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對付強迫症

【編者按】 本文作者是一位心理諮詢師,也曾是一位神經症患者。她依據個人經歷和專業素養,寫成這篇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強迫症,是以強迫癥狀(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筆者認為,強迫行為其實是強迫思維的外部表現。比如,內心反覆有「擔心手很臟」的想法,外部就表現為不斷洗手;腦子裡總是反覆「眼鏡有沒有歪」這樣一個強迫觀念,實際表現就是不停地拿眼鏡下來檢查。

強迫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以焦慮和內心衝突為主要體驗。有人說,強迫症是所有神經症裡面痛苦程度最高的,甚至將其稱作「精神之癌」,這個說法未免讓人膽戰心驚,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強迫症的痛苦和治療難度。

筆者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早年的性格也很內向、敏感、完美主義,因此對強迫症患者朋友的內心痛苦非常感同身受。

 

強迫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的來訪者會說,強迫症「生不如死」。何以這樣痛苦?

前面說到,強迫症以焦慮和內心衝突為主要內心體驗。強迫癥狀千變萬化,但是變來變去,我認為不外乎內心那個「怕」字。「怕」從何來?可以是怕臟、怕臉紅、怕別人覺得自己怪、怕得罪人、怕自己傷害別人、怕試卷沒有檢查充分等等。所以,第一層焦慮就是這個單純的「怕」。這種恐懼感會讓人不舒服。

強迫症患者的怕是千奇百怪的,被稱之為癥狀的「泛化」。我聽過一個奇特的癥狀,是擔心自己買東西給別人的錢上面的細菌會傷害到別人!所以,這種「怕」是非理性的。

有一種說法我覺得很貼切:強迫症患者內心往往有一種不安全感,而頭腦就會抓住這種不安全感,編織出種種擔心恐懼的念頭。這些念頭是虛幻不實的,僅僅是那種不安全感的投射。強迫患者就是這樣和這些幻相苦苦鬥爭,就像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

第二層焦慮就是對焦慮的焦慮。強迫病友的個性往往比較執著,喜歡鑽牛角尖。當內心有痛苦體驗時,往往執著於這種感受。此時注意力會變得狹窄;越注意這種感受,這種感受就會被放大及變得敏銳,最終固定下來。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先生髮現了感覺與注意的交互作用,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之所以固執,是因為害怕和排斥;而固執之後就容易對這類感受非常敏感,一出現就很害怕。甚至在事情還沒有出現之前就擔心會出現,時時刻刻提心弔膽。比如,還沒有和人交往就擔心會臉紅;還沒有開始讀書就擔心讀不懂。這種預期焦慮,也是對焦慮的焦慮。於是這種焦慮和害怕就一層層循環下去,讓強迫病友的內心一刻也不得安寧。

強迫症還以劇烈的內心衝突為特徵,這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強迫與反強迫。前面提到了,就是產生了擔心害怕的感受,卻不想讓自己擔心和害怕。打一個常見的比方就是,反覆洗手卻不想讓自己洗;另一種內心衝突就是,由於強迫患者的性格常常是完美主義的,凡事希望都做出一個最優選擇。

一個來訪者給我講過一個例子:有一次,他腿骨折了,到了醫院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打石膏,一個戴支具。打石膏便宜而且費用可以報銷,支具貴但是方便輕巧,可以拆下來。這位患者一開始想打石膏,因為覺得便宜,都開好了費用清單,醫生告訴他打了石膏就不能碰水,他開始猶豫,覺得一個月沒法洗澡無法忍受,然後放棄打石膏,去了支具室;可是做支具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戴了支具也不是想拆就拆,拆下來可能戴不好。於是,他又糾結了,拖著受傷的腿回到了醫生那裡。就這樣反反覆復,支具室、石膏室來回跑了好幾趟,無法決策。

嚴重的強迫患者整日陷入強迫思維、強迫行為不能自拔,內心充滿焦慮恐懼,根本無法關注外在的人與事,影響到他的人際功能、工作效率;這又增加了新的焦慮來源。強迫症常常伴發抑鬱,這是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的。

這就是強迫症患者,一群將生命能量用於內耗、自己和自己作鬥爭的人。

 

 

二、什麼樣的人容易強迫?

強迫症的病因目前無統一定論,一個共識是:要從生物心理社會多個維度進行考量。

我想先從各家理論開始梳理,之後從臨床個案的觀察來分析。

首先,從森田療法說起。森田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神經質症(包括強迫症、恐懼症、神經衰弱等)比較有效的方法。創始人森田正馬認為,具有疑病素質的人容易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指人格方面異常或有強烈傾向性,表現為謹小慎微、追求完美、敏感多疑、做事按部就班等特點。他認為疑病素質基調是神經質發生的基礎,這種素質的人對自己的身心過分擔心,在某些情況下,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受、情緒、想法視為病態,並為之專註、苦惱,主觀上漸漸構成病,並將注意力集中於此種感覺上,使此感覺放大。森田正馬本人就是神經質症患者,他從個人經歷及大量臨床個案中提煉創造了森田療法。

但是疑病素質哪裡拿來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我的個人實踐經驗可以做出解釋。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育階段分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及青春期。其中1-3歲肛欲期是形成自主性和道德良知的階段,這一時期,孩子必須學會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會要求。如果父母管教訓練過於嚴格,孩子的自主意志受到打壓,容易形成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吝嗇的人格特徵,認知上容易用「應該」、「必須」來要求自己,比較固執、刻板,看待事物容易用好、壞、是、非的眼光去看。這和強迫症患者容易評判執著的性格特徵是相符的。

實踐中還發現強迫症患者的成長經歷中有一些共性:

1. 家庭教養方式

我認為不僅僅在肛欲期,在整個早年教養中,如果父母過於嚴格,且在方法上常常批評、挑剔、指責甚至體罰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犯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徵。

除了過於嚴格,在實踐中我發現過於溺愛也是強迫症患者的溫床。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干,擔心孩子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無疑在暗示孩子是不行、無能,這樣的孩子在面臨新事物時,往往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父母過度溺愛和包辦實際上是處理自己內心擔心和恐懼的方法,這種恐懼已經潛移默化的投射到孩子的內心,形成了「怕」的來源。大部分情況下,過於嚴格和過於溺愛往往是交織的。

案例:小A,一個初中女生,有強迫檢查、強迫回讀的癥狀,考試時常常最後一個交卷,務必要檢查到最後一刻才放心。看書總擔心自己沒有看明白每一個字,所以要反覆看好多遍,但是又不想讓自己這樣。焦慮衝突,非常痛苦。深入了解她的成長經歷,她的爸爸是一個做事小心挑剔的人,不允許孩子犯錯,比如,打破一個碗就是說她半天,最後乾脆說以後你不要再拿碗洗碗了。平時要求規矩也比較多,比如一定要把某個東西放在某個位置,如果沒有放對就會數落半天。教育中有很多「應該和必須」,孩子的性格就比較固執刻板。而她媽媽呢,更是一個固執急躁的人,根本不給女兒學習家務的機會,都一手包辦了,生怕女兒做的不好,不合心意。女兒學習很用功,父母想讓女兒有更多時間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成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這個就是過於挑剔嚴格和過度溺愛結合的典型例子。

2. 父母的榜樣示範及家庭氛圍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覺得世界是危險的,壞人多過好人,那麼他們在待人處事上就會表現出防禦、膽小。比如,一位媽媽從小就教育孩子出門不要帶包,怕有人搶劫,這個孩子就會樹立一個觀念:世界是危險的,周圍的陌生人很可能要傷害我,這個「怕」字從小就根植於心了。

夫妻關係不和諧,經常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從小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常常處於不安的狀態。不僅如此,幼小的孩子常常會為父母的問題承擔責任,認為自己不夠好,形成自卑內疚的人格特點,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很不利。

這樣的案例真是數不勝數,問題家庭往往造就問題孩子,不僅是強迫症,還可能是其他種種問題。但是,父母也是自身成長經歷的受害者,控訴父母無法解決問題,只希望對父母的心理教育也能夠更多普及,讓更多孩子在正確的指導下健康成長。

3.童年心理創傷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即便是一個人心理發育很好,順利度過了口欲期、肛欲期,建立了對人安全感信任感,但是一次大的創傷就可能毀掉之前的全部功勞。

案例:小B,有嚴重的強迫觀念。簡單說,就是頭腦中有各種各樣的「怕」,極度完美主義,對人不信任,覺得別人要傷害自己。他的父親是一個難以控制自己憤怒情緒的人,他還在上中學時,一次和父親的衝突中,父親用手掐住他的脖子,差點窒息。從此以後,這個孩子陷入抑鬱、焦慮和強迫的泥潭中。

4. 性壓抑及對自我的不接納

有研究表明,強迫症通常在青少年發病,城鄉患病率相近。約10%的病人起病於10-15歲,75%的患者發病於30歲以前。

10-15歲,正值青春期,是一個孩子性發育的高峰。面對自己的性慾望及性行為,如果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可以順利度過。然而強迫患者面對自己身體和心理的發育,常常是不接納的,這就加劇了思想的矛盾衝突。性慾望本身是一種強烈的能量,如果壓抑不讓其釋放,這種能量就會通過其他途徑表達,而癥狀往往是其替代。

案例:小C,27歲,來諮詢時因為種種軀體不適,總是擔心身體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非常敏感身體的變化。慢慢的,他開始吐露自己有一個強迫觀念是,非常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是因為自慰才出現種種身體不適。他本人從中學開始有自慰行為,非常不能接受自己自慰,覺得自己真是表裡不。他一面壓抑自己的慾望,一面又控制不住,事後卻自責不已。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不是個好學生。

在實踐中發現,強迫患者往往是一群對自己不接納的人,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父母好好接納過,他們也學會了用挑剔,指責的態度面對自己,他們內心渴望更加強大自信,甚至是一個完美的人,而現實中他們往往膽小,敏感,自卑。把正常的變成了不正常,最終固定為癥狀。

缺乏安全感,不一定會發展為強迫症,只要他對自己是接納的,膽小就膽小,自卑就自卑。只有對自己的不接納,存在強迫與反強迫的衝突,才會發展為強迫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強迫症的發病原因既有生物因素,即先天的敏感細膩;更多是後天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兩者交互作用,形成了患者不安全的人格基礎,幻化出複雜多變的癥狀表現。

 

三、得了強迫症怎麼辦?

如前所述,強迫患者的痛苦有幾重:一是單純的「怕」;二是對焦慮的焦慮;三是強迫與反強迫;四是完美主義引起的內心衝突。

其中一和四,是由於不安全的個性所致。一個來訪者曾對我說:她之所以要做到盡善盡美,就是不希望別人挑她的錯,不希望別人說她不好。顯然,她內化了很嚴苛的客體,如果不做到完美,就會遭到嚴厲的批評。完美主義是保護自己的手段。

二和三是不接納癥狀,不接納自己所致。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納癥狀。

前面說過,強迫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內心體驗,要接納談何容易。然而不接納就會讓痛苦加倍,本來第一層那個單純的「怕」就讓人煩惱了,再加上第二層、第三層就會讓煩惱變得更複雜。有時候甚至患者都說不清楚自己是怎麼了,就是很難受。強迫患者就像驚弓之鳥,內心稍有風吹草動,即便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就馬上反撲,結果攪得內心不得安寧。

因此,無論是哪種感受,哪種痛苦,首先接納下來,讓它慢慢平靜。就像一池水,你投一顆石子下去,水面起了漣漪,那麼讓池水恢復平靜,是繼續向水裡投石子,還是什麼也不動?

要做到接納,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比如對癥狀的發生髮展規律有更多的了解,不至於癥狀一出現就慌了手腳;還有對癥狀更有覺知,培養覺知能力。

說接納很難,難就難在強迫症引起的是非常不安、焦慮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常常能強大到摧毀人的意志,讓人無法行動。比如一個來訪者擔心自己和人交往沒話說、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奇怪、擔心自己永遠這樣,不僅焦慮而且抑鬱,更難以邁開行動的步伐。

關於情緒,森田療法有很多說明,主要就是情緒是流動變化的,不去執著它,就會慢慢平復。神經質患者不能被情緒牽著走,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提出的是忍受情緒,而新近的正念(mindfulness)提出觀照情緒,不評判,接納這。比忍受向前了一步,少一分煎熬,多一分面對。筆者也認為正念訓練對強迫患者,抑鬱患者處理情緒是很有幫助的。

行動,是強迫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跨越的一步。正常人都是少想多做,想與做的比例可能是各50%,或者做的比例更高。而強迫患者把大量精力耗在想上面,對於行動充滿顧慮。他們本身的個性常常是膽小、自卑、脆弱的,那麼就無法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和提高,理想之我和現實之我始終存在差距,只能自怨自艾。經歷的豐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升,能夠提升自信,不知不覺修復著自小缺乏的安全感;而膽小、脆弱、完美主義的人格特點,也在不斷行動中得到陶冶和改變。神經症的康復一定是一個人的性格蛻變,再成長的過程,往往在行動中不知不覺發生。

還有一些強迫症更為複雜,可能和童年被遺棄、被虐待、被侵害的心理創傷有關。患者往往還有抑鬱癥狀,這時採用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治療會有幫助。

以上只是筆者對強迫治療的一些思考和思路總結,具體治療過程還有很多細節。每個來訪者也不一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迫症的治療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諮詢師和來訪者的共同努力。


長按掃描關注

註:版權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如需轉載請私信【渡過】公眾號。


推薦閱讀:

借你一雙慧眼,看清強迫里的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婚姻中的強迫關係
敢於帶著「萬一」來生活
論逃避現實傾向及給人心靈帶來的痛苦
英語新詞:強迫購物 forced shopping

TAG:心理學 | 心理 | 強迫症 | 強迫 | 對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