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名畫郵票

     中國畫是我國的四大國粹,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底蘊,獨特的繪畫技巧和精美絕倫的表現形式深受華人所喜愛。我國的郵票很早就將中國畫列入選題,郵票選用中國畫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以畫家擅長的某一題材為主題,如徐悲鴻的「奔馬」,吳作人的「熊貓」等;二是畫家作品的合集,如「戶縣農民畫」,「明清扇面畫」等;三是國寶級名畫,如「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等;四是畫家美術作品的專集,如「齊白石作品選」、「吳昌碩作品選」等。

    著名畫家徐悲鴻,學貫中西,人物、花鳥無所不通,而尤以畫馬馳名中外,徐悲鴻畫的馬筆墨酣暢奔放,見其畫彷彿能聽到狂風暴雨般的馬蹄聲,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名畫家,吳作人,他熊貓畫的非常好,熊貓生動逼真,憨態可掬。   

    我國發行的「名家畫作」個人系列共有九套,分別是「齊白石作品選」、「吳昌碩作品選」、「鄭板橋作品選」、「傅抱石作品選」、「黃賓虹作品選」、「潘天壽作品選」、「何香凝作品選」、「八大山人作品選」和「李可導作品選」。郵票為國家名片,能以個人作品作為郵票選題的都是我國最優秀的畫家。九位名家中除了鄭板橋和八大山人是古代畫家外,其他七位都是近現代著名畫家。女畫家就何香凝一位,她是國民黨早期領導人廖仲凱的夫人,共產黨領導人廖承志的母親,擅長工筆動物畫,以畫虎、獅最為精妙。

     我國名畫家眾多,其作品入選郵票的還有石濤、劉海粟、葉淺予、吳作人、黃胄、林風眠、李苦禪、劉繼鹵、王淑暉、關山月等,這些都是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他們在繪畫領域有極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的鮮明的藝術風格。將大師的精品印製成郵票,集美觀與雅緻於一身,讓喜愛集郵和國畫的民眾在花費不多的情況下,即能觀賞品味名家精美之作,又具一定的收藏和升值空間,同時又能夠學習到許多傳統文化知識,可謂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以中國的名家書畫作品為藍本而設計成的郵品,不僅弘揚了祖國文化,也讓世界了解到東方這塊沃土的神秘色彩。筆者整理如下,供欣賞。

     吳作人作品《熊貓》賞析

1. 特59《熊貓》特種郵票  1963.8.5

    1963年8月5日郵電部發行了志號為特59的《熊貓》特種郵票1套3枚,分別是:(3-1)8分熊貓;(3-2)10分熊貓;(3-3)8分熊貓。 

     1973年1月15日郵電部再次發行了志號為57-62的《熊貓》編號郵票1套6枚,分別是:(57)20分熊貓;(58)10分熊貓;(59)8分熊貓;(60)8分熊貓;(61)4分 熊貓;(62)43分熊貓。

     熊貓是我國的國寶,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崇山峻岭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歡迎。   

    《熊貓》充分體現了吳作人水墨滲化沒骨的技法,以水墨點垛造型傳神,氣韻生動而又應物象形,為傳統的中國畫或純粹的西洋畫均難以辦到。圖中所畫熊貓憨態可掬,形象生動。

    吳作人(1908-1997)

    江蘇蘇州人。吳作人在60餘年藝術生涯中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的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當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六屆人大常務委員、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等職。

  

徐悲鴻作品《奔馬》賞析

2.T28 《奔馬》特種郵票  1978.5.5

     T28奔馬郵票,1978年5月5日發行,全套10枚,小型張1枚,影寫版,劉碩仁設計,由北京郵票廠印刷。郵票及小型張原畫作者徐悲鴻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郵票和小型張是從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中精選出的11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組成了一幅壯觀的十駿畫卷,它彷佛讓我們聽到了奔馬在空中的嘶叫聲和清脆馬啼聲。《奔馬》特種郵票及小型張在30年最佳郵票評選中被評為最佳郵票。

     圖1-10分別為1953年、1945年、1948年、1942年、1941年、1944年、1942年夏季、1939年、1938年10月、1944年冬季所創。十枚郵票組成了一幅壯觀的十駿畫卷,它彷佛讓我們聽到了奔馬在空中的嘶叫聲和清脆馬啼聲。

     10-1:奔馬 4分 郵票。圖案中畫的是一匹四蹄騰空急速向前飛奔的駿馬。此畫是1953年在北京辟處東城的徐悲鴻居處創作的。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回憶,當時「窗前綠樹成蔭,悲鴻在歡快地揮動墨汁淋漓的畫筆。和往常一樣,只消十幾分鐘,一匹栩栩如生的駿馬便躍然紙上。不同的是他不再題寫表現壓抑和渴求光明的詞句……而在畫面上寫上了『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使他那略顯蒼白的面容上,漾起了深情的微笑。」(《人民有情——憶悲鴻畫馬》)畫中的奔馬正象徵著新中國向著光輝美好的前程奔跑。 

    10-4:奔馬 10分 郵票。圖案中畫的是一匹向右側身的奔跑馬,畫的左下角的題句為:「水草尋常行處有,相期效死得長征。」此畫作於抗日戰爭最艱苦困難的1942年,畫家借馬抒懷,把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傾注於他所畫的馬上,表達了畫家強烈的抗日願望,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 

    10-5:奔馬 20分 郵票。圖案畫的是一匹正面本來的駿馬。此畫1941年創作於馬來西亞的檳榔嶼。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期間,徐悲鴻為了救濟在戰火中失去家園而流離失所的祖國的難民,隻身遠赴南洋,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榔嶼、怡保3市舉辦畫展,將賣畫所得巨額收入全部捐獻給祖國救災,表現出畫家赤忱的愛國之心。

   《奔馬》郵票及小型張是從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中精選出的11幅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型張圖案中畫的是五匹駿馬奮蹄疾馳。原作長181厘米,寬95厘米,1942年創作於重慶。觀看此圖,使人彷彿能聽到那疾風暴雨般的陣陣馬蹄聲,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在設計上用仿綾銀灰色花紋作為襯底,顯得質樸大方,極富中國畫的裝裱韻味。  

   《奔馬》郵票在設計上採用白底不加邊框的形式,一方面使奔馬形象得到突出,更好地表現出奔馬不可阻擋的奔騰之勢,另一方面使郵票在整體風格上具有國畫未裝裱時的質樸,使我們彷彿是在欣賞畫家剛畫好的新作。 

    《奔馬》特種郵票及小型張在30年最佳郵票評選中被評為最佳郵票。

   在人類與自然相處的關係中,馬是對人類恩惠最大的動物。在承平的盛世,它躬耕壠畝,無怨無尤;在戰火紛飛的疆場,它衝鋒陷陣,一往無前。在人們的心目中,馬是英俊、忠實、勤勞、勇敢的象徵。唐朝大詩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馬詩》寫道:「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據說從漢武帝伐大宛時起,大宛馬便從西域源源來到中原。杜甫的詩不只謳歌馬的外貌,更讚揚了戰馬橫行萬里,可生死以托的品德。在《題壁畫馬歌》中,杜甫更稱其「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以畫馬著稱。

  徐悲鴻愛好畫馬,有這樣一段軼事:1904年,徐悲鴻應印度國際大學邀請前往講學,並遊歷了大吉嶺和克什米爾。在漫長的旅途中,徐悲鴻騎著印度名馬馳騁在異國的漠漠荒野上,深切地了解到馬的慄悍、馴良、勇敢、忠實、耐勞、無怨的性格,於是成了馬的知心朋友。英姿勃勃的駿馬賓士起來如同疾風閃電,簡直使他迷醉了。自此,徐悲鴻開始喜歡用潑墨寫意的手法,塑造千姿百態、倜儻洒脫的奔馬。徐悲鴻把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傾注到他的畫馬之中,他的奔馬帶著時代的風聲和雷聲在畫面上馳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題畫馬云:「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水草尋常行處有,相期效死得長征。」緣物抒情,表達了主張積極抗日的願望。在長夜中,徐悲鴻的馬,追索光明的前景,他題詩云:「直須此去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題畫不再是那種憂思難忘的情調,他激越的情感猶如解凍的春潮,一瀉千里,他題畫馬云:「山河百戰歸民主,剷除崎嶇大道平。」「百戰沉痾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徐悲鴻的馬記錄了時代的風雲變幻,顯示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不朽精神。

  1978年5月5日,為了展示中國繪畫藝術成就,發行《奔馬》特種郵票。採用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原畫。

這套郵票的10枚圖案,設計者精心選取了徐悲鴻的10幅中國畫力作。徐悲鴻是中國畫創作中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師。他從西方油畫技法中吸取了適合中國畫的內容,將之巧妙地融合起來,創造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徐悲鴻酷愛畫馬,一生中畫了許許多多的馬,這10枚郵票上的10匹駿馬,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稱得上是他的代表作品。畫家筆下的馬,粗看,似乎不注重細節刻畫,不著力表現運動中的一塊塊肌肉;但若仔細鑒賞馬首姿勢、馬鬃動態、馬蹄變化的色彩濃淡,便可發現畫家用揮灑自如的筆法,大塊的著墨,簡潔明快而富有力度的線條,準確地把握住了一匹匹駿馬生動各異的神采,它們不受羈絆、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馳騁在祖國大地上,具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召力量。

 

齊白石《齊白石作品選》賞析

3.T44 《齊白石作品選》  1980.1.15

   為了反映齊白石的偉大藝術成就,1980年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齊白石作品選》特種郵票,全套16枚。其中(16—5)—(16—12)這8枚郵票於1980年5月20日發行。採用齊白石原畫。邵柏林設計。齒孔11.5度。背面刷膠。郵局全張枚數50(10×5)。北京郵票廠印製。這套郵票圖案採用的16幅畫稿,都是白石老人60歲以後藝術上最成熟時期的作品,通過一草一木,一鳥一石,讓讀者領略到了這座藝術大山的無限風光。16幅圖案不飾邊框,不襯底色,使畫幅間的細微差異統統融於白色票型之中,具有絕妙的藝術效果。

    1980年的郵票中有一套齊白石作品選,十六張郵票,外加一張小型張,郵票設計顯得有些小巧,但十六張一套的郵票要想設計得更大氣一些實在也是困難的,它們絕對是我最喜愛的郵票。我特別喜歡「蛙聲十里出山泉」,幾隻小蝌蚪順著山間的小溪水自由自在地游下來,溪水輕輕地流動著,它是怕流得太急會傷及小蝌蚪啊,畫面的視線延伸得很遠,隱隱約約地看得到遠處的山,整幅畫並不見青蛙的影子,我們卻彷彿聽到了蛙聲一片。我還特別喜歡「酒蟹圖」,一支紅燭,一隻酒壺,一隻盤子里隨意地放著兩隻螃蟹,盤子外散落著一隻螃蟹的殘肢斷體,一隻小酒杯還在那兒放著,紅燭還燃燒著,剛才還在喝酒吃蟹的主人卻醉去了,畫面構圖非常簡潔,卻帶給人許多的猜想。我也喜歡「秋聲」,畫的只是四張芋頭的葉子和兩隻小蟋蟀,其中的兩張葉子顯得很青翠,一張葉子還是嫩嫩的淺淺的綠,而它們給我的那種感覺都是用墨汁的濃淡來表現的,一張葉子已枯黃,無賴地垂到了地面上,兩隻小蟋蟀很恩愛地在一旁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它們讓我們聽到了秋天的聲音。我也喜歡草垛前和草垛里覓食的毛絨絨的小雞,喜歡悠閑地嚼著因熟透而掉到地上的葡萄的小松鼠。 

    齊白石(1864—1957)是中國著名的國畫家。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縣杏子塢村人。

  齊白石原名齊璜,「璜」是古代佩在身上的半月形的玉,稱為「半璧」。為什麼改叫「白石」呢?齊白石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在家放牛打柴。11歲起學木工,每天工余辛勤刻苦學畫。20歲左右就成了雕花能手,人稱「齊木匠」。他為人憨厚,不喜歡應酬,也不願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只喜歡兩三個知己友人在一起隨便吃點什麼,聊天,談詩和畫畫。他的詩樸實無華,自然豪放。這與他喜歡爬山和遊歷有關。他少年時常去爬離杏子塢不遠的北山,這山叫「白石山」,因此他自稱為「白石山民」,到50歲以後改署「白石山翁」,並用「齊白石」為名,晚年署「白石老人」。齊白石40歲後,遠遊南北各地,在7年—8年間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祖國雄偉壯麗的河山,豐富了他的繪畫境界,後來整理遊歷所得,作《借山圖卷》50多幅,是他早期山水畫的重要作品。57歲後長居北京,手植花卉果木,養蟲養鳥,朝夕觀摩,藝術造詣益臻成熟,所繪畫的作品,都有獨創成就。在藝術上,他常與陳衡恪相切磋,推崇徐渭、朱耷、原濟、李蟬及吳昌碩等諸家。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造,融合了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擅長花鳥魚蟲,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並善於把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地結合一起。也畫山水、人物。論畫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見解。他不僅精於繪畫,而且長於刻印,書法也很有名。齊白石一生共畫四萬多幅畫,寫一千多首詩,治印三干多方,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藝術珍品。

  白石老人為人樸實耿直,富於正義感,並能堅持民族氣節。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北乎後,他在自己門口貼上「畫不賣於官家」的字條,表現了他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以十分歡欣的心情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以後又熱情地以自己的創作參加了保衛和平事業。

  1953年他90歲生日時,文化部特授予「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獎狀。1955年又榮獲國際和平獎金。他曾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1957年9月16日病逝北京。

  齊白石是位舉世聞名的中國現代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西方人讚譽他是東方的畢加索、馬蒂斯。中國著名畫家李可染說,白石老人的藝術成就在我們面前永遠是座輝煌的大山。白石老人在自己創作的畫幅上,有不同的落款,如白石、齊璜、借山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等。這些號大致可分為四類:(一)說明白石老人是木工出身,如木人、老木、木居士等;(二)表示白石老人對故鄉的懷念,如杏子塢老農、星塘老屋後人、湘上老農等;(三)說明白石老人頻年寄旅,形同萍漂,如寄園、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等;(四)表示白石老人隨遇而安的意思,如借山老人、借山館主等。另外,還有齊大,這是由於他行大,並採用「齊大非偶」這句成語。至於「三百印富翁」,是表示他對許多收藏石章的珍愛。

    1996年5月18日至24日,北京第一次舉辦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非洲的烏干達為此發行《齊白石作品選》專題郵票,分小版張、小全張各一種,邊紙都印齊白石生卒年份「1864-1957」及第九屆亞洲郵展徽志、吉祥物和「中國『96—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中英文對照文字。

 

劉海粟、于非闇、吳作人作品選賞析

4. J6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繪畫藝術展覽紀念》 1980.10.8

     郵電部於1980年10月8日發行志號為J6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繪畫藝術展覽紀念》郵票1套3枚,分別是:(3-1)8分黃山雲海奇觀【劉海粟】;(3-2)8分黃鸝玉蘭【于非闇】;(3-3)8分牧駝圖【吳作人】。

 

  劉海粟(1896-1992)

   江蘇武進人。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衝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讚。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從1931年到1949年他大部分時間在國外,經常舉辦畫展及講學。解放後曾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1981年被聘為義大利國家藝術院名譽院士,並被授予金質獎章。

  于非闇(1887-1959)

   山東蓬萊人。是近現代中國畫史上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研究與創作,並有著重要成就的畫家。為現代工筆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他原名於照,字非廠,別署非闇,又號閑人、聞人、老非,從小喜歡豢鴿藝菊,寫有《都門釣魚記》、《都門藝菊記》、《都門養鴿記》等書,影響頗大。曾在北京師範學校、華北大學、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43年後任北平古物陳列所附設國畫研究館導師。建國後,歷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 

  吳作人(1908-1997)

   江蘇蘇州人。吳作人在60餘年藝術生涯中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的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郵票里的扇面畫。

 

 吳昌碩作品賞析

5.T98《吳昌碩作品選》特種郵票  1984.8.27

    1984年8月27日,為了紀念吳昌碩誕生1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吳昌碩作品選》特種郵票,全套8枚。採用吳昌碩書法、繪畫和篆刻原作。盧天驕設計。

  這套郵票的8枚圖案,圍繞吳昌碩曾經說過的「詩書畫印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這一中心,精選了包括牡丹、菊、梅、金石樂等內容的書法、繪畫、詩詞、篆刻八件精品,既像一部印製精美的吳昌碩袖珍作品集,真實地展現出了大師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又準確地把握住了吳昌碩剛正自強、純樸善良、智慧勇敢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具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郵票圖案設計成中國字畫掛軸的傳統裝裱形式,掛軸的天地兩頭採用淺灰色綾絹風鳥圖紋,與潔凈的中心字畫相配,和諧統一;首尾兩枚圖案選用的書法和篆刻作品,採用貼金雪花紙襯底,占朴典雅,高貴華麗,頗有領銜和呼應之勢;若將八枚圖案按照順序號橫向掛上牆壁,則成一套經過精心裝裱、縮小的中國字畫「八扇屏」,生動地體現出了中國特有的字畫藝術和裝裱藝術的有機結合,能夠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票題和銘記、面值等文字,分別安排在淺灰色綾絹的天地兩頭,既不破壞中心畫面的完整,又能保持上下平衡,與主圖和諧。

    第一圖:《書法》。票面是一副對聯,上寫「金石樂,書畫緣」,此為吳昌碩76歲時作,屬其晚年大成之作。

    第二圖:《雙桃》。票面是一幅詩畫交映的佳作。

    第三圖:《芙蓉》。是吳昌碩83歲時所作,曾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獲繪畫第二名。

    第四圖:《紫藤》。

    第五圖:《牡丹》。

    第六圖:《秋菊》。這三幅畫是從吳昌碩78歲所作的條屏中選出的,它們充分體現了吳昌碩「書畫同源」和「以篆之法入畫」的藝術主張。

    第七圖:《梅花》。梅花是吳昌碩畢生所畫最多的題材之一。為了表達梅花的氣質,吳昌碩自稱不是「畫」梅而是「掃」梅。從畫中的梅花形象及意蘊來看,這「掃」字恰如其份地表現出畫家在作畫時縱筆揮灑、風馳電掣的神態。

    第八圖:《篆刻》。這是吳昌碩的篆刻藝術,印章的上一方為「美意延年」陽文篆刻,下一方為「乘長風破萬里浪」陰文篆刻。兩枚印章合成一幅,頓使畫面顯得豐滿。

  

    吳昌碩(1844—1927)是中國近代篆刻家、書畫家。浙江安吉人。生於1844年陰曆八月初一日,1927年去世,終年84歲。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有缶廬、老缶、苦鐵、破荷、大聾等。17歲時,他為了逃避饑荒和兵禍,遠離家鄉,顛沛流浪。為了生活,他當了五年傭工,受盡折磨。及至回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老父親和他兩個人。從此父子二人相依為命,耕種度日。他農勞之餘,還孜孜攻讀。他愛好書法、詩詞、篆刻和繪畫。他先把重點放在學習前三項上,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自己認為這三項已經有了紮實的基礎,30多歲時才在任伯年的鼓勵下學習繪畫。這樣,他的畫幅中,繪畫、書法、詩詞和篆刻熔冶一爐,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人們尊稱他為「四絕畫家」,就是指他的作品中兼有書法一絕、詩詞一絕、篆刻(金石印章)一絕和繪畫一絕。自古以來,被譽為「四絕畫家」的很少,吳昌碩是其中比較傑出的一位。

  吳昌碩對藝術富於改革精神,他主張「古人為賓我為主」,「畫當出己意」,「貴存我」,是…位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他的繪畫題材無非是前人所畫的梅、蘭、菊、牡丹、荷花、水仙、蔬果之類,但他的繪畫重氣韻,講究布局,能運用獨自的造型語言寄託自己的真情,形成了一種嶄新的藝術面貌。因為他的書法功力深厚,中晚期的作品,更以篆隸筆法作畫,使畫面奔騰飛舞,雄健蒼勁,達到了「奔放處離不開法度,精微處照顧到氣魄」。吳昌碩也是一位重視色彩表現的畫家。他放手使用西洋紅等濃重色彩,與焦墨造成強烈的對比,以適宜人們新的審美願望。齊白石的「紅花墨葉」畫風,就是與吳畫一脈相承。吳昌碩70歲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他的創作經驗不但影響了國內藝術界,甚至還遠及國外,特別是日本。他是中國書畫藝術繼往開來的一代偉大宗師,流風餘韻,至今不息。人民和政府高度評價吳昌碩的偉大藝術成就,特選在杭州他曾擔任第一任社長的西冷社內,設立了「吳昌碩先生紀念室」,陳列他的作品,使他的藝術光輝與湖山同壽。

 

葉淺予.李可染.吳作人作品賞析

 

6.T141中國當代美術作品選  1989.9.1

    1989 年9月1日,為表現中國當代美術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當代美術作品選(一)》特種郵票,全套3枚。郵電部於1989年9月1日發行了志號為T.141的《當代美術作品選(一)》特種郵票1套3枚,分別是:(3-1)8分葉淺予《白蛇傳》;(3-2)20分李可染《細雨灕江》;(3-3)50分吳作人《齊奮進》。

    T141(3-1)圖案採用了中國當代美術***葉淺予1960年創作的《白蛇傳》。葉淺浙江桐廬縣。曾任***美術學院教授兼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葉淺予的漫畫、速寫和舞蹈人物,被譽為「三絕」。郵票圖案左面為畫家親筆題詞:對生活知足常樂,對藝術精益求精。

    T141 (3-2)圖案採用了中國當代美術***李可染1977年創作的《細雨灕江》。李可染(1907-1989)祖籍江蘇塗州。新中國成立後,從20世紀50 年代初開始,為中國畫的繼承和創新,李可染用十多年時間,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行程十多萬里,經長期實踐,逐漸形成一種嚴肅、深厚、凝重的畫風,人稱「李家山水」。他除創作山水畫外,兼作古典人物畫和牧牛圖。曾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黃賓虹學術研究會榮譽會長等職。在現代美術史上,李可染是近代中國畫的最早開拓者之一,其作品和著作在國內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圖案左面配以畫家的親筆題詞:真知困而行,峰高無坦途。

    T141(3-3)圖案選用了吳作人1978年創作的《齊奮進》。吳作人(1908-1997)1908年10月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安徽涇縣。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擔任***美術學院教學和領導工作。後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在60多年的美術生涯中,學貫中西,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藝術家。其代表作品有油畫《縴夫》、《出窯》、《播種》、《玄武湖上風雲》、《齊白石像》、《黃河三門峽》、《鏡泊飛瀑》等,有中國畫《金魚》、《山鷲》、《雄鷹》、《熊貓》、《氂牛》、《駱駝》等。出版有《吳作人的藝術》等。圖案左面配以畫家的親筆題詞:法由我變,藝為人生。

 

  葉淺予(1907-1995)

   浙江桐廬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少時自學繪畫,1926年至上海從事時裝設計、舞台美術,1929年開始創作漫畫。1936年組織舉辦第1次全國漫畫展,次年組織成立中華全國漫畫界救亡會,積極投身抗日戰爭。1939年赴香港,次年回重慶。19421943年訪問印度,歸來後舉辦旅印畫展。抗日戰爭勝利後曾赴美舉辦畫展,1947年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曾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歷屆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曾任中央美院國畫系主任,從事畫教學和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擅人物、花鳥、插圖、速寫等。筆墨頓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動傳神,風格獨具,成就顯著。曾為矛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

   李可染(1907-1989)

   江蘇徐州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23年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兩年後畢業回鄉任小學美術教員。1929年考取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生,同年參加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1932年因「一八藝社」被國民黨當局解散,被迫退學回鄉,在徐州藝專任美術教員。1938年在武漢參加政治部第三廳,從事抗戰宣傳。1943年到重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講師。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專副教授,同時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1956年起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1、2屆理事,第3、4屆副主席,北京山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50年代曾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西安等地舉行山水寫生展,並出訪德國、捷克。1986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行大型個人畫展。同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藝術通訊院士」稱號。

   吳作人(1908-1997)

   江蘇蘇州人。吳作人在60餘年藝術生涯中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的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傅抱石作品賞析

 7.1994—14 《傅抱石作品選》 1994.10.5

    國家郵政局於1994年10月5日發行1994-14《傅抱石作品選》特種郵票1套6枚,分別是:(6-1)10分傅抱石作品選·聽泉圖;(6-2)20分傅抱石作品選·洗手圖;(6-3)20分傅抱石作品選·大滌草堂圖;(6-4)40分傅抱石作品選·擘阮圖;(6-5)50分傅抱石作品選·虎跑;(6-6)1元傅抱石作品選·山陰道上。

    郵票選取傅抱石6幅代表作,山水畫、人物畫各半,交替排列,既表現了畫家的藝術造詣,又使郵票整體變化產生美感。大幅畫。

   第一枚《聽泉圖》,面值10分。第二枚《洗手圖》,面值20分。第三枚《大滌草堂圖》,面值20分。第四枚《擘阮圖》,面值40分。第五枚《虎跑》,面值50分。第六枚《山陰道上》,面值1.0元。

   第一枚聽泉圖是由中國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於1941年所創作;本幅《聽泉圖》,即是有款無印之作,傅抱石以大筆淡墨掃出飛泉,奔瀉出銀河落九天之勢,雷霆萬鈞,近景為濃墨之巨大盤石,強烈的黑白對比融為酣暢一體,一高士於右下角亭舍中聽泉,猶如俗務塵囂置諸腦後,表現石濤詩作「天削危峰萬仞青,虹飛千尺走雷霆,不知何處餐露客,日憑欄洗耳聽」之意,石濤乃影響抱石先生藝術思想成就之大者,這詩意或是傅抱石喜作聽泉圖的原因之一吧。[1] 

    此作筆墨酣暢,元氣淋漓,為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無雕琢的天成之作,或可推想抱石先生醉後起興揮毫,自在洒脫,一時無印於身,也就未能鈐印,直是先生之醉,今觀者賞畫方能心醉!

   第二枚《洗手圖》」描述了:東晉宰相桓玄愛畫如命,覓得精品,常請文人雅士觀之,而觀畫者必先洗手方可,大畫家顧愷之概莫能外。

   第三枚【大滌草堂圖】  是石濤曾寫信請八大山人畫的一個題目。石濤(公元1642一約1718年)清代畫家、畫學理論家,其詩文、書法、篆刻也有較高水平。廣西金州人,本姓朱,名若極。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後裔,父亨嘉於明亡之後在桂林自稱「監國」,為南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所殺,時若極僅5歲,削髮為僧,得以存活,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晚年定居揚帥l,擅畫花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畫名極盛,對後來揚州畫派與近代畫風影響極大。八大山人(公元1624或1626—1705年),清代書畫家、詩人,江西南昌人,姓朱名耷,自號八大山人。他與石濤、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高僧」。石濤請八大山人畫《大滌草堂圖》,傅抱石在題款中作了說明,畫否,已不可考。傅抱石崇拜石濤,其名字即擁抱石濤、擁抱山水之意。1924年3月,他在重慶西部所作的《大滌草堂圖》,即表示對石濤的崇仰。畫左方作草閣,閣中一人為大滌子,即石濤。因石濤曾別署「大樹堂」,故草堂前特畫幾株參天古樹,綠蔭復蓋,其干葉採用濃墨破濕色的創新畫法,筆墨並重,乾濕齊用。徐悲鴻對此畫十分欣賞,在畫上題了「元氣淋漓,真宰上訴」的句子,真可謂「珠聯璧合」。徐悲鴻曾從師康有為學書法,對《鄭文公碑》、《石門銘》、《張猛龍碑》等下苦功,課書甚勤,其書法超脫奔放,轉拆有度,調高韻遠。

    第四枚【擘阮圖】此畫系畫家於1945年2月作於重慶。擘:撥、彈奏之意。阮:阮成,即月琴,相傳為阮咸所創,故名,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一種。擘阮,即彈奏月琴。畫中,援阮彈奏者、側耳傾聽者、應節搖首者,一個個心馳神往,一個個如痴如醉,一個個淡冶嫵媚,美目流盼。傅抱石不僅是中國畫壇一代宗師,而且在書法、篆刻、文學、史學、音樂、戲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會唱京戲,能操琴,擅吹笙。知道了這些,便不難明白這幅唐代仕女擘阮圖,能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絕非幸致。

    第五枚【虎跑】  是傅抱石1962年10月至1963年4月,根據在浙江休養期間的寫生創作而成。「虎跑」,即位於杭州西湖南山區的虎跑泉,其名源於一個民間故事。相傳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4—820年),這裡住著一位叫性空的高僧,因用水不便,準備遷走。夜裡忽然夢見神仙告訴他說:「南嶽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第二天,果然有二虎「跑地作穴」,湧出泉水。從此性空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虎跑泉因此得名。畫面上,在蕭疏的遠山和朴茂的秋林之間,三兩遊人走在漸伸漸遠、徑曲道幽的小路上,傳達出鮮明的縱深感、幽邃感,流露出蒼秀蘊籍,勃勃生機。

    第六枚【山陰道上】  山陰,即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縣),這幅畫取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琊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居會稽(今紹興市)山陰。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地方行政長官),世稱「王右軍」。早歲從衛夫人學書法,後博採眾長,創造妍美流便的今體。他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也有深刻影響,有「書聖」之譽。所書「蘭亭集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在山陰縣西南蘭諸山上,蘭諸山,一名蘭亭山。公元353年,即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這一天。王羲之和一些至親好友到蘭亭游春,在水邊宴會,飲酒作詩。有人把這次大家寫的37首詩收集在一起,叫《蘭亭集》,共推王羲之為之作序。他稍加思索,便一氣呵成,這就是震驚古今的無價之寶《蘭亭集序》墨跡。《山陰道上》這幅畫,所描繪的是王羲之和他的3位朋友,正漫步山陰,游山光水色,談琴棋書畫,吟詩詞曲賦,左起第三人回首者即王羲之,清高俊逸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傅抱石(1904-1965),我國著名中國畫畫家、金石家、美術史家和美術理論家。他祖籍江西新余,生於南昌。1933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傅抱石作畫,「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他推崇清代畫壇創新派大師石濤的創造精神,既融匯古代諸家之長,又不受前人成法速縛,勇於創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山水畫,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他的人物畫,多取自古代文人高士及古詩詞中歌詠的人物,即所謂「上古衣冠」,造型典雅優美,神態豐富,線條飄逸,有濃郁的書卷氣。郭沫若先生評價說:「抱石作畫別具風格,人物善能傳神,山水獨開生面。蓋於舊法基礎上攝取新法,而能脫出窠臼體現自然」。1994年10月5日,是傅抱石誕辰九十周年。郵電部特發行這套郵票,共六枚。其中山水畫3枚,人物畫3枚。

 

    傅抱石是我國著名中國畫畫家、金石家、美術史家和美術理論家,他推崇清代畫壇創新派大師石濤的創造精神,既融匯古代諸家之長,又不受前人成法速縛,勇於創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故有其作畫「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之說。他的山水畫,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他的人物畫,多取自古代文人高士及古詩詞中歌詠的人物,即所謂「上古衣冠」,造型典雅優美,神態豐富,線條飄逸,有濃郁的書卷氣。郭沫若先生評價說:「抱石作畫別具風格,人物善能傳神,山水獨開生面。蓋於舊法基礎上攝取新法,而能脫出窠臼體現自然」。

 

黃賓虹作品賞析

8.1996--5《黃賓虹作品選》郵票  1996.4.5

    國家郵政局於1996年4月5日發行1996-5《黃賓虹作品選》特種郵票1套6枚,分別是:(6-1)20分黃賓虹作品選· 書法;(6-2)20分 黃賓虹作品選· 山水;(6-3)40分黃賓虹作品選·青城山中坐雨;(6-4)50分黃賓虹作品選·西泠遠望;(6-5)50分黃賓虹作品選·設色山水;(6-6)230分黃賓虹作品選·點染寫花。

    此套郵票共6枚,選取黃賓虹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作品。其中4幅山水畫除黃賓虹早期作品《山水》外,《西冷遠望》、《青城山中坐雨圖》、《設色山水》都是氣勢磅礴的傑作。另有書法和《點染寫花》兩幅,展示了大師作品筆精墨妙深邃高雅的意境。《青城山中坐雨圖》是其代表作之一,為遊歷祖國名山大川時以四川青城山為題材繪製而成。有專家評論該畫說:「畫面上有一座經雨水洗禮過的崔嵬的山峰,那氤氳彌濃的煙霧,似一縷輕嵐在山谷中白紗一般地流動;又似一曲雄壯昂揚的旋律,在如削的峭壁與叢林中衝撞奔突。那乳白色的霧狀,落似氣勢宏大的瀑布,開如雪蓮一般的水花。它們在峽谷中創造出一個神秘而充滿生機的世界,給人一種既婉約秀潤又雄渾蒼勁,既近在咫尺又浩淼無邊的感覺。峭壁下的一個褶皺里,有村居點點,村居周圍瀰漫著如煙的霧。在迷離中,那蒼老的村居似乎已被雨水漫抹得俊逸年輕,瀟洒動情。山崖腳底,水繞著山走,路纏著山轉,溪上的雨絲已是渾然不見,但銀瀑似的溪流正將頎長的一匹煙雲蜿蜒載向大江河海。溪邊有兩棵樹搖擺著,漾起一闋曼妙的旋律。」

    第1圖【黃賓虹作品選·書法】郵票畫面選用了「陸子成書作新語,許君集字述古文」一聯。這幅聯語字體是畫家集古籀文(即古大篆)拼成。其中上聯的「陸子」,是指楚人陸賈,他是漢初有名的政論家、辭賦家,有辯才,曾從劉邦平定天下。劉邦死後,他力勸陳平結交太尉周勃,合力誅滅了呂后集團,安定了劉家天下。他力主儒學,提倡「行仁義,法先聖」,並撰寫《新語》一書,提出「道莫大於無為」,「故不為也,乃無不為也」。這種「為」與「不為」的辯證思想,成為黃賓虹治藝的終極追求。下聯的「許君」,即指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他著有《說文解字》一書。書中集秦代小篆、戰國古文字9353個,古代籀文等異體字1163個。這部名著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是後代研究文字及編輯字書的重要參考文獻。黃賓虹正是用這一聯,表明了他對許慎的肯定與推崇,並以這種契而不舍的精神,去從事自己的創作。

    第2圖【黃賓虹作品選·山水】賓虹先生非常強調「山水我所有」,他88歲時尚登西湖葛嶺寫生。他認為,畫家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心占天地」,做到「發山川之精微」。因而一再提出,山水自然既給畫家以無窮的美感,則畫家就應使自己與山水的關係如石濤所說:「予脫胎于山川也」,「山川脫胎於予也」,然後做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他寫道:「愛好溪山為寫真,潑將水墨見精神」。這幅畫家早期的作品《山水》,其意境正體現了虹賓先生的這種精神。

    第3圖【黃賓虹作品選·青城山中坐雨】虹賓先生67歲那年,他冒寒獨去青城,途中遇雨照樣前行,後來索性在滂沱大雨中坐下來,從容觀賞雨中山色,全身被淋透也毫不在意,得意地吟出「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第二天,他即一氣畫出10餘幅畫,這幅《青城山中坐雨》便是其中之一。事後他給友人的信中說:「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三移時,千條飛泉令我恍悟,若雨淋牆頭,干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也。」這種對山川景色飽游飫看和深刻體會,正是他的山水畫風範氣候極妙參神的緣由。

    第4圖【黃賓虹作品選·西冷遠望】此郵票畫面的景色,從票名《西冷遠望》上看,可知應是杭州西冷的遠景。但畫中題款為「西冷橋上遠望對江渚峰寫此」。據賓虹先生此款識,此畫中景色應是從西冷橋上遠望江渚峰的景緻,而非西冷。因此,此票名稱與畫中題款所表明的景色顯然不同。

    第5圖【黃賓虹作品選·設色山水】賓虹先生70歲以後,山水畫出現他的獨特風格。尤其在80歲以後,所繪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在濃、焦墨中兼施重彩,並以「明一而現千萬」的表現手法,體現出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高燮評其山水畫日:「先生七十後,奪得造化之精英,圖寫自然,千筆萬筆無一筆不是,年過八十,尤見精神。」潘天壽稱讚道:「賓虹老人師法造化,正是十里拜一師,行萬里路,拜了千個老師。所以憑他的一支禿筆,畫來形理意妙合自然。」這幅《設色山水》,就正是這樣一幅傑作,層林深厚,山川磅礴,富有諍隋畫意,令人心胸開闊。 

    第6圖【黃賓虹作品選·點染寫花】賓虹先生在畫山水之餘,也畫花卉,而且同樣絕妙。妙就妙在自自在在,別具風味,正如宋人所說:「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從這幅《點染寫花》圖中不難看出,其花卉畫屬文人畫一路,信手寫來,形若草草,不假雕琢,純系自然,看似不經意,實則筆法嚴謹,情神意趣俱在。

    黃賓虹(1865-1955年)是現代山水畫大師,也是傳統筆墨的集大成者。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同時,他又與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合稱「20世紀傳統四大家」。

  他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黃賓虹早年遍歷國內名川大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九上黃山,五上華山,四上岱嶽,寫生畫稿以萬計。同時不斷探索中國畫用墨、用筆的規律。對墨法,黃賓虹有六字訣:濃、濕、黑、淡、干、白,後改為濃、淡、破、積、焦、宿,最後發展為濃、淡、破、積、潑、焦、宿7字;對筆法,他則總結為平、圓、留、重、變五種,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筆墨的技法。

    黃賓虹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家,60歲以前師古人,70歲以後師造化,80歲以後畫藝大進,自立面目。他繪畫的技法,早年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對黃賓虹的影響是終生的,60歲以前是典型的「白賓虹」。60歲以後,曾兩次自上海至安徽貴池,遊覽烏渡湖、秋浦、齊山。江上風景甚佳,他起了定居之念。貴池之游在黃賓虹畫風上的影響,便是從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轉開學習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以此為轉機,黃賓虹開始由「白賓虹」逐漸向「黑賓虹」過渡。晚年他的山水形成了黑、密、厚、重的藝術風格。創作善用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交錯運用,尤以積墨為勝,所以他的畫看上去黑,但意在墨中求層次;密包含滿的意思,使畫面緊湊不鬆散;厚即渾厚樸實;重則入木三分,筆筆到家,最見動力。

 

潘天壽作品賞析

9.1997--4《潘天壽作品選》1997.3.4

    國家郵政局於1997年3月14日發行1997-4《潘天壽作品選》特種郵票1套6枚,分別是:(6-1)50分潘天壽作品選·黃山松圖;(6-2)50分潘天壽作品選·朝霞圖;(6-3)100分潘天壽作品選·梅雨初晴圖;(6-4)100分潘天壽作品選·菊竹圖;(6-5)150分潘天壽作品選·睡貓圖;(6-6)150分潘天壽作品選·靈岩澗一角圖。

這套郵票在設計上,票幅有所增大,更加突出了畫作的原汁原味,畫作設色鮮艷,視角開闊,自然景觀、花草樹木、萬物生靈盡數融入其中,蓋天地萬物之精華,意味深長的境地自然而然地流露而出。在排版上,畫作穩放於票面上方,給人以穩重厚實之感。

   《睡貓圖》作於1954年,現藏於中國美術館。此幅構圖富有特色,主體睡貓被處理成長方體塊,與方形大石塊緊貼成一個整體,既相互聯繫又互有區別。花貓身體的花斑與不加皴擦的大石塊皆有疏密變化。石塊多有轉折,花貓體形符合其生理特徵。題款採用隸書,長方形橫幅形式與整幅畫面十分協調。題款云:「日當午,正深藏黠鼠,莫道貓兒太懶睡虎虎。」風趣生動,增加了畫意。處理好這種關係實屬不易。潘先生曾說:「一幅畫布局的最基本原則是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則,即在規則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此圖即是典型的范作。

  《靈岩澗一角圖》作於1955年,現藏於中國美術館。此為潘先生將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成功嘗試。前人作山水取咫尺千里之遠景,不易配用近景之花卉。宋代馬遠、夏王圭在布局上創意,畫不滿幅,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但亦無多近景花卉。潘先生則以近景山水之一角,雜以山花野卉,亂草叢灌,高下歌斜,縱橫離亂的天然荒率姿致,表現深山絕壑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又讓山花野卉得深山絕壑之襯托,更具清奇純雅的意趣和高華絕俗的品質。這些正是潘先生在藝術和人格上的追求。

  《梅雨初晴圖》也是潘天壽1955年所作,原畫藏於中國美術館。靈岩寺兩側巨石壁立,通常作畫總將寺院房屋置於中心,此幅則僅取一側石壁,而將寺院房屋擠到左下一角,構圖之奇特,可謂前無古人。又因時處初夏之梅雨初晴時,空氣清新,植物得雨潤而猛長,故大自然的山涯、樹木以及房屋均顯得特別分明而有生氣。先生在這裡用筆用墨既有傳統又有自己的筆墨語言,如此之作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絕品也。

  《黃山松圖》作於1960年,現由潘天壽紀念館珍藏。黃山與黃山松素為詩人畫家之熱門題材,繪畫作品多為表現其奇特之妙。潘先生卻著力於刻劃黃山松的偉岸高華,整幅作品幾全為這棵松所佔,那柯銅根石,鬱勃的針葉皆以勁健之筆寫出,猶如金剛杵,其精神寄託由此而可見。右側僅用少許筆墨寫山石之奇,雖是陪襯,亦足以表現峰巒疊嶂,造化之奇險耳。末了畫家加蓋一枚「寵為下」的印章,既表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又與追求黃山古松的內在精神相一致。

  《菊竹圖》是潘先生60年代初的作品,現藏於中國美術館。潘先生創作過一批雁盪山花野卉泉石圖,此幅僅其之一。這批作品將雁盪山的野草野花首次移入囤面,借用那股子土氣、野氣、生氣來糾舊文人花鳥畫孤芳自賞,甚至矯揉造作之弊。這些山草野卉一旦出自潘先生筆下,又帶上了他特有的符號特徵,形未必很像,但神極似,具有強烈的現代感,這便是極高的藝術性。此幅作品將野竹野菊處理成平面構成的形式,形象與結構均有新的突破,敷色又得清新古雅之趣,爛漫秋意,生機盎然之意境,即此而成。

  《朝霞圖》作於1964年,現藏於潘天壽紀念館。徐悲鴻曾贊潘天壽:對於色彩的領會,天資極高。此幅以黑與白作明確對比,又配之以紅黃相間,很具古厚之風。花朵、花梗以及水草的筆線全以挺拔出之,畫家之精神和自然界之健美均被一一拈出。大塊荷葉則用潑墨,潘天壽曾云:「潑墨須在平中求不平,在不平中求大平。」圖中潑墨荷葉非常整體厚重,及徐疾輕重之變化,且不落碎、弱、平、濁。遠視,其整體精神燦然豁人眼目。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生於浙江寧海,原名天授,字大頤,後改名天壽,一生以弘揚民族美術為己任,淡泊名利,剛直不阿,以其沉雄闊大、蒼古高華的藝術風格,以及在繪畫、書法、詩文、史論等多方面的傑出成績和對中國畫繼承與革新問題上的遠見卓識,成為繼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之後又一位中國畫藝術大家。潘天壽於1971年去世,享年74歲。著作有:《中國繪畫史》、《治印叢談》、《潘天壽畫集》、《論指頭畫》、《聽天閣詩存》等。這套郵票6幅畫面均為畫家五六十年代的佳作。 

潘天壽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家、美術家,以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出名,並對中國的畫史、畫論也有研究,是一個不可多得國畫界奇才。其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而尤其擅指墨,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因其畫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而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並稱為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

 

何香凝作品賞析

10.1998—15 《何香凝作品選》 98.6.27 

     國家郵政局於1998年6月27日發行了志號為1998-15T的《何香凝國畫作品》特種郵票1套3枚,分別是:(3-1)50分虎;(3-2)100分獅;(3-3)150分梅。見圖。

    《何香凝作品選》是所有「作品選」郵票中枚數最少的一套。此套郵票曾一舉奪得了當年的最佳郵票獎、專家評審獎和最佳印刷獎等大獎,無疑增加了郵票的含金量。

  第一枚「虎」是一直的何香凝最早的作品,創作於1910年,題款中的「克強先生」,指的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黃興先生。

  第二枚「獅」創作與1914年,也是何香凝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以特寫鏡頭直取獅頭,用精微的筆法和細緻的渲染,描繪了獅子軒昂的動態和威猛的神情,富有質感和立體感。從其設色及用筆,可以看出何香凝在名師指點下正規學習西方寫生素描和透視等技法的過程中培養的嚴謹畫風。

  第三枚「梅」選自1943年作的「綠梅」圖,是何香凝的一幅代表作,老辣遒勁中倍顯清逸脫俗。

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夫人,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中國最早的革命集團——同盟會會員,傑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最早留學學習繪畫的先行者之一,一位具有資深經歷和造詣的藝術家。何香凝的繪畫活動是與她的革命生涯交相輝映、緊密相連的。何香凝的繪畫作品,不僅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也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畫苑中的瑰寶。

 

李可染作品賞析

11.2007—6 《李可染作品選》 2007.3.26

   2007年3月26日,為紀念我國著名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李可染先生誕辰100周年,國家郵政局發行《李可染作品選》郵票,全套6枚,分別為李可染不同時期的作品。郵票內容分別為「松下觀瀑圖」、「萬山紅遍」、「觀畫圖」、「放鶴亭」、「淺塘渡牛圖」、「春雨江南圖」。其中,「松下觀瀑圖」與「萬山紅遍」以亮色為主,「放鶴亭」與「春雨江南圖」則用暗色調,山水作品藉助於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濃重渾厚,深邃茂密。「觀畫圖」表現老、中、青三人展閱一幅畫,閱歷、愛好、領悟不同,面部表情各異。「錢塘渡牛圖」寥寥數筆,將垂柳之下兒童牧牛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最妙的是對於塘中之水未著一筆,卻讓人浮想聯翩。

    在郵票的選材中,設計者選擇了畫家代表作中的《松下觀瀑圖》、《萬山紅遍》、《放鶴亭》、《春雨江南圖》搬上方寸,準確而生動地再現了李可染先生的藝術成就。其中《松下觀瀑圖》與《萬山紅遍》以亮色為主,《放鶴亭》與《春雨江南圖》則用暗色調,山水作品藉助於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李先生又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李可染對寫意人物畫曾下過很多功夫,下筆疾速,動態微妙,形象誇張但不醜化,樸質卻不古拙,富於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齊白石曾給予很高的評價。李可染的《觀畫圖》表現老、中、青三人展閱一幅畫,閱歷、愛好、領悟不同,面部表情各異。三人的眼光集中在畫心上,但畫心未著點墨,一片空白,這和中國戲劇的揮鞭為騎馬、推手為關門一樣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李可染還是畫牛高手。他喜歡牛的強勁、勤勞和埋頭苦幹,畫室取名師牛堂。多年來畫了大量牧牛圖。李可染先生畫牛,與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黃胄畫驢,已成為20世紀中國水墨畫之「四絕」,極受人們的喜愛。《錢塘渡牛圖》寥寥數筆,將垂柳之下兒童牧牛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最妙的是對於塘中之水未著一筆,卻讓人浮想聯翩。

     李可染,著名畫家。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市。舊居為青磚黛瓦的清式建築,分東西兩個院落,現西院為「舊居」部分,東院為「藝術陳列館」。陳列他各個時期的藝術精品及各種圖書、畫冊等。

李可染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曾師從黃賓虹、齊白石,得前者「墨塊」、「墨線」,後者「積墨」、「漬墨」、「破墨」之訣,豐富了傳統技法的表現力。他借鑒西畫的明暗處理,創山水畫黑、墨、重、亮的新畫風。其作品意境幽深,筆墨渾厚,氣韻生動,格調高雅,質樸凝練,融文學性、音樂性和造型美於一爐。

 

吳冠中畫作賞析

13.香港郵政《香港館藏選粹 ——吳冠中畫作》特別郵票  2014.06.27

《香港館藏選粹 ——吳冠中畫作》郵票

   《香港館藏選粹 ——吳冠中畫作》郵票1套6枚,分別以《維港寫生》(2002年)、《鄉情與鄉愁》(1991年)、《水巷》(1997年)、《朱顏未改》(2001年)、《雙燕》(1981年)、《天涯》(2009年)為主圖。另有1枚小型張,以《休閑》(2010年)為主圖。

    $1.70《維港寫生》(2002年)

·箱頭筆水彩紙本?高36厘米 闊58厘米

二○○二年,吳冠中應香港藝術館邀請,來香港出席公開活動,向公眾示範速寫技巧。活動當日大霧籠罩香江,吳冠中只好憑記憶描繪維港景緻。維港岸上建築物林立,一幢緊貼著一幢,展現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繁華熱鬧的景象。

   $2.20《鄉情與鄉愁》(1991年)

·水墨設色紙本 ?高69厘米 闊137厘米

吳冠中畫過不少藤蘿,多次繪畫藤蘿依牆生長的形態。藤蘿捲曲纏繞的特性,牽動了吳冠中的思緒。畫作表達的情思未盡、情結未解意境,源於其鄉情與鄉愁。

    $2.90《水巷》(1997年)

·油彩布本?高73厘米 闊60厘米

吳冠中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看盡世間美景,卻總覺得江南最美。水鄉江南是吳冠中的故鄉,他在畫作中托物寄情,借江南美景表達異鄉人思鄉之情。對他來說,最美的,莫過於回憶中的故鄉。

   $3.10《朱顏未改》(2001年)

·水墨設色紙本?高45厘米 闊48.2厘米

二○○○年前後,吳冠中追求以更簡單的元素表達抽象意境。畫作反映畫家秉持個人的創作原則,不受外界影響,讓人感受到其在藝術創作方面的熱忱、追求和執著。

   $3.70《雙燕》(1981年)

·水墨設色紙本?高69厘米 闊138厘米

畫作以黑、白、灰為主色,展現江南寧謐和諧的一面。《雙燕》啟發了吳冠中探索糅合東西方藝術之道,他在一九八○年代致力鑽研東方情思與西方藝術技巧的結合,展現簡約單純的美感。《雙燕》是吳冠中眾多珍貴畫作中的經典。

   $5《天涯》(2009年)

·油彩布本?高100厘米 闊80厘米

吳冠中常以樹喻人,更以樹比喻人生。畫作中兩棵挺立瘦樹,傳達畫家的心聲︰步入晚年猶如爬上遺忘之嶺,回顧前事,一片茫茫。

   $10郵票小型張 《休閑》(2010年)

   ·水墨紙本?高66.2厘米 闊96厘米

    畫作以水墨呈現富韻律感的線條,給人一種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感覺。吳冠中致力探索東西方繪畫意蘊與技巧,建立獨特的畫風。他的藝術風範在此畫作中表露無遺。

     香港郵政6月17日發行「香港館藏選粹」特別郵票系列第三輯,以「吳冠中畫作」為主題,展示其贈予香港藝術館的7幅作品。

  吳冠中(1919—2010)為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的作品把西方的藝術思維巧妙地與東方的情思結合,推動了20世紀中國藝術的創新發展。吳冠中把他的一批經典作品及遺作送給香港,如今在郵票上再現,以此讓他無私的藝術精神走進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尋

  吳冠中(1919-2010)是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界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其作品充分體現藝術家敢於創新的精神。這位畫壇大師造詣精湛、聞名遐邇,畢生致力探索東西方畫作精髓,其油畫和水墨畫更以融匯中國和西方繪畫意蘊見稱。香港郵政發行的「香港館藏選粹」特別郵票系列第三輯,以「吳冠中畫作」為主題,展示其贈予香港藝術館的七幅作品。


推薦閱讀:

鑒藏:三輪生肖羊年郵票
馬的郵票大全
【郵票】我國生肖郵票大集結1
市場:部分生肖郵票市場行情
郵票兔節後行情看漲

TAG:中國 | 近代 | 郵票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