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更新,二十四史之第一史《史記》經典100句 歡迎收藏學習

1.韋編三絕。 史記經典語錄

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叫「韋編」。韋,熟牛皮。三:多次。絕:斷。本句大意是:翻來覆去地闊讀,競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好多次。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後來人們就把~用以形容讀書十分勤奮,把書讀爛了多少回。~的治學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2.後來者居上。

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本句大意是:後來的人超過了先前的人。這本是大臣汲黯對漢武帝說的一句話。汲黯反對任用張湯一類酷吏,然而,這些人很快便榮升高位。汲黯不滿,進諫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來的在下邊,後來的反倒在上邊;而其本意卻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職位反而在舊有的人之上。這句話說得很形象,也很生動,後人便經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變了。它不是用來表示不滿和反對後來者超越前人,相反,卻成了讚許、支持與肯定後來者超越前人的俗語。

3.民以食為天。

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為天」(見班固《漢書·酈食其傳》),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飯作為最要緊的事。活著就得吃飯,食物是維持人們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資料,須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為天。可供強調農業生產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性時引用,也可用於說明飲食對於人的重要性。

4.怒髮上沖冠。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本句大意是:氣得頭髮都直豎起來,簡直要把帽子都衝掉了。這是司馬遷記載的「完壁歸趙」故事中的一個片斷。趙國得到了和氏壁,秦詐稱願以十五城換璧。懾於秦的淫威,趙國使藺相如持壁出使秦國。相如見秦王得璧而無意予城,詐稱璧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然後持壁退到宮柱前,~,秦王怕撞碎玉璧,只好讓步。此句運用誇張手法表現人的盛怒,與「頭髮上指」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後世表現盛怒的慣用詞語,並逐漸演化成「怒髮衝冠」的成語,在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

5.彼可取而代也。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彼:指秦始皇。本句大意是:他那煊赫的帝位是可以替代的啊。《史記》記載案始皇南巡時,項羽目睹了他不可一世的排場,非但不欽佩.反而說了~這樣的話。此句脫口而出,不加掩飾.既表現了項羽的凌雲壯志,又表現出人物的率直純真,一句話六個字便塑造出項羽這個才氣過人、英勇豪爽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這種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也是今天寫作應遵循的原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條後來意義擴大,常常用以表現乙可代甲。

6.期期以為不可。

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期期:模寫口吃時打結的聲音。本句大意是:我認為這樣做不可以。漢初,汾陰侯周昌口吃。一次,高祖劉邦欲廢太子,另立幼子如意。周昌爭辯說:「臣口不能言,然臣~。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詔。」劉邦聽了,欣然而笑,終於沒有廢太子。此句運用記實的手法,狀寫人物口吃時的語言、形貌,饒有興味,使人物形神畢肖,如在目前,故為後世史家所模仿。《世說新語》記三國戰將鄧艾口吃,語稱艾艾,便是一例。由於期期與艾艾表現口吃,形象、準確、生動、傳神,後世將二者合一,深化為成語「期期艾艾」,以表現人的口吃或答對時的吞吞吐吐。

7.累累若喪家之狗。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孔干世家》。累累:瘦瘠疲憊的樣子。本句大意是:神情憔悴頹喪,像無家可歸的狗。這一故事的原文是:「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睡以下不及禹三寸,~。』於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此段描繪孔子的肖像,形象而生動;孔子的話幽默風趣,如見其人。~以比喻的手法寫寒士的神情,十分生動形象,故後來演化為常用俗語「喪家狗」、「喪家犬』等,以之比喻貧窮落拓、無家可歸的人。至於魯迅筆下痛斥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則是帶有某種政治色彩的譏嘲語,用來指斥三十年代賣身投靠的無恥文人,可見其使用方法是較靈活的。

8.父母者,人之本也。

9.不知其人,視其友。

1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史記名言好句

議·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引古諺。這兩句大意是:應當採取果斷行動時沒有果斷採取,貽誤了時機,反而會遭受到禍亂。在需要下決心、作決斷時,必須堅央果斷,來不得半點遲疑和猶豫,否則定會貽誤時機,給戰爭或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在歷史上,猶豫不決.多謀寡斷而墊於導致身破名裂的例子屢見不鮮。古代流行的~的諺語,就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這十諺語在許多種古籍中出現,也為當代出土的文物所證實,可見古人已對它高度重視。

11.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酒極:過度飲酒。這兩句大意是:過度飲酒就會生亂,快樂到極點就會產生悲哀。這是哲理的勸誡:過度的縱酒享樂會導致禍亂,樂極也就悲來,因為事情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可用於勸誡。「樂極則悲」今多寫作「樂極生悲」。

12.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這兩句大意是:喜好學習並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領會其中的意義。《史記·五帝本紀》太史公題贊:「《書》缺有問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意思是說:「《古文尚書》關於黃帝的傳說缺失已經很久了,但黃帝散佚之事卻時時旁見於其他記述中。不是喜愛學習並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難領會其中的意義,更難於向見識短淺、孤陋寡聞的人論說。」正由於此,司馬遷根據古文和諸子的論列,編撰了《五帝本紀》。現在~常用於表述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13.法之不行,自干貴戚。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貫戚:指國君的親屬。這兩句大意是:法令得不到貫徹執行,主要來自於皇親國戚的阻撓。法律得不到執行,阻力來自於達官顯貴,皇親國戚。因為他們以法律制定者自居,凌駕於法律之上,古時又有刑不上大夫的惡習,所以他們知法犯法,犯法後又難以服法。此二句一針見血地指出專制集權國家執行法冶的通病,用以揭露法之不行的要害之處,十分恰切。

14.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余列傳》。頭會(kuài儈):按每家人頭數收谷。箕斂;像簸箕一樣收斂,極言收斂民財之多。這兩句大意是:按每家人頭教收谷,像簸箕棒聚斂民財,窮授搜刮以供軍費之需。秦末,陳涉起義抗秦,為壯大起義軍勢力,陳涉部下武臣等到河北諸縣號召當地豪傑起兵這兩句是武臣等到河北遊說時揭露秦朝苛政的話,「秦為亂政虐刑以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後人就以「頭會箕斂」(《淮南子·汜論訓》作「頭會箕賦」)形容為政苛酷,收斂賦稅苛重繁多。

15.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引古逸詩。興:興旺。崩:崩潰。這兩句大意是: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支持就興旺,失去人們的擁護和支持就敗亡。這兩句用於說明國家和政權的興衰良定於人心的向背,即得人與否。

16.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引古逸詩。恃(shì事):依靠。這兩句大意是: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敗亡。以德施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悅誠服,人我一心,便能昌盛興旺;以力強人,雖然能使人身服一時,但不能使人心服,總有一天會遭到反抗,其敗亡是必然的。進兩句說明要恃德不要恃力,可借用於國際關係、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也可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

17.惡聲狼藉,佈於諸國。

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惡聲:壞名聲。狼藉:舊傳狼群常藉草而卧,起來就把草踏亂消滅痕迹,後用來形容零亂到了極點,引申為敗壞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布,流傳。選兩句大意是:名聲壞到了極點,流傳到各國都知道。表現臭名遠揚時可以引用。

18.伏屍百萬,流血漂鹵。

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鹵:通「櫓」,大盾,這兩句大意是:(太戰之後,)倒下的屍體數以百萬計,死者流出的鮮血可以把大盾牌漂浮起來。前句寫戰死者之多,後句寫戰死者之慘。作者用誇張之筆,極力形容戰鬥的酷烈,死傷的眾多和戰禍的酷烈,令人觸目驚心。「流血漂鹵」現在已成形容戰禍之慘的常用成語。

19.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景:積累。垂堂:靠近屋檐處。這兩句大意是:即使是家有萬貫,其富無比,也保不定會遇到屋檐上掉下瓦片傷人的危險,因此要小心謹慎,不要坐在屋檐下。這是司馬相如為勸戒武帝而引用俗語打比方。他曾跟隨漢武帝到長楊宮苑囿射獵。當時,武帝喜歡單獨搏擊野豬、熊、虎等猛獸。司馬相如怕武帝遇到不測.上疏勸諄.其中借用這一當時流行的俗語說明防患於未然的道理。此句以假設的方法打比方,講道理,具有警世約行的意義。今天仍有人在雜文等文學形式中使用它來闡明謹慎行事,防微杜漸的道理。其中所包含的富人生命特別足貴的思想不足取。

20.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眥(zì自):上下眼瞼的結合處。靠近鼻子的叫內眥,靠近兩鬢的叫外眥。這兩句大意是:怒氣衝天,頭髮都氣得豎直了,雙眼圓瞪,眼眶都要裂開了。此名句說的是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范曾指使項莊舞劍,欲刺殺劉邦,情況緊急,張良喚劉邦的參乘樊噲闖帳,樊噲「瞋目視項王,~」,並講了一番秦因殘暴而失天下的道理,暗示項羽不要重蹈覆轍,從而使劉邦化險為夷。此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正面描寫人物怒氣衝天的形象,是生動而成功的古典形象描寫之一。後代常以「髮指』或「令人髮指」來形容憤怒到極點的樣子,其出典即源於此。

21.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2.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名言好句

23.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24.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前慮不定,後有大患。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比喻做事之前考慮不成熟,到後來就可能發生大災禍。

26.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見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重(chǒng蟲):重疊,此處引申為併攏的意思。這句大意是:兩腳併攏站立,不敢邁步前進;斜著眼睛偷窺,不敢正眼觀看。漢武帝起用酷吏張湯更定刑律法令。主爵都尉汲黯反對說,一定要按照張湯的苛法行事,將使天下人路也不敢走,眼也不敢看了。此句以人的動作、表情表現人的恐懼心理,形象地反映出苛政的弊端及危害,比喻巧妙、生動,成為後世批評苛政慣用的名句。「側目而視」已成為成語,刻畫一種畏懼而又憤恨的表情。

27.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見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置:任用。塗地:指肝腦流在地上,形容慘敗。這兩句大意是:任用將領不當,便會導致肝腦塗地,一敗不可收拾。常言道: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周為將領是軍隊的首腦,是靈魂,「將失一令而軍破身亡」,因而擇將必須慎之又慎。戰國時趙孝成王拜趙括為將,趙括只知紙上淡兵,毫無實際經驗,與秦兵交戰時,中計被圍,自己被射殺,四十餘萬將士降後被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可見擇將必須小心謹慎。此二句說明擇將的重要性。

28.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名言好句

見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鑠(shuò朔)金:熔化金屬。積毀:毀謗積聚得多了。銷骨:燒掉骨頭,指把人毀滅。進兩句大意是:眾口一詞,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誹謗,能把人才毀滅。物體之堅,以金石為最,而眾口一詞,能使金石熔化,可見輿論力量的巨大。惡毒的毀謗,開始人們可能還不會相信,但重複的次數多了,便會蠱惑人心,即使再正直的人也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壓上沉重的精神負擔,不是自行垮掉.就是禍害加身而被毀滅,可見毀謗之惡毒。這兩句為了說明輿論力量之大。以「鑠金」﹑「銷骨世行誇張,為了說明。積毀銷骨」之義,又以「眾口鑠金」作比興,使道理淺顯而易明。這些方法都值得學習,也可以直接用這兩句說明毀謗為害之烈。

2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安:怎麼。鴻鵠:天鵝。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啊!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少懷大志,不為人知.面對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鴻鵠自比發此感嘆,這一比喻既照顧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說話的環境;既抒發了人物的雄心壯志,又無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30.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與:給。這兩句大意是:人們捨棄不幹的,我干;人們需要什麼,我想辦法給予滿足。這兩句以精練的語言,闡述了商品生產和經營的一條重要原則:既要注意供求關係的變化,又要注意市場信息。因為由於大部分人捨棄不幹,必然會導致某些商品缺貨,供不應求,所以生產、經營這些商品就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而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經營什麼,才能有利可圖。可用於說明在商品生產和經營中,既要目光深遠,又要見機而行;也可用於概括某些從事商品經營者成功的秘訣。

31.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這兩句大意是:假如鳥兒的羽毛還投有長滿,就不可能凌空翱翔。漢·司馬遷以~比喻早期的蘇秦。蘇秦早期遊說秦國不成,狼狽而歸,親戚反目,夫妻不和,使他深刻領悟到毛羽未豐,不能高飛的道理,從而以錐刺股,發奮苦讀,終成合縱抗秦之偉業。此名句也反映了作者司馬遷樹人育才的基本觀點:要想宥所作為,必須下功夫刻苦學習,使自己羽毛豐滿,否則決不可能高飛遠行。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32.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兩句大意是:將領在軍隊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將領在外率軍作戰,有權根據敵情的變化,便宜行事,不必時時處處聽遠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因為君王不了解戰場形勢的變化,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對不切實際的命令,自然應有所抵制。

33.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兩句大意是:失敗了的將軍,不可以再談勇敢。失敗了的將軍只應總結教訓。以利再戰,而奢談什麼勇敢是無用的,只會招來恥笑。

34.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方:正。俎(zǔ祖):切肉的砧板。這兩句大意是:人家現在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正是魚和肉。公元前二0六年,項羽在鴻門舉行宴會,要殺掉劉邦。席間,劉邦以解手為名離開大帳,想趁機逃走,但又覺得不辭而別太失禮,有點猶豫.參乘樊噲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何辭為?」劉邦覺得有理,留張良與項羽周旋,自己抄小路逃回大營。從此,楚漢戰爭的序幕拉開了。此句在寫作上採用比喻與對比手法,形象地表現出當時嚴峻、危急的形勢,反映了劉、項兩人軍事力量前懸殊,十分生動形象而又沒有直說,可謂典型的文學語言。

35.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36.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漢·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本:根本。本句大意是: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這是漢文帝說的話。上日:「~,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意思是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在耕種我名義下的田地(天子籍田千畝)時,我要親自率領大家耕種,以此供給宗廟作祭器里的祭祀物(粢盛)。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重視發展農業,強調以農業為本,是發展封建經濟的根本環節。漢文帝不僅認識到這一點,而且提出親自參加耕種,儘管只是象徵性地走個過場,但在封建社會裡,以天子之尊能夠做到這一點,以示身為民先,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文景之治」歷來為史學家所稱道,漢代能出現這一盛世,除漢文帝實行了改革法律,廢除連坐與肉刑,減輕賦稅,反對厚葬,加強軍隊建設,抗禦匈奴侵擾等一系列措施外,與他重視發展農業有著重要關係。

37.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這兩句大意是:趁價格上漲時,要把貨物像倒掉糞土那樣趕快賣出去;趁價格下跌時,要把貨物像求取珠玉那樣趕快收進來。這兩句以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條重要的生意經,可與「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合用,強調商測.捕捉時機,賤買貴賣,取得經濟效益。

38.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淋:洗頭髮。三:虛數,泛言其多。哺:口中咀嚼著的食物。這兩句大意是:寧肯多次中止洗頭,多次中止吃飯,也不能慢待賢士。這是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話,教育他要像自己一樣禮賢下士。這兩句以通俗的語言,通過打比方的方法,表現了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成為後世政治家仰慕的楷模,也成為許多政治家一心謀政,禮賢下士的座右銘。後經曹操的再創造,成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名句,更為人們所稱道。

39.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補》引諺語。相(xiàng向):觀察。這兩向大意是:相馬者往往因為馬瘦而看錯馬的材質,相人者往往因為人窮而忽略人的才能。這兩句說明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人的地位低下或貧賤而忽略人的才能,以致失去有才之士。

40.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楚元王世家贊》。出令:制定法令。所任:所任用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國家的安危存亡在於所制定的法令如何,所任用的官員怎麼樣。國家所制定的法令如能懲惡揚善,順應民心,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所任用的官員又能正確地、創造性地執行這些法令,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就能穩定長久;否則,就會失去民心,產生混亂,國家就會出現危機而難以長存。這兩句用於說明國家的立法和任人對於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41.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

4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43.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史記經典語錄

44.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

45.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見司馬遷《史記·鄭世家贊》引古語。這兩句大意是:因權勢利益而結合的朋友.一旦權盡利絕,交情就會疏遠。鄭厲公逃亡於櫟。他誘劫鄭國大夫甫瑕殺掉在鄭國執政的鄭子·使厲公回鄭國即了王位。厲公的目的已經達到,就以甫瑕「事君有二心」(指殺鄭子)的罪名,殺掉丁甫瑕。司馬遷在贊中引~的古語說明甫瑕的遭遇。這句古語現在仍有警戒意義。

46.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史記名言好句

見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以:用。強:勝。本句大意是:毛遂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口才,勝過百萬雄師發揮的作用。這裡運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徵人的口才,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邯鄲,趙王使平原君結盟於楚,楚國不想答應,擔心得罪強秦。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談判中臨難不退,運用自己的口才與膽識,迫使楚王與趙簽定了盟約,得到平原君的誇讚。這種贊語以一個突出的局部反映全體,精粹傳神,生動形象,富於幽默感,因而後世沿用不衰。

47.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舊聞。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常人:普通的人。溺:沉迷。這幾句大意是普通的人安於舊有的習俗,學者則沉溺於舊聞之中。中國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發展農業則必須重視土地;開墾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國人有重土輕遷,故土難捨的心理積澱。這種意識的發展,則是「安於故俗」、「溺於舊聞」,懷舊的思想,因襲舊俗的意識,如一條巨蟒緊緊地纏住了一代又代的人們。若想開拓創新,必須徹底拋棄這種守舊意識。可以此二句說明一般人的懷舊苟安心理。

48.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市列傳》。季布:項羽將領之一,西漢初為中郎將,以任俠著名,極重信義。諾:諾言,許諾。這兩句大意是:得到一百斤黃金,不如得到季布一句表示允諾的話。季布以重信義著名,所以古人把「季布一諾」看得比黃金還要貴重。可用以說明信用的可貴,或化用以讚揚恪守信用的人。

49.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貴:此指物價上漲。極:達到極限。賤:此指物價跌。這兩句大意是:物價上漲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跌下來,物價下跌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漲上去。這兩句以貴極必賤,賤極必貴的市場規律說明了供與求的矛盾、統一。物價不斷上漲,會刺激生產增加,生產增加得多了,導致供過於求,價格就會回跌。反之。價格逐漸下跌,會抑制生產,生產得少了,供不應求,價格就會猛漲。可用於論述在經濟工作中,要注意發揮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也可供說明商品生產要重視市場信息時引用。

50.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議·司馬遷《史記·設鄭列傳》。令使。重(ohóng蟲)足:疊足而立,困恐懼而不敢移動。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因害怕而不敢止視。這兩句大意是:將使天下人疊足而立,側目而視,恐懼非常。張湯是漢代有名的酷吏,治獄窮追深究,濫用刑法,以至臣民畏懼。他還要修訂法令,遭到汲黯的堅決反對。兩人在武帝面前辯論,汲黯怒罵張湯說:「如果按體張湯的主張行事~。現在形容在某種反動勢力高壓下,人民敢怒而不敢言時可借用這兩句名言。

51.象貧則恩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相:宰相。這兩句大意是:家庭貧窮就想到應有賢良的妻子,國家混亂就想到要有賢能的宰相。家有賢妻,就可使家事有條不紊;國有良相,就可使國事和平安寧。家不貧顯不出賢妻治家的作用,國不亂顯不出良相治國的才能。~對句以家喻國,以妻喻相,用以說明國家必須任用良相來輔佐治理。

52.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諾諾:順從的樣子。諤(è餓)諤:直言爭辯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千人唯唯諾諾,低首順從,不如一個志士的直言爭辯。良藥苦口利於病,糖水雖甜,於病無益。~兩句可用於鑒戒人們,特別是當權者要能聽進逆耳的話,容得下敢於批評自己的人。

53.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莊:楚霸王項羽的堂弟。沛公:指劉邦。秦二世元年,劉邦起兵於沛(今江蘇省沛縣),響應陳涉起義,被大家尊為沛公。這兩句大意是: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心是時時想刺殺沛公啊。鴻門宴上,項羽的謀臣范增一心要殺他們政治上的敵手劉邦,幾次暗示項莊下令,項羽不聽。於是范增派項莊舞劍,以助興為借口行刺劉邦,情況十分緊急。劉邦的謀士張良出帳喚劉的參乘樊噲闖帳。樊噲問道:「今日之事何如?」張良說:「甚急.今者~。」此句用直陳其事的手法表現緊張的氣氛,大有身臨其境之妙,歷來為人讚賞。~在流傳中演化成。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表現別有所圖,至今沿用不綴。

54.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居:處於,在。馬上:馬背之上。此句指班武力取得無下。寧:難道。這兩句大意是:騎在馬背上得到天下,難道可以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嗎?陸賈常在漢高祖劉邦面前稱道《詩經》、《尚書》一類典籍的教化作用,劉邦不喜儒術,不以為然地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道:「~?」這是一個反問句。它的意思是,靠武力取得的天下,不能用武力來治理。這一名句內含發人深省的道理,它告訴我們,治國有治國的道理,統治者必須遵守、掌握其中的規律,進取而順守,文武並用,才能長治久安。用今天的話來說,取得天下、鞏固政權後,就應趕快由「武功」轉入「文治」,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實行工作重點的戰略轉變。反之,國家就不能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55.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史記經典語錄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見司馬遷《史記·貸殖列傳》。用:因。這幾句大意是:因為貧困而求儘快致富,那麼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長期以來,也可說從古至今,由於農產品價格多屬偏低,再加上農業生產周期長.效益差,因此就有~這種說法。現在這幾句可供說明商品經濟的重要性,也可藉以說明,應當調整農業政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不可因「穀賤傷農」,農民都去棄農經商,造成農業太滑坡,出現經濟危機。

56.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記》。運:運演,運用。籌策:謀劃,計策。帷帳:指揮作戰的帳幕。這兩句大意是:運籌謀劃於帷帳之中,而能決定勝利於千里以外。公元前二○二年,劉邦打敗了項羽,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他認為善於用人,是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提到張良。劉邦誇獎他善於機謀,說了~的話。此後成為用兵如神的同義語,讚揚軍事統帥的英明多智,有高超的指揮才能,至今為人沿用。寫作上該名句以對比手法見稱,帷帳之狹小與千里外之遼闊,在空間上是矛盾的。之所以又能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是因為超人的才能。名句把這些意思寓於句中,字面上並沒有明言,顯得含蓄蘊藉,精警傳神。前句現通常寫成「運籌於帷幄之中」。

57.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不變:不會變通。

58.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

59.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

60.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獵狗就要烹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61.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反聽:聽之於耳,慮之於心。內視:反省。自勝指謙虛克己。這幾句大意是:能聽之於耳,慮之於心叫作聰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謙虛克己,叫作強者。此三句以簡潔的語言,說明了人對自我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能夠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為最低的層次;聽到不同的意見,在內心進行反省考慮,為較高的層次;聽到不同的意見,能自我反省,戰勝自我,方為最高層次。只有聽進別人的意見,才能自省內視;只有目省內視才能發現自己的短處,戰勝自我。故能否聽進不同意見,實為能否成為強者之根本。那種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實乃蠢才也。可用以勸勉青年人要虛心自省,敢於聽取旁人的意見。

62.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加:施加。這兩句大意是:狂風衝天而起啊.使白雲漫無飛揚,我滿載統攝四海的盛威啊。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劉邦做了皇帝後,回到自己的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宴沛宮,酒酣之際賦下了這首著名的《大風歌》。~與下立「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起,抒發了劑邦渴求賢士共守天下的壯志豪情.意境開闊豪邁,感情錯綜複雜,飽含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寫作上用比興手法,通過大風飛揚把抽象的皇威具體化,形象鮮明突出,今天寫作仍可借鑒。

63.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史記名言好句

64.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善於用兵打仗的將領,不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以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揚長避短是軍事原則之一。善於攻堅者,勿使之去固守;長於陸戰者,勿使之去駕船。而敵人若長於固守,則千方百計引誘他們出城野戰;敵人若長於水戰,則儘力迫使他們在陸上和我們交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削弱敵人的優勢,我盈敵竭,焉能不勝?

65.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

漢·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鑒:鏡子,這裡是照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對水而照的人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容,與人相鑒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以水作鏡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鏡,可從前人或他人的成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測知自己作為的正確與否。這兩句可用於說明要善於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鑒戒。

66.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史記經典語錄

6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壤:通「攘」。熙熙、壤壤,都是形容人來人往、嘈雜擁擠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雜喧鬧,都是為了各自的私利而來;天下人碰碰撞撞,擁擠奔忙,都是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原文中,「天下」本指普天下的生意人,後世引用時多泛指世上所有的人。這幾句形象生動,常用於描寫舊時代或資本主義社會人情淡薄,世態炎涼,人們各自為了一己的私利爭先恐後,往來奔忙的情況。

6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兩句大意是: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對其同窗龐涓的為人最清楚,但未能早有防範,結果遭到龐涓的陷害而受臏刑;戰國著名軍事家吳起認為山川形勝不足恃,關鍵「在德不在險」,可是他在楚國推行苛刻的改革,寡德少恩,失敗後被殺。所以司馬遷感嘆地說:「語曰:『~』。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這兩句說明人的言與行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69.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葯也,甘言疾也。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引古語。貌言:好聽的話。至言:正言。苦言:苦口勸說的話。甘言:諂媚的話。這幾句大意是:好聽的話如同花朵,深切中肯的話如同果實,叫人難受的規勸如同治病的苦藥,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如同害人的疾病。好聽的話美妙動聽,但卻華而不實;中肯的話樸實無華,但卻使人有所收穫;規勸的話可能刺耳叫人難受,但卻像良藥利於病,能使人改正錯誤;甜言蜜語討人喜歡,但卻像疾病染身,能使人犯錯誤。這幾句以貼切的比喻,說明了不同的話語給人帶來利與害的不同結果。這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值得我們記取。

70.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漢·司馬遷《史記·食貨志》引古語。:有的人。這幾句大意是:一個農夫不耕種,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餓;一十女子不紡織,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凍。古之時,由於生產力低下,必須全體社會成員都從事農桑生產,才能維持溫飽,因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現在可引用以論述必須動員全部社會力量去從事社會生產,才能最大限度地刨造社會財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71.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已:停止。這幾句大意是:大鳥不飛就不說了,若飛則上摩青天;不叫就算了.一叫則使人驚服。戰國時.齊威王即位初年,曾一度長夜淫樂.不問政治,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將危亡。淳于幾以隱語的方法啟發齊威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威王領悟,說道.「此鳥~。」此後開始勤政,使齊國又趨強大。此條以鳥為喻,暗含哲理.警約精譬,十分生動.多用來感嘆某人出人意料地成名的現象.後演化成為「一鳴驚人」的成語。

72.女無美惡,入宮見嫉;士無賢肖,入朝見妒。 史記經典語錄

73.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74.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75.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名言好句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考慮得比較周全。漢初,韓信帶兵攻趙,獲勝之後,想繼續對燕、齊用兵,徵求李左車的意見。李左車說了這番話,含蓄地奉勸韓信用兵須慎重。這段話很富有辯證法的色彩。它啟示人們不要生觀武斷,迷信個人,而應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即使是愚人的意見,也有值得考慮之處。《晏於春秋》中有「聖人干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之語,李左車的話源於此。後人運用遺兩句話時又有所創新。

76.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見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垢:塵垢。騏驥:千里馬。這幾句大意是: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塵垢臟物就行;騎馬不一定非要騎名馬千里駒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遠就行。此名句比喻辦事要求實效,不要只務虛名,那種買東西不看實用價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檔以滿足虛榮心的人,可引為鑒戒。

77.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見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這幾句大意是:(李廣的領兵方法,每遇到糧食缺乏、水源斷絕的地方,)士兵們不全喝上水,李廣不靠近水;士兵們不全吃上飯,李廣不先吃飯。李廣為漢代一代名將,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他帶兵的經驗就是愛恤士卒,寬緩不苛,嚴於律己,身為士先,因此士兵「愛樂為用」,打起仗來死命奮戰,威震敵膽。~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至今不失教育意義。

78.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史記經典語錄

7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考慮得比較周全。漢初,韓信帶兵攻趙,獲勝之後,想繼續對燕、齊用兵,徵求李左車的意見。李左車說了這番話,含蓄地奉勸韓信用兵須慎重。這段話很富有辯證法的色彩。它啟示人們不要生觀武斷,迷信個人,而應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即使是愚人的意見,也有值得考慮之處。《晏於春秋》中有「聖人干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之語,李左車的話源於此。後人運用遺兩句話時又有所創新。

80.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步。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蠆(chài柴);蠍子一類的毒蟲。螫(shì是)蜇人。騏驥:駿馬。跼躅(júzhú局竹):徘徊不前。駑馬:劣馬。安步:慢步前進。這幾句大意是,老虎若是猶豫不決,不如蜂、蠍蜇人厲害;千里馬若是徘徊不前,不如劣馬慢步前進。此四句以巧妙的比喻,說明行動遲疑.猶豫不決,很難使事業獲得成功,勢力強大的一方如果不果斷進取,就比不過勢力弱小但堅定前進的一方。「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說的也是這十道理。

81.能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 史記名言好句

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申、韓之術:即先秦法家申不害、韓非所提倡的一種君主駕馭臣子的方法,主張君對臣的言行嚴加督察,對犯法者處以重刑,威服臣下,使之不敢不忠。商君之法:即商鞅推行的嚴刑峻法,輕罪重罰,棄灰於道者即處重刑。這幾句大意是:能夠彰明申不害、韓非倡導的「術」,建立起商鞅推行的「法」,「法」已立,「術」已彰而天狎還會動亂,是不曾聽說過的事。這是丞相李斯勸諫秦二世行督責之術時說的話。在李斯看來,明申、韓之術,行商君之法,就可以制止動亂,實現天下大治,鞏固君主集權,這種主張代表了典型的法家思想。

8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見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贊》。變態:友情的深淺程度。見:同「現」.這幾句大意是:當人們處在生死關頭,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貞與否,當人們一會兒貧窮,一會兒又富有起來,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淺;當人們一會兒得勢升遷,一會兒又失勢貶謫,才能考驗出友情的真假。翟公為廷尉時,賓客盈門,及度,門可羅雀。翟公後又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就在門上大書「~」幾句話,司馬遷有感於岌黯、鄭庄顯赫時賓客趨之若鷺,固罪貶官時賓客紛紛離去,就引了翟公的幾句話抒感慨.作評語.這幾句話說明真誠的友誼只有在一十人地位發生急劇變化時才看得最清楚。借用~說明現在一些類似的社會現象,十分恰切。

83.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

8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名言語錄

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安:怎麼。鴻鵠:天鵝。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啊!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少懷大志,不為人知.面對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鴻鵠自比發此感嘆,這一比喻既照顧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說話的環境;既抒發了人物的雄心壯志,又無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85.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86.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的一段話剛洗過澡穿戴衣帽時,總要彈一彈帽冠上的灰塵,抖一抖衣服上的雜質,誰又願意讓污濁的東西弄髒乾淨的身子呢。這是古人對潔身自好、修身養德的一番感悟。

87.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史記名言好句

88.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裡說的是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虞的小國,那兒有一個「小人物」叫百里奚,後來虞國滅亡了,百里奚到了秦國,輔助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同一個人,在虞時虞亡了,而到了秦國,秦卻完成霸業了呢?司馬遷說,不是這個人在虞時是個笨蛋,到了秦國卻變聰明了。關鍵在於這樣的人才會不會得到使用,他的謀略會不會被採納。

89.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記經典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兮:語氣助詞。蓋:超過。本句大意是:力氣能把高山拔起啊,氣概勝過天下英雄。公元前二○二年,劉邦集各路諸侯與項羽決勝於垓下。在完成了對楚軍的包圍之後,用張良「四面楚歌」之計,動搖楚軍心,此時,項羽英雄末路,面對虞美人,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寫作上,此句以誇張手法表現人物的英雄氣概,塑造了一個蓋世英雄的不朽形象。這個在「力」與「氣」兩方面都具有超人特色的形象,面對時局一籌莫展,反跌出失敗之慘與別情之痛。

90.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9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這兩句大意是:喜好學習並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領會其中的意義。《史記·五帝本紀》太史公題贊:「《書》缺有問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意思是說:「《古文尚書》關於黃帝的傳說缺失已經很久了,但黃帝散佚之事卻時時旁見於其他記述中。不是喜愛學習並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難領會其中的意義,更難於向見識短淺、孤陋寡聞的人論說。」正由於此,司馬遷根據古文和諸子的論列,編撰了《五帝本紀》。現在~常用於表述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9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9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94.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6.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97.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98.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99.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00.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推薦閱讀: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玄空風水學習:陽宅風水堪輿
《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一集
奇門學習必備基礎知識
河洛周易擇日 學習資料

TAG:學習 | 史記 | 收藏 | 經典 | 二十四史 | 更新 | 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