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整體力線的理解

當人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正確地引導軀體完成各項活動,此時人體各種功能是在一個正常的範圍內波動,這是正常的運動。假如突然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不良姿勢或長期從事某一項工作,使人體的某些組織出現過度損傷(包括過度使用),這樣就出現了失代償作用——損傷——力平衡失調,這裡面包括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同樣的道理,一個醉酒的人,它的失代償作用是肝臟對酒精分解功能的下降,也同樣會降低對攝入食物的分解能力,最後出現了食物分解不完善,累及其他的臟器功能,包括胰腺這一人體最大的消化液分泌器官,腸道這一最大的吸收器官。當它們長期受累的情況下,難免出現病理徵象,比如與胰腺功能直接相關的糖尿病,與小腸吸收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但因為這些器官的再生能力特彆強,短期內還發現不了它們的損傷,但當我們真正發現時,這一臟器的功能就已經損傷絕大多數了,而且出現暫時的不可逆轉。所以,我們提倡防患於未然,提前預防和保護為主,這就是治未病。那麼這些「未病」,除了與內在的力失衡有關,與外界的力失衡有關係嗎?當然有,而且內力和外力是在人體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約的,通俗地講,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外力,咱們通俗地說,即保護人體的肌肉、骨骼等。內力即臟器的吸收、消化、產生營養物質的能力。這些營養物質來對肌肉產生營養,使之更強壯,更有力,發揮它的功效,而且肌肉對營養物質分解代謝產物的處理也是功能強大的,當這些營養物質通過人的肌肉組織及其它軟組織不能充分利用時,人體就只能將其儲藏起來,這些部位就是人體的倉庫。比如,皮下脂肪及人體的肝臟等組織,這些倉庫的代謝並不是放之不管,非常需要人體自我調節、保護,這種情況下,血液循環就發揮了作用。人體物質的副產品——雜質,這些人體不再需要的代謝產物,最後都需要排出體外,此時,腎臟就發揮了作用。所以人體是很奧妙的,無時無刻都有力的存在。一旦這種力的平衡被打破,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麼整個人體將處於一種障礙性的循環狀態,最後損傷達到極致——衰竭而亡。中醫講的陰陽五行是用來闡述人體的內在與外在的運轉,現在我們還在學習中醫的理論,運用中醫的理論,對人體有個整體認識,說明中醫對人體的偉大貢獻。

       反觀,當肌肉出現損傷,力的平衡被打破,只要人體有一處肌肉的損傷,那麼它影響的絕不是局部,而是人體的整體。可以說早期人體所有的器官都在為這一損傷的肌肉買單,大有古代刑法律例中「一人犯錯,株連九族」的味道,那表現出的可能就是各種各樣看似與它沒有直接關係的疾病。比如,就一個腰方肌損傷而出現的雙下肢不等長來說,這一現象最後導致的是左右力的失衡,那麼整個人體就出現了傾斜,人體其他肌肉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功能,就必須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這就最後導致器官最脆弱的一方出現病理征,比如三叉神經痛、頸肩部的損傷、慢性鼻炎的形成等等。

    最近關於整體力線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前天我原來治療的一個三叉神經痛患者複診時,自述現在多數癥狀都已經消失,只是夜間有時痛醒,我就馬上追問了一句:「你是不是睡覺翻身的時候,出現疼痛?」他馬上說:「對!」我讓患者直立,發現他病變的左側肩部下垂,突然想到他這一癥狀,是不是也是整體力線對頸部肌群的牽拉而引起的刺激椎動脈所引起的三叉神經的激惹反應。於是,我馬上對此全面查體,發現左側腰方肌是損傷的,問其有無腰痛病史,他自述有十餘年,那麼他的三叉神經痛只有五年時間,根據力平衡失調理論,應該是由於腰方肌的損傷使頸部肌群代償性病變,從而引起的三叉神經中樞供血失衡導致,也可能是因為三叉神經下頜支受到應力的激惹而刺激咀嚼肌,翼外肌的痙攣又刺激了翼齶神經節,從而引起三叉神經感覺支的刺激出現疼痛。此時,立刻對患者進行同側腰方肌病變點的松解,糾正不等長的下肢平面,患者起床後馬上感到輕鬆多了,從而驗證了我的診斷。

   上周的一病例,女,25歲,因偏頭痛多年來診。曾住院給予針灸、針刀治療多次無效,左耳後繼顳部疼痛及頸部僵硬疼痛,查體乳突正中深處壓痛,頭最長肌痙攣痛。馬上想到上月治療一位豎脊肌損傷出現頭痛的患者,那麼這個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也可能與力失衡有關。患者站立後同樣左肩部下沉,又有可能是腰方肌的問題。進行查體後左側腰方肌明顯損傷,給予對症處理後,左側頭痛消失。昨天來繼續治療同側病變的胸背部的豎脊肌,再次就診時治療繼發性病變,頭最長肌及其它病變。

       從上述這兩個典型病例來說,並不是說腰方肌多麼重要,而是人體的力線多麼重要,提醒我們在患者出現半側病變時,比如單側偏頭痛、頸痛、肩周炎、包括前段時間診斷的橈骨莖突炎、狹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腫等情況都要考慮同側遠端肌群的病變,尤其是位於腰部的腰方肌病變,所以宣蜇人老先生提出的「萬痛緣於腰」,是很有哲學道理的。

      但是所有的徵象都要一分為二的去看,雖然腰方肌損傷的很多,但雙側腰方肌同時病變並沒有出現左右力的失衡,那麼它會導致什麼樣的病變呢?從它的功能上說起:當雙側腰方肌損傷時,它同時收縮是提臀作用。當雙臀同時提起時,人體位於骶2前緣的重心因為骶骨的前移而前移,使重心向前移位。那麼人體為了垂直,這一新的力線就會出現上胸段和頸椎代償性病變,直接出現的是腰曲、胸曲的前後變大,頸椎曲度也代償性的向前突出,而出現枕後肌群的持續收縮,而後患者出現頭痛、頭暈、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的癥狀及體征,這一現象的形成同樣源於腰方肌的損傷。所以在以後遇到椎動脈型的頸椎病患者同樣要考慮雙側腰方肌的問題,當然這都不是絕對的事情,只是為以前的治療做補充診斷,也為以後的診斷提供思路。

    經常遇到雙下肢或單下肢胼胝體存在的患者,除了長期進行跑步鍛煉的人,哪一類人患此病的機率高呢?答案還是腰方肌及豎脊肌,因為當一側腰方肌出現病變時,從整體力線考慮,同側下肢承受的人體的重量多於對側,那麼足底的受力最大的第二趾至關節處就受到最大力的影響,從而長期擠壓出現缺氧缺血,導致上皮細胞角化增生,從而形成增厚的胼胝體。再者,同側腰方肌損傷,激惹了其中穿行的股神經及閉孔神經。而此兩束神經支配的恰是大腿前後側肌群,比如前群的股四頭肌由股神經支配,內側肌群由閉孔神經支配。由於這兩條神經的激惹而導致其支配肌群的慢性痙攣,從而刺激在其中穿行的動脈,其直徑及血流速度變慢,患者感到下肢發涼;而迴流的靜脈血同樣因內收肌及股四頭肌的慢性痙攣而出現瘀滯,從而使足底處於高應力狀態下,更加因營養及代謝障礙而雪上加霜,使其範圍慢慢擴大,這是直接的刺激。還有另兩種形式的存在,第一考慮腰方肌損傷引起髂外三肌的病變。因為腰方肌損傷,刺激了穿行其中的臀上皮神經,而臀上皮神經支配著髂外三肌的深淺筋膜,筋膜痙攣病變形成後,最後導致肌束的缺血缺氧而纖維化。第二方面應該考慮力線的問題,當腰方肌損傷時,同側下肢因為腰方肌的攣縮而縮短(腰方肌是重要的提臀肌,其單側攣縮會不同程度地牽拉骨盆,造成下肢不等長;當然,牽拉骨盆引起下肢不等長的,包括附著於骨盆的很多肌肉,但腰方肌的作用明顯,個人淺見),這造成左右力線的失衡。當腰方肌附著於髂緣肌束病變時,還因為提臀作用使人體前後力線也進入了失衡狀態,此時人體為了能夠正常生活,就要比正常付出更多努力。                       

       首先講一下下肢肌群的變化。當患側下肢短縮時,提臀的狀態持續,那麼受影響的就是臀大肌向高處內收拉起,髂外三肌同樣受此影響。而影響最大的恰恰是附著於大轉子外上方的臀小肌及臀中肌的後側束纖維,因為人體在此處的力線,要想維持正常站立行走,只能內收大腿,而不是將足因臀部肌群的內上牽拉而外展,所以這種情況下,在大轉子處,形成了一個完全違背於人體力線的夾角。此時最終的結果是主動做工的臀中、臀小肌出現了因長期緊張、痙攣而出現攣縮性病變。而為了維持夾角的另外一束肌群,也為了維持人體並不平制的力線,同樣出現了損傷,而在這種情況下,因為臀大肌附著點多,而遠端纖維在大轉子下沿而成角不大,病變相對較輕,這是從力的失衡闡述的髂外三肌的病變的另外的原因。

 

 

    腰方肌引起的假性神經痛的原因也有幾種:

    第一、由於腰方肌損傷引起髂外深淺筋膜病變,牽拉了梨狀肌筋膜,從而刺激坐骨神經引起臨床癥狀及體征。

    第二:由此刺激闊筋膜張肌而引起髂脛束的緊張病變,從而擠壓刺激股外側肌,引起下肢傳導性病變。

    第三:是因為腰方肌損傷,直接刺激牽拉與豎脊肌和背闊肌構成的聯合腱,使骶骨形成強大的拉應力。1.擠壓深層多裂肌使其組織沿骶後孔進入刺激S1、S2神經。2.由於力的牽拉使骶骨面翹起,從而牽拉位於骶骨前緣的梨狀肌,使其痙攣或病變,刺激坐骨神經。3.由於骨盆的後旋向上移位,同樣牽拉骶結節韌帶,使其緊張而其下穿出的就是梨狀肌,同樣刺激坐骨神經。4可能性小,那就是當髂緣上拉外旋時,可以使梨狀肌受到牽拉,雖然力度小,久而久之同樣可以出現病變而刺激坐骨神經。

     第四:就是與腰方肌關係密切的另外兩條神經(這兩條神經行走在腰方肌與腰大肌之間的肌間溝里)。第一條:股神經支配股四頭肌,當股神經受到刺激時,股四頭肌的慢性痙攣可以牽拉膝關節使其出現疼痛,而使股動脈的供血產生影響,可以導致其營養的肌肉出現慢性缺血性痙攣導致疼痛,其他文章中有敘述不再多說。第二條:閉孔神經,它支配的是絕大多數內收肌及閉孔內外肌,當然也屬於內收肌,也可導致此類肌群的病變。又因為坐骨神經在通過坐骨結節下行時是平鋪於大收肌的後面,而其後面就是股二頭肌頭,所以當內收肌出現病變時,患者會出現下肢的竄麻疼,同樣是坐骨神經痛的表象。

     從上面的敘述基本明白腰方肌在人體整個力線上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人體無論哪個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要查一下腰方肌,以免遺漏,給自己和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它的主要問題多是造成人體左右力線的失衡多一些。

    下面說一下容易忽略而治療不完善的豎脊肌:它由於延展性強、跨度大,會給人體造成很大的麻煩,它是由最長肌和髂肋肌及半棘肌組成。

    最長肌是由頭最長、胸最長、腰最長肌組成。頭最長肌起自雙側乳突的正中下緣和枕骨部位,位於同棘突同一水平高度下斜向正中線,止於同側的下頸段及上胸段的橫突的關節突關節處。而此時的胸最長肌又像接力一樣,起於附著於所有胸椎橫突的關節突關節處或靠近關節突關節的肋骨面上,向下附著於腰椎橫突和腰肋腱膜的淺層,尾端與髂肋肌、棘肌融合。此時的腰最長肌又起於下胸段,即腰椎的橫突向下附著於棘突,其他肌纖維同髂肋肌組成聯合腱附著於骶骨下端及兩側的髂後緣。

       髂肋肌是由頸髂肋肌、胸髂肋肌、腰髂肋肌組成,大體解剖為頸髂肋肌起於下頸段的關節突關節,向下止於同側和最長肌靠近的肋骨面上,一般為上胸段4-6個肋骨。而胸髂肋肌在上方附著於第七頸椎橫突和上六肋肋角,向下附著於下六肋。而腰髂肋肌以下六肋的肋骨向下延伸至骶角同最長肌、腰方肌、背闊肌組成強大的腰骶聯合腱。雖然它們都有獨立纖維,又有各自拉力,但有時它們的做工方向大致相同。它們構成人體的以脊柱正中為核心,以它們的範圍為框架的人體外周力線集合點,它們是腰方肌的協同肌,所以它們的痙攣病變同樣可以牽拉骨盆,使之後旋。但因它們位於骶骨面及髂肋緣的位置而言,主要位於髂緣近正中線處。它的提拉作用角度很小,雖然很用力,但拉動效果不大,所以咱們對比下肢長短時,假如下肢長短相差在1cm以內,又沒有同側腰方肌的損傷,那麼這現象的出現多來自與豎脊肌的病變。

 

       半棘肌由頭半棘肌、頸半棘肌和胸半棘肌組成。頭半棘肌起於枕後隆突的上象限及下象限之間,向下止於C4-6關節突及T1-T6的橫突。頸半棘肌位於頭半棘肌的深處,最上段起於第二頸椎到第五頸椎的棘突,向下止於T1-T5或T6胸椎橫突,接近最後變得更加強大有力。頸半棘肌纖維通常跨越五個脊椎段。胸半棘肌起自第一胸椎的棘突,向下達第十胸椎肋橫關節,也是跨越五個椎體。

 

 

    這麼大的一組肌群,我們應該分開來說。先從頭最長肌說起,它起自於乳突下的枕骨,這個部位是人體上端幾乎是最外緣的部位;向下斜行靠近脊柱,止於下頸椎關節突關節處,而不是橫突的前後結節。它的作用是將頭前面的重量向後正中拉伸,從而固定頭顱,以至於不能過於前傾,單側收縮除了防止頭顱前傾外;還將頭顱拉向同側,這一作用同頸夾肌特別類似。還有一點,三處最長肌的淺層肌纖維的連續性,它們在淺層纖維是相互連接的,所以當一處肌纖維出現病變時,整條肌纖維都會受到牽拉,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病變,一側的偏頭痛及一側腰骶部疼痛所影響的病變點很可能是遠端的最長肌的攣縮病變所牽拉引起。當最長肌出現病變時,往往是跨越了多個椎體的肌纖維同時引起的病變,因它的解剖的特殊性是位於近脊柱的關節突及肋骨面,所以當其痙攣對所跨越的椎體產生拉力,使椎體向後、向同側出現椎間的內外口的體積變小,而在椎管內外口行走的脊神經後支的內外側支產生刺激或擠壓。當脊神經後支受到刺激時,會出現其支配的椎周肌群出現攣縮性病變,當外側支受到影響時,會出現放射性疼痛,比如我們常說的帶狀皰疹的形成、胸悶等感覺。假如,上胸段的拉力持續加重的情況下,還會因椎周肌的病變刺激脊神經運動神經同交感神經的交通支,使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導致心律不齊。而交感神經持續性興奮還會出現冠狀動脈的持續性痙攣,而出現對人體危害嚴重的心肌缺血,以至出現痙攣性心肌梗塞,這一現象多在青壯年發生。

 

     頭半棘肌的解剖不再贅述,當其損傷時,最容易刺激的就是枕大神經及第三對頸神經,患者會出現後枕部及顳部疼痛的感覺。由於頭半棘肌及頸半棘肌的止點都位於下頸段及上胸椎的椎板及關節突關節上,所以,當它病變痙攣時會出現頸椎的反弓。胸半棘肌的病變並不在少數,當其病變時,患者有一個特殊的動態體位,就是折刀背,患者彎腰時胸段平坦筆直,腰部卻能彎曲。當在棘突旁開1cm內觸及時,有一細小的條索,而它的病變對脊柱的側彎似乎影響不大。

 

 

        假如病變發生在頭最長肌,那麼首先受到牽拉和刺激的是位於其下行走的耳大神經,所以患者會出現偏頭痛。又因它是位於乳突起點,止於下頸段的關節突關節,那麼它痙攣產生的拉力對椎動脈的供血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首先,C1、2段與後枕部的間距變短,那麼從中穿行的椎動脈受到擠壓或刺激,使供血受到較大影響,出現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病症;當C3、4、5、6等椎管外口受到擠壓時,除了椎動脈受到影響外,還有頸段的神經根,它們是組成臂叢的神經,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上肢及肩部的一系列癥狀,而且患者往往存在一側頸部收緊的感覺。

 

 

       假如,病變位於中、下胸段,因為除了脊神經後支的內外側支所導致的病變外,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影響,主要是消化系統的一系列病症,腹脹,肝功、胰腺功能及小腸的吸收功能減退等病症,也就是說糖尿病、慢性結腸炎,甚至潰瘍性結腸炎、動脈硬化等疾病都可能受到胸最長肌的影響。

腰最長肌的病症多表現為腰骶部的酸脹痛,患者彎腰受到明顯限制,而且彎腰時出現牽拉痛,位於腰骶部,甚至大腿根部。由於它位於骶骨面形成的巨大張力,會很容易刺激腰骶部最強大的多裂肌的病變,使患者總感覺下腰部發涼,深部的酸痛發緊的感覺。又因腰最長肌此處肌纖維除了融合為聯合腱外,還有多數纖維附著於棘突,所以出現了腰曲變直、變平。由於腰曲變平所帶來的一系列人體生物力學的影響及對應的協同肌的影響將在整體力學中闡述。

    通過上面大體對最長肌的描述,大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它在人體生物力學上的作用並不比腰方肌差,所以它也是很容易產生病變的肌群,也是很容易忽略的,而且在治療上往往不能徹底解決。當最長肌出現病變時,各個椎體曲度是這樣的,頭最長肌痙攣,那麼頸椎曲度多為下頸段的反弓;同時椎體向對側旋轉,這是單側病變;雙側同時病變就會出現頸椎下段曲度較大的反弓而無椎體的旋轉,單側最長肌病變時,椎體偏向同側。

       頸最長肌位於下頸段、上胸段,此處對於椎體的穩定及保護,有頭夾肌、頸夾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斜方肌、半棘肌等等強大的肌肉保護,而顯很穩定。此處的頸最長肌比較纖細,只對上下的最長肌纖維起連續作用,功能較小,而且不容易受傷,對於椎體的移位沒有起太大的作用。

        我們著重講的應該是胸最長肌,多起於自第1胸椎橫突及鄰近的肋骨面,通常是第1到第7肋,向下止於腰椎橫突和腰肋腱膜淺層、尾端與髂肋肌和棘肌融合,這麼長的肌纖維也只有胸最長肌有。所以,它的作用可想而知,單側做功,其使脊柱向同側彎曲和轉動;雙側同時收縮,使脊柱伸展,向前彎腰時,防止前傾摔倒,就像馬韁繩一樣,在後背的脊柱兩側隆起,俗稱繩子肌,所以它一旦病變,牽涉的範圍就很廣。急性損傷的,比如會出現行走、站立筆直的姿態,不敢大步伐行走,這是因為胸最長肌向下移行的肌纖維一直與骶結節韌帶相連的緣故,所以胸最長肌可以引起臀部疼痛,癥狀主要為不敢用力咳嗽,不能彎腰,總感覺後背有像繩子拉著一樣。單側急性損傷,患者常向患側傾斜,用來放鬆肌肉;慢性期的病人,癥狀表現多種多樣,比如多數人感覺腰骶部酸痛,有時感覺頸部僵硬,後背部酸痛;有時感覺燒灼樣感覺;有時以胸悶、氣短為表現;有時出現肋間神經痛的感覺;少數病變較重的患者出現吸收障礙,長期腹瀉的癥狀等多讓人想不到的情況。從脊柱的整體觀察,病變為一側的或者說存在一側重、一側輕的患者,雙下肢足面是不等長的,相差一般在1cm以內(這不能一概而論,但多數不伴有其他肌群損傷的病變下,也造成下肢不等長的腰方肌、腹肌及髂肋肌治療完畢後還存在的現象)。從脊柱曲度來講,整個脊柱,包括胸曲、腰曲是變平坦,急性期雙側隆起,慢性期是平坦。單側病變(或單側較重的),脊柱輕度向患側側彎。觸診時患側可觸及粗細不等的硬性條索,多數跨越多個椎體,而且雙側同時發病者多見。

    針刀治療時,針下的感覺越接近上胸段處越滯澀,多位於T3-T10處為重,並且伴有明顯的肌攣縮的體征,該處的治療常選擇通透「十」字切開的治療方法。所以,當胸腔及腹腔內存在慢性病變時,一定檢查胸最長肌的病變情況,以免漏診。

        再說一下腰最長肌,它起自於腰段橫突,為胸最長肌移行肌纖維,向下多以肌腱組織附著於棘突旁。多數纖維與腰髂肋肌腱性組織伴行向下與腰方肌、背闊肌組成聯合腱,附著於骶骨底面及髂緣近脊柱側。很少單獨發病,多數在腰髂肋肌的陪伴下同時發病。患者多數情況下感腰骶部酸脹、疼痛,腰部發板、發硬,喜歡身體後仰;晚上休息時腰有放不下的感覺,總覺得腰部不自主的收縮性酸痛;有時低頭時都會有繩子牽拉著的感覺,一直牽涉到骶骨下段。查體常見腰部曲度消失,向患側移位不明顯;觸診脊柱旁有明顯高應力狀態,壓痛明顯;有時叩擊患處,患者的疼痛反應明顯;患者多以下腰骶部疼痛為主訴,治療時除了起點及肌腹的治療外,還需要進行棘突處附著點的松解治療;有時此處病變為全層病變,那就需要全層通透治療。

    下面再說一下另外一條肌肉,同屬於豎脊肌的髂肋肌,它包括頸髂肋肌、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該肌肉是人體維持脊柱正常姿勢的另一條強有力的肌肉,它的起點位於下頸段的C6.7橫突的關節突關節和上六肋角,向下則附著於下六肋。腰髂肋肌以下六肋的肋角向下延伸到骶角和脊柱近端的腰最長肌、淺層的背闊肌及深層的腰方肌的移行腱一起組成腰骶部的聯合腱,共同附著於骶角及兩側的髂緣。從它的走向不難發現,它位於人體後背部的最外緣,而兩端則位於人體最牢固的部位,所以它就像一張弓一樣將人體的脊柱收緊,那麼脊柱就是弓的弦。這一肌肉的損傷最常見,只是大家常忽視它,因為它在上端的起點處,被其上面的多層肌肉所覆蓋,比如與它關係最密切的上後鋸肌、小菱形肌、頭夾肌、頭最長肌、頸夾肌等,即使淺層也有強大的斜方肌所覆蓋。對於它的病變很難做出診斷,而它的附著點又位於上六肋的肋角,這個部位藏在肩胛骨的下面,所以這個肌肉病變時很難發現,而它的病變是多由於上身急性轉體牽拉所造成的損傷,而它的損傷又多與其他肌肉的損傷密切相關。查體時從它的起點C7橫突處不易分辨,但可以從第六肋角處觸及,讓患者將患側上肢搭於健側肩部,將肩胛骨拉起,這樣可以對T5、6肋角進行觸及,可以找到壓痛點。

     胸髂肋肌就相對容易些,它的起點是頸髂肋肌的延續,多位於肩胛骨下角正中下方處,可以找到分散的位於肋骨面上的起點。而腰髂肋肌在查體時同樣會遇到肌肉重疊的問題,在它的上面既有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又有腹內斜肌、腰方肌等等,所以此處的觸診同樣遇到了診斷不清的情況,但是它在腰部向下延伸處則很容易查找,它是腰部最強大的肌肉,它同腰最長肌一起組成豎脊肌來維護脊柱的穩定。因為它多在急性轉體時容易損傷,所以患者的表現形式以後背部酸痛為主,有時易誤診為心絞痛,因為它的疼痛多向頭頸部放射,更易誤診。

     頸髂肋肌、胸髂肋肌多同時發病,當其單側發病時,出現肌痙攣,對脊柱影響較大,出現脊柱向健側偏移;而雙側發病時,使胸椎曲度變平;當腰髂肋肌損傷時,腰部亦向對側偏移,而腰部前後曲度消失。那麼青少年的脊柱側彎就應該與髂肋肌有直接關係,就因為青少年的不良坐姿而使一側的髂肋肌出現過度牽拉,最後導致椎體的側屈移位。

 

     在人體的整體力線的認識中,還有一些重要肌肉,它們是:背闊肌、大圓肌、前鋸肌。就背闊肌而言,它的肌纖維跨度可以說是最大的。其起點在下六胸椎及所有的腰椎,經與豎脊肌和腰方肌組成的腰腱膜,附著於骶骨面及髂嵴的後部。垂直的纖維附著於最下方的三四肋,向上背闊肌繞過大圓肌下緣,此處的肌纖維其實同大圓肌,還有前鋸肌的肌纖維融合在一起,進續上行,止於肱骨的結節間溝的底平面。行程這麼長的肌纖維對人體的力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所以,當其病變時,痙攣的肌群會將人體的髂緣向上提高;而又可能將肩峰向下拉,出現了同側的臀高肩低的體征。假如,痙攣增大的情況下,還會將整個脊柱推向對側,出現脊柱的「C」型側彎;那麼將髂緣拉高的情況下,還會有同側下肢短縮的情況出現;其螺旋形的附著走向緊緊地包裹著人體的大部分軀體。當其病變時,患者側屈時感覺腋下發緊及肩部酸痛的感覺,同時感覺背部發涼。  

   治療方法不在多述。

   腰方肌、最長肌、髂肋肌與人體整體力線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在平時查體過程中,假如出現長短腿,在排除先天性小骨盆、下肢的不等長等情況下,首先考慮上述三肌對骨盆位置的影響,因為它們的附著位置都在髂緣,只是因為附著的位置不一樣,拉力不一樣,所以致使骨盆移位的程度不一樣。單側腰方肌損傷,下肢短縮距離大一些;對於近脊柱緣附著的最長肌及髂肋肌來說,下肢短縮距離小一些。而還有另外的腹內斜肌、腹外斜肌的損傷同樣可以牽拉髂緣,它們的單側損傷同樣可以使骨盆後旋移位。因它們損傷的機率較小,常被忽略。當治療完相應上述三肌的病變後,還存在患側肢體短縮的情況時,應想到同側腹肌的損傷,而不是考慮對側骨盆的前旋移位,畢竟前旋肌的拉力較。而真正當骨盆前旋時,會有明顯的癥狀及體征,比如附著於髂前上棘處的縫匠肌的攣縮、股直肌的攣縮、位於恥骨肌上的內收肌群的病變攣縮及附著於坐骨結節上的腘繩肌的攣縮等。最終在查體的過程中,似乎這些腰方肌的拮抗肌都不會抵抗腰方肌攣縮時的拉力,所以在造成骨盆移位的過程中,無疑多由於腰方肌、豎脊肌的病變攣縮,使患側骨盆的後旋移位多;而由於其拮抗肌的損傷,使骨盆前旋移位致其下肢相應延長的少,所以在查體過程中,確實排除下肢相對較短的一側腰部肌群病變時,才能考慮其對側肢體其拮抗肌的病變導致同側肢體的延長。

        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肌肉的損傷可以出現下肢的不等長,比如肩周的病變,頸椎的病變,同樣可以牽拉腰部肌群形成病變,但從力學原理上講,它們對身體力線的維持都不足夠與腰部肌群相抗衡。所以說,在整體力線的調整時,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調整使骨盆移位的肌群,而不是首選頸肩部肌肉的損傷。只有在下肢等長,脊柱的前後力線沒有明顯失衡的狀態下,才能直接治療其他部位的肌群病變。

    在觀察患者整體力線的過程中,往往有一種現象——腰曲變平的患者,其頸曲同樣容易變直,而腰曲增大者,相應頸曲增大,這就是人體的力線原理。因為在人體脊柱的四個曲度中,頸椎和腰椎的曲度是前弧形,即椎體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微微向後凸,這就是人體為了適應正常的行走、跳躍,而形成對重力自足底向頭部傳導的緩衝裝置,保護內在臟器及腦組織免於直接受到重力的衝擊損傷。而當頸曲、腰曲出現變化時,胸曲和骶曲的表現形式上,按常理也會發生改變,同樣由後凸型向前移動變直,但這裡就有人體的解剖特性——骶骨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一整體骨,無法改變其弧度。而胸椎由於由胸椎骨、肋骨、胸骨共同組成一骨性容器保護內臟,其弧度的變化較小,多數還是有可以變化的空間的,這個空間的形成其實就是維護肺在呼吸時的擴展空間。那麼由於頸曲和腰曲的改變會牽拉胸椎,使其由原來輕度後凸的形狀而變直,那麼這樣的變化是必然導致胸廓容積的壓縮,使人體肺活量減少,在此類情況下還牽拉影響到呼吸肌的鬆弛度,使其肌緊張,影響呼吸的深度,加重呼吸的不暢,所以此類病人還會出現胸悶不適的感覺。由於氣體的交換不暢,那麼會導致人體沒有足夠的氧氣供應,而使全身臟器的功能受到影響,所以豎脊肌病理變化的形成,無論在頸椎或腰椎都會產生對整個脊柱的影響,以至於使人體的所有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頸曲腰曲增大,而導致胸曲的後凸增大的情況,那麼這些曲度的改變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怎麼去判斷哪裡是原發?哪裡是繼發形成曲度的改變呢?在這一病理變化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治療呢?

    首先來說一下腰曲的改變,因為它的變化常見,相對於其他曲度的改變相對容易,這一曲度的改變又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有的是肌肉自身的病變,有的由於其他疾病導致。比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他們有一共同特性——椎體變平或後凸,而且在突出部位的椎體最明顯,這也是我們判斷患者是否真正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有力證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多腰椎間盤在急性突出過程中,有一明顯的病理變化及姿勢代償性變化,就是當纖維環破裂而使髓核脫出進入椎間孔時,使椎間孔的壓力突然增大,此時還在為了使容積增大來緩解這種壓力減輕疼痛,採取使腰椎後凸來增大容積,這個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附著於兩椎體間最後側的黃韌帶受到牽拉。由於這種緩解疼痛的時間過長,而韌帶為了加強自身的被動受張力而增加韌帶的強度而變厚,這種增厚的原因還來自於無菌性炎症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黃韌帶的炎症水腫,導致其纖維化,最終黃韌帶組織內的膠原蛋白減少,彈性降低,脆性增加,黃韌帶的慢性病理損傷機制形成,體積增大,瘢痕形成,這就形成了很多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雙壓征,既有向後突出的椎間盤,又有同位椎體黃韌帶的肥厚,最後形成同位椎體的後凸移位。它這一病理征造成局部的構造變化,永遠大於我們常說的:由於腰椎間盤突出而刺激椎周深層肌的病變攣縮而引起的腰曲改變的結果,因為多數醫生認為,腰曲變大的是由於深層肌的損傷,也就是說當腰椎局部又有深層肌的損傷,而又違反常理的腰曲變小或後凸,那麼很可能有椎間盤突出的存在。

     排除此類病理征的存在,人體的腰曲的增大,對此處的深肌群來說,那就是深層肌的病變,這個既包括位於椎體後緣的迴旋肌、多裂肌的痙攣、攣縮,直接收緊了椎體的小關節;又有腰大肌的攣縮向前的牽拉,所以此時的查體多出現棘突尖部的壓痛,這種疼痛的反應,以往大家都認為是棘上韌帶的病變,其實這是一種深層肌群的牽拉反應,當然正常肌群是不會出現疼痛的。當深層肌,無論是多裂肌還是呼吸機及橫突間肌都是跨椎體肌束,當出現病損時,壓迫單個椎體尖是對單個椎體的牽拉,對深層肌束相應受到被動牽拉而出現疼痛,所以患者出現疼痛癥狀,但他不會告訴你是局部還是來自於深處的疼痛。假如高度懷疑是來自深層肌的多裂肌的損傷,可以在棘突旁由一側由外自內及深處擠壓出現疼痛,那麼就是多裂肌損傷。懷疑是迴旋肌損傷的話,令患者充分放鬆的情況下,由正中線內側向外將腰最長肌推移,指尖緩慢深壓,接近觸及椎板時尋找痛性條索或結節,排除局部關節囊病變,找到的一般會是迴旋肌的病變。至於是長迴旋還是短迴旋並不會分的太清楚,假如必須分清楚,而它們確實是單獨發病的時候,那麼越靠近正中線,而且疼痛跨越兩個以上椎體的是長迴旋肌。而疼痛位於關節突及椎板而靠近外圍,跨越一個關節是是短迴旋。對於橫突間肌的診斷,只能靠正中線旁開2.5CM以上的最長肌及腰髂肋肌的深部壓痛來判斷。

       上述深層肌的診斷僅限於在腰椎1-4,腰5到骶骨面處的豎脊肌及背闊肌多變薄而移行為堅韌的肌腱組織,而多裂肌又變得異常強大,豎脊肌的推移不容易實現,那麼此處的查體除了考慮深層肌的壓痛外,還要排除淺層肌的牽拉痛,排除的方法就是首先找到淺層肌的起點及肌腹進行觸診。

假如腰曲變小變淺,急性疼痛期,腰大肌的腫脹體積的增大可以推移椎體向後而出現腰曲變淺;腰方肌的急性期,患者為了放鬆肌束來達到緩解的目的,也多採用向前彎腰或側卧而使腰曲變小;而此時豎脊肌的急性損傷,患者卻不能彎腰,而緩解方式卻是直立,略微後仰,此時腰曲的變化多因豎脊肌的牽拉而變淺。當病變處於慢性期時,腰曲變淺則多是豎脊肌中的腰最長肌的攣縮病變引起的,此時查體的部分多位於上腰段及下胸段的肌肉,尋找明顯壓痛點。而整個腰部的豎脊肌卻是明顯的高張力及壓痛感,原因是最長肌的肌纖維除了移行為聯合腱外,還有部分是附著在棘突的,所以當腰最長肌出現病變時,可以將椎體拉起、收緊而變平,這就出現了很多下腰痛患者,我們只需要治療上腰段的豎脊肌即可。

胸椎曲度的改變這個很好判斷,它的改變同腰椎正好相反。胸椎後凸曲度變大是由於深層肌攣縮引起,而後凸曲度變小是由於淺層肌攣縮改變,在正常查體時很常見,比如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是最典型的例子。分析一下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畸形形成的原因,此類疾病稱為不死的癌症,病理變化以晨僵、脊柱活動障礙並伴有明顯的疼痛,教科書上稱之為病因不明的一組免疫性疾病,中醫書上稱痹症。咱們平時看到的是骨質的變化,比如骶髂關節鈣化,軟骨的消失等。多數患者以下腰痛、晨僵為主要臨床表現。無論哪一部位的癥狀及體征,其實這是一典型的生物力學上的改變,其實真正的病因並不是不明原因的。寒痹的認識更準確,但這不能解釋更多的病因,現在從生物力學角度分析:其實最早發病的應該是脊柱淺層肌的病變,而病變的主要是最長肌及髂肋肌,這是以逐漸力學改變形成的一現象,並非其它原因。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病變呢?且各不相同,下面簡述一下個人淺見,我治療過近百例此類病人,堅持治療完畢的現在都不錯,複發的很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大家都說這一類患者沒有治癒的可能,但他們實際情況卻恢復得很好。我對此類疾病的治療,一般從脊柱俯卧位時的最高點治療,多位於胸椎的T9/T10,從整個人體脊柱力學上講,這是人體在病變過程中形成的最高應力點,解除最高應力點的張力,然後通過逐段的向兩頭解除脊柱的高張力,使肌肉鬆弛下來,達到以松治痛,促進局部供血,而達到使軟組織修復的目的。      

    具體病因分析如下:接觸這些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他們有一共同的特點——體質差,這種體質差並不是說看上去不健康,很羸弱,而是不喜歡過多運動的人導致自身肌肉的不強大,尤其是背部肌群。再者,有受潮受寒史。曾經詳細問過一病人,因為看上去他很強壯,強脊炎的體征不是很壞,而且干過裝卸工,按理說不應該出現這麼重的寒氣侵襲。他告訴我說在20多歲那年夏天,中午每當忙完工作後,大汗淋漓,這個時候他喜歡躺在剛蓋好的車間水泥地面上休息,地面是濕漉漉的,而且特別涼快,美美地睡一覺,他感覺特變舒服。這樣一個夏天后,慢慢的腰部變僵硬、疼痛了,他的這一敘述,使我靜下心來明白了一個道理。病情分析是這樣的,當他幹完活後,此時他的後背肌群正好處在膨脹充血階段,血流加速,而且此時汗腺也是張開的,淺深筋膜在肌肉這種體積增大的情況下受到牽拉變薄,張力增大。那麼這個時候突然在靜止狀態下,外束的潮濕、低溫接觸皮膚,汗腺管由於受到低溫刺激,加之潮濕,水分含量高,加速對體表的散熱,汗腺管突然收縮,停止代謝,肌肉因勞作產生的雜質、水分等代謝產物不能繼續排泄而瘀滯,與之相連的淺、深筋膜,即肌筋膜的收縮擠壓了正在充血的肌束,使局部的靜脈出現痙攣,肌肉代謝障礙,進而加重肌肉的高張力,使動脈痙攣,相應地減少肌肉的供血供氧,使肌纖維在得不到正常營養下,強度降低,局部張力增大,肌束收縮,加速缺血。而位於淺表的豎脊肌首當其衝,在豎脊肌中最長肌及胸髂肋肌又是最早接觸地面,而局部承受壓力最大的胸椎最高點及肌肉保護相對最差,最容易缺血的骶部首先受到影響。而胸椎最高點處是胸最長肌及腰最長肌的起點及肌束的位置,使其產生痙攣收縮,而聯合腱的持續張力,擠壓其下面的多裂肌及其它軟組織,導致局部營養代謝障礙,骶髂關節面的軟骨本身就是容易受到缺血的影響,而逐漸軟化吸;而軟骨下面的骨松質,在深部軟組織消融病變的情況下,由於沒有了保護,代償性出現骨化,而關節間隙也由於軟骨面的消失而變得異常狹窄,這就出現了常有的骶髂關節面的損傷的X線征,成為強直性脊柱炎最有利的證據之一。而在軟骨消融的過程中釋放的致痛因子,又可刺激關節囊及周圍韌帶和肌肉,使其同樣出現缺血缺氧狀態而病變最後纖維化。這些組織形成鈣化的因素還有另外一種原因,那就是常說的兩面夾擊:內部消融的軟骨面形成的高張力,外面病變後形成高張力的豎脊肌對此處由外向內產生的擠壓使骶髂關節形成一密閉的腔隙,病變形成的纖維化、骨化在所難免。至於竹節樣改變的椎體,其形成機理同骶髂關節形成機理是一樣的,也是在豎脊肌的高張力狀態下,使脊柱之間的椎間盤受到極大擠壓力,使椎間盤在正常形態下的緩衝作用失靈,這種緩衝作用,即在壓力增高時將軟骨盤內的水分擠壓出纖維盤。正常狀態下或平卧時,由於纖維環及軟骨盤自身的彈性,將水分子營養物質回吸到椎間盤內達到自身營養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在豎脊肌強大的拉力下,無法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使椎間盤缺失營養而發生病變。其機理及病變過程同骶髂關節是一樣的,先有椎間盤自身的病變,然後刺激周圍韌帶而發生纖維化,最後從腰骶部向上依次出現竹節樣改變,但最終病因的罪魁禍首卻是變性的豎脊肌,尤其對椎體產生直接拉力的腰最長肌。至於患者的血沉為什麼增高?又為什麼稱為風濕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的問題將另外講述,在此不一一表達。

    再繼續說胸椎曲度的改變,當深層肌損傷時,主要指直接附著於椎板及棘突上的迴旋肌和多裂肌,由於它們的痙攣,肌束變短,收縮拉緊本來就向後弓起的胸椎,使弧度增大。因為這些肌肉只是跨一個或二到三個關節,所以它是在局部做功,力臂較短,所以才會形成這一現象。而相反的是胸椎曲度過平的形成,則是由於力臂過長,縱跨多個關節的豎脊肌的痙攣或攣縮牽拉造成的,它就像弓弦一樣,作用於肌肉的兩端,而將力的方向推移向前,而胸廓的形成又由於椎體及肋骨、胸骨的支持,沒有向前的空間,所以以變平為主。

複雜的頸椎,因為頸椎上附著的肌肉最多,又是人體最靈活的椎體,所以損傷的機率很高。據統計,成年人頸椎病的患病率高達百分之九十。頸椎椎體的結構複雜,細微的移位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也最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從人的整體力線來說,腰部曲度的改變最易導致頸曲的改變;而頸曲的改變則對腰曲的改變影響不大。所以當我們發現頸曲變直、反弓或者曲度加大時,是有必要查看腰椎是否有明顯的變化的。一般認為假如同時出現腰曲改變,而它的變化正好與頸曲變化一致,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它的原發病很可能是導致腰曲變化的病理征,如前面所說的腰椎間盤突出,豎脊肌的損傷等。假如頸椎病的曲度不一致,或者明明頸椎曲度出現了反弓或加大,而腰曲沒有改變,那我們只能首先考慮頸椎自身病變,那麼導致頸椎曲度改變的肌群的作用力都是怎麼分配的呢?

    頸椎的旋轉移位:這一移位,又分頸椎的左右旋轉,仰旋和俯旋移位。單個說起:第一頸椎——寰椎,附著在此椎體的肌肉多數較小,比如棘突處的頭後小直肌,附著在橫突處的頭上斜肌、頭外直肌、頸夾肌、肩胛提肌、頭下斜肌等。C1與後枕部間隙很小,力臂較短,較小的左右旋轉不易發現,但它容易出現俯旋移位,導致寰枕間隙變窄,而此時多數患者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椎動脈缺血的臨床癥狀,常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導致形成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過去,在《針刀醫學原理》中,朱老師提出了一個寰枕筋膜攣縮,但我認為這一稱謂亦不完善。它自身是一韌性組織,它和全身其它韌性組織一樣,沒有肌束,沒有主動收縮性,只存在被動延展性,可以增厚,沒有短縮,它損傷的原因無外乎頸椎過度長期低頭牽拉。但它又是處於力臂的最裡層,力臂最短,這種情況下,寰枕筋膜幾乎不存在過度牽拉,所以認為它的病變的存在值得商榷。那麼剩下的就只能考慮附著於其上的肌肉的病變了,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就是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了。它們的作用是支持固定第一頸椎,保護從其下面穿行的椎動脈。長期低頭工作,或者受涼受寒,除了這兩小肌群自身受到牽拉損傷外,還會受到病變淺層肌的直接擠壓,出現高張力缺血狀態而病變。所以當出現枕下肌群病變時,幾乎沒有孤立的,都存在淺層的斜方肌、頭半棘肌的病變;也可以說它們是導致頭後大、小直肌及頭上斜肌損傷的罪魁禍首。當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出現病變攣縮,會將第一頸椎椎體自後向前傾斜,導致寰枕間隙變窄,進一步擠壓椎動脈。此時寰齒關節的位置同樣發生改變,齒突向後更靠近寰椎椎體而變窄,而仰旋移位是指椎體受到來自後下肌群的牽拉,多見於附著於橫突及側塊的頸夾肌、肩胛提肌的病變,這一仰旋,對人體自身的病變是牽拉椎體旋轉而導致椎動脈位於橫突孔處出現剪性壓力而受阻。也可以牽拉頭後小直肌使其肌纖維緊張而直接擠壓刺激椎動脈而影響供血,也可能出現椎動脈受到牽拉時,刺激附著於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使其興奮,出現椎動脈自身收縮而出現缺血。

第一頸椎的側旋移位也很常見,只是大家都去關注寰齒關節的變化,而沒有注意導致寰齒變化形成的原因,治療方法——手法整復,總想用手法來糾正寰齒間隙左右的變化,假如齒突並沒有偏歪,那就是寰椎側塊上下移位,那麼此時附著於C1橫突的肌群發生病變攣縮牽拉引起,而這種情況多伴有多椎體的整體旋轉,出現頸椎的側屈及左右旋轉的同時存在,而出現這種現象時,我們還是要檢查腰椎及骨盆是否有偏移,下肢是否等長,從而確定原發病的部位。

第二頸椎又稱樞椎,因為它有齒突位於寰椎內,形成一特殊的寰樞關節,從外觀看樞椎的棘突、椎板、關節突處都異常強大。根據進化論原理,說明它受到外界異常強大的拉力而形成。它受到力的影響也最大,看一下附著於它上面的肌群也就驗證了這一點。它同第一頸椎一樣,同樣存在各種旋轉及移位。附著於棘突的肌肉,主要是強大的頭後大直肌,側方位的頭下斜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向外移動而附著於關節突關節的頸夾肌;附著於橫突由後向前的肩胛提肌、中斜角肌。當這些肌肉損傷出現牽拉時,比如:頭後大直肌、頭下斜肌的病變,可以將椎體向前下旋轉,使齒突俯旋移位。而當一側病變時,可出現齒突向一側偏移。當肩胛提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在此處病變時,則出現齒突的仰旋移位。當單側的中斜角肌、肩胛提肌、頸夾肌出現病變時,同樣可以出現齒突的側方移位,因而在遇到此類情況下,如果只是用手法整復錯位的椎體,而不去考慮肌群的病變,是有失全面的。

    頸椎的第三、四椎體,一般作為一個序列來說,因為除了前斜角肌是唯一起自第三頸椎的肌肉,其他肌群不是同時附著於此,就是同時通過此椎體或與其他椎體一起擁有附著於此的肌群,比如:迴旋肌、多裂肌。但是患者另一現象是頸椎曲度變直與反弓往往首先出現於此,所以我們經常在X片上發現這類特徵。那麼哪些肌群在這裡出現病變而使其變直呢?首先考慮附著於棘突上的斜方肌,當雙側斜方肌同時病變時,可以將椎體拉起;再者,考慮深層肌的病變,比如多裂肌、迴旋肌的病變,並不像腰椎那樣使曲度變大,而是變直。所以我們在查看X片時,很少發現頸曲過度前凸現象。棘突偏歪的現象在此段比較常見,多見於單側肌群的病變。

    最複雜的下頸段C5、6、7,不單獨去理解,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因為它們共同擁有的肌肉的起點和止點太多。它們既是一些集中點,又是力的傳導點。以第七頸椎為例:從淺至深層有:斜方肌、頭夾肌、半棘肌(包括頭半棘肌、頸半棘肌)、通過的肩胛提肌、附著於關節突關節的頭最長肌;始發於此的頸最長肌、頸髂肋肌、深層的多裂肌、小菱形肌、迴旋肌、橫突間肌、雙側橫突上的前、中、後斜角肌等等。所以它們既是由上頸段發出的肌群的止點,又是上胸段部分肌群的起點,還是斜方肌在此處最大的牽拉點,所以在影像學上往往看到頸椎的反弓,這種現象的出現既要考慮來自於後枕部肌群的病變。比如:頭最長肌、頭夾肌、頭半棘肌、斜方肌對它向後上方的牽拉力;又要考慮小菱形肌、頸最長肌、頸髂肋肌、後斜角肌、中斜角肌向後外下方而來的拉力,所以在判斷時往往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這兩個肌群既協同穩定椎體,又相互拮抗,形成人體特有的,最複雜的上、下拮抗的肌群,所以此處的棘突最長,肌層最厚,而又是最容易出現病變的部位。

     綜上所述,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整體力線的整體觀念在疾病的防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整體與部分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然而限於時間有限,這篇文章仍有很多欠缺,上述闡釋的內容也只是整體力線的一部分,尚有骨盆、膝關節、踝關節等人體多個力線沒有涉足,就單純一個踝關節的陳舊性扭傷,亦會引發膝關節、骨盆、腰椎等代償性損傷,所以局部力線對整體力線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需要補充的內容還有很多。

 

推薦閱讀:

女人最不理解的「男事」
如何理解中醫「忌口」
怎麼理解陳坤開講中"自卑的驕傲"這個狀態?
拍下同性戀母親的紀錄片,女兒要做的是揭開母親心上的傷口
女人如此不容易,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TAG:理解 | 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