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即性,性即理,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此在學者善觀之。」

【原 文】 或問:「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此語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此在學者善觀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解讀】

   「心」、「性」、「理」這三個字陽明說他們是同一個東西,講明這一點,還是要先弄清在陽明講學之前,這三個字在普遍意義上是如何被理解的。」「心」是人的主體直覺,涵蓋對內在和外在的感應;「性」是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在人之稟受;「理」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恆不變的宇宙本體。這是陽明講學之前這三個字的意思,陽明將這三個字打通為一的依據在哪裡呢,是以「心」作為中心來打通的,「性」也好,「理」也好,這些名稱都是人定的,不是其他東西定的,即便是被其他東西定的,但是一旦是通過人的口或心來投射出來,他們依然脫離不了人這個主體。從這個角度出發,「性」所表示的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在人所稟受之時,他投射的地方就是「心」,此稱之為「心即性」,那麼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從現在的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看,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請注意,這種所謂的「客觀存在」是誰定義的?是山中的猴子還是森林中的大象,當然不是,仍然是人定的,當人用自己的心來描述和定義外在的「理」時,你本身必然已經不可避免的參與進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完全獨立於心的「客觀」,這也是所謂的「唯心主義」為什麼可以在自有哲學以來的人類文明史中始終可以和「唯物主義」平分秋色的原因,因為從邏輯上「唯心主義」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自圓其說而且無懈可擊的體系。當然,這裡說的「唯心主義」還是從現代通行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立場上來扣的帽子,對宋明理學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而言,他們是根本不承認這種定義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學說並沒有「唯」,用到了「唯」這個字,完全是站在現代唯物哲學的觀點上得出的。同樣的,「理」這個東西,到了陽明這裡,就成了人心與外面事物之脈絡相通處,這樣一來,心就是理,理就是性,就可以一以貫之了。

   從理論上講通了「心」、「性」、「理」這三個東西其實是一個,那麼「知行合一」就可以在理論上找到站得住腳的依據,「心」、「性」、「理」都是一個東西了,「知」的主體又脫離不了「心」,「行」的發端也脫離不了「心」,這種情況下,「知」和「行」又如何能不是一個東西呢?陽明在這裡反對朱熹的將「心」與「理」分開說的原因也正如上所述。後面陸澄又問心為何有善有不善,陽明給出的解釋是,不善之心是失去本體之心,其實在這裡說的「善」,並不是和「不善」相對應的一個反義詞,更恰當的解釋應該是不偏不倚、無善無惡的理之本然。所說的惡,依然是那個偏離了的天理的心體狀態,不正之謂惡。

推薦閱讀:

翟鴻燊談毛澤東:有的學者喜歡貶毛澤東,你跟人家在一個層面上嗎?
《水滸傳》寫法到底合不合理?為何被西方學者貶為「一盤散沙」?
易經卜卦象~譯解『坤』...易經學者超實用
王世襄:如果他活著,這個題目我是想寫也不敢寫
著名學者張維為談

TAG: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