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備忘錄之熱葯(三):沙苑子
作者簡介:陳喜剛,陳氏中醫創始人。以《易經》為「心」,以《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為「腦」,以張錫純和張仲景醫學思想為「肝」和「腎」,以百家之長和豐富的醫學實踐為「脾胃」,呼吸太陽之「氣」,流淌江河之「血」。傳播中醫真理,普及中醫真理,做自已的中醫,做純粹的中醫。
沙苑子(圖)
沙苑子的中藥屬性
【適宜人群】寒性體質。 【適宜病症】寒病且寒症。
【性】熱。 【熱力】溫。
【子目】補虛葯補陽葯。 【關鍵詞】溫腎。
【藥力】平。 【力向】內。
【疏泄收斂】收斂。 【養生療疾】兼。
【毒】無。 【味】甘。
【色】褐綠色或灰褐色。 【畏反】無。
【產地】西北,山火之陽飽滿。 【環境】生於山野、路旁。
【部位】成熟種子。 【常用劑量】內服煎湯,10~30g。
【歸經】足厥陰肝、足少陰腎。 【色】青、黑。
【味】酸、咸。 【五行】木、水。
【時辰】丑(1-3)、酉(17-19)。 【方位】東、北。
【卦】震、坎。 【季節】春、冬。
【左右】左。 【升降】升。
【功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主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眩暈目昏、遺精早泄、尿頻、遺尿、尿血、白帶過多。
沙苑子(圖)
【醫家論葯】
「沙苑蒺藜,補腎澀精之葯也。其氣清香,能養肝明目,潤澤瞳人。補腎固精,強陽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遺瀝,乃和平柔潤之劑也。」(《本草匯言》)
「沙苑蒺藜,性降而補,益腎,治腰痛,為泄精虛勞要葯。最能固精,故聚精丸用此佐鰾膠,大有殊功。以之點湯代茶,亦甚甘美益人。」(《本經逢原》)
「按沙苑蒺藜七月出新,陝西潼關外出者,名潼蒺藜,色紅帶黑,形如腰子,飽綻性糯,味厚氣香,滾水泡之,有芳香氣者為最佳。亳州出者曰亳蒺藜,細而且瘦,性硬,泡之無芳香者次。山東出者,名東蒺藜,色黃,粒扁粗大,性最硬,最次。揚州出者為荷花郎之子,遍地皆有,土名草蒺藜,即南方紅花草子之子,不入藥用。」(《增訂偽藥條辨》)
附註:
1.蒺藜有刺蒺藜和沙苑蒺藜之分,二者功能、主治不同,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分別。
刺蒺藜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sterrestrisL.)的果實。亦名白蒺藜、蒺藜、蒺藜子等。功能疏肝平肝、散風明目、下氣行血。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肝鬱氣滯之胸脅、乳房脹痛;風熱上攻之目赤翳障以及風疹瘙癢等症。
沙苑蒺藜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的成熟種子。亦名沙苑子,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等。因產於陝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又在潼關集散,故又有沙苑蒺藜、潼蒺藜之稱。功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用於治療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眩暈目昏、遺精早泄、尿頻、遺尿、尿血、白帶過多等症。
2.沙苑子因產於陝西省大荔縣沙苑而得名。沙苑在唐代屬同州府馮翊縣,即今大荔縣,是當時皇帝養馬的地方。唐代大詩人杜甫著有《沙苑行》詩篇。據《大荔縣誌》記載,沙苑子早在唐代已成為貢品。陝西民間還傳說唐代永樂公主平時體弱多病,安史之亂逃難到沙苑時,經常服用沙苑子茶,變得健康美麗,肅宗皇帝由此得知沙苑子的滋補營養效果,便下令每年進貢。
【配伍效用】
沙苑子配伍杜仲二者均有補益肝腎之功,且杜仲強筋骨。相伍為用,其效更著,用於治療肝腎虧虛之腰膝酸痛等。
沙苑子配伍枸杞子、決明子沙苑子養肝明目;枸杞子補肝益腎明目;決明子清肝明目。三者合用,有補肝益腎、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虧虛之頭暈眼花、視物不清等症。
【方劑選用】
1.沙苑子25克,枸杞子、補骨脂、杜仲各15克,菟絲子25克。水煎服,每日1劑,能治遺精。
或用沙苑子300克,肉蓯蓉、淫羊藿、菟絲子各150克,鹿茸30克,用米酒浸,然後慢火焙乾,研成細末,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對腎虛陽痿、早泄,多收良效。
2.沙苑子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沙苑子110克,搗碎,沸水沖泡,代茶飲。或用沙苑子9克,杜仲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腎虛腰痛、腿軟虛損者有良效。
3.沙苑子、補骨脂、覆盆子各9克,生山藥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或用沙苑子15克,熟地10克,團魚1個(750克),蒸服。可治遺尿。
4.目暗不明沙苑子、枸杞子、熟地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以治久病體虛,視力減退。或用沙苑子、蕪蔚子、青箱子各60克。共研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治目昏不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