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鎮壓農民起義的重要戰役
在元末農民起義軍同元軍進行的長期鬥爭中,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戰役:高郵之戰:張士誠在泰州起兵反元後,向北進軍,沒費多大勁便把高郵打了下來。這時,元廷派遣李齊來高郵招安。張士誠拒絕招安,把李齊殺死,據地稱王。張士誠剛剛稱王不久,元廷即於至正十四年(1354 年)二月和六月,先後令淮南省平章苟兒三道、達識帖睦爾來攻打,結果都大敗而歸。張士誠突起於高郵,使元朝南北聯繫梗塞,兩淮地區局勢為之一變。元廷深為震恐,於是命丞相脫脫親率元軍,於元至正十四年(1354 年)九月來攻高郵。脫脫被授權總制諸王和各省軍馬,還調來西域、西番各族軍助戰,號稱百萬大軍,"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脫脫傳》)。將高郵城團團圍住,經40 余天,兵力損失大半,始終未能破城。張士誠軍長時間被困,困難很多,"城中幾不支,日議附降",但張士誠"又恐罪在不赦",不敢投降。正當高郵城危在旦夕之時,元廷長期以來的結黨相爭又一次爆發,一部分官僚貴族以"勞師費財、坐視寇盜"為名攻擊脫脫,順帝下令罷免其官爵,改由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中書平章月闊察兒、知樞密院事雪雪一同總兵。十二月,詔令下到軍中,這種臨陣換將的做法,使元軍不戰自亂。從各地調來的百萬元軍一時紛紛散去,有的軍士還倒戈加入紅巾軍,於是高郵之圍遂解。高郵之戰,是元末農民起義的一個轉折點,元朝從此喪失了對起義軍的軍事優勢。
圍剿天完紅巾軍之戰:天完紅巾軍建號後,即在徐壽輝的率領下,分兵向四處進軍,經與元軍激戰,勢力發展很快。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 年)三月,已席捲江西、湖南地區,繼而進據江浙與湖廣的一些地方,聲勢大振。在天完所屬各部中,彭瑩玉、項普略率領的一支隊伍戰鬥力最強,活動範圍最廣,戰鬥也最激烈。元至正十二年(1352 年),元軍集中兵力於兩淮,天完軍乘機向東南發展。在浙江貧苦農民的支持下,彭瑩玉率軍攻克杭州,元浙江行省的官員紛紛逃走,參政樊執敬自殺。據陶宋儀所著的《輟耕錄》記載,紅巾軍進入杭州城後,"不殺不淫",紀律嚴明,向群眾宣傳"彌勒佛出世",並號召人民參加紅巾軍,"招民投附者,署姓名於簿籍",同時沒收府庫金帛歸紅巾軍所有。元廷見杭州失陷,富庶的東南地區為起義軍佔領,急忙令正在攻打濠州的江浙行省平章教化、濟寧路總管董摶霄轉攻杭州。起義軍與元軍在城內激戰七天,最後被迫撤出,杭州城被元軍奪回。此後,起義軍退守徽州,為擺脫元軍,又北上廣德(今安徽廣德),進兵蘇南,因形勢不利,只得再次返回徽州。但徽州已被董摶霄率領的元軍攻取,項普略被捕遭殺害。彭瑩玉退至江西瑞州,於至正十三年(1353 年)十一月戰敗被捕,也遭殺害。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五月,元廷調集江浙、河南、江西、四川等各路大軍,對天完紅巾軍展開大規模的圍剿。他們"貸富人錢,募人為兵",利用漢族地主武裝,共同對紅巾軍進行血腥鎮壓。面對元軍兇狠的進攻,起義軍失利敗退,原先佔據的江州、武昌、漢陽、臨江、瑞州等地相繼被攻陷。十二月,元軍由江浙行省平章卜顏帖木兒、南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四川行省參政哈臨禿、西寧王牙罕沙合軍圍剿天完國都蘄水。起義軍奮起抗擊,終因力量對比懸殊而失敗。此一戰,天完紅巾軍遭受沉重打擊,徐壽輝逃至黃梅山區和沔陽湖中,400 多官屬被擒。兩年後,天完紅巾軍才又重振旗鼓,得到進一步發展。圍攻大宋農民軍之戰:元朝百萬軍隊在高郵潰散後,整個戰局發生了有利於農民起義軍的變化,北方紅巾軍也有了很大發展。劉福通自迎立韓林兒建宋稱帝後,他所領導的起義軍很快發展到30 多萬人。元正至十七年(1357年)六月,劉福通作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指揮大宋軍高舉"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戰旗,分東、中、西三路開始了北上滅元的大進軍。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最先出兵,接連攻下陝西和山西南部許多州、縣,直入關中,進逼陝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陝西西安)。起義軍的神速行動令元廷十分震恐,急令察罕帖木兒率軍來攻,起義軍只得放棄進攻奉元的計劃。這年閏九月,劉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軍入陝,與李武、崔德部會合。他們奪興元路(今陝西漢中),克秦隴(今甘肅天水、陝西隴縣),下鳳翔(今陝西鳳翔)。但在察罕帖木兒與陝西行省兵的聯合夾攻下,起義軍失利。李喜率一部轉入四川;李武、崔德率一部向寧夏挺進,最後兵敗向元軍投降。
東路軍是由紅巾軍著名將領毛貴率領的。該部轉戰于山東境內,在兩個多月時間裡連克益都等許多州、縣,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二月攻克濟南,山東大部分地區為起義軍佔領。接著,毛貴又揮兵北上,進入河北,將鎮壓起義軍的劊子手元將董摶霄斬殺。三月,毛貴打下薊州(今天津薊縣),至郭州棗林、柳林(今北京通縣境內),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這時,起義軍距京師大都僅120 里,"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眾議紛紛。"(《元史?劉哈喇不花傳》)但由於毛貴孤軍深入,沒有得到其他紅巾軍的配合,結果被元廷調援的劉哈喇不花軍打敗,只得退軍濟南。元至正十九年(1359 年),毛貴為部將所殺,東路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從此各部互相攻伐,一蹶不振。中路軍是由關先生(即關鐸)、破頭潘(即潘誠)、馮長舅等率領的,其任務主要是配合毛貴進攻大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九月,中路軍越過太行山,很快攻下潞州(今山西長治)、冀寧路(今山西太原)等地。當毛貴率軍北上河北時,在山西的中路軍也決定向北進軍。由於東路軍攻打大都未果,毛貴軍退守山東,原來奉命入衛大都的元軍退回當地,使得元廷可以拿出更多的兵力對付中路紅巾軍,因而中路軍原定由山西入河北、與東路軍會合的計劃未能實現。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九、十月間,關先生等攻克定州(今河北定縣),佔領大同,隨即向塞外發展,於十二月攻克元上都,焚燒元宮室,使元廷大為震動。關先生在上都駐軍七日,又率軍東進,於次年正月攻破全寧路(今遼寧昭盟翁牛特旗),焚毀魯王府宮室。隨後又奪取遼陽(今遼寧遼陽),攻入高麗。紅巾軍所以攻打高麗,主要是因作為元朝駙馬的高麗恭愍王仇視農民起義軍,並曾派兵參加元軍攻打高郵之戰。但紅巾軍後來為高麗軍所敗,關先生等戰死。大宋軍分三路北伐後,元廷把大批軍力放在山東,因而劉福通親率的中央紅巾軍得以解除壓力,於至正十七年(1357 年)六月開始北進,旋即佔領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廣大地區。第二年五月,劉福通攻克原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隨即自安豐(今安徽省壽縣)迎來宋帝韓林兒,改汴梁為都城。大宋政權以"滅元復宋"為號召,其影響所及,江淮、齊魯、巴蜀、荊楚、遼海以至甘肅等地農民軍群起響應,元朝統治已經岌岌可危。面對這種形勢,元廷不得不重新組織軍事力量,尤其是重用和提拔了一批與起義軍為敵的較有戰鬥力的地主武裝,其中最有名的是被元廷提拔為四川省平章的答失八都魯和被授予汝寧府達魯花赤的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元至正十九年(1359 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率領地主武裝水陸並進,向大宋都城汴梁發動進攻。當時,北伐的三路宋軍,東西兩路受挫,中路遠入高麗,起義軍兵力分散,有的甚至互相攻殺,從而使汴梁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劉福通率軍拚死抵抗,困守汴梁三月,最後終於被元軍攻破,起義軍5000 多官吏被俘,韓林兒、劉福通只得退走安豐。此後,察罕帖木兒父子連敗起義軍,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冬攻下濟南後,又於次年十一月攻下起義軍在山東的最後一個據點益都,將山東境內的農民起義鎮壓了下去。這時,北上的各路農民軍均先後失敗,黃河以北地區又統為元軍奪去。韓林兒、劉福通駐守安豐,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鬥爭。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二月,投降元朝的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向安豐進攻,劉福通力戰到底,至死不屈,英勇犧牲,韓林兒被朱元璋的援兵救出。曾經威鎮中原、給元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的大宋軍終於全軍覆亡。劉福通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第一個發動者,他所領導的紅巾軍曾經發展到數十萬眾,與元廷鬥爭歷時13 年,消滅元軍大批有生力量。最後雖然失敗,但卻為後來朱元璋推翻元王朝的統治打下了基礎,其功績是巨大的。
推薦閱讀:
※回放 | 暗度陳倉:古漢水地理與戰役成敗(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二季第二講筆記)
※海城牆 王國戰役 國王、馬修之墓
※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的幾個重要戰役
※老山前線第四第五次戰役?
※平型關戰役中這位名將打得最慘:功勞不在林彪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