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揭秘本·拉丹最後的日子

他對女兒說「乖乖回去睡覺」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2-05/01/content_1381296.htm

本·拉丹生前最後的藏匿點。

擊斃拉丹一周年爆炸聲響2011年5月2日清晨,突然響起的爆炸聲驚醒了住在本·拉丹壁壘森嚴的大院里的人。本·拉丹20歲的女兒瑪麗亞姆衝進父親位於樓上的卧室,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對女兒說:「下樓去吧,回到床上乖乖睡覺。」接著,本·拉丹對妻子阿邁勒說:「別開燈!」這句話也成為拉丹最後的遺言。56個小時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經過幾個月的深思熟慮,終於對其國家安全顧問說:「動手吧!」受過特殊訓練的一小隊美國突擊隊員登上直升機,從鄰近的阿富汗起飛,迅速掠過崇山峻岭,飛向本·拉丹藏身的院落,在院落的邊緣著陸。他們炸開緊閉的鐵門,衝進樓里,其中有3名突擊隊員衝到了樓上。隱居地生活愜意保密嚴格本·拉丹生前最後藏身地是隱居的一個好地方,雖不顯眼,但卻很自在。位於巴基斯坦北部的阿伯塔巴德坐落在喜馬拉雅山麓海拔4000英尺的丘陵地帶,常住人口近50萬。這裡白色別墅群落之中間或有些賣水果和蔬菜的小商鋪,無疑在這裡生活很愜意。這裡夏季涼爽,犯罪率低,與巴基斯坦沉悶、擁擠、烏煙瘴氣的其他城市相比,阿伯塔巴德更像是一個鄉村俱樂部。本·拉丹的院子是在2005年建起的,那裡原先是一片空地。建造過程中,在兩層的主樓上又加蓋了一層。當時沒有尋求獲得加蓋一層的規劃許可。有人推測,這一層是專供本·拉丹和妻子阿邁勒使用的。這座樓的三樓與其他樓層有些不同,樓上只有一面牆上有窗戶,窗戶是不透光的,且5個窗戶中有4個只不過是窄窄的縫隙,位置稍稍高過視線,很小的陽台被7英尺高的高牆遮得嚴嚴實實,就連身高6英尺4英寸的本·拉丹在陽台上活動也不會被外人看到。躲藏在這座樓里的5年多里,本·拉丹很少離開二層和三層,偶爾離開,他也只是去院子里的菜園轉轉,為了不被美國的衛星發現,菜園上會搭起一大塊兒帆布。家庭與最小妻子盤踞頂樓在阿伯塔巴德的日子裡,家庭生活成了本·拉丹真正的慰藉。他常常對關係親密的男性朋友說,娶妻生子可以壯大(穆斯林)民族。他跟一些朋友開玩笑說:「我真搞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只娶一個老婆。如果你娶4個老婆,你就能過得美滋滋的,天天都做新郎官兒。」至於本·拉丹如何能「天天過得像新郎官兒一樣」,在他住所里發現的野生燕麥糖漿可能算是一個線索。這種燕麥糖漿是一種「天然偉哥」。本·拉丹的三個妻子都住在這層樓。62歲的卡伊里哈歲數最大,性情嚴厲。婚前,有博士學位的卡伊里哈是一名教師,教聾啞孩子。另一個妻子西哈姆54歲,上世紀90年代跟本·拉丹在蘇丹生活期間獲得了阿拉伯語語法博士學位。她有知識,有詩才,常常幫拉丹修改詩作。最年輕的妻子阿邁勒29歲。1999年嫁給43歲的本·拉丹時,她只有17歲。26歲的年齡差距似乎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每個妻子都各有自帶廚房的房間。三樓是阿邁勒的地盤,另外兩個已年老色衰的妻子住在二樓。本·拉丹躲在頂樓上與阿邁勒輕鬆消磨著時光。對於像本·拉丹這樣高的男人來說,卧室的天花板太低矮。房間旁邊有個狹小的洗手間,洗手間的牆面貼有綠色瓷磚,但地面沒貼地磚,其實就是一個簡陋的茅坑,外加一個劣質的塑料淋浴器。在這個洗手間里,本·拉丹常常用「Just for Men」牌的染髮劑染頭髮和鬍鬚,以便讓已近六旬的自己看起來年輕一些。洗手間的隔壁是廚房,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儲物間。門廳就是本·拉丹的書房,木製的書架上擺著一些書,本·拉丹很多時候都是坐在電腦前,不停地敲著鍵盤寫信,然後由親信傳遞給重要助手。生活自己種菜只睡木板床在這座樓里的隱居生活當然談不上奢華。這個大家庭的十幾口人每周只吃兩隻羊。院子里養有奶牛和100多隻雞,還有蜂房,大片的菜園裡種著黃瓜等蔬菜。牛奶、雞蛋、蔬菜和蜂蜜等都是自家產的,義大利「薩瑣」橄欖油和「桂格」燕麥片等是從當地購買的。這座建築物的內部,沒有任何裝潢,也沒有掛畫,符合本·拉丹的正統信條。各個房間里的床都是木板床,房間內沒有空調,只有幾台簡單的煤氣取暖器,可是這裡的夏天溫度最高可達100華氏度(37.8攝氏度),冬天則會大雪紛飛。本·拉丹家的水電煤氣費很少,平均每月50美元左右。住在這座院落里的還有本·拉丹的保鏢和親信阿布·艾哈邁德·科威特以及科威特的弟弟、妻子和孩子。他們過得很貧窮。本·拉丹給科威特和他弟弟每人每月的工資約為12000盧比(合100多美元),這表明「基地」組織可能幾近財源枯竭。事業死前仍在策劃襲擊美國直到最後,本·拉丹還在全力策劃對美國再發動一次大規模襲擊。他給手下人下達指示說:「『9·11』襲擊事件10周年紀念日就要來到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現在就要開始準備。有關這一點,請將你們的建議傳送給我。」同時,他還督促—位副手說:「如果你能指派一名合適的弟兄負責製造一起襲擊美國的大規模行動,最好派幾個弟兄(別超過10人)回到各自的國家學習飛行技術,而他們互不相識。」本·拉丹似乎不喜歡招募美國籍新人,這縮小了可行的方案範圍。他的高級副手艾曼·扎瓦希里對他說,襲擊在阿富汗的美國士兵比襲擊美國本土的公民要現實得多。確實,自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和公共汽車爆炸案以來,直到去年春天,本·拉丹及其手下都沒有在西方國家成功實施一起襲擊事件。自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基地」組織就未在美國本土成功製造一起爆炸案。(授權轉載務必註明來源「 金羊網 -- 新快報 」)
推薦閱讀:

SecWiki周刊(第157期)
《新民周刊》?:誰壞了葯家鑫之父的「名譽」
挨踢周刊2017/3/1
ELSE 技術周刊(2018.03.19期)
SecWiki周刊(第185期)

TAG:美國 | 時代 | 周刊 | 時代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