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性友誼俘虜了愛情
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當性友誼俘虜了愛情,是誰將愛情之純粹淪為傀儡?性友誼一詞,並不陌生。被世人認知,源於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男主人公托馬斯一生的感情糾結而產生。
相比於柏拉圖的純精神愛,昆德拉更相信在俗世社會裡,性比愛情更具有存在的柔韌性,不脆弱不矯情,不管愛的人對不對,只要有了相應的證書,便可以繁衍維繫人類。而忠貞是建立在肉體基礎上,需要一定的物質來給養,沒有肉體,所有的忠貞服從精神愛皆為虛無。唯一能夠讓人類存在綿延的,便是肉體,肉體的欲求是主要的,精神層面的愛是飄渺的。
我們活著,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生命太脆弱,經不起各種重壓,包括純精神愛情,一樣負荷著俗世種種。人若是世間的一個客體,則自然就是人存在的主體,精神愛也只能是客體,棲息於肉體而存在。生命無止境,面對生存,需要遮罩各種理想的衣服,將生命原始的本真厚重的隱藏。擁有信仰,崇高的理想,純粹的精神愛,固然是一種生命的內涵。但生命又是一個極度反應靈敏的喜怒哀樂的動物形態,在生命循環的過程,所有的美麗崇高之下,都潛伏著俗不可耐的物質生命慾望。托馬斯一生只在兩個女人間困頓交往,信守著性友誼的原則,但最後的精神愛卻讓他違背了十年苦守的性友誼說。生命包括愛情,所存在的兩難境地,在現實生活,無處不在。我們還未曾諳愛情的內涵,還不懂得怎樣去給愛情布滿美妙的夢,就已經唱著愛一個人好累的歌謠,換了愛情一次又一次。因為要追尋真愛,性友誼則堂而皇之的取代了愛情的尊貴之位。
生命中除了為生活奔波,最古老持久的話題便是愛情。到底是愛情與性友誼,輕與重,靈與肉,哪個更重要?愛情,長使人淚滿襟,痛苦不已。而性友誼,卻可以友好的見面分手,彼此轉身,不拖泥帶水,之後依然是朋友。點燃的慾望在性友誼中充分燃燒,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對於愛情的執著和美好的嚮往,在性友誼的泛濫中淹沒。性友誼讓人們解脫了短暫的疲累,愛情的痛感,性友誼的快感,已經作為一種存在,佔據了人類極度膨脹扭曲的心理。不得不借用希伯來語——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未來時刻,上帝估計會對人類來一次衝動的懲罰,這懲罰,便是上帝的笑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黃磊和孫莉的愛情?
※《前任3:再見前任》影評,這部電影為何戳到了這麼多人的淚點
※他看了你一眼,你就以為是愛情
※一個助產師的口述:產房門口是個愛情的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