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極之路(3)
本文作者李樹峻
(續上期)
(三)承領精華
由於武術的傳統性強和諸多的特殊因素,往往門派觀念較重。對此家父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各家的武術都有長處,太極拳也一樣,既然每個門派都能存在於社會上,就都有各自的長處,學武的人要打破門派觀念,才能博採眾長。他常對人說:「我沒有門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學。」家父在掌握了吳、陳兩家太極拳的基礎上又廣泛學習各式太極拳。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工作需要,父親花工夫研究了楊式太極拳,並參與了「24式簡化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的編寫工作。對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的「24式簡化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非常精通,以致國家體委有關部門邀請他示範簡化太極拳,由當時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科教片廣為流傳,他的示範動作被太極拳愛好者奉為楷模。
五十年代末,家父在帶功(太極內功)練吳式拳到「抱七星」時,總是感覺內氣的運行不太順遂,隨之和我探討原因,我們經過反覆的演示討論,最後慎重的將趙鐵庵師爺所傳的「抱七星」前掌「立掌」掌心向外,改成了前掌「抱掌」掌心向內,並且在傳授的時候加以說明,兩個掌式的練法都是對的,練「立掌」利於技擊時的接招,「抱掌」內氣的運行比較順遂很容易達到指尖,利於養生。後來家父根據實踐又將「白鶴亮翅」彎腰九十度轉身,改成了半蹲轉身,這個改變和「抱七星」是同樣的道理。
六十年代初,孫式太極拳名家李天馳(李天驥先生的哥哥)到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學氣功,其父(李玉琳先生)是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的徒弟,家傳孫式太極拳。兩人一見如故,互相切磋技藝,李天馳將孫式太極拳傳給了家父,家父轉以陳式太極拳相傳。這樣,父親集吳、陳、楊、孫四家太極拳於一身,融會貫通,把自身的太極拳功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外,還需要機遇,需要成熟的思想品質和對太極拳藝孜孜不倦的追求。
1、由牛推磨而悟《太極圈》
家父作為一代太極拳大師,在數十年的練拳和教學中有著許多精闢的見解。他認為,學太極拳要有悟性。有的人練太極拳練了很多年甚至練了一輩子都悟不開。悟不開,功夫就練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過練拳甚至不通過練拳,通過別的事一下子就悟開了,一旦悟開了,就會豁然開朗,功夫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記得父親對我說過一件促他開悟的永記不忘的事:有一年,父親回老家。因為很久不回家。奶奶見到他非常高興。家中有個小磨坊,奶奶是個勤勞的人,母子倆在磨坊里一邊聊天,奶奶一邊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靈性的,母子倆一說話,牛就伺機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轉了。牛一站,奶奶就吆喝一聲,牛又走了。但兩人一說話,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奶奶生氣了,對家父說:「你給我打!」父親遵命拿起旁邊的一個草料杈子,一隻手扶在磨盤上,舉起杈子打牛,不想牛一跑,父親被順勢甩了出去,父親眼前一亮!趙鐵庵師爺傳的古典拳論《太極圈》中的奧妙立時頓悟。《太極圈》訣為:
退圈容易進圈難,
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
退易進難仔細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
倚身進退並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緩,
雲龍風虎象周旋。
要用天盤從此覓,
久而久之出天然。
過去父親對此訣也讀過無數次,但體會不深,而今牛的牽力轉磨而磨催人,使父親對這一拳訣產生了新的認識,理解到了太極圓轉圈化、引進落空之妙。父親感到,太極拳講究以腰為軸,這個軸就像磨心,磨是原地轉,而軸不動,軸雖不轉動,但磨一轉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軸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盤那樣密切聯繫,就能在推手和技擊中自然地化解對方的勁力,從而使發放隨心所欲。父親的這種認識一產生就像烙在心上一樣永誌不忘,在以後的推手中父親應用這一拳訣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家父在對太極拳藝的追求中處處做有心人,通過許許多多日常生活中似乎與拳藝無關的事來悟出太極拳的真諦。父親常說,悟性的產生離不開下功夫,但光練無悟不行,有悟性,又能下苦功多練,功夫才能長得快。
2、繼承傳統,創新太極內功
在中國現代武術史上,苦練某一門武術,從而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人不少見,但既繼承上一代的練法又能根據自己數十年的體會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又能用文字留傳下來的人卻不多見。《太極內功》是家父在原始太極內功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太極陰陽顛倒解》這一秘訣的理解而創編的。從六十年代起已在內部流傳。這一秘訣的核心內容是用一種方法使人體的陰陽顛倒,達到水火既濟而產生內氣,這種內氣旺盛、充盈,可以健身,也可以增強太極技擊力量。人體中的「火」是往上走的,「水」是往下走的,現在要不讓「火」往上走,不讓「水」往下走,就得通過中間的「鍋」隔住,「火」燃鍋,「水」在「鍋」里遇熱化為氣,即實現內氣生,水火既濟。
3、對抽絲、螺旋、纏絲三勁的獨特見解
太極拳的勁別林林總總,數百年來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闢的總結並應用於較技、擊敵。對抽絲勁、螺旋勁和纏絲勁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太極勁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少太極拳家和研究者對此費了不少心血去體會研究,並發表自己的見解。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國太極拳界掀起了一場對這三個勁別的激烈爭論。這時父親已經調至北戴河工作。國家體委有關部門給父親來信,請他談談對三個勁別的認識。父親根據自己對各流派太極拳的研究心得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1964年10月21日《體育報》上,使這三個勁別的含義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家父認為,「抽絲」不應單作一種「勁」,還是以「運勁如抽絲」的說法比較恰當,它是各式太極拳的原則要求之一。運勁如抽絲,這在楊、吳、孫等式太極拳中的形象比較明顯,陳式太極拳對此也有嚴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擊運用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螺旋勁是呈螺旋運動發出的勁,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只擊對方一點,令對方失勢或仆倒,這種勁存在於各式太極拳中,這種勁是轉著往前走,往後走,不是直來直去,也不是轉了以後再走,走了以後再轉,往外發人非要用這種勁。發纏絲勁時,腰腹旋轉的運動量大而方法多變。在腰轉動的同時,腹肌也在左旋右轉,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轉,並與意結合。由腰發動的勁,經脊背帶動上臂、前臂旋轉貫達於手指,臂向里轉,小指扣勁為里纏絲,臂向外轉,大指扣勁為外纏絲,下肢也要有纏絲動作的配合。纏絲勁和螺旋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應用,纏絲勁達到手指後並不結束,不是以擊中對方一點為目的,而是使對方的被纏之處,因被纏成「擰麻花」樣而失敗。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勁別。父親的這些見解在當時來說起到了一定的統一認識的作用。(待續)
推薦閱讀:
※我們再來聊聊「太極圖」帶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 | 陳氏太極基本功之纏絲功
※太極雜說 95
※太極雜說22-23-24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