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06-02
一、關於漢字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1、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2、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圖洛書說: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4、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5、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畫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二、漢字的結構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 1、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日」字篆文像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像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
象形字例如: 羊,甲骨文像羊頭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幹根梢的樹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本義為河流通稱。 2、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 指事字例如: 本,金文、小篆在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 末,金文在木上用一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旦,金文像旭日初升,下邊還連著地面(一說為雲氣)之形,本義為天明、早晨。
3、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止」本像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 會意字例如: 光,甲骨文從火在人上,表人頭頂上有火光照耀。本義是光輝。 宗,甲骨文從宀從示,表示室內置示(即神主)。本義是宗廟。 從,甲骨文從二人相隨,本義是相聽從。 4、形聲: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形聲字例如: 暮,甲骨文,從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會意字,本義是日將落時,隸定為「莫」。後在「莫」下加形符,成為從日莫聲的形聲字「暮」,以表其本義。 溢,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從皿從水。二者均為「益」字,本義是水漫出。後在「益」字旁加形符,成為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以表其本義。 唯,甲骨文像鳥形,即「隹」字,與「鳥」本為一字。甲骨文、金文常藉以表發語詞,後世加形符「口」,成為從口、佳聲的形聲字「唯」,其本義為應答聲。 5、轉注: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固得此名,實為銅器銘文的省稱。青銅器中,樂器以鍾最多,禮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鐘鼎代表古代青銅器,故又稱鐘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稱為陰文,也稱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來者稱作陽文,也稱為識,識是標誌的意思。合稱款識。至今刻鑄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複的單字3000多個,可識讀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小篆,筆畫更加線條化,文字逐漸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秦始皇兼并六國後,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以改變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紛亂局面。小篆文字形體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規定一種統一的寫法,廢除了古文字許多舊有異形字。字體進一步符號化。字形向著簡化的方向發展。 5、隸書:楷書,是由漢隸經過簡省演變成的一種字體。本名正書或真書,唐以後改稱現名。楷,指法式,即規格整齊,可為楷模的意思。
人們多認為西漢末年已有楷書的萌芽,魏晉南北朝是楷書逐漸趨向成熟,隸書逐漸趨於消亡的階段,至於現在通行的楷書,其風格大體上是由唐代書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書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書中殘存的隸書遺意,因而唐代楷書才完全成熟。 楷書的主要特點是形體方整,橫平豎直,筆畫清楚。 楷書同漢隸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書比漢隸簡化,隸書有的還殘留一點兒篆書的結構、筆畫,而楷書卻沒有了。二者主要區別在於筆形不同,漢隸長橫有波勢,而楷書沒有,漢隸的長橫和捺最後要上挑,而楷書則不然。四、漢字與中國文化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語是漢文化信息的載體,因此漢字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文化信息的載體。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其他子系統的互相影響和制約,使漢字這種世界文字中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字與民族文化的關係顯得更為親密。對於漢字的研究,離不開文化的闡釋,因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對於中國文化,特別是漢民族文化的研究,漢字,尤其是古漢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人們一方面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漢字對漢文化的影響,如對漢語發展的促進與限制,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歷史作用,對漢民族思維方法、認識模式的深刻影響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來考察漢文化對漢字發展和使用的影響和規約,探討漢字系統中隱含的漢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特點、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從個體字元的構形上獲取其所攜帶的物質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漢字與古代物質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農業中挖掘植物或下種籽所用的尖頭木棒發展而成的一種用來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畫,像踏腳的橫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從田從力,像人用「力」這種農具耕田。甲骨文「漁」字異體字很多,或從魚從水,或像垂釣形,或像以手捕魚形,或像張網捕魚之狀,或像人叉魚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鉤、網、叉等工具捕魚。 2、漢字與古代制度文化: 從漢字的構形系統看,中國社會早期的貨幣是以貝殼充當的。許慎《說文解字》:「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貨貝而寶龜」意即以貝為貨幣以龜為寶物。《詩經·小雅》:「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鄭玄箋:「古者貨貝,五貝為朋。」「百朋」即五百枚貝。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漢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形,貝在中國古代的貨幣身份還清楚地固化在漢字形體之中,以至於漢語中與財物有關的詞,其書寫符號大多以貝為形符,構成一個以貝為形符的字形系統。拿《說文解字·貝部》所收的59字來看,完整地體現了漢語中有關財物、貨幣等概念的各個方面。例如:賄,財也;財,人所寶也;貨,財也;資,貨也;賑,富也;賀,以禮物相奉慶也;貢,獻功也;貸,施也;賂,遺也;贈,玩好相送也;賚,賜也;賞,賜有功也;賜,予也;贏,賈有餘利也;貯,積也;貿,易財也;贖,貿也;費,散財用也;敗,買賤賣貴也;貴,物不賤也;賤,價少也;貪,欲物也;貧,財分少也;購,以財有所求也。上述字都從貝,都有財富義或與財富義相關。甲骨文從貝之字有貯、寶、買、得等等,可見商代已用貝為貨幣,作為貯存和交換流通的手段了。 3、漢字與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義即跳舞。甲骨文「樂」字,從絲從木,以絲附木上來像琴瑟之類弦樂器,表示「五音八聲總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蕭形,排蕭為竹製口吹的樂器,古書上說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們是伴著音樂跳舞的,當時音樂很發達,已有了打擊樂、彈奏樂和吹奏樂等形式的音樂。 4、漢字與古代民俗文化: 儺,作為民俗中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出現得很早,從漢文化看,大約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其實質是一種驅鬼逐疫的巫術活動,進行時要設儺壇,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儺表演,由巫師主持,以逐惡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執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確有戴面具驅鬼的儺祭、儺儀,古代中原地區的確盛行過這一巫術活動。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婦女長發形,此為上古擄掠婦女以為婚配之形,後世以為女性配偶之稱。甲骨文「娶」字,從女從取,以表取婦。甲骨文「安」字,從宀從女,像女子居於室內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搶婚,故平安無事則又有安靜義。 5、漢字與數字文化: 中國的數字,一、二、三和大寫的壹、貳、叄等,隨著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燦爛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漢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漢語中,用數字造詞或構成各種俗語不少。這些有的表示實在的數目,有的則轉化為別的意義,給人新鮮的感覺,增強人們的印象。例如有些詞語全用數字構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藥,「六六六」是殺蟲劑,「一零五九」是劇毒農藥,「二百二」是紅藥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於「一五一十」則比喻清楚、無遺留。用數字和其他詞構成的詞語就更多了。「一言堂」原來是指商業買賣不還價的意思,後來逐步演變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風,不能聽進群眾的意見。口語中稱魯莽的人叫「二愣子」,稱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人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人們聽了這些詞語,並不去考慮「一」「二」「五」的數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覺得十分形象生動。「三不管」地區說明沒人管,這些地區往往是政治、社會混亂,經濟、文化落後。「四不像」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運用的範圍是比較廣泛的。「八面光」是大滑頭。這裡的「三」「四」「八」全轉化為虛詞用法,相當於「任何」。不少地區往往把「四」作為死的諧音字表示不吉利,「十三點」作為罵人的話,表示這一個人拎不清的意思。還有些地區往往會把「八」作為發的諧音字表示吉利。 數字還可以把許多事物概括在一個詞語中,起到語言精練的作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把幾種穀物和幾種家畜概括為「五穀」「六畜」兩個詞,一直運用到今天。目前我們仍然採用這種辦法造詞。在成語或諺語中包括數字的現象是相當多的。「三令五申」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這裡的「三」「五」表示多。「三令五申」的成語在今天用得十分廣泛。對於兩個相近的性狀,要想去強調它,往往用「一」和「二」鑲嵌其間:例如「一乾二淨」強調一點也不剩;「一窮二白」是強調基礎差,落後,窮;「一清二楚」說明很清楚,很明白。「七」和「八」在成語中出現往往是表示多而雜,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湊」「亂七八糟」都表示這個意思。一般說來,「三、九、十、百、千、萬」總是表示多的,「半、一、二」總是表示少的意思。 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數字往往不代表數目,而是代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定的政治和經濟的內涵。例如,對很多的歷史事件通過數字命名進行記載既簡單又明了。「五四運動」表明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四五運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成為人民反抗「四人幫」的鬥爭的開始。 漢字文化淵源流長,數字在漢字文化中的藝術魅力,是其他文字無法替代的,數字在漢字文化寶庫中是一朵美麗的奇葩。 6、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 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漢字是書法藝術的符號載體,書法是漢字的審美藝術化。中國書法文化寓清新剛健的人生意識和個性自由於現代性陽剛之美中,將現代人獨特的審美風範和審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書法將漢字美化雅化,使得漢字從那種簡單傳達意思、記載語言的工具變成一門玄妙的藝術。這是東方藝術中的一個奇觀。 楷書用筆靈活多變,講究藏露懸垂,結構由隸書的扁平變為方正,追求一種豪放奇崛的美。宋曹《書法約言》說:「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為有法。仍須帶逸氣,令其蕭散;又須骨涵於其,筋不外露。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方是藏鋒,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草書產生於漢初。廣義的草書包括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等。狹義的草書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體系的草寫書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用筆上起搶收曳,化斷為連,一氣呵成,變化豐富而又氣脈貫通。草書在所有的書體中最為奔放躍動,最能反映事物的多樣的動態美,也最能表達和抒發書法家的情感。狂草是草書中最為縱情狂放的一種,為唐代書法家張旭所創,至懷素推向高峰。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筆勢連綿迴繞,酣暢淋漓;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筆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備。他們在草書中追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險絕美,充分顯示出唐代書法的鮮明特色。 行書始於漢末,盛行於晉代。行書切合實用,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具備楷書的工整,清晰可認,又存有草書的飛動,活潑可現。行書伸縮性大,體變多,縈迴玲瓏,生動流美,且平易近人,為書法家提供了筆歌墨舞的廣闊天地。 正因為墨法與筆法的完美結合,人品與書品的交相輝映,使漢字的美化──中國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徒手線藝術」與道相通,從而顯現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奧妙,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 將漢字審美化而形成書法藝術,為中國書法成為東方藝術中最具有哲學氣息的藝術奠定了基礎,同時為中國人審美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因為一幅有意味的書法作品,除了書法的文字內容和形質(筋骨血肉)以外,還有動態美和表情美(人格、氣勢),更重要的是它必須體現出作者的某種審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說,在有形的字幅中,蕩漾著一股靈虛之氣,氤氳著一種形而上的氣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質,而進入一種無限的境界之中。中國書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跡化,是最具東方哲學意味的藝術。在現代文化轉型時期,中國書法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在所有書體中,草書(尤其是狂草)最能體現中國哲學美學精神,最能展現中國書法藝術境界。只有草書才真正擺脫了實用性,而成為純審美的曲線性觀賞藝術。草書之難,不難在表,而難在神。這種純線條對力度、情感張力和時空轉換的審美追求,使草書線條遊動蘊含了無限生機和精神意向,在筆墨經營取捨與心靈才情律動之間奏出空間化了的音樂。 欣賞草書的意境,是直觀心靈的運行和線條的「時間的空間化」。觀書如覽勝,需從其表層深入下去,才能品味書法精神內涵和奇偉瑰麗之境。觀書是心談,是對話,是人生境界和審美趣味的測量。俗者見妍,雅者見韻。觀草書如觀陣,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觀章見陣,心有所得。好的書法總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召喚結構」,等待著欣賞者對其點畫之規、謀篇布白、線條縈帶、墨色層次加以審美判斷。以「悅目」者為下,「應心」者為上,「暢神」者為上上。由筋見骨,由形覷神,由墨知筆,由線悟氣。心與字涉,神與物游,於草書動靜簡泊之中,獲杳冥幽遠之理。 7、漢字與隱語: 隱語指的是在民間一些團體中流行的一種特殊的秘密語言,它集語言、文化、文學、民俗於一體。隱語往往給人以神秘莫測、捉摸不透的感覺。例如舊時江南,行話隱語在各行各業中都有獨特的內容。有了行話,就可以分清行內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搶生意,還可以保住一些機密。行話大都通過口頭,有時用手勢或動作表示,現以工匠、商家為例。木匠的行話是以手指錛,「盤道」探詢。鞋匠的行話為手勢語,搭話者以右手指端觸摸額頭,相互確認後,才進一步攀談。石匠的對話風趣生動,如「哪山而來?」「高山而來。」「來了幾個?」「哥兒四個。」「四個是啥?」「臍大,方圓,留青兒。」這裡臍大指磨臍,方指磨扇上幾塊壟台,略呈方形,圓指上下磨扇,留青兒指磨扇上的條條壟溝,運用行話問答就知道對方是搞磨的。如來者有意在此幹活,可問:「打了食兒給吃不給吃?」對方若答「同樣」,來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幹活。若答話走樣或支吾含混,對方會認為是沒師傅的冒牌貨,就要沒收鎚子、鑿子,再把人趕走。行商運用行話隱語的機會更多。有位雜貨店老闆命進店不久的學徒去河邊接貨,只見碼頭停著條貨船,便問:「請問客人船上裝了什麼東西?」船主回答:「風」。學徒又問:「客人哪裡來?」答回:「從天上來。」學徒莫名其妙,疑心是客人耍弄他,怕辦不好事被老闆訓斥,便又低聲下氣詢問:「貴姓?」船主回答:「夠不著。」學徒聽了十分惱火,但又不便發作,只得走回店裡,一五一十告訴老闆。老闆哈哈大笑,教訓學徒說:「榆木腦袋!他說的是生意隱語,風指扇子,從天上來的是雲南,夠不著肯定姓高,速去接客,我要買雲南高老闆的扇子!」學徒聽了,恍然大悟。當然那位高老闆遇到了深諳生意隱語的坐商,也就樂於成交。推薦閱讀:
※第三節 羅盤的起源(1)
※探秘:元旦日的起源
※風水起源考
※西方古典星圖的起源和發展
※為什麼人類沒能在從非洲走向全球之前擁有統一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