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語言文字習俗

  回族由於歷史的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現在基本上使用漢語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內部交際時,特別是在舉行有關宗教儀式、經堂教育和交流思想當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所以,筆者也把它作為回族民俗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概述。

 

  一回族語言文字習俗的發展演變

 

  早在唐、宋時期,從波斯、阿拉伯等國來華貿易的穆斯林商人,他們生活在廣州、泉州、揚州、杭州、長安等城市,把自己原來的波斯、阿拉伯語等語言自然而然地帶到了中國。宋代岳珂在《桯史》中寫穆斯林「稱謂聱牙」,刻的「異書」「如篆籀」,就是指講的阿拉伯語,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國利病書》載:「自唐設結好使於廣州,自是商人立戶,迄宋不絕。詭服殊音,多流寓海濱灣泊之地,築石聯城,以長子孫。」從此可以看出,當時來華貿易的穆斯林商人確系操著「殊音」。

 

  元代,由於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亞人被遷徙到中國來,且分布在全國城鄉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較高,據《元史百官志》記載,當時朝廷專門設立了「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監」這樣一種學習研究回回語言文字的機構,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韃事略》把當時元朝通行波斯文稱作「回回字」。

 

  據《泉州伊斯蘭教石刻》元代遺留下的石碑載,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說明當時阿拉伯文流行也很廣。元代陶宗議在《南村輟耕錄·嘲回回》一節中,也記載了回回語言「阿刺,其語也」。通過上述文獻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由於元代的開放政策,回回人不但講阿拉伯語、波斯語,朝廷還為回族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語言文字提供了有利條件。直到元末明初,雖然有一些政治、經濟、文化的上層回族人士,為了仕進,學習漢語,但在整個回族內部,主要還是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這一時期,在回族當中還出現了阿漢對照的各種公文、門牌等。明代在「四夷館」和「會同館」內專設「回回館」。明朝後期至清王朝,對外實行封閉政策,對內特別是對回族實行了強制性的漢化政策,不準回族內部相互通婚,不準啟用回回姓氏,回族語言自然也受到限制。如安徽巡撫魯國華向皇帝告御狀,說內地回民「異言異服」,請求取締。清王朝還採取措施,強迫回族遷徙,與漢族雜居、通婚。這樣使回族語言逐漸衰落,而因逼迫和交際需要學習漢語的越來越多,最後以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現在只有海南島三亞市羊欄區回輝鄉和回新鄉的四千三百多回民,除了會講漢語海南話和廣州話以外,在本民族內部仍保留著一種跟國內任何民族都不一樣的語言,暫定名為「回輝語」。這種語言的語音系統、辭彙、語法跟漢藏語系語言有相同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特點,至今已保持了數百年。除此以外,現在全國各地的回民都講漢語。

  二回族語言文字習俗傳承

 

  回民在基本上掌握了漢語以後,無法講讀阿文和波斯文的經典,伊斯蘭教的傳教人員越來越少。

 

  為了振興宗教,培養阿匐,從明中葉以後,有些回族穆斯林學者立志經堂教育,招收學生,講授經典,這一活動很快在全國回族聚居區得到推廣和發展。回族的經堂教育,採用的是統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授課時用漢語講話。同時,為避免各地方言,還夾雜阿語和波斯語辭彙,形成了具有回回民族特色的大量的專門語彙,回族俗稱這種語彙為「經堂語」。由於經堂教育的興起,廣大回族穆斯林每年到過節。過「爾埋力」都要聽阿旬用經堂語講「瓦爾茲」,這樣代代相傳,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具有回回特色的語彙。

 

  經堂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語音譯借詞。

 

  回民在使用這些辭彙時,有時直接用阿拉伯短語來表達,如「其他布」(經典)、「伊斯倆目」(伊斯蘭教)等,有的在說漢語的同時夾雜阿拉伯語辭彙,使阿、漢語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下面列舉回族民間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主要辭彙及漢、阿語組合習慣用法:

 

  阿語(意譯)例句

 

  安拉(真主)人的一切都由安拉定奪。

 

  爾林(學識)馬阿匐的爾林高得很。

 

  穆民(信仰伊斯蘭教者)做穆民的千萬不能欺主。

 

  穆斯林(服從真主的人)作為穆斯林要經常洗大凈。

 

  伊斯倆目(伊斯蘭教)要信仰我們的伊斯倆目教門。

 

  扎米爾(著名的)這是一座扎米爾清真寺。

 

  舍西德(殉教者)穆沙是個真正的舍西德。

 

  呼圖白(演講)古爾邦節阿匐正在作呼圖白。

 

  伊瑪尼(信仰)伊瑪尼是回回的根本。

 

  尼爾買提(食物)不要糟踏尼爾買提。

 

  白倆(災難)於歹的人終究要遇白倆呢。

 

  古若阿尼(《古蘭經》)王阿匐精通古若阿尼。

 

  蘇勒(《古蘭經》篇章)請阿匐到家裡來念個蘇勒。

 

  哈知(朝覲者)馬哈知昨天到南坊上去了。

 

  瓦爾茲(勸戒)我聽一次瓦爾茲就受一次教育。

 

  給亞麥提(後世)我們到給亞麥提再算賬。

 

  哈倆里(合法的)與進教的漢族女子結婚是哈倆里。

 

  哈拉目(非法的)飲酒是哈拉目。

 

  阿斯曼(天空,天)阿斯曼上星星亮得很。

 

  爾麥里(功修和善行)哈貴在六月二十八日過爾麥里。

 

  包貼(施捨)我給一個窮漢散了五元錢乜占。

 

  烏蘇里(大凈)洗個烏蘇里去上墳。

 

  頓亞(今世)人活在頓亞上要多行善事。

 

  主麻(星期五)下一個主麻日馬穆薩結婚。

 

  爾德(會禮)我們一塊兒去做個爾德。

 

  遂拉妥(橋)於歹的人後世里過不去遂拉妥。

 

  克爾白(天房)面向克爾白跪下。

 

  討白(懺悔)他昨天剛念了討白。

 

  候坤(戒律)要記住《古蘭經》上的候坤。

 

  都阿(祈禱)請馬阿匐給我們做個好都阿。

 

  綏法提(品質、質量)那個人的綏法提不好。

 

  色瓦布(賞賜、謝謝)色瓦布了。

 

  色倆目(平安、您好)色倆目。

 

  太斯畢哈(讚頌真主)大家一起念太斯畢哈。

 

  瑞子給(好處、福氣)真主給我的瑞子給寬得很。

 

  尼卡哈(婚姻)現在舉行尼卡哈儀式。

 

  數迷(倒霉、不順利)這次生意數迷死了。

 

  第二類是回族民間大量使用波斯語辭彙。

 

  其用法與阿語辭彙一樣,有直接用波斯語短語的,也有在漢語言中夾雜使用的,使波、漢語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具體見以下常用的辭彙和例句:

 

  波斯語(意譯)例句

 

  乃麻孜(禮拜)他一天五番乃麻孜不斷。

 

  多斯提(朋友)多斯提,去牛街禮拜寺怎麼走?

 

  胡達(真主)胡達呀,請你主持公道。

 

  杜失蠻(仇人、敵人)這個杜失蠻遲早不得好報。

 

  阿布代斯(小凈)洗個阿布代斯去禮拜。

 

  邦布達(晨禮)邦布達時間到了,快走。

 

  撇師尼(晌禮)做完撇師尼回來。

 

  迪格爾(哺禮)到迪格爾時間緊轉著天黑了。

 

  沙目(昏禮)大約到沙目時候,他才出去。

 

  護伏坦(宵禮)我護伏坦下來才吃晚飯。

 

  堵閃白(星期一)今天是堵閃白。

 

  斜閃白(星期二)斜閃白不要辦喜事。

 

  徹勒閃白(星期三)昨天是不是徹勒閃白?

 

  盼閃白(星期四)七爺在這一個盼閃白出嫁女兒?

 

  閃白(星期六)馬老六上個閃白無常了。

 

  吐克問白(星期日)吐克問白機關上都休息。

 

  阿匐(教師)洪阿匐在教民中威信很高。

 

  多斯塔尼(纏頭巾)小滿拉禮拜時也頭纏多斯塔尼。

 

  乃碎布(福分)這是你的乃碎布。

 

  朵孜海(火獄)失掉伊瑪尼的人必進朵孜海。

 

  麥扎(墳墓)到二爺的麥扎去上個墳。

 

  別瑪爾(病症)哈三昨天得了別瑪爾了。

 

  第三類是回族人民使用的一些特殊辭彙。

 

  既不是阿語池不是波斯語,而是漢語專用語,有些詞還沿用古義。由於回族使用頻率很高,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回族習慣用語。舉例如下:

 

  朝罕志(去麥加無房朝覲)

 

  道堂(蘇非派傳教地)

 

  先知(穆罕默德)

 

  無常(逝世)

 

  口喚(同意、認可)

 

  撥排(安排)

 

  無巴里(可憐)

 

  定奪(決定)

 

  口到(吃)

 

  天仙(先賢)

 

  舍散(施捨)

 

  有水(有大凈)

 

  沒水(沒有大凈)

 

  教坊(清真寺)

 

  念知感(感謝真主)

 

  穿布(屍衣)

 

  亡人(已故的人)

 

  打梆子(代行呼喚禮拜)

 

  打算(問罪)

 

  老人家(傳播伊斯蘭教的人)

 

  搭救(拯救)

 

  定然(真主安排得好)

 

  一總(總共)

 

  營幹(作為)

 

  吊罐(淋浴器)

 

  油香(油餅)

 

  使不得(不可以)

 

  宰牲(殺牲)

 

  至聖(穆罕默德)

 

  五功(即念和、齋、課、朝五件功修)

 

  聖行(穆罕默德做過的)

 

  回族的「小兒錦」。

 

  小兒錦,是回族當中廣泛流行的一種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其中還夾雜許多阿拉伯語、波斯語的辭彙和經堂用語專用辭彙,同時,還有少量的當地方言漢字。

 

  回族自從在中國形成以後,長期與漢族交往、交流,迫使其首先要學習漢語。為了儘快掌握漢語,剛開始他們運用自己早已熟悉的阿拉伯字母把漢字的音、義一個個拼出來,加快漢語的熟練程度。

 

  明中葉以後,回族的經堂教育興起,教師在教授課程時,使用漢語和經堂語。這樣,回族學員由於大部分不識漢字,所講授的知識,一下子不能完全消化,一些該死記的東西也記不下來,這樣學員就用阿拉伯字母,把每次所講的內容以及對有些教材的注釋都記下來,然後在課餘時間反覆學習、掌握。有的就在原經典著作精句上面寫上阿拉伯字母,並用阿拉伯字母寫清每一段的大意和中心意思。這樣在長期的經堂教育中,回族習慣把原教材稱為「本經」,把加註拼寫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經」(幫助消化本經),也叫「小經」、「小兒經」,最後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演變,回族把這種「小經」稱為「小兒錦」。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回族當中還有不少用小兒錦編寫的宗教讀物。

 

  小兒錦不僅在經堂教育中盛行,還在通信、記事等交際中廣泛應用,使之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回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使用小兒錦的人少了。但一些不識漢字的人,仍在使用這種拼音文字。

 

  一些阿匐在參加會議的時候,用小兒錦作記錄,有的還用小兒錦寫信、寫日記等等,使小兒錦成為特定場合回族內部交流的一種語言拐棍。

 

  回族除了習慣使用經堂語和一些習慣專用語以外,在群眾當中還蘊藏、流傳著大量生動、且具有回族特色的諺語和歇後語。

 

  (一)回族諺語

 

  十個回回九姓馬,一個不姓納就姓哈。

 

  一天不抓三遍水,不能算是好回回。

 

  老回回出門不念,不是折軸就是掉串。

 

  不論窮,不論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天下回回生得怪,根子來自天山外。

 

  漢民有錢蓋房,回民有錢養羊。

 

  回漢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回漢是兩教,理是一個理。

 

  回回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

 

  回回三大行:珠寶、飯館、宰牛羊。

 

  拿了寺上一粒米,祖祖輩輩還不起。

 

  (二)回族歇後語

 

  山羊頭上的肉--沒多少。

 

  冬天穿坎肩--抖家子。

 

  老太太吃麻花--要(咬)的哪股子勁。

 

  老回回的親,甘草的根--越挖越深。

 

  老回回喝蓋碗茶--先刮兩下。

 

  要乜貼的丟了打狗棍--受狗氣哩。

 

  茶館裡伸手--胡(壺)來。

 

  依比里斯穿靴子--進退鬼。

 

  依比里斯曬太陽--沒有影影子。

 

  賣面宰羊--各干一行。

 

  念、禮、齋、課、朝--一點不能馬虎。

 

  穆民沒有伊瑪尼--丟了根本。

 

  回族在日常語言表達上,由於居住區域不同,還習慣使用當地方言,並大量使用語氣詞和帶有感情色彩的嘆詞等,如咧、者、哩、呢、了。


推薦閱讀:

婚嫁習俗(二)
陳鵬解夢說習俗:鏡子在民間的詭異用法
張家界記錄向·土家習俗之趕年
民俗┃清明節,在濰坊有哪些習俗?
我,結婚,被鬧過!

TAG:習俗 | 語言 | 文字 | 回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