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錦防線:大明國運所系的四百里戰略防禦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一條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依山傍海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凌河。

錦州、寧遠、山海關依次分布於遼西走廊上。對於這樣一條狹長的防線,其西側是東西走向的崇山峻岭——燕山山脈,並與長城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天然屏障;東側是廣闊的渤海海域,不利大規模進軍。而關寧錦防線就是在這關鍵節點,並以其特有的縱深防禦形式,發揮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

關寧錦防線保護整個大明江山

關寧錦防線的突出地位,不僅僅在於依靠地勢優勢,更在於它所體現的縱深防禦思想。假使,這道保障大明王朝安全的防線,只是由一個山海關來扼守,那麼不但無法有效達到逐步消耗來犯之敵的目的,更危險的是,一旦一個關口被撕破,敵兵的排山倒海之勢就再難抵擋。古代時,這樣的情況很多:防線多是單線的,即便有幾條平行的防線共同組成防禦,也多是聯繫不密切,各自為戰,遠遠達不到現代戰爭中提倡的縱深防禦思想理念。當然,這也是受當時戰爭條件,包括進攻方法、防守方式等受生產發展條件制約造成的。

依靠關寧錦防線而形成的大縱深防禦系統,是一種機緣巧合,也是一個無奈之舉。當時,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後金)滿清進攻的中堅力量,特點就是:快速行動,爆發力強,短時間內攻勢兇猛。但由於給養、武器以及戰馬體力等原因,也決定這樣一支部隊的弱點:持續力不強,難以形成長久攻勢。縱深防禦體系的戰略優勢恰恰可以克服騎兵的戰術優勢!

中國部分區域地形圖

後金軍在進攻的道路上,被一層層的消耗,始終處於前有堅城,後有明軍的不利境地......

在關寧錦防線面前,兇狠的後金(滿清)騎兵不得不停下腳步,集中兵力突破此防,以圖中原!

寧遠之戰: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攜虎狼之師攻打寧遠城,袁崇煥組織軍民堅壁清野,協力共守,剷除姦細,部署11門紅衣大炮嚴陣以待。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射城上。明將左輔率軍依託堅城,死戰不退;祖大壽率軍應援,銃炮齊發,藥罐、雷石齊下,後金軍死傷累累,終不克。此時,毛文龍出兵襲擊後金後方永寧,努爾哈赤不得不回師瀋陽。經此一敗,努爾哈赤悒鬱疽發,當年8月11日病亡。

明末遼東形勢圖

寧錦之戰:1627年5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錦州,攻寧遠。5月11日,後金軍包圍錦州。袁崇煥考慮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尤世祿、祖大壽統率,繞到後金軍後,再遣水師東出牽制。尤世祿、祖大壽等將要出動時,後金軍已抵達寧遠城下。寧遠城上用紅衣大炮轟擊後金軍,而尤世祿、祖大壽等在城外大戰,士卒多戰死仍力戰不退。後金軍無法破城,便棄攻寧遠,轉而去攻錦州,士卒雖然死傷無數,錦州也未能攻破。皇太極背負「辱名」之痛,撤軍回瀋陽。

1638年明朝形勢

松錦大戰:皇太極審時度勢,知恥後勇:對內推進改革,強化君權,上下一心;對外侵朝鮮與其結盟,征蒙古與其聯合,進一步孤立了明朝。1640年,皇太極發動大會戰,明清雙方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明朝方面因中央政治腐敗、盲目催戰、督監不和;主帥指揮失誤、將官畏死、斂兵不出,最終導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後來的明朝再也沒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了。

時人談遷評價道:「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皇清開國方略》謂:「太宗神謀勇略,制勝出奇,破明兵十三萬,如摧枯拉朽,指顧而定。」

這裡應該再提一點:後期,隨著後金軍的日益強大,漠南蒙古一個個被他們或消滅,或結盟成為蒙古八旗,在擊敗林丹汗統治的察哈爾部後,漠南蒙古基本都納入了滿清的統治範圍。這也就意味著,清軍不光可以經由山海關攻打明朝,而是有了喜峰口,古北口,宣府,大同等等多條進攻通道。並且,關寧軍逐漸向軍閥方向發展,中央既不敢嚴控也不敢放手,每年還要拿400萬兩白銀供養,讓本不寬裕的財政雪上加霜,加之天災連年,農民起義不斷,腹背受敵的明王朝,面臨形勢更加嚴峻了。

堡壘最終還是從內部攻克的,吳三桂後來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多爾袞率軍一路南下,大明也就隨之滅亡了。


推薦閱讀:

八大行業的物聯網影響 可調整自身的未來戰略和商業模式
聚商圈生態戰略媒體發布會在京舉行
鋒芝離婚戰略不一 霆鋒深藏不露柏芝遭新片棄用
陳亮:連戰略都沒搞清楚,你還創什麼業,進來看看這一篇
三圖看懂日本『互聯工業』

TAG:戰略 | 防禦 | 百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