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朱瞻基是怎麼玩的?

俗話說的好,他比你命好,他比你有錢,他比你努力,他還比你會玩

立秋之後,天氣轉涼,夜色如水之際,牆頭屋角總會響起蟋蟀(蛐蛐)「嘟嘟嘟」的叫聲。敏感的中國古人早在詩經中就有專門的篇目《蟋蟀》,詩中一邊感嘆韶光易逝應及時行樂,一邊勸誡良士要「好樂無荒」(千萬不要被蛐蛐的美妙叫聲所陶醉而廢柴)。偏偏很多人不聽勸,就連帝王家也有頗善此道者,在他們的帶領下,業餘愛好甚至進入舉國皆狂的狀態。那麼聽勸的良士們難免要對這些帝王們另眼相看,給他們下一些嬉遊怠政的斷語。偏偏就有這麼一位,既喜歡斗蛐蛐,又勤政有為,讓良士們無從置喙,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這位擁有短暫而華彩的奮進人生的蛐蛐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他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此時,他的曾祖父朱元璋行將就木。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野心勃勃的祖父朱棣做了一個美夢,夢見朱元璋將象徵皇權的大圭賜給自己。朱棣醒後還沒來得及回味夢中情景,就聽說自己的長孫降生了。朱棣猛地意識到夢中情景似乎正印證到孫子身上?他急忙跑去看孫子,只見小孫子長得非常可愛,臉上還有一團英氣,比病歪歪的胖兒子朱高熾還像自己。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時為燕王的朱棣與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四年靖難之役,最終武力奪權,當上了永樂大帝。(老實說,明朝的天下交給英武的朱棣要比交給懦弱的朱允炆強。)

朱棣上台後面臨著一個重要的難題,那就是皇位繼承權的問題。他是靠武力上台的,深知此舉之弊。雖然他不喜歡自己的大胖兒子朱高熾,想把帝國交給二兒子漢王朱高煦,但他繞不過宗法制度「立嫡立長」這道坎,更怕骨肉相殘的靖難之役重演,而且大兒子胖人多福,不僅有文治,而且能任事(當年率一萬老弱愣是擊退了官二代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保住了造反大本營北京),幾乎所有的文官都站在胖兒子一邊。

胖兒子朱高熾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朱瞻基是顆小福星,朱棣是借著長孫降生的喜氣下定造反決心的,而且聰明英武的長孫深為自己所喜,如果不讓其父為君,那麼孫子的皇位也就泡湯了,那怎麼行?於是,朱棣只好食言而肥,不再提讓老二當繼承人的事了。

朱家的人可不是那麼容易安生的。朱老二賴在皇城不走,想方設法的打壓胖哥哥,將力挺哥哥的大學士解縉致於死地,同時招兵買馬,別有所圖。這下,就連他的母親徐皇后都看不下去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傷了哪個都不好,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二兒子到封國去,別在京城搗亂。

一向寵妻的朱棣接受了徐後的建議,著令二兒子哪涼快哪呆著去。二弟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不想三弟趙王朱高燧也不消停,同樣向著胖哥哥火力全開。此時,業已成人的朱福星挺身而出,擔負起了護衛胖爸爸的重任。保住爸爸就是保住自己,古往今來,有幾個廢太子能夠善終的?

於是,一場政變陰謀被揭露出來。有個老軍人的女婿出首,說老丈人受命草詔,要廢除胖太子,而朱高燧的親信則打算趁朱棣生病之際下毒弒父。言之鑿鑿的政變陰謀讓朱棣勃然大怒,要治高燧之罪。幸得胖哥哥勸諫,說高燧不知,作亂者是其下屬。於是,高燧之黨在京者悉被清除,而他本人自然也回封國去反思人生了。

整個政變讓明眼人一看,就覺得很蹊蹺。草詔廢太子何等大事,怎麼會讓一個老兵去做,難道朱高燧身邊一個筆杆子也沒有?而且,朱高燧在京城只有七八個人兩三條槍,怎麼和手握重權且深得朝臣推重的朱高熾父子斗?他爹那麼牛當年也不敢在京城直接弒父奪權,他還以為自己真是無敵的哪吒三太子嗎?

遠離了朱老二、朱老三的大明朝廷安定多了,朱高熾終於不用擔心自己胖了。

大明宣德四年二月皇帝御筆序《地藏菩薩本願經》

 

之後,朱棣將朝政一古腦丟給胖兒子,自己要麼出征,要麼養病,沒事則繼續教導大孫子。朱瞻基很小就隨同爺爺遠征,聽取爺爺的諄諄教誨,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知識,養成了多謀善斷的性格。行軍間隙,經過農家,朱棣會停下來,讓孫子到農民伯伯中間去體驗生活,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從小就深知稼穡艱難。

歷代皇帝一般都比較重視自己繼承人的教育,但他們的教育往往是書齋式的教育居多,真正走向戰場,走入農田的教育少之又少,這種與現實脫節的教育往往使那些天潢貴胄成為不識人間煙火的「聖人」,執政行事唯我獨尊,根本不顧百姓死活,最終害人害己。所以如何做一個真正學習型的繼承人,朱棣祖孫給我們提供了鏡鑒。

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策立為皇太孫。

1424年,朱棣駕崩。胖哥哥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帝位。第二年,這位洪熙皇帝就「無疾驟崩」了,成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亞軍。不過,對於一位已經監國多年的政壇高手來說,十個月也能做很多事。他在位期間,平反冤獄,載汰冗員,起用賢臣,偃武修文,厲行節儉,使明朝的政治面貌大有改觀。至於他的暴亡,恐怕應該與其胖人多內寵,且體弱多病,加上政務繁忙,不堪重負引發心血管疾病有關。當然,也有人說是不愛折騰的胖爸爸和閑不住的兒子在遷都南京等問題上有了矛盾,長期隨祖父征戰漠北的朱瞻基更清楚定都北京對帝國的重要性,擔心遷都並急於上位的兒子於是下了黑手。這顯然是陰謀論者最愛想像的調調,當不得真。不過,朱瞻基上台後,回遷工程被永久叫停了,明政府此後只是把南京當成備胎,有機構無實權。

不管怎麼說,朱高熾駕崩之時,朱瞻基正遠在南京。他在眾人尚茫然不知的時候就得到了內線的情報,知道父皇已死。於是,他提前動身,從容地先於近在山東樂安的二叔派出的殺手之前趕回了北京,一面發喪,一面繼位。從此,明帝國進入了宣德時代。

宣德爐

遲了一大步的朱高煦沒了胖哥哥的壓制,以為新君人望不足,不覺野心膨脹,以誅殺反對自己不利的五朝元老夏原吉為借口,準備重演靖難之役。可惜,他只有父親的武勇,卻無父親的謀略,更兼遇上的這個侄子可比建文帝強多了。

面對朱高煦的暴起發難,很多人都很擔心,朱瞻基卻自信地說:「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為了迅速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決定親征。消息一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將士。有人擔心朱高煦會率兵攻取南京,朱瞻基卻認為,叛軍的家屬都在樂安城,朱高煦絕對不會貿然南下攻南京,同時,濟南城池堅固,朱高煦也不敢冒險攻打,目前他只會固守樂安。

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親征,竟然沒了主意,只能在樂安束手待斃。明軍四面包圍樂安後,將勸降信射入城中。此時的朱高煦徹底絕望,不顧王斌等將領們死戰的請求,私下派人從小道跑出去投降。朱瞻基顧念親情,將朱高煦押送回京,廢為庶人,禁錮在西安門內。回朝之日,朱瞻基特意將樂安改為武定州。這時的朱瞻基應該感謝祖父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熟諳軍事,才能面對危局作出準確判斷,從而兵不血刃地平叛。不過有時很愣有時很二的朱高煦,最終還是讓大侄子壓在銅缸下烤了全羊,據說是他在侄子親情泛濫探監時使絆子,讓侄子跌了一跤龍顏大不悅,真是作死。

另一位造反老將朱高燧本來打算和二哥一起渾水摸魚,做一對「慷慨赴國難」的難兄難弟。幸運的是,他的臣佐中有真心護主的,派人劫殺了二哥派來的聯絡人,直接歸順朝廷了。看到三叔狼狽的樣子,朱瞻基為了帝國的穩定,忍住了想扁他一頓的衝動,再一次原諒了三叔和他的後代。

 

1425年,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朱瞻基的宣德時代。有勇有謀,實踐經驗豐富的朱瞻基趕上了一個帝國蓬勃發展的上升期,加上自己高明的治國手段,守成有道,明帝國蒸蒸日上,迎來了仁宣之治的高潮期。

朱瞻基當政期間,重點放在治理內政方面。他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他還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加深與周邊國家的聯繫。朱瞻基整頓了統治機構,特別是限制官員職數,實行保舉和欠任。朱瞻基還實行了一些為民減負的措施,如他先後罷湖廣采木、工部采木,將赴東莞採珠擾民的錦衣衛官員逮捕入獄,還多次蠲免稅額和積欠的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無後者的匠籍。

朱瞻基對明朝後世影響最大的幾件事情分別是提升內閣的地位、擴大監察的範圍、固化巡撫總督的職權、增強宦官的影響力。

朱元璋建立的內閣制本是為了取代相權的,所以一直以微臣充任閣臣,主要是個諮詢顧問機構。到了朱瞻基時代,以六部尚書等朝廷重臣選任閣臣,稱為閣老,成為無名有實的丞相,相權與君主的搏弈進入了新常態,責任內閣的出現避免了大臣專權,也保證了在皇帝怠工期間帝國的有效運作。

朱元璋對貪官深惡痛絕,對其進行了空前絕後的打擊。而作為反腐的急先鋒,監察官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朱瞻基時代,巡撫、總督的職權漸漸制度化了,他們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成為了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這些人多是由文官出任,他們的上位也喻示著明朝重文輕武的傳統就此濫觴。

朱瞻基進一步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在宮內設立「內書堂」,培訓宦官精英,讓他們擔任司禮太監,逐步攫取內廷的權力。說到底,處在封建社會晚期的明帝國還是不相信外人,更願意相信這些匍匐在身邊的廢人。

朱瞻基之所以成功開創仁宣之治,離不開他的人才團隊。宣德朝有五位著名朝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其中前三人合稱「三楊」,尤為重要。這些大臣各有所長,其中「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夏原吉含弘善斷。故事涉人才,則多從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榮 ;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原吉」,至於楊溥則是個特殊的人才,性格內向,操守高尚,為眾臣嘆服,是很好的朝政粘合劑。

朱瞻基本人還是個造詣頗高的藝術范和遊獵迷。故宮博物院就收藏著朱瞻基的親筆繪畫書法作品和反映他射獵、戲游活動的繪畫,如《武侯高卧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行樂圖》等。同時,他也愛屋及烏,對當時的文化事業給予了保護和支持,使因元末農民戰爭及靖難之役日漸凋零的文化事業迎來了新生。

 

朱瞻基手裡有錢了,難免要追求物質生活。他特別喜歡銅香爐,專門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宋代名瓷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紅銅經過十二次精鍊,並加入金銀等貴重金屬,終於鑄造出大氣異常,寶光四射的三千座銅香爐。後多有仿者,但未得其髓。

如果說宣德爐好歹算是藝術品,既滿足了朱瞻基極品范的追求,也為後世留下了藝術瑰寶的話,喜歡斗蛐蛐的愛好真的有點過了。《明朝小史》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朱瞻基酷好鬥蛐蛐,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動輒每隻數十金。當時楓橋一個糧長被郡督派遣去捉蛐蛐,終於尋到一隻「最良者」,馬上用駿馬換了過來。回家後,他非常小心地把這個命根子放在了蛐蛐罐里。其妻好奇,便打開蓋子偷看。沒想到,這隻「神奇」的蛐蛐一下子從罐中跳出來,被院里的雞給啄死了。妻子恐懼自殺。糧長悲傷不已,怕因此受罪,於是也一根繩子隨著妻子而去。

這種「上之所欲下必甚之」的悲劇讓蒲松齡腦洞大開,創作了《促織》予以諷喻,一下子將朱瞻基的大好形象敗壞無餘。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突然死於乾清宮,時年38歲,一個輝煌時代就此結束了。

新上台的明英宗才剛八歲,那又是另一個悲劇了。

 

 


推薦閱讀:

盆栽植物擺放特別有講究,有錢人都不肯向外說,自己卻悄悄地照做
進門萬萬不宜見的5樣物品,暗喻越住越窮,有錢人都知道
嫁給有錢人:富豪們最喜歡的職業女性
為什麼越有錢的人往往越」摳門「?
有錢人的命更好?

TAG:有錢人 | 有錢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