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中國新聞周刊  2011-09-28   孔子,一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是孔子誕辰2562周年,他是影響世界的中國十大名人。今天,全國各地有不同規模的紀念孔子活動。我們沒有見過他,但這不影響我們懷念他。自2004年我國首次恢復官方公祭孔子,他的肖像之於我們已然清晰,他教會我們的事也越來越多。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記錄他言行的《論語》被奉為中國文化第一經典,北宋宰相趙普道出了"半部《論語》治天下",贊其隻言片語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說他:"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說來說去,合來合去,合成一個大物事。"古代大師受教於孔子,當代人更從中獲益良多。   且不說世界各地將孔子與耶穌媲美,單說日本現在就將《論語》列為高中必修課,日本書店設有孔子專櫃,日本出版的《論語》相關書籍多達568個版本。我國著名學者于丹則將《論語》解讀為心靈雞湯,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台灣教授王財貴奔走各地,呼籲全民學孔子讀《論語》,"經是智慧的記錄,想要開拓智慧就必須讀經。"我們在加速奔跑的時代回過頭去審視孔子,才發現原來早在兩千年前孔子便用最質樸的語言解答了我們今天所有為人處事的疑問。   今天讓我們請出「孔子老師」來上一堂「公開課」,課題涉及親情、愛情、友情、工作、學習,請他指點我們在當代社會如何為人處事。聽——孔子說做人,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交朋友,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習,別不懂裝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還教我們行孝,要懂得先尊敬父母,要聽爸爸媽媽的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孔子教會我們的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人生目標分階段:30歲要自力更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孔子教我們孝敬父母——「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不孝順父母表現:不說一聲就去「北漂」     孔子有關孝道的論述很多,而流傳最廣的要數「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時往往只引「父母在,不遠遊」,而省略了「遊必有方」。按現在的解釋,「方」,指方向、去處。這句話的直譯為:「父母在世時,不出遠門去求學、做官,如果要出遊,那一定要有去處。」意譯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長時間離家;如果不得不出遠門,也要有明確的"去處",讓父母心中有數,不擔憂。」作為權威解釋的朱熹註:「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遊必有方,如已告雲之東,則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朱子集注》)那麼,這樣的解釋是否準確地表達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論語》的核心思想?  推薦閱讀:孝順父母表現:聽爸爸媽媽的話

孔子教我們戀愛結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最佳戀愛對象:女選君子男選淑女    如果問大街上的行人: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答案肯定五花八門。   如果行人中有正在周遊列國的孔子,他會怎樣回答我們呢?         孔子去世後,其門人弟子輯錄他的言教,成《論語》一書,其中有這樣一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三百》又稱《詩經》,是現存於世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據司馬遷說,孔子曾對《詩經》進行編輯,「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三百》中,大量的詩,與愛情這個主題有關。孔子既然從古詩三千首中輯錄出這三百首,隱約地告訴我們,他贊同這些詩歌中有關愛情的觀點,尤其是思無邪的愛情。          無論是人跡罕至的僻壤,還是摩肩接踵的鬧市,俗世間,男人女人,愛著,生活著。在孔子編定的《詩三百》中,那些幾千年前的男人女人,也正是這樣俗世的一群。生活是瑣碎的,愛是瑣碎的,即便改朝換代,這些瑣碎仍在。那時候,野地里植物妖嬈,卷耳、諼草、薇、苤莒……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個可親的溫暖的名字。天空湛藍,大地安謐。他喜歡上一個在河邊采荇菜的姑娘,他率真、多情、年輕,喊出了響徹千古的愛情宣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愛的姑娘,「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難道你故意考驗他,令他「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為愛煎熬嗎? 推薦閱讀:最佳模範夫妻:老公尊重老婆

  孔子教我們交朋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不能交的朋友:道德品行不端的人     生活之美好,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人生的充實,總是離不開結交一些知心朋友,用句俗話說,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結交朋友重要、必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卻是值得認真思考和慎重選擇的事情。先賢有云:「居必擇鄰,交必良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這些告誡可謂是經驗之談,是至理名言。     因為「人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生活實踐提示我們,交友務必要交良友,這就一定要慎重地考察結交對象的道德品行,行為不端、品德不正的人,絕不可與其交朋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值得與其交朋友、才能稱其為良友呢?對此,孔子有一說,叫做「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按照詞典上的解釋,直,指的是正直、坦蕩;諒,意思是誠實、守信;多聞,說的是見多識廣、博學多才。     我以為,孔子說的這三種朋友,又可稱其為畏友、誠友和智友,這裡稱其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結交這三種朋友。 推薦閱讀: 選什麼樣的朋友:說話算數講誠信的人

    孔子教我們處理工作——「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第一份工作:不要怕從底層做起     曲阜孔廟大成殿中的那個正襟危坐、戴著十二冕旒的帝王之冠的孔子,肯定是與孔子背道而馳的孔子。但是孔子到底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尤其是青少年時代的孔子是個什麼樣子呢?可惜的是,因為他的「聖」與「神」,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一副老態龍鍾而又透著威嚴的樣子,這是晉朝顧愷之與唐朝吳道子給我們留下的形象。雖然顧愷之以其雄健的線條與明朗的造型,使得他筆下的孔子要比吳道子筆下的孔子生動許多,但終歸還是離真實的孔子相去甚遠。台灣畫家江逸子,曾經繪出了一個「溫和慈祥」、「善良德性」、「恭敬嚴謹」、「自奉節儉」,而又凡事「謙讓有禮」的孔子。這個孔子,當然散發著一種親切與平易氣息,但卻缺少了英氣。在孔子誕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前夕,中國孔子基金會頒布了一個據說可以作「標準像」的孔子,255.7厘米的青銅雕,國字臉,闊嘴,濃眉,長髯,是一個有著山東人特徵的長者形象。雖然設計者說要還原一個平民的孔子形象,但是「東方聖哲」的追求還是讓他與真的孔子有著較遠的距離。倒是吳門畫苑程宗元先生,專門為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所繪的六幅孔子像,尤其是第一幅「布衣孔子三十而像」,讓人覺得似乎看到了當年那個真正的孔子,並與筆者心目中的孔子有著某種契合。 推薦閱讀:當領導:不要怕得罪人面試:不被錄用也不怨恨

孔子教我們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態度:別不懂裝懂孔子的一生以好學著稱。他從15歲立志學習始,畢生勤勉不輟,他認為:「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肯定了世上根本不存在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人的知識源於「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每一個人來到世上,其資質、稟賦並無什麼大的差別,所謂的聖人君子,並非天生而成,而是靠後天廣泛地學習和積累,並且「日參省吾身」,最終才德才兼備的。孔子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畢生篤學不懈,是孔子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一件事。時下流行的「終身學習」一詞用在他的身上最是恰切。他發憤學習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從學習中得到的樂趣使他忘記了憂愁,以至於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對待學習,孔子的心情是那麼迫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好學求知的精神,不僅使他的弟子推崇備至,而且對後代學者也影響深遠。學習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辛勞作的過程,決非一蹴而就。因此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提出要「篤信好學」、「博學而篤志」、「不可以不弘毅。」又指出:「有(除非)弗學,學之弗能,弗措(放棄)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這就是說有了堅定的志向和堅強的意志,學習才有可能「升堂」、「入室」。《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生動地表現了孔子孜孜以求、學而不厭的學習態度。一次,孔子向師襄學琴,學了十天,師襄說可以再學新的了。孔子說:「我還沒學到節拍技巧呢!」過了幾天,師襄說:「已經學到技巧了。再學新的吧!」孔子說:「我還沒品味出其中的思想感情呢!」又過了幾天,師襄再催他,他說:「我還沒想像到作曲的是什麼人呢!」又過了幾天,孔子情緒高昂地說:「我已經從曲子中看到作者的風貌了,這樣的曲子非周文公誰能做得出來!」孔子的學習態度由此可見一斑。推薦閱讀:學習守則:好好學習才能天天向上學習方法:要常動腦子思考孔子如同我們的人生導師,他用自己高潔的言行總結了理想的人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修行的概述。
推薦閱讀:

孔子讀書方法全面總結 都在這裡!
孔子當年也會罵人
《論語》學而篇第二節 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加儒家思想,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TAG:孔子 | 教會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