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探源:四極,天邊與海邊
一
陷入文字是危險的,尤其是《山海經》。
因為在《山海經》里,通篇平鋪直敘,無所謂重點或閑筆,無所謂起承與轉合,遊走在文字當中,很容易讓人失去焦點和坐標,猶如置身雪原,我知道我在這裡,就是不知道我在哪裡。
於是,見山是山的境界油然而生,見木不見林的麻煩也就在所難免。
比如這句:
《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古文本無句讀,這裡的標點是現在通行本的斷句。其實然並卵,斷不斷句都一樣,後面那三句根本不知所謂。
於是,有人就重新斷句,「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即這座山的名字叫去痓南極果(痓,zhì)。
五個字,怎麼看都不像中國話,然後,靈機一動,腦洞一開,這不就是乞力馬扎羅么?
去痓南極果,乞力馬扎羅(Kilimanjaro)。不得不承認,這諧音還真有幾分相像。
當然,未必人家就一定不對,只是在我看來,起碼這是不符合文本邏輯的。
因為在《山海經》里,有文字,更有結構。
如果陷入文字迷宮,就只有依靠想像把自己拔出來。一旦插上想像的翅膀,人類要麼變得偉大有了神性,要麼劍走偏鋒誤入歧途。
特別是明明有結構卻視而不見,難免會脫離實際做超越文本的紙上談兵,南轅北轍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不做結構化閱讀,勢必會一葉障目。
二
大荒經分為東南西北四篇,這是最明顯的結構,一望可知。
東西二經各有七座日月出入之山,南北二經各有七座特別標註的山(均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開頭,其中北經實有八處,南經實有六處,有一處疑似應該北山南調,可得南北各七山,理由詳見前文《山海經探源:二十八山》),這是略有隱晦的結構。
在這二十八座山裡面,還潛藏著隱秘而精確的結構。
東西南北各有七座山,這些山如何分布當然早已無從知曉,我們假設是均勻排列的,如下圖。
東西南北各七山,各方都有一座正好居中。
巧的是,這居中的四座山,正是《山海經》大荒四經的四極。
三
《大荒東經》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鞠陵於天、東極、離瞀」,這裡的東極是不是字面的東極就算不確定,後面還有「處東極以出入風」,這是很明確的說明,可由此推知,這座山的位置在東極。
《大荒南經》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南極果」含義不明,同樣先不管他,因為後面有「處南極以出入風」,和上面的東極一樣,這麼明確的表述,也可由此推知,這座山在南極。
《大荒西經》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據此推知日月山在西極。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這個最明確,直接體現在山的名字里。
這四座山各自居中,又是四極,非常完美的結構。
被附會成乞力馬扎羅那座山文字讀不通,如果兩相對照就會發現,北方居中那座山叫北極天櫃,那麼,南方居中那座山貌似更應該叫「去痓南極」。
原文是「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重新斷句後,是「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後兩句還是讀不通,但去痓南極和北極天櫃可以很好地對應上。
事實上,考慮到古代地圖常見的上南下北,古文書寫又是由上至下,那麼,我很懷疑這裡的南極北極是獨立於山名的標註,也就是那兩座山其實應該叫去痓山、天櫃山。
放到地圖上看,這樣的標註挺合理的吧。
即便南極北極是山名的一部分,「去痓南極」的可能性應該也要比「去痓南極果」更大一些。
如此一來,所謂乞力馬扎羅只能是想多了。這種諧音猜測,與其說是對傳世古籍的解讀,勿寧說只是把古書文本當個由頭的文學創作。
四
如果北極、南極與山名切割開所言不謬,那就有必要重新考量其含義了。
除了我們熟悉的表示地理方位,南北極也是古代天文學裡的星宿名。
《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
北辰,即北極星。
要說明的是,北極星並不是某顆固定星星的名字,而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那顆星,就像是一個稱號,好比冠軍,同一項目在不同時間的比賽會有不同的選手獲得。在不同歷史時期,北極星會由不同的星星擔任,真正恰好就在北天極那個點上的時候其實並不多。
有北極星,自然應該還有南極星。
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
清《康熙字典》:老人星曰南極。
南極老人是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第二亮星,但對北半球來說,因為靠近南天極,這個南極老人可不像北極星那樣容易找到,只有南部地區才有可能看到。
以河南商丘為例(北緯34°左右),只有在公元前2500年以後,老人星才逐漸出現在夜空,開始時緊貼著南方地平線,仍然幾乎看不到,如下圖(下部中間位置白色圓圈的中心白點即老人星)。
此後老人星的位置逐年升高,公元前2000年時,河南商丘地區能看到老人星在南方地平線上划出一道淺淺的弧線,如下圖。
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北緯34°一線可能看到南極老人星的開始,再往前則一直在地平線以下,根本看不到。
緯度越高看到這顆星的時間越晚,如山東濟南地區(北緯36°)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時才達到河南商丘在公元前2500年的狀態,那時才緊貼著地平線有可能被看到。
對北京地區來說,直到今天也仍然是看不到的,而且以後也不會。
反過來,越往南自然看到得越早而且越明顯。如湖南洪江地區(高廟遺址,北緯27°),從公元前5600年開始就能看到這顆南極老人星了。
《山海經》里的南極和北極有可能是指北極星和南極星嗎?
老實說並不能肯定,但時間上的契合或說巧合,似乎也不能算是完全的瞎猜。
是的,天象確實具備這樣的條件。北極星自不必說,以商丘為觀測地(北緯34°左右,據說有可能是禹都的登封王城崗遺址緯度相同),南極星正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逐漸可以被觀測到,再往前是完全看不到的。
另一個傳說是夏都的山西夏縣(古稱安邑)稍偏北一點(北緯35°),開始看到南極老人星的時間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比登封王城崗遺址晚300年左右。
傳說《山海經》來自大禹時代,夏朝起始年代無法確定,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如夏商周斷代工程為公元前2070年,柏楊《中國歷史年表》為公元前2205年)。
PS:埃及胡夫金字塔位於北緯30°左右,看到南極星的起始年代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
五
北極星或者南極星,只是一個判斷方向的大致參照。
因為我們在北半球,南極星距離南天極還挺遠自不必說(要是更靠近南天極也就不會被北半球的人們看到了),在公元前2500左右,當時的北極星是右樞,也不是正好在北天極那個點上。
模擬觀測地在河南商丘,北緯34°
換句話說,人類對方位的認知和判斷應該並不是起始於對那些小如米粒的星星的觀測,而是來自目力所及最大的星星——太陽。
在立桿測影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比較精確的方向(見《周禮·考工記》、《周髀算經》等),然後再據以觀測星空,逐漸就發現了諸天星宿圍繞旋轉的北天極和北極星,並在南方發現了南極星的存在,從此以後北極星和南極星又可以作為判斷方位的參照物。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
南北極星是標識南北方向的參照物,但並不意味著南北極星就是所謂的天極,因為都只是接近而已。
特別是南極星,一如諸天星宿,也在東升西落地旋轉,只不過活動範圍非常有限。而且隨著緯度的下降,南極星就升起得越來越高,東升西落划出的弧圈越來越大,按理說,古代先民中職司觀天的那些人,沒理由不會發現這一點。
所以,有理由相信,南北極星是在有了南北方向以後才有的名稱,是辨別方向的參照物,而不是反過來,因為有了對南北極星的發現,所以才有了南北方向的認知。
總之,南北極星是果而不是因,是古代的人們在建立時空觀以後的一個方便法門。
做這樣的辨析,目的是為了說明《山海經》里的南極北極並不是完全在天上,而是有一個天與地相互映射的關係,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山海經》里東西南北四方的二十八座山。
也就是說,南極和北極,既是觀星辨向的空間概念,也是實實在在的地理概念。
極,是極限,是到了終點。在《山海經》里,這個地理上的極,並非我們現在說的南北極,而是指在南北方向上陸地的終點,極的那邊,就是海。
問題在於陸地可不是方如棋盤的規整形狀,凹凸起伏的海岸線,哪裡才是《山海經》里所說的這個南端和北緣呢?
同理,《山海經》里地理上的東極和西極又在哪呢?
要是能確定四極的話,也許在那個縱橫方向的交點上,所謂的夏都也就昭然若揭了。
因為在《山海經》里記下了四極之間的距離,「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中山經》),還記下了人類最早的大地測量,「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
四極之間的距離,除了《山海經》,還廣見於《管子》《屍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先秦典籍,而且,非常棒的是,這些文本中所記載的數據完全一致。
雖然暫時還沒有敢確定的最終答案,但初步測算的結果是,四極之內,可能就是亞歐大陸(參見前文 《大禹的世界有多大:四海》)。
最後要說明的是,之所以南北極星所在位置比較穩定,是因為地球自轉軸的指向一直比較穩定,雖然也會變,但周期很長,特別是北極星,在一個時期內看起來就像是固定不動一樣。
同樣的原因,但結果相反,在東西方向上並不存在這樣一個相對固定可資參照的星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