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 

「15、《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真的說不出來,真的是一,一怎麼說?二才可以說。諸位要記住,說也是相對相形的,沒有相對相形就說不出。因此言說相不可以執著,要離言說相,道理就在此地。「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說都不能說了,你怎麼能令一切眾生隨順而得入(證入)?怎麼能令一切眾生入這個境界?「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這幾句話,是《起信論》上的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我們把隨順這個意思也搞錯了。我們這個隨順變成什麼?隨便了!那個不行,那不是隨順。人家說這個隨順的標準,什麼叫隨順?用這個標準來看,我們從來沒有隨順過。雖說,無有能說可說,心裏面決定沒有分別有能說、有所說的,沒有這個念頭;雖念,沒有分別有一個能念、所念,沒動這個念頭。雖念,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確實沒有停過,一句接著一句念,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是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的,從來沒有這個念頭,這叫隨順。諸位要曉得,能夠這樣隨順,你的念佛功夫那叫離念。離念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了不起的功夫!這是講在念佛上。如果用在其它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雖念,無有能念可念」;可念就是所念,無有能念、無有所念,這個修行的功夫就得力。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在這裡面成就了。這種成就比念佛難,為什麼難?念佛,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確實我是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我一天念幾千聲佛號,一天念一萬聲佛號,確實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搞其它的法門,不行!你還是凡夫,你不能見性,不能超越三界。我們念佛有能念、有所念,照樣往生,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能所不斷能成就,只有凈土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你找不到第二門。這一門真是把我們救了,我們離開這一門,說老實話,沒救!離開這一門,你一定要做到能所雙忘,你才有希望,只要有能、有所,你就沒希望,這一生還得繼續搞六道輪迴。「若離於念,名為得入。」由此可知,隨順實在講就是離念,離念才隨順,有念隨什麼順?這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把隨順兩個字的定義,給我們說出來。由此可知,他這個境界實在是高。「16、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名為真如也。」「心雖無法」,這是真的,真心確實無法,一法不立。我們佛門裡也常有這麼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就是清凈心中一法不立。「而法從心生」,十法界森羅萬象是從心生的。心是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從體起相,相從心生。相雖然無量無邊,體是一個。「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一就不可說。「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有念就是妄念,必須念無能所,那就是無念;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就很難懂了。剛才講性跟相是一不是二,你懂不懂?如果再不懂的話,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那我懂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知道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性相就不二。無念是性,念是相,無念跟有念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比較深一點,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受用無窮,我們才真正得自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受用。也就是說經論上講的隨順、隨喜我們懂了,我們可以做到,做到了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你要是不懂、不明了,我們過的是凡夫的生活,這個日子不好過,佛菩薩的日子得大自在。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是真理,這是自性,宗門所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的境界、是怎麼回事情?很少人聽說,也很少人給你講,我們這個機會不錯,在此地看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的樣子,說一個總結的話是「萬法一如」。所有一切相對的,到它這裡都圓融,所以說都會歸到自性。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真妄一如,真妄不二。為什麼?真是體,妄是相;真是理,妄是事;體相不二,理事不二,真妄就不二。從理事不二又出現了一個事實真相,事事都不二。《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真法界的現象。從事事無礙上我們明了了,是非不二、邪正不二,不二也可以叫一如,是非一如,邪正一如,那看得更微細、更透徹了。諸位要曉得,心裏面決定沒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才一如,才不二;稍稍有一點執著、有一點分別,善決定不是惡,惡決定不是善;邪決定不是正,正決定不是邪。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二,不一,萬法不一;心到清凈平等,萬法不二。不二就是一,你懂不懂?你能在這上透過,你就有受用,如果不會,老實念阿彌陀佛吧!「17、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凈自若。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這個念就是起心動念,不管你動什麼念頭,只要有念,就是業識。業識是什麼?阿賴耶識的三細相,第一個無明業相。這個念,法相宗裡面所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念就是不覺、就是無明,所以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無明業相。性體裡面確實沒有,真如本性裡面沒有念,沒有起心動念。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跟真心本性沒有關係。就好象陰天,雲彩很多很濃厚把太陽遮住,我們看不到太陽,這個很厚的雲層就像業識,太陽上確實沒有雲層、沒有雲彩遮住,這個雲彩跟太陽不相干,就是這麼個道理。「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凈自若。」這就說明白,業識不管它怎麼起、不管它怎麼動,就是無論它怎麼樣的活動,與真心、與本性都沒有關係。「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出他的見地,他真的見到了,清凈心本性裡面,本來就是清凈的,從來就沒有染污的。五祖忍和尚,同意了他這句話,對,沒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過;就像太陽一樣,從來沒有雲彩遮住過。我們今天心性不能現前,被無明煩惱障礙住,這是我們現在的現象。無明煩惱是個什麼東西?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個妄念,它不是真的。可是這個妄念如果繼續不斷,它就起作用。什麼作用?障礙本性,本性的作用不能現前,它起這個作用。無明妄想、無明業識,或者講一念無明,它是什麼東西?這一樁事,世尊在《楞嚴經》上也講得很透徹,但是《楞嚴經》的文字深,這個地方淺。它這一段寫得是真好!我們沒有辦法不佩服。《楞嚴》那一段看不懂,看這個看懂。「18、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這就講了,一念無明是什麼?一念無明的真相就是這個。《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實在講是極短暫的時間,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思惟。這個經上世尊做比喻,凡是比喻只能比喻個大概,沒有辦法比得恰好。比喻裡面所說的,我們就無法想像。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平常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是無明,這叫妄想。所以那個妄想不要想錯了,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叫妄想,哪裡是這個,佛講的不是這個,這種妄想太粗了,佛講的這個妄想,是一剎那裡面九百生滅,是這個,你根本就不曉得,誰知道這個現象!當處生、當處滅,剎那不停,這是它的現象、是它的樣子。「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麻煩就在這裡,十法界六道輪迴是這麼變現出來的。他那個妄念不停,「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前面念滅盡,後面它又起來,剎那九百生滅。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不相同?十法界是講大的;細說每一個眾生都不相同,每一個現象都不相同,這就是那個念頭在變。它要是不變,不都相同了嗎?生跟滅都相同。它會變,這一變就不相同,這就是世尊在大經上講的無量因緣。因為無量因緣,現無量的現相,這現相不相同。我們講堂坐這麼多人,沒有看到兩個人的面貌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念不相同。念要是相同,你兩個人的面貌一定相同,相就相同。什麼人的面貌相同?佛的面貌相同,因為佛沒有念,所以現出的相都一樣。菩薩的相很接近,但是還是不相同,為什麼?菩薩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斷,那一念生相彼此也有差別,所以菩薩的相大同小異。羅漢的相就各個不相同,為什麼?羅漢只斷見思,無明沒破,所以他那個念的差別很大,羅漢的相貌各個不相同。何況凡夫?道理在此地。「念念相續」,實實在在講,要把這一句話講清楚、講明白,就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或者說連續相。我們眼前擺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認為真有,你錯了。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怎樣做,現在總算是明白了。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心裏面乾乾淨淨,一法不著,這叫受持;我自己受持,做出樣子給大家看,那叫演;別人來問,我跟他說明,叫說;這是受持、演說。那就是真正修般若,真正修金剛般若波羅蜜,真修了。諸位要聽清楚,教你不執著名字相,不是沒有名字;教你不執著言說相,不是沒有言說;教你不執著心緣相,不是沒有森羅萬象;必須在境界裡面明了不二,經上常講的懂得會歸自性,這才叫真正修般若行,這叫大乘。我們不明了這個真相,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懷疑,不知道佛為什麼要教我們這樣做。譬如剛才我舉念佛這個例子,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斷,手上掐珠不斷,心裏面決定沒有能念、所念這個念頭,能、所兩邊都離。念阿彌陀佛句句不停,不著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不著空相;心裏面又若無其事,能念、所念都沒有,不著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正在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這叫真會念佛,這叫理念,往生生實報莊嚴土。著相念,有能念、有所念,信心堅固,願心懇切,生凡聖同居土,都能往生。這個後面會講到。「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實在講不僅是講理,理裡面有事,就是眼前的現象。說得親切一點,我們的身相,我們日常生活周邊環境的現象,環境不外乎人事的環境,跟我們往來的人,物質環境,我們衣食住行的受用,是什麼?就是「念念相續,隨滅隨起」,沒有東西,猶如空花。空花,佛在經中常常用這個比喻,空中確實沒有花,什麼時候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害病了,就看到空花,諸位害過眼病的人,就有這個經驗,看到空中會有花,看到燈上會有個圓影,眼睛害毛病就有圓影,空中就現花。好眼睛的人看不到,空中沒有花,燈上也沒有圓影。這是說明假的不是真的,你看錯了,是你的幻覺。「幻有無實」,幻覺好象是有,實實在在沒有。諸位要曉得,實實在在講沒有這個身,不但沒有這個身,也沒有這個心。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沒有!起心動念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假的不是真的,這都是有為法,《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但這個身沒有,我們能夠思惟想像、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沒有,這給你說的是真相,給你講的是事實。你現在生活得這麼痛苦,活得這麼可憐,原因在哪裡?你把幻有不實的東西當作真有,無量無邊的苦惱就從這個地方生的,冤枉不冤枉!本來沒有的事情,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過苦日子,你要是豁然明白,就得大自在!這才曉得事實真相,然後你在這個世間,天天玩耍,天天遊戲,遊戲神通,快快樂樂,永遠沒有苦了。為什麼?你過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你把自己提升了,過佛菩薩的日子,不再搞六道輪迴了。「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真的沒有關係,因為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就覺了,所以念不怕,怕你不覺。覺了,你就是佛菩薩;不覺,你是生死凡夫,就在這一念之間,眾生跟佛的差別一念之間。「19、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念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蓋作觀,可說是智念,念佛則是凈念。換一個清凈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源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徹底明了事實真相,只有一條路,確實沒有二路。這一條路是什麼?離念而已。這個離念難,太難!所以佛開方便門,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為我們開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裡面,「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一切諸佛讚歎這個法門,不是沒有道理,不是隨便讚歎。諸佛如來智慧已經究竟圓滿,他哪有隨便讚歎、哪有錯誤讚歎,他說的話決定真實。這才曉得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法門。它是「斷念方便之方便」,所以它是究竟方便、徹底方便。它方便在哪裡?「不念他念而念佛」,這是方便的方便。「亦是轉換一個念頭」,他沒有斷念,他把念頭轉了。所有一切念頭我都不念,我就念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什麼就現什麼,念佛就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十法界,那個相在那裡變化,無量相變化,變化的因就是念頭,因為念頭不同,所以形相不同。他專念佛,他就變成佛的相;念菩薩,就變成菩薩相;念貪就變餓鬼相,餓鬼是慳貪;念嗔恚、念嫉妒,就是地獄相;念是愚痴,就是畜生相,念什麼就現什麼相。所以念佛是把念頭轉到第一殊勝-念佛。「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宗門教下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止觀這個原則,念佛比修止觀還要來得親切。為什麼?下面說了,「蓋作觀,可說是智念。」修止觀、修禪定,禪定是般若,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知道,中國禪宗所修的是般若波羅蜜,不是六度裡面的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一開頭就說出它的宗旨,「大眾總修般若波羅蜜多」,一開口就說出來了,中國的禪宗是修般若。所以禪宗以《金剛經》印心,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所以止觀是智念,把念頭轉成智慧了。一切言說相、名字相、境界相他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他是智念。「念佛則是凈念」,念佛不是智念,是凈念。「換一個清凈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我們過去這個念頭是污染的、是不清凈的,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雜念、染念都換過來,變成凈念。所以這個法門叫凈宗。「一心念之」,念佛的秘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秘訣。怎樣得到一心?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凈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凈念相繼」,凈就是不疑、不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就成功了。「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治是對治,把從前那些雜亂的念頭統統改過來,改成純一之念。所以它親切,這個法門殊勝。「20、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也。故曰,更親切。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從字面上來翻譯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翻成「無量覺」。「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無有一法不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覺個什麼?覺悟到本性本來無念、本來不染,本無分別執著,這本來無的,那你就真的覺了。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沒覺,你還在迷。幾時在一切法裡面都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常講的,你真的放下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覺了。「故曰,更親切。」更親切到這裡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確實比智念來得親切,也就是說比修止觀、修禪來得親切、高明。法門如是的殊勝,多少人錯過了,你要問為什麼錯過?他不知道,所以不識貨。金剛寶石從眼前過,把它當作碎玻璃,沒看在眼裡,不知道那是無價之寶,真的是當面錯過,非常可惜。「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讚歎,道理就在此地。修其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一定要到念而無念,才得受用、才算是成就。念跟無念,還是二不是一,你就不得成就,你就得不到受用。換句話說,你過的日子還是生死凡夫的日子,你不是佛菩薩。如果你真的到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那恭喜你,你過的是菩薩的生活、是佛的生活,那個沒有話說。在凡夫真難,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分別、都是妄想、都是執著,理擺在面前做不到。念佛這個法門,行!沒到這個功夫,帶業!只要你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我真正相信,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個地方真的有極樂世界,真正有阿彌陀佛,真正有許多念佛人都到那裡去往生了,我真正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信具足了。我願意去,我願意捨棄現前的六道輪迴,我願意捨棄現前的十法界,要有這個願。有很多人學禪,禪是明心見性,又有一些人學密,即身成佛,這是十法界放不下,明心見性、即身成佛都在十法界。凈宗的眼光遠大、志氣宏偉,十法界叫我作佛、作菩薩,不要!我都把它放棄,我都不稀罕它,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去見阿彌陀佛。六道、十法界統統放下,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有那麼一點財產算什麼,你的財富能夠跟大梵天王比嗎?差遠了!大梵天王,經上講「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做得到,他有,你有多少七寶?銀行保險箱那麼一點點大,我看裝一箱就不得了,那算什麼!人家那個七寶,大千世界來裝,都放得下,你迷那麼一點點就太可憐!一定要統統放下,放下了,你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力加得上。你不肯放下,抗拒,佛力想加持你,你障礙了,佛力加不上,統統放下了,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接引往生。你的功力要好,接引往生隨時可以去,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可以去,不一定要等命終,隨時能去得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是帶業往生,前面講念而無念,沒有能夠融成一體,沒這個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把你提拔到阿惟越致菩薩,此地講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菩薩?圓教初住地位。圓教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江味農居士這個講法,我並不贊成。為什麼?因為他講那個地位太低了。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還有退轉。阿鞞跋致是不退轉,不退轉應該是什麼菩薩?八地,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永遠不退轉。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彌陀經》上說的,阿惟越致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意思都一樣,翻譯的不相同。凈宗許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七地以上,這個講法我想想很有道理,不過分,如果不是七地以上,諸佛菩薩那樣的讚歎,好象有點過分,他才是圓初住,讚歎就過分了,七地菩薩的話,那讚歎沒有話說。我們從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應當肯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這個話不是我們沒有理由,隨便在這裡推想的,因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跟佛都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體質相同,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相同、一切受用相同、智慧神信道力相同,居然跟佛差不多。你要曉得初地菩薩跟佛是差太多了;七地、八地跟佛差不多,我們點頭相信,真是差不多,靠得很近了,初住差太多了。這是我們細細去想,我們根據經典。世尊滅度之前,為我們後學說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無量壽經》這是法,根據經典裡面所說的,不像是圓初住,真的很像是圓教八地菩薩,他的一切跟佛就差不多,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這樣子的,這個絕對不是自己能力,是享阿彌陀佛的福,阿彌陀佛把我們提拔上去享福。如果不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我們自己往生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信的地位,這個要知道,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圓教,那個地方最低的地位是初信位的菩薩,憑自己功夫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是初信位的菩薩,阿彌陀佛拉一把,把我們拉到八地菩薩那兒去了,這個要知道。所以到那個地方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四十八願加持的。這個便宜佔大了,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無量法門裡面統統沒有,你去查《大藏經》,你查不到,唯獨這個法門,所以它是無比的殊勝,得一切諸佛的讚歎。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發願修學這個法門,的確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就。如其不然,你決定不能信受。凡是信受,這一生當中去往生的,都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就了。「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這句話是真的。你要是想修其它法門,要修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的地位,你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從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沒有證須陀洹果以前所修的統統不算,要加上以前所修的,那是久遠劫數,不只三個阿僧祇劫。這是說,你修別的法門到這個地步,難,太難太難!你修這個法門一生成就。「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諸位同修,如果你真的把大乘佛法門門都看到,看到之後就有比較,門門看到之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不但身心世界放下,連佛法也徹底放下了。過去蓮池大師明白了、看出來了,所以他老人家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要了,經教放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放下了,你們誰要修,你們去修。經教法門統統放下,他老人家最後依什麼?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徹底覺悟的人,究竟覺悟的人,他才肯這麼干,不是真正究竟徹底覺悟,他放不下。這個經還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於是乎雖然念佛,又懷疑、又夾雜,懷疑《彌陀經》不如《華嚴》,懷疑《彌陀經》不如《楞嚴》,懷疑念佛不如參禪,懷疑念佛不如念咒,疑心病!這裡面有夾雜許多,結果一樣也沒成功,什麼也學不好。諸位要知道,自古以來世出世法,成就都在專精,你要想成就,你要是不依這兩個字,那就難!依照這兩個字去做,就不難。要專、要精。「21、我等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我等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這是江居士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我們能夠聽到這個法門,實在是大幸。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引用彭際清的話,「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不能不珍惜。此地「幸聞此法」,就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了,怎麼可以蹉跎?蹉跎是猶豫不決,不能夠肯定、斬釘斷鐵,我們要智取。「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真切要有行動表現,沒有行動表現不行,這個行動就是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除此一念之外,別無二念。若有別念都是打閑岔、都是業障、都是魔障。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跟魔障?一句阿彌陀佛,專念就消除了,不專就被魔障障礙了。「22、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兩句務必要做到。念佛真實功夫,真實受用,如是、如是。」「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斷念跟其它法門一樣,那是圓滿的成就了。因為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念沒斷。「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兩句務必要做到。」這是真的,你要做不到不能往生,一定要做到。昨天有個同修來告訴我,蘇居士非常難得,前幾天幫助一個老太太念佛往生了,這個老太太年歲很大,有九十歲,孤苦伶仃。她在病危時候,念念當中捨不得她的一棟房子,蘇居士勸她放下,這一放下,不到十分鐘就往生了。所以對這個世間絲毫貪戀都不行,有一絲毫的貪戀就不能往生。房子要放下,不要說房子我要交代給什麼人,那就糟了,管他什麼人,不要去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誰拿去都好,不要說我要交代這個人,那個人不可靠,完了,你這一生就完了,你還是放不下,還是在打妄想。什麼都不要想,徹底放下!一放下感應就現前,她就見到西方三聖,真正不可思議。老太太一生沒有聞過佛法,臨終才聞到,跟第十八願講的完全相應,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臨終遇善知識,善知識一開導,她就覺悟、她就接受、她就聽話,念佛,西方三聖馬上現前,證明第十八願是千真萬確。「色、聲、香、味、觸、法」,是指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對象,六根所緣的對象統統要放下,你的心才專、才精。有一樣放不下,你是生死凡夫,你樣子像是在學佛,其實你沒有在學佛,你還是學生死凡夫,你還是在學六道輪迴,這個不可以不知道。這兩句話是《金剛經》上的,《金剛經》上在大原則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怎麼講法?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我心裏面不染著六塵,心裡乾乾淨淨;而生其心是生念佛之心,生專念阿彌陀佛之心,那你就成功。「這兩句務必要做到」,江居士的語氣非常懇切,使我們感動。「念佛真實功夫,真實受用,如是、如是。」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你有沒有得到受用,就在這兩句。你還是要著相、還是放下不,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也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念佛的好處你沒有得到,念佛的快樂你沒有得到,念佛的自在你沒有得到。真正得受用,法喜充滿,真的是自在快樂、智慧充滿,那怎麼會一樣!「23、妄想是眾生無始來之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因妄想是本心之作用,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歸到智念或凈念上。久久自然無念,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矣。」「妄想是眾生無始來之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這是修行人不能不知道的。參禪的方法不恰當,不但不能得定,反而發生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著魔。為什麼會著魔?勉強去斷煩惱。說實在的話,著魔的人都是真用功的人,不是真用功的人絕對不會著魔。著魔都是真用功,真想斷煩惱、真想成就,他不曉得道理,不懂方法,盲修瞎練,他搞錯了!煩惱是無始劫來的病根,不是一下就能斷得了。你要懂得它的道理,要用方法來調和,逐漸去減少,不是勉強一下能斷得了,那就壞了,一定要出事情的。「因妄想是本心之作用」,這妄想是念,念從心起。「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我們常講你錯用了心,錯在哪裡?錯在分別、執著。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個心就用對了,就不錯了。理事不二,你的心用對了;理不是事,事不是理,你有分別、有執著,你就用錯了。性相不二,用對了;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你用錯了,錯在這裡。如果用宗門的話,錯在不知道會歸自性。一如不二就是會歸自性。能這樣用法,會這個用法,這是佛菩薩,佛菩薩就是用這個心。不會用的,一切法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是凡夫的用法,用錯了。用錯了,所以成病。參禪得了禪病,念佛也有著魔,念佛一般講著魔比較少,但是不能說沒有。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告訴我,在我沒有到台中之前的兩年,李老師曾經在台中打過幾次精進佛七。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超過十個人,主七師父的精神、能力照顧不到,所以那是小班制的。每一個人的用功情形,他都要照顧,他都要觀察到;他功夫得力、不得力,到什麼程度,這個主七師都曉得。人太多了,他就沒辦法。所以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其中有兩個人著魔,用功不如法,就是此地講的強制斷煩惱,搞出毛病出來了。李老師慢慢的給他調整,差不多一年他才恢復正常,以後再不打精進佛七,他不敢打了。總不能說,好好的一個人到這裡來念了七天佛,就變成精神不正常回去,那怎麼能對得起!不用功的不會,真正用功的會出毛病,真正用功,用功不如法。老師在旁邊指導,稍稍偏差一點都出事情。我們現在打佛七,絕對不會出毛病,佛七法會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一面念佛、一面是亂七八糟胡思亂想,這個不會出毛病。真正用功念佛不一樣!念佛堂情形不相同。總而言之,決定不要勉強,決定不要刻意去壓伏煩惱,這個不好。「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就是把這些雜念妄想轉過來,這就好,不要去斷它,把它轉過來。你要去斷它,麻煩就來了;一轉什麼事都沒有。「歸到智念」,智念是用參禪的方法、持咒的方法、止觀的方法,都是轉成智念,我們念佛是轉成「凈念」。念不要緊,不管什麼念頭,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就好,不要去斷那個妄念,換句話說,那個妄念理都不去理它,第二句就換成阿彌陀佛,這不會出事情的,這是穩穩噹噹。「久久自然無念」。不要著急,有很多人念佛著急,來問我:「法師,我念了三、四年,怎麼還不得一心?」我就告訴他:「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得一心,你別指望。」他說:「為什麼?」因為你老是念著要得一心,這個妄念存在裡面。你要得一心不亂,又夾雜一個「我什麼時候得一心」,就糟糕了,你的一心怎麼能得到?真正想得一心,得一心的念頭沒有了,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所以不能夾雜有個求一心的念頭,那就壞了,不可以有的。久久自然無念,無念是妄念沒有了,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這個時候,你真的功夫得力、真的功夫成就,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轉凡成聖,你的功夫不但成就,也可以說達到圓滿。這樣念佛往生,你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加持你才是阿惟越致菩薩,你真的變成阿惟越致菩薩,是你真的功夫成就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最低限度是真真實實的圓初住。「24、今曰斷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斷妄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消。」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勸導我們要斷除煩惱、要斷除習氣、要斷除妄念,這些開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樣斷除?斷除的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這個地方說得清楚,「是除其病」,斷除是斷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斷除,法相是自性變現出來,怎麼能除?病在哪裡?病在妄想、執著。斷除是除我們心裏面的妄想執著,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這是要搞清楚的。「斷妄歸真」,只要把自己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斷除,外面的境界相樣樣都真實,就歸真;並不是離開我們這個境界之外,別有真實,那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實法界,叫一真法界,我們住的是六道輪迴。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一真法界。離開妄想執著的人,在六道輪迴裡頭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在一真法界里變成六道輪迴,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斷妄是斷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原本是清凈的,原本是離念,沒有妄念。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說殊途同歸就是歸到無念、歸到清凈心。這是前面一再所說,智念不如凈念親切。一歸真就覺悟,他為什麼覺悟?覺悟也是本有的。馬鳴菩薩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起信論》上講的話。本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現前;本無當然可以斷除,它本來無。只要一斷除妄想、執著的病,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就是「恍然大覺」,自然就現前。覺悟的樣子是什麼?底下說出來。「了達」,明了、通達,沒有障礙,「萬法一如」。到這個境界,你就證得如來。大乘經上常講的清凈法身,你就證得清凈法身。清凈法身現前,就叫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證得諸法如義,你就是如來。諸法如義是什麼?萬法一如,諸法如了。如什麼?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頭,一真法界不見了,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你要問,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人我。《金剛經》上說得好,你有我見、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對的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起來了。我、人、眾、壽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薩還要有我、人、眾、壽,《金剛經》上講,「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菩薩決定沒有四相。不但菩薩沒有四相,就本經而論,經上告訴我們,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不著我相,著我相他就證不到須陀洹果。我們在《金剛經》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小乘初果也得要離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薩五十一個果位,他的功夫都是離四相、離四見。菩薩有這麼多等級,就是離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離相功夫淺的地位就低,離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個方法、一個原理、一個原則。縱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個;無論你是念佛、你是參禪、你是持咒,你修什麼法門,方法不要緊,原理原則是一個,統統是離相離念而已。如果不是在離相離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個法門,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修的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變成這個東西,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決定達不到萬法一如,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必須要知道,佛與這些大聖大賢,在他們的境界裡面,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妄想、差別,所以人家才能證果,這是我們從經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得到這個消息。我們對於佛菩薩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就得依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學離四相,去學離四見,那就對了。怎麼個離法?我們在這個講席裡面講得很多。事實的真相,就是本無四相、本無四見,我們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則萬念冰消」,妄想、雜念自然就沒有。還有妄想、還有雜念,換句話說,你四相、四見還存在,還起作用。「25、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首先要明了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此是遣盪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則慧光開矣。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須多讀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經都搬出來讀?如果我們這樣體會就錯了。多讀大乘是多讀一部大乘經,我奉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三年當中一定要念滿三千遍,叫多讀!不是叫你什麼經都讀,你就讀亂掉了。讀一部經,一門深入,你才能進得去。你要問什麼道理?你想想,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裡?原理原則在哪裡?原理原則在離相離念,得清凈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經心容易清凈,還是念上幾百部、幾千部,你的心會清凈?這一比不就曉得嗎?我們親近善知識,你想想看,親近一個善知識,心容易清凈,還是親近很多很多善知識,心容易清凈?一個善知識教你走一條路;兩個善知識,那一條路我不贊成,我教你走這條路;三個善知識,他們兩個人都有問題,我叫你走這條路;四個善知識,把你擺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你走哪個好?沒路可走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大乘經里選一種,一門深入;善知識親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現在人比起古人,環境的確有勝劣不同。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得經書方便,想要什麼都是現成的,連想要一部《大藏經》都不難,都可以得到。從前人哪敢動這個念頭,一部《藏經》是天大的大事。藏經從哪裡來的?皇帝頒贈的。這個地方有大道場,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緣很勝,這才報到皇帝那裡,皇帝批准頒贈一套《大藏經》,那是這一個地方無上的榮耀。那個經本,每個人頂在頭上,頂戴來接受歡迎。往往一個省才只有一、兩套《大藏經》,哪有那麼多?現在在台灣這個環境,幾乎每一個學佛人家裡頭都有一套《大藏經》,家家都有,擺在那裡供養,沒人看。從前得來不容易,希有之寶,看的人很多。你自己要想擁有一部經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來?所以自己到寺廟藏經樓,去借經來抄,通常一般藏經樓的經不可以出門的,你在藏經樓裡面去抄,每天到裡面去幾個鐘點,去抄經。現在在這一方面,我們比古人緣勝,勝過他們。可是在修學,親近善知識,我們就遠遠不如古人。現在佛學院辦得很多,佛學院裡面課程很多、老師很多。我上過佛學院,我上課跟學生介紹,凈土好!下一堂課一個法師去上課,我在旁邊聽聽,他就說凈土是騙人的,老太婆教,那個不行!我聽到這裡,我聽了很難過,學生聽的這個法師說這個好,那個法師說那個好,所以學生學了四年之後,懵懵懂懂不曉得哪個好?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古人親近一個老師,沒有第二個老師。世法、佛法自古以來所講的師承,真正拜一個老師,拜一個老師,就永遠要聽這個老師的話,這在現在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沾了一點點邊,真正遇到善知識,跟他有緣,他也很喜歡教你,你也願意接受他教導。我在前面報告過,老師對學生三條戒律:第一條,只准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準聽。第二條戒,沒有經過他許可的任何書籍,包括佛經,不準看,要經過他同意。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實在講,我在親近李老師以前,只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一個人。他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他說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至於他是什麼境界不曉得,但是身心清涼自在,這是決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師,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你從前學的我不承認,你要做我的學生,今天起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這兒來,我收你做學生,教你。不能接受?外面善知識很多,你隨便親近哪一位。我想了一想,還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後,老師後頭還有話,我教你五年;換句話說,五年之內你要決定遵守。五年之後,你可以去參學。參學就是什麼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什麼樣的書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開放,這個五年是決定不開放,要聽他一個人的。諸位想想什麼道理?培養你的清凈心,沒有別的。聽兩個人,剛才講兩條路;聽三個人,三條路,你自己沒有主宰,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所以完全聽老師指導。五年以後,你身心清凈,煩惱輕、智慧長,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老師如果不開放,老師就有罪過,那對不起學生;有這個能力開放。開放叫參學,參學是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聽得再多都沒有關係,你知道哪一個說得對、哪個說得不對,有能力辨別,這才叫你出去參學。參學成就後得智,在老師會下的五年,老師的責任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所以五年老師教導,是要成就你無知;也就是此地講的無念、無相,學的是這個。你根本智、無知成就了,般若無知成就了,老師把門打開,讓你去參學;參學成就什麼?後得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參學得來的。我們讀《華嚴》,《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家都知道。善財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無知,成就清凈心。得清凈心之後,文殊菩薩就勸他出去參學,是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教他什麼?念佛法門。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他統統都參訪,他不妨礙,他自己有主宰;樣樣我都懂,樣樣不執著,那個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後一段「戀德禮辭」,戀德是謝謝你給我的成就,讓我長智慧;辭是什麼?我不學你這個法門。你的法門我懂不懂?懂。要每一個法門都懂,我並不學你的法門,我還是學我自己一個法門,念佛法門。你們能看出善財念佛,第一個人教他是念佛,我們講先入為主,到最後一個,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這個參學很有味道。一個開頭,一個結束,這兩個最重要。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當中無論參訪多少法門,樣樣都聽,樣樣都觀察,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來沒有改換過。我對於念佛法門相信,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是得《華嚴經》的啟示;文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善財是他的學生,哪裡有例外!所以善財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的確是其味無窮。參訪善知識叫參學,自己沒有根本智就沒有資格參學;你到外面聽人家講,隨聽隨跟著人家轉,心被外境所轉,這種人不能參學,參學就壞了。真正有資格參學的,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這就有參學資格。不被外面境界轉,而能轉境界,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那就是廣學多聞。很多學佛的年輕人,在這裡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認為學佛一定是要廣學多聞,沒錯,四弘誓願上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是應當要學,那是參學。但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掉才能夠學無量法門。剛才講煩惱斷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離念;煩惱沒有斷,不能學法門,學得愈多煩惱愈多。不能親近很多善知識,親近很多善知識,是非很多,中國古人常講,「識人多處是非多」。心清凈,接觸人再多,心還是清凈,一點是非都沒有,那個可以,你有資格去接觸大眾。心被境界轉的,認識人多不好,有障礙。你知道事情多,你煩惱就多。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煩惱;知道經多了,煩惱也多,所以經都不許知道。為什麼教你學一部經,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經?真正好的老師限制你,不准你看一切經,為什麼?生煩惱。佛在這個經上講空,在那個經上講有,釋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塗,連佛都怪起來了。他不知道佛說空說有,說的對象不一樣,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他執著而已;那個人執著空,佛講有,破他執有的執著;佛有沒有說法,沒說法,破眾生執著而已,佛哪有法說?而是我們執著,聽說佛有就執著有,聽說佛空就執著空,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兩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點都不能錯會,錯會我們的虧就吃大了。必須多讀大乘,諸位要曉得,一部經熟之後會開悟。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他讀了十年,見六祖的時候,頂禮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後站起來,六祖就跟他說,你剛才禮拜我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他就承認了,法達很老實承認了。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讀《法華》三千部,《法華經》很長,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華經》,別人沒做過,值得驕傲,所以禮拜頭不著地。六祖就考他,《法華經》既然念這麼熟,《法華經》講的是什麼?他說不出來。讀是讀得很熟,《法華經》什麼意思不曉得。他反過來請教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沒有念過《法華經》,也沒有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就念給他聽,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給他一講,他就開悟。這個時候對六祖佩服,再拜頭著地了。你才曉得,一部經經熟了,他心清凈、他心定了,所以遇到高人,幾句話一點,他就通達。如果你搞得很雜、很亂,沒有辦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對你都束手無策。我們今天學佛犯的過失在哪裡?搞得太多。俗話講,胸中裡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沒有辦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來,這就說明東西要專、要精,不能雜。諸位要記住,佛門有個原則,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不要以為,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錯;一樣通了,一切都貫通。六祖沒有學過《法華》,《法華》通了。一聽就通,什麼道理?前面講了,萬法一如,他已經證得一如,所以一接觸就明了。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念《涅槃經》,《涅槃經》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給她講,她開悟見性證果。我們在古人這些學習當中,你要細心去體會,他為什麼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學雜、我學亂了。人家學的是專精,一門深入,他真入進去了。希望我們記取這歷史的教訓,古大德成功的教訓,我們循著他的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們自己一定也能夠走得通,這個非常重要。現代時代不一樣,師生的關係跟從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師雖然對我們這幾個學生,還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經放寬太多。我們現代人所謂是求知慾望很旺盛,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東西,我們不甘心、不情願。老師也知道,知道我們的想法是錯了,他的法子才對,但是我們不甘心、不情願、不能接受。於是老師也就大開方便之門,這方便門怎麼開?只准學一部經,一部經學會之後才可以學第二部經,他給我們開這個方便門,可以多學幾部,但是一部學會才可以學第二部,一部沒學會不可以學第二部。什麼叫會?什麼叫不會?他老人家的標準是上台講經,上台講過,你可以學第二部。譬如我學《彌陀經》,我正式大座講過《彌陀經》,他才算你這一部經學過;你沒有上台去講過,不算學過,上台講過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學第二部經,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古時候不如此,古時候真的就是一部經到底,至少是五年。這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我們今人就不如古人,緣份、福報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數量多。現在雖然得到科技方便,我們在修學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這是怎樣讀大乘,怎樣親近善知識,在此地也都提供諸位同修做一個參考。真正善知識到哪裡去找?沒有。善知識頭上又沒寫字,你怎麼會認識!愈是真正善知識,愈客氣、愈謙虛,他不承認;真有道德、有學問,你去親近他,他不承認。他說我沒有道德,我沒有學問、沒有修持,你在外面聽,聽誤會了,那是別人過分的讚歎,不是事實,多謙虛!假的善知識不一樣,處處標榜我就是善知識,你們來親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個差,那未必是善知識。於是善知識難求。在從前還有一個方法能找到,現在這個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麼方法?閉關的,住茅篷的。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叩關向他請教,那是真正善知識。住山、住茅蓬、禁足的,這是真正善知識。這樣的人都是參學回來以後,也就是說他的根本智、後得智統統都得到了,得到為什麼去閉關、去禁足?沒有人請他講經。弘法要有啟請的,不能說我到你這裡講個經,這個不可以,那個話講得多難為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怎麼辦?就閉關、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待龍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機緣,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識。你參學的人去參訪這些人,他給你解答的要是不滿意,或者是解答錯了,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那是真的。這是從前住山禁足閉關的標準,都是這個樣子。另外還有一個標準,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麼樣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開了,禪宗里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他沒有到這個程度,但是他的福報太大了,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太大、名氣太大,拜訪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閉關、住山,把這些所有應酬都辭掉,這個可以。那個閉關真的是進修,他不是真有成就,這是大福報、大名聲的人,行!住山跟閉關只有這兩種人。現在民主、自由、開放,沒有限制了。我出家受戒之後,有一個居士他有一個別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滿意,那個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養我,我說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被老師罵了一頓,老師才告訴我,住山跟閉關,剛才我講的,他說你有什麼資格?你是開了悟,還是名氣太大、應酬太多,那兩個條件都沒有,還是乖乖的到處參學。所以我才曉得,原來我沒有資格,但是我的師兄弟們不少人都閉過關。我有一個師兄覺斌法師,過去做過檳城極樂寺的當家師,他圓寂在極樂寺,他跟我同屆,同一個老師出家的。他受戒之後,就在南部閉關,閉關三年。我到關房裡面去看過他,他給我講,佛教界裡面出些什麼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統統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說你真厲害。在關房裡頭,到處打聽一些事情。他要看經,我收藏的經書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觀論疏》,線裝本十二冊,他帶到關房去了。到第二年,兩年了,我去看他,也把這部書順便要回來。結果書拿回來之後,這十二冊他才看了第一冊,第二冊都沒動。這就說明,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的性質不一樣,所以善知識也找不到,真難了。這不得已,才想出第三個辦法:找古人,這沒錯!今人,哪個是善知識?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師,記住,跟一個人學。像我們這次講《金剛經》,我們找到江味農居士,我們所講完全根據他所說的,一家之言,這就沒錯。思想體系完整,章法結構整齊這就好了,這也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學一個經,當然要靠批註,找一個批註,依一個人,這樣才不會錯,這樣子假以時日當然有成就。一個老師會下奠定基礎,紮下根基,然後再去參學,心裏面智慧開了,就有能力辨別得失、辨別是非、辨別邪正,有這樣的能力,那就錯不了。這兩句千萬不能誤會。四弘誓願裡面,煩惱斷掉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參學,就是善財的五十三參。善財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就是修煩惱無盡誓願斷,他的煩惱是在文殊菩薩會裡斷掉的。斷了之後,老師就叫他出去參學,沒斷煩惱沒有資格參學,所以四弘誓願是有層次。現在人搞的麻煩在哪裡?前面兩願不要,專要後頭兩願,度眾生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不理它,一開頭就學法門、成佛道。沒有幾天,他就宣布他成佛了。四弘誓願前面那兩個不要,那糟了,像蓋樓房一樣,四層樓,一、二樓不要,我蓋三層、四層,現在人乾的是這些。所以沒有古人踏實,沒有古人的成就。「首先要明了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這是真實的智慧。我們眼前六塵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只不過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說,在一切境界里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妄想、執著。你要是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妄想執著是決定不能避免,有妄想執著就搞六道輪迴,離妄想執著就出了三界。「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這幾句是般若的核心,《般若經》里最重要的開示,在這幾句里真的有體悟的話,那個成就快速不可思議。「此是遣盪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胸無點塵就是我們講的心地清凈;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實的功夫。心清凈,智慧就開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來、不是修來的。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們讀大乘經念多會開智慧,沒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門不承認,教下也不承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的批註,《華嚴經疏鈔》講過,「有解無行」,這就是大乘經讀得很多,無行是沒有認真修行,認真修行是離念離相,無行就是沒有離念、沒有離相,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才曉得真正善知識,為什麼叫你讀一部經,不叫你讀兩部經?你心沒有清凈,還有妄想、還有煩惱、還有是非、人我,你讀得再多,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有些人有個錯誤觀念,我只要認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這些大乘經,不要讀經,在家用功,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統統都不要,清涼也說過,「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錯了。這是華嚴宗祖師說的話,哪裡會有錯?這就像《金剛經》上講的原理,空有兩邊不能著,著一邊是錯誤,著有錯了,著空也錯了。因此行門當中,一定是解行相應,那就對了。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才不至於走錯方向,才不至於走許多冤枉路,這是非常重要。「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真修行人斷念當然難,可是比一般人念頭要淡得多,這是真的。只要肯認真修行,我們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這是好境界,這個有進步。如果我們修行,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跟去年沒有兩樣,甚至於沒學佛時好象煩惱還少,學了佛之後煩惱多了,愈學愈多,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佛法的修學,在功夫檢點上來講,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學的就很順利。假如不是這個現象,你要認真去反省,你錯了。錯誤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個是方法上的錯誤。一定要把錯誤糾正過來,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26、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經雲,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等覺菩薩,復用此法,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無論修哪個法門,念佛也是這個樣子。念佛人會開智慧,愈念心愈清凈,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現前,轉了,這個境界慢慢在轉。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們,轉輪迴心為菩薩心。輪迴心是什麼?貪、嗔、痴、慢、疑,這是輪迴心,你只要有這個東西,這就是搞六道輪迴。菩薩心是什麼?慈、悲、喜、舍,你能從這個地方轉,就好!輪迴心是煩惱心、污染的心;菩薩心是清凈心、是覺心,覺而不迷。所以大家學佛,入佛門,一進門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講的是什麼?轉凡成聖。教你三個方法:皈依佛,佛是覺,覺而不迷,轉迷為覺,這叫皈依佛;轉邪為正叫皈依法;轉染為凈叫皈依僧,這個講法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惠能是唐朝時候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給人傳授皈依,這種講法我們可以聯想到,佛法傳到中國是後漢永明十年傳來,公元六十四年。在傳到中國之前,在印度已經傳了很久。在中國書裡頭記載,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傳入中國,佛經上通常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牟尼佛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正法終結、像法開端時,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傳了這麼久,法就愈傳愈訛,就有偏差、錯誤,大家對於三寶佛法僧,逐漸錯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於是乎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無實。所以惠能大師給人家講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壇經》上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這麼講法,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給我們這樣解釋,使我們對於三寶意義清清楚楚,不至於迷惑。所以覺不迷、正不邪、凈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覺正凈是佛菩薩。從迷邪染轉成覺正凈,就是轉凡成聖,這麼個轉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過來。世間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過來依覺正凈;不迷、不邪、不染,這叫真正皈依三寶。所以要開智慧,不能迷惑顛倒,無量劫迷惑過日子過到今天,還要繼續再迷下去,那真的對不起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回頭,不再迷了,這樣子就開智慧。「經雲,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講了這麼多,到這個地方才點題,才把經文扣起來。「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般若智慧里最殊勝的是金剛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般若,是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這個智慧怎麼開法?也就是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怎麼個奉持法?「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這就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方法。我們要記住,受持金剛般若,不是每天把《金剛經》拿來念一遍,就叫受持金剛般若;那個搞法,你還是搞迷邪染,你還是搞六道輪迴,搞錯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念,是不是在念《金剛經》的時候我們離相?經放下來了,我們生活當中又著了相。《金剛經》是課堂作業,上課,學了要會用,你在生活當中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你每天上班工作,在工作裡面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你每天許許多多的應酬,跟一切大眾往來,也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那就叫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你的心境真轉過來,你不是凡夫了;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不是凡夫相,這才轉過來。《金剛經》受持是這麼個受持法。「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念就是無明。換句話說,你的念頭愈少,你的無明愈少;你的妄念愈多,你的無明就愈多。從妄念變成執著,執著就是煩惱,是最重的無明。我們斷,先斷執著,這是最重的、最粗的;再斷妄想,就是一些分別;最後再斷念;要分成這三個階段,從粗到細,這個方法比較恰當。無明一分一分的斷,法身一分一分的證。大乘經上講,無明有四十一品,破第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法身圓滿顯現,那就是圓教的佛果,我們也稱為妙覺位。《楞嚴經》上稱妙覺,等覺上去就是妙覺,妙覺就是佛。「等覺菩薩,復用此法。」還是用這個方法,離念而已。這個法是講法則、原則。還是用這個原則,「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這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的修學,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就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如果掌握不住這個原則,不管修學哪個法門,統統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你的心不能恢復清凈,這個道理不難懂。我們再看後面這兩段,這是小注的總結。「27、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此是能斷。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這兩小段經的宗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徹底明了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這兩句話,它的意思我們懂了沒有?妄念之源跟無有定法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很大,我們凡夫總以為有一個定法,一天到晚打妄想去找這個定法,多少人去找,幾千年來沒一個找到,你說這個關係多大!這是妄想的根源。世間可以說無量劫來,大家看到自然的現象,宇宙的運行很有秩序、很有規則,四時的變化,在從前二十四個節氣,是清清楚楚一點都不錯亂,這樣的規則都認為是有定法。誰在安排的?找來找去找不到,於是就發明了一個上帝,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人發明的,想不通了!總以為是有定法,這就是妄想;所以科學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最近我在洛杉磯,凈宗學會他們的小刊物裡面,刊載一篇中文翻譯,有愛因斯坦一段話,這是西方的大科學家,他到晚年說出科學不是真實的、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這很了不起。怎麼個虛妄法?他沒說出來。知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妄想從哪裡來的?他沒說明,這在佛經上也清楚了。我們知道這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定法,我們就不會再打妄想,不去想它了;不知道,會去想。人從哪裡來的?宇宙怎麼形成的?地球是什麼年代形成的?怎麼形成的?這在打妄想。現在多少科學家還繼續不斷的打妄想,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那些答案都是似是而非,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知道無有定法,知道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我們就不再妄想,把它放下。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不想了,這就是智慧。不想,智慧就現前,這一想,煩惱就現前。你們諸位記住這個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只要去一想,煩惱就現前;不想,智慧就現前。不想,心清凈,心清凈照見;這一想,照就沒有。心不清凈照就沒有,落在意識裡頭,意識不是智慧。「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妄想起來,實在講還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斷的去發展,妄想繼續不斷的延續,這個可怕。所以佛又教給我們,要把攀緣心斷掉;攀緣心斷掉,雖有妄想,妄想不會擴展。換句話說,妄想起來是有限的,有限好控制,有限容易斷,決定不能讓它繼續的增長。所以要把攀緣心斷掉,一切法裡頭不要攀緣,隨緣就好。世間人不懂隨緣的道理,用攀緣心過日子,日子過得非常辛苦。這也就是說,世間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財產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這是攀緣,所以日子過得好辛苦。無明、妄想不斷在擴張,不斷在發展,這個事情麻煩,果報就變成三惡道,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報應,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夠深信不疑,攀緣的念頭會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緣也是枉然,命里沒有;命里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緣,它到時候就會來了。近代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的提倡《了凡四訓》,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感應篇》都不是佛經,老法師一生大力提倡,你要問什麼道理?道理就在這一句,明了因果報應,我們的攀緣心會息掉。袁了凡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麼都不想。他與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對他很佩服,認為他的功夫很高。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太可能,就問他:你的功夫不錯,這麼長久的時間不起一個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實,沒有承認自己有功夫,只說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乾脆不想了。雲谷禪師這一聽哈哈大笑,原來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為什麼是個凡夫?他不想,只是因為命裡頭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麼樣,一月怎麼樣,自己清清楚楚,照著命運去過日子,所以沒有妄念。這個凡夫我叫他做標準凡夫,他是標準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們不夠標準,我們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個標準凡夫。標準凡夫心清凈,相信命運、相信因果報應。所以雲谷大師給他開示,告訴他:命可以轉,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沒有把命運改變,那你當然是凡夫。所以給他說明,改造命運的理論,改造命運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訓》裡面,把這個就寫得很清楚,而且說明改造之後的效果,效果非常顯著,真的他就變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運就改變了。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初學佛,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這樣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你求,求不到、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你本身有障礙、有業障,你要懺除業障,障礙沒有了,感應就現前。章嘉大師給我講得簡單,《了凡四訓》裡面寫得詳細。現在錄音帶流通量很多,台灣有些居士發心,要做三百萬套流通,現在書也印出來了。那邊的同修催我,我過去講過的,我講得詳細,一共有二十多個帶子,現在同學們已經把這些錄音帶整理成文字。三個月前,我在這個地方,每天看這個稿子,裡面有些錯誤的地方給它改正,也補充一點意思進去。現在這個稿子完成了,有不少同修拿到,他們要發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師當年極力提倡,不是沒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這個攀緣心。「以截斷妄念之流」,就是不讓妄念繼續的發展。「此是能斷」,能斷就是金剛般若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學止觀;凈宗修學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些手段都是能斷煩惱、能斷妄想、能斷妄念的方便。「28、『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即是一心念佛也。求生凈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也。」「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這叫奉持。佛在經上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要求我們遵守的這些教訓,我們時時刻刻記在心裡,依教奉行,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說,為什麼?每天讀經。為什麼要讀經?不忘佛說。所以經要念得很熟,時時刻刻能記得。「念念不違如來」,前面說佛說,這個地方說如來,這個意思不一樣。如來講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違性德。自性是清凈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違自性。「即是一心念佛也」,一心念佛這句是廣義的,這叫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狹義的。廣義的做不到,廣義就是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那叫一心念佛。這就說明,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念佛法門,是這麼個說法。我們凈土宗是狹義的念佛,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專求往生凈土,所以我們一心念佛,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前面廣義念佛就是: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因為它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自性,所以統統是一心念佛。統統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你這一生不能圓滿,這是真的。縱然開悟、明心見性,你也不過是證得圓初住的地位而已,別初地,距離圓教的佛果,還有很長的距離,所以他不能夠一生究竟圓滿。唯獨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一生究竟圓滿。到這個地方,只是講這個經裡面,「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說了兩樁,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這底下的經文是不著境界相,不著境界相就是離心緣相,心緣就是執著,這是第三個意思。六六、不壞假名 示不著境界相持【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經文字字句句含義無限的深廣。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能在《金剛經》看出意思的人的確不多。為什麼?他要真看出來,他就會做到,真的依教奉行。讀《金剛經》為什麼不能奉行?裡面的意思沒有看出來。像這樣的句子問答,實在講,我們要是不聽講解,很難懂得。請看小註:「1、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相是幻有,名是假名。《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因為相不一樣,所以就給每一個現相都安一個名字,好稱呼它。但是要曉得,相是幻有,名是假名,這個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執著,相不能執著,名也不能執著。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的。「《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可見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沒有用?有用,但是不要執著,執著就錯。相是幻有,幻有有沒有用?也有用,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執著,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事事無礙;一執著就變成事事都有礙,都不通了。「2、體不變,相常變。體是本,相是末。不應捨本逐末,迷相忘體,故不應著也。離與不著,乍看似同,細審不同。各不相涉曰離。於顯用時而不為其所縛,是為不著」「體不變,相常變。體是本,相是末。」體是什麼?真性、真心。我們凈宗講清凈心是體,這個不變的,我們要求的是求不變的。「不應捨本逐末」,捨本逐末是凡夫,就錯了。「迷相忘體」,六道凡夫都干這個事情,都是捨本逐末,都是迷相忘體,迷執在幻相上,以為幻相是真實的,這個虧吃大了,苦頭吃多了,無量劫到今天沒完沒了。根源在哪裡?這兩句可以說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應著,你不著才符合事實真相;你要分別執著,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錯在這裡。「離與不著,乍看似同」,離相、不著相,粗看好象沒有兩樣,「細審不同」,你要細細去思考它,這兩個字的意思並不一樣。「各不相涉曰離」,不相涉就是我們常講不相干,各個不相干,那是離的意思。「於顯用時而不為其所縛,是為不著。」不著的意思在這裡,這個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縛;不被它所縛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迷,這叫不著。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時時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們身體是境界相,我用它。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我們生活不能離開它,時時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麼不迷?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樣用,你說用得多自在、用得多開心;這就是經上所謂,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遊戲神通。因為他不執著,所以就遊戲,遊戲是快樂、神通。我們凡夫當真,當真就苦。這就好比我們在戲台上演戲,演戲都知道假的、空的。雖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樂,心裡並不真的起煩惱,假的!必須知道,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度化眾生,都是在演戲。他自己知道是在演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點煩惱也沒有。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在六道里,也是在演戲,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戲當作真的,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不曉得是假的。幾時知道是假的,你就變成佛菩薩,你就轉凡成聖,你就轉六道為一真法界;一覺悟就轉,一迷就墮落。所以離跟不著意思不一樣。「3、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故不可壞相。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有體、有用。明體就是明性,前面跟諸位講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體,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體得到之後要有用,必須大用。大用是什麼?無所不知,那就有體、有用。我們今天搞錯了,我們今天下手學什麼?有知、求知,什麼都要知。到最後怎麼樣?什麼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錯誤,沒有一樣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個知叫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如果你體得到了,你的知見就正,就正知正見。因為有用,所以不壞相,名字相不壞,我們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壞,我們用境界相,都變成了享受。享受裡頭不生煩惱,享受裡頭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裡面顯示出覺正凈。否則的話,你覺正凈從哪裡看出來?從哪裡顯示出來?就在享受當中顯示出來。在享受裡頭,不迷,覺了;不邪,正了;不染,凈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整個的生活,是生活在覺正凈的境界之中,這就是聖,轉凡成聖。如果你對於名字、對於外面境界,你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你過的是六道輪迴的日子。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問你,你為什麼要學佛?我不想再過六道輪迴的日子,我要過佛菩薩的日子,為這個學佛。我不願意再搞迷邪染,我要過覺正凈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覺正凈是樂。學佛是離苦得樂,你是不是真的離苦、是不是真的得樂?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果然你天天快樂,你對了,你學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現前,煩惱輕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樂,法喜充滿。「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相有受用,不著就是體,不著相就會歸自性。穿衣、吃飯會歸自性,一切工作會歸自性,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會歸自性。「4、體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體會得但是塵多」,這是經文上面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大千世界怎麼來的?無量微塵累積的。散掉了就是微塵,世界相就沒有了;聚積起來就現世界相。可見得這個相是因緣所生,假相,根本沒有這個相;微塵聚就現這個相,散就沒有這個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曉得沒有,正在聚的時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沒有,沒有三千大世界。「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依報是大千世界,正報是身。身是四大五蘊聚集現這個身相;四大五蘊散開、離開了,身相就沒有了。身有沒有?沒有。四大五蘊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沒有?它是微塵集聚的,微塵聚散現這個相,離了微塵哪來大千世界!這是教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六七、正示 不著微細相【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比前面更深了。前面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不著世界相?世界原來是微塵累積而現的幻相;換句話說,世界相只不過是微塵聚集的現象而已,離開微塵,就沒有世界可得。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都不難懂得。「1、此意比前問意更進。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今天這一段的經文,「此意比前問意更進」,更進一步。「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這個事實,一直到近代科學家才發現,才證明了佛在經上講的沒錯。在相宗經論裡面,佛告訴我們,色法,我們講的物質,物質最小的是微塵,經上所講的微塵,它小到什麼程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我們看到這個微塵,以為是很細的微塵,不是的,那個還很粗的;肉眼沒有辦法看見的。如佛在經上常講的,大概我們肉眼能夠看得到的,要很好的眼睛,能夠看到牛毛塵。牛毛的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在牛毛尖端上不會掉,擺在那裡,擺得很穩當。你看牛毛的尖端,它的面積有多大?放在那個地方,它不會掉下來,這一粒塵就叫牛毛塵。佛說了,牛毛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那更小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細,那個尖端就更細了,放在羊毛上面,不會掉下來,擺得很穩當。羊毛塵再分為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真的很好的眼睛未必能看得出來。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我們現在學了一點物理,知道水的密度不大,水當中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裡面可以自由的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的密度大,密度大當中還有空隙,我們知道在顯微鏡之下一放大,原來那個鋼鐵裡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一粒微塵在金屬它自由往來,自由通過,它沒有障礙。金塵再分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塵,我們的肉眼怎麼能看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如果你要是能看到微塵,那你也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沒證到阿羅漢果看不到。微塵還不是最小的,還可以分,再分七分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再分七分,叫極微之微。佛說極微之微就不能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這是用分析的方法,讓我們曉得世界是假的,微塵也是假的。微塵從哪裡來的?相宗告訴我們:心法跟色法同源。唯識裡面講四分:自證分是本體,就是真如本性。因為一念不覺,這就迷了,就變出見相二分;見分就是心法的根源。我們講色法跟心法,心法的根源就叫妄心,這妄想心就是見分。從見分裡面再變出一個相分,所以色相是從見分裡面變現出來的。見分跟相分的本體都是自證分,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有道理的。有情是見分變的,無情是相分變的,見、相同一個自體,同一個自證分,所以它是同源的。因此,眾生修行成佛,不但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也成佛,這就是《華嚴》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圓滿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此地講的微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些可見得還都是屬於假名假相,前面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因果相續的假相,微塵也是假相。「2、《楞嚴》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也。大乘人惟就性體上觀察,知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楞嚴》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是世尊在楞嚴會上跟阿難尊者說的。從微塵到鄰虛塵,鄰虛塵是極微之微,就不能再分了。「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也。」世尊這個講法是對小乘人講的,小乘人這樣教法,給他說他容易明了。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都用這個方法。對於物質現象,才真正能夠觀察出來,用這種方法。「大乘人惟就性體上觀察」,大乘比小乘聰明,用不著分析,佛只要輕輕一點醒,他就明了、就通達,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大乘根性比小乘要利。「知無論大相小相」,由此可知,大的相像三千大千世界,小的相像微塵,「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這才是事實真相。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肯定明白了,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你就開悟了。如果在這一些虛幻現象當中,決定不再分別、執著,你就入了境界。入就是證悟,不是解悟,證悟了。證悟這個事實真相,你享受到了,你入了事實真相。入事實真相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入一真法界,事實真相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為什麼不思議?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此之後,再不會起心動念,心裏面那個妄念永遠滅掉了,再沒有妄念,再也沒有言說,言語道斷。我們大乘經讀了不少,我們明了言語道斷,不是沒有言語;心行處滅,不是沒有思想,這個東西很奇怪!思議滅掉,怎麼還會思,還會議?諸位一定要明了,佛為我們說的滅,是滅一切分別執著,事還在。如果言說真的沒有,思慮也沒有,你就著了非法相。《金剛經》上講,你著空,著空還是錯,還沒有見性。也許有人講,那我證得真空之理,我證得體,沒有!果然證得體,體一定現相,一定起用,哪裡說有體沒用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事實。有體一定有相,一定起作用。如果你證入這個境界,不起現相,不起作用,你應當曉得你走錯路。就是本經上所講的,教你無住,你是不住有,無住有了,住到空裡面去;住到空那個境界,要不是四禪的無想天,那就是四空天。你跑到那裡面去,走錯路了!佛與大菩薩,經上常說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在《華嚴》裡面,圓教初住就入了,就入這個境界,就入一真法界。他現不現相?現相。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雖現相,雖起作用,他的心裡若無其事。現而無現,無現而現;用而無用,無用而用;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很深,很不好懂,不好懂在哪裡?因為我們凡夫總是執著,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說跟無說幾時是一樁事情,你就入了境界;說跟不說是兩樁事情,你沒有入境界。一樁事情就入了境界,入一真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在此地把這個秘密說出來了。由此可知,凡是一樁法分作兩邊的,就沒辦法入,就入不進去。兩邊是對待,我們世間人講相對,相對本來是沒有的,法界原本是一真,相對從哪裡生出來的?從妄念裡面生出來的。所以世尊在本經一再教給我們要離念,離念就契入一真。這個意思前面也說得很多,後面還要說,多說不妨礙,多說有好處。為什麼?我們沒有契入,多聽聽,多想想,加深印象,希望把這個境界換過來。宗門教下修行用功的原則是作觀,所謂作觀就是把觀念轉變過來。這幾句經文就很好,「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要是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遇到一些煩惱的事情,把這兩句經文一念,煩惱馬上消掉了,心地就恢復清凈。還有什麼好爭論、還有什麼好執著?微塵是假的,世界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好爭論?世界都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得失?你得到什麼東西、你丟了什麼東西?得失就沒有了。你今天得到億萬財富,你也不喜歡,為什麼?「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你以為是真的?假的。你今天丟了幾百萬,你也很開心,假的不是真的,你這個心多自在!為什麼?你才看到真的境界,才知道這個世間一切萬法是假相、假名。「3、本非實體,故曰『非』。不無幻相,故曰『是名』。」「本非實體,故曰非。」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都不是實體,這個諸位要記住。所以你不應該執著,不是實體。「不無幻相,故曰是名。」雖然它沒有實體,但是它會現相,那個相就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它會現這個相。雖現相,正如《楞嚴經》上所講的,這個相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所以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看到這個相好象是真的,其實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的相續相。它不是一個相,它是一個一個接著的相續相。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所現的相一樣,銀幕上所看到的相是底片的相續相。我們到放映機那裡去看,原來那個膠捲在那個地方轉動,放映機的鏡頭不斷的在開關,開一次,放一張影片,馬上關起來,再開又放第二張,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是真的,就沒有看到它是假的。你要看到真相,那個底片就是真相,影片是真相。打開影片一張一張是獨立的,確實那一張放出來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第二張放出來又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佛講的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我們現前這些幻相,就跟電影沒有兩樣,電影一秒鐘放二十四張片子,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的幻相,所以你不曉得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了不可得,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真相,在這個世間就隨緣度日,遊戲神通,自在無礙,再也沒有掛礙,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那個日子怎麼不好過?世間人以為那是神仙生活,在佛法里,神仙還過不了這個生活,是佛與法身大士的生活。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學佛就是要入這個境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就是講的這樁事情,這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智慧。微細相不著,廣大相也不著。六八、不著廣大相【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1、知微塵非微塵,則『世界非世界』,不言可知也。」微塵尚且不可得,哪有世界?世界是微塵累積現的相,微塵本身就不可得,本身就「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哪有世界相可得?可見得這個世界相真的是夢境一樣。佛在本經末後,跟我們說宇宙人生,這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我們一聽,「這是比喻」,殊不知那是真的,真的是夢幻泡影,一點都不假。所以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就苦惱無邊。苦惱也是假的,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空,你在那裡冤枉受。譬如晚上做惡夢,惡夢醒了嚇得一身冷汗,還心有餘悸,那夢是假的,你不是冤枉嗎?為什麼會嚇得那個樣子?不知道夢是假的,作夢沒想到夢是假的,如果知道夢是假的,那你就很慷慨了,夢到老虎要吃你,我捨身喂虎,你會學菩薩捨身喂虎了,是假的,你就敢了。你以為是真的,你趕緊逃命,所以嚇得一身冷汗,把你嚇醒過來,你不知道這是假的。所以,必須要知道,整個世界都是假的。菩薩修菩薩道,為什麼能夠割肉喂鷹、捨身喂虎?因為他知道是假的,他知道那是夢中佛事,毫無障礙,亦毫無痛苦,他割肉沒有痛苦的。為什麼沒有痛苦?假的。我們割肉為什麼苦?這是真的。真的就苦了,他不曉得是假的,假的不苦。由此可知,這是錯誤觀念造成的錯覺,害你受這麼多年的冤枉苦。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就是你沒有覺悟到,沒有曉得事實真相。「2、合此二節經文觀之,是令修持般若者,無論何種境界,大相小相,皆應不壞、不著。」為什麼不需要破壞它?因為它是幻相,所以用不著破壞,它「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你要是想盡方法去破壞它,你就起了個妄念,你起執著了,你已經生煩惱;你認為它有,著相,那也錯了。不壞,不著空;不著,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著,與事實真相就相應。你的觀念、你的生活、你的作為,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相應也叫稱性,你的生活就是古大德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是性,你入了這個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六九、示不著身相持前面教給我們不著境界相,這一段意思又深了,教給我們不著身相。【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世間人在緊要關頭,只要能保生命,其它的都可以放下,可見得生命看得好重。不知道這個身也是假的,也應當要放下,不能執著。這比前面境界更親了一層。佛很慈悲,不用別人來做比喻,自己來現身為我們說法,佛都不著身相了,佛沒有錯,我們就想到,我們執著身相,我們錯了。前面不是讀過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無我相,菩薩也無我相,我們要想作菩薩,必須要認真做到無我相,要是有我相,決定是凡夫不是菩薩,凡夫就是搞六道輪迴的。「1、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為眾生開此寶藏,皆令回光反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首先我們要問,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他為什麼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怎麼來的?是不是他想來?他有這個能力,想來就來了。如果他還有想,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不但他不是佛菩薩,連阿羅漢也不是。諸位要曉得,阿羅漢已經沒有想。他怎麼來的?現在科技發達,比喻就容易,在從前打這個比喻真的很難。你家裡有電視機,你只要頻道一打開,裡面人相就現前,你就聽到他在那裡表演,他在那裡說話。你可以去問問他:你是不是想現身?你什麼意思在這現身?你不會問他!那個相、那個音聲,充遍每一個空間,你電視機在這打開,在這現相;搬到這邊打開,在這現相。那個電波就好比是法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相是怎麼現的?眾生有感,他就現了,那個感就好象我們打開開關一樣,那個電流一樣,我們一按那個電流是感,相立刻現出來是應。諸佛菩薩、阿羅漢,示現在這個世間是跟眾生感應道交,他沒有念頭,他沒有我想來,沒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佛菩薩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自己的法身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隨處有感,隨處有應;隨時有感,隨時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真相。至於現什麼樣的相,大家都念過《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可以做一個例子,三十二應,三十二類的應身,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不是佛菩薩,「我應該現一個什麼身」,他要有這個念頭,就又變凡夫了,他又有了我相、我見,他沒有;完全是眾生心。眾生心,我是眾生,我沒有想讓他現一個佛,他怎麼現佛了;我沒有想要他現菩薩,他怎麼現菩薩了!其實你有想,你那個想很微細,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思想太遲鈍、太粗了!微細的念頭我們不曉得,自己都不知道,那個感現的相是微細念所感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的法身,那個靈敏度極高。我們眾生的心念,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樣微細的念頭能感,佛菩薩就能現。自自然然現,確實沒有念頭,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沒有證果之前,沒有證果就是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之前,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用其它的法門,必須要性相圓融才能入得進去,才能證得。我們沒有這個功夫,到不了這個境界,念阿彌陀佛,靠佛本願接引,我們也能去得成。這種去法只有這一個法門,除凈宗念佛接引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其它所有一切法門,都必須要性相相融。這是說明佛菩薩這些聖賢,在這個世間現應身、化身怎麼來的。他現這個身,他起作用了,教化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就起這個作用。教化,他要示現動作,他要示現言語,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在本經的開端,為我們示現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當中,「普賢行願品」有四十卷經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為我們示現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給我們做出一個榜樣,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不但給我們說,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實在沒有起心,也沒有動過念。他是說而無說、作而無作,作跟無作是一,說跟無說是一,一就入了法界。我們今天,作跟不作是二,兩碼事情,說跟不說也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們入不了不思議解脫境界,入不進去。幾時我們這個二的念頭沒有了,那就恭喜,你就能入,你就入進去了。實在這個二的妄想斷不掉,趕緊念阿彌陀佛,除此一條路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求阿彌陀佛幫忙,臨命終時來接引我們。這是說明所有一切諸佛聖賢為我們說法,要記住,人家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叫稱性而談。從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絕對沒有意思。我們今天學佛法,來學佛經,這個字什麼意思?這一句怎麼講?給諸位說,全講錯了!為什麼?它根本沒有意思,你怎麼可以把它亂按意思進去?我跟大家講真話,講真話很少人懂,還有不少人認為我騙大家。你讀了不少經,研究不少,你很會講經,大概你怕我會講,你叫我不要去想,不要去研究,你來騙我。真有人這個想法,我真的遇到過,這冤枉不冤枉!跟他講真話,他誤會了。如果我要騙你、害你,那個經好好去研究、多查資料,那是存心害你。為什麼?你永遠墮落在第六意識裡面,你不能見性。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經沒有意思,因為沒有意思,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要有意思,你還能通得了嗎?幾時在經裡面一個意思沒有了,那叫什麼?智慧開了,根本智開了,般若無知;你得到無知,你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我們學經,我們今天跟古人不一樣,古人學一部經,一部經下手。你拜了一個老師,老師傳你一部經書,哪一部經?各宗不一樣,賢首華嚴宗的,一定是給你一部《華嚴經》,叫你去念。天台一定給一部《法華經》,給你去念。沒有講的,就是叫你去念,叫你去背。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天天念,念到熟透了,念到心裏面什麼意思都沒有了,那就功夫成熟。念到心裡什麼意思都沒有,師父才給你講個一段、兩段,豁然大悟,就開悟了。一開悟,後頭不要講,全都通了。你要有個意思在的話,十方一切諸佛來給你講這個經,你也開不了悟。你為什麼開不了悟?你有妄想、執著在擋住。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經是個方法,就是修定,打坐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念經也修定,用這個方法修定,修清凈心,道理在此地。這都是給你講真話。所以從一部經上開悟,一切經都貫通,不但佛法貫通,世間一切法也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什麼原因?統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你已經見性了,哪有不通達?所有一切的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佛說經也是相,也是個妄相,因緣所生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見了性,哪有不通達?道理在此地。只要老實念就好,不要去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壞了,以為佛有什麼意思,佛什麼意思都沒有。只要你真正明白通達了,經典往桌上一擺,你拿去講,看底下,底下是人,跟他講人話;底下是鬼,跟他講鬼話。人話、鬼話都是經上講的。因為它沒有意思,它裡面就含無量義,所以九法界眾生,展開經本都可以跟他們說法,都契機,他們聽了都得受用、都得利益;要是一個意思,就不能有第二個意思,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特別是你們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你們看看古大德的批註,往往一部經有幾十種批註。《無量壽經》有三十多種批註;《楞嚴經》跟《金剛經》都有一百多種批註,一百多種批註就一百多種意思,那意思都對。世尊慈悲,怕我們後人走錯路,入滅之前傳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我們要依這個,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是真正的依靠;有意思靠不住,有意思是凡夫,有意思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那種人不可靠、靠不住。要找一個沒有意思的,沒有妄想的,沒有分別、執著的,這才靠得住,他才能夠教化九法界眾生。不但是佛法要悟;從前,世間法教學也講求悟。現代的學校我不知道了,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我們聽老師跟老師在那裡聊天談話,某個學生悟性很高;我們還聽到這個說法,老師還著重學生的悟性。教學的方法,如何啟發他的悟性,從前教學目的在此地,誘導你開悟;開悟是智慧,不是教你去記一些常識,那個東西記得再多,看得再多,讀得再多,沒用!儒家在《禮記》「學記」裡面,就講得很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作老師教學生,你智慧沒有開,你念得很多,記得很多,聽別人講得很多,這些東西你拿來教學生,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自己有悟處,自己有見地,沒有大開圓解,沒有圓悟、徹悟,這是悟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你真見到的,這才是教學真實的目標。「為眾生開此寶藏」,這一句話很要緊。寶藏是什麼?寶藏是眾生的自性。佛菩薩教化眾生,佛菩薩沒有東西給眾生,佛菩薩說我有東西可以傳授給你,那是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佛菩薩。真的佛菩薩,我沒東西給你,你所得到的,是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菩薩為我們作增上緣,誘導我們開發自性。開此寶藏,「此」是眾生,是眾生本有的寶藏,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禪宗六祖惠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黃梅,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忍和尚給他什麼東西?什麼也沒給,他自己覺悟的。悟了之後,他向忍和尚報告他的心得、他的悟處,「何期自性,本來清凈」。本來清凈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在凡夫是清凈的,看看畜生,畜生的自性是清凈的;看看餓鬼,餓鬼自性也清凈的;看看阿鼻地獄,阿鼻地獄那些眾生自性還是清凈的,沒污染,本來清凈。可見得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迷,是不覺。不覺就染了,就叫染污,不覺就叫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跟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無,現在有沒有?現在也沒有。如果你覺得現在也沒有,你開悟了。不行!現在有。現在有,你在迷,你沒悟。你一定要知道,迷不是真的,自性裡面本來沒有迷,現在也不迷,將來永遠都不迷。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在這上建立信心,就有開悟的可能。到什麼時候開悟?迷悟是一,迷悟不二,就跟前面講的,說與不說是一不是二,迷跟覺悟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迷是迷,覺悟是覺悟,兩樁事情,你在迷,你沒有悟。口裡雖然說覺悟,心裡還是迷惑顛倒,沒有悟。諸佛菩薩、善知識幫助我們的,是他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自己明心見性,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一契機就成功了。「皆令回光反照」,所有一切法門,總不外這一個原則,叫你回頭,叫你反照。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出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怎麼用功的?他是怎麼見性的?他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用這個方法。這裡講反照,在觀音菩薩就是反聞。總而言之,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要知道回光反照。這一反照就見性;如果隨著外面境界相,就著相。現在問題來了,怎麼個反法?觀音菩薩耳根聽外面音聲,如何能從音聲再聽回去?我們眼睛看到外面色相,怎麼能從色相再回過頭來?諸位要了解這個字裡面的真實義,不是這個反;所謂反是換一個觀念,是這個意思。前面不是有嗎?都講的這個修行綱領,修行的要領在作觀,觀是觀念,把觀念轉過來。「我不會轉」;《金剛經》念了,還不會轉?《金剛經》上任何四句、一句經文,你如果能夠受持,都能見性。這個話真的是一點都不假。像我們此地念的,「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我們對這個身相,馬上就轉了,這叫反觀。凡夫對這個身看得好重,神聖不可侵犯,堅固的執著,這是凡夫的妄想,錯誤的觀念;反過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分別執著統統破掉,這叫反,反照是這個反法。如果你心裏面念念貪圖黃金、美鈔、珠寶,天天想這些東西,《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心馬上消掉了,這就叫反。《金剛經》上任何一句經文都能幫助你回光反照,反是這個反法,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這個反法。他能夠將錯誤的觀念,立刻就能夠反過來歸到正確的觀念,這叫反聞。大乘佛法這是用功的原理原則,宗門裡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觀念回過來就是覺,覺跟此地講的反照是一個意思,那個念頭要轉得快。不轉就隨著煩惱去了,一轉過來,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清凈。「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一回頭就見性。「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分,這個相分是幻相,剎那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了不可得,是這麼一個相。「是名三十二相」,所現的雖然是幻相,是個連續相,不無作用,它有作用。什麼作用?我們今天還沒有見性,作用是用這個相來見性。已經見性的人,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那個作用是什麼?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絕對沒有自己;如果還有自己,他四相沒破。諸位要知道,如果還有自己,自度度他,還有個「自」在,還有個「他」在,自是我相,他是人相,你就曉得這樣的菩薩,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換句話說,即非圓教初住菩薩,即非別教初地菩薩。他是什麼菩薩?在圓教是十信位的菩薩,在別教是三賢位的菩薩,他是這一類的菩薩,四相沒破的菩薩;換句話說,他是十法界的菩薩,他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薩。《金剛經》的標準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前面講即非菩薩,非一真法界的菩薩,但是可以說他是十法界的菩薩。十法界,四相沒斷、沒破;四相要是破了,十法界沒有了。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四相都破了。由此可知,你要著一切相,你就不能見性。著相修行,修得再好,是十法界的菩薩,不是一真法界。在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他沒有斷煩惱,四相、四見都沒有斷,他念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念,臨終阿彌陀佛接引,把他拉上去了。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四相、四見馬上就破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是個特別的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其它的一切諸佛剎土、一切法門,沒有帶業的,一定要不著一切相才行。「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這一句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自性,這一樁事也很難懂。世尊在《楞嚴經》上有個比喻,那個比喻很好。他把自性比作大海,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大海里起的水泡。水泡不一樣,很多小水泡都不一樣。水泡依什麼起來?依大海起來的。你依的那個自性是一個。什麼叫明心見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就沒有差別。幾時這個水泡一破,就明心見性,就證得如來。沒破,堅固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那個水泡是別人,不曉得是同一體,所以在這裡面生分別、生執著,引起許許多多的誤會、鬥爭、殘殺,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冤枉!我們看佛的比喻,想想很有趣味,不曉得是一體。普賢菩薩修行,那個方法跟別的菩薩不一樣,別的菩薩是自度度他;我說自度度他,你就要知道,四相具足,十法界的菩薩。普賢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不是十法界的菩薩,所以普賢菩薩的修行不一樣。他修行到最後,歸納成十大綱領,就是十大願王。「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是諸佛,三世諸佛。過去佛,世尊在經上講過,我們知道一些。現在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沒有入般涅槃。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也是現在佛,沒有入滅,我們也知道幾尊。未來佛,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你要是對這個人瞧不起,你瞧不起佛,你這個禮敬諸佛怎麼修的?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蚊子來叮你,一巴掌打死,打死一尊佛了,你哪裡叫禮敬諸佛?普賢行難修,要用清凈心、平等心才行。跟那個自度度他的菩薩,那個菩薩好修,普賢行難修。說老實話,《華嚴經》可以講講,做不到,決定做不到,要真平等,真清凈。不但是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這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我們舉例子說,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那是無情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叫佛性,無情眾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眾生,給它立一個名字叫佛性;在一切無情,就是植物、礦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是一個性。既然是一個性,都是佛,都是未來佛。我們對桌子要恭敬,對椅子要恭敬,那個恭敬不是叫你見到它給它磕頭頂禮,那就變成神經都有問題了。這個恭敬就是擺得整齊、擦得乾淨,這對它有恭敬,禮敬。普賢那個禮敬,的確是人天最佳的榜樣。經書要對它禮敬,看的時候展開,規規矩矩的看,端端正正的看,看完了把它合起來,放到書架、放到書櫥,這對它恭敬。如果說隨便亂丟,在書上寫字,現在這個書是普通的本子,印的數量很多,你可以在上面寫,但是寫得很潦草、很凌亂,不恭敬,要規規矩矩的寫,端端正正的寫,是恭敬。不簡單、不容易!情與無情同一體,跟十方一切諸佛是同一體,這一體就叫一真法界。佛用種種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證得自性,證得自性就是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2、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若著於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也。」「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如來就是自性。佛在本經,特別把如來的定義跟我們說出來,「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四個字解釋得太妙、太完美了。諸法是一切法,情與無情,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自然的一切現象,這都是法,一切法。如義,如是什麼?如就是自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這叫如義。性跟相一樣,相跟性一樣,古人解釋這一句,怕人聽不懂,另外用個比喻,比喻黃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出許許多多首飾這些東西,做出樣子統統都不一樣,千種萬種,看看它的體都是黃金,成色都是一樣;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的意思是「就是」,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這叫諸法如義。實在講,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一切經,說一切法門,說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講的如義。所以經一開端,「如是我聞」,你想想那個如是的味道,如是就是諸法如義。佛跟我們講什麼,沒有講別的東西,就是跟我們講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除了這一樁事情之外,你再仔細看看,釋迦牟尼佛確實沒有講第二樁事情。佛經講什麼,開端兩個字就說清楚了,後面無論說多少,都是「如是」兩個字的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才不多!佛所講的不過大海一滴而已,要細說永遠說不完,永遠說不盡,就是如是兩個字,永遠說不盡,一切諸佛都來說都說不盡。為什麼說不盡?自性是無盡的,自性所現的相是無盡的,自性所起的作用是無盡的,哪能說得盡?所以佛法要簡單的說,太容易了,「如是」而已,就說完了,全都說完了;細說,四十九年也只說大海一滴而已。所以見了性就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性。「若著於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也。」假如著相,著相是見到佛的身相。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見的是這相,這叫應身之相,應化身;沒見性,性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你沒有能夠在身相上見到自性,沒有能夠在佛的應身上見到佛的法身。諸位要曉得,見到佛的法身,就是見到自己的法身,法身是共同的,法身是自性。絕對不是,我見到佛的法身,自己法身在哪裡不曉得,沒這個道理的。一見是一切見,所有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的法身,全部見到了。所謂是清凈法身,《華嚴經》上代表法身的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其實要是說得明白一點,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體。怎麼樣才能見到?一切都不執著就見到了。法身就在眼前,《楞嚴經》上講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形容,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耳邊,你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有妄想、執著、障礙,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就見到了。為什麼還是不肯把妄想舍掉,凡夫最難的就在此地。捨棄妄想,這個事情任何人幫不上忙,佛菩薩不能幫我們把妄想舍掉,不行!一定要自己肯放下才行,自己不肯放下誰都幫不上忙。佛對我們只能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道理講清楚,放下是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說佛不度眾生,你成佛是你自己成佛的,你成菩薩是你自己成菩薩的,佛幫不上忙,佛只能在旁邊勸你,是要你自己去做,路是你自己走的。佛可以指路,但是佛不能幫你走路,佛指得再清楚,自己不肯走也是枉然!諸位要細細想想其中的道理,絲毫著相就不能見性。佛在此地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換句話說,可不可以從相上見性,這個意思在此地。佛問得很好,尊者答得也很妙,答的意思也是妙極了。告訴我們不可以著相見;離相,那個相就是如來,相就是性,關鍵在著與不著。「3、三十二相,亦是緣生,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亦是緣生。」既是緣生,換句話說,它這個現相,也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連續相,也是這個性質,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跟其它一切的色相,沒有兩樣。「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實在講這已經就見性了,已經就徹底明了了。可是凡夫之人有執著,做出這個樣子給凡夫看的,幫助我們、啟發我們,讓我們從這個當中去領悟。「4、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化身所現。若佛報身,則不止此數。所謂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看到佛的報身,佛的報身的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從哪來的?自自然然變現的,報身之相是性德圓滿的顯現,他就是這麼好;不是我要想這樣作法,不是從意識裡面生的。有很多人看到《彌陀經》,看到《無量壽經》起反感,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樣的美好,這就是完全在那裡誘惑人,恐怕不是真的,宮殿都是七寶的,黃金都是鋪地的,過這樣奢侈的生活,學佛沒能學苦行,你這個完全在享福,這是難以相信!他起這麼多的分別、執著。他不知道,極樂世界的那個現相,跟《華嚴經》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那個現相,都是性德自然變現出來的,沒有一絲毫造作,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自然變現的。在那裡面的人,從來也沒有想到所謂有享受這個念頭,沒有!還有一個我要享受,那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人家的心地清凈,從來沒有念頭說是「我在這裡享福,你們凡夫在那裡受罪」,絕對沒有這個念頭。他看十法界,十法界在不在?在,他都看得到,他住一真法界看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一真法界,這正是所謂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這話沒錯!什麼時候你成佛?你看到所有一切眾生各個都成佛,你成佛了。你看到這個壞人,那個不是佛,你決定沒有成佛。諸位要知道,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人都是惡人,你要好好的反省,要好好的檢討。看這個人不是好人;自己不是好人,看人家不是好人。所以要回光反照,想想自己不行,要認真修,修到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作善作惡,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變成白痴了?白痴不是佛菩薩。怎麼又清楚、又平等?我們再用一個比喻說,譬如鏡子,鏡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醜都在裡頭,它並不是沒有好醜,確實有好醜、有善惡,統統都有,鏡子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平等的。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心地清凈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裏面統統平等,這才與一真、與如來比較靠近一點,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記住,真正修行並不是每天拜幾百拜,每天念幾千聲佛,每天念幾卷經,不是!那叫裝模作樣,那不管事。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學佛要轉心、要變境界,要在這上做真實的功夫,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曉得,到自己功德圓滿的時候,什麼圓滿?一個惡念都沒有了;不但惡念沒有了,善念也沒有了,心才清凈。清凈心中本無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惡什麼都沒有了,乾乾淨淨,從這個性德裡面現出來的報身叫圓滿報身。那個報身是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也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依正莊嚴都是本來具足。「5、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兩節,合而觀之,妙義無窮。果能於此悉心體會,可於般若要旨,渙然洞然也。下明其義。」「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兩節,合而觀之,妙義無窮。」諸位能體會到一點嗎?我說出這一點,諸位要細細能領會,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分、二分,實實在在是妙義無窮。「果能於此悉心體會,可於般若要旨,渙然洞然也。」佛在這個經上,時時處處提醒我們,受持讀誦四句偈,四句偈是任何四句,任何四句都是妙義重重,無有窮盡。《金剛經》要不這樣講法,不這樣領會,實在是辜負世尊,辜負羅什大師的翻譯,辜負歷代祖師大德的承傳。這一代一代傳遞,傳到我們手上來了。「下明其義」,意思妙義無窮,哪些意思?下面給你說一點。「6、約眾生以明。世界終為塵境,取著則心不清凈,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倘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約眾生以明」,就眾生這一方面來說明。「世界終為塵境」,世界可以解釋為物質環境,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的物質環境。「取著則心不清凈」,物質環境里,你要取,你要執著,你的心就不清凈;取就是有求的意思,我要想求。譬如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總想要改善,總想要把生活品質提升,有這個念頭,而且不斷的還去造作,想方法來求得。你能不能求得到?不能。如果真的被你求到,一切諸佛都要拜你做老師,你了不起!為什麼你了不起?你把因果的定律推翻。十方諸佛都沒有辦法推翻因果定律,你能夠把因果定律推翻,那還得了!因果定律是什麼?人一生的物質享受,命里註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沒有的,你到哪裡求?你怎麼會求得到?命里有的,不求都來了,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去求!這個淺顯的道理事實,你要是真正透徹明白,你的心就清凈。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最近流通很多,你們大家很發心去印,這個很好。我們學佛,學佛功夫不得力,實在講,不了解這個基本的道理,天天在打妄想,在患得患失。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統統算出來了,算得很準確;一年向公家領多少斗的米,一點都不錯,他相信了。所以他攀緣的心統統放下了,能夠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上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以為他很了不起,有很深的定功,向他請教,他說:我沒有什麼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我想也沒得想,何必打妄想,乾脆不想了,反正到時候俸祿就來,到五十三歲就要死,沒有話說,一生都是命註定的,還有什麼好求?雲谷禪師聽了就哈哈大笑,原來以為你是聖人,結果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是個標準的凡夫,我們都不夠標準。他能夠相信,他能夠接受,所以他心清凈;但是心雖然清凈,依舊墮在無明裡面,沒開悟,沒有智慧。雲谷禪師一開導他,他覺悟了,原來命運可以改造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命里註定沒有富貴,可以求得富貴;命里註定沒有兒女,了凡先生命里註定沒有兒女,可以求得兒女。命里註定短命,可以求得長壽;他的命註定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多活了二十多年。佛法承認有命運,但是佛法不承認宿命論,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造,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如理如法就能改造命運,創造命運。你要是真的懂得佛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創造是永恆的命運,永遠不死,這一生真的生死就了,圓滿成佛。所以這個相決定不能取,明了的時候,創造。你的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得來的。有的人很有福報,錢財來得很容易,日子過得很自在;有人錢是賺到了,賺得好辛苦。什麼原因?有人布施很痛快、很歡喜,他的果報就來得好。有人雖然是布施,看到人家布施跟著布施,布施出去像割肉一樣,好痛苦、又後悔,他將來能不能得財富?能得財富,賺得好辛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你為什麼不痛痛快快做,為什麼要那麼辛苦?辛苦施出去,還是辛苦得來。你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怎麼做了。無論做什麼事情,歡歡喜喜、快快樂樂、誠心誠意去做,果報不可思議!熱心去做,主動去做。了凡先生全家人斷惡修善,他的果報不要到來生,三、五年之後就現前,實實在在是快,非常的快速。這個時代真正肯修的人,我相信果報之快速,超過了凡先生。因為現在修大福報幾乎人人都有機會,從前許多人沒有機會。譬如,了凡先生髮願做一萬樁好事情、善事,一萬樁好事,到哪裡去做?他做了縣官,看到老百姓田賦納稅太重,他減稅,這一減稅,全縣多少萬人都得好處,他這一樁事情,就把一萬樁善事圓滿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你不在那個地位,你就沒辦法修行。現在借重科技的發達,像這樣大善幾乎人人都能修,一切善裡面印經是大善。你做一萬條善事,印一萬本經書在今天不難;你做一萬個錄音帶送人不難,比從前真的方便多了。這個得的利益是得法益,功德超過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教人得的利益是財,是財施。我們在佛門今天做法布施,功德的殊勝,就像佛在經上所講的,真的是無量無邊。「6、約眾生以明。世界終為塵境,取著則心不清凈,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躺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矣。」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有講盡,我們接著把它補足。因為經文說到這個地方,對我們用功很重要。用功之所以不得力,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沒有看破;也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果然明了,這就是看破;看破之後,不必別人勸我們,自自然然就會放下。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到這個地方更進一步,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實在已經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一語道破。微塵跟世界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常講身外之物。三十二相是自身、身體,就是本人,佛不用眾生來說,用他自己本身來講,讓我們體會這個意思更深刻、更親切。佛身尚且如此,何況眾生身;如來果地尚且如此,何況六道輪迴。他的用意在此地,讓我們了解身體以及身外之物;總而言之一句話,都屬於塵境。如果著相取境,心當然不清凈。不但是心裏面取著世間法,心不清凈,即使取著佛法,也不清凈。為什麼?佛法也是因緣生。既是因緣所生,沒有例外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取著就錯了,心就不清凈;心不清凈,身就不清凈;身不清凈,外面境界當然不清凈,所以說土不清凈,土是指我們外面境界。這幾句話含的意思,很深很廣。凡夫尤其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特別是環境的污染,實在講這是人為的,是地球上這些人製造的。過去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完全順乎自然的法則,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講,那是清凈土,山明水秀,絲毫污染都沒有。工業革命之後,文明進步了,不錯,帶給我們許多的便利;但是這些便利的反面,諸位想想,我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兩項仔細比較一下,值不值得?實實在在講,得不償失。要是依據現代的科學家,他們對全世界提出了警告,如果環境污染要不能把它阻止,像現在繼續不斷的這樣惡化下去,地球上五十年以後不適合人類生存。不但將來水不能喝,空氣不能呼吸,空氣裡面都有毒了,那人怎麼能生存?這個問題嚴重,這是科學家提出的警告,他們的確有證據,科學的證據。誰都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有沒有辦法來防止?說實實在在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有能力做出有效的防止。為什麼沒有效?念念佛經就知道了,經上講: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則環境清凈。今天防止環境污染,治標不是治本;治本是要如何令一切眾生恢復清凈心,那就是治本。大乘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身心,依報是環境。現代這個世界的眾生,比起古時候,我們冷靜仔細的觀察,現在人心的污染非常嚴重。哪些是人性的污染?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根本煩惱,天天在增長,貪而無厭。古時候的人貪心很少,他生活很容易滿足,知足常樂。他不貪,安分守己,他的日子過得很平安,他享受的是大自然的清凈。我們今天被三毒、五欲嚴重的污染、傷害,所以這個身,奇奇怪怪的病年年增加,沒藥治,發現新的疾病,這個問題才真的是嚴重問題。心不清凈,身體多病,環境污染,根源都在心。我們要想自己身體健康長壽,如何求得?修清凈心就得到了。「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生死就是不清凈的,輪迴就是不清凈的;身心污染不清凈,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當中,天道比人道清凈,人道比畜生道清凈,畜生比餓鬼清凈,餓鬼比地獄清凈,染污最嚴重的是地獄。我們現在得人身,看起來還像個人樣子,如果身心有極重的污染,那可不得了,現在這個人在三惡道裡面已經註冊挂號了,不久就得去報到,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即使有這麼重的污染,還是不怕,只要找到念佛往生的法門。世尊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五逆十惡、極重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諸佛如來在這一個時代幫助我們、救護我們,唯一的一個方法。只要我們自己能深信不疑,一心稱念。諸位要記住,一心稱念就是修凈土的秘訣。一心是清凈心,二心就夾雜,就不清凈。清凈心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夾雜的心求往生,就沒有把握,那是個未知數,完全看臨命終時你的運氣。臨命終時如果你頭腦還清楚,遇到有善知識提醒你,幫你助念還行;如果你運氣不好,臨終害一場大病,不省人事,那就完了,什麼人來幫你助念都沒效,不省人事,這最可怕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修福不要享福,為什麼不享福?希望在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大福報,善終是大福報!我們把福留在那個時候享,那個時候有福,這一句佛號就決定念佛往生,永脫生死輪迴。現在要是把福報都享盡,那就不得了,到臨終時候迷惑顛倒,這一生所修的都白乾了,還是要搞生死輪迴。念佛的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不過三、五個人而已。什麼原因?臨終時候沒有福報,那一點微薄的福報,生的時候享盡了。我們要知道自己沒福報、薄福之人,只有把福報存起來,留待最後來享,這個想法、看法、作法,是正確的。「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倘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矣。」佛這個意思的確是很深,佛不但是應化身不執著,四相四見完全沒有;即使佛的報身,也不著相,後面還要講到。佛自己現身不著身相,這個身做什麼用處?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為接引一切眾生永脫輪迴、生凈土成佛道的,這是佛應化身的大用,我們講是作用。佛為眾生說法的目的,就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實在迷破不了,悟也開不了,果然肯相信凈土,發願求生,就是破迷開悟,就是離苦得樂。這個方法,下下根人都有份,一切眾生都有份,我們當然有份。如果眾生執著佛相,你執著佛相,當然就執著自己身相,這一定道理的;如果說不執著自己身相,就執著佛相,沒有這個道理。執著佛相就執著自己身相,這樣念佛不能往生,這樣修行也不能開悟,為什麼?心不清凈;著相就不清凈,不著相就清凈。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萬萬住不得,住就吃大虧!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還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原因是什麼?著相,沒能夠離相。所以這一生當中,不可以再走這個錯誤的路子。這是「約眾生以明」,說明這一段經典意思。「7、約因果以明。大千世界為眾生同業所感。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熏成。此二皆不外因果,因果即是緣會。緣生故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有因必有果,言是名,為令眾生懍然於因果,雖性空而相有,絲毫不爽,不可逃也。」「約因果以明。大千世界為眾生同業所感。」我們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這麼多眾生從哪來的?我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須知這是共業所感。如果沒有共業,絕對不會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處所出現。凡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處所出現的,都是屬於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同分,同分就是共業,這是同業所感。因為有感,自性本能就應,應是什麼?現相,就現這個境界相。「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熏成。」三十二相是別業,好相,福報的相,那是他生生世世所修的。我們在佛經上看到,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圓成佛道,他要去度一切眾生,度眾生需要相好,這相好怎麼辦?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百劫來修相好,沒有相好,不能度眾生。眾生著相,如果佛長的樣子醜醜的,一看就不喜歡,佛本事再大,眾生一看,不好看,掉頭就跑掉了,怎麼能度眾生?特別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佛的相好,人家一看就喜歡,就愛他,捨不得離開,所以佛就能給他說法,相好是攝受眾生的手段。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百劫的百不是一定的數字,佛經大致上都沒有一定的數字,表法的。百代表圓滿。圓滿,就不一定時間長短,有人修一劫的時間,他就圓滿;有人真的要修幾十劫、百劫才圓滿。那不一定,看他怎麼個修法。這裡面我們必須要知道,成佛是福慧兩個都圓滿,二足尊,智慧圓滿,福報也圓滿。但是在修行過程當中,往往有偏重,偏重在福裡面修,給諸位說,成不了佛,他到六道輪迴裡面享福報去了。偏重在慧裡面修,行!能成就,雖成就之後,福不足!再專修福報,把福補足,這個樣子,他成了佛之後,他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有一類的菩薩,在修行當中,他就福慧雙修,福慧雙修成佛,他就不需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去修相好,他一成佛相貌就好。這是教給我們修行最好是福慧雙修,不要偏在一邊。實在講,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修慧同時要修福,《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就是這個方法。應無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這教給我們福慧雙修,福慧等修、平等修,這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這個地方講「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熏成」,這就是講百劫修相好。「此二皆不外因果」,大千世界是眾生共業所感的,佛三十二相是多劫福報修成的,那都是修因所得的果報,都是在因果範圍之內。「因果即是緣會」,緣會就是緣生的意思,因緣聚會而現的這個形相。所以是因緣所生的。「緣生故是幻有」,世界是幻有,身體是幻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劫修成的,也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假名就不要執著了。看到這是假名、假相,不要執著,應當要放下。「有因必有果,言是名,為令眾生懍然於因果,雖性空而相有,絲毫不爽,不可逃也。」我們對於因果的道理,對於因果事實真相,要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看待。雖然名是假名,相是假相,這都是因果變現的,都是因緣所生的,有因有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成了佛,也不能違背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佛都不能逃。有的同學問,既然因果不能逃,我們造了很重的罪業,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惡業將來還要不要報?如果說沒有報,那不就逃了,那因果律不是被推翻了;那要報的話,這個太可怕了,成了佛還要受報。沒錯!因果不可逃,成佛也要受報。但是成佛之後受報,跟我們凡夫受報不一樣。我們凡夫受報,那個惡報太苦了。為什麼會有那麼苦?因為你著相。成佛之後受報,他不著相。他不著相,雖然有這個事,沒有苦受,這就是不相同的地方。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在佛的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沒有東西吃,吃人家喂馬的馬料。無獨有偶,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也是聖人,孔子在陳,三月絕糧,也是鬧餓荒,挨餓、沒得吃!佛也是大聖人,也沒有辦法逃避因果。佛門裡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在造作時不怕,果報現前怕了;菩薩是果報現前不怕,造因非常謹慎,怕造錯了。菩薩是絕不造罪業,絕不造惡因,他知道果報可怕,決定不造惡業,這就是高度的智慧。我們也曾經在佛經裡面看過,佛與大菩薩們,常常示現在惡道裡面度眾生,在中國、在台灣,好象現在在新加坡,焰口很流行,放焰口。焰口台對面有一個鬼王是焦面大士,在通常一般是用紙紮的,青面獠牙,相貌很恐怖的焦面大士,在焰口台的對面,那是什麼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度眾生,他要現鬼身,要現同類身,才能度那一類的眾生,他現我們這個人身,沒有辦法度鬼。他要度畜生,他就要現畜生身。他要度一群豬,他自己要現一個豬身,在那裡面跟它講經說法,豬才懂,人跟豬是講不通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與大菩薩常常現畜生身、現餓鬼身、現地獄身。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是現的地獄身,不是像我們現在塑的這個相這麼莊嚴,不是的,地獄身,你看到會嚇壞。現身在惡道裡面度這些惡道眾生,他為什麼能現那些身?過去生中造的惡業,感得惡報,他這個惡報是在惡道裡面去當菩薩、作佛,他是這樣去受報的。所以我們縱然造作很多惡業,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這一些惡業、惡緣,就將來在三惡道里,現菩薩身去度惡道眾生,果報是這麼報掉的,逃不了因果。所以做的惡業,不要害怕!沒有惡業,成了佛、成了菩薩,不能到三惡道度眾生,你沒有這個緣。佛菩薩為什麼能到三惡道度眾生?沒有成佛的時候造作惡業。由此可知,惡業也沒有什麼不好處,成了佛,就是憑惡業到三惡道去度眾生,度這些罪苦眾生。由此可知,善惡邪正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如果你體會到《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如,那個意思就更圓滿了,真正不可思議!善惡一如,邪正一如,一如就是不二。成佛、成菩薩之後,能在十法界現身,能普度一切眾生;因此造作惡業不要後悔,沒有什麼好後悔,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就對了。如果造作惡業耿耿於懷,常常想我罪業深重、罪業深重,諸位要曉得,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得不夠多!你為什麼不想造點善業?為什麼偏偏就想造惡業?一切善業當中,念佛第一善,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好。「8、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說一非字,是令不著有。說一是字,是令不著空。曰非曰是,是令二邊皆不可著。身心世界,皆為緣生,別無實法。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豈非同時並具。依正如是,其餘可知矣。二邊不著,乃斷除妄念之極致。」「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這是從每一個角度裡面來觀察,讓我們了解經義。「說一非字,是令不著有。說一是字,是令不著空。」「曰非曰是」,說了非又說是,「是令二邊皆不可著」,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身心世界,皆為緣生,別無實法。」這個心就是八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緣生的,都是有為法,不是真實的。「別無實法」就是它沒有實體,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才是真相。「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們凡夫觀念當中,空跟有是二樁事,完全是對立的,有就不空,空就不有,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空有同時。《心經》上講得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身心世界都是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觸的,都是屬於色法,意根所緣的是心法,六根所緣的境界都不是實在的;不但所緣的境界不是實在的,六根本身也不是實在的,統統是緣生法。既然是緣生法,空有就同時,諸位要記住這個,緣生空有就同時,空有就不是對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豈非同時並具。依正如是,其餘可知矣。」依報、正報真相是這樣子,那其它的不必說了。「二邊不著,乃斷除妄念之極致。」我們要見性,我們要修清凈心。為什麼見不了性?為什麼得不到清凈心?就是因為你有妄念,妄念不斷,你怎麼能成就?這是斷妄念最巧妙的方法,空有二邊不著。要想做到空有二邊不著,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的功夫。這個觀照功夫,就是把你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這是觀照。心裏面才起心動念,起什麼心?貪著、分別、執著,才有這個念頭,這就叫妄念,起來了,立刻就想到佛說的,空有同時,有即是空,色即是空,色不異空。我們那個執著的念頭,貪取的念頭,雖然不能完全斷滅掉,那個分量減輕,不會那麼嚴重了。知道身心世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相,諸佛如來所證的。「9、約究竟義以明。世尊說此二節,是令眾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耳。依正二報,唯是因緣聚合之相。經謂『是名』,明其假名為生,實未嘗生。故說非,明其本來無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約究竟義以明。世尊說此二節」,講這兩節經文,這兩節經文就是身心世界;三十二相是身,微塵世界是世界,身心世界。「是令眾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真如本性的理體,宇宙萬法的本體。「依正二報,唯是因緣聚合之相。經謂是名」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有方便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是俗諦,真實說是真諦,佛依二諦說法。說真的,往往我們凡夫不懂,不是凡夫境界,說俗諦我們好懂。譬如佛給我們講十法界,講六道這一些事實真相,我們很容易懂,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環境,好懂!說真諦,這個地方講真的,依正二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講真的,我們無法理解,很難接受,但是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我們沒見過,也從來沒聽人家講過,決非我們的經驗,所以很難承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如此,十法界如此,我們要再問,一真法界怎麼樣?我們也常在講席裡面講,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說真,是對十法界的假而說的,相對而說的,因為有十法界的假,顯得一真法界的真。佛法裡面講真假的定義,實在講不難懂。佛法裡面講假,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他是變化、無常,這是假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哪一樣東西不在變?這個變不是一年一年的變,一月一月的變,不是!是剎那剎那在變。人老了,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剎那比一剎那老,後一秒鐘比前一秒鐘老,你才曉得這個可怕,這叫假的。凡是不變的就是真的,我們在世間裡面所能感受到的,什麼東西不變?虛空不變;虛空不老,它不變,不變就叫真的。一真法界裡面不變,我們讀《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變,永遠不老,西方世界所有的物質不變,花常開不謝,所有一切都常住,都不變,那叫一真法界。十法界是緣生的,我們再問,一真法界是不是緣生的?當然是緣生的。清凈心中,真如自性,一法不立,一法都沒有,它也是緣生的。它是什麼緣?不生滅的緣,現不生滅的境界。十法界為什麼會有生滅?因為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十法界的佛,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別教佛還有退轉。別教的佛只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別教的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相當於圓教的初住;別教的等覺菩薩,相當於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果,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我們在大經上讀過,八地菩薩才不退轉,不動地,七地以前都退轉。十法界的佛,不行!縱然是別教的佛果,還會退轉,還有進有退。由此可知,依舊用的是生滅心,這個境界是生滅相。一真法界裡面,他用不生滅心,因此他現的相就不生滅。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現象,統統是因緣所生法。前面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適用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因是用不生滅的心,真心離念,念是妄念,念就是生滅,離念是離生滅,離生滅顯現出來就是不生不滅,是這樣現前的。這兩節文的深義,是世尊教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會、去領悟自性,自性的確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來!言語的範圍是有限的,有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所以言語的能力很有限。我們思惟的能力,體會的能力,比言語就擴大很多很多,但是那個思惟、體會雖然大了很多,還是有界限的,界限在哪裡?在阿賴耶識,它沒有辦法越過阿賴耶識。凡是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體會、能夠領會,都在阿賴耶識這個範圍之內;換句話說,都在十法界範圍之內,阿賴耶識是十法界。把這個極微細的念頭放下,不要了,息住了,就突破了;言語心行突破了,突破了才真正證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們用思想、用思惟,要想得大乘經的真實義,沒有這個道理,不可能的。大乘經是從世尊心行處滅裡面流出來的,我們用思惟想像,怎麼會想得出來?源流不同。你要想解得如來真實義,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來的真實義圓圓滿滿的呈現在你面前。一落思惟就變質,就錯了。諸位要是體會得這個道理,稍稍明白到這一點事實,你才曉得古人的教學法有道理。古人教你什麼?一門深入。教你不要用言語,不要用思惟,一天到晚交給你一個經本念,老實念,什麼意思不要想,沒意思,那裡面有真義!有意思,假的、假意思,不是真的。真義是般若無知,那叫根本智;只要你得到根本智,起作用時候就無所不知。我們在禪宗《六祖壇經》裡面所看到的,惠能所得到的就是根本智,所以他起作用,無所不知。無論你問他什麼,大小乘八大宗的經論,隨便拈一個去問他,他不認識字,他也沒有學過,他會叫你「念給我聽」,你念了他就講給你聽,他都懂。他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一接觸就懂了。為什麼?因為他得根本智,他得無知的般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諸位要是能夠透徹明了這個事實,你才會接受古大德那種教學法,你才能得受用。而不會誤會到廣學多聞,佛在經上講了不少廣學多聞,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有沒有講錯?佛沒講錯,我們聽錯了,我們誤會了,我們不曉得佛的意思,依文解義。依文解義很可怕,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現在、未來佛看到你這樣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哪裡需要學的,一接觸就會了,那就是學。《壇經》很了不起!《壇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是中國人說的,中國人寫的,我們讀起來特別親切,裡面字字句句與大乘經、一乘經完全相應,真正是了不起的一部經典。廣學多聞,是一接觸、一見、一聽,徹底明了。《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參學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觀光考察;經上叫參,現在是用這個名詞,你要懂得,目的都是叫你見性,沒有別的。要曉得依正二報,就是身心世界,唯是因緣聚合之相,除此之外,別無一物;經上講「是名」,是名就是指這個意思。「明其假名為生,實未嘗生。」哪有生!佛說生,佛說滅,隨順眾生的知見說的,俗諦而說,實實在在沒有生也沒有滅。「故說非,明其本來無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世尊為什麼說六道眾生可憐憫?就憑這個而說的。實實在在我們這個世間,任何一物點點滴滴有沒有生滅?沒有。哪一天你要看到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了,那恭喜你,你已經證到大菩薩的果位。什麼菩薩?無生忍位的菩薩。什麼叫無生忍?已經見到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忍這個字,有同意的意思,有認可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同意、我認可,那你就叫證無生忍。可見得眼前一切法,的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一切法看成一個生滅的,是看錯,看走了眼。但是你一定會執著說:我沒看錯!我一年比一年老,花開花謝不是生滅嗎?我沒看錯。明明看錯了,還不承認,還硬說沒看錯,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證得無生法忍。如果你承認「我錯了」,佛講的是對的,我要改正我的錯誤,慢慢把它修正,我見到事實真相才有可能!不肯認錯,就永遠不進步。我們凡夫要認錯,千萬不要以為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的看法是正確的,那就完了,佛都不能度你。有這樣執著的人,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佛沒有辦法度他,堅固執著不肯認錯。《法華經》上,佛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兩句經文,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相不生不滅,你要能夠真正證得,就是無生忍位的菩薩。無生忍地位高,《仁王經》上把菩薩的位次,完全用忍來說。五忍位的菩薩: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寂滅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地位?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十地是法雲地,寂滅忍的下品,等覺是中品,佛果是上品寂滅忍。無生忍的時候就看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滅。實在說,這是什麼道理?這個用比喻說出來,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懂,還是不說的好。古人不肯說破,為什麼?說破了之後,你就很難開悟,把你的悟門堵死了。所以他不太忍心說,不是說不出來的。這個不說出來,你永遠有個疑情在,特別是禪宗,禪宗非常注意疑情,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說破了,疑情沒有了,永遠不開悟,所以還是不說的好。如果你們要我說,我也可以說。這就是凡夫迷了真相,以為有生有滅,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愈迷愈深,因為這個緣故,佛才叫眾生是可憐憫者。我們看江居士為我們解釋這兩段經文,確實是費了苦心,從眾生方面說,從因果方面說,從空有同時方面說,從究竟義說,真的說得很圓滿,比一般《金剛經》的批註,確實是注得好。我們今天研究《金剛經》,說實在的話,一定要取他這個本子,他在《金剛經》上是一門深入,一生就是一部經,四十年。四十年成為《金剛經》的權威,我們尊他一聲金剛菩薩絕不為過,確實是金剛菩薩。「10、須知身心界,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相,安立生滅名者,無他。實是痴迷凡夫,妄念變現之虛相,妄念強立之名言。經雲『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義。」「須知身心界,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相,安立生滅名者,無他。」無他就是沒有別的緣故。「實是痴迷凡夫,妄念變現之虛相,妄念強立之名言。經雲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義。」像這樣的注子實在講,都應當念個一百遍、二百遍,念了能開悟。所謂開悟,就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確確實實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滅相從哪裡變現?從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真心離念,離念就沒有生滅。妄心就是個念頭,念頭有生滅,剎那生滅,念頭不是真的是妄的。佛說法,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佛法因緣生,佛是因眾生妄念變的虛相,所以列的這些名詞。六道輪迴、十法界,取了這麼多名詞,是因為眾生妄想變現出來的。眾生要沒有妄想,哪有這麼多佛學名詞?沒有了。所有名詞術語是這麼建立的。在本經「是名」這兩個字裡面,含有這些意思在裡面,這是「是名」的究竟義,講到究竟,講到徹底,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11、若離於念,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說,尚且無存。那有生滅之名字,又那有生滅可說。如此則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真如性體,從本以來,平等如如。總之起念即非,並起念之非亦非。經雲『則非』,如是、如是。此則非之究竟了義。」「若離於念」,這就是根本,它根本的原因在此地。「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說,尚且無存。哪有生滅之名字,又哪有生滅可說。」可見得那個源頭就是個念頭,就是這個妄念,妄念沒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妄念沒有了,身心世界的名字也沒有,生滅的名字也沒有了,不但沒有,佛也無法可說。禪宗說「口掛牆壁」,沒得說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如此則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所證的;就是《華嚴》末後所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一真法界。我們世間人看到這個法界,是永恆不生不滅的境界,在佛法裡面講是「泯相入體」,體是真實,會相歸性。這一句說「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跟會相歸體一個意思。「真如性體,從本以來,平等如如。」《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凈平等覺」,就是這個境界。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我們沒有能力離念,沒有能力斷惑,要想入這個境界,修其它法門是決定不可能。這不是我說的不可能,一切經裡面講不可能。唯有念佛求生凈土,得彌陀本願的加持,臨終佛來接引我們往生,這就可能,這樣才能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除這一門沒有第二門好走。大乘顯密八個宗派,八大宗。我在年輕的時候,跟一般年輕人差不多,求知慾非常強烈、很旺盛。哪一宗的典籍都想去涉獵一下,都想去學學,耽誤了不少時間,浪費了許許多多的精神、精力,最後專門念佛修凈土。道理在哪裡?看看其它各宗各派各種法門,想想自己做不到,實在沒有辦法。禪宗不但講開悟,我們做不到,禪定都得不到。我們以為有能力盤腿面壁,坐個三個月、半年不出定嗎?這做不到!其實三個月、半年不出定,又算得了什麼?將來不過是生四禪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你才知道這個多難。學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嗎?見思煩惱不斷,成個什麼佛!縱然依照密法修持,功夫很得力,有好的上師在旁邊指導,即身成佛了,也不過成個藏教佛而已。他的地位,印光大師講頂多只等於阿羅漢,甚至於阿羅漢還不到,只能等於一個三果聖人,只是這樣的成就,距離圓教的佛果遠之遠矣。這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諸位可以看到。這些祖師大德都是講真話。我這才統統放下來修凈土,弘揚凈土,知道這一個法門在末法往後九千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的的確確可以普度眾生,能令一切眾生,有緣的眾生能信、能願,各個往生不退成佛,唯此一門。幾十年時間才認清楚。這個經典法門都擺在眼前,不識貨,花了幾十年,這才搞清楚、才搞明白。才發現原來這樁事情全都寫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過去也看這個經題,也念這個經題,沒發現,不曉得它的意思。「總之起念即非,並起念之非亦非。經雲『則非』,如是、如是。此則非之究竟了義。」十段跟十一段好,非常非常好,文字不多,講得很圓滿、很透徹、很究竟。他要沒有相當功夫,他要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的。江居士他怎麼樣成就的?我們在他整個《金剛經講義》裡面,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看出他是怎麼成就的。他教宗般若,用般若這個方法,結合念佛法門。用般若什麼方法?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就是我們最近講的這一段經文。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怎麼個受持?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就是受持《金剛般若》。這三個相一離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真正恢復到清凈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這個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那個力量就太強、太強了。所以他智慧開了,他對於大乘經義,點點滴滴看得這麼樣的透徹,這麼樣的圓滿究竟。人家從這裡得力的。他用四十年,我們今天要學,是不是也要用四十年?那就太傻了,我們今天用的時候,不要!我舉個比喻給大家說,你就明了。現在交通工具最發達的飛機,飛機從最初發明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百年了。現在叫你去造一架飛機,你是不是造最原始一百年前那個飛機?是不是製造那個?如果你們有能力、有財富,我們來搞一個飛機製造廠,我們來製造飛機,你是不是製造一百年前的那個螺旋槳的飛機?是不是造那個?你不會!你一定造現代最進步的科技。他是累積到今天,我們今天用他的成果,不要他從前的。換句話說,江味農居士四十年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四年就達到,這才是正確的、應當的。諸位永遠要記住,我們的成就,踏著別人的肩膀、頭頂往上去的,這才是成就,跟在後頭做尾巴是永遠不能成就的。禪宗的口氣多大,不說踏著別人的頂,是踏著毗盧遮那佛的頂,那是真的成就,追隨,是客氣話!跟在人家後頭永遠不能出人頭地。後人如何出前人頭地?踏著前人的頭頂超越了,這才是出人頭地。科技的發展是如此,佛法的進步也是如此。我們初學,是學人家的規矩,學人家的方法,更進一步超越他。不能超越他,談什麼成就!自己尚且不能成就,何況度眾生。成就一定是超越前人,你才能算真正成就。如果你存這個心:我一定要超過古人,超過這些佛菩薩,你貢高我慢,你決定超不過、決定墮落。如何能超過?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超越,要做真功夫。這一段裡面講的,都是修行重要的綱領、原理、原則。「12、須知但遮無照,但泯無存,便非了義。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義。」什麼叫遮、什麼叫照?什麼叫泯、什麼叫存?這些字都是大乘經上,古來祖師大德著作當中常用的字樣,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遮」是止,有滅的意思;「照」是覺,有用的意思。泯存跟遮照意思是相同的。泯是滅,存是有;泯是空,存是有。我們修行只著重一邊,那就不是了義。像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遮照同時。應無所住是遮,而生其心是照。遮中有照,照中有遮。應無所住是泯,而生其心是存。所以「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義。」這教給我們修行正確的態度。心裏面要乾乾淨淨,一念不生,世間一切法相決不能夠執著,不但不執著,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讓這個心清凈,讓這個心裏面空洞。諸位要曉得,心空就靈,心裡有一物就迷了,迷就不靈;靈是智慧,心裡什麼都沒有,智慧就生。心裡有一樣東西,智慧就沒有了,就迷了。所以心要清凈、心要空,不可以有一物。我們身是有,有就要動,有要不動這個身體就壞掉了,身是個機器,所以活動,活人就動,不動就死了。活動兩個字很有味道,你要活就要動;你不想活,就不要動了。怎麼個動法?利益一切眾生,我們這個身體動起來,動起來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行於布施。布施這個意思在前面講過,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是為了利益自己,有一點點利益自己這個念頭,你就著了。就像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一樣,沒有為自己,全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穿衣、吃飯都是為了眾生,都是為利益眾生。要不為利益眾生,這身體可以不要了,可以捨身。留這個身住世,就是為利益眾生,保養這個身體,也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世尊在本經前面示現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為利益一切眾生。你穿衣,為什麼穿衣?為利益一切眾生。你吃飯,為什麼吃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生其心,生這個心,這叫照。念念都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心光遍照,真心本性的光明,遍照法界,遍照眾生。遮中有照,泯中有存,這是究竟了義。《金剛經》確實是中道究竟了義,古人批註有以這幾個字做為批註的名稱,不無道理在。
推薦閱讀:

佛說金剛心陀羅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太虛)
峨嵋鐵臂金剛錘功法
金剛不壞 真諦永存【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TAG:金剛經 | 凈空法師 | 法師 | 金剛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