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種類有哪幾種?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切除增厚的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預防由於斑塊脫落引起腦卒中的一種方法,已被證明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6月27日,在山東省醫學會主辦的「山東省首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高峰論壇」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術式選擇成為熱議話題。 標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標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sCEA)適合絕大多數CEA患者,尤其是斑塊位置較高者,縫合血管時簡單方便、易於操作。但此術式最大的缺點是縱向縫合血管容易造成血管狹窄,從而導致了相對較高的再狹窄率,尤其是頸內動脈端最易合併術後再狹窄。 標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補片 對於頸內動脈直徑較小的患者,如果直接沿血管長軸縫合會導致動脈管徑狹窄,所以應當加用補片重建血管。此種方式的優點為,可以重建血管、擴大管腔,彌補單純sCEA術式人為造成頸動脈狹窄的缺陷,可以有效預防再狹窄。但其缺點在於,縫合時間比單純sCEA長,增加了血管阻斷時間,從而增加了腦缺血的風險;術中應用了人工植入物,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增加了患者的手術和住院費用;補片遠端後期可能形成摺疊導致腦供血不足。此方式對於頸內動脈迂曲的病人應當慎用。 翻轉式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翻轉式頸動脈內膜剝脫術(eCEA)可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至1.7%~1.9%。eCEA有明顯的優點:縫合方式為吻合口環形縫合,吻合口直徑較粗,不會造成手術後的再狹窄;可以通過擴大吻合口的方式,在不用補片的情況下來擴大血管周徑,從而達到增加血流防止再狹窄的目的;對於頸內動脈嚴重迂曲的病人,可以通過改變吻合角度和長度來消除迂曲,改變局部血流動力學,增加腦供血;手術時間短,避免了人工補片感染的可能性。 但eCEA由於需要吻合動脈,操作比較複雜,對術者的技術和熟練程度要求較高;同時無法處理頸動脈分叉過高或者頸內動脈狹窄處過高的病人。 逆行性頸總動脈內膜切除術 目前我國開展的CEA手術一般僅限於頸內動脈及分叉部的內膜和斑塊切除,對頸總動脈內的內膜及斑塊尚無特殊處理。對合併頸總動脈狹窄的患者,採用逆行性頸總動脈內膜切除術(gCEA),術中同時應用內膜切除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腦供血狀況。在切除頸總動脈內膜和斑塊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分離層次一定要準確,要在內膜和外膜之間進行分離。這樣分離不但很容易,而且不易造成夾層,或者捅破頸總動脈外膜造成致命大出血。 (2)推進速度要緩慢,並且要一邊旋轉切除器,一邊向前推進。這樣可以更安全更完整地將內膜和斑塊剝離下來。 (3)收緊離斷絲時動作要迅速,避免反覆牽扯頸總動脈外膜。 (4)退出內膜切除器後,要迅速用手指捏住頸總動脈斷端,然後再用阻斷鉗阻斷,可以減少術中大出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目前在治療腦中風方面屬於國際先進技術,也是防治腦中風一種併發症少、安全係數高、病人花費最少的一種方法,目前全國僅有少數大醫院開展該項手術。為推廣該技術,中國和美國醫療衛生界曾聯合成立了中美腦中風防治協作組,並被國家列為「十五」攻堅項目之一。預防腦梗而進行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在我國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也會像在發達國家一樣,成為手術室最常見的常規手術。對患有多種嚴重疾病年齡達70歲的高齡患者成功進行此手術標誌著滄州市在腦中風防治技術方面已躋身國內前列。治療頸動脈狹窄除了手術治療(CEA)外,還有頸動脈支架植入(CAS)。今年6月,在美國血管外科年會上,Mohammad H. Eslami 博士報道了一項12400位病人的研究結果,二者比較,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的病人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病人術後卒中的風險更高;住院死亡率也是後者的5倍;特別是對那些有癥狀頸動脈狹窄的病人來說,住院費用比後者明顯增加。出院後也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治療。然而頸動脈分叉過高、年老體弱又有心肺疾病的病人以及再狹窄,有手術禁忌症病人,仍適合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目前應當被看做是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病人的有效補充治療手段,而不是替代手段。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編輯詞條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切除增厚的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預防由於斑塊脫落引起腦卒中的一種方法,已被證明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國外已開展50年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一種將關注腦血管病的重點前移,預防腦梗塞的疏通式手術。一般這一手術是在患者已出現短暫性腦缺血、腦血栓等臨床癥狀之後。目錄1 腦血管疾病在年輕化2 頸動脈狹窄是腦中風的主要原因3 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重點應該前移4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有50多年的歷史1 腦血管疾病在年輕化2 頸動脈狹窄是腦中風的主要原因3 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重點應該前移4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有50多年的歷史1 腦血管疾病在年輕化編輯本段腦血管疾病位居人類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無論世界不同地區或不同種族,腦血管意外都是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新發完全性腦中風患者120萬—150萬人,死亡80萬—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5年內複發率高達41%。美國每年有50萬人發病,其中15萬人死亡,存活者中需要醫療照顧的200餘萬人。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中風後出現的偏癱等後遺症,不僅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據介紹,腦血管疾病一般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所以被稱為老年病。但近年來,50歲以下的青壯年腦血管病患者有增多的趨勢,甚至在30多歲的年輕人中,尤其是城市年輕的白領職員中也時有發現。這可能與生活方式西化,坐多動少,過多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以及工作壓力大,過度緊張有關。 資料顯示,在腦血管意外中,缺血性腦中風佔75%-90%。而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閉塞致使腦組織缺血乃至壞死。由於人腦代謝十分旺盛,因此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據測定,占人體重量2%的人腦,所需血液佔到全身供血量的15%—20%。腦血液供應的主渠道是頸動脈系統和椎動脈系統,其中兩側頸動脈為腦組織供血,占人腦所需血液的80%以上。這些動脈在顱內又分成眾多分支穿入腦內,供應腦組織的各個重要結構。一旦這些血管本身狹窄、閉塞或由於來自其他血管的栓子脫落而堵塞,同時又沒有足夠的側支循環血管代償供血,就會引起相關腦組織缺血乃至壞死,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昏迷、肢體癱瘓、語言障礙、感覺障礙、偏盲、智能障礙等等,某些部位如腦幹的梗塞甚至可以造成病人死亡。 缺血性腦卒中一般分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是指發作性神經功能障礙,如一過性麻木、無力、黑朦等,可在24小時內恢復。反覆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最終會發展成為不可逆性腦梗塞。據統計,首次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如不給予積極的治療,將有約1/3會在5年內發生腦梗塞。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病人發生不可逆性腦梗塞的危險性遠遠大於短暫性腦缺血病人;腦梗塞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是腦組織由於缺血而發生壞死,導致不可逆的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可使腦組織再生的方法,一旦發生腦梗塞,壞死的腦組織就很難得到恢復。2 頸動脈狹窄是腦中風的主要原因編輯本段缺血性腦中風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痹和單眼突發視力喪失。如發生在語言中樞側大腦半球,可引起語言障礙。嚴重者可引起死亡或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偏盲、感覺障礙等。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引起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原因是由於肌體血脂代謝異常,在動脈血管壁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及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最後導致血管腔徑狹窄,甚至閉塞。當動脈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並隨血流進入腦內血管時,就會形成栓子而阻塞腦血管。有些小的血栓栓子可自行溶解,血流尚可恢復,僅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但若是一些不易溶解的大栓子就會引起腦血管梗塞,當反覆發作時,就造成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導致大面積的腦組織缺血。 頸動脈狹窄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來有的30多歲的年輕人也發現患有頸動脈狹窄。當頸動脈狹窄引起的一些癥狀如頭暈等出現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時,常常會被誤以為患了頸椎病等而誤診誤治,結果延誤治療。醫生提醒:一旦出現一過性肢體無力或眩暈,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切勿盲目治療,尤其不能當頸椎病而隨意按摩,造成不穩定斑塊脫落導致腦栓塞。對有閉塞性腦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如年齡40歲以上,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者;常有頭暈不適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癥狀或以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病史者,每年都應做一次頸動脈檢查。主要方法有:1)頸動脈超聲波檢查,可測量頸動脈的直徑和內膜厚度,判斷有無頸動脈狹窄及狹窄程度;檢查有無內膜斑塊和潰瘍,測定血流量等。2)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該方法準確、直觀、可靠、無痛苦,可明確診斷;3)頸動脈血管造影;為診斷頸動脈狹窄和斑塊形成的金標準。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加超聲波檢查能夠準確地檢測出95%以上有高度危險的頸動脈狹窄患者。3 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重點應該前移編輯本段長期以來,人們對腦血管疾病關注的重點多放在發生中風後的治療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則是把關注的重點前移,即中風發生前的預防上。預防缺血性腦中風一般可採用內科藥物治療或外科治療,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和血管內支架置放術。藥物治療常用的有阿司匹林類抗血小板凝集類藥物、擴血管藥物、抗凝藥物、溶栓藥物,中藥如牛黃上清丸、防風通聖丸、心血康以及活血化淤類藥物對預防缺血性中風也有較好效果。 如果確定頸動脈狹窄超過70%或有內膜斑塊和潰瘍,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應考慮採取外科治療,消除堵塞血管的「垃圾」,使血管得以疏通,腦供血得以改善,並切斷栓子產生的來源。如患者已出現短暫性腦缺血、腦血栓、腦梗塞等臨床癥狀,即使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70%,也應考慮外科治療。 20世紀五十年代,醫學專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預防腦梗塞。此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就成為預防腦梗塞的一種標準手術,現在這一手術已經十分成熟,可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手術要求暴露頸側部,暫時夾閉頸動脈遠端和近端,然後切開頸動脈,清除堵塞血管的「垃圾」,使頸動脈內壁光滑、內徑恢復正常大小。由於切除了增厚的動脈內膜和粥樣硬化斑塊,使腦血管得以疏通,腦供血得以改善,同時也切斷了栓子產生的來源。目前,在歐美採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成為動脈硬化性頸動脈狹窄的常規治療方法,全美每年約15萬人接受這種手術。歐美在八十年代開展的兩項大規模實驗對照表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可降低70%以上有癥狀狹窄和男性60%以上無癥狀狹窄患者中風的危險性,頸動脈狹窄70%以上的人採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後,發生中風的比例比單純藥物預防下降了約2/3。4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有50多年的歷史編輯本段在我國,此項手術尚未廣泛開展,僅有幾家較大醫院有病例報告,但數量還不多,其中原因與我國醫療水平的普及程度較低、篩選出的患者較少、患者對頸動脈狹窄的危害認識不足有關;另外醫生自身對頸動脈狹窄的危害性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影響我國未能廣泛開展這項手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醫學專家呼籲,應加大腦血管疾病預防知識的科普宣傳,向患者清楚告知頸動脈狹窄的危害,儘早清除頸動脈血管內的「垃圾」,降低腦梗塞發生的風險,以免在出現嚴重腦中風後才來就醫而喪失最佳治療時機。同時他提醒廣大讀者,腦血管疾病重在預防,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適當控制高膽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攝入量,多食五穀雜糧和新鮮的蔬菜水果,注意營養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規律,學會放鬆自己,有車族應儘可能多走一走,多動一動,並積极參加有益身心的體育鍛煉。
推薦閱讀:

什麼是動脈栓塞?它對身體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一定要正確認識
我的單臍動脈寶寶
4個信號一出現,說明你血液粘稠了,需警惕!
牽引理療手法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健康普及網

TAG: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