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代的「詩酒聯姻」

 

 

主講人:徐兵強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2009-9

引言:台灣詩人洛夫曾說過:「要是把唐詩拿去壓榨,至少能淌出半斤酒來。」

台灣詩人余光中的《尋李白》中他是這樣寫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一、酒的詩句知多少

1、中國是一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一個賦詩、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與酒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咱們接觸過的酒的文字不少,我們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詩句,在學過的詩文里?

「琵琶美酒夜光杯」、「一壺濁酒喜相逢」

「紅酥手,黃藤酒」這裡陸遊與妻子被母親分開,他的感情是什麼樣的?無奈,憤恨。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可以解憂。

「舉杯澆愁愁更愁」,李白「憂從中來」,看來用酒來解愁和用油來滅火一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時明明只有作者一個,李白卻說是「三人」之眾。這正是表達了作者此時心情的孤單。剛才的文章里說「醉了的人經常說自己沒醉」,咱們也可以說「孤獨的人往往說自己不孤單。」  

2、《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靈感,想到了酒。

第一個闖進腦海的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那個當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嘆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酷愛飲酒,他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非凡的氣概啊!是酒贈與他的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還是默默地與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真的醉了嗎?如果他沒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哦,他好像已經醉醒。那江頭的屈原一定醉了,徹徹底底的,「眾人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我好像又錯了,屈原說他沒醉,恩……哦!酒醉的人總說自己沒醉……

讓我仔細想想,一定有人醉過……

有了!辛棄疾醉過!「醉里挑燈看劍」,對!是他!他「夢回吹角連營」、「沙場秋點兵」。哦……還有那位「獨上蘭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應該責怪酒吧?曹操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看來酒正是愁的夢……

慢慢咀嚼,細細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說酒可以化作「相思淚」,為何?因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古人好像總醉在酒里,醉在夢裡,醉在愁里……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看來醉里的人很容易醒來,但愁呢?「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的話道出了真理,就讓咱們「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會須一飲三百杯」吧!

望著祖國大好山河容易醉,望著英雄當年「雄姿英發」容易醉,望著曹雪芹勾勒的兒女情長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話:「酒逢知己飲!」就讓我們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緒隨意自然地來到那座小城——布達佩思東北一百多公里的埃蓋爾。在這塊大地下藏著許多美酒,幾百年……冷冷的靜靜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說那是秘藏的醉意,連裴多菲和納吉的熱血都沒能改變它的恆溫,連兩次大戰都沒能干擾它的美夢,埃蓋爾醉得是何等的固執和執拗啊!

那些所謂陰暗中的心虛,曲折中的膽怯,陳舊中的慌亂將被趕走,即將消失滅亡,應留下的該是那位「酒尚溫時斬華雄」的關雲長吧?該是那位在天姥山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太白吧?該是那位握劍長歌、醉卧沙場的辛棄疾、陸遊吧?

我也被深深地灌醉了,醉卧在酒的酣夢裡……

 

二、釀酒起源四傳說

談到酒,首先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酒起源於什麼時候?又是誰發明出的酒?現在有這麼幾種說法。

1、 上天造酒說:

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月下獨酌?其二》一詩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東漢末年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自詡的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說;經常喝得大醉,被譽為「鬼才」的詩人李賀,在《秦王飲酒》一詩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此外如「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等等,都經常有「酒星」這樣的詞句。竇蘋所撰《酒譜》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話,意思是自古以來,我國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也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在當時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至於因何而命名為「酒旗星」,認為它「主宴饗飲食」,那不僅說明我們的祖先有豐富的想像力,而且也證明酒在當時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確實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說,既無立論之理,又無科學論據,此乃附會之說,文學渲染誇張而已。姑且錄之,僅供鑒賞。

2、古猿造酒說:

說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來的。這種說法聽起來是有點幼稚,似乎應該排除在我們的話題之外,因為它不屬於人類的一種行為了。無獨有偶,法國也有鳥類造酒的傳說。這就證明,酒存在於大自然的物質世界,由於各種條件符合釀成的必然,於是就出現了酒。人類,在自然規律的啟迪下,發現酒,進而自覺地釀造酒,這是順理成章的行為了。

3、儀狄造酒說:

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後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於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

4、杜康造酒說:

杜康造酒也是從漢代就開始傳說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詩言,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說一喝了杜康什麼憂愁都沒有了,這個說明古代以杜康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於商、周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三、文人賦酒多雅名

    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因而給酒起了許多雅名,如「金漿」、「琬液」、「瓊蘇」等, 酒在這裡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酒鄉常客,又豈能不知。 

「黃流」:出於《詩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瓚,黃流在中」的句子,舊時七大夫熟讀四書五經,都知黃流即為杯中物。 

    「歡伯」:此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酒為歡伯,除憂來樂。」金代元好問在《望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

    「掃愁帚,釣詩鉤」: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句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後便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般若湯佛教徒用的隱語。據說唐代長慶年間,有一游僧到一寺廟誦經,叫寺里的侍者沽回酒來,被寺僧擲向柏樹,瓶碎,這游僧說:「我誦《般若經》,要喝一杯酒,便聲音嘹亮。」將瓶拼合,收回潑出的酒,幾口入肚。般若湯之名由此而來。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曾題詞「香醇般若湯」。 

「麴生,麴秀才」:來源於《開天傳信記》中的神話故事,唐代一道士法善與一群官員相聚,大家正想喝酒時,突進一年輕少年,自稱麴秀才,高聲談論,許久站起,如風一般不見人影,法善以為是妖魄,等麴生又來時,用小劍刺他,此生卻化為酒瓶,美酒盈瓶,其味甚佳,坐客皆醉。後以「麴生」或「麴秀才」作為酒的名稱。   

「天祿」: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出自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好酒稱「青州從事」,劣酒稱「平原督郵」。因為青州境內有齊郡,齊與臍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臍部的,從事又是美職;而劣酒則不下肚,至橫膈膜為止,平原有鬲縣,與膈同音,督郵又是賤職,故以此為喻。

    「千禧」:時值現代,酒的命名更為名目繁多,舉不勝舉,為慶千年之喜推出的「千禧」系列酒更是世人矚目。真可謂:「都城多佳釀,偏偏愛京酒,世紀慶典喜,千禧玉液香。」

除此以外,酒有「玉液」,「流霞」,「紅友」,「綠醪」,「金波」等美麗的別名雅號。

 

四、詩酒聯姻結良緣

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上層的官府,還是下層的貧民,都飲酒,這就構成了中國酒文化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使我們可以能夠通過酒和酒文化來窺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風格和內涵,而在這期間,把酒文化推向高峰的卻是中國的文人。

中國詩酒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文化體系。縱觀詩酒文化發展史,酒醉詩情,詩美酒醉;詩借酒神采飛揚,酒借詩醇香飄溢。詩與酒,相映生輝,形成絢爛的文化景觀。

詩人艾青把詩酒交融,比喻為「詩酒聯姻,源遠流長」。

詩人賀敬之把詩酒交融譽為「詩情如酒,酒意如詩」。

詩人綠原對詩酒從各自的內涵向對方伸延,說:「詩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詩」。

從古至今,詩酒交融,詩酒聯姻古文詩句,膾炙人口,傳為佳話,豐富著多少文人的情感世界。

(一)始於商周: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通過文字記載了305首古代無名氏的詩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可以說,首開詩酒文化之先河。從此,詩酒聯姻,便開始了它們在中國文學史與中國酒文化史的歷史長河中漫長而悠久的結伴航程。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酒與詩好像是一對情侶,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我們從中聞到濃冽的酒香詩意。

飲酒是樂事,但由於受到生產力的制約,釀造一點酒並不容易。所以有了一點酒,往往想到我們的祖先,用作祭祖之用,與神靈共享。

清酒既載,驛牡既備。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雅?旱麓》

酒是美妙的東西,有了它,不僅要與神靈「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華民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有親朋來訪,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體面,二者也增加歡趣。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小雅?鹿鳴》

(二)長於魏晉:

1、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爭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展於野,千里無雞鳴。」人們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孟德, 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河山,使天下出現大治,就可無憂無慮痛飲兩杯。「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對酒》)人們講究文明,講究禮節。互敬互讓,尊老愛幼,路不拾遺,無所爭訟。國家的法度,公正無私,判刑合理,官吏愛民如子。老天爺體察善良的百姓,風調雨順,倉廩滿盈。他一邊飲酒一邊馳騁想像,為我們勾勒出一個人間樂園,可說是開了「桃花源」理想世界的先河。然而理想終歸是理想,醉意過後,回眸人間,一片混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遙遙無期的目標,其難無異登天。於是深感力不從心,悲從中來,這一杯酒,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短歌行》

不想則已,愈想愈悲傷,愈想愈苦惱。「惟有杜康」,可以解憂。於是接著痛飲,想從醉中解脫。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有限與無限的矛盾,生命與死亡的矛盾,都融化在這杯酒中。他那悲涼慷慨的歌聲,震憾千古,差不多引起後世酒徒的一致共鳴,而以「杜康」為酒的代稱,也就從他這時正式開始。

2、「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其中最為著名的酒徒是劉伶。喝醉了酒,是「脫衣裸行屋中」,意思是說在房間里赤身裸體奔走,不是休息,而是繼續喝酒,客人來了,譏笑他這種行為,他卻說呢我是「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問他們說您們怎麼跑到我的衣褲里來啦?劉伶的妻子看他這樣貪酒,就勸他戒掉,那麼他就對妻子說,我只有向鬼神禱告,鄭重其事的來戒酒,那麼你去準備祭奉鬼神的酒肉,那麼他的妻子呢準備了酒肉之後,劉伶自己就到了房間里去祭鬼神,那麼許久不出來,妻子再進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把酒都喝光了,把肉都吃光了,醉卧在供桌的旁邊。劉伶自謂:「天生劉伶,以酒為名」,《酒譜》講述「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掘挖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飲酒更是不顧廉恥,他每次與宗人共飲,總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圍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豬群來飲酒,不但不趕,阮咸還湊上去與豬一齊飲酒。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卻不願意巴結司馬昭,他就想了一個辦法,用酒作為盾牌,借醉60天不醒,使司馬昭「不得言而止」,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魏晉的名土,「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人人有「避世」之想。所以在宋朝葉夢得的《宋林詩話》里講:「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其意未必真在於酒,蓋時方艱難,人多懼禍,惟托於酒,可以疏遠世故。」 充分反映了晉代時期文人的心態,即由於社會動蕩不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統治者對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澆愁,或以酒避禍,以酒後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這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3、陶淵明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並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徵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明。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清高自潔的大詩人。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自敘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活畫出自己嗜酒如命,隨意縱放的情貌。作為詩人,他常「酣飲賦詩」,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佔40%!他的飲酒詩主要表現自己遠離污濁官場,歸隱田園的樂趣,稱頌從酒中品到的「深味」。這個「深味」,就是「漸近自然」的人性自由。讓我們欣賞他的佳作:

  《飲酒詩》(之十四)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這首詩頗能反映他歸隱田園,「酒逢知己」的樂趣,以及參與勞作、與民休戚的平等精神。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惹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險惡,又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終於在42歲時棄官歸隱,躬耕終身。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一語道破了陶淵明詩酒中的深心。所謂「寄酒為跡」,即借詩酒寄意遣懷,抗衡濁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與自為。他的詠酒詩,首開風氣,對後世文人的飲酒生活和吟酒詩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後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人的類似詩作中看到這種影響。

(三)盛於唐宋:

唐代詩人雖然對魏晉文土的詩酒生涯不乏讚歎,不乏仰幕之情,但唐代的詩酒基調與魏晉不同,有著明顯的分野。

魏晉文人,處在政治動蕩的社會,朝不保夕,心中充滿憂傷和恐懼,飲酒是為了消憂,逃避現實,無法譜出昂揚的情調。而唐代的詩人,生於政治較為開明之世,社會處在上升發展階段,故有一股朝氣,回蕩於詩中。詩情豪邁,酒情熱烈,如奏黃鐘大呂,有宏亮激越之音。

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李白《將進酒》

同是以飲酒為樂,魏晉文人能唱得出這種聲音嗎?唐代的酒業到了鼎盛時期,唐代的詩歌創作也達到顛峰。酒與詩,這兩者之間,到底存在一種什麼關係?簡而言之,相得益彰。

在唐代許多詩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樂,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擁有金山銀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詩與酒的享受。

九轉靈丹那勝酒?五音清樂未如詩。 ——杜苟鶴《白髮吟》

百事盡除去,唯余酒與詩。 ——白居易《對酒行吟贈同志》

酒與詩是雙美,缺一不可。只會端起杯來傻喝狂醉,那一點詩意也沒有。當然酒與詩的「分工」又不同。「取興或寄酒,放情不過詩。」(白居易《移家入新宅》)高高興興地飲酒,詩也就流出來了。酒像是魔術師手中那根棍子,它任意指揮,詩人的情思就隨它而動。「李白一斗詩百篇」,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酒氣熏天,酒香遍地。酒像詩的觸發劑,沒有它的投入,詩的產生形成就無從談起。你聽,李白是這麼說的:

平台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容,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不是李白一人如此,其他的詩人,差不多也是這樣。他們一邊作詩,一邊飲酒; 一邊飲酒,一邊作詩。酒滲到詩里去,詩融人酒中來,真是難分難解。「酒里詩中三十年,縱橫唐突世喧喧。」(段成式《哭李群玉》)人的一生就這麼度過。當時的社會風氣,不會作官,不會發財,沒人取笑;而不會飲酒,不會作詩,則視為無能。許多人都以詩酒自豪,貧不為恥。當官的死了以後,骨埋山丘,塵隨風去,再也沒人理會,而詩酒之徒,卻為人津津樂道。

所以說魏晉之後的唐宋,它既是中國酒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中國詩文化的全盛時期。唐代詩人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偉的氣魄,活潑歡暢,飽滿健舉,創造出一種唐宋文人特有的詩酒浪漫情調,使酒文化在這座古代詩歌的顛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而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陸遊、辛棄疾等等,都是中國詩壇盛極一時的「好酒詩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生顛沛流離,希求報國施才而不遇,「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他一生遭際的寫實;杜甫(712—770),字子美,早年科場不第,一生窮愁,然工詩文。他的詩忠實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而衰的時代變遷,被後人譽為「詩史」。據統計,李白現存詩文1050首,與酒有關的有170首,佔總數16%左右;他是得意的時候喝酒,失意的時候還是喝酒,賓朋聚會的時候喝酒,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喝酒,有錢的時候喝酒,沒錢的時候典當東西還要喝酒,所以李白給他妻子寫了一首詩《贈內》:「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太常」本來是主管宗廟祭祀的官員,這個地方是指東漢的周舴,周舴做了太常官,周舴很是恪盡職守,一年三百六十天裡面有三百五十九天是主管祭祀的,所以要齋戒不能喝酒,剩下那一天,因為他很貪酒,所以整天的都在喝酒醉如泥,李白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讓我們再來欣賞幾首李白這樣的詩作:

  《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曾多次隱居學道,野山深林之中,這時他往往樂於獨斟自飲,飄然來去。如要尋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本詩中的「幽人」,想必是一位與之氣味相投,仙風道氣的高士。從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看,李白確實得到了陶淵明「任真」的嫡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之三) 李白

  剗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李白陪自己的族叔游洞庭湖,酒與景似乎是他們之間的中心話題。這首詩開篇就提出要「剗卻君山好」,已是不同凡響。接著說這平鋪的湘江水與洞庭湖也幻化成無限的美酒,醉得整個巴陵洞庭沿江沿岸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這種比湖為酒,天地同醉的奇思逸想更是仙風邈邈,語驚四座,令人不由嘆服。

  《月下獨酌》(之二) 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醉,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首詩,是李白稱頌飲酒的一篇熱情奔放的宣言書,是其一生中對酒的最高禮讚。酒為天地而設,酒為聖賢而存,酒是「通大道」,「合自然」的不二法門。這種李白獨悟的「酒中趣」,就是他所孜孜追求的率情任真,不累世俗,自由解放的理想境界,就是他借酒而造設的心靈天國。

唐代詩人杜甫飲酒的名氣雖然沒有李白大,但是他貪酒卻不在李白之下,杜甫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很能喝酒了,以後便是「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杜甫現存詩文1400多首,與酒有關的約300首,佔21%。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後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詠酒詩寫實的成分居多。「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嚴武是杜甫的朋友,鎮蜀時曾聘杜甫為節度參謀,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貧困時常資助接濟他,這首詩的贈酒是其一例。蜀中釀酒素有傳統,青城山道士秘釀尤為著名,今日還留傳其名釀「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後,即與鄰翁、漁父等鄉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嘗美酒,其田園樂趣於此可見。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貧居成都草堂時,門庭頗為孤凄冷落。偶有傾心相與的朋友來訪,其欣喜之狀自不待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詩題下原註:「喜崔明府相過。」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一種尊稱。這位姓崔的縣令來訪時,杜甫邀約村鄰陪座共飲。杜甫的北鄰是一姓王的縣令,南鄰是朱山人,他們都好喝酒,卻不大講究菜肴的多少,可是熱忱待客的情誼卻很純真。舊醅,是開壇數日而沒有過濾的濁酒,其味易酸壞。而唐人好飲新釀製的酒,所以杜甫以舊醅待客為歉。

杜甫還有一首描寫盛唐時代文人浪漫飲酒風習的名作《飲中八仙歌》,在古代飲酒詩中堪稱絕唱:

  《飲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賀知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汝陽王李琎)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李適之)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崔宗之)

  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蘇晉)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焦遂)

賀知章是否真正有過因飲酒過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的事實,可以不論。因為詩是藝術,不是歷史。在藝術中,可以為傳神而使用傳聞或誇飾的語言去塑造鮮明個性,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這兩句詩只是想寫出賀知章那種劉伶式的「但得飲酒,何論死生」的達者的坦然襟懷。

汝陽王李琎,是皇室貴胄,李隆基呼之為「花奴」的侄兒。善羯鼓,與賀知章、褚庭誨為詩酒交,視其交遊,即可想見其為人,路見麯車就滿口流涎,只任真性,無視禮法。似韝上蒼鷹,時而舉目雲天。此山野之意,唯杜甫能解,特為拈出。意謂汝陽之對酒垂涎,只是無視富貴耳,鵷之於腐鼠滋味不當如是耶?且身為郡王,無意權勢,即使朝天,也必三斗而後可,其瀟洒不羈,可列名酒仙,決非爭權斗勢的宦途中人。

李適之曾為天寶元年左丞相,為奸相李林甫排擠以至仰藥而死。罷相後,為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日費萬錢」,飲如長鯨吸川,可謂豪飲。心中不平,而曰「銜杯避賢」,也是頭等胸襟。詩中之意既愛之亦復哀之。

崔宗之襲封齊國公,瀟洒風流,如玉樹臨風,而滿腹牢愁,借酒發揮。舉杯向天,白眼閱世。雖只七個字,卻是一篇崔宗之傳。

蘇晉幼慧,以文章知名當世,曾得慧澄和尚的綉彌勒佛像一面,非常愛賞,說:「是佛好飲米汁(酒),正與吾性合,吾願事之,他佛不愛也。」因而雖長齋拜佛,卻往往無視佛法,破戒飲酒。是其心中明知佛是佛,酒是酒,原無干涉。我行我素,不為俗說所囿。想見其逃禪偷飲時,如逃出世網,遺世獨立之態,醉中自是別一天地,故飲酒不礙其拜佛之誠,拜佛不礙其飲酒之真。人生得此真誠二字,不唯杜甫愛之,人皆愛之。

關於李白的描寫,早已為眾口傳頌。杜甫對李白得意時之崇仰,失意時之關懷,一片真誠,可動天日。詩中對李白的酒事,如數家珍。四句寫李白意氣飛揚,凌厲萬古,極力頌揚其精神世界之高。「不上船」,謂因醉不能上船,非不肯上船,前人已經指出。

張旭是一個非常可愛的酒人。且看史書記載:《舊唐書》:「吳郡張旭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國史補》:「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搵水墨中而書之。醒後自視,以為神異。」寫字而呼號大叫且不論,以發蘸墨而作書,實駭聽聞。不僅飲酒作字如有神助,而且醒後又自以為神,真是痴得天真可愛。在王公前,放肆而無所忌憚,知是有真才者。有真才方能天真可愛,有真才方能脫略公卿。可想見當其脫帽露頂,酒後揮毫之時,神思飛逸,旁若無人之才人風致。

焦遂於醉後始能出語驚人,才學得酒力而益彰。此與張旭同。焦遂口吃,對人幾不能出一言,只醉後始語言如射珠,才華四溢。當時人稱「酒吃」。「方」字不可缺,說他不到五斗不見其才,既過五斗不見其亂。五斗為界,「方」始「卓然」可驚。杜甫為蒼生愛才,不唯只愛李白。唯才人可飲酒,因才力得酒力而益彰。因愛其品德才學,始覺其醉態之可愛,作者意在風神品格,亦「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這首詩結構十分特別。詩無頭無尾,驟起驟落,段與段互不相關,如同一架屏風,分別展示著八幅酒徒畫像,每幅都用寫意的漫畫手法,寥寥數筆就活靈活現地勾畫出每個人獨具的神態。杜甫歌詠的「飲中八仙」,從其各自生平事迹看,多是欲有作為而難有作為,不得已沉湎於醉鄉,以排遣憂愁,忘卻世態昏濁,現實感極強,留人印象至深。對他們這種可掬的醉態無限傾慕。杜甫筆下這八位醉仙醉態之所以天真可愛,正是因為作者從簡潔的情節中,渲染出包含在醉態中的那種高尚品格,這才是他們的「神」。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僅以狂飲著稱,而且也以善釀出名。他為官時,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釀造。他上任一年自慚毫無政績,卻為能釀出美酒而沾沾自喜。白居易的名作《勸酒詩》,抒發了他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勸酒詩》白居易

勸君一杯君莫辭,勸君兩杯君莫疑,勸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

心中醉時勝醒時,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趨走。身後堆金拄北斗,

不如身前一樽酒。

到了宋代,朝廷推行酒類的專賣政策,取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這不僅沒能抑制住文人飲酒,反而使人把酒看得更重了,飲酒就成為一種追求,宋代的詩人,他們的詩詞里到處有酒,把酒和詩意融合在一起了,詩裡面有酒,酒裡面有詩。

  《對酒》陸遊

  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花好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盡日啼春風。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

陸遊(1125—1210),號放翁,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酒生活首先是同抗金復國大業聯繫在一起的,充滿了熾烈的情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他一生奮鬥目標的寫照。這首詩,同樣貫穿了以酒澆愁,憂聖憂民的詩酒情結,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報國無門時普遍的心理感受。詩人陸遊曾感慨地詠吟:「百歲光陰半歸酒,一生事業略存詩」

宋代的大文人蘇軾,酒量並不大,但是很喜歡喝,所以他自己講「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身後名輕,但覺一杯之重」。

蘇東坡,在山東密州,中秋節飲酒,喝到微醉時,詩興大發,寫下豪邁悲涼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宋代詞人蘇東坡與辛棄疾的飲酒詩中,「破愁解悶」之外,還增添了「無限野趣」與友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一) 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崗,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詩、詞、文、書法、繪畫全能。蘇軾並不擅飲,但頗好置酒招客,本詩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他自己曾說:「天下之不能飲,無在餘下者;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這又為後世文人,開啟了新一流酒風。蘇東坡並且知酒、釀酒,著有《東坡酒經》專書,以及詠「竹葉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詩作,不少都可以直視為釀酒史料,留給我們一份珍貴的酒文化遺產。

  《好事近?春日郊遊》辛棄疾

  春動酒旗風,野店芳醪留客。系馬水邊幽寺,有梨花如雪。

  山僧欲看醉魂醒,茗碗泛香白。微記碧苔歸路,梟一鞭春色。

辛棄疾(1140—1207),字幼要,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將領與浪漫主義詞人,一生戎馬抗金中,飲酒高歌,時發慷慨之論,但也不乏郊遊野趣之作。這首詞即是如此,寫他騎馬踏青,野店醉酒,山寺品茗,妙趣橫生。  

男性文人飲酒,女性文人也飲酒,看來在宋代對女性的限制在飲酒是沒有體現出來。宋代的詞人李清照,在家裡是出身名門的小姐,結婚以後是貴婦人,但是她仍然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還有是「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一種悠閑的情調,到了南渡以後,國家淪陷了,丈夫也死了,這時李清照的飲酒情調也就變了,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總而言之,唐宋文人,幾乎沒有不飲酒的,飲酒,在唐宋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創作靈感的媒介,想像豐富的奇妙載體。杜甫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陸遊說:「詩情恰在醉魂中。」辛棄疾說:「醉時拈筆越精神」,蘇東坡更直呼酒為「釣詩鉤」 。他們都有李白、張旭式的藝術創作感受,說明酒之於詩,功莫大焉!

四、一脈傳揚:

這種詩酒風習,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會也得到傳揚。讓我們再看看這一時期的幾首詩曲:

  《中呂?陽春曲?知幾》(之三) 白樸

不因酒困因詩困,常被吟魂惱醉魂。四時風月一閑身。無用人,詩酒樂天真。   

白樸(1226—1312),字仁甫,又字太素,號蘭谷。身當元代異族統治時期,寄居金陵,以詩酒自娛,始終不仕。他是元代著名戲曲家,散曲俊逸清麗。這首小令的主題是及時行樂,明哲保身,將生活之樂寄情於詩酒。但卻常常在飲酒作詩時,因吟不出佳句而苦惱。這種真率之情,別具一格。

《把酒對月歌》唐寅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明代著名書畫家,能詩文,自恃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仕途失意,流落江湖,那位七百多年前已「仙去」的李白,便成為他心目中的偶象。這首詩,仿效李白「把酒對月」的真趣,於朗吟間傾注了無限景仰之情,並藉以自況,傲視群倫。

酒不僅具有催發詩人創作靈感的作用,對於其他藝術家,也具有激化興奮的功能。晉代大書法家王曦之蘭亭雅集,曲水流觴之中醉書《蘭亭集序》,成為千古佳作。後來他清醒時又試寫了幾百次,都不能達到那種上乘的效果。唐代書法家懷素、張旭,醉書狂草,也成為妙筆絕品,後世難及。這一類藝術創作的靈氣與原因,只可能在酒中去尋找。對於文學家和作家,酒也有類似的激化創作的功效,明清時期尤甚。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每天著書均離不開酒,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日子。一部《紅樓夢》,可以說是酒液中浸泡出來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關於宴飲、配酒、酒儀、酒德、酒趣等知識與描寫,都寫得十分精彩。有人統計,全書120回中,共出現「酒」字580多次。從第1回甄士隱中秋邀賈雨村書房飲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賈薔等在賈家外書房喝酒止,直接描寫飲酒的場面共有60多處,平均每兩回就要寫一次飲酒。這樣的情例在明清其他小說里也能找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以及桃園三結義等,都藉助了「酒」作傳媒與線索,來鋪寫情結與文章。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寫景陽崗武松打虎,以店家勸阻飲酒,「三碗不過崗」相烘托,飲酒十八大碗,上崗打死傷人猛虎,更顯其醉後英雄本色;描寫魯智深醉鬧五台山,也以和尚飲酒,不守清規來加以反襯,增添其傳奇色彩,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這類文學作品中散發出來的酒文化韻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如此詩情,酒意,和瀰漫酒香的文學作品傳到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譽為佳話,是很自然的事情。

「詩寄情、酒遣愁」,詩酒聯袂,寄意遣懷,既是文學史上的千秋佳話,更是酒文化窺測的不變傳統。這個傳統,是從《詩經》到陶淵明再到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寄酒抒懷」 開始,逐步以展並漸至強盛的,對後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們的吟酒詩作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茲擷采《詩經》魏晉唐宋明清詩作賞析,足見此詩情酒意之風尚正一脈相承的傳揚著。

酒,不僅對詩如此,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從遺留下來如煙海的詩與酒交融的史料中,兩者即結合在一起,詩酒撞擊的燦爛火花,一直照耀著詩酒文化漫長的畫卷。「借酒澆愁」「借酒抒懷」「借酒享樂」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李白,沒有蘇軾,沒有陸遊。酒為詩侶,詩見酒魂,詩酒聯袂而行的歷史演進,在古人心目中積澱為一種邏輯模式:飲酒必須賦詩。不論是群飲行令,還是自斟獨酌,詩情都應該是酒興的必然產物。詩酒聯姻,正不知道當時到底是詩嫁給了酒,還是酒嫁給詩。只希望他們從「執子之手」一直到「萬年好合」,給文人們以無限的抒懷。

四、酒之習作試身手

 

酒與人

友情如酒。

嘴甜心不誠的泛泛之交,像水果酒。

櫻桃酒、蘋果酒、橘子酒、杏酒、梨酒,琳琅滿目,色彩繽紛,人見人愛。然而,水果酒僅能淺啜,不可多飲,一喝多了,它那種膩人的甜味,會懨懨的滯留在喉頭,去之難,留之更難。

君子之交,像米酒。

酒味淡淡淡淡的,似有若無。它不醉人,也不膩人。它不會使你上癮,你也絕對不會為它而瘋狂。可是,在一個微風輕拂、花香襲人的下午,你會不經意的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可以度過一段恬適愉快的時光。在凄風苦雨的夜晚,喝它一盅,也可以擋住那洶洶湧來的愁緒。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

酒味濃、酒氣重,一時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塗,吐得五顏六色。次日醒來,總在頭痛欲裂的狼狽里,悵然地生出悔不當初的感覺。

葡萄酒呢,像友誼恆遠常存的知己。

清醇甘冽,酒味雋永。紅酒像瑪瑙、白酒像水晶,都是友誼的「精品」。酒齡越老,酒味越佳。喝著時,戀它;不喝時,念它。它絕對不會使你酩酊大醉,但是,它會讓你在微醺里對它魂牽夢縈。

能為你兩肋插刀的生死之交,像千年靈芝釀成的藥酒。

這樣的酒,世間絕少;能否遇上,全看緣分。拔開瓶蓋,便已酒香襲人;小啜幾口,酒氣繞舌、酒味雋永。時常喝它,健身益體,百病消除。

倘若世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杯里盛的是什麼酒,那麼,酒後失態,與人無憂。可嘆的是:常常有人錯誤地把椰花酒當成葡萄酒,狂喝之後,徒呼自負。更可怕的是:有人刻意「以甲瓶裝乙酒」,他人不慎喝下而被劣酒傷身,為時已晚。所以嘛,舉杯前,該圓睜雙目,認清商標;輕啜時,該提高警覺,細辨酒味!

(《甜咸人生》 [台]尤今 著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版)

 

醉一杯詩意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高三(15)班 潘丹

把笑溶進去,把哭溶進去,把一生的寂然惆悵溶進去,就有了它清冷溫醇的格調;

把生滴進來,把死滴進來,把永世的姿態精神滴進來,就有了它空靈悠遠的靈魂。

酒,實在是有著太多的內涵。

現代人喜歡酒宴,一大群人吵吵嚷嚷,碰碰杯一飲而盡,往往又喝得太多。這實在是浪費了好酒。

最好是在夜幕黃昏,飄著細雨,獨自坐在窗前,望著空中氤氳的水霧,一杯酒,一本書,一個人。品酒,品書,品人生。

那一杯澄澈的液體,清冽、清冷、清明、清和,不帶半絲雜質的靜謐。端著酒杯呷一口,絲絲的涼意,略帶澀澀的辛辣,滿口香醇,一室繾綣。然後感覺它像上好的絲綢一般繞過唇齒,滑進喉口,就像山澗清泉淌進密密的叢林,清新、清涼、清寒、清寂。直到流進深暗的密林很久,彷彿還能感受它縈繞在舌尖,徘徊在口中。於是慢慢品味,細細回味,連時間都定格在此刻。

似乎有些醉了,窗外愈發地朦朧,華燈初上,一切變得遙遠而迷離。睜著迷濛的眼,翻開書頁,那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漢字在眼下跳動。乘著酒性,去尋訪詩詞之鄉。我看到李白月下獨飲,衣袂飄飄;我看到范仲淹酒入愁腸,相思相隨;我看到阮籍醉眼青白,酒香發動;我看到蘇軾舉杯邀月,羽化登仙;我看到李清照醉卧菊花,香霧緲遠;我看到辛棄疾品酒望遠,拍遍欄杆。啊,還有那個戀戀紅塵的陸遊,一壺酒懷妻;還有那個德也狂生耳的納蘭,山水迢迢,一生征程。那些文章,那些詩歌,那些鮮活的面容,在酒中近了,遠了,淡了,隱了。

想著那些人,那些事,不禁喟嘆;人生真是離不開酒。它是人生窮途的一處桃源,現實再深暗,這裡也有明媚的春光;它是官場角落裡的一場春夢,即使宦海再深沉,這裡也有你施展才華的舞台。它是生命旅程的一個驛站,不管中途多少坎坷,多少辛酸,這裡,仿若是母親永遠的臂亭。

我歌我訴,我飲我品,一杯酒,一本書,一個人,在這寧靜的黃昏,彷彿就是永恆的詩意。

醉  愛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高三(15)班 李曄

思也悠悠,痛也悠悠,醉也悠悠,愛也悠悠。

慘白的月光瀉在蕭索的空庭,簫聲嗚咽。玉立寒秋,空階涼初透,希文獨斟一壺酒,本為暖胃,卻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好一個「相思淚」 !

當易安頹然醉倒花間的時候,所有的哀思與苦痛噴薄而出,思吧,痛吧,醉吧,既然不能痛痛快快地活,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死,就不如痛痛快快地醉下去,扔了那些清醒。曾經的舉案齊眉呢?曾經的琴瑟之樂呢?多少事欲說還休,可與其痛到嘔血,不如醉到乾脆。就在清酒之中徹徹底底放縱,管他「三杯兩盞」還是四壺五盅,只要能醉了哀思,忘了苦痛,何必拘泥?沒有人會責怪高吟「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的嬌憨女子。

大地長天,遠山滄海。行走中的太白瘋狂地買醉。「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難道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欲罷不能的念鄉之愁痛?錯了,故鄉?那算什麼!碎葉或者長安,他願意歸去何方?他願意思念何方?太白的思痛已逾越了兒女情長,他寧願成為一位純粹的異鄉人,沒有終點,也不需要終點。而所謂的故鄉,只是一個假想的起點,一個可望而不及,可唱而不可說的寄託。於是他毫無挂念地在跋涉之中生存,伴隨無盡的哀思,悲痛,思的是幻想之中的報效祖國,痛的是現實之中的黑暗頹敗,怎能不醉個一塌糊塗,「但願長醉不復醒」。生之痛楚,湮沒於烈酒之中。

思人,思國,小悲,大悲。可即便歸去了,遇見了就能不悲不痛了嗎?痛,痛之彌深。滄海桑田,故鄉猶在,人家卻亡。物是人非事事休。

「你是這家的親戚嗎?」「喔,不」。「這家人打仗的時候死了幾個,剩下的都逃到外鄉去了」。輕輕推開長滿苔蘚的木板門,吱吱呀呀,殘破的窗子在寒風之中顫慄,空氣中滿是陰陰的霉味。最後走到街的盡頭,溫了一晚醇醇的黃酒,把所有的舊愁新痛融於酒,凝成相思淚,苦咽入肚。「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其實,有思,有痛,有醉,這些凝重深邃的感情,哪一個不是紮根於愛呢?愛人,愛鄉,愛國,若是不能暢快淋漓地厚積薄發,不如舀碗醇厚的青州從事,有多少愛,醉多少愛。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不怕美國拉攏東盟國家
姓名測試-網路中國
羅思義:G20需要中國的思想領導力
【美文】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名字簡直美到醉
中國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係

TAG:中國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