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兵教授:四祖禪述略―觀身空寂與守一不移

觀身空寂與守一不移

《入道安心要法門》中,還將明心見性之道歸納為知心體、知心用、常覺不停、常觀身空寂、守一不移五法。其中前三法,可以看作一行三昧的修證次第:首先知心體,於念佛至忽然澄寂、「三際斷」之際體認本來清凈、不生不滅、無形無相、與佛同體的心體,當於後人所謂「得個入處」;其次知心用,在生活日用中融通體用,知見聞覺知、一切境相皆是佛性之妙用,當於後人所謂「得個用處」;再次常覺不停,念念保任所悟而入一行三昧。觀身空寂和守一不移,則是兩種不同於《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的漸修之法。

觀身空寂,屬於佛教大小乘共修的「四念住」之首身念住觀。在《阿含經》中,身念住主要是「觀身如身」,明覺自身的狀態和結構、性質。北傳小乘佛法一般將身念住的內容概括為「觀身不凈」,旨在對治對身體的貪著。天台宗二祖慧思所撰《四念處》,依據《大智度論》等,不僅觀身不凈,而且以大乘緣起性空的見地觀身空寂。道信大概受其影響,取以為一類參禪者的修習方法,其觀法為:

又此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維摩經》云:「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又常觀自身空凈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夢幻。

觀察自身乃五蘊四大和合而成,無常變滅,當體是空,空凈如影,影中生起沒有形相處所,而不動應物、功用奇妙的智慧。又觀察六根從如影的身中生起,亦空寂不實,六根所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如夢如幻,又如鏡中所現面影:

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於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去不來,即是如來之義。

仔細體究,悟眼根與色塵、耳根與聲塵等六根六塵皆空,本是實相佛,從而在見色聞聲等時,不受不著,不生貪取排拒等煩惱。如此觀察,不起煩惱無明,則能入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這種方法,實屬《般若經》中反覆述說的「體空觀」,近於密法之「鏡像觀」。

觀身空寂,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修,勤苦用功,觀到「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初學坐禪者,應於靜處觀修,不僅觀身,觀六根六塵,而且觀心,觀四大、五蘊,觀貪嗔痴等煩惱及善惡、怨親、凡聖等一切諸法,皆悉「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寂靜解脫」。不僅在打坐時如此勤觀,而且要於晝夜十二時,在行住坐卧中常作此觀,勤觀不懈,能了知自身如水中月、鏡中像、熱時陽焰、空谷回音,雖然顯現為有,卻找不到其實體,當知諸佛法身,亦復如是。從而了悟無量劫來雖然輪迴不休,實際上從未曾生,故將來亦無所謂死,由是超越生死,解除了常人心底深藏的對死亡的本能性畏懼。道信說,這種如實正觀,即是經中所言實相懺悔,具有滅除千百萬劫惡業重罪的巨大力量,能使人放卸一切心理包袱,心安自在。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還說,打坐觀修時,若心散亂,緣取異境,雜念叢生,須以緣起性空的般若正見及時觀察對治:

覺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可得,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即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畢故不造新,名為解脫者。

這種觀心對治法,用於實修,能使坐禪者迅速擺脫散亂掉舉的干擾,心得安靜。以上觀法,皆是經論中常見,是佛法對治、斷滅煩惱的關鍵性技術。

守一不移,《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謂源出蕭梁傅大士。「守一」一語,原出《老子》,道教用作重要修鍊方法,漢魏譯經家常借用來譯禪定。道信所言,亦屬攝心修定: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凈眼,注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轉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注視面前一物以繫心修定,與迦舉派所傳涅槃道大手印之「專一瑜伽」專註一物之法相同。修習時須注意制伏散亂,當雜念欲動、乍動之際,應立即警覺,攝心還住於所緣境,就像用繩子系住鳥足,不讓它飛走。如此攝製自心,鍛煉專心致志的能力,能漸漸令心寂定,喻如練習射箭,用功不已,漸能百發百中;又如鑽木取火,須持續不息地鑽,方能得火。

按佛法通義,系緣一物以修定,至多可進入四禪八定,伏煩惱,發五神通,而不堪明見心性,不堪得到能永斷煩惱、超出生死的出世間般若智慧。佛教諸乘,都只將修定(奢摩它、止)作為以正見修觀(毗婆舍那)的基礎,強調必須在定心的基礎上以般若正見修觀,觀諸法無我,才能證實相、見佛性、得解脫。道信所說守一不移,當是為一類散亂多、慧根淺的弟子所設的入禪初級門徑。

由止入觀,止觀雙運,乃佛教諸乘修學定慧的通途,在禪宗看來屬漸修之道。道信也用這種方法接引一類學人,他所說止觀方法,近於他所熟悉的天台宗止觀,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如注意看一物的修止法,雖然不出攝心一緣的路子,但不見於禪經,或出口傳,或出中國禪僧的經驗。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還講了一種獨特的「捨身法」:

凡捨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靜心虛,則夷泊恬乎,泯然氣盡,住清凈法身,不受後有。

捨身法者,即假想身橫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這裡的捨身,指捨棄對自身、自我的執著,當於佛法所謂「斷身見」。具體方法,一是空心冥念,觀空寂之實相,斷攀緣妄念,令離念的法身顯現。二是在打坐時想像身體橫卧而觀看,以破除對身體方位的執著,並用神明(寂定警醒的明覺之心)推策——參究、追尋。道信稱這種方法為「作法」——一種有意創設的藉以明心見性的人為手段,而非自然本有的心性,心性是無作無為的,「法本無法,無法之法,始名為法。」「作法」是達到無作法的方便。

(載《黃梅四祖寺與中國禪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摘自:?佛法正道論 ?陳兵教授

十一、四祖禪述略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營銷人要以哈佛大學教授的原則進行商務談判
提倡「一妻多夫」解決光棍問題的教授再發文 稱「美女就該嫁富豪」遭網友痛批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  祈竹仁寶哲法師講授
怎麼利用google學術 搜索作者為「A,b」,單位為「c」的作者所發的所有英文論文?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