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 2

[圖文]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 2

16、趙高 
趙高是在中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奸詐人物,「指鹿為馬」就是和趙高有關的成語。司馬遷在《史記》里,並沒有單獨為趙高列傳。後人只能從《秦始皇本紀》、《蒙恬列傳》、《李斯列傳》等篇章中零散的看到一些和趙高相關的事情。 
趙,是戰國時期趙國王族的姓氏,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一支,在爭鬥不止的戰國時代,趙高的祖上可能是從趙國到秦國來做人質的,後來就一直留在秦國,他的子孫後代就流落在咸陽的市井當中,成為了秦人。此後,這些趙國的貴族和普通的庶民已經沒有區別。趙高的母親一直生活在秦國為收容刑滿釋放的犯人的官府手工作坊里,趙高和他的兄弟們就是在那裡出生的。 
在秦始皇還是秦王的時候,因為趙高身強力大,又精通法律,所以就被提拔為中車府令掌管秦王的車輿。除此之外,秦王還讓他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判案斷獄的方法。這個職位雖然不高,卻讓他成了秦王的近臣。趙高做中車府令,一做就是十多年,直到秦始皇去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丞相李斯、始皇帝的小兒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等陪同。在這次出行中,趙高掌管著府璽。在回來的路上,當他們走到沙丘時,秦始皇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不行了,就讓趙高給公子扶蘇寫信,叫扶蘇把軍隊上的事交給蒙恬,回來主持自己的葬禮。可是趙高並沒有把這個旨意送出去,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使出了渾身解數,在丞相李斯和胡亥之間遊說。最後在趙高的導演之下,演出了一場宮廷政變。他們假託秦始皇的遺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自裁。扶蘇自殺了,可蒙恬沒有自殺,回到咸陽後,他被關了起來。 
胡亥登基以後,封趙高做了郎中令。胡亥是一個沒有能力、只知道沉溺於吃喝玩樂之中的人,趙高成了胡亥的親信。於是趙高就借著胡亥之手,展開了排除異己的行動。首先是蒙恬、蒙毅兩兄弟,然後是秦始皇的兒女們,接著朝中那些敢於說真話的人,都一一被趙高打壓。趙高的胃口越來越大,他看上了丞相的職位,於是針對丞相李斯的行動展開了。趙高先使胡亥對李斯不滿,然後誣陷李斯父子要謀反。李斯百口莫辯,被腰斬。 
李斯死後,趙高名正言順地當上了丞相。羽翼已經豐滿的趙高漸漸地不把胡亥放在眼裡了,他想乘機登上皇位。他殺掉了早就被孤立起來的胡亥。可是當趙高來到大殿之上,想宣布自己登基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一個大臣支持他。無可奈何的趙高只好立扶蘇的公子子嬰為帝。然而,帝國已經不存在了,子嬰登基時的稱號是秦王。
子嬰早已經耳聞目睹了趙高的種種罪行,他不願再重蹈胡亥的覆轍,就和自己的貼身太監韓談商定了一個斬除趙高的計劃。等到登基的時間到了,趙高便派人來請子嬰。可子嬰推說有病,怎麼也不願意去。沒辦法趙高只好親自去請。等趙高一到,太監韓談一刀就把他砍死了。 
趙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他處心積慮地沿著血腥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上了高位。可是這條路上有太多的陰謀、權術和恐怖,他在走上去的同時也失去了回來的路,就在高位上,他跌向粉身碎骨的深淵。趙高死了,大秦帝國往日的雄風也不可能再恢復。 

 

 

17、蕭何 
蕭何是秦末沛縣人,在他年輕的時候當過沛縣的功曹,負責縣裡一些事務。他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都有研究。蕭何的性格也很隨和,他當時結交的朋友有泗水亭長劉邦、捕役樊噲、書吏曹參、劊子手夏侯嬰、還有吹鼓手周勃,由於他們的年齡十分相近,性情也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蕭何見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對他格外佩服,並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豪傑雲集響應,從此天下大亂。此時的蕭何仍在沛縣當功曹,他和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在蕭何的幫助下,劉邦佔領了沛縣,他們在縣衙大堂舉行了儀式,誓師起事,並按楚國舊制,稱劉邦為「沛公」。從這以後,蕭何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勛。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打進了秦國的都城咸陽。將士們見秦都宮殿巍峨,街市繁華,居然忘乎所以,乘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受不了誘惑,開始飄飄然起來。可是蕭何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他急忙派士兵包圍了秦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以後查用。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為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蕭何的這種做法足見他的深謀遠慮。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以後,就在巴、蜀、漢中之地休兵養士,廣招人才,等待時機再和項羽爭個高低。就在這段時間,韓信來到了劉邦的隊伍中。雖然有蕭何的多次推薦,韓信並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心灰意冷的韓信逃跑了。蕭何聽說了之後大吃一驚,他馬上放下尚沒處理完的公務,策馬追趕韓信。蕭何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了,還沒追著韓信。正想下馬休息一下,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徘徊。蕭何頓時抖擻精神,快馬加鞭,趕了上來。蕭何勸了韓信很久,但韓信還是不為所動。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策馬趕到了。在兩個人苦苦相求之下,韓信回去了。在蕭何的再三力薦之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正是韓信,在楚漢戰爭之中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勞。 
當劉邦揮師東進的時候,蕭何一直是他強大的後盾。蕭何坐鎮關中,徵發兵卒,運送糧草,供應漢軍。同時蕭何還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秩序。有關事項每次蕭何報呈給劉邦,劉邦都會同意,允許照辦。即使來不及報告,蕭何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先行執行,等漢王回來再作報告。劉邦幾次戰役皆有士兵棄軍逃跑,當時 蕭何如果稍有二心,就可以置劉邦於死地。可蕭何每次都徵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的缺額,劉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很多次都能轉危為安。 
劉邦稱帝之後,蕭何擔任丞相。他一直坐鎮國家,愛護百姓。可是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受到了劉邦的猜疑。為了能讓劉邦釋懷,蕭何只能自毀名節。公元前193年,年邁的蕭何,終於卧病不起,在最後一次向朝廷推薦賢臣之後,安然地離去。

 18、張良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來形容他並不過分。作為劉邦得力的開國謀臣,張良並不是一個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可是他的智慧卻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了的。除了正史,張良還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傳說故事。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韓國的貴族世家,他的祖父開地在韓國做了三朝的宰相。他的父親張平是在韓國做了兩朝的宰相。到了張良的時代,韓國已經從衰落走向了滅亡。張良的心裡有著一種亡國亡家之恨。青年時代的張良,就是懷著這種復韓的雄心,悉散家財,訪求刺客。後來他找到了一個力士,做了一個大鐵椎,在博浪沙襲擊了秦始皇出巡時的用車,可是擊中的卻是副車。被懸榜通緝的張良,不得不埋名隱姓,他逃到了下邳,在那裡靜靜的等候。就在這裡,發生了一個帶有傳奇性的事件。 
一天,張良走到沂水圯的橋頭,遇到一個穿著粗布短袍的老人,這個老人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吃了一驚,但還是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讓張良給他穿上。張良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獃獃的看著老人走遠,只見那老人走出了一段路後又折了回來,又返回到了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 五天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還是恭敬地跪在地上答應了。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可是老人比他來得還早。老人看見張良來到,就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天後再來!」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這一次他終於比老人來得早。張良以至誠和隱忍感動了老人。老人送給張良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說完老人揚長而去。等到天亮,張良捧書一看,竟是《太公兵法》。經過多年的學習,張良成為了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謀士。 
在秦末的農民起義開始以後,張良投奔一個叫景駒的農民軍領袖。在路上,他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的起義軍,兩人一見如故,張良果斷地決定跟從劉邦。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張良幫著劉邦打進了咸陽,並讓劉邦採用了安民的政策。而在項羽擺下的鴻門宴上,張良審時度勢,保住了劉邦的性命和實力。當劉邦在巴蜀之地做漢王的時候,張良建議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使劉邦的實力大大地增強了。在垓下張良使劉邦抓住了要害,讓韓信和彭越不但為劉邦解了圍,還迫使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劉邦最大的對手被消滅了。 
在劉邦建立了大漢江山後,開始對功臣大加殺戮。張良看到了情勢的變化,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於是自己請求退隱。他摒棄了人間的俗事,專心修道養性。作為一位能夠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張良晚年的激流勇退為他的一生畫下了完美的句號。 

 19、陳平 
陳平是漢初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也可以叫做陰陽家。 
陳平是河南陽武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一直和哥哥住在一起。那時他的家裡十分貧困,可陳平又偏偏喜歡讀書,尤其喜歡黃帝、老子的學說。陳平的哥哥就承擔了家中的全部勞動,使陳平有時間出外遊學。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並立魏咎為魏王。陳平辭別了兄長,前往臨濟投奔魏王。在魏王那裡,他的計策沒被採納,自己反被讒言詆毀,遭到魏王猜忌。陳平只得去投奔項羽。在項羽手下,他先被封為信武君,後來因為戰功被拜為都尉。 
公元前205年,項羽惱恨殷王司馬昴降漢,表示要盡斬昔日參加平定殷王反叛的陳平等將士。陳平也逐漸看清了項羽的弱點,知道項羽很難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任,就離開項羽,投奔到當時勢單力孤的漢王劉邦麾下。陳平到漢營之後,和劉邦談論天下大事,十分投契。劉邦立即按照陳平在項羽麾下的官職拜為都尉,還讓他留在身邊作參乘,並監護三軍。不久,劉邦又力排眾議,毅然拜陳平為護軍中尉,擔負起監督諸將的責任。 
從這以後,陳平為劉邦出了很多的計謀,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帝國、解決各種危機。公元前203年,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裡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他的外援和糧草通道被斷絕。劉邦向項羽求和,可是項羽不同意,劉邦十分憂慮。陳平獻了條計謀,他讓劉邦從倉庫里撥出4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讓這些人散布謠言說:「在項王的部下里,范亞父和鍾離昧的功勞最大,但卻不能裂土稱王。他們已經和漢王約定好了,要共同消滅項羽,分佔項羽的國土。」這些話傳到項羽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對鍾離昧產生了懷疑。他甚至懷疑范增私通漢王,對他很不客氣。在陳平的離間計下,范增不久就去世了。接著,陳平讓劉邦假降,然後讓將軍紀信化裝成劉邦的樣子和2000個美女一起進城。在這個期間,劉邦趁亂逃了出去。就這樣,陳平瞞天過海地解了劉邦的滎陽之困。 
滅了項羽之後,陳平又協助劉邦削平異姓諸侯王。劉邦依靠陳平的計策,輕而易舉擒住了韓信,消除了心腹大患。公元前200年,在和匈奴作戰時,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危在旦夕。陳平發現匈奴的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十分寵愛,就送了很多禮物給閼氏。通過閼氏的輸通,解除了圍困。 
劉邦去世後,漢惠帝的年紀還很小,呂后擅權。陳平害怕受到讒言的中傷,堅決請求留在宮中宿衛,他被授以有職無權的郎中令的官職,主要任務是輔助教導惠帝劉盈。陳平擔任郎中令後,對朝中劉氏家族與呂氏外戚之間的鬥爭佯作視而不見,只是全力輔導惠帝。為了解除呂后的疑慮,陳平開始縱情酒色。呂后死後,陳平聯合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反呂勢力,誅殺了呂后的餘黨,擁立文帝,從而維護了漢初的統一局面。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陳平確實是一代名相,他胸懷大志,縱橫捭闔,有著很強的能力。但如果從人性角度來說,他貪婪奸滑,詭計多端,借刀殺人,毫無人性,是後輩君子所不齒的。

 20、周勃 
公元前176年,一位曾位列三公、赫赫有名的大將軍以謀反罪被捕下獄。萬般無奈之下他用千金賄賂獄吏,得到「以公主為證」五個活命大字。將軍這才如夢方醒,趕緊讓自己的媳婦,漢文帝的女兒、大漢的公主,去找太后說情。最後案情查清,將軍被無罪釋放。他重見天日時不禁發出了「吾嘗將百萬軍,安知獄吏之貴也」的感嘆。 
這位靠一個小獄吏指引才得已洗刷冤屈的大將軍名叫周勃,是劉邦的老鄉,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周勃少時家境貧寒,靠編織養蠶用的薄曲和演奏喪樂為生,後來當了一名小軍官。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周勃以侍衛官的身份跟隨劉邦攻打胡陵、豐邑,又在碭郡擊敗秦軍。在攻取下邑時,周勃率先登城,被劉邦賜予五大夫的爵位。周勃率部跟著劉邦與秦軍交戰,他的軍隊表現非常出色,他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表現神勇,被任命為虎賁令(相當於現在的警衛隊隊長)。周勃一路跟隨劉邦擊敗王離、趙賁等部,進軍咸陽。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主咸陽,秦朝滅亡,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周勃也被劉邦封為威武侯,入漢中後被拜為將軍,跟隨韓信平定三秦。楚漢戰爭爆發後,周勃先是駐守鎮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重地,後率軍投入成皋主戰場,與項羽正面對峙。公元前202年,周勃先後攻取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等地,佔領泗水、東海兩郡(今皖北、蘇北一帶),共拿下二十二個縣。當燕王臧荼反叛時,周勃又隨高祖平定叛亂,立下首功。 
公元前201年,周勃被授予世襲爵位,在絳縣享有八千一百八十戶食邑,號稱絳侯。隨後又在平定漢初各諸侯王的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周勃先是跟隨劉邦平定韓王信反叛,被升為太尉,掌管全國軍政大權。後又率軍討伐叛將陳豨,平定了雁門郡的十七個縣和雲中郡的十二個縣。最後殲滅陳豨軍隊,斬殺了陳豨,俘虜了多名大小官員,平定了代郡的九個縣。公元前194年,燕王盧綰造反,周勃代替樊噲出征平叛。周勃這次獨自指揮大軍,攻下三座城池,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活捉了盧綰的大將、丞相各一人,大獲全勝。 
劉邦死後,周勃輔佐漢惠帝,繼任太尉,但兵權卻被呂后剝奪,甚至連軍營大門都進不去。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呂氏準備發動叛亂。八月,齊王劉襄帶兵率先討伐呂氏,周勃趁機連同陳平,施計巧奪呂祿軍權,順利掌控了北軍。隨後他派人斬殺呂產,掌控南軍。再逐步誅殺呂氏諸人,肅清呂氏勢力,成就誅呂安劉大計。同年,周勃與眾大臣合議,擁立代王劉恆為漢文帝,任右丞相,食邑增至一萬戶。 
周勃厚重少文,為人耿直純樸,說話喜歡直來直去,又不拘小節,對政事也不大精通,在任丞相期間遇到許多諸如「汗流浹背」之類的尷尬。後來經人指點,為免自己功高震主而獲罪,周勃主動向文帝請辭回到封地。公元前178年,左丞相陳平病逝,周勃又被文帝召回,復任丞相。十個月後,漢文帝要所有的列侯回自己的封地,周勃為作表率,再次辭相回到絳縣。前後加起來,周勃做丞相的時間還不足一年。公元前169年,周勃逝世,爵位由長子周勝之繼承。周勝之因殺人被處死後,爵位便由周勃的另一個兒子周亞夫來繼承。 

 21、周亞夫 
周亞夫,是周勃的第二個兒子,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沾了父親周勃的光,他剛剛入仕,便做了河內太守。而周勃的絳侯之位則由長子周勝之繼承。周亞夫知道「自己沒有繼承父親侯位的機會」,老老實實做著分內的事情。突然一天,一個以看相著稱的老太太自告奮勇來到他的府第,說他「命相尊貴,不能封侯,也是將相。」三年後,周勝之殺人犯法,文帝念周勃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沒有剝奪周家爵位,周亞夫繼承了爵位,預言兌現了。可是,這個老太太當年還說了一個預言:「在你的嘴角,有一條豎直的線紋,有這種面相的人可能會餓死。」 
公元前158年,一向蠢蠢欲動的匈奴再次進犯漢朝北部邊境,文帝緊急布置邊疆防守並加派軍隊保衛長安。漢朝文景兩帝時,朝野上下風行黃老哲學,主張「無為而治」,匈奴進犯,也不組織大規模反擊。當時,長安附近駐軍有三處。第一處是宗正和劉禮領導的灞上駐軍,第二處是由祝茲侯和徐厲領導的棘門駐軍,而第三處正是由河內太守周亞夫領導的細柳駐軍。 
某日,文帝親自到軍營里慰問士兵,名為鼓舞士氣,實則是要看看三路軍隊的精神面貌。參觀團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太監前去通報,說天子來訪。軍門守兵卻冷冷說道:「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詔令。」太監無奈,只能返回討了文帝的符節,接著通報。通報之後,守營士兵才放行,同時還警告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只好死死地拽著韁繩,不敢讓馬走得太快。文帝來到軍中大帳前,只見周亞夫一身戎裝,手持兵器向自己行拱手禮:「甲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一聽,感動得扶著車子向將士們行軍禮。 
參觀完畢,文帝一個勁地向群臣感慨:「灞上和棘門的軍隊,對偷襲的敵人來說如同兒戲一般,只有細柳的軍隊才可以仰仗啊!只有周亞夫才是真將軍啊!」一個月後,匈奴軍退去。周亞夫升為專門負責京師警衛的中尉,掌管了京城的兵權。 
文帝在病重彌留之際,對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關鍵時刻周亞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景帝聽了文帝的話,很快便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 
景帝繼位剛剛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個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周亞夫領兵平叛。梁王被叛軍輪番攻擊,連連向身為軍事首領的周亞夫求救,周亞夫此時表面不發救兵,實則正派軍繞道去截取叛軍的糧草。梁王再次求救,景帝也命令周亞夫增援,又遭拒。事實證明,周亞夫的行事是正確的。經過三個月的周旋,叛軍終因缺糧退卻,周亞夫趁機派精兵追擊,割下了叛軍頭領劉濞的人頭,取得勝利。 
公元前152年,周亞夫升為丞相。漢景帝為了鼓勵更多的少數民族歸順漢朝,便有意封降漢的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為侯,卻沒想到遭到周亞夫的極力反對。景帝大發雷霆,罵周亞夫迂腐沒用。當初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周大將軍只能失落地稱病辭職,告老還鄉。 
沒想到剛辭職不久,便又起事端。周亞夫的兒子見父親年事已高,就偷偷置辦了500副甲盾,等父親去世時做陪葬品用。結果因工錢問題和傭工鬧翻了,傭工一氣之下向政府打了小報告。甲盾屬國家禁品,只能是政府擁有,私人買賣等於謀反。景帝將此案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廷尉審理時,極盡挖苦諷刺之道,羞辱周亞夫「都一把老骨頭了,還想著到了地下謀反」,周亞夫受此屈辱,備受折磨。於是,正應了那個算命的老太太的話「你的嘴角邊緣有一條豎直的線紋,有這種面相的人可能會餓死」——周亞夫絕食五天,吐血身亡。

 22、賈誼 
二千多年前,賈誼在古長沙城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留下了《吊屈原賦》和《鵩鳥賦》兩篇千古名作;二是留下了一口傳說中由他親手鑿的井,井口上小下大,形狀像一個壺,人稱太傅井,至今仍然有不少文人前去懷古。
賈誼公元前201年出生,今河南洛陽人。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公元前183年,18歲的賈誼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於河南郡。河南郡守吳公對他非常器重,並於兩年後將賈誼舉薦給漢文帝。漢文帝很欣賞賈誼的才華,令他做了博士。博士在漢朝時是皇帝的「百度」,皇帝有什麼問題都會向博士們諮詢,可見是學問淵博之人才能勝任的職位。 
賈誼是個優秀的文人,但卻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當時,他提出遣散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被漢文帝採納,不過很多功臣都不願意離開京城,丞相周勃功勞最大,漢文帝就免了他的職位,打發他到自己的封地去了,這樣一來,其他功臣也相繼離開京城。由於是賈誼提出的這項舉措,這些功臣們自然對他懷恨在心。 
漢文帝認為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但遭到以周勃為首的功臣顯貴們反對。文帝有個寵臣鄧通,沒什麼本事就會拍馬屁,賈誼瞧不起他,常常出言諷刺。鄧通也在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外有大臣攻擊,內有鄧通進讒,使得文帝逐漸疏遠賈誼。 
公元前177年,二十四歲的賈誼被貶出京師,到長沙國去當長沙王的太傅。長沙國地處南方,離京師長安有數千里之遙。當時交通不發達,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想起了屈原也是遭讒言被貶,為了表達對偶像的崇敬,也為了抒發自己悲憤和失望的心情,賈誼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 
同年,丞相周勃被人誣告謀反,在牢里受盡酷刑凌辱。賈誼在長沙得知此事,為周勃憤憤不平,就給文帝上疏,提到了「刑不上大夫」的言論。在他看來,君臣一體,如果大臣不得到必要的尊敬,稍有過失便加之責罰,這種做法不免有損於君王的尊嚴。文帝頗以為然,從此以後,凡是大臣有罪,都讓他自殺,而不逮捕入獄受刑罰。 
賈誼在長沙第三年的一個黃昏,有一隻鵩鳥飛進了他的住房裡。鵩鳥就是貓頭鷹,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鳥。賈誼謫居長沙,本來心情就憂鬱,自以為壽命不長,如今貓頭鷹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於是就寫了一篇《鵩鳥賦》,對世界萬物的變化和人間世事的泡桑作了一番感嘆。 
公元前173年,賈誼被召回長安。文帝對鬼神有很多疑問,就問賈誼。賈誼是怎麼回答的,史料沒有記載。但是文帝覺得賈誼的回答很有意思,感嘆道:「我好久沒有見到賈生了,自以為學問趕上了他,現在聽了他的談話,還是不及他啊!」唐朝詩人李商隱寫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識賈誼之才。 
賈誼仍然沒有得到文帝的重用,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懷王那裡去當太傅。後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內疚自責,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公元前168年,賈誼鬱鬱而終,年僅33歲。毛主席有一首《七絕賈誼》的詩,其中有句「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對賈誼表示惋惜。 
在賈誼短暫的一生中,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他寫的《過秦論》和《治安策》,成為歷代人君、人臣的施政參考書。他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具有遠見卓識的政論和建議,文帝還是比較重視,大略是實行了的,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們所不能比擬的。他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對歷史的貢獻,是不會被磨滅的。 
 

 

  23、袁盎 
袁盎不避親疏,正直無私。但又因為他提議讓漢景帝殺了忠臣晁錯,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小人。 
袁盎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00年,字絲,西漢楚國人。袁盎當官的路走得不太順利。漢高祖劉邦創業的時候他沒趕上,呂太后時期,他在呂祿的門下當過舍人,沒有多大的地位,呂氏被滅族以後,他一度失去了工作。文帝上台以後,他擔任中郎官,亦即在宮廷內當侍衛,服侍皇帝的日常生活。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卻是皇帝身邊很親近的人。 
袁盎正直無私,而且宅心仁厚。周勃滅掉呂氏,是擁護文帝登基的大功臣,又是大權在握的丞相,文帝每次見了他,態度都十分恭敬,周勃變得越來越驕傲。袁盎便對文帝說,陛下不應該對周勃過於謙恭,陛下越謙恭,絳侯越得意,就失去了君臣的禮數。 
文 帝聽了以後,覺得有道理,以後見了周勃,態度越來越嚴肅。周勃不明白皇帝的心意,心裡有些害怕。後來知道是袁盎說的話,相當生氣。後來有人告周勃謀反,周勃被關到監獄裡,他的宗族都沒人敢為他說話。袁盎挺身而出,為周勃辯解,周勃後來被釋放,袁盎出了很大的力,兩人因此成了好友。 
在袁盎的政治生涯中,有一個對手不得不提,那就是晁錯。他們兩個素來不和,互相仇視,晁錯在的地方,袁盎總是躲開;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從不去。漢景帝即位時,晁錯升為御史大夫,派官吏查核袁盎接收吳王財物的事,要按罪行的輕重給予懲罰。皇帝下詔令將袁盎貶為平民。吳楚叛亂的消息傳到京城,晁錯說:「袁盎接收了吳王的許多金錢,專門為他隱瞞,說他不會反叛。現在反叛已成事實,我打算請求處治袁盎。他必當知道叛亂的陰謀。」有人將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就請求見皇上,並聲稱吳王謀反打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只有殺掉晁錯吳軍才可能停止。於是皇上下令腰斬晁錯於東市。其實,是晁錯先提出殺掉袁盎的,袁盎只不過是在自衛罷了,這能算是小人行徑嗎? 
晁錯死後,袁盎出使吳地觸怒吳王差點被殺死,是袁盎從前的秘書救了他。這位秘書曾經私通袁盎的丫鬟,袁盎知道後非但沒有怪罪,還將丫鬟賜給他完婚。現在這位秘書見袁盎身處險境,用美酒將看守的士兵灌醉,趁機放走了袁盎。 
袁盎既是一個有俠肝義膽的人,也是一個敢說話的直諫之臣。有一次文帝郊遊,袁盎把文帝寵妃慎夫人的座席向後拉了一下,使之不能與竇皇后同列。慎夫人大怒不肯就坐,在文帝面前數說袁盎的壞話。袁盎對文帝說:「陛下難道忘了呂后人彘的事嗎?」文帝想起呂雉在劉邦死後,把戚夫人砍去四肢扔在廁所里當成人彘的事不僅嚇出一身冷汗,趕忙告訴慎夫人。慎夫人十分感激袁盎,賞了他五十斤金,從此再也不敢與竇皇后平起平坐。 
袁盎死於非命的原因是他太關心國家大事,堅決反對立梁王為儲,結果招致橫禍。當時竇太后多次提出來要立梁王為儲,就是說一旦漢景帝死了,就讓他弟弟劉武來接班。但是,從當時的制度來講,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所以袁盎反對。而袁盎這個時候是犯不著來反對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退休了。但袁盎他覺得自己應該忠心耿耿,應該為國家考慮。故此,袁盎惹起梁王劉武的仇恨,被他派刺客給殺了。 
這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就是受命來殺袁盎的刺客到處打聽袁盎的為人,得知袁盎是個君子後不忍下手。這個刺客最後找到袁盎說:「我是梁王派來殺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但還會有人來殺你的,你還是躲起來吧」。袁盎沒有躲,結果於大約公元前150年被刺身亡。 
司馬遷認為袁盎是一個「仁心為質,引義慷慨」的人,但「好聲矜賢,竟以名敗」,可嘆可嘆。

 

 24、晁錯 
晁錯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00年,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年輕時師從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學思想。晁錯除了學習法學之外,文學功底也很深厚,因此在太常寺任職(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掌管祭祀、教育、禮節等事務。 
晁錯在政壇春風得意是在跟一個叫濟南伏生的人學了《尚書》之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的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到了漢文帝時期,只有一個叫濟南伏生的人懂《尚書》,於是晁錯就被派去學習深造。他原來學的是法學,現在又學儒家學說《尚書》,學問大長,融貫儒法。回到朝廷以後,得到文帝欣賞,任命他做了太子舍人,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後來做到太子家令,算是一個中層官員。 
晁錯擔任的太子家令一職,是太子身邊的重要官位,太子劉啟也很欣賞晁錯。晁錯在太子家裡有「智囊」的美稱,因為他的思想活躍,輔佐太子的同時,經常發表一些文章,比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在當時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歷史上也是很出色的政論文。 
晁錯一大缺點是他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係就不好。等到太子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於現在北京的市長。晁錯越發得意,今天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漢景帝還言聽計從,都採納他的建議,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第一個被惹毛的是當時的丞相申屠嘉,找了個岔子就要殺晁錯。晁錯的內史府在太上廟(劉邦父親的廟)旁邊,晁錯覺得行走不便,就在太上廟的圍牆上又開了兩個門。申屠嘉以太上皇頭上動土,大不敬之罪準備彈劾他。最後漢景帝說: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申屠嘉沒有話說了,回到家裡吐血而死。 
公元前155年,晁錯上書景帝提出了著名的《削藩策》。削藩對於中央來說十分有利,問題是處於風口浪尖的人,必然會承受報復。晁錯提出削藩政策後,他父親跑到京城來勸他:「你這是在疏遠劉氏的關係,畢竟人家是同姓的骨肉,照這樣搞法天下會太平,可我們晁家要危險了。」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晁爸爸無奈,回去就服毒自殺了,臨死還留下句「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我先了斷」的話。聽到削藩的法令以後,吳、楚等七國就謀反了,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漢景帝聽說犧牲一個晁錯能換來天下太平,只得照辦。 
誅殺晁錯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晁錯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可憐的晁錯別說請律師了,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腰斬了。這件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54年。 
晁錯的悲劇在於他的性格和單純的政治思想。《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就是說他又嚴厲,又剛直,又苛刻,又心狠,這樣的性格造成了晁錯被群臣孤立。另外,蘇東坡在《晁錯論》中提到,面對大軍壓境,晁錯提出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說你晁錯這樣做簡直是奸臣嘛,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線,你自己躲在家裡面,是不是等皇帝打敗了以後,你當皇帝?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所以蘇東坡說:即使沒有袁盎的挑撥,晁錯也是死路一條。

 

 

 

  

 

 25、張湯 
司馬遷對張湯沒什麼好感,撰寫《史記》之時將他歸類到《酷吏列傳》中。在司馬遷看來,張湯此人為人偽詐,賣弄權術,是一個卑鄙的小人。但司馬遷並沒有完全否定張湯,「國家賴其便」,也就是說國家靠著張湯獲益了。 
張湯是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出生年月不詳。他父親曾任長安縣的縣丞,掌管一縣的民政、財政、司法、教育等各項工作。張湯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從幼時就熟悉法律條文,很有天賦。 
在張湯幼年之時,有次父親外出,命他看家。回來後發現飯櫥中藏的肉都被老鼠偷吃了,就很生氣地責備了張湯。張湯掘開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並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後在屋中設立了一個「公堂」,又草擬了一篇討鼠檄文,義正辭嚴地對老鼠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審判。他責備老鼠偷吃他人食物,罪大惡極,應當判處死刑,立斃堂下。然後,在房門口把老鼠「正法」了。父親見他雖然很幼稚,但通曉刑名,辦案不亞於老的獄吏,心中暗暗稱奇。從此他便讓張湯學習法律,抄寫案牘。張湯也不負父望,果然成為了一名執法大臣。 
後來,漢武帝得知陳皇后在宮中用巫蠱術謀害武帝寵妃衛子夫,勃然大怒,令時任御史的張湯嚴查涉案人員。張湯得到皇帝御旨,當然不遺餘力,按照朝廷禁止「媚道」和「巫蠱者處死」的律令,將宮女、太監等牽連者三百餘人一併處死。案子審理完畢,張湯馬上得到了武帝的認可,同時升了官,擔任太中大夫,負責製法。 
張湯極富謀略和權術,善於察言觀色。張湯所定罪的人,都是漢武帝想要定罪,獄政官、總務官深為痛恨,想要置之死地的人。張湯所釋放或減刑的人,都是劉徹想要釋放的,獄政官、總務官想要寬容的人。他這樣的做法,自然贏得漢武帝和群臣的欣賞和歡喜。 
漢武帝時期,北方的匈奴長期威脅著王國的安全,漢武帝想出兵討伐。不過,打擊匈奴需要錢,張湯提出許多經濟政策,比如製造銀幣、發行五銖錢,以及由國家壟斷利潤豐厚的食鹽和鋼鐵生意,發布了許多打壓排擠大商人的法令等等。這段時期,張湯每每上朝奏事,談及國家的財用,漢武帝聽得都會忘了吃飯。此時的李蔡、庄青翟反而只是空占著左右丞相的位置,天下大事皆決於張湯。張湯生病時,漢武帝甚至親自前去看望。 
但張湯只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後來就失勢了。這時,被他整治過的人開始對他實施報復。趙王劉彭祖依靠造鐵發財,張湯提倡的造鐵國營方案得罪了他,他一直盯著張湯,告發張湯與下屬魯謁居關係過於親密。這時,張湯的另一個政敵丞相庄青翟也出手了,他指使自己的三位長史,誣衊張湯與朋友田信一起囤積居奇,利用職權牟利。漢武帝聽了以後很生氣,派人去訓斥張湯。 
張湯很委屈,但又無處申訴,於公元前115年自殺了。張湯死後,家裡的財產不超過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賞賜,沒有其他產業。武帝很為張湯之死惋惜,因此對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多加照顧。張安世後來被封為「富平侯」,一直受到漢武帝的寵愛。 
張湯雖用法嚴酷,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為官清廉儉樸,不失為古代廉吏。張湯也是漢武帝時期重要的大臣,武帝前期的每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幾乎都有張湯的身影,可以說他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集內外朝身份於一身。 
  

 

 26、董仲舒 
「三綱五常」是儒學的基本道德規範,影響了整個封建統治時期。三綱、五常這兩個詞,就是由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出來的。 

董仲舒出生於公元前179年,今河北棗強人。傳說董仲舒出生的時候,董父找孔聖人的後代賜名。當時孔聖人的重曾孫正看竹簡,聽明白董家人的來意,閉上眼睛默默地思考了幾分鐘,用刻筆在竹簡上刻了「仲舒」二字,遞與他們。「董仲舒」的名字就這麼定了下來。 

自古齊魯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晉產法家,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將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系不無關係。據《史記》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而董仲舒最擅長的是五經中的《春秋》公羊學。董仲舒引經論事,甚至用《春秋》斷獄,將經書與現實政治結合起來,對《春秋》公羊學在漢朝的影響卓有貢獻。因此在景帝年間被任命為漢廷博士。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三次應詔對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開領了中國二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他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不變,道亦不變」,把封建統治秩序神聖化、絕對化;提出「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信條。 

公元前130年(元光四年),位於遼東的高祖廟和長陵高園殿發生火災,董仲舒依據陰陽災異理論起草了一篇《災異之記》奏稿,但沒有上奏。他在奏稿中指責在遼東立高廟不合禮制,發生火災是上天的警示。皇帝應該整頓吏治,殺一批不法皇親和大臣以謝天。後來主父偃在一次拜見董仲舒的時候,發現了這篇奏稿,便乘機偷走交給了武帝。武帝召集儒生討論,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他老師寫的,以為是很愚蠢之作,漢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關進監獄,按律當斬,但漢武帝鑒於董仲舒是著名的經學大師,特下詔赦免了他,從此董仲舒不再言災異。 

後來,董仲舒被任命為中大夫,但沒幾年又被公孫弘設計逐出朝廷。公孫弘與董仲舒是同學,但公孫弘嫉妒董仲舒的學問比他好,後公孫弘入仕,位至卿相,他善於玩弄權術,被董仲舒斥為諂佞之人,致使他更加忌恨董仲舒。適逢武帝欲派人任膠西王相,膠西王劉端是漢武帝的異母兄,特別恣意放縱,去他那裡任相的不少人都被殺害,公孫弘便推薦董仲舒,企圖借刀殺人。好在董仲舒名聲很大,劉端「素聞其賢」,也還能善意地對待他。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董仲舒辭職回家專心寫書。為深化其天人理論的內涵,順應大一統的要求,董仲舒又提出「君權神授」的觀念,漢武帝大為感興趣。朝廷如果有什麼議論不決的事情,武帝使命令使者去董家問董仲舒的意見,可見其受尊重程度。 

董仲舒晚年,「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他一生除擔任了兩次諸侯王的丞相之外,沒任過其他官職。雖是無足輕重的閑官,但級別卻相當高,屬高級官員之列。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董仲舒去世,漢武帝親自為他選擇安葬之地,並在陵前修建董子祠。據說漢武帝每次經過他的陵園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隨從臣子照例這樣做。從此後也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騎馬者,乘轎者,凡經過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來步行。因此,董仲舒墓又被稱為下馬陵。 

董仲舒如此受器重但沒有被委以重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為人廉直」。居官時,「數上書諫爭」,對社會問題揭露深刻,其政見多與時相左,因此政治上不得志。董仲舒對自己的處境頗有感慨,他作《士不遇賦》,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27、霍光 
霍光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名將幼弟、託孤忠臣、權傾朝野,到最後他是安然而逝了,但他的家族卻落了個滅門的下場。 
霍光,字子孟,出生年代不詳,卒於公元前68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他的父親霍中孺在平陽侯曹襄家裡做小吏,和侍女衛少兒生下了霍去病。霍中孺回家另娶了個老婆,慢慢與衛少兒斷了聯繫。後來,衛少兒的妹妹成為漢武帝的皇后,霍中孺的私生子霍去病因此受到武帝的寵幸,攻打匈奴的時候,他便認了親生父親,把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異母弟霍光帶到了長安。 
在霍去病的擔保下,霍光在宮中任侍衛官。霍去病病死以後,漢武帝讓霍光擔任自己的奉車都尉,出行時是保鏢,回到宮裡就擔任侍衛。霍光辦事小心謹慎,擔當侍衛二十多年,從沒出過錯。據說霍光每次出宮,走多少步路,每次落腳在哪個位置,都始終如一。他因此備受漢武帝的器重,職位也一再升遷。 
漢武帝末年,圍繞繼位問題的一場明爭暗鬥已經逐步展開。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武帝悉心培養的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被逼自殺,漢武帝為了避免他死後政局發生變亂,將幼子弗陵立為太子,是為後來的漢昭帝。漢武帝還將其母鉤弋夫人處死,以絕母后專權之患。不久,便命畫工畫了一幅周公背負周成王的圖畫賜予霍光,囑託霍光像當年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樣輔佐劉弗陵。 
輔佐大臣之間因權力之爭產生了矛盾。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趁機與上官桀、桑弘羊勾結起來揭發霍光造反。但時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不予理睬,並安撫霍光,且下令追查上書人的來歷。後來漢昭帝還下令如有人上書毀謗霍光者必追究到底。 
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漢昭帝駕崩。為了保證自己的外孫女上官皇后專寵椒房,霍光不讓昭帝接近其他嬪御,甚至讓她們都穿窮褲(縫襠褲),多系褲帶,以免她們和昭帝幽會。因此,昭帝死的時候,並沒有留下子嗣。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霍光的一意作主下,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六月,劉賀即位為帝。然而好景不長,僅僅27天後,霍光宣布要把劉賀廢掉,又出兵逮捕劉賀從昌邑帶出來的舊臣兩百多人,盡數處死。理由是劉賀荒淫無道,他列舉劉賀在這27天內乾的荒唐事,竟達1127件之多。對於這些指責,現代史家多認為是欲加之罪,真實的原因,在於劉賀不肯授權給霍光。 
劉賀立而復廢,帝位依然空缺,霍光重新迎立漢武帝的曾孫,當時流落民間的劉病已為帝,這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歸政於帝,但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 
漢宣帝即位後,沒有依照群臣提議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后,而是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為皇后。霍光的老婆對女兒沒有成為皇后不滿,背著霍光趁許皇后生產的機會買通太醫毒死了許皇后。霍光知道這件事後,驚駭之餘,下令執法部門停止追究,強行將這件事捂了下來。 
公元前68年(地節二年),霍光去世,宣帝曾親自前住弔唁。霍光去世後,霍氏一門的驕奢放縱反而變本加厲,甚至密謀發動政變,最終在公元前65年(元康元年)被滅族。 
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列霍光為第一,並為了表示尊重,獨獨不寫出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 

 

 

 28、梁統 
梁氏家族歷經一百三十餘年,先後7人封侯,3個皇后,6個貴人,2個大將軍,數世盛衰沉浮,被稱之為東漢第一家族。梁統則是為家族奠定這一基礎的重要人物,他是東漢朝平定全國的大功臣,正是從他這一代開始,梁氏家族開始步入東漢的上層。 
梁統,字仲寧,東漢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固原東南)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於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他的祖父是當時有名的大富豪,家族在西北地區很有影響力。 
公元24年(更始二年),梁統開始在朝廷任職,他先被任命為中郎將,後又任酒泉太守。王莽篡漢天下大亂,梁統與竇融、庫鈞、史苞等人據境自保,大家推舉梁統為首領,他舉出秦末陳嬰因為老母親在世的理由,強力避免手下讓其稱王的提議。在那個時代,一旦稱王之後就難有退路。最後他和竇融一個擔任武威太守,一個擔任大將軍,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軍事勢力。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劉秀派遣使者聯絡河西勢力,不久,竇融、梁統也派遣使者前往洛陽,表示願意歸順東漢政府,光武帝任命竇融為河西牧,梁統為宣德將軍。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御駕親征,至高平第一城,竇融、梁統率領河西五郡及羌、月氏等兵騎數萬東進,配合漢軍攻打隗囂勢力。兩年後,隗囂勢力滅亡,隴古安定,光武帝論功行賞,封梁統為成義侯。四年後,又改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任九江太守。 
梁統性格剛毅又喜好法律,早在任武威太守時,就重用清廉官吏,把地方治理得安定富裕。他調到朝廷擔任京官以後,仍然多次上書皇帝,闡明重刑法的必要性。他總結前漢的歷史教訓後認為:漢高祖至漢宣帝,之所以能實現民富國強,其原因就是法制較為完備。漢哀帝以後,因為朝綱廢弛,國法不嚴,官吏貪污侵民,結果造成國衰民窮。東漢初期全國許多地方仍很混亂,一些地方官和武人仍不同程度割據稱雄,魚肉百姓,民不聊生。所以他主張亂世施重典,以儘快穩定全國的局勢,恢復經濟,給人民以休養生息。 
但是梁統的主張受到多數大臣的反對,反對者認為「隆刑峻法,非明主急務」。反對派們還聯合起來把梁統排擠出朝廷,調到九江郡(今安徽定遠西北)任太守,改封陵鄉侯。在新任內,梁統仍然堅持實施法治,很見成效,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最後,梁統病死任上。 
雖然梁統在民間的名聲很好,但漢光武帝並不十分寵信他。東漢初年,法制不完備,對違法亂紀者的懲罰不太嚴厲,梁統因此提出加大處罰力度的建議,指出寬待犯罪就是縱容犯罪,但是他的言論還是沒有得到重視。三公九卿沒有辦法說他的提議不對,於是便說他的提議並不很急迫,又說法律是長久的事情,不能輕易改動,很簡單地否決了梁統的提案。後來梁統又提出了嚴刑竣法的問題,這次他的奏摺寫得更精彩,不過送給皇帝以後,便再也沒有了下文。 
他在政治上不得意,提議的事情大抵沒有結果,失意之下,他開始了長遠的布局。梁統有四個兒子,他到朝廷任職時,把兒子拉進了中央政府,他的大公子梁松是運氣比較好的一個,娶了劉秀的女兒舞陰長公主,因此輕易地做到了虎賁中郎。梁統的次子梁竦,自負其才,很想封侯,瞧不起州郡官職。後來他的女兒做了貴人,生下了和帝。梁氏家族開始由開國功臣向漢朝一向專權的外戚轉變。 
梁統之時,梁氏家族行事較謹慎;到了他的子孫,尤其是梁冀時,因為專權奢侈,在東漢上演了無數千奇百怪的腐敗故事。因漢質帝說了他一句「跋扈將軍」,他便謀殺了質帝。後來,梁氏家族被漢桓帝誅滅。

 

 

 29、王莽 
據說,當年漢高祖劉邦起兵造反時,曾在路上遇一蟒蛇,擋住軍隊的去路,而且蟒蛇還對劉邦說:「你斬我的頭,我就亂你的頭;你斬我的尾,我就亂你的尾。」劉邦二話沒說,將大蟒蛇從中間一斬為二。巧合的是,後來的大漢朝也被攔腰截為兩段,一為西漢,一為東漢。夾在兩漢之間的短命政權,叫做新,他的建立者叫王莽。「莽」與「蟒」諧音,於是後人便揣測,王莽是否就是當年的那條蟒蛇所變?當然,這僅僅是個具有神話色彩的傳說而已。但王莽這個人,卻是真實存在的。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縣東)。王莽生在一個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姑母王政君就是漢元帝的皇后。王莽的大伯、叔叔、叔伯兄弟都為高官厚祿,唯獨他,因為父親死得早,所以一直未被重用。但王莽很懂得表現自己,他生活儉樸,做事謹慎小心,侍奉母親也極為孝順,因此在社會上贏得了聲譽。 
除了注重培養自己的好名聲之外,王莽還很懂得與自己的叔伯們培養感情。他的大伯王鳳生病時,他一連幾個月衣帶不解伺候在病床前,因而蓬頭垢面,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順,王鳳非常感動。臨死的時候他向皇帝推薦王莽,於是王莽得到了官職,開始了仕途生涯。 
漢成帝時,王莽初任黃門侍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看到王莽的表現,他的叔父王商很欣慰,就請求皇帝把自己的戶邑分封給王莽。在他的舉薦下,王莽又一次陞官——成為光祿大夫兼任侍中,早晚在皇宮擔任警衛。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掌握了朝廷大權,王莽更加不遺餘力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次,王莽的母親有病,公卿侯爵都派夫人前來探視,這些人都衣衫華貴,王莽的妻子穿的是粗布衣服,衣不拖地,裙子才剛剛蓋過膝蓋。客人們以為他是王家的僕婦,後來才知道是王莽的妻子。從此,朝野上下無人不知大司馬家庭儉樸。 
第二年,漢成帝駕崩。漢成帝死後,不出十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才9歲,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作主。有人說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經大臣們一再勸說,太皇太后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但王莽只接受了封號,把封地退了。 
公 元5年(元始五年)的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上壽。王莽也獻上一杯椒酒。第二天宮裡傳出話來,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漢平帝死時沒有兒子,王莽提議從劉家的宗室里找了一個2歲的幼童立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由王莽攝政。 
此時的王莽自稱為「假皇帝」,即代理皇帝的意思。這時,有些政治觸覺敏銳的文武官員就勸王莽乾脆做真皇帝。王莽自己也覺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於是,王莽利用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讖語,如「王莽是真命天子」的紙符,「漢高祖讓位給王莽」的銅匣子等等,在群臣中大造聲勢後,假惺惺一番,順利地登上皇位。 
公元8年(初始元年),王莽正式即位稱帝,改國號為新,都城仍在長安。當上皇帝的王莽,立即開始了所謂的改革。改革內容包括:第一,不準買賣土地;第二,不準買賣奴婢;第三,平定物價,改革幣制。這些改革措施不但受到農民的反對,許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三年以後,王莽又下了命令,土地、奴婢可以買賣了。改革的失敗,使社會矛盾急劇爆發,各地起義軍蜂起。 
終於,公元23年(更始元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在了綠林軍的刀下。

 

 

 

 30、董卓 
董卓一直以殘暴、剽悍的形象流傳於世,燒殺搶掠,姦淫婦女,可謂無惡不作。當時,民間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很能說明問題:「千里草,何青青;十里卜,不得生。」民謠中的「千里草」、「十里卜」合起來正是董卓的名字,而「何青青」、「不得生」則表達了當時廣大老百姓對董卓的極度痛恨。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 
董卓,字仲穎,陝西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人。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臨洮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董卓不僅能識文斷字,而且還通曉武藝。他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遊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廣泛結交豪俠義士。因此,在當地很有名氣。 
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被任命為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軍。不久,他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并州反叛的羌人。征戰中,由於戰績突出,董卓一路平步青雲,一直升至并州刺史、河東刺史。但天有不測風雲,之後,他在一次鎮壓黃巾軍的戰爭中慘遭失敗,獲罪革職,又被貶回隴西。 
沒過幾年,機會又來了。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羌胡內部發生兵變,韓遂格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集結三人的部隊共十餘萬人圍攻陝西,太守李相如叛離朝廷,歸附韓遂。不久,韓遂又聯合周邊的馬騰、王國等人,合兵進攻三輔,聲勢浩大,勢不可擋。中平五年(188年),韓遂、馬騰已攻到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危及長安和洛陽。靈帝急忙拜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解陳倉之圍,大敗韓遂、馬騰。董卓因此又得到朝廷封賞。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4月,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鬥爭日趨激烈。最終,董卓坐收漁翁之利,率兵入京,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中央政權。之後,董卓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即為漢獻帝。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董卓不顧朝臣反對,脅迫獻帝將都城從洛陽西遷至長安。董卓還無視禮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築了與長安城牆規模相當的塢堡,高厚達7丈,明目張胆地用「萬歲塢」來命名。 
在貪慾驅使下的董卓,野心幾度膨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恣意玩弄權術,濫殺無辜。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2月,董卓部屬的羌兵在陽城搶劫正在鄉社集會的老百姓。士兵們殺死全部男子,兇殘地割下他們的頭顱,血淋淋地並排在車轅上,令人觸目驚心。此外,他們還趁機擄走大批婦女和大量財物。回到洛陽後,他的手下將領把頭顱集中起來加以焚燒,而把婦女和財物賞賜給士兵。 
董卓的倒行逆施終於激起了人們的憤怒與反抗,諸路豪傑也紛紛揭竿而起,共同起兵聲討董卓。初平三年(193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與董卓的親信呂布共同密謀誅殺董卓。最終,董卓在參加文武大臣集會時被呂布所殺,並誅連三族。 
董卓被殺後,人們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奸賊被誅。董卓死後,被暴屍東市,守屍吏把點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因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推薦閱讀:

墓地周圍的樹木對陰宅的影響
?風水篇|「龍怕臭」是什麼樣的煞氣?又會家運、家中成員造成什麼的影響?
案山對祖墳的影響
虎年是年前春 會影響你什麼?
顧順章叛變的重大影響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影響 | 影響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