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訪談】林文采:中國父母的特點是太過焦慮!
「如果一個孩子在0-7歲時,所需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便會一直尋覓,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很多狀況和問題,早戀、叛逆、自我缺失,甚至人際關係障礙……」
薩提亞親子關係導師林文采博士認為正當中國的父母親關注於哪種教育方式更理想時,卻往往忽視了家庭體系本身對孩子的塑造……
以下分享的是《父母世界》雜誌對林文採的採訪稿。
以下《父母雜誌》簡稱:PARENTS
林文采博士簡稱:林文采
林文采
林文采博士,馬來西亞籍華人,是薩提亞心理營養的原創者,有30年以上的心理輔導經驗,大陸第一位薩提亞親子導師。
由著名薩提亞大師John Banmen博士強力推薦,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的家庭與親子教育專家,針對孩子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她獨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薩提亞親子關係:孩子行為矯正版》。
1
PARENTS:我和我的同事經過這些年的採訪後達成一個共識: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修鍊得很好,那麼他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位好父母,您覺得是這樣的嗎?
林文采:是的。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當你成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
另外一點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內心能不能對自己堅持說"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麼你以後面對孩子時就能對他說"不行",如果你不能,那麼對待孩子時你可能也完全憑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
所以,你們的感覺是對的,一個人是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當她面對自己的事情時,就已經可以知道答案了。
PARENTS:但是孩子的個性似乎很難把握,在互動中也許有很多變數?
林文采:孩子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天性,這些天性裡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優點、有缺點,甚至同樣一個特點,有時候就是優點,有時候就是缺點。
比如一個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麼細膩,這時要看父母怎樣去引領這個孩子,你能不能讓孩子在他的天性里發展他的最強處。
父母通常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因為反正它已經有了。相反,對於孩子缺乏的,就會一直批評和指責。我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先建立肯定,然後再想辦法去補足他沒有的部分。
你可能覺得不理解孩子,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天生的性格就跟你不一樣。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你可以學習他的優點在什麼地方,缺點在什麼地方。優點上讓他不斷地發展,缺點上加強教育。
PARENTS:如果說溫和而堅持的人比較容易成為好父母,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就會很難?
林文采:暴躁,是因為你心裡有某種情緒沒有處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實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但是我不會對別人亂髮脾氣,這是我處理好了的緣故。
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應該去處理自己裡面的東西,而不是把情緒轉嫁給孩子。這種處理不是壓抑。
如果我生氣了,我就會告訴孩子們我生氣了,我不喜歡。這時,孩子們自己就會注意了。因為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他們不願意去破壞這種很好的關係。
其實孩子天生就知道,他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統統都要靠父母,所以,只要是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會想辦法不去破壞那種關係。除非你太不合理,他才會拚命地煩你。
2
PARENTS:
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我們的情緒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旁觀者的眼光、同輩人之間不自覺的攀比……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林文采
這涉及父母的自我認可問題,缺乏自我認可的父母,往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和孩子的改變來證明自己的水平。
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媽媽總會要求孩子教養好啊、有禮貌啊、成績優秀啊……用這些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但如果你的自我認可足夠的話,孩子吵鬧時你會去想他可能情緒不好,孩子遇到了問題時,你會想作為一個媽媽應該怎麼幫助他,而不會把這些變成個人問題,腦子裡總是想"哎呀,他這個樣子讓人看到的話,會怎麼想我?"
其實,孩子最討厭被利用的感覺,如果你總是對他說"你一定要好好表現,要不媽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那麼孩子明白你為他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那麼他反而會變得反叛。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PARENTS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有效控制這種心態呢?
林文采
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多選擇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在而且能夠把內在表達出來的人。
薩提亞女士認為,一個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處理好了,他就能夠去應對外界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有點兒像中醫的理念,首要的是幫助一個人健體強身,那樣即使外面有細菌、病毒,他也可以去抵擋。
PARENTS
父母中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自己童年中越缺失的東西,成為父母后就越要給孩子補償,比如零食和玩具、自由與尊重。對於這種心理,我們該如何處理?
林文采
具有這種心理的話,說明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成長,他討厭自己的成長,他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渴望。
這時,首先應該要求自己不要懷著太多的遺憾、渴望,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拿捏不準,要不做過頭了,要麼做太少了。然後,就是嘗試從自己的成長中看到積極的一面,問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長?也許很困難,但是我畢竟今天活得還不錯啊,而且,因為它,我還更加堅強、獨立和包容……"
童年生活中,一定會有遺憾的東西,但是也肯定帶給過你積極的東西,無論如何,你自己走過去了,也學到了很多。所以,請接納你自己,接納你的成長,放下對父母的渴望。
3
PARENTS
那麼現在,當我們能夠影響孩子的童年,我們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時,是不是應該要求自己儘可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讓他今後更容易接納自己的成長呢?
孩子的渴望是屬於他自己的,你沒有義務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沒有義務要完成你的渴望。
每個人的期待都是屬於自己的,別人如果願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沒有的話,那只是自然。
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說別人的媽媽怎樣,我會跟她說:"對不起,我做不到"。而且我會讓他知道,你能完成我的期待我很高興,但如果你不能完成,我一樣接受你,一樣喜歡你――媽媽能無條件地接受你,那麼,媽媽如果不能完全滿足你的期待,你能接受媽媽嗎?
林文采
PARENTS
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學呢?
我覺得是。就好像每個人都要懂一些營養學一樣,也應該懂一些心理學。而且,無論你要幫助自己還是要幫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你們的心。
林文采
PARENTS
我們的父輩似乎沒有多想,就完成了做父母的工作,而我們這一代的好父母之路卻似乎異常地任重道遠,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社會類型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家庭就是一兩個孩子,所以孩子沒有一個基本的社會團體幫助他了解人與人的不同,去學習人際交往,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
而在以前,從兄弟姐妹到親戚鄰居,我們可以跟十幾個孩子天天在一起。玩的過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麼辦,跟別人性格不同時怎麼辦,某些人性格特別凶怎麼辦,和誰鬧了彆扭怎麼辦……所有這些社會技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而不良情緒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
但是現在的孩子沒有這種機會,因此責任全落在了父母身上。所以說,現在已經不能再講"以前我的父母沒有學過,不是把我也養得很好嗎"這種話。對不起,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林文采
親子關係工作坊
課程精華:
濃縮了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幾十年的親子教育和家庭治療的實踐經驗,您將真正了解:
培養孩子自信心、責任感的方法和技巧
成為一位有能力、有愛心並可以為孩子提供支持的家長所必需的態度、方法和技能
發展並維持最佳的婚姻關係的能力
創造健康家庭氛圍的理念和技巧
課程導師:
林文采博士(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心理專家
二十五年的心理輔導經驗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臨床輔導學博士
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
著名的薩提亞臨床督導及課程導師
馬來西亞、中國等地進行教學、輔導
教學深入淺出,精彩連連,並且中文流利
著名薩提亞大師John Banmen博士強力推薦的導師
課程時間
2017年7月14-16日
報名火爆,欲報從速。
推薦閱讀:
※911十周年系列訪談之李紹先
※同性戀去病化15周年訪談
※專家訪談: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賀敬之、翟泰豐訪談錄—李青葆
※陳彤:《我願意》(作家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