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健遺著:儒家文化使得民眾對威權政府更寬容?
#研究速覽#
本文摘要:具有儒家政治文化傳統的民眾更容易相信政府,也更不容易認為政府應該為某個問題負責。大部分中國人都強烈渴望民主,不過他們對民主的理解更傾向於 「管制式民主」。
◎ 羽人 / 政見觀察員
2010 年 12 月 25 日,華人政治學者史天健逝世。近日,他的遺著《中國大陸和台灣政治的文化邏輯》由他的師友學生整理出版。書中對 「政治文化傳統會對中國的政治發展造成何種影響」 這個問題作出了至今最為詳細和全面的解答。
史天健把文化定義成社會共享的規範,人們依據這種規範來評判在該社會中何種行為合適、何種不合適。他首先區分了兩者文化傳統:一種是西方的社會契約傳統,另一種是東亞的儒家傳統。
儒家文化把個人視為嵌在集體中的個人,自我利益是不能離開集體利益而單獨存在的,因此儒家文化教化人們將 「大我」 作為利益計算的基本單位。相對的,社會契約傳統下個體利益可以正當地獨立存在,哪怕是在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在儒家傳統所強調的等級式權威關係下,政府合法性是基於所施行政策的實質內容——政府是否為民謀利。社會契約下的互惠式權威關係是一種更為平等的民眾和政府關係,政府的合法性來源是基於社會契約的民眾授權,因此民眾收回對政府的授權也被認為是基本權利,而等級式權威下民眾造反往往要打著 「替天行道」 的大旗。
表1 兩種規範傳統
史天健通過不同的問題組成兩個指標來測量民眾政治文化:權威傾向(orientation toward authority)——互惠式還是等級式權威關係;自我利益界定(definition of self-interest)——以個體還是集體為中心? 互惠式權威關係加上以個體為中心的利益界定被視為社會契約文化,等級式權威關係加上以集體為中心的利益界定被視為儒家文化。
書中使用的數據來源於 5 次抽樣調查,分別是 1993 和 2002 年對大陸和台灣的共 4 次調查,以及 2008 年對大陸的調查。2008 年對台灣的調查由於調整了問題因此與過往調查不可比而被排除了。
研究發現,政治文化對民眾的政治行為和觀點有顯著影響。不同政治文化下的民眾對評價政府有不同的標準,對自己認為正當的政治目標和手段也有不同認識。表 2 顯示了民調數據的分析結果:具有社會契約政治文化的民眾對政府更不信任,更可能認為政府應為某個問題負責,對民主的含義和適用性更有自己的見解。相反的,具有儒家政治文化的民眾更容易相信政府,也更不容易認為政府應該為某個問題負責。他們對民主的含義和適用性更沒有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他們更容易回答 「不知道」。
表2 政治文化對政治行為和觀點的影響
政治文化對政治參與的影響要複雜一些。以集體為中心的民眾在政治參與方面更為消極,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政府)利益,而等級式權威關係下的民眾更積極,不過他們的出發點是積極地 「勸諫」 和 「幫助」 而不是 「反對」 政府。因此,史天健認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中國比較難以見到廣泛的可以推動民主轉型的社會運動——以集體為中心使得民眾政治消極,而等級式權威又使得民眾將政治參與的目標局限在對政府的勸諫上。儒家傳統文化使得大陸的威權政府獲得了比歐美政府更大的民眾寬容度。
政治文化對民眾理解 「民主」 這個概念也有影響。大部分的大陸和台灣民眾都強烈渴望民主,不過他們對民主的理解更傾向於 「管制式民主(guardianship democracy)」。為什麼管制會和民主結合?因為所謂管制式民主和自由主義民主所希望取得的目標是相同的:高效的治理、穩定的社會環境、實現社會的整體利益。但是管制式民主並不如同自由民主那樣通過公開、公平、競爭性的選舉程序來獲取合法性,而是通過政府的政策表現,特別是給民眾提供物質利益來實現合法性。對於管制式民主來說,是領導人而不是民眾的意見來決定什麼是公共利益。表 3 顯示:社會契約政治文化更容易讓民眾把民主理解成自由主義民主,而儒家政治文化更容易讓民眾把民主理解成管制式民主。
表3 對什麼是民主的理解
對該書研究的一個關鍵質疑是:數據顯示的關係有無可能其實是大陸威權體制的結果?通過 1993 年和 2002 年大陸和台灣數據的比對,作者首先強調在大陸所觀察到的儒家文化對民主的影響在台灣也成立。進一步,如果對管制式民主的偏好是威權體制的結果,那麼民主轉型後的台灣應當見到對社會契約文化的認同度上升,事實上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反而使得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有上升趨勢。
但是在同意台灣是大陸一個很好的參照的同時,本文也希望指出這種比對的局限性。台灣 1996 年才第一次真正實現最高領導人大選,2000 年才第一次實現了政黨輪替,因此 2002 年的台灣民調是否能表現出民主轉型對政治文化的影響是存疑的。同時,台灣和大陸都經歷了或正在經歷長期的威權統治,而威權政體是有可能通過選擇性利用儒家文化來維持統治的。那麼我們怎麼區分當下中國大陸的政治文化到底主要是受千百年來的儒家文化所影響還是威權政體的宣傳教化所影響,特別是當儒家文化又和威權政體的宣傳相混雜的時候?即使拿台灣做比對,認為台灣在民主化之後的政治文化仍然和大陸相近,依然不能確切證明這是儒家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威權文化的影響。因為相對短的民主實踐多大程度上能消除長期威權統治的影響呢?特別是考慮到政治文化變遷是個相當緩慢的過程。的確,台灣民眾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在上升,(近期的民調顯示)對民主的認同在下降。考慮到台灣當前的民主體制還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有無可能是民眾因民主實踐過程中的問題而降低了對民主體制本身的信任? 總之,我們似乎要一個更長的時間來判斷台灣的民主轉型對其政治文化會造成何種影響。
無論如何,史天健的這本著作清晰地指出了政治文化對民眾政治認識和行為的影響。當我們談論民主的時候,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談論的是哪一種文化下何種意義的民主。當新聞宣傳說中國大陸的國情(政治文化)使得我們不適合西式民主時,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國情(政治文化)究竟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探討這種政治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僅僅對該書做了粗淺的介紹,不過希望這是一個引子能讓更多的人讀這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並進一步研究中國的政治文化。
推薦閱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
※梁靜秋:愛 文化撫順
※日本城市與城市文化
※扣桌禮是乾隆發明的說法感覺是現代人杜撰的,扣指禮的來源是什麼?
※吾道建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