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風瘙癢

風瘙癢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明顯原發性皮膚損害,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的皮膚感覺異常

的皮膚病,亦稱癢風。如《外科證治全書·癢風》記載:「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瘙癢症。其特點是:皮膚陣發性瘙癢,搔抓後常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性損害。臨床上有局限性、泛發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最為多見,泛發性者可泛發全身。本節僅敘述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病因病機】

稟性不耐,血熱內蘊,外感之邪侵襲,則易血熱生風,因而致癢;久病體弱,氣血虧虛,風邪乘虛外襲,血虛易生風,肌膚失養,而致本病;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油膩、酒類,損傷脾胃,濕熱內生,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鬱於皮膚腠理,而發本病。

【診斷】

1. 臨床表現好發於老年及青壯年,多見於冬季,少數也有夏季發作者。

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瘙癢,尤以夜間為重。飲酒之後,情緒變化,被褥溫暖及搔抓摩擦,使瘙癢發作或加重。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由於劇烈搔抓,可引起條狀表皮剝脫和血痂,亦可有濕疹樣變,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等繼發性皮損。

患者常因瘙癢劇烈,影響睡眠,伴有頭暈,精神憂鬱及食欲不振等癥狀。

發生於秋末及冬季,因氣溫驟冷所誘發者,稱冬季瘙癢症。因溫熱、汗液為誘因而引起瘙癢者,稱夏季瘙癢症。

2. 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全身性皮膚瘙癢症與神經衰弱、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膽疾患等內部疾病有關時,需做相關檢查。

【鑒別診斷】

1. 虱病雖有全身皮膚瘙癢,但主要發生在頭部、陰部,並可找到成蟲或虱卵,有傳染性。

2. 疥瘡好發於皮膚皺褶處,皮疹以丘皰疹為主,遂道一端可挑出疥蟎。

【治療】

本病治療以祛風清熱涼血為治則,對並發內部疾病時,及時尋找原因,採用標本兼顧,內外兼治的方法。

1. 辨證論治

(1)內治

①風熱血熱證

證候:皮膚瘙癢劇烈,遇熱更甚,皮膚抓破後有血痂;伴心煩,口渴,小便色黃,大便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癢。

方葯: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血熱盛者,加牡丹皮、浮萍;風盛者,加全蠍、防風;夜間癢甚者,加蟬衣、牡蠣、珍珠母。

②濕熱內蘊證

證候:瘙癢不止,抓破後繼發感染或濕疹樣變;伴口乾口苦,胸脅悶脹,納谷不香,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刺蒺藜;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③血虛肝旺證

證候:一般以老年人多見,病程較久,皮膚乾燥,抓破後可有少量脫屑,血痕累累;如情緒波動,可引起發作或瘙癢加劇;伴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舌紅,苔薄,脈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平肝,祛風止癢。

方葯:當歸飲子加減。年老體弱者,重用黃芪、党參;瘙癢甚者,加全蠍、地骨皮;皮損肥厚者,加阿膠、丹參。

(2)外治:

①全身皮膚瘙癢者,可選用百部酊、苦參酒外搽。

②皮損有濕疹樣變者,用三黃洗劑外搽,每日3~4次。

③各型瘙癢症,可用藥浴或熏洗,熏蒸療法,礦泉浴等。

④皮膚乾燥發癢者,可外用黃連膏等各種潤膚膏薄搽。

2. 其他療法

(1)全身療法 主要為鎮靜止癢,可應用各種抗組胺類和鎮靜類藥物,亦可選用鹽酸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或選用鈣劑。

(2)局部療法 按季節及個體皮膚情況選用各種劑型,一般夏季用水劑,冬季用霜劑為好。

(3)耳針療法 取穴枕部、神門、肺區、腎上腺,埋針或埋豆,每周1次。

【預防與調護】

1. 忌飲酒類,少食魚、蝦、蟹等動風發物,多食蔬菜水果。

2. 避免用搔抓、摩擦或熱水燙洗等方式止癢,不用鹼性強肥皂洗澡。

3. 內衣柔軟寬鬆,宜穿棉織品或絲織品,不宜穿毛織品。

4. 平素調暢情志,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推薦閱讀:

葯話紅樓-黛玉標配「人蔘養榮丸」
獨活寄生湯
太實用了!中醫殿堂檢測篇——肩部病變的檢查
「從針灸入門中醫」的第四講《陰脈之海(一)》
博粹堂中醫館—偏方秘方—兒科偏方秘方—兒科皮膚疾病偏方秘方

TAG:科學 | 中醫 | 外科學 | 中醫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