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爭吵總是在親人和朋友之間發生?
江蘇的一位女士問我,爸爸在外面找了小三,自己應該怎麼做?
我說先要分清具體情況,一種是知識文化修養都很高,所謂小三不是身體越界那種,另一類就是生計不穩定同時也是情感流浪漢的類型,找的人談不上感情了,無非交易。
然後她沒再繼續討論,也許是屬於第二類,轉而又說自己一年能掙四五萬,孩子一年就折騰進去四萬,現在要不要到別的城市打工,能多掙一萬?
我感嘆的是,父母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有些慢毒甚至不自覺的在延續。她是目睹了怎樣的父母生活,又怎麼打造出自己這樣狼狽的現狀:和丈夫分居,孩子不省心。擔心父親出軌母親受委屈,與擔心自己掙的錢不夠孩子折騰交叉進行。
還有前段時間朋友轉給我的報道,說這個十歲的男孩如何如何優秀,卻說出「大逆不道」的話,他覺得父母太平凡了,不配擁有他這麼優秀的孩子。而且父母還打算生二胎的想法完全是不負責任的,連自己想學習深造的經濟能力都沒有,再生一個怎麼保障弟妹的生活質量。
很多人都和親人吵架過吧,即便在外人眼裡是一個永遠微笑的善良好人,回到家裡也不一定譜寫父慈子孝的美好畫面。
你可能是父母,責罵孩子不爭氣,憤怒兒女的頂撞
你可能是外人眼中的好孩子,卻在抱怨父母社會地位低,發愁怎麼溝通自己的學習生活問題又不引發暴風驟雨
你可能是自認為做的很完美的配偶,抑鬱在對方不能給日子錦上添花的糾結時說了狠話
總之,和最親近的人吵架,會更生氣,因為覺得TA都不理解自己,還有什麼意義;會更難過,因為覺得自己一片赤誠的付出居然換來芥蒂。
發脾氣,吵鬧,再到哭訴,再到大喊著不活了要自殺……
鬧的最厲害的往往都是「無能」的一方,沒有貶義,就是因為不能在外面獲得認同和成績,也不願意付出太多的努力,所以就把精力都用在了和親友糾纏較勁上,但不願到社會上作為。就覺得這些人欠自己的,自己可以向他們征討曾經的情感投資,然後收上來的利益供養自己心安理得就行了。
因為是親人,不用擔心真的被傷害,被拋棄,不用像對待外人那樣必須承擔發泄的後果,所以也是竭盡所能竭盡全力的作,甚至會借故順便發泄一下來自鄰居遠戚的負能量。
希望自己用這種方式脅迫對方依從自己的意思。
底氣也是:你愛我,肯定離不開我,捨不得我。
其實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
怎麼想起這個話題?因為恰好在分答上收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子女方抱怨父母苛求多,不講理,一個是父母方抱怨孩子不暖心,關心少,給錢少。
儘管不太可能正好來自一個家庭,但是這樣的家庭紛爭並不陌生,讓我很想說點什麼。避免對號入座,我就不重複他們的問題了,也不是針對誰回答的,就是說說自己當時聯想到的一些內容。
整理下來,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
無論是六七十、四五十的父母,還是三四十、二三十歲的孩子,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似乎從來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不是某件事情的誰對誰錯,完全就是思維方式不同,思考角度不同,甚至是價值觀衝突,才導致的那麼多說不完的雞毛蒜皮。
我之前在節目中說過,大部分時候是年輕人在溝里,但是在某些家庭分歧上還真是不能一概而論。說白了,就是誰不改變,誰固執己見,就會成為落在溝里的人。
最好的家庭模式就是秩序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各自的稱職作為,就能維持一種良好的關係。應該是各自優秀,相互欣賞的關係。父母和孩子也好,夫妻之間也罷,都應是同時努力上進,即便是路途不同興趣不同,只要學習上進的勁頭相同,就能夠達到相互欣賞的和諧。
但這其實也有後半句,後面還說了「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
不是所有要求別人的一方都一定會配合著勤奮進取,有些父母雖然沒有成就功名,也沒有積攢什麼經濟實力,但是他們本身善良樸實、清心寡欲就是最好的氛圍。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既不會眼高手低,也不會盲目攀比。
我採訪過很多產業工人都是這樣的,一輩子默默精進自己的技術,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從來不羨慕當官的,也不攀比有錢的,把生活打理的溫潤舒心,孩子也是平平穩穩從不患得患失,反而似乎是鬧市中的桃源之地,都能給客人一種自在的空氣。
相反有些家庭就不是這樣了,父母之間打的不可開交,相互埋怨對方沒有本事,讓幾歲甚至三十幾歲的孩子還整日操心,提心弔膽的怕他們分道揚鑣,自己不知道幫誰勸誰。
還有一些父母或配偶,把孩子或者另一半的優秀,完全歸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影響或者陪伴,才讓TA有了這樣的成績,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自己有理由躺在TA的功勞簿上。
這可真就叫「貪天之功」了。本來是官場上的政治嘴臉,但是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沿襲的很深。
這時再講到「代溝」這個詞,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昧良心」,雙方都昧著良心說話,否認對方的貢獻,誇大自己的作用。
孩子不承認父母付出的例子太多了,這裡先列舉三個父母進入誤區的例子:
1、八十歲的媽媽痛哭流涕數落將近六十歲的兒子,說自己是給過他三條命的人,可是兒子在贍養上又進了多少孝道呢,還頂嘴。第一次是生下來,給了一條命。第二次是小時候生病,自己求了鹿茸來治好的,給了第二條命。第三次小時候掉水裡,自己看見了,一把提起來了,否則早淹死了,給了第三條命。(個人想法:生孩子養孩子不是自己選擇的義務嗎?沒有哪個孩子主動選擇父母或者降生,所以不能誇大這個作為恩情。養育養育,養和育是兩個概念,不能把生下來沒有掐死作為救命之恩。至於成長過程中看護間隙出現的意外,母親不是一般自責和後怕更多一些嗎,怎麼也作為要挾條件。人類的特點就是兩三年之內,沒有監護無法獨立生存。)
2、趙本山曾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談到自己的父親,是從小沒有管過自己的人,但是自己後來有了影視基地,就寬宏大量的接老父親來享福。沒想到父親什麼都管,到處數落別人要關燈省電,弄得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最後父親沒幾年就去世了。他自己反思,如果不接他到自己的事業里去,可能還能多活幾年。(生活中的身邊人也會有這種極端自私的人,沒勢力時絕對只顧自己,不願意被連累。不體諒沒背景沒基礎的孩子打拚多麼困難,卻整天空談道理,希望孩子給自己奮鬥出一個天下回報自己。)
3、分答上一位先生問我,兒子給錢少,對自己關心不夠,因為在機關上班,自己是不是可以到他機關去鬧一鬧,讓他丟人。(…………)
是的,現在和過去真的不一樣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每個人都不能固步自封。傳統文化中當然有太多需要我們繼承的精華,但是不可能把所有模式原樣照搬。農耕社會,勞動力固定,一個家庭很容易傳承養兒防老的模式。自己耕地養活兒子,兒子再種出糧食養活自己。現在就不能一成不變了,不是說沒有孝道文化,而是盡撫養義務之後,要投身於更廣泛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才不會落寞怨恨。夫妻之間同樣如此,離開男耕女織的簡單生活,獲得更多的自由拓展,同時也要讓自己更加精彩,才能依然吸引住對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
別說看不下去,別找眼睛不好的理由,能刷手機,就能看幾頁書,哪怕是一頁書,認真讀過之後靜靜消化吸收,就是一個永遠握著幸福之門鑰匙的人。
愛看書的人都不會寂寞,
愛思考的人都不會頹廢,
愛學習的人都不會被虛榮心和面子捆綁。
不思考,不閱讀的人特別容易鑽牛角尖,處理問題也容易走極端。想的方式方法都是別人不能接受的,卻不自知。只有思想「活」的人,才容易溝通。
再說父母問讓孩子學習的問題,分答字數有限,問題也簡單明了,直接問我自己小學或者初中文化,不喜歡學習,看見書就頭疼,怎樣讓孩子愛學習考大學?
不是說父母文化低,孩子就難跳龍門。而是要分清父母的意圖是什麼,有些父母真的就是指望孩子上大學之後好找工作或者飛黃騰達,自己哪怕跟著沾沾光兒,也能吐氣揚眉一回,也滿足了。
其實,到那時,還真不一定就此滿足,不知足的要求會越來越多,慢慢越界之後就會和子女不斷衝突。既想讓孩子取得超越自己的成績,又想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訓,感恩自己的調理,似乎自己的紙上談兵真的可以在沒走過的路上所向披靡。
知識能改變命運,改的不只是孩子的命運,認真學習的媽媽們也會改變命運,努力進修的爸爸們也會改變命運,這條路不難走,而且看似走的人少,才是一條捷徑。
親人之間吵架,還是因為太清楚對方的底線,太了解對方的弱點,傷的都是對方的「七寸」。即便是劃分出對錯,也能用血緣關係或者感情重新模糊是非,再次攪和起來。你知道,即便你錯了,對方也不會拋棄你,沒有愛還有道義和義務呢。
所以父母向孩子耍脾氣,轟走子女和孫輩,嚷嚷寧願孤老一生,活膩了就去自殺,一了百了,讓你們背上不孝的罪名後悔一輩子。
所以孩子向父母宣戰,要錢花,要房住,要車開,要人幫忙,要絕對自由,但是被逼學習工作就鬧自殺,要跳樓,讓你們不敢說一句大話,否則就是中年喪子之悲。有多少父母就是怕這個,不斷的遷就和退讓。
所以夫妻之間吵架老是忍不住揭對方的短,控制不住要折騰陳芝麻爛穀子,總之就是要證明是「你對不起我,我這樣,都是因為你當初……是你犯錯在先,所以我怎樣都是你逼的」
最後說說吵架中的高頻詞「天經地義」。真的有那麼多天經地義嗎?
《大宅門》里的貴伍,是王爺的外甥,和大格格私通生下來龍鳳胎,他跑了,王爺送走了兩個孩子,大格格終其一生尋找孩子下落。最後聽說孩子找到了,其中的女兒還嫁給了白景琦,他是理直氣壯要求兒子養老,女兒女婿孝敬老丈人。
如果是普通人家,或者不相干的人,大概都願意做衛道夫,大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初也是自顧不暇可以理解,再怎麼說也是親生父親,沒有這層血緣哪來的新生命」,所以貴伍自己不覺得有什麼錯誤,完全就是天經地義,所以最大的心思就用在找兒子認女兒這件事上。
可白景琦不一樣,他不受道德綁架,他堅持自己的標準,妻子認他就養,妻子不認他也不理。因為貴伍自己也沒有按照道德去做事,所以他出的這個標準別人自然不接受。
現在的很多家庭現實關係雖然不至於如此極端,但還是要謹慎處之。
無論是父母和孩子,還是夫妻之間,好的關係都是雙方用智慧相處出來的,而不是相互道德綁架。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大了,無條件順從自己是天經地義。
孩子不要覺得父母就該省吃儉用供養自己,掙來的所有財產讓自己消費是天經地義。
夫妻之間不要覺得對方包容自己的壞脾氣是天經地義。
當我想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思考時,一下子想到孔子的那句「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為窮困而改節。」共勉!
推薦閱讀:
※骨子裡缺「仁」,所以你遇事只會大聲的「爭吵」《論語里仁篇》
※是相處和諧還是爭吵不斷?
※為什麼有些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是以爭吵的形式的?
※「別動我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