才會寬闊自在。否則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時候,雙方都有過失、都要造罪業,來生來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279. 生煩惱是自己內心有病、心裡有衝突,與外境不相干。其實盡虛空、 法界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280. 世、出世間的學問、德行,都是自清凈心顯露。儒家講「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講「明心見性」、「凈念相繼」。這是人生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281. 「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位,可見得言語的重要。古人說「禍從口出」,言語不謹慎,小則影響個人榮辱,大則導致國破家亡;這些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時候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與人結冤讎,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口業」最難守,世尊教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自己一定要謹慎。

282. 諸佛菩薩眼看眾生造業受苦,也不說一句,為什麼?機緣還沒有到,即使說了他也不覺悟、不會接受,反而會造業造得更重。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頭、肯接受時,才會幫助他。

283. 不要誹謗人,也不輕易讚嘆人,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古人說:「君子絕交,不言人過」,喜歡說別人過失,的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毛病。

284.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養;「政事」、「文學」是待人處世受用的原則。

285. 有大智慧的人,態度一定恭敬、謙虛。有深度的人,聽別人講話不會立即反駁,先要經過深思熟慮,恐怕自己思慮不週,犯下過失。

286. 自從廬山遠公大師創辦東林念佛堂以來,「蓮社」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所提倡的「凈宗學會」,正是是古代蓮社的現代化,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而是一個獨立的社團,每個學會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選幹部,帶領一個地區的念佛人,大家一起來共修。

287. 中國儒家以禮樂教學,佛門則重視戒律與梵唄,戒律調身,梵唄調心,在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高歌一曲,的確能夠紓解心中的憂慮。世間音樂會激發人的情緒,但是佛門音樂,卻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平靜安定,所以稱為「梵音」。經典上說,世尊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慈悲心,音聲有佛菩薩加持,自然得感應。善導大師說「一切真實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288. 作事一定要謹慎,真正愛護一個人,就不能讓他有造罪業的機會。讓眾生有機會造罪業,這是我們的過失。

289. 人道要有倫理才算是善道,如果喪失倫理,人道也就變成惡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餓的時候才會吃小動物,如果不餓,即使有動物從牠面前走過,牠也不理會;所造的殺業不太多。反觀人類所造的惡業,比起毒蛇猛獸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後尚有上升,人死後反而往下墮落。

290. 得到神通有三種方式: 清凈心, 藥物︵效果不大︶, 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喪失︶。所以只有修清凈心,自性能力恢復,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凈心是定,我們依照戒、定、慧修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等到智慧開啟,自性神通自然恢復,不求也能得到。

291. 古人非常重視老師與朋友,這是一個人成就的重要關鍵。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學的關係還要親,同學還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學。我們自己發心修學,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幾個人一起研究討論,這是古人所謂的「切磋琢磨」,道業、學業才會進步。

292. 極樂世界的大眾,每個人相貌都相同,這就是世間人所說的「相隨心轉」。我們仔細觀察兩個人,如果他們的相貌、言行、舉止都相同,習氣個性也會一樣。所以一個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從相貌上看出來。

293. 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緣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緣分來的時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沒有福德智慧的人,縱然遇到勝緣,也會當面錯過。

294. 世尊當年教學,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薩、羅漢,雖然沒有制度、沒有組織,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這些我們讀歷史都能夠看到。現代人有制度、有組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毫無成就。這就是覺悟的人沒事,迷惑的人多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能夠天天進步的是賢人;我們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也已經很可觀。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進步呢?心地清凈,沒有什麼事,牽掛、憂慮比從前少,這就是進步。所以修行,要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

295. 學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樣,就古人所說的「人天眼目」,這是修大福報、無量功德。

296. 孔老夫子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中和」,所以我們看「論語」裡面,字字句句都充滿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個人一生就可以過得很幸福,團體來講,尤其是領導人,能夠掌握中和之道,團體一定會興旺。

297. 讀書要掌握總綱領、總原則,才能夠得受用。

298. 我們靜靜觀察,儒、佛的教學都是活潑而生動,絕對不教人讀死書;讀死書的人一定不會開悟;不僅是佛法,儒家也講求「開悟」。什麼是「開悟」?能夠舉一反三就是開悟,學習一個原則,會聯想到許多事,懂得靈活運用、事事通達,這樣讀書才會有受用。

299. 「事一心不亂」是解悟,「理一心不亂」是證悟。念佛的好處,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亂」,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勢至菩薩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

300. 佛經上常說「五濁惡世」,現在這個時代,不但物質環境有嚴重的污染,人事環境也非常惡劣。不但貧窮人過得很苦,富貴人也不快樂;還有很多有權勢的人,每天都覺得苦惱不堪。人與人之間,往往是冤家聚頭,討債還債,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時候大家親如兄弟,沒有利益的時候,再好的朋友也視同陌路,連父子兄弟,也會因為爭名奪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殘殺。這些情形在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很多。再看物質環境,不但空氣、水源早已經嚴重污染,就連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會產生副作用。我們自己不但煩惱很多,而且對於是、非、善、惡一無所知,只會盲從附和。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稱為「五濁惡世」,真是「內有障礙,外有惡緣」,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勤奮努力的修行。

301. 古德常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貴,在於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發心犧牲奉獻,自行化他,所以連宰相、將帥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徹底的犧牲與奉獻,古德也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都是真實的告誡我們,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則將來一定會受果報。

302. 從前出家人接受供養,都要講經說法來供養施主。法供養要有清凈、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養,所以我們要認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303. 對於佛的威儀、軌範我們要認真學習,並且把它發揚光大,才不愧為佛弟子。

304. 世間人笑話學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許多人強調,要講究營養、有進步的醫學,才能保持健康長壽。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在苦難中生活的人,他們每天粗茶淡飯,根本談不上營養,也不用吃補品,仍然活得健康快樂,也很長壽。由此可知,這些不是圓滿的長壽之道。最究竟徹底的答案,佛法告訴我們,是修善積福。因為健康長壽是福報,福報必須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夠得到。現在全世界災難很多,有福報的人,再大的災難也能度過。所以要學習清凈、善良,節儉、惜福,在大災難中自求多福。

305. 佛門裡面長幼的順序,以德行為第一,其次才講戒臘和年齡。最簡單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

306. 世界的劫難,必須靠多數人知道懺悔、改過自新,才能夠化解。但是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為這是眾生業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報應。

307. 唱念不容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平劇裡面的唱腔、白文,與佛門的唱念很接近,我們可以學習、做參考。唱念的本質是真誠心的流露,技巧是表達的方式,心不真誠,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動人。有真誠心,就算沒有技巧,還是能夠令人感動。佛當年以音聲作佛事,整部大藏經,都可以譜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308. 真正的好老師,一定很願意教學生,把好的東西流傳給後世;只可惜找不到學生。畢竟真正肯學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懶散,沒有尊師重道和敬業的精神。

309. 我們生在這個濁惡時代,是共業所感,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加上外面環境的惡緣,沒有不造業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環境污染,不需要別人勸勉就能夠潔身自愛,這種人都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

310. 八地菩薩的境界,我們業障凡夫的確沒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凈、凈念相繼,就可以達得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比不上一個老實念佛人,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就可以圓滿成佛。佛經上說,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的諸佛如來,今生因緣成熟,承蒙十方諸佛威神加持,才能夠遇到凈土法門,一生圓滿成就,他的確是盡虛空、 法界最有福報的人。

311. 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安穩處,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最吉祥,無論到那裡,都有諸佛護念,不會遭遇一切的災難,非常安全。

312. 佛經上告訴我們,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信願持名,「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信願持名者,是盡虛空、 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313. 阿彌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們離苦得樂、身心舒暢、智慧開啟、清凈光明,絕對不是世間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稱為「超日月光佛」。

314. 經上說:「佛佛道同」,十方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發的願不同,所以跟眾生結的緣也就不一樣。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要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緣特別殊勝,所以世尊和諸佛都讚嘆他是「佛中之王」。

315. 凈土法門是佛專門為我們這些沉淪三惡道的眾生而說,附帶為大乘菩薩、小乘羅漢而講。我們冷靜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餘的惡業都已經造盡,即使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也絕對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別為我們五濁惡世的凡夫,宣講這個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

316. 十方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在無量法門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簡單、容易、穩當,成就無比殊勝,所以十方諸佛都共同讚揚。

317.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礎,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以及功夫成片。我們要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捨掉,統統放下,專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這個境界人人都能夠達到。

318. 修學其他法門,碰到冤親債主來擾亂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只要發心念佛,佛光就會注照、加持我們,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穩。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三業清凈,就絕對不會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們心不在道上。

319. 眾生無始劫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無法脫離。雖然過去生中我們也曾經學佛、修學凈土法門,但總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現在還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凈土法門,千萬不要再馬虎,當面錯過。

320. 我們歷劫的冤親債主,常常想來找麻煩,念佛人有阿彌陀佛保佑,觀音、勢至擁護,魔怨沒有辦法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緣。

321.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殊勝,但是念佛人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攝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門。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正在想念我們。凡夫智慧淺,妄想多,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所以總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實上,一句「阿彌陀佛」,已經具足圓滿的福德和智慧。

322. 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無始劫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多少菩薩、羅漢長時間的勤苦修行,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我們業障凡夫在這一生,仰仗彌陀大悲願力,就能夠立刻超越他們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教我們專精念佛,求生凈土。

323. 彌陀經說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們念這麼多年,連個消息也沒有,問題不在佛菩薩,在於我們自己沒有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對於世間許多牽腸掛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沒有感應。

324. 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十方諸佛,當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佛的光明、願力、神通就會加持我們,讓我們也有像大菩薩的能力,見到一切諸佛。這樣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經上說,必須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證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這樣圓滿的神通威德。所以說凈宗是難信之法,讓我們能夠快速超越諸佛菩薩歷劫的修行。

325. 佛的心量廣大、慈悲,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真正求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與佛的心愿相通,感應非常快速。

326. 倓虛老和尚說,他一生遇到學禪的,有人得定,卻沒有人開悟;但是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卻有幾十個,可見得參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師說,參禪必須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資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夠開悟,因為禪宗的標準必須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沒有辦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們以參禪的定功來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凈土法門的確是「難信、易行」的不可思議法門。

327.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裡面,以密宗的戒律最嚴格,殺、盜、淫、妄樣樣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凈無染,所以成就最殊勝,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須經過這一段修學才能夠成佛。事相上不做,心裡不一定清凈;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地沒有染污,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清凈。

328. 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德能和受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廣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彌陀佛的自性圓滿流露,而我們卻被障礙蓋覆住,不能透露,這是眾生的苦處,所以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是教我們去除所有的障礙,也讓自性圓滿的流露。

329. 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每尊佛旁邊,都有很多菩薩圍繞著,而且其中有許多是古佛示現來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教化眾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圓滿無礙,令大眾生起敬仰之心,願意親近佛、跟佛學習。

330. 阿彌陀佛的本願,與十方諸佛的大願,都是希望眾生快快念佛往生,親近彌陀。因為下從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331. 「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本性的名號,念這個名號,真心本性就自然現前,不僅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諸佛都歡喜護念,讚嘆保佑。

332. 「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開的時候,到處都覺得自在安樂,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華富貴,所以樣樣都會稱心如意。

333. 我們念佛把目標放在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沒有得到心開,也一定會見佛。

334. 論語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美」,佛法講「莊嚴」。我們的生活要美化,環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須以高尚的道德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沒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裡的花,很快就枯謝。「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能夠將心比心,處處能為別人著想,所以這是一個會意字,二人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別人。「道」,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於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確的了解、真正的覺悟。但是宇宙森羅萬相,絕對不是憑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須要心地清凈,捨除一切妄想、執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凈,迷惑顛倒,就算事實真相擺在眼前,我們也看不清楚。「德」,是一個人心裡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為,不是假裝的。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顛倒,所以要學佛,學佛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佛菩薩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純熟,心性也會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薩是由內向外的表現,我們則是從外向內學習。明白這個道理,讀書就懂得活用而且會有心得,覺得很快樂,所以儒家說「不亦樂乎」,佛家講「法喜充滿」。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讀死書,讀得再多也沒用。

335. 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們只有念佛,才不會被病苦惱害。一切病痛都是從妄想、執著產生的,尤其現代醫學講究「心理健康」,我們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會美好莊嚴,這是最圓滿的心理健康。

336. 凡夫都有業障,沒有業障就不會來此世間。有業障就有病苦,消除業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337.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首先要把教育辦好,教育的目的是「思無邪」,也就是讓大家都能夠有正確的思想和見解。第一個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應盡的義務,這樣才能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中國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防患未然、防微杜漸,讓大家都有共識的標準,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發生。

338. 中國人講「倫常」,「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君臣五種。君臣,在現代社會,也就是老闆和員工、上級與部屬的關係。「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別人想想。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義」是義務、奉獻,不要求報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些都是本分義務的工作。「禮」是禮節,人與人之間往來要有「禮」,禮有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治國,禮治比法治更好。「智」是理智,待人處世頭腦要冷靜,不可以感情衝動,意氣用事。「信」是守信用,人無信不立。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備這五種道德,儒家講「五常」與佛法講「五戒」的意義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慧。雖然現代社會對於倫常道德已經不重視,但是我們身為佛弟子,還是應該遵守,因為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339. 心地純正、依教奉行的人不會著魔,因為邪不勝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這些都是著魔的緣。所以一些喜歡感應、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340. 七地以下的菩薩投胎,都會有隔陰之迷,更何況是我們凡夫,前世所造的業,不管是善是惡,遇到緣成熟的時候,都一定要受果報。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對於兒女的教育、為他們選擇朋友應該要很謹慎,這關係到他一生的前途,影響很大。

341. 凡事都要緣分,我們學東西如果沒有機緣,一輩子都遇不到善知識。

342. 「五濁惡世」在從前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現前社會是處處可見。現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質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悶。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大家不斷的造五逆十惡,種三惡道因:瞋恚心重的將來墮地獄;貪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墮餓鬼道;對於邪正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的墮畜生道;造的惡業愈深重,生活就會覺得愈苦悶。

343. 學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拚命鑽研,要真正深入身體力行,深入境界。

344. 真正念佛人,的確不會老、不會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沒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個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會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夠得到殊勝利益。我們不念苦、不想病,日子過得幸福健康又快樂;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沒有死苦。所以中國人說「返老還童」,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自然不難作到。

345. 「無量壽經」具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是有道理的。從今以後,一直到佛法滅盡,這部經會救度許許多多的眾生,因為它最契末法時代一切眾生的根機,無論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圓滿。只要能夠熟讀、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會得力。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大乘經論,一定要先斷煩惱,才能夠入門。仔細想想,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誰有能力斷盡?如果不能斷煩惱,研學大乘經論,就容易流為學術研究,增長所知障,這點我們一定要冷靜思考。

346. 「阿彌陀經」的文字雖然淺顯,但是義理非常深奧、很難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雖然不求解,也能夠深信不疑、信願持名,獲得真實利益。

347. 現在全世界的氣候異常,顯示人心不正常,我們要在共業中修別業,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夠在大災難中,得到三寶的加持護佑。

348. 出家人萬萬不可自大自狂,對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虛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誰有「道」就向誰學,淺的向深的學習。佛陀時代,舍利弗、目犍連對維摩詰居士的禮敬跟對佛是一樣的;玄奘大師在印度求學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349. 出家應當求一切眾生的福報、佛教團體的福報,所以四弘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還有「我厭惡的眾生」這就錯了。四弘誓願是我們自性的流露,如果違背自性、只求自己現前福報,那就真的錯了。

350. 出家人墮落得很重,單是虛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養,就是極大的罪過。一定要認真修行,才能夠消業障。講經講得再多、聽經聽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業障還是不能消除。

351.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對於權勢、名利、欲塵毫無貪染,才能夠與道相應。

352. 一心念佛、清凈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過得去就好,不必太計較,只要是為大眾的真實利益,功德都圓滿。凡事隨緣而不攀緣;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這是出家人的「清福」。

353. 要真正發心「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團。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識,這是六和的第一條「見和同解」。「共識」就是大家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教導修行。

354. 真正愛護一個和合僧團,如果自己與大眾知見不同,就離開道場,絕對不破壞僧團。人各有志,法門平等,這樣的人有大福報,諸佛菩薩必定護念。

355.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續佛慧命。

356. 自古以來,家庭、社會、國家、團體,想要興盛、長久,必須遵守兩個原則:「見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準差距不大。

357. 佛門道場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這就是社會中最尊貴的團體。如果四眾弟子不能夠和睦相處,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毀滅佛教、破和合僧。

358. 世、出世間法都應該以「五德、六和」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兩個人住在一起都會鬥爭,即使一人獨居也不免自生煩惱。

359. 「和合僧團」為什麼難得?要四個人共修六和敬實在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有意見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們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大家都捨棄自己的意見,自然就會見和同解。

360. 今生我們一定要有把握,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才不枉費這一生遇聞佛法,修學凈土法門。

361. 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學佛都走錯了方向;只有這一世走對了。能夠遇聞「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稀有的大福報。夏老居士說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真正認識,專修、專弘,真正是億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遇到而不能夠深信,專修專弘的,也算是有福報,只是還沒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這個殊勝稀有的因緣,認真修學。

362. 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幫助讀書人安心求學,這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363. 修行的根本是「觀念」,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想法、看法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可是一個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不容易。中國古人說,唯有大聖賢,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我們天天對照經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點點滴滴都去除乾凈。

364. 佛法講「精進」,進就是進步、不落人後,真正的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絕對沒有跟著時代走的。因為如果不能走在時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機契理,眾生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365. 佛法修學的綱領是覺、正、凈,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不但是修學的綱領,也是修學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凈,但是心清凈不一定平等。換句話說,心地清凈雖然可以開智慧,但是不圓滿,一直要到平等心現前,智慧才會究竟圓滿,也就是成佛。

366. 往生的標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簡單的說,就是專想專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夾雜,不間斷。不但不能想世間法,想斷煩惱,想一心不亂、想度眾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號,其餘都是妄想。

367.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信心第一,「七」代表圓滿,正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間法成就的第一個條件,都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所以六種信心當中,「自信」最重要,而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淺成正比例。

368.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個人沒有志向,成天醉生夢死,一輩子都不會有成就。我們念佛求生凈土,這是世出世間的第一大願,也是最究竟圓滿的大志願。

369. 佛的心清凈平等,菩薩心是修行六度,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凈五戒,修羅道修下品十善,但是瞋嫉心重。餓鬼道的主因是貪心,畜生道是愚痴,墮地獄最重要的因素是瞋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緣,我們仔細反省,就會曉得自己屬於那一道。想要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凈土一個方法而已。

370. 凈宗修行的宗旨、目標,都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目標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宗旨是「清凈、平等、覺」。「無量」是指圓滿的性德,在一切無量之中,以壽命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統統都無量;「莊嚴」是說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們依照「凈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標一定能夠達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無論用觀想、觀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違背修學宗旨,如果念佛很認真,心裡還是迷、邪、染,這樣念佛一定有偏差。

371. 「改進」,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才會有進步。

372. 自行、化他不相妨礙。化他是盡心儘力幫助別人,幫助他覺悟、看破、放下,幫助他對凈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凈土。自己修行是為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對於自己的修行也會有利益。

373. 世間人過年是喜事,歡欣鼓舞,覺悟的人卻覺得很悲哀,正如普賢菩薩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距離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來的快樂?這是覺悟的看法。所以學佛要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了解事實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決問題。世間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淺;只有覺悟的人,眼光遠大,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374. 佛菩薩告訴我們,眼前有福,將來沒有福,這個福報是假的;眼前快樂,將來不快樂,這個樂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覺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實永恆的快樂。

375.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

376. 道場有教化眾生的使命,教化眾生不一定是講經說法,法門無量無邊,領眾修行與講經說法的功德都是一樣。而能夠作到身心清凈,起心動念都如法,當眾人的表率,這是真正的教化眾生。

377. 凈宗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輪迴路險。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所以要捨棄輪迴、求生凈土,這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二六時中以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是極樂世界。

378.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眾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凈,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379. 真正願意放棄經教、老實念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澈底覺悟,一種是善根非常深厚。這兩種人,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就。如果不是這兩種人,就會有疑惑,「疑」是菩薩的最大障礙。真正相信凈土法門的人,一句佛號已經足夠,金剛經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以凈土法門來講,則是信心清凈,得理一心不亂,成就念佛三昧。

380.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實質上都是以「三福」為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中的根本。

381. 出家認真修行,培養自己的品德學問,教化眾生,就是孝養父母。

382. 修行最高的目標是「清凈」,心地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則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和十大願王。

383. 我們修學的標準是「無量壽經」,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戒定慧三學和三歸依,同時也具足眾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準則,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們正授五戒法,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384. 參禪可以得定而很難明心見性,是只有身戒清凈,心戒不易清凈,換句話說,殺、盜、淫、妄的念頭如果沒斷,所以不能開悟。我們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亂,持咒不能夠三密相應,問題都在這裡。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沒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難。

385. 學佛發心了脫生死,應該認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雖然只念十聲佛號,也決定往生;否則就算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可見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從心地上,把煩惱、無明統統放下、完全捨離,修行才能成就。

386. 大乘佛法雖然多,而以「布施」為中心。布施就是捨、放下。在菩薩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整個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捨」,能夠捨得乾乾凈凈,就是成佛。

387. 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和執著。「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修學的樞紐是「禪定」,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凈、得禪定,只有禪定能夠克服煩惱執著。心清凈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開意解,自性智慧顯露。

388. 「戒」是規矩、威儀。佛的行住坐卧,言行舉止,自然都合規矩,我們學戒,就是學習佛陀一切的行為。

389. 從清凈心生出的慈悲,沒有分別執著,一切平等,所以稱作「大慈大悲」。清凈和慈悲,是一體的兩面。從大慈悲中能夠顯露清凈心,由清凈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輔相成。

390. 「修行」是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所以要讀經,用經典教訓來對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與經典不相應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391. 「燃香」的意義,是表以身心奉獻,供養三寶、供養眾生,發願留下這幾主香疤,時時提醒自己要盡心儘力幫助眾生,犧牲奉獻。

392. 世尊教出家人要時常摸摸頭,提醒自己為眾生、為弘揚正法認真修持,犧牲奉獻。所以佛教我們燃身、燃臂供佛,這都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把身體、手臂都燒掉。觀世音菩薩都需要千手千眼廣度眾生,凡夫只有兩隻手,幫助眾生都來不及,怎麼說還要燃掉呢?

393. 「行菩薩道」,就是過菩薩的生活,菩薩是覺悟的人,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所以要學覺悟。修學的方法是首先要讀誦經典,然後認真求解,把經典的教訓,作為自己思想、言行的標準,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這樣就是「行菩薩道」。

394. 「禮」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相處,能夠使別人不討厭自己,這就是「禮」。

395. 修福要把握機緣,不需要等待,譬如捨財,有多少就捨多少,如果要想等錢多的時候再做,往往會喪失機會。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396. 大乘人的心地清凈,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看起來豁達又洒脫。有的人外表看起來很洒脫,但是心裡一點也不清凈,這樣子不能稱為大乘人。

397. 學佛最重要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是絕對得不到利益的。

398. 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普賢行是佛法裡面最殊勝的行門。無量壽經上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得極樂世界就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既然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對於普賢行應該要用心學習。

399. 普賢行是什麼?整部華嚴經,就是普賢行的典範,裡面有圓滿的理論、詳細的方法、還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普賢行的特色,是廣大、平等的心行,只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無論是聖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為,都可以稱為普賢行。所以它的內容多彩多姿,非常豐富,裡面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的分別,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對、對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賢行,都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從內心修起。

一顆種植牙價格是多少廣告生過孩子的女人和沒生孩子的女人, 這就是差距!心靈歸屬3-19明星穿開叉裙不慎,被風吹開漏光, 而趙麗穎是這樣做的百家號2-21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要下狠心,把這個世界丟掉,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
凈空老法師法語精華
凈空法師:為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在台灣台南極樂寺落成啟用儀式上的開示
《太上感應篇》講解四(凈空法師主講)

TAG:經典 | 語錄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