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法語 (第三集)凈空法師
06-02
每日法語(第三集)摘自凈空法師2005年1-6月講《華嚴經講記》 ◎ 學佛、學儒、學道,乃至世出世法,你要想成就,頭一個信心。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沒有信心你就決定不能成就,真的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沒有信心怎麼能成就?文殊菩薩主信,代表大乘的信心,文殊能信。『佛境即所信故』,我們要問什麼是佛境?我們現前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是佛境。只是我們凡夫迷了,不知道這是佛境,中峰禪師跟我們說出,我們還感到疑惑。他老人家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凈土即此方,此方即凈土』,你說佛境在哪裡?當下就是!只可惜你不肯承認,這叫迷,迷而不覺。希望往下我們讀到經文,同修們在經文裡面有所體會,有所領悟,那是真實功德。◎ 『為人演說』,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演是自己做到,依教奉行,把它落實在生活裡面,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到!佛法你才真正學到,你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世尊這句話說了十幾遍,非常重視這個『演』字,演是表演,現在人說的,我們要做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佛弟子一定要依佛的教誨。◎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真正做出犧牲奉獻,自己真正明了《大般若經》所做的總結,『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包括出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能夠做到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是阿羅漢的境界,不分別是辟支佛、是權教菩薩的境界,再提升是不起心、不動念,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為森羅萬象是真有,我們的當上在這裡。《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裡頭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佛勸我們『應作如是觀』,這是般若智慧,這是諸法實相,宇宙萬有的真相!我們今天雖然是凡夫,聽到佛說的我們不懷疑,我們也常常對一些科學的東西來印證,更加有了信心。可是怎樣契入境界?回過頭來還是得講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果然放到一絲不掛,你就大徹大悟,你就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六道、十法界了。◎ 稱千萬不要記著,『他跟我過去有過節,我討厭他』,不可以,不能有這個念頭;你還有喜歡,你還有討厭,說明你的煩惱沒斷。修行真正的功夫就在此地,把內心裏面,我常說,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化解,矛盾的念頭化解,誤會化解,我們的心就平靜了。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順境逆境,一團和氣,這是修行,這是功夫。◎ 你看《三時繫念》裡面,中峰禪師他老人家在裡面開示有幾句話說得好,『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極樂即此方,此方即極樂』,這話說得好,都在一念之間。我們的念清凈了,我們的環境是極樂世界,別人感受不到;我們的念頭不清凈,變現出的環境是娑婆極苦世界。明了之後,就要自己曉得變,在哪裡變?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應,哪有不生的道理!◎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講到修行離不開止觀。止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止住、放下,這就是定功。觀,六根對六塵境界,直覺去體會,這是觀,觀照。直覺就是你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跟六道凡夫就不一樣。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叫凡夫,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些修行人高明,不用,完全用直覺,他的心永遠在定中;絕對不是說盤腿面壁那是定,行住坐卧皆是定。定不是盤腿面壁形式,不是的,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高級的禪定,真正的禪定。◎ 四攝是屬於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裡面特別著重在助。為什麼?前面第七已經講了正,此地正助這個正是陪襯的話,重點是在助。由這個地方你就明了,菩薩行正行是六度,其餘的無量無邊修行的原理原則、修行的方法,統統是屬於助修。我們平常最普通的說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剛才我講的四攝,都是屬於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夠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夠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正行,所以說甚深。◎ 可是這裡面我特別提醒諸位,不求人間富貴,求生凈土。如果我們真的布施多,財布施多,有財富,這個財富要幫助貧窮苦難之人,這就對了,不要拿這個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沒有這個必要。自己物質生活,過一個普通水平的生活夠了,能過得去就行了,多餘的要幫助別人。聰明智慧不為自己,為社會、為眾生;健康長壽,有好的體力,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多做點事情,這是真正的福田。一個目標,一個念頭,極樂世界,我們對這樁事情一點疑惑都沒有,深信不疑,決定得生凈土。◎ 應該怎麼樣?應該要有出離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決定要發個大願,我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到六道輪迴裡面來享福報。超越六道輪迴,真正有把握、有辦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教化眾生,行!為什麼?你不會迷失本性,你有彌陀本願加持,又有諸菩薩擁護。你到人間來,或者是六道裡頭任何一道教化眾生,你不會迷失方向,你不會墮落,這個多自在!多麼快樂!應化在六道裡面,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現身,取這個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 以後我明白了,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輾轉相輔相成,從初心到極果沒有別的方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總原則,所以肯定就是放下、就是布施。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六波羅蜜統統是布施。真正布施到是古德常講『一絲不掛』了,這是形容詞,就是布施乾淨,統統布施完了。這個意思之深不是我們初學人能體會得到的,實在講太深太深了。這裡面的義趣你要不認真的修學,你體會不到。可以說你學一分,你能體會到一分,學兩分你能體會到兩分;你不入境界,給你講了都沒用,你聽了之後似懂非懂。為什麼?真的聽懂了,你就做到了,真的聽懂了,智慧開了。◎ 中國古人也說得好『人無信則不立』,這個意思說腳站立在地面上,所謂頂天立地,人要是沒有信,在這個社會上就不能立足,為什麼?沒有人信任他。沒有人信任,也就是說沒有人會幫助他,那這個人就很苦了。我們現在一般人講沒有人緣。所以信在世出世法裡面都非常重要。◎ 這一生我們搞清楚、搞明白,這個機會決定不能放過。只要我們肯放下,從今之後絕不再搞名聞利養,絕對不再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一切苦難眾生,念頭轉過來,不為自己了;生活為眾生,工作為眾生,讀書為眾生,活著都為眾生,沒有自己了。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哪有不生的道理!希望我們同學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意思這就好。成就『觀解為趣』,聽了之後,常常記在心裡,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叫觀。觀,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落實,把你所理解的要落實,解跟行要相應。◎ 佛法總的教學綱領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統苦。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迷得愈深就愈苦。怎麼樣解決苦?幫助你覺悟,覺悟得愈深就愈樂,苦就沒有了。諸佛菩薩、世間許許多多大聖大賢他們出現在世間,一生所做最偉大的事業不是別的,教學,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因。只要把這個因做好了,離苦得樂的果報自然就現前,那個不必去問的。我們只問破迷開悟,自然而然離苦得樂。◎ 佛法圓融,長說、短說、深說、淺說、正面說、反面說,怎麼說都有道理,什麼原因?沒有意思。我們長說也好,短說、深說、淺說、正說、偏說,統統沒有意思,教你在這個裡面覺悟!是在啟發你的悟性。人為什麼學佛都著了相?都認為它有意思,我聽懂了,聽懂就錯了,聽不懂也錯了,怎樣才不錯?覺悟就不錯了,那就對了,這是佛法之妙處。不但佛法妙,古聖先賢真正有證的人,有修有證的人,他的東西都有味道,其味無窮。◎ 我要決定得生,萬緣放下,眼前這些受用,無論是物質,無論是精神,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沒有也不放在心上,得自在!有了怎麼樣?趕快布施,舍掉。沒有呢?不求,一絲毫求的念頭都沒有,這才能解脫,才真正能往生。這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我不是跟經上所說的意思,經上所講的大事因緣是明心見性,是圓初住,我今天講大事因緣是圓五品,這就是什麼?佛告訴我們,了義。圓初住我學不到,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圓五品有把握,這個行。尤其是這五十年所做的,現在做得很順利,從前很勉強的做,現在很順利,熟了。隨喜、讀誦、演說、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我們這四攝六度,自行化他,做得很順利、很有信心,法喜充滿。◎ 希望有志的年輕同學不能怕苦、不能怕難,一般修學不能成就,中途退轉,都是怕難、怕苦。什麼是業障?這就叫業障。怕難是業障,怕苦是業障,不肯親近善知識、不肯親近善友是業障,這些業障要自己克服。這是個很長的道路,走的時候很長,走過來之後,光陰瞬間,六、七十年回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你自自然然會有無限的感慨。只有奮發、努力、精進,對於世間萬事萬法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確實如佛所說,夢幻泡影,皆是虛妄。不但一切諸法不放在心上,連這個身命都不放在心上,這樣你的心才稍稍得清凈,展開大乘佛法,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佛在這裡講的是什麼,教我們的是什麼,能稍稍契入。◎ 第三句說出來,「分別取相」,所以你「不見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樣能見?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你就見到了。這種條件誰具足?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金剛經》上說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見到了,見到就是你證得永恆不變的法身。法身雖然沒有相,它能現相,現相我們就稱為法身,不現相我們就稱為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雖然現相,相不可得。為什麼?性是清凈寂滅,它現的相怎麼能得到?所以相剎那生滅,生滅同時。這《金剛經》上才給你說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你要是分別執著,想見佛相、想見佛決定見不到。◎ 念佛什麼最重要?清凈心最重要,那你想心地清凈,你放下最重要,千經萬論沒有別的,都是勸我們看破、放下。最基本的教誡,三皈五戒十善是不是教你放下?三皈,覺而不迷,放下迷你就覺悟了,放下邪你就正了,放下染污你就清凈了,看破、放下。五戒、十善也一樣的,把殺生放下,不殺生了,偷盜放下,不偷盜了,淫慾放下,不邪淫了,妄語放下,不妄語了,都是這樣的。你不放下怎麼行!種種惡業,種種不善,從今天起統統放下就行了。心正、行正,心行皆正,心行皆凈,凈土就現前了。這是我們今天聽法、學教、修行,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在這一生自己有信心、有把握可以成就,太高的我們做不到,我們這個就很滿意了。向上提升到極樂世界親近本師阿彌陀佛,決定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 我們今天證悟不能提了,往後都不可能了,我們現在只求解悟,換句話說,我們最高的標準就是圓五品。圓五品也是由誠敬當中得到。圓五品位裡面,天台大師所說的第一個隨喜,真正修隨喜功德;第二個讀誦,讀誦要勤,天天親近佛菩薩;第三個講演,講演是教學,教學相長;第四個兼行六度,第五個正行六度。換句話說,六度四攝是自行化他的標準,這五門課每天都不捨棄,天天照做,能夠悟入。◎ 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隨緣絕不攀緣。隨緣是什麼?什麼都好,我跟你們大家住在一起,你們喜歡怎麼辦都行,只要不太過分我都能接受,我都願意接受。什麼叫不太過分?你還歡喜聽聞佛法,你還喜歡念佛,那就叫不過分;如果你佛法不喜歡聽,佛也不想念,那就太過分。太過分怎麼樣?太過分我們就走路。在佛法戒律上,我們就不共住,不跟你在一起,咱們各人搞各人的。我離開我也絕不說你、也不批評你,離開之後就是心裡頭痕迹都不著,修自己的清凈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內心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應,這是我們現在的妙法輪。◎ 無論是弘法利生,無論是住持道場,在這裡頭修什麼?不動心,成就清凈平等覺,對了。這個世間,我常說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統統放下了。最近這幾年我說過很多遍,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誤會、矛盾統統化解,這就心平氣和了;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心裡,心不平氣也不和。我們看人家的動作,聽人家講話就曉得他這裡頭嚴不嚴重?修行有沒有功夫、有沒有進步?都在你面相上,都在你談吐上,都在你動作上,都看到了,你怎麼能瞞人?住於實際,給諸位說,就是住於道德,這人有道有德自自然然能感動人。◎ 我們懂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持名目的在哪裡這一定要曉得,《無量壽經》經題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德不是修德,修德是經題後半『清凈平等覺』。我們要用持名的方法得清凈心、得平等心、得覺心,這才能往生。持名不能得清凈平等覺,這一生不能往生。一定要記住,不能往生只是給彌陀凈土結一個法緣,李老師講得好,你還要長劫流轉,也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你在六道里還要搞生死輪迴。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古人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說這個機會多難。現在遇到了,為什麼不把它抓住?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自己才有高度的警覺,才能真正發出勇猛精進心,把這個機會抓住,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為佛弟子要把佛的願望落實在我們自己的行動上,對自己要認真的修行。什麼叫修行?改過自新,修行是修正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依照佛的教誨一樣一樣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兩個字的意思要懂。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想錯了,把它修正過來;看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是屬於思想的行為,意業;說錯了,口業;做錯了,身業,把這些錯誤一樁一樁修正過來。你知道錯誤,在佛法里講就是覺悟,知道錯誤是覺悟,修正過來是修行。你不知道自己錯誤,你就不能夠修正錯誤。所以每天讀經,讀經檢點自己,拿著經教來對照,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過失?一定要把過失找出來。我們是凡夫,真的是起心動念無不是過失,要好好檢點,認真的改過,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本身這樣做,就是勸化一切眾生。勸別人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做出來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你會說,你做不到,別人不會相信,教化眾生,你收不到效果。◎ 我們自己能成就,是得力於佛菩薩的教誨,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生生世世永遠離不開輪迴,輪迴之苦苦不堪言,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義利』,義是義理,利是利益。義理就是明了因果,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義理;利益是離苦得樂,不墮惡道。最殊勝的利益是往生凈土,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現前的利益,那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教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現前的利益,只要你真肯學,你決定能得到。◎ 前面我們要記住,要有真誠、恭敬求法的意願,學習的意願。至於說法這樁事情我們要不要做?要做。我還沒有成就,我怎麼能說法?對的,沒有成就是做學生,學生上講台說法給老師聽,這樣就對了,不要以老師自居。我們初學出來說法,我是學生,我是來求教的,希望大眾對我批評指教,這個態度就正確。中國聖人常講,『滿招損,謙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師,我在這裡弘法利生』,這個太傲慢了。古時候說法利生有標準,大乘法裡面要明心見性,小乘法裡面要證果,換句話說,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薩,小乘法初果須陀洹,還是做學生的態度,不敢以老師自居,不敢。到什麼時候才是老師?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無學了,他可以能當得起老師;大乘法里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老師,天人師。在這以前都是在學習,學習在講台上,這是我們常講教學相長,好。◎ 人各有緣分,不可以勉強,我信佛不可以叫天下人都信佛,不可以的,要懂這個道理。你看現在每個國家法律上都規定信仰自由,沒有強迫!我可以宣揚佛教的好處,但是,我絕對不可以說其他宗教不好處,不可以,比較也不可以。比較尚且不可以,怎麼可以批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為什麼不能比較?不能批評?你要曉得,這個世界上幾個大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聖人,他們的教誨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千百年的歷史,億萬人跟他學習,這種大智、大德、大能,我們能比得上嗎?我們怎麼能批評他?批評他至少是跟他一般高,甚至於比他高一級,你才能批評他。所以我們沒有資格批評,只有資格跟他學習,做他的學生,這個可以。◎ 我們不能夠攝受眾生,佛怎麼會攝受我們?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再把這個意思引申,我們自己冷靜的反省,一身都是罪業,這一點許許多多同學都承認。我造的業太重了,我們希望佛菩薩原諒我,能包容我;那你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我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諒他,佛菩薩能包容我嗎?能原諒我嗎?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對了。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會成功,你會得到群眾的愛戴,得到別人的歡喜、尊敬。所以一切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經文提示我們,我們知道怎樣學習,怎樣認真努力。『因』要遍法界虛空界,因要深,深入到微塵世界。日常生活當中知道守法,還要知道忍辱,《金剛般若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不能忍耐是沒法子成就的。無論什麼都要忍,忍是禪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怎麼會得定?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在一心不亂。小小事情都不能忍,你怎麼會得一心?為什麼不能忍?放不下!果然能放下,那你就能忍。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要放下,只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掌握住就行了,其他的全都放下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忍,才有精進,才能夠精進,就能夠提升,提升以後,這進入狀況,禪定般若現前。◎ 布施,善言是布施,所以布施不要花錢,和顏愛語對待一切眾生,人家看到生歡喜心,這不是布施是什麼?供佛的意思很深,我們修布施對待一切眾生都跟像對待佛一樣,這就對了。『意柔忍』這三個字裡面,有持戒、有忍辱。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佛教給我們的規矩,我們要遵守,學佛的同學都知道持戒很重要,持戒從哪裡持起?從十善業持起。十善業還不是戒,是持戒的前方便,也就是學習戒律之前的預修課程,預備,預備持戒修學,先修這個課程: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持戒的基礎,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了,什麼戒律你都不要談,連五戒、十戒決定做不到。先從十善業下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在家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墮地獄是拔舌地獄。何必造這個業?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你要是真正這樣做,這個做法就是布施供養佛,布施一切眾生,供養諸佛如來,法供養、法布施,我這樣做,做給社會大眾看,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讓他們看到,逐漸感動來學習。所以,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 我們有一個心,這心為什麼不記別人的好處?偏偏記別人的不善處,大錯特錯。心好比是個容器,為什麼不把一切眾生善東西裝在我這裡頭?我的心就善了;你把別人一些不善裝在這裡,我們的心就變成一切眾生不善的垃圾桶了。這是什麼?這愚痴,這就是畜生的業因,怎麼糊塗到這種地步?你看看,中國古人常講的良心,這個名字好!我們的心要善良,把所有一切善良裝在我們這個心裡頭,我們這個心是良心。現在我們裝的是什麼東西?都是垃圾,都是一切眾生的罪過,所以現在這個心是黑心、噁心。心沒有善惡,你裡頭裝的東西都是惡的東西,錯了。與人說善言,不要惡口,不可以再造口業了。 ◎ 正行六度是度自己,就是正行。用布施度自己的慳貪,把我們無始劫以來慳貪的煩惱用布施把它化解掉,用持戒化解我們的惡作,用忍辱化解我們的瞋恚,用精進化解我們的懶惰,用禪定化解我們的散亂,用般若化解我們的愚痴,這樣保證你得生凈土。◎ 那大家要問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個什麼樣子?我用最淺顯的話告訴大家,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就成片了。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功夫成片,對西方極樂世界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對極樂世界不疑惑,對阿彌陀佛不疑惑,對三經一論不疑惑,對自己念佛求生凈土,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不疑惑,這不懷疑。不夾雜?那就是萬緣放下,不夾雜了,有一樁事情沒有放下就夾雜,統統要放下。◎ 滿業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實在說就是修善、造惡所感得的。這是凱西說,沒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是偶然的、是沒有前面因的,沒有。他非常肯定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遭遇都有前因後果。我們明白這個事情,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一定要懂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樣念佛才能往生。◎ 佛道的業因,引導你這個業因是什麼因?平等心。諸位同學要記住我們的心不平,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看到這個事情很高興,看那個事情不滿意。無論是對人,無論是對事,無論是對物;物是一切萬物,我們眼前人能夠見得到的動物,我們眼前見不到的所謂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用科學家的話來說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的生物,我們肉眼見不到,天道、鬼道、地獄道我們見不到;如何對待諸佛菩薩、一切凡聖到阿鼻地獄,我們的心都是平等的。◎ 我們一般人講改變命運,如果你命運都不能改變,你學佛沒有功夫,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面種個佛的種子,這是真的。這個種子很可貴,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你得不到受用,為什麼?你沒有栽培它,種子拿到手你要去栽培,你好好的栽培,它會生根,會發芽,會開花結果,你就有收穫。佛的種子我們今天得到了,就要會種植、會培養它,我們自己真正得受用。所以說單單靠天天念經,形式上做的,這個不行,誠心誠意去做。◎ 我們只談我們的人道。人得到人身,容貌有端莊的、有醜陋的,每個人相貌不一樣,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生活環境狀況不一樣,這些都是屬於滿業。引業、滿業都是屬於定業,定業是過去世所修的善業、不善業,滿業多半都是過去世修善積德,或者是作惡多端,帶給你這一生的是屬於滿業。◎ 《弟子規》這門課程的內容就是怎樣與人相處,你在家裡怎麼樣與你的父母相處,兄弟姐妹相處,鄰里鄉黨相處;在學校怎樣跟老師相處,怎樣跟同學相處;在社會上怎樣跟社會一般大眾,就是你的領導相處,你的同事相處,你的屬下相處,講這些東西。這個東西搞好之後,中國古人講『家和萬事興』,改良現在社會風氣。這是聖賢教育,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的學說,是大自然的法則。◎ 《了凡四訓》是教你深明因果,《弟子規》是做學生,弟子是學生。如果把它分開來講,弟子,弟是晚輩,子是做兒女,我們做兒女、做晚輩的,應該要守的規矩,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能夠做到的,比什麼都重要。古時候,你不懂這個東西你不能做人,你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人家瞧不起你。你不懂禮,你不懂規矩,不懂得處事待人接物,誰敢用你?誰敢接近你?所以,這門功課之重要性,現在逐漸逐漸有人覺悟了。◎ 佛教徒為什麼十善、五戒都做不到?讀孔子書的為什麼不能守禮?社會大眾為什麼不能守法?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這個教育是什麼?就是這幾年有很多人在國內外提倡的《弟子規》。◎ 實在說,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淪落到六道輪迴,要想超越六道確實是非常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對宇宙之間的真相完全無知,對於六道裡面的理事因果,雖然也有聽說,總是半信半疑,造成我們出離六道嚴重的障礙。這種疑慮隨著死生流轉愈來愈深,迷得愈來愈深,疑惑愈來愈深,縱然遇到聖賢,佛菩薩、覺悟的人來告訴我們,我們也很難接受。縱然表面上接受了,實際上這個無始劫以來的習性、習氣沒有辦法放下,於是生生世世依然是隨業所轉,苦不堪言。◎ 什麼叫諦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心專註,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妄心;專心的聽,一心諦聽,你就會有悟處。悟處有淺深、有廣狹不相等,有人悟得很深,悟得很廣,有人悟得比較狹窄,悟得比較淺。這什麼原因?還是諦聽裡頭有差別。諦聽裡面譬如說有十分專註的,有八分專註的,有六分專註的,這就不一樣,他所得的也不相同。正是印祖在《文鈔》裡頭他老人家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諦聽,用在聽講上,誠敬用在聽講就是諦聽,這個道理要懂,要認真學習。◎ 我常常勸勉同學,從自己內心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這個世間名利絕對不求!來了,自然來了,不是攀緣,自然來了,來了還要看看有沒有必要接受它。考量的標準是什麼?完全在教化眾生。如果對教化有幫助可以接受,不是我求來的,可以接受;如果對於教化沒有幫助,你要它幹什麼?沒用!◎ 我也跟許許多多同學說,佛法的修學從哪個地方放起?從惡業放起。殺生是惡業,偷盜是惡業,淫慾是惡業,妄語、兩舌是惡業,綺語、惡口是惡業,貪瞋痴是惡業,要放下。為什麼學人不肯放下?你今天真的是放下一點,別人在旁邊說風涼話:你這個人迷信,你是傻子,你被人騙了!肉很好吃,你看你為什麼不吃?人家都吃。看看這個社會大家確實是這樣的,於是你就退了心,你就不肯依教奉行了。你能夠依教奉行,跟著佛走,不能依教奉行,你跟著魔走;佛走,你將來能成佛,魔走,你將來肯定墮三途。善惡果報絲毫不爽,一點錯誤都沒有,你能知道嗎?◎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最容易成佛的,最穩當、最快速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肯定,沒有疑惑了,這一生當中死心塌地,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決定成就。世間所有一切的緣要暫時放下,你要是放不下,麻煩大了,你這一生的機會錯過了,所以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下定這個決心。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都不顧你,這個在倫理道德上講不過去,那世間法破壞了,這個要記住。佛在一切經教裡頭常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怎麼放下?是心裡放下,心裡頭乾乾淨淨,決定沒有牽掛,決定沒有憂慮,這是真放下。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連經教都沒有,這才叫專精!◎ 才知道這些大聖人,哪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要是依《華嚴》來講,那是除我自己一個是凡夫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入這個境界得大利益!為什麼?天天接受諸佛菩薩教誨,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我們成不了佛?善財童子遇到真是無量無盡的那些佛菩薩天天教他,有從正面教他,有從反面教他,方方面面的來教導他,他成就了,一生圓滿成就。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一尊佛沒有遇到,你什麼都學不到,佛在你面前你不認識!◎ 養生之道就是人沒有惡念,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你這個人身體每一個細胞都美好。如果像我們這兩年來,常常跟許許多多宗教、族群往來,我勸大家,我們一定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把我們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擴展到宇宙,擴展到法界,『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你說這個人心情多快樂!我們中國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生活得很快樂,快樂就不容易衰老,快樂你就不生病。怎麼樣會老?憂能使人老,你憂慮的事情多,你很容易老化。◎ 在這個世間你什麼時候能夠醒悟過來,凡夫原來只有我一個人,除我一個,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都是自性一時頓現。體是真如,他不是如來他是誰!所以,一切人是佛,一切有情眾生是佛,一切無情眾生也是佛。◎ 也就是說你連這個事實真相你並不了解,你還是憑你自己第六意識在想像、在分別,那怎麼行!六識分別,七識執著,天天用這兩樣東西,與事實真相愈去愈遠,你怎麼能夠理解!真正搞明白、搞清楚,有沒有事情?天下本無事,真的是庸人自擾之。誰是庸人?自己是庸人。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搞分別、執著,你不是庸人誰是庸人?所以搞清楚之後,心是靜的,心如止水,如如不動。靜到一定的程度,這是經上講『凈極光通』,通就是證悟,凈極是放光,放光就是生智慧,但是你還沒有通,通就入進去了。◎ 我們讀了這些大乘經,對於求生凈土心裡有把握,心裡有把握的時候你就生歡喜心。一天到晚,無論碰到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不放在心上,法喜充滿。等於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張票買到了,簽證拿到了,只不過就是早晚,什麼時候去早晚,肯定會去,絕不成問題。這是我們大家只要真正肯努力,統統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大乘經要聽、要讀,要依教奉行,要很認真努力,絕對不會辜負這一生。◎ 佛法不離世間法,永遠保持那是什麼人?菩薩!只有菩薩才能永遠保持。眾生煩惱習氣沒有斷,今天對你好,明天惱你;今天對你很滿意,明天說不定他想方法來貶抑你。這裡頭的因素當然非常非常之多,所以自己要懂得進退,這是真正的學問。對你接待降溫了,你就要曉得這時候你應該告辭了,恭恭敬敬告辭,以後好見面。如果你還不知道,該退的時候你不知道退,人家暗示你就是叫你退,叫你趕快走,你還是不走,死皮賴臉的賴在這個地方,等到人家真的下驅逐令叫你走,這就很難為情了,彼此雙方都不好。所以,人家表示這個態度,這是厚道,希望你走,你自動的走,不要讓我一定叫你走,就難看了。你要懂得主人的厚道,我們自己要懂得感恩,趕快離開。◎ 時節因緣到底是在什麼時候,佛菩薩來幫助你,各個人的緣分不一定。有人在童年的時候,有人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中年的時候,有人在老年的時候,甚至於還有人在往生前幾天的時候,不一定。每個人的因緣不相同,這裡頭細說起來很複雜,不是個單純的事情,但是你過去生中的根深厚,真的是有緣。時節因緣沒有到,不能夠有絲毫勉強,勉強不得的,世間諺語都常講『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學佛的人懂得因緣果報,所以沒有一絲毫強求的念頭。強求不能成就,強求要是真的有了成就,那也是恰好因緣碰上,他的因緣在這時候成熟,碰上了;強求要是不能成就,就曉得緣沒有到。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何必去強求?沒有這個必要。好好的修自己的戒定慧重要,你要把你的功夫加深,你要提升你自己的境界,這個重要。◎ 遇到凈宗法門很幸運,真正發願能往生,伏住煩惱就能往生,伏不住就不能往生。伏住煩惱,你就要想到智者大師給我們做的示範,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無論在什麼樣境界裡頭,絕對沒有自己的意見,聽別人的。聽別人的,自己要有智慧抉擇,隨順他,他做的,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沒有害,我們隨順他;如果對社會、對眾生有傷害,我們就不隨順他,守住這個原則就好。你們想做,我讚歎,我要有能力,協助,沒有能力,讚歎;你做的事情不如法,我不隨順,我對你很恭敬,但是我不會讚歎你的事。◎ 佛在經上常說『人命在呼吸之間』,你不要想的太久。有一天,這一天的時間要抓住,這就對了;不要想到還有明天,還有明年,你這個想法就錯了。於這個世間還有緣,還能夠多住幾年,隨緣,決定不攀緣。攀緣是我要想怎樣怎樣,這是攀緣,攀緣你很辛苦,你有求,有希求,你有希求你就有失望。佛菩薩教給我們,祖師教給我們的話,是正確的,於這個世間沒有希求,永遠沒有希求,永遠沒有失望,哪裡有緣哪裡去。如果這個世間,這個地球上沒有緣了,你就要知道你就可以提前往生,不是辦不到。◎ 為什麼甘心情願放下?這個理太深,這種甚深的義理不是用言語能說的,也不是用想像可以思考的。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回頭了,不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絕對找不到答案。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答案就在你現前,你就明了了。雖然明了,你也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也沒辦法去思惟。大乘教里常講,這個問題是『動念皆乖,開口便錯』,開不得口,動不得念;念頭一動,錯了,口一開,那錯中更錯了,你怎麼能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一句遁詞,推卸的話,不是,是事實真相。只要離開言語文字,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大白。佛見到,你也見到,你見到跟佛所見的無二無別,這就是佛境界,這就是佛知見。佛知見裡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心行處滅,心行就是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也沒有言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只要一起心、一動念就錯了,為什麼?落到意識里去;一分別、一執著,更錯了,錯在哪裡?落在心所裡面去,這就難了。◎ 你天天學,學的是什麼?尤其是在道場,道場人與人之間還要有摩擦,還要有不愉快,你要常常想,我們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天天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掛在我們這邊,大家都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師表,你是不是大眾的模範?天天板著面孔罵人,那是模範嗎?真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無論在學業、道業都有進步。佛家講懺悔,普賢行願十門,第四門『懺悔業障』。再想一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修懺悔法?門門皆是!所以,懺悔法通一切法門,就跟此地講的妙慧通一切法,佛境通一切法。◎ 每個人二障習氣都不一樣,自己要明了,二障都要斷,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總是有障礙。要破所知障最好的方法是讀經,我們一般人講好學,好學的人,書讀得多的人,經讀得多的人,所知障輕;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不下,煩惱障重,道理在此地。所以雖然聽懂了,聽懂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你要得真實利益,你要把你能信、能解的統統要做到;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要能落實,那就對了,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兩種障都重,在現代這個時代,兩種障都重的人多!怎麼辦?勤學。這裡頭與緣又有關係,緣是你能遇到善知識,能遇到正法,能遇到修學的環境,這三樣東西缺少一個都很不容易成就,這是講外緣。三種外緣都具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懶散,你不能夠勇猛精進,你不能怪外緣不好。所以自己要發憤,要努力。◎ 一個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徹了,這個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說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別執著。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起現行;覺悟的人煩惱不生,智慧起現行,所以不一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初入佛門,這是大乘,十信位,所以要覺、要勤。勤就是勇猛精進,決定不能夠懈怠懶散,懈怠懶散是大障礙,大乘教裡頭常講的業障。懈怠懶散是嚴重的業障,障礙你於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不精進,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中國古時候,你看蘇秦、張儀讀書,懸樑刺股。這是什麼?這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助道。他懶惰,晚上讀書打瞌睡,怎麼辦?在從前人都有頭髮,把頭髮吊在屋樑上,頭要一低的時候,頭髮就拉住你了,不讓你休息。用這個方法驅除自己的睡魔,勇猛精進,那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都用這些方法。今天我們這是學道,不勤奮怎麼能成就?我們是笨一點,笨不怕,勤能補拙,所謂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像讀書,人家一遍就能背,我念十遍,人家十遍能背,我念一百遍,只要自己勤奮,一定有成就。這個要有勇氣、有毅力,把自己懶散這個毛病徹底改除,我們才能成就。◎ 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虛偽、還是不平、還是染污,你這《無量壽經》白念了。怎麼說白念?像我們吃東西一樣,東西是吃下去了,不能夠吸收它的養分,不是它沒有養分,它有養分,我們這個身體有毛病不能吸收,白吃了。那再問到底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吸收?我們心不清凈,愚痴沒有智慧,天天讀佛經、天天聽佛法沒有吸收,自己沒有得到滋養,毛病在這裡。我們要能夠吸收養分,先要把身體搞好,先把病治好。病是什麼?我常講十六個字,病!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病。你想想你日常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是不是落在這十六個字上?這十六個字如果字字你都具足,你的病不輕。所以你讀誦大乘、稱念彌陀聖號都得不到滋潤,好像吃東西一樣都不能夠吸收養分,這個道理不難懂。◎ 人真成就善心善行,縱然是冤家對頭看到你,不忍心下手。我們要做到這一點,做到純凈純善。縱然是他真的下手了,我們也沒有一點怨恨,為什麼?還債,這筆債了了,歡歡喜喜。那我們的靈性是往上升的,不會往下墜落,這個道理要懂。他雖然是報復來殺害,還是有罪,那個罪是他自己承當,我們以後決不再報復。所以彼此都明了的話,他那邊化解了,我們這邊也化解了,兩邊都化解了。縱然那一邊不能化解,一定從自己本身我這一邊要化解,再沒有這種對立了,再沒有這個怨恨,這才叫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說逆境、逆緣要忍耐,要懂得忍耐,不生瞋恚,我們業障就消掉;善緣、順境也要忍耐,不能生貪戀。環境都是幫助你增長你煩惱的,順境、善緣起貪愛,逆境、惡緣生瞋恚,都是叫你長貪瞋痴的。如果你要會了的話,會了在這個地方真正修行,修菩薩六波羅蜜,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平常心對待,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福慧才能增長;順境善緣裡面生貪戀,決定墮落,逆境惡緣你不能忍受,掉頭而走了,縱然沒有大的過失,你這一生修學的機會錯過了。那個惡意找你麻煩的人,說老實話,他有果報,他要承受果報來成就你,這種人到哪裡去找?他不怕造口業,造口業決定有果報。但是你能夠忍受,成就你忍辱波羅蜜,這就是大恩大德,你不懂就沒有法子了。所以會,什麼境界都是菩薩學處,都是真正的道場;不會,到哪裡去找?找到阿彌陀佛,也不是你修行道場,這是真的。◎ 學佛第一個就是要受得了,什麼樣惡劣的環境,什麼樣惡劣的人事,統統能受得了。我也聽說有些,我們道場也不例外,我們管事的這些同修們,有時候脾氣不好,常常容易得罪人,讓人家感覺到受不了,這義工們都走了,不再來了。我聽了點點頭,好,那不來也好,繼續在此地也好,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他能受得了,他就是能在這裡學習,禁得起折磨,他將來會成就,六波羅蜜都成就。受不了的再來?那可能來生還要慢慢來,為什麼?這樣習氣煩惱磨不掉的,不能成就,現在不肯磨,來生,來生還不行的話,再後生!所以成佛要無量劫,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能夠忍受得了,成佛是一生,一生成就,道理在此地。◎ 既然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要是輕慢人,那不就是輕慢佛陀嗎?我們要是以不好的態度對人,那不就是不好的態度對佛嗎?別人態度不好怎麼辦?我們還是要恭恭敬敬隨順。他為什麼會態度不好?他現在糊塗,好像喝酒喝醉了發酒瘋,那不是他的本性,是他的習性,我們尊重他的本性。可是那種許許多多不好的態度,惡劣的態度,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有利,有很大的利益,為什麼?我們要能受得了,受得了是修忍辱波羅蜜。你要是受不了,掉頭而去,你忍辱波羅蜜到哪裡去修?你看六波羅蜜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要受不了,全都沒有了,你還學什麼佛?◎ 第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其實這個也要懂得。真正成就道業學問,尤其是佛法,佛法給我們講的真是透徹、圓融、無礙。佛在《戒經》裡頭教導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父母呼應勿緩,任何一個人叫你,你都要很快答應,為什麼?答應是尊重父母。如果別人叫我們,是尊重對方,你尊重對方,對方也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講五倫,講夫婦有別,我跟別人講的不一樣。夫婦結合組織成一個家庭,家庭是社會基本的單位。組成一個家庭裡面就兩樁大事,一個是經濟,家庭經濟,你家庭沒有經濟,你就不能夠生活,第二個是教育。夫妻兩個人,這一個人是管經濟,一個管教育。所以在古時候先生出去謀生,管經濟,太太在家裡管教育。這兩個哪個重要?給諸位說,教育重要。所以你們諸位要是看《印光大師文鈔》,《文鈔》里就有好幾段講到這個問題。現在要講男女平等,女人要出去跟男人爭地位,簡直叫胡說八道。這不是我說的,印光大師說的。他說你女人的權高過男子不知道高了多少,現在你不要,你要自己墜落下來去跟底下爭。就好像你在家裡是老闆,你不當老闆,你要跟家裡傭人去爭。你說成什麼話!你們家有沒有後代,有沒有賢人,太太的責任,這個道理現在沒人懂了。◎ 《弟子規》是我們一生生活行為的規範,不是說從小學,一生都不違背,真的像佛經戒律所說的,『盡形壽受持』。盡形壽是我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決定不可以違背,跟佛家戒律完全相同。而《弟子規》,確確實實是父母、家人從小都學會了,所以他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都是兒童的榜樣。◎ 人的命運是有,有定數。定數是前生所造的,前世所造的。但是這一生當中除定數之外,還有變數,你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的命就往好的地方轉,愈轉就愈好。如果說是作惡,無惡不作,那你命里縱然是好命,你也虧折了,你慢慢就變壞了。又何況還有來世,來世的時間長,這一世時間短,來世時間長。聰明人要有前後眼,要知道過去,要知道未來。既有來世,那今生吃一點虧,沒有關係,不在乎,來世好。◎ 諸佛菩薩接觸一切大眾用什麼心?慈悲喜舍。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歡喜,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叫別人不生歡喜心,這個眾生他怎麼能夠來接受佛法?所以一定叫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舍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講到深處,菩薩地位高了,就不叫布施,叫供養。為什麼?他平等心現前,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我們對未來佛有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能夠轉到供養那就是修普賢行。還修布施,那是一般的菩薩,大乘的菩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都在舍裡頭。◎ 這是講教化眾生的本,修身!自度!也就是菩提心裏面的慈悲心。所以自古以來佛門常講,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本。慈悲從哪裡來的?慈悲從真誠來的,你人不真不誠,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唯有真誠心,對於人是慈悲,對自己是清凈平等覺,《無量壽經》上講的,清凈平等覺是對自己,大慈大悲是對別人的。◎ 決定不能說別人不對,我對,別人不對,這個就錯到底了。到底怎麼樣是對的?我錯了,別人都是對的,這是真正對了。特別是現在這個世界,怎麼樣能夠化解衝突?怎麼樣能夠促進和平?我們要做榜樣給人看,講沒有用處,批評人,不服!誰願意接受你批評?我們自己修懺悔,時間久了,他會懺悔,『這個人是個好人,我們不能這個態度對他』,這才是個辦法。一定要用自己真誠心,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別人,這樣就對了。家齊而後國治,政治清明,安和樂利。◎ 『心正而後身修』,你看對待自己清凈、平等、正覺,對待別人大慈大悲,這個人叫真正的好人。慈悲心怎麼會害人?所以身修,我們具體的講,《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眾戒,他統統做到了。而且是很自然的做到,一絲毫不勉強,確實有點像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踰矩』,他達到這個境界,叫身修。到這個時候你自己能夠成就,決定影響你一家人。你自己得度,身修我們講就是自己得度,你自己得度,首先度你一家人,你一家人一定被你感化。我們今天不能感化一家人,你自己修身沒做得好,你可不能怪『他們業障太重』,統統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錯誤的。一定要回過頭來,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自己才會有進步,我們進步才能感化別人。◎ 『我讀這個經,讀《般若經》,我再做最簡單的一個總的總結,我總結只有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看不破的?真能看破、放下,你的心一塵不染,誠了,誠意就出來了。你看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裡頭,給『誠』下了個定義,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你怎麼能到一念不生?明了了就一念不生,不明了就胡思亂想,愈想愈錯;通達明了了,你什麼都不想,這是什麼?這是你的智慧開了,菩提心現前,我們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這個心現前了。◎ 『中國世俗講,人都有個靈魂,能知道身不是我,那個靈是我,這就提高一個境界了。其實那個靈是不是我?靈還不是我,再往上提升,性才是我。所以佛經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個佛性是我。佛性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明德』,明德才是我。我們今天雖然迷了,並沒有丟掉,只是迷了,它還是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它的作用產生變化了,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唯識所變』。◎ 『佛教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很有道理。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們的意念,心想、念頭。依報這裡面有兩大類,一類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環境,人事環境;另外一類是物質環境,這個就統統都包了。兩種環境都隨我們自己的念頭在轉,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生活得美好,那你就要有善念,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整個人事、物質環境統統都轉了,都變成很美好。◎ 根本的根本就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所以你要曉得這個教育是親愛的教育。教育的目標,第一個是希望這種親愛永恆保持,不要有變化,你們相親相愛是一生,不要有變化。第二個目標,是希望把這種親愛擴大,父子這種親愛擴大到愛家庭,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親戚朋友,愛你的鄰里鄉黨。再擴張,你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凡是人,皆須愛』。所以聖賢教育,古今中外,歸結到最後就是愛的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起心動都要為全世界人民著想。《弟子規》裡面說『凡是人,皆須愛』,所以聖賢的教育不是別的,愛的教育。我們今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缺乏敬愛,缺乏關懷,缺乏互助,現在人起心動念總不外乎損人利己。人人都起這種念頭,都損人利己,這個社會的衝突就不會間斷。衝突提升就是鬥爭,就是戰爭,這世間永無寧日,這個事情就非常嚴重。所以,我們認識這個社會嚴重的病態,深深感覺到儒、佛的教學不能不積極的來提倡。◎ 身修,儒家是守禮,佛法是持戒。我們今天用什麼來修身?儒家的《弟子規》,佛門裡面的《十善業》,用這個來修身,要勉強自己去落實,去做到。《弟子規》是儒家聖賢的生活規範,他統統做到了;《十善業》是佛門的生活規範,你不從這裡下手,你身沒有修。身沒有修,你家裡怎麼會整齊?整齊就是我們講和睦,一家和睦,不容易!家不和,社會怎麼會安定?『治國』就是社會安定。『平太下』就是世界和平,平是平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平天下。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彼此人與人之間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天下太平,到天下太平才真正叫止於至善。◎ 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看淡一點,何必那麼執著?想想《金剛經》,《金剛經》中國人最喜歡,不但是學佛的人必讀,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讀《金剛經》的,儒家、道家都讀,便於觀照。當你煩惱起來的時候,你想想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算了,是虛妄的,何必認真?便於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是破空,是教我們看破,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分別。◎ 修行到哪裡修?離開人事環境你到什麼地方修?你到深山去挖個洞,在裡面面壁二十年,遇到人家毀謗一樣生氣,這沒有用處。所以就要在人事環境裡頭去磨鍊,要把心磨平,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過去我講《金剛經》、講《心經》,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裡面這些經句常常幫助我們起觀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常常想著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根、塵、識都是虛幻而不可得,都是沒有自性,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觀,自然就放下,徹底放下,這一放下智慧就開了。◎ 佛經上用的一句話用得真是好到極處,我們讀了之後五體投地,叫不可思議。思是動念頭,你一動念頭就錯,那個生滅早就不在了;你一開口那更錯,念頭比開口快,怎麼樣都趕不上。所以跟你講真話、講實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實話!你在這裡頭還起一個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叫妄想,這叫無明。無明怎麼起來的、無明幾時起來你就明白了,無明就這麼起來的,哪有這回事!◎ 智者大師隨喜、隨緣,還是在管事,可是心裏面痕迹都不著,真放下,沒有掛礙了。哪個人來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歡喜,管得如法不如法於我不相干,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的心才清凈。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凈,你還是沒放下。所以說你真的有沒有放下?從這個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門裡面常講的一絲不掛,形容徹底放下,這對於修行人無論修哪個法門,你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能不能往生,關鍵之所在。◎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你們想想這是轉什麼?轉第六識;再進一步,一定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轉第七識,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沒有佔有的念頭也沒有控制的念頭,你的心清凈了。第六識清凈了,第七意根清凈了,這兩個清凈你的阿賴耶清凈了,你前五識也清凈了。◎ 我們念佛也不能不用這個功夫,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用意在哪裡?目標在哪裡?《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我們用執持名號修一心不亂。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你的一心不亂得不到。你還有佔有的念頭、還有控制的念頭,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這一生當中就不能往生,你看這個害多大。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是聞凈土法門,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為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沒有放下,這壞了,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要放下,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能放得下。◎ 你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不必勸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為什麼?你心裡頭會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現在不願當傻子,你會放下。以前為什麼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當作真的。現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講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再也不執著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徹底放下是絕對正確。諸佛如來如是,諸大菩薩亦如是,乃至於聲聞緣覺亦如是,我們還有什麼懷疑?◎ 學佛最後變成魔了,你說冤不冤枉?怎麼會變成魔?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楞嚴經》上講的四種清凈明誨,這就是標準,四種清凈明誨是殺盜淫妄,他們戒不戒?也戒,也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飲酒,他也是這樣教你。那為什麼會變成魔?不幹凈。這裡頭有個絕對標準,他沒有做到。形式上做到了,意念上不清凈,這樣就變成魔道了。正如同此地講的澄泥凈現,他確實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徹底,底下並不幹凈;上面這一段乾淨,下面並不幹凈,所以境界現前他煩惱還是起現行。那愈是功夫深的、高的,他煩惱現出來是很微弱,我們凡夫見不到。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的波動,我們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他也能現神通,他也知道過去未來,我們凡夫接觸的時候,哪有不把他當作佛菩薩、當作活神仙來看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你的性德是修出來的,修出來的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修德跟性德相應,這個相應就叫做證。自性里本來有的你證什麼?證是這個意思,證是講的修德跟性德相應,這在修學當中過程上來說的。跟你說真話,大乘經上說『無智亦無得』,《般若心經》上大家常念的,那是真的。在我們現前修學過程當中有智亦有得,這不能不曉得。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修德重要。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就叫正法;修德跟性德相違背,邪法,魔所教的。魔也有修行,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他與性德相違背。◎ 這經教裡面常常稱之為三惑。這三種迷惑,第一種叫見思,第二種叫塵沙,第三種叫無明。九法界眾生總不外這三種迷惑;六道裡面眾生這三種迷惑統統具足,也稱為三種煩惱。迷惑就是煩惱,對於諸法實相一無所知。見思這是最粗的,見是見解,你的見解完全錯了,不是事實真相;思是思想也完全錯了,見解、思想完全錯了,還要加上塵沙。塵沙是比喻多,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不能夠明了,那個數量就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你一無所知。第三類這是最深的,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了,無所知。這三大類統統具足是六道裡面的眾生。◎ 學佛要開智慧,佛法著重的是圓解,圓修,圓證,你才能得到真實圓滿的利益。所以經不能不聽,而且要多聽,佛更要多念。◎ 送終裡頭連經都不要念,開示不可以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開示什麼時候用?這個亡人還沒有斷氣,他跟家人講他看到什麼人,看到什麼,都是死去的人,或者看到什麼菩薩。他只要說這個話,這個時候講開示。開示講什麼?不要理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除了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跟他去,任何人看到都不要理,跟著我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叫開示。除跟他講這個話之外,沒有二話好講,這要知道。◎ 你能夠做到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有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一般講的你有定功,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外面境界所轉,那就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上是講轉物,物,實在講就是講境界。你不被這個物境所轉,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轉境界,那就是轉凡成聖。再向上一著,那高了,根塵相接之處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破無明,不執著是破見思,不分別是破塵沙,你在一切諸法裡面你見性了。這個時候心性就像此地所說的隱而非隱,非隱而隱。果然能在境界上不為物轉,你能轉物。所以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教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舍就是不執著,這一點很重要。世法我舍掉了,我不執著了,執著佛法還是錯了,佛是教我們破執著,不是教我們破執著的對象,為什麼?對象是妄法。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你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沒有。性上沒有,相上幻有、妄有,妄就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如是,你怎麼能執著?你怎麼能分別?你怎麼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就更錯了。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也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隨機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能令一切眾生皆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悟了,悟有淺深不同。◎ 森羅萬象。能現能變的,能現的是性,能變的是識,性跟識是一不是二。性上帶著迷惑就叫做識,迷惑去掉了就是真性。所以識,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帶妄之真,在哪裡?在所有一切現相之中。性,相,識,一而三,三而一,不即不離。◎ 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這是我們內在的障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都要放下。心清凈了,心安了,心平等了;和諧世界才有指望落實。如果不從這裡學起,那就太難了。那就是一種理想,而無法落實。所以一切從我心行做起,從我們家庭做起,家都不和怎麼能和諧社會。從我們自己的社團做起;然後再慢慢推廣到都市、到國家、到世界。此事要以誠敬心、慈悲心懇請三寶加持,祖宗加持,才能辦到。如果沒有三寶、沒有祖宗加持,真的是很不容易。自己當然要熱心,要謙虛、要卑下,希望在這一代的志士仁人們,能圓成此一利樂世界全民的偉大事業!這是全人類的期望。◎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和諧從心開始,從自己做起,不是從外面。凡事不能要求別人。首先要化解自己內心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別人與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事物跟我對立,我也不跟它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心才會清凈,才會平等。懷疑的念頭不能有,疑是很重的煩惱,貪瞋痴慢之下就是疑,是根本煩惱。沒有對立、沒有懷疑、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從內心深處化解。要得清凈心一定要舍貪瞋痴。換句話說,自私自利的觀念要放下,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會清凈,不會平等。孔子、老子、釋迦,他們偉大處,就是沒有自私。◎ 中國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講得很多,「無後」不是說你有兒孫就叫有後;兒孫要受過教育,好兒孫,是聖人、是賢人、是好人,這才叫「有後」。這完全要靠太太教育。所以稱「太太」,是希望婦女要學太姜、太任、太姒。這三太是婦女的模範,三位大賢人培養出聖賢的兒孫;「無後為大」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一定要懂,夫婦各有不同的任務。 ◎ 換句話說,佛菩薩念念隨順法性,沒衝突,法性沒衝突。凡夫迷失了自性,念念都執著自己的利害,唯恐別人要謀我的利,要來侵犯我、要來佔有我的,那我就受害了,念念沒有忘記利害,這與法性相違背。有這種念頭就叫造業,起心動念是意業,這不是善業。那什麼叫善業?損己利人是善業,己沒有忘記,所以叫善業。如果自己沒有了,像《金剛經》上真的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不叫善業,凈業。凈業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 心善沒有一法不善,心惡沒有一法不惡。換句話說,心惡沒有一法是善的,心善沒有一法是惡的,敵人、冤家都很可愛,你跟人怎麼會處不好?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跟一切眾生相處,為什麼相處得那麼融洽?為什麼我們跟人不能夠和睦相處?你有沒有想過這個道理?那就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沒有不善。他們的心,我們是用分別執著來講,他們的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所以跟九法界一切眾生能和睦相處,沒有衝突。衝突從哪裡生的?從利害生的。利害與別人無關是自己,對自己有利,對自己有害,我自己本身就衝突,我沒有利害!我沒有利害,對一切眾生只有利沒有害,我為他服務,我為他服務是做義工不求報酬;換句話說,對他只有利,對他沒有害,對我自己利害兩邊都沒有。佛菩薩是這樣的心態跟六道三途眾生相處,無往而不利。◎ 什麼叫德行?這就是德行,你罵他他不回口,你打他他不還手,他還是以愛心、善意來待你,叫德行!不必自己說,別人都看見、都能體會得到,對自己有好處,對別人也有好處。◎ 妄想只有傷害你自己,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的傷害、肉體的傷害,真傷害!為什麼會傷害?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個心想是錯誤的就變成傷害,你的思想正確那就沒有傷害,那就叫健康,精神健康,肉體也健康,你沒有傷害。◎ 悟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里得大自在,順境、逆境都自在,為什麼?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當體即空,並皆速滅。所以無論什麼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對他有沒有干涉?沒有,他如如不動,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極高明;他應化在世間,幫助一切眾生,叫道中庸。那叫方便,大開方便之門,廣度一切迷惑顛倒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常說,古大德讚歎的『方便般若』,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便叫什麼?方便叫你悟入真實,悟入真實就是歸元,歸元歸到哪裡?本無。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末後『無智亦無得』,歸到這裡。◎這我們要知道,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你就不會執著,你也不會打妄想了。不可能在這個世間,包括自己的身體,你也不會想有個念頭去控制它,我要佔有它、據有它。你要知道佔有控制這個念頭是妄念,本來沒有。本來沒有你起了這個妄念,妄念就會破壞自然。自然是本來沒有,我沒有對一切事物控制的念頭,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是自然。自然就是與法性相應,我起了這個念頭就是與法性相違背,不相應。不相應就出麻煩了,什麼麻煩?十法界六道三途就出這個東西。要知道這個東西本來無,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無,你把無當作有那有什麼法子!這就是迷悟不相同。◎ 清凈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實報莊嚴土!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四土三輩九品人人有分,說得好。為什麼到極樂世界會有這麼多差別?那是個人功夫淺深不一樣,功夫淺深與你自己見解關係太大。你是正知正見,你的功夫得力,你的品位高。這個正知正見是佛知佛見,你的知見跟佛沒有兩樣,也就是說你真正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心當然清凈。你還會有念頭嗎?你還會有分別,你還會有執著?沒有了!◎ 信為什麼沒有根?了解不夠徹底,所以你的信心會動搖,說實實在在的話,半信半疑,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我學佛這麼多年,我是個過來人,學佛前面十年、二十年都還有疑,我遇的老師好,修學環境也還不錯,斷疑生信是真不容易。◎ 你要問為什麼要明了?不明了行不行?不明了就叫無明,從無明生出來的知見就叫邪見,不能見性;不能見性是不能了解事實真相。不能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妄動(念頭起滅)你決定伏不住,縱然伏住還是無明。有少數無想定伏住了,他是無明他並沒有覺悟,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也很了不起!我們凡夫看起來也很有功夫、很有道行,他出不了三界,壽命到了還是要往下墮落。這是佛在大乘經教常講,正是諺語所謂的『爬得高,摔得重』。◎ 在這個世間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眾生是佛心、菩薩心,一切為自己是凡夫心、是顛倒心,為什麼?沒有自己。佛法頭一樁事情就是跟你講無我,《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本無;『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本無;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實相,那就是緣會,本無,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分別?所以我說我對了也是錯了,你們懂得我這句話的意思嗎?為什麼說我對了也是錯了?我對了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錯了,那什麼才叫真對?本無才對,用大乘教的標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才對了,那就是本無,那就是真性顯露。我還有個對,還有個錯,我就錯了,所以我說這個話意思很深,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在大乘教裡頭有相當長時的薰習,我這個話他能懂,一般人不懂這個意思。所以我講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 我們今天一般講知,六道眾生對於這個知很重視,要求知。《般若心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煩惱障。無知無得是法性,無智無得是實相,我們的話就說到此地,希望諸位同學細心去體會,能體會得好,你有了悟處;實在體會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錯,想不得也,就是說不可思議,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錯。那實在想不通怎麼辦?不明了怎麼辦?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觀照是什麼意思?你看,你去聽,可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不能起心、不能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常常用這個說,大家好懂。◎ 佛給我們說法,說法也是方便。真實說能不能說得出?說不出來,《華嚴經》上講的還是方便。那真實法到底是什麼樣子?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好,那真的是真實說,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四句話講得好!那是真相,那才叫諸法實相。在哪裡?就在面前。我們為什麼見不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為什麼他們能見到?他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眼見如是,耳聞亦如是,鼻嗅舌嘗,身觸意知,無不如是,妙極了!這法稱為妙法。那我們凡夫為什麼見不到?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你起了無明。起了無明,真相就失掉。真相在你眼前,你怎麼失掉?你的六根沒有正用。這個意思要懂得,眼正用是見性見色性,不是正用是什麼?眼識見色塵。◎ 為什麼叫虛妄?記住前面有一句話說『並皆速滅』。這一句話千萬要記住。你如果真的體會到並皆速滅,文殊菩薩所問的,你完全通達明了。並皆速滅就是《中觀》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哪來的滅?既然不生,怎麼會有?所以《般若經》上的總結,世尊講般若二十二年,總結的經文就在《般若心經》,玄奘大師翻譯的二百六十個字,那是二十二年世尊所講般若的總結。我們從《心經》上再把它省略,結出來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最後說『無智亦無得』。因為一切法沒有體用。◎ 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你多快樂,你多幸福、多美滿!心地純凈純善,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沒有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對一切人事物沒有誤會、沒有矛盾、沒有衝突。◎ 人在這一生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名聞利養,也不必去想長壽,壽命長短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我們活一天要斷一天的惡、要修一天的善、要積一天的德。這個重要,你一天沒有白過,你這一天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天天幫助自己靈性上升,你活得多快樂!念念與道品相應,大乘教裡面念念與六度、與普賢十願相應,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眾生落實四攝法,拓開自己的心量。◎ 聖賢為什麼他們那麼圓滿?真的是究竟圓滿一絲毫缺陷沒有,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諸根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他怎麼修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從來沒有損他,這種不善業沒有。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言語行為,他諸根圓滿。不但不傷害而且還要發心積極的去成就別人、幫助別人,中國聖人所說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別人做不善的事情,你不能去幫助他;別人做好事善事,利益社會、利益大眾,即使他是我的仇人冤家,我也要去幫助他,全心全力,好事!這個事情成就了,社會大眾都得好處,當然要做,哪裡還需要思考!◎ 湯恩比所說的,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可以做代表。孔孟的學說就是仁義,仁是愛人,愛的教育;義這個字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為眾生服務,盡義務而不計較報酬,這是義。義是捨己為人,宗教裡面講犧牲奉獻,這儒家講的。佛家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大乘佛法。真的,這樣一個原理原則確確實實可以化解現前社會的災難,化解對立、化解矛盾、化解誤會、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 業是業力,業力在薰習,你受的是善業,你就得善報,你是有惡業,那你就得惡報。十法界你到哪裡去,不是別人給你作主,是你自己作主,這個道理要懂。你真正明白了,你才不會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我用大菩提心來薰習,將來果報那是至善,佛道!◎ 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人人都能夠包容人,人人都能包容萬物,人人都能夠愛人,都能夠愛萬物,以善意對人、對事、對物,這完全稱性,這是性德流露。境隨心轉,這種好心善心,愛心善心,天堂原來就在眼前。如果我們還是用噁心、惡念,那個不得了,我們這個世間就變成地獄,就變成餓鬼。十法界十種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從心想生;離開心想沒有一法可得。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我們學佛,目的在哪裡?不是在這一生求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那就錯了,這個罪過非常嚴重。你出家,你的生活起居接受的是十方供養,這十方大眾供養你,憑什麼?希望你修行真有成就,他們得福。我們自己修行沒有成就,那就是古人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完)佛陀教育—誠敬人生本篇文章來源於[人人斑竹網]原文鏈接:http://57316237.banzhu.net/article/57316237-3-23699.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凈空法師)
※凈空法師:損人就是損己,愛人就是愛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二一卷——第一一三0卷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三十八集)
※楞嚴經(第118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