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第9課,趁熱複習,隨手轉發

若有錯漏,歡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謝!

誠招《維摩詰經》講記排版人員

這樣平台君就可以把精力

放在其他事情上

 要求 

公眾號排版熟手

審美與樂園業力相近

發心純正

能長期堅持

有意者聯繫樂園小二

(微信:D2129008354)

第9課

明天……明天……明天……我想講什麼?(眾答:「上課。」)有課還是沒有課?(眾答:「有課。」)明天沒有……有……(眾笑)明天有課,講《孝經》。

 

(上師念傳承)

今天念了5分鐘吧?有時候是15分鐘,對吧?

 

下面我們講《維摩詰經》。

 

前面講到了《佛國品》。實際上,按照《維摩詰經》的整個科判來分,《佛國品》屬於序品。按照古代不同版本的科判分法,《維摩詰經》包含了境、行、果三部分內容,以及最後的結尾。其中的境品,是從第二品到第十品;行品,即十一品;後面還有果品和流通品。但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講的《佛國品》最核心的內容,是萬法唯清凈——心凈國土凈。

心凈國土凈,一方面是從大乘唯識宗的觀點來講萬法唯心造。如果心清凈,外境也隨之清凈,故而國土清凈。這裡所謂的清凈,是沒有煩惱染污和痛苦的沾染,唯有空性、光明無二的境界。抵達這樣的境界,就是一種清凈法。

我在前一節課當中講到,《佛國品》中所說的清凈法,若能用密法的方式解釋,就能講得更為細緻。如果對密法的道理所知甚少,可能會產生疑問:《佛國品》中,有時候講按照眾生的意樂而取菩薩剎土,有時候講佛陀為了度化一些惡劣眾生而示現不清凈剎土,有時候又講菩薩的心獲得清凈的時候,整個世界才變得清凈,這三者會不會有矛盾之處呢?

實際上並不矛盾。因為我們現在正在做夢,如果是從做夢的境界來講,無論是夢境、做夢者,或是夢中雲遊的地方,外境中並不存在。一旦做夢者醒來,才算是真正回到世界的本來面目當中。夢中顯現的景象,完全是夢者的心在造作。

 

同樣,眾生身處輪迴迷夢時,無法現見世界真相,一旦我們的相續得以清凈,儘管我們哪兒都沒去,但在當下的世界中,就能徹見清凈的剎土。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後面繼續分析。

今天開始講《方便品》,《方便品》也很重要,主要宣講菩薩的方便法。

 

沒有學佛的人,很難領會佛教所講的方便智慧。我們平時對於「方便」二字的理解極其膚淺,例如,在某件事的成辦過程中,有沒有方便法,或者說某事非常簡單、很方便云云。其實,「方便」二字看似簡單,但在佛教中,其所蘊含的內容,包括了六度萬行,或大悲心之妙用,所涉及的意義深邃浩瀚,一般人很難理解透徹。

 

《方便品》講菩薩的方便法,實際上就是維摩詰居士安住於他的在家行為當中。因為具足方便,故而他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思等一切的一切,都成為自他二利之因,這個很重要。

 

對此,窺基大師講了很多,諸如自利包括了大悲心、不舍眾生、不染濁等六法,他利也包含了成熟有情、令眾生獲得解脫、布施、斷除眾生之嗔恨等六法。

 

表面上看,維摩詰居士始終安住於一處,顯得平淡無奇。但實際上今天我們所講的內容,全部都是維摩詰居士的功德與成就相。

 

大家要知道,維摩詰居士是《維摩詰經》中的主人公。就像一部電視劇有十多集,第一集中只提及名字,真正的人物還沒有出場。到了第二集,主人公才閃亮登場一樣。維摩詰是在第二品才隆重上場的,在他出現之前,首先描述了他的豐功偉德。

 

為什麼要講他的功德呢?

 

我以前講過,這次講《維摩詰經》有幾個目的:一是現在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看破世間,而以在家的方式,一邊修行,一邊度眾生,想獲得成就,一般難以成辦。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按照這部經的觀點,修行人完全捨棄世間而前往寂靜之地,行持出家法門,固然值得讚歎。但大家要明白,作為在家人,也同樣可以修行。如果修得好,在家人的修行境界可以遠遠超過出家人。整個《維摩詰經》從第二品到十一品之間的每一品,都在闡述這個道理。比如,維摩詰居士生病過程中,佛接二連三地派遣十大弟子等人去探望他,但都遭到了弟子們的婉拒。由於他的境界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大家在見解上無法與他抗衡,每次交鋒,總會敗下陣來,並遭到他無情的奚落。雖然佛陀十大弟子的身份是出家人,但都不得不心悅誠服,繼而對維摩詰居士敬重有加。

 

所以,在家人的修行,並不是像大多數世間人認為的那樣絕對無法成功。有時候世間人所認為的佛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而世間人以為不是佛教的東西,反而是真正的佛教。所以我認為,有些世間人對佛教的評價與定位,與佛教的真實教理有著很大差異。

 

此處也講到這一品中最主要的內容。第一,我們要明了,作為在家人,他擁有卓越非凡的成就;其二,作為出家身份的修行人,不能輕視在家人。在家人當中,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居士菩薩。他們的修行境界,遠遠超勝於小乘聲聞、緣覺的出家人,值得大家恭敬頂戴。

 

作為在家身份的修行人,儘管我們暫時不能達到與維摩詰同等的高深境界,但我們也可以衡量、對照,並見賢思齊,最終令自己具足部分功德。另外,作為非佛教徒,無論是對佛教饒有興緻,還是對佛教極力排斥,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認真研究佛教。正如我之前所講,佛教的很多內容,不能僅僅以分別念來揣測、判斷。我們要以智慧來觀察和分析,要以理服人,這是極為重要的。

 

學《方便品》時,要對維摩詰居士產生極大的信心,他很了不起,在不同場合示現了各種形象來利益眾生。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感覺得到,作為修行人,只要具足智慧和方便,無論什麼樣的行為,都可以修行。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

 

此時,在毗耶離城,也即廣嚴城中,有一位居士,叫維摩詰長者。他曾經供養了無量佛陀,深深地種下了不計其數的深厚善根。

 

首先,維摩詰居士住在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廣嚴城中,他是此地最主要的修行者,後面會講到這一點。他曾經以身語意供養過數不勝數的佛陀,在供養過程中,盡心竭力,從不厭倦。

 

《萬善同歸集》中講過:菩薩有三種無饜足,第一是供養佛沒有饜足;第二是聽聞佛法沒有饜足;第三是供養僧眾沒有饜足。就像《萬善同歸集》中所講的一樣,維摩詰居士曾經在無數如來面前承侍、供養、護持,但他卻沒有以此善根為滿足,又持續不斷地在生生世世中種下了廣大無邊的世俗善根。

 

以前,上師如意寶他老人家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們通過推理知道,他肯定在無數如來和諸佛菩薩面前發過願,做過侍者,並勵力供養。更重要的是,法王如意寶也格外重視讓弟子們廣泛積累包括轉繞、放生、念咒、供僧在內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世俗善根。正因為如此,上師如意寶傳承下的海內外弟子們,都既要重視勝義諦的無漏善根,又要重視世間身語意的善根。

 

上師經常講,作為一名佛教徒,經常手持念珠很重要,這表示他經常修本尊法,或者勵力懺悔,承接了念誦咒語的任務等等。

 

得無生忍;

 

經過漫長的修行,獲得如一地乃至八地菩薩所證悟的境界,即一切萬法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對空性毫無畏懼,對無生之理能欣然接納。到無學地時,便會獲得徹底的無生境界,那時再無「忍」的概念。

 

經常出現在《阿彌陀經》等經典中的「阿鞞跋致」,翻譯過來所對應的,即是「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早已對空性的道理,產生了甚深定解,時常安住於阿鞞跋致境界,其實這就是維摩詰居士的行境。此境界非同一般,完全超越了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證。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

 

有些注釋對這三句分別作了解釋:「辯才無礙」是語言的功德,「遊戲神通」是身體的功德,「逮諸總持」是心靈的超越功德。總體歸納,即身語意三種超勝功德。

 

「辯才無礙」,前面所講的七種辯才,維摩詰居士一一具足。所謂的辯才,包含口才、智慧、辯論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如果一個人雖有智慧藏於心中,卻笨嘴拙舌難以表達,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也難免力不從心。而維摩詰居士則可以將內心所證悟的境界、瞭然於胸的教法,通過語言善加開演,而且無論與何人辯論,皆戰無不勝。

 

「遊戲神通」,在無有信心的鈍根者面前,顯現各種各樣的神通。所謂的神通,包括五眼六通,以及在眾生面前的各種示現——身體騰空、燃燒火焰,或是發出一些特殊的聲音來傳播真理等等,以此方式來度化眾生。

 

「逮諸總持」,獲得「不忘」的超越境界。世間人也有一些特殊的記憶能力,比如電視節目中表演的,對數字過目不忘,對所有的撲克順序了如指掌……但維摩詰居士並非作這樣的娛樂戲耍,而是具有將所有經藏、論藏之理全都能一一悉數銘記於心的總持智慧。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維摩詰居士獲得了無所畏懼,能降伏魔眾和怨敵的能力。

 

佛陀具有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是依靠十力來降伏外魔怨敵,而並非依仗炮彈等武器來威脅對方。

 

維摩詰居士也有與此類似的功德,無論自證、他證,還是修行、說法等方面,都獲得了毫無任何恐懼的四無畏境界。

 

同時,他還能降伏包括天子魔、蘊魔在內的四魔等魔眾。如我們之前所講,一旦通達了無我境界,所有以四魔為主的外魔怨敵自然土崩瓦解。

 

世人也會經常談論「魔怨」、「魔障」,有些人尤為害怕著魔,對於外魔的干擾惶惶不可終日。

 

在現實生活中,世間也會出現很多類似於「魔」的恐怖現象,比如,令無數人十分害怕的突發性恐怖襲擊,以及恐怖分子所帶來的各種威脅等等。全球社會對此都高度關注。

 

曾經看到過很多媒體的報道,有些恐怖組織以一些特殊的手段吸引年輕人……不知道這個內容與《維摩詰經》的主題有沒有關係,還是講一下吧。

 

這些恐怖組織最初以非常溫和的手段,通過網路平台吸引那些沒有工作,缺乏理想,整天宅在家裡上網的年輕人,引誘他們參加這些組織。當然,在網路宣傳中,他們並不會自稱恐怖組織,而是通過虛構溫馨優美的環境,描繪美好的理想和前景,誘騙這些青年加入他們。這些年輕人當中,有些為了加入甚至中斷學業,而一旦加入這些組織,他們便立即失去人身自由,只得接受這些組織施加的高壓軍事訓練。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無法再回到自己的國家,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得到解救並被遣返本國。不過對於這些人,本國民眾一般都比較擔憂,因為他們的心中已經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相續中的殘忍習氣也會給本國帶來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但由於這些人畢竟是本國公民,也不得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國內。所以,作為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和一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務必仔細鑒別網路上各種眼花繚亂的信息。否則,一旦落入狼窩虎穴,將追悔莫及。如今,個別伊斯蘭國家的ISIS之類的恐怖組織,已經對全世界構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敘利亞危機是最近廣受關注的國際熱點問題,聽說今天戰火再起,但是誰挑起的戰事還不太清楚,美國也沒有承認。敘利亞目前的境況比較特殊,也可能是眾生業力現前吧,本來它是一個美麗的國度,人民安居樂業,其首都大馬士革曾被譽為「天國里的城市」。這裡我稍微多講一點。(眾笑)

 

2000年,敘利亞總統哈菲慈﹒阿薩德去世,他本來打算讓自己的大兒子繼位,但大兒子卻在一場車禍中去世。這樣,總統之位只能由二兒子巴沙爾﹒阿薩德繼承。這位巴沙爾是一名在西方學習的眼科醫生,本無心從政,臨危受命以後,由於對政治、經濟一竅不通,所以很快國家秩序就亂了套,民怨沸騰。為了維護政權穩定,他們對十五名在牆上書寫反政府口號的少年實行抓捕,然後以極其殘忍的手段進行嚴刑拷打併殺害。

 

沒想到事件一爆發,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騷亂,民眾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最終演變成政府軍與反政府軍的武裝衝突。後來,反政府軍受到美國支持,一度幾乎推翻巴沙爾政權,巴沙爾政權立即向俄羅斯尋求幫助,普京也答應了巴沙爾的請求。從此,兩派勢力就這樣你來我往地一直僵持。不過,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友誼,各國在對待敘利亞問題上的態度,也無非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或是垂涎於敘利亞的石油資源,或是其他目的,我們不得而知。

 

敘利亞內戰中,還有一支恐怖組織的力量也滲透其中。這個恐怖組織的縮寫是ISIL,其成員主要來自於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身邊的一支精銳部隊。他們在薩達姆時期曾接受過正規訓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在美國對薩達姆實施絞刑後,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收編了這支殘餘部隊。後來本拉登「圓寂」(眾笑),這股勢力便自己成立了一個組織,也就是現在的ISIL。

 

目前,在敘利亞內戰中,幾支力量相互制衡、僵持不下。一是俄羅斯支持的巴沙爾政權,一是美國支持的反政府武裝,還有就是一部分恐怖組織。當然,恐怖組織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打擊,但他們的確非常具有戰鬥力。跟隨敘利亞難民潮,一部分恐怖分子趁亂來到了歐洲。如今,歐洲各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恐怖分子的影響,許多地方都發生了恐怖襲擊。

 

所以,對敘利亞而言,也可以說是一種業力現前。畢竟過去的敘利亞曾是一個美麗的國家,而如今戰亂不斷,國家政權也幾乎被推翻。從佛教的因果角度來講,也可能是之前濫殺無辜而感受的惡果。

 

如今全球都十分關注敘利亞局勢,許多國家也紛紛對不同勢力施以援手或進行干預。不過,世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世間的恩怨情仇背後,也都具有複雜的因緣,同時也夾雜著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實,世間的種種悲慘,可以更加突顯佛教無有分別的慈悲觀。即使對於敵人,佛教也不主張以武力降伏,而是以種種方便平息對方內心的嗔恨,並將其置於解脫的花園中。可以說,佛教的調化方式,是獨一無二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都難免會遭遇各種來自他人的危害。此時,若能依靠菩薩的境界安住,很多魔緣會自然消失。我們都希望修行無有違緣,一切違緣魔障全都消除。事實上,當自己放下執著,不過分在意時,違緣自會不告而別。

 

比如,想完成一樁事業,如果你非常在意成功,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和執著。而執著的產生,反而會引起很多魔緣障礙。如果能了達世間萬法都是虛幻不實,並萬緣放下,一切魔障自然消失。

 

人之所以會痛苦,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我」的執著;二是不了解萬法本體空性。當我們將萬法執為實有,沒有認識到一切所見均是假相時,恐懼和痛苦就會產生。當真正通達一切外在之法以及執著外境的自身五根識或六根識都是假相,並非實有時,痛苦和煩惱就會煙消雲散,魔障自然銷聲匿跡。

 

這裡,我給大家插說了一些與敘利亞局勢有關的內容。有時候我也比較關心時事,不僅關心東方的,也關心西方的。關心時事還是有一定意義,至少比那些關心打架爭吵和雞毛蒜皮之事的人好些。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

 

接下來講,維摩詰居士通達了甚深的空性實相法,並已成就六波羅蜜多,證悟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度。

 

從勝義方面講,他對萬法的本來實相已無礙通達;從世俗角度講,因為通達了萬法實相,所以他也精通從布施度到智慧度的所有善巧方便法門。

 

並且因願力成就,其多生累劫所發的大願也無餘實現,就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等諸佛菩薩所發之宏願一樣。這主要是從世俗角度而言。總之,從勝義和世俗兩方面來講,維摩詰居士的善根無不圓滿。

 

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同時,他也能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善於分別眾生根機之利鈍,能如理如實地了知眾生的心和行為。

 

在藏文和唐譯版本中,意樂和行為是分開的,但這裡的「心之所趣」,也可以理解為包含了這兩種意思,因為心的動向就是行為。

 

同時,他也知道哪些眾生是利根者,哪些是鈍根者。凡夫往往難以從表面上去判斷一個人的根機。我們自認為某人很聰明,應該是利根者,結果他的「利根」卻是邪慧的根,以至於後來邪見深重,對佛教的破壞也更為厲害。而我們起初以為懵懂無知的鈍根之人,過段時間卻發現他竟然具有深厚的信心與開悟的智慧:「哇,他竟然是個人才!以前真是有眼無珠!」

 

由於我們沒有他心通,故常常會出現這些情況:寄予重望者,最後對弘法利生毫無建樹;不抱希望者,卻突然一鳴驚人、成就卓著。然而,維摩詰居士則並非如此,他對眾生的意樂、喜好、目的、動向、根機的利鈍以及善惡的行為全部了如指掌。藏文版里還說,他針對眾生應機施教,不同的根機,宣說不同的法門。唐譯中也有相同的內容。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維摩詰居士「久於佛道」,他曾經於無量生世中安住於佛的道場和境界之中,今生可能也是從小學佛,長久住於佛道。

 

不像我們這裡的個別人,七十二歲才皈依佛門,七十五歲出家當比丘,只是在短暫的時間裡住於佛道。不過,雖然出家很晚,但如果智慧超群,將來也不是沒有變成大法師的可能性,或許八十歲當堪布也未可知。(上師笑,眾笑)

 

(上師開玩笑又重複一次)七十多歲皈依佛門,然後出家,平步青雲,八十歲當堪布,八十二歲圓寂(上師笑,眾笑)。沒有這樣的人吧?有沒有?

 

「心已純淑」,維摩詰居士的心完全純淑,而有些人的心卻不堪能,像芒果一樣,外熟內不熟。有的出家人和居士,貌似學佛多年,但內心卻骯髒堅硬。甚至有的出家人出家多年,仍然還有極大的嗔恨心和惡行。

 

如果長期安住於佛法的境界,心就會變得非常善良、純凈。

 

我經常接觸一些藏傳佛教的老修行人,修持佛法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雖然我們自認為修行多年,但和這些老修行人相比,還是相去甚遠。 他們沒有什麼財產、名聲,也不會廣受讚歎,一直默默無聞,心卻全然處於修行的狀態中,相當了不起。

 

當時的維摩詰居士也是如此,長期處於佛道,心也已經純淑。

 

「決定大乘」,按藏文版的解釋是,他已經通達或非常精進於大乘佛法。《俱舍論》中講,有些人屬於不定種姓,在信仰小乘和大乘之間搖擺不定;有些人是決定大乘種姓。維摩詰居士十分精通或精進於所有利他菩提心的大乘法要,故說他的種姓是確定性的。

 

在此也希望,在座各位在短暫的人生中不要反覆無常。未皈依者暫且不談,如果已經皈依佛門,就最好不要三心二意,一定要發願生生世世,或至少這一世不論遇到任何困難,對大乘佛教的信仰都不退轉。一定要發下非常堅定的誓言,這對我們來說非同小可。

 

其實,有時種姓的確定,也是憑藉自己往昔在諸佛菩薩面前的發願來實現的。因此,每天念誦一些發願文還是大有必要,否則就會像某些半途而廢的人一樣變化無常。

 

以前,學院里有些人聽課非常精進,乃至每天念誦的時候,都是雙手搖著轉經輪,看上去彷彿對人身難得生起了定解,以至於當時令我都心生慚愧。然而後來,那些人且不說雙手拿轉經輪,甚至連念珠也已丟棄,成了完全沒有信仰的世間人。我聽到這些消息後,心中感慨萬千:「哎呀,人的變化真是太快了!」過去他雙手搖轉經輪的場面還歷歷在目,現在卻常常為他無法安眠,做夢都在憂心忡忡:「哎呀,這個人是不是真的退失了啊?」(眾笑)

 

所以,保持大乘種姓和學佛的境界不退轉格外重要。建議所學之法也最好不要變來變去,不要今天請求跟這個上師學一段時間,明天又跟那個上師學一段時間,到最後一無所得。我們雖然從來不會強行讓大家選擇上師和教派,但一直再三強調,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和清凈的法門,不要朝秦暮楚,這是非常重要的。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維摩詰居士不管從事世間或出世間的任何事情,均以智慧為先導,即會以智慧詳加觀察和分析抉擇,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不會輕信謠言、冒然行事。      

 

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應以智慧觀察,深思熟慮之後再行動,這是很重要的。倘若僅僅看到一個新聞,就盲目地匆忙斷定:「哇,我去那裡應該會非常好!」這種不嚴謹的行事態度,就如剛才所講的例子一樣,最後誤入恐怖分子行列還懵懂不知。真的,現在有很多年輕的留學生,隨意聽信傳言,比如到某處會賺很多錢等等,結果卻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不少年輕人心態不穩定,缺乏智慧和觀察能力,結果時常令人扼腕嘆息。

 

當今時代,人心越來越浮躁,每天沉溺於五八花門的娛樂,比如抖音、快手等等,甚至我看到很多出家人也沉迷其中。雖然我不完全反對玩樂放鬆,但玩這些到底有何價值,則需要你們自行衡量。大量現代人習慣於這種快餐文化,心完全被它們所佔據,每天在上面花兩、三個小時甚至半天也稀鬆平常。

 

如果我們缺乏智慧,就相當容易隨俗沉浮。現在的很多平台,被經濟利益等各種目的所驅使,若我們沒有智慧的辨別力,就會輕易被裹挾。比如,你今天買了某種水果,之後網上就會經常推送與其相關的信息給你,類似平台也會以短視頻廣告等形式推介你喜愛的商品信息。而這些東西對我們而言,到底價值幾何呢?我並非想全盤否定,畢竟,現在已經是21世紀,即使想徹底杜絕這些垃圾信息的干擾,也無法做到。最近,學院各個班級都沒收了喇嘛、覺姆們的手機,但據說今年是色達縣手機銷量最高的一年(眾笑)。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人會準備兩個手機,一個交上去,一個自己用。

 

所以,處於這個時代,若想去管控所有信息,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是,如果自己不善於思考,沒做好抉擇,缺乏自控能力,最後就會玩物喪志,受大眾輿論或垃圾文化的影響而荒廢一生。

 

話題得轉回《維摩詰經》啊(上師笑,眾笑)!本來剛才有點累,我都想今天可能沒辦法講課了……哦,今天還有翻譯是吧?我是不是講得太快了?(上師笑,眾笑)沒事。

 

以前,我做法王的同步翻譯時,因為法王語速特別快,我都感覺喘不過氣來。往往法王已經講了很多內容,我才說一、兩句,然後又接著說一、兩句,根本無法跟上法王的速度。我大概是從99年開始到法王圓寂之前做的同步翻譯吧,這期間,法王常常身體欠佳,故每次講課的時間比較短。我們就想,如果從87年開始就一直進行同步翻譯,該多好啊!

 

所以,希望現在聽同步翻譯的人能堅持聽課。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抱有持之以恆的態度。我們現在的發願是,用不同語言去利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眾生,故也會安排不同語言的講考。昨天講考的時候,有的用英語,有的用法語來講,我看到下面的聽眾,雖然從表情上觀察是聽不懂的,但大家仍然很好奇,一直專心諦聽(上師模仿,眾大笑),比聽到能懂的語言還要認真(眾笑)。這也是一種享受,對吧(眾笑)?眾生歡喜,佛歡喜;佛歡喜,就能獲得證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維摩詰居士住於諸佛的威儀之中,包括行住坐卧在內的所有威儀,都如理如法。雖然他是居士的身份,不受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律的約束,但作為在家居士,他的行為和威儀也應具足莊嚴。

 

就像佛經裡面常講到的,威儀應像大象、牛王一樣,包括走路時,恆時垂視一木軛許的地方等等。作為在家身分,保持威儀也大有必要。如果一個人經常蹦蹦跳跳、嘻嘻哈哈,顯現上就不太莊嚴。

 

我不是指現在不能笑啊,笑一笑,可以驅趕肺部的一些疾病,還是很不錯的。當然,要是病毒飛到空氣中,又被其他健康人吸進去……(上師笑,眾笑)開玩笑!

 

總之,他時常安住於佛的威儀之中。

 

同時,他的心猶如大海一般,無比廣大、深邃,境界極其高妙,不像我們的心那樣封閉狹隘,遇事斤斤計較,往往對方還一言未發,就不明原因地開始鬧情緒。我們的心態好比春天的天氣,風雲莫測,一會兒興高采烈,一會兒又黯然神傷。而且,不知是由於前世的業力還是今生的其他外緣,常常毫無來由地,痛苦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樣其實不太好。所以,我們的心應當如大海一般,廣袤包容。當然,如前幾天所講,雖說心胸應該寬廣,但在戒律和誓言方面,仍當謹慎保守。

 

鳩摩羅什曾宣說過大海的三個功德:第一,深廣無邊;第二,清凈不染,因為大海中沒有屍體等污穢之物,非常清凈;第三,具足豐富的奇珍異寶。僧肇大師也宣講過大海的五種功德,但我對比了一下,基本上也都含攝於鳩摩羅什的描述中。

 

其實,如果一個人具有真修實證,心必定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或者說深廣無邊;同時,心也會清凈不染,因為煩惱本自虛假,在他的心中連煩惱的名稱也無法安立。而且,心本來就自然具足無數像珍寶一般的如來果法方面的各種功德。所以,用大海來比喻我們的心,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維摩詰居士具足佛的威儀,心如大海。對凡夫修行者而言,要想與他一樣,行為如理如法,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心無旁騖,也許難如登天。但我們的行為仍需盡量往好的方面去改進,心境也要通過聞思而逐漸有所改善,從原來的陰晴不定、錙銖必較,經常和家人吵吵鬧鬧,給自他造成大量痛苦,轉變為對諸多境遇都雲淡風輕,不再煩惱糾結、傷心絕望的狀態。

 

尤其是作為一名佛教徒,內心應保持舒展,時常處於法樂之中。就像很多高僧大德,雖然顯現上他們也會經歷一些身體的疾病和世間的痛苦,但在眾生面前,依然顯得相當和藹可親、快樂自在、法喜充滿,令與之見聞接觸者,自然而然獲得一種難以言說的加持,這非常重要。

 

諸佛咨嗟;

 

維摩詰居士的功德的確與眾不同:首先,他具有一般在家人根本不具備的殊勝功德;其次,他具有隨順眾生的功德,這個功德一般人都可以具備,我們也完全做得到;第三,還有一部分不屬於內心範疇的功德,這就是他的身份,這種身份自然而然受到人與天人的尊重。

 

在下一節課中,我們會講到他是如何受到不同層次的眾人尊重的,無論是剎帝利、婆羅門,還是其他種姓之人,無不對他恭敬有加,同時,十方諸佛也無不對他交口稱讚。

 

其實,一個人如果行為如法,內心時常想到利益眾生,那無論身份如何,也都會受到十方諸佛讚歎的。而如果一個人內心骯髒,行為惡劣,處處損人利己,那他不僅會遭到世人唾棄,十方諸佛也將嚴厲呵斥。

 

我最近看到一個以前上師如意寶在極樂法會上勸大家不要殺生的錄像,錄像有字幕,法王如意寶一邊說話,屏幕下方就同時打出字幕,不知當時是我們還是誰製作的。錄像里,法王無比慈悲地為眾人宣講殺生的過患。老人家說,在藏地,屠宰場等殺生之處都好似人間地獄,令人毛骨悚然、驚恐不安。而在城市裡,每天的殺生現象也十分嚴重。聽完法王的開示以後,我們都應該有所領悟,如果一輩子天天都在造這樣的惡業,那還不如早點離開人間好一些。

 

有個堪布曾對我說過,一個人即使沒有很好的修行,能成為出家人也是很大的福報,至少可以避免嚴重的殺業。的確如此。在座各位當中有一些居士和出家人經常說:「哎呀,我修行不好,我煩惱很重,這可怎麼辦呀?」其實就像這位堪布所講,即使你修行可能不太好,但至少已經斷掉了殺生的惡行。作為居士,你一般也不會去餐廳點殺眾生,或是自己親手殺害眾生;而如果你穿著出家人的衣服,那應該更不會拿著刀子去殺氂牛。否則就太可怕了!

 

所以,即使我們只有這一份功德,那也是諸佛菩薩所稱嘆的。因為諸佛菩薩最慈憫眾生,如果有眾生感受痛苦、遭到殺害,諸佛菩薩也是最心痛的。所以,若一個人僅僅是斷除殺生惡行,也會令諸佛菩薩歡喜。

 

在講法時,我可能一會兒講維摩詰居士的功德,一會兒又講我們自己的功德。這樣也是可以的吧,因為這樣的方式比較輕鬆。講法和造論是不同的,造論必須非常嚴格,包括做講記也應該比較嚴格。不過做講記與真正的造論還是有差別的,講記需要隨順當時聽者的一些習氣和情緒。而對於講法來說,只要沒有明顯的邏輯錯誤等問題,方式上是可以比較開放的,相對而言無需太過嚴謹。

 

(上師念藏文)這句話是大論師贊扎果目講的,意思是說,在講法和辯論時,言語上可以不那麼確定,但造論則一定要非常嚴謹。所以,以這樣的方式講解,也是希望大家的相續能夠在每堂課中都有所改變。因為通過對照,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與維摩詰居士相比,哪些功德具備,而哪些功德有所欠缺。而無論結論如何,我們都應當時時依照經文內容對照和分析自己。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帝釋天、梵天、世主都對維摩詰居士非常尊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維摩詰居士還是願意度化我們人類,所以他以善巧方便的方式,一直居住在廣嚴城。

 

藏文當中沒有「弟子」二字,還有一些《維摩詰經》的略釋當中認為,這裡的弟子是指聲聞。不過,通過對比好幾個不同譯本來看,包括玄奘譯本中,似乎都沒有此二字,而吳支謙的譯本中好像有。所以,此處的「弟子」也可能是指聲聞,但也不一定,因為這部分都在講天人。

 

「釋梵世主所敬」,世主就是護世的意思,如四大天王等,玄奘也譯為「護世」,即保護世界之意。藏文中四大天王叫(上師念藏文)。《藥師經》里所講的「十二葯叉大將」也是護世。此處就是講,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保護世界的護世天人,都對維摩詰居士恭敬有加、歡喜讚歎。

 

如果維摩詰居士想住在天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至少肯定能得到天宮的一部分。但因為他很喜歡人類,所以就來到人間,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

 

此經後面講了許多與「善巧方便」有關的內容。我在對照藏文《維摩詰經》時,讀完之後就明白了,所謂的善巧方便就是這樣的。其實,我們這裡有很多居士也可以像他一樣,儘管境界上難以與之比肩,但行為上仍然可以經常扮演不同角色來利益眾生,手段方式不必千篇一律、一成不變。

 

出家人也是一樣,儘管從別解脫戒的角度來說,你必須嚴格持戒,但按照菩薩戒的標準,則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在沒有違犯佛制根本戒條的情況下,你也完全可以行持一些表面看來與別解脫戒並不相符的行為。

 

例如,別解脫戒中禁止一切不予取和妄語,但假如你看到了一隻被獵人追殺的鹿,為了保護這隻鹿的生命,你是完全可以對獵人說妄語,謊稱自己並沒有看到鹿,並將其保護起來的。就菩薩戒和密乘戒來說,如果你此時說實語,不對其加以保護,那就是違犯大乘菩薩戒的行為。所以,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開遮。

 

後面我們也會講到,維摩詰居士不僅能我們應該學習維摩詰居士的善巧方便,作為出家人,也需要在不同眾生面前作不同顯現。夠與商人打成一片,也能夠與國王交往甚歡。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領域,也無論是什麼身份,維摩詰居士都能做到隨順機宜而巧妙智用。

 

我們也希望,大家在學了《維摩詰經》之後,都能夠具足善巧方便,內心最好有利他及證悟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至少也應當具備相似的境界。同時,行為上應當盡量圓融,不要總是很生硬地說:「我就要這樣做,除此以外我什麼都不會!」

 

以學醫為例,一些護士專業的大學生,除了打針以外什麼都不會,對本專業以外的技能也一竅不通。他們認為,學了自己的專業後,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萬事大吉,除此別無追求。如果是這樣,那他們的能力一定非常有限,更談不上什麼善巧方便了。其實,即使你學的專業範圍很狹窄,你也可以觸類旁通,承辦很多事情。

 

更多豐富的內容還在後面,接下來我們會講到六波羅密多。維摩詰雖然是一位白衣居士,但無論是守持戒律、修行境界,還是在世間的方方面面,他都做得十分完美。

 

我也希望,佛教居士們都能像維摩詰居士一樣,精神愉悅、心胸開闊,無論發任何心,做任何事,都能自在隨緣不然,有些修行人的行為的確是……怎麼講?有些道理,我常常是心裡明白,卻不知怎樣很好地表達出來。可能是因為我在語言上並沒有獲得七種辯才的原因吧,表達能力有限。總之,我們都希望成為維摩詰居士那樣的人,具有各種善巧方便。

 

此處講到,他以此善巧方便,居住在毘耶離,也就是廣嚴城中。


推薦閱讀:

轉發:?一個防老年癡呆症的運動.
被員工詛咒變禿頭的老闆,也就我了吧…
中移動稱轉發「黃段子」簡訊功能將被停
學霸的四個習慣讓您成績名列前茅,趕快教會你的孩子!記得轉發!
觀音菩薩成道日,三十三化身故事及全圖,轉發功德無量!

TAG:複習 | 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