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善男子。此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他們能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利益眾生。憐愍世間、作為世間人的依靠、讓人天得到安樂。那四種人呢?有人出世間但仍然具備煩惱性,就叫做第一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第二。阿那含人是第三。阿羅漢人是第四。這四種人出現於世,對世間有大利益,憐愍世間,作為世間的依靠,讓人天得到安樂。
什麼叫做具煩惱性呢?如果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聽聞佛法、理解經文的意義,並能為別人分別解說。慾望少是道,慾望多則不是道。能廣說八大人覺。如果有犯罪的就教導他們讓其發露懺悔滅除罪過。善於理解菩薩方便所行的秘密之法。這種人叫做凡夫,還不是第八人。第八人不是凡夫是菩薩,第八人也不能稱為佛 第二人是須陀洹和斯陀含。如果得到正法並能受持正法,聽聞佛法,並遵從佛法,聽聞之後能書寫、受(接受認同)持(依教奉行)、讀誦並能轉為他人說法。叫做第二人。如果聽聞佛法後不寫、不受、不持、不說,而說佛聽任大家蓄養奴婢等不凈之物,那就沒有任何道理了。第二之人沒有得到第二第三的住處就叫做菩薩,如果得到了就能受記作佛。 第三人叫做阿那含。如果有誹謗正法的,或者宣說聽任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的,或者受持外道典籍書論以及被客塵煩惱所障的,或被諸舊煩惱所覆蓋的。如果藏匿如來真實的舍利以及被外病所惱害的(此句有待斟酌),或者被四大的毒蛇所侵擾的,論述宣說有『我』的都不對。如果說無我的就對了。宣說染著世間法的是錯誤的,如果宣說大乘佛法相續不斷的就對了。如果所受之身有八萬蟲也是錯誤的。永離淫慾乃至夢中也不會毀犯就對了。臨終之日感覺怖畏是錯誤的。阿那含是什麼意思呢?此人不再退轉如上所說,所有過患永遠不能玷污他們,他們往返周旋堪稱菩薩,並已得到受記,不久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叫做第三人。 第四人叫阿羅漢。阿羅漢能斷除各種煩惱而放下了重擔。獲得利益該做的都作了,住在第十地得到自在的智慧。隨人所願能示現種種色像。如此莊嚴,若要成就佛道就能得成,能成就這樣的無量功德就叫做阿羅漢。以上四種人出現於世,能利益世間、憐愍世間、為世間所依靠、使人天安樂。在人天中最尊最勝猶如如來。稱作人中勝、是人天歸依之處。 迦葉對佛說:「世尊。我今天不要歸依這四種人。因為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所說得那樣——『如果天魔梵天為了破壞而變為佛像,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放圓光廣大達到一尋(八尺)。面部圓滿猶如滿月,眉間的白毫猶如凈雪。如此的莊嚴來到你面前。你要小心鑒別判定他的虛實,發現真相就應當降伏魔王。』世尊。魔眾尚能變作佛身,就更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卧在空中,左脅湧出水右脅湧出火,身上噴出焰火猶如火聚。因此因緣我不能相信他們。他們所說得我也不能接受,也不會恭敬他們乃至作為自己的依止。」 佛說:「善男子。對我所說的如果懷疑尚且不應接受,何況是你所說的情況。所以應當善於分別,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可作、什麼不可作。這樣去做就能在長夜中享受安樂。善男子。譬如野狗在夜裡闖入別人的家,那家的人如果察覺了就會立刻驅逐喝罵:『你馬上離開,如果不離開就要你的命』。野狗聽到就連忙離開再也不敢來了。你們從今以後也要這樣降伏波旬。應當這樣說:『波旬。你今天不要變成這個模樣。你如果這樣做,我就用五系(系有兩種,五屍系或五處系)來捆住你。魔王聽到就會離開,就像野狗一樣再也不回來了。」 迦葉對佛說:「世尊。正如佛為瞿師羅長者所說的——如果能如此降伏魔王,也能接近大般涅槃。那麼,如來何必說此四種人可以作為依止處,這四種人所說的未必可信啊。」 佛告訴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的那樣並沒有錯。善男子。我為聲聞弟子那些有肉眼的人說降魔,並不是為修學大乘的人說的。聲聞之人就算有天眼也叫做肉眼,學大乘者的就算有肉眼也叫做佛眼。為什麼呢?此大乘經叫做佛乘,而此佛乘是最上最勝的。善男子。譬如有人勇猛健壯,那些怯弱者就會經常來依附。勇健之人就經常教導怯弱的人:『汝要這樣那弓執箭,學習長勾鎖鏈等武器。』又告訴他:『戰鬥雖然如同在刀刃上行走卻不要害怕。要把對手想像成軟弱的。要把自己想作勇敢的。如果有人素來沒有膽量卻裝作勇猛的樣子,拿著弓箭種種武器裝備自己,在戰場上大吼大喝。你也不要害怕此人。此等人如果看到你沒有害怕,就會四散逃走如同野狗。』善男子。如來也是這樣告訴諸聲聞弟子。你們不要畏懼魔王波旬。如果魔王波旬化作佛身來到你面前。你要精勤堅固自己的心來降伏魔王。那時魔王就會愁憂不樂的離開。善男子。如同那健壯的人不會跟從別人的習氣。學大乘的人也是如此,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心中欣樂不生驚怖。為什麼呢?如是修學大乘之人。已經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就算有無量億千魔眾來侵嬈他,也不會有任何恐怖。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到阿竭陀葯就不怕一切毒蛇,因為此藥力能消除一切毒。此大乘經也是如此,如同那藥力一樣不怕一切魔毒,也能降伏魔王讓他們不再興起。 再者,善男子。譬如龍的性格非常殘暴,要害人時就用眼瞪人或者用氣吹人。所有師子虎豹豺狼狗犬都非常害怕,因為這些惡獸凡是聽其聲見其形或者觸其身都會喪命。有善長咒語的人憑藉咒力,能讓惡龍、金翅鳥、惡象、師子、虎豹、豺狼等都任他調教而被他騎乘。這些惡獸見到那善於咒術的人就被調伏。聲聞緣覺也是如此。見到波旬就感到恐怖,而魔王波旬也就不會畏懼而行魔業。學大乘者見到聲聞怖畏魔事而對於大乘佛法不能相信和喜樂。就先用方便法降伏諸魔,被他任用,而為他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到魔被調伏就不再害怕,對大乘無上的正法生起信心和喜樂。便說:我們從今以後不應障礙此中正法。再者,善男子。聲聞緣覺面對各種煩惱會感覺害怕。學大乘者則不會恐懼。修學大乘有如此威力,如前所說的種種因緣都是為了讓聲聞緣覺能調伏諸魔,卻並不是大乘。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非常奇特。如果有人聽到後能夠相信接受,能相信如來是常住之法。此人則如同優曇花一樣稀有。我涅槃後如果有能聞到此大乘微妙經典而生起信心和敬心的人,那麼他們在未來世百千億劫中都不會墮在惡道。
這時佛告訴迦葉菩薩:「善男子。我涅槃之後,會有百千無量的眾生誹謗、不信此大涅槃微妙經典。」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眾生在佛滅後不久就會誹謗此經。世尊。會有怎樣的純善眾生,能夠拯救這些謗法者呢?」 佛告訴迦葉:「善男子。我般涅槃後的四十年中此經會在閻浮提廣行流布,然後此經就會漸漸消失。善男子。譬如出產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等地,那裡的人民都說這些這些食品是味中第一。如果有人吃的只是粟米和稗草,此人也說我所吃的是最美味的。這是因為這些人因福薄而受的業報。如果是有福的人就不會聽到粟稗的名字,所吃的都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也是如此。鈍根薄福的人不喜歡聽聞,如同那薄福的人憎惡粳糧和石蜜一樣。二乘之人也是如此,憎惡無上的大涅槃經。有的眾生喜歡聽受此經,聽到之後歡喜不已,不生誹謗。如同那有福之人能吃到稻糧。 善男子。譬如有國王居住在山中的險惡荒蕪之處。雖然也有甘蔗、稻糧、石蜜等物,卻因為難得而儘力積攢,害怕吃完而不捨得吃,只能吃那些粟稗。這時有另一國的國王聽說此事非常可憐他們,就用車載著稻糧和甘蔗送給他們。這國王得到就分發下去,讓全國人民一起吃。人民吃後都非常歡喜,就說:『都是因為外國國王才讓我們能吃到這麼稀罕的食物。』善男子。這四種人也是如此。作為此無上大法的將領。此四種人中也許有一人在他方見到無量菩薩。雖然自己學習此大乘經典自己書寫並令他人書寫,皆是為了獲得利養為了提升名譽為了解佛法為了獲得依止,為了憑藉此經的廣博代替其餘經(此句值得商榷),並不能廣為他人宣說此經。於是將此微妙經典送至彼方的菩薩處,令菩薩發無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此菩薩得此經後即便廣為他人演說此經,令無量眾生得受如是大乘之法味。而這本是憑此一菩薩之力所不能聽聞的經,如今都能得聞。如同那人民因國王之力而得到稀有之食。另外,善男子。此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的地方,那裡的土地即是金剛,那裡的人也如金剛。如果有能聽此經的,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都能成就。如我今日所說,你們眾比丘要好好的受持,如果有眾生不能聽聞此經,要知道此人非常可憐。為什麼呢?此人不能受持如此大乘經典甚深之義啊。」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來滅後四十年中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在閻浮提廣為流傳。之後就漸漸消失。過後不久還會在出現的。」佛說:「善男子。如果我的正法還剩下八十年,那其中前四十年此經又會在閻浮提降下大法之雨。」(此句翻譯得是否正確?) 迦葉菩薩有對佛說:「世尊。此經典在正法毀滅的時候,正戒被破壞的時候,非法增長的時候,沒有如法的眾生的時候,誰能聽受、奉持、讀誦此經,能夠通曉、供養、恭敬、書寫、解說此經呢?希望如來憐愍眾生,詳細解說,讓諸菩薩聽到後能夠受持,便能得到不退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時佛讚歎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天能這個問題非常好。善男子。只有曾在熙連河沙那麼多的諸佛的面前發過菩提心的眾生,才能在此惡世受持這部經典而不生誹謗。善男子。如果有人曾在一恆河沙的諸佛世尊前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喜愛此經,但卻不能為別人詳細的解說。善男子。如果有眾生在二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正確的理解、相信、喜歡、受持、讀誦此經、但仍不能為他人廣為解說。如果有眾生在三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並受持、讀誦、書寫此經,雖能為別人解說卻不能理解其中深奧的道理。如果有眾生在四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典,能為他人廣為解說其中十六分之一的道理。雖然能演說也不算具足。 如果有眾生在五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並受持、讀誦、書寫此經,而廣為他人解說其中十六分之八。如果有眾生在六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並為他人廣為解說其中義理的十六分之十二。如果有眾生在七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並廣為他人解說其中十六分之十四的義理。如果有眾生在八恆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也能勸他人書寫,自己能接受又能勸他人聽法受持讀誦理解。因擁護堅持憐愍世間眾生而供養此經。也能勸他人供養、恭敬、尊重、讀誦、禮拜。能夠具足的了解其中的義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詳細的解說眾生悉有佛性的道理。很好得了解如來所有法藏。供養如是諸佛之後,才能建立如此無上正法並受持擁護。如果有人才開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知道此人未來世中一定能建立如此的正法並受持擁護。所以你今日不應該不知道未來世中的護法之人。為什麼呢?此發心者在未來世中必能護持無上正法。善男子。有惡性比丘聽說我要涅槃不會憂愁,心想今日如來入般涅槃太值得慶幸了。如來在世讓我們無法牟利,現在如來入般涅槃,還有誰能阻擋我們呢?如果沒人能阻擋那麼我則還能得到如來的利養。如來在世禁戒嚴厲,現在入涅槃後就都放棄了。所受的袈裟本來都是用來做法儀式的,現在都應該廢棄了。這些人都會誹謗拒絕接受此大乘經。 善男子。你現在要記住我所說的話。如果有眾生成就具足了無量功德,才能相信此大乘經典,並且受持。其餘的眾生有喜歡法之人,如果能廣為其解說此經。那人聽聞之後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的惡業都能消除。如果有人不信此經典,那他就會被無量的病苦所惱害,常被眾人罵辱,命終之後被人輕賤,顏貌醜陋。生活艱難,入不敷出。就算得到一點家用也都是下劣次等的東西。所投生的地方常常是貧窮下賤、誹謗正法、充滿邪見的家庭。臨終的時候或者正值兵荒馬亂的時期,或者被帝王、暴虐的怨家仇敵所侵逼。雖然有好朋友卻不能遭遇,連生活所須都無法滿足,就算得到少許也是經常被饑渴所困。只能結交平凡下等之人,被國王大臣等所不齒。就算被人聽到他所宣說的正理也始終不能相信接受。這樣的人不能到達善處,如同折翼的鳥不能飛行。此人在未來世也不能到達人天善處。如果有人能相信此大乘經典。就算本來的形貌粗陋,因此經的功德就會得到威嚴的容貌並且日漸增多。常被人天所喜歡,被恭敬愛戀不相捨棄。國王、大臣及其親屬聽聞他所說得都能恭敬相信。如果我的聲聞弟子之中要行第一稀有之事的,就當為世間廣為宣說如此大乘經典。 善男子。譬如霧和露雖然想要停留卻也無法等到日出。太陽一出就會消滅無餘。善男子。眾生所有的惡業也是如此。其勢力都不能見大涅槃日。涅槃日一出能消除一切惡業。另外。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雖然身穿袈裟。卻沒有受沙彌十戒。如果有長者來邀請眾僧,未受戒的也會跟大眾一起受請。雖然沒有受戒卻已經被當作僧人計算。善男子。如果有眾生髮心開始學習此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也是如此。雖然沒有具足位階十住卻已經算作十住數中。如果有眾生是佛弟子或者非佛弟子,就算因貪婪恐怖或者要獲得利益而聽受此經甚至一個偈頌,聽到後不會誹謗,則知此人已經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善男子。因此因緣,我方說四種人可為世間的依靠。善男子。如此四人如果打著佛的旗號宣說非佛所說的道理就不對了。所已我說此四種人士世間所依。善男子。你應該供養此四種人。」
「世尊。我該如何分辨這些人而供養他們呢?」 佛告訴迦葉:「如果有人建立護持正法。如此之人應當啟請,要不惜捨棄性命而供養他。如同我在此大乘經中所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有知道正法的人,無論老少都要供養。恭敬禮拜,如同事火教恭敬婆羅門。有知道正法的人,無論老少都要供養。恭敬禮拜,如同諸天人恭敬供養帝釋天。」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此。今天我還有所疑問。希望如來詳細解說。如果有年長的人護持禁戒,去向年少的人學習,這樣的人應當禮敬嗎?如果應當禮敬則不叫持戒了。如果年少的人護持禁戒,去向那些破戒的人學習,這樣的人應該禮敬嗎?如果出家人向在家人學習,還應該禮敬嗎?可是出家人不應該禮敬在家人,佛法中年少幼小的應當恭敬年長的,因為年長的先受了具足戒成就了威儀,所以應當供養恭敬。 如佛所說破戒的是佛法中所不容。猶如良田多有雜草。可是佛又說:如果有知法的人,無論老少都應供養如侍奉帝釋天。這二句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如來虛妄之說嗎?如佛所說:持戒比丘也有所犯,為何如來這樣說呢?世尊。也在其餘經中說過聽任破戒之人。這樣的說法好像道理不明了。佛告訴迦葉:「善男子。我是為未來的菩薩學大乘的人說此偈,而不是為聲聞弟子說的。善男子。如同我先前所說正法滅後毀壞正戒的時候破戒的事情逐漸增長。非法興盛之時一切聖人隱藏不漏之時。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時。這四種人中會有一人出現於世,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見到比丘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不知道什麼是凈什麼是不凈,律和非律也都不知道。此人為了調伏這些比丘,與他們在同樣的陽光下卻不並與之同流合污。自己的行為以及佛的行為都能分別了知。雖然看見諸人犯波羅夷戒卻默然不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出於世是為了建立護持正法的。所以默然而不舉。善男子。如此之人為了護法雖然有所違犯卻不叫破戒。
善男子。如同有個國王因病而死,王子幼小不能治國。有旃陀羅(殘暴的惡人,下等姓)有豐饒財寶很多的眷屬。看到國王虛弱而強行篡位。治國不久,國中的居士、婆羅門都叛逃遠走他國。就算留下的也不願意看見新國王。也有長者婆羅門沒有離開本來的地方,如同樹木一樣所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死亡的地方。旃陀羅王知道國人逃叛的很多,就派遣各旃陀羅守住出口,又七日中擊鼓宣布:婆羅門中如果有誰能給我作灌頂師的,就用一半國土作為獎賞。各婆羅門聽到之後都沒有去的。都認為:婆羅門種怎麼能作那樣的事呢?旃陀羅王又宣布。婆羅門中如果沒有人要作為我的老師。我就讓諸婆羅門與旃陀羅同吃同住共住,一起工作。如果有人來為我灌頂的,一定會有半國的獎賞。咒術所得的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葯也會分給他吃。 這時有一個婆羅門。年齡20左右,修行純凈,長發,善於咒術。去往王宮而說:「大王。國王所要的我都能做。」大王非常歡喜,接受此童子作為灌頂師。諸婆羅門聽說此事都怨恨此童子。說:你是婆羅門。怎能作為旃陀羅的老師?這時國王就半了一半國土給此童子,一起治國很長時間。一天童子對國王說:「我捨棄家法來作國王的老師,教授大王微密的咒術,可是如今大王仍然不親近我。」這時大王回答:「我怎麼不親近你呢?」童子說:「大王的不死之葯還沒一起吃呢。」大王說:「善哉善哉。大師,我真的不知道老師需要。既然需要希望你儘快去拿。」這時童子聽到國王這麼說:「就將葯拿回家,請諸大臣一起吃。」大臣吃後就一同對大王說:「大師真好!有此甘露不死之葯。」大王知道後就問其師:「為何大師只與諸臣分享,卻不給我呢?」這時童子就用雜毒之葯給國王吃。大王吃後不久就中毒,昏迷的如同死人一樣。這時童子把王位還給原來的王子。說:「師子御座法不應讓旃陀羅升起。我從來都沒有聽說旃陀羅種能做國王的。讓旃陀羅治國理民是完全不對的。你現在應該繼承先王的正法治國。童子辦好此事,又用解藥救醒旃陀羅。然後把他驅逐出國。 此童子雖然作了這事,卻不算失婆羅門法。其餘的居士婆羅門聽到他的所作所為都非常讚歎。說:「善哉善哉。仁者。能驅遣旃陀羅王。」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的諸菩薩也是如此。用方便力對待破戒之人,假裝接受畜養一切不凈物的僧人,共同處事。這時菩薩如果看見有人雖然犯戒卻能治理那些毀壞戒律的惡比丘。就去他的住所恭敬禮拜,用四事供養,將經書寶物一起進奉。如果自己沒有就從檀越那裡乞求尋覓之後再給他。為了治理惡比丘所以應畜養八種不凈之物。如同那童子驅逐旃陀羅。這時菩薩雖恭敬禮拜此人聽任畜養八種不凈之物,卻沒有罪過。因為此菩薩為了擯治諸惡比丘,讓清凈僧得安隱住,為了流傳方等大乘經典,利益一切諸天人。善男子。因此因緣我在經中說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讚歎護法之人。如同那居士婆羅門稱讚童子:善哉善哉。 護法菩薩正應如此。如果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共同處事而說其有罪的,要知道那人自己反受其殃。那護法者實無有罪。善男子。如果有比丘犯禁戒後,因驕慢心而隱藏罪過不進行懺悔,則知此人是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違犯卻不叫破戒。因為沒有驕慢又能發露懺悔。善男子。所以我在經中覆相說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有知道正法的人,無論老少都要供養。恭敬禮拜,如同事火教恭敬婆羅門。如同諸天人恭敬供養帝釋天。因此因緣,我也不為學聲聞人的人說,而是為菩薩說此偈。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菩薩摩訶薩在戒律上非常不嚴格,那他們本來所受的戒還能算都在嗎?」佛說善男子:「你今天不應該這樣說。為什麼呢?本來所受的戒律不會丟失。(此句翻譯欠妥)假設有所違反就應懺悔,懺悔之後戒律就清凈了。善男子。比如舊堤塘有了縫隙水酒會漏出來。因為沒有人治理的緣故。如果有人管理水就不會漏出了。菩薩也是如此,雖然和破戒得人共同布薩、受戒、自恣等等僧人的事情。所有戒律都不會象堤塘一樣漏水。為什麼呢?如果沒有清凈持戒的僧人,則損減、慢緩、懈怠等行為就日漸增長。如果有清凈持戒的人就能具足不失本來的戒律。善男子。在三乘中慢緩的才叫做緩,對戒律慢緩的不叫做緩。菩薩摩訶薩對此大乘心從不懈慢是他們跟本的戒。為了護持正法用大乘水洗浴自己,所以菩薩雖然示現破戒卻不叫做緩。」
迦葉菩薩對佛說:「眾僧之中有四種人。就象庵羅果一樣難以分辨生熟。破戒、持戒如何可以分辨呢?」 佛說善男子:「憑藉大涅槃微妙經典就很容易分辨。譬如農夫種稻穀需要除草。用肉眼看去是在凈田。因為成熟結果之後草和谷差別非常明顯。八不凈法會污染僧,如果能除卻,用肉眼觀察則知清凈。如果有持戒、破戒之人不作惡時用肉眼觀難以分別。若惡顯露出來就容易知道。比如那雜草稗容易分別。僧中也是如此,如果能遠離八種不凈毒蛇之法就叫清凈。是聖眾的福田,應該被人天所供養。清凈果報不是肉眼所能分別的。另外善男子。比如迦羅迦林中的樹木眾多,在此林中只有一課樹名字叫鎮頭迦。此迦羅迦樹和鎮頭迦樹。二種果實相似難以分別。果實成熟時有一女人把他們都摘下來。鎮頭迦果只佔十分之一。此女不知道來到市場上叫賣,那些愚昧的人也不認識買了迦羅迦果吃了之後就死了。聰明的人聽說此事就問女人從那裡得到的這些果實。於是女人就告訴了他。此人就說『那裡有很多的迦羅迦樹,只有一顆鎮頭迦樹。』其餘的人明白之後就笑著離開了。 善男子。大眾之中的八不凈法也是如此。在大眾中有很多人受用此八法,只有一人清凈持戒,不受八不凈法,而知道其它人受畜非法,卻與其同事不相舍離。如同森林中的鎮頭迦樹。有優婆塞見到這些人中多數人都接受非法,就不恭敬供養他們。如果想要供養應該先問:『大德。如此八事應該受畜嗎?佛允許嗎?如果說佛允許。這樣的人能共同布薩、羯磨、自恣嗎?』此優婆塞這樣問後。眾人回答:『如此八事如來憐愍都允許畜養。』優婆塞說:『祇洹精舍有的比丘說金銀是佛所允許儲存的。也有人沒聽過佛曾允許的。此不聽的不跟他們共住、說戒和自恣,甚至不共飲一河之水,等等利養之物都不與共。你們為何說佛允許呢。佛為天中天就算能接受,你等眾僧也不應畜養。如果有接受的不應該跟他一起說戒、自恣、羯磨以及其它僧事。如果一起說戒、自恣、羯磨共同做僧事的,命終就要墮在地獄。』如同那些食迦羅果的人吃後就會命終。」 另外善男子,譬如城市中有賣葯的人。他有上好的出自雪山的妙藥。也同時賣其餘的雜葯,味道卻和妙藥相似。那時有很多人都希望購買,卻不能分別好壞。就到賣葯的人那裡問:『你有雪山藥嗎?』賣葯人回答:『有』。此人欺詐用雜葯告訴買葯的人者:『這是雪山的妙藥』。那買葯的人肉眼不能分別就買了,還以為自己已得到雪山甘葯。迦葉。如果聲聞僧中有假僧有真僧,有和合僧,有的持戒有的破戒。在大眾中同等的接受供養、恭敬、禮拜。而優婆塞用肉眼不能分別。如同那些不能分別雪山甘葯的人。誰是持戒的、誰是破戒的、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的人才能分別。迦葉。如果優婆塞知到比丘是破戒人則不應給他施禮拜和供養。如果知道此人受畜八法也不應給他布施所須以及禮拜供養。如果僧中有破戒者,不應因為他被袈裟就恭敬禮拜。 迦葉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應當頂禮接受。猶如金剛珍寶稀有之物。如佛所說諸比丘應當依四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那些人不是佛說的四種人」 佛說:「善男子。所謂依法就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就是法性,法性即是如來。所以如來常住不變。如果有人說如來無常。那是他不知道、看不見法性。如果不知見此法性的人就不應該依止。前面所說的四種出世護持正法的人,則應當證知而作為依止。因為此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果說如來無常變易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如是四人就叫如來,因為他們能解如來密語而且能宣說。如果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以及如來常住不變。如此之人如果為了獲得利養而說如來是無常這種說法不對,這樣的人尚且可以依止,何況是四種人,更要依止。依法的人就是法性。不依人的就是聲聞。法性即是如來。聲聞即是有為。如來即是常住。有為即是無常。善男子。如果有破戒的人為了利養而說如來無常變易。這樣之人不應依止。善男子。這就是定義 所謂依義不依語。義就是覺了。覺了之義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滿足。滿足之義叫做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之義就是法常。法常之義就是僧常。這叫做依義不依語。什麼樣的語言不應該依從?宣稱綺麗文辭的論著如同佛所說的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裝作親近的樣子為了牟取利益。管理白衣為他們做事。又說:「佛聽任比丘畜奴婢等不凈之物。以及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在饑饉的時候,是為了憐愍眾生。聽任諸比丘儲貯食物,自己親手自飯,不再接受供養而吃。這樣的說法不應依從。」 所謂依智不依識。智即是如來。如果有聲聞不能很好的知道如來功德。那樣之識不應依止。如果知到如來即是法身。如此真智應該依止。如果見道如來方便之身,說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的也不應該依止。所以知識不可依止。如果有人這樣說以這樣的經書也不應該依止。 所謂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就會生疑。不知此藏出自大智慧海。猶如嬰兒一般沒有能力分辨事情,叫做不了義。 了義就是菩薩。真實智慧隨其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一樣無所不知,就叫做了義。另外,聲聞乘叫做不了義,無上大乘才是了義。如果說如來無常變易是不了義。如果說如來常住不變是了義。聲聞所說應該證知的是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的是了義。如果說如來靠吃飯養活是不了義。如果說是常住不變易是了義。如果說如來入於涅槃如同材火燒儘是不了義。如果說如來是入法性則是了義。聲聞乘法不應依止。因為如來為欲度眾生用方便力而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孩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沒有結果實,叫做不了義。所以不要依止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因為如來為欲度眾生故,用方便力說於大乘,所以應依。這叫做了義。如此四依應當證知。 另外,所謂依義。義叫做質直。質直叫做光明。光明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如來。另外,光明叫做智慧,質直叫做常住。 如來常叫做依法。法叫做常,又叫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卻可以知見。如果有人說其不可見,那樣之人不應依止。所以依法不依於人。如果有人用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此之言不應依止。所以依義不依於語。所謂依智,比如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所以依智不依於識。如果有人說識作識受(此句不解)則無和合僧。因為和合就是無所有,既然無所有如何說常?所以此識不可依止。所謂依了義。了義叫做知足。永不假裝威儀清白。不憍慢、自高、貪求利養。又在如來隨宜方便所說之法中不生執著。叫做了義。若有人能安住如是等法中。那麼此人則已得安住第一義。所以叫做依了義經。 所謂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如經中所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都是不了義。因為不能了達如此義。令眾生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呢?因取著而對於義不能了達。執著一切燒的認為如來涅槃也是燒。執著一切無常的人認為涅槃也無常。其餘苦空無我的也是如此。所以不了義經不應依止。善男子。如果有人說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於把握時宜,因知時宜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知道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他們所須,令他們無所缺乏。所以佛不聽任弟子接受畜養奴婢金銀財寶、以及販賣交易不凈之物。如果弟子沒有檀越供給所須,遇到饑饉,飲食難得。為了建立護持正法,我允許弟子畜樣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買所須。雖然允許弟子受畜這些物品,也要當清凈布施給篤信的檀越(此句是否恰當?)。如此四法應當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只要不違反此是四法也要依止。無論何時,無論能護法的不能護法的,如果有人說如來聽任一切比丘受畜不凈之物。這種說法不應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相同的說法,也不應依。我為肉眼眾生等說此四依。卻不是為有慧眼的人說的。所以我今天說此四依。法即是法性。義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既是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就是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推薦閱讀:
※《大般涅槃經》略釋 凈慧法師----【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有餘涅槃(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93集講義)
※大般涅槃经集解 (21卷---40卷)(大正藏1763部)
※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二 證何
※1763 37 P0377 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梁 寶亮等集〗拾柒
TAG: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