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基礎知識漫談》—白楊

格律詩基礎知識漫談》—白楊

第一次跟大家共同探討近體詩基礎知識,我也是總結前人的知識,通過自己的編輯而成的。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我們共同探討吧。下面我們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

一、我們為什麼來學詩詞,我們在詩詞中能得到什麼?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遠古的學風是通過學習知識來提升自己的人性修養。通過知識來開闊我們的視野,開拓我們的胸襟。更充分地認知自我、認知社會、認知自然萬物。從而使自己把握幸福的能力提升;

然而,今世的學風呢?是把學到的知識當作一種工具,或謀職或謀人。謀人就是取悅他人,得到他人的賞識,再貶低一點,就是想得到一份能在人前顯擺、嘩眾取寵的資本。

那麼,我們學詩詞應該取古還是取今呢?我認為當今社會啊,取古早晚會餓死,取今最終會被人罵死。所以我們正確的態度是,二者兼取,既要修心,又要打拚。但是,我們現在來學習詩詞的目的,應該從於遠古的那種學風;因為我們需要用詩詞知識來修心,來沉澱我們處於困境時的自省,來積蓄我們在逆境中的力量。

所以,我們來學詩詞的目的應該是修心養性。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二、學好詩詞需要什麼?

第一是漢語語法基礎;

第二是大量地閱讀;

第三是細心地感悟;

三、我們來談談格律

什麼是「格律」?

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稱。

格∶平仄、字數、對、粘、對仗、壓韻、起、承、轉、合,合稱為「格」。這裡的「對」與「對仗」不是一個概念。這裡的「對」是指平仄相對;而對仗(對偶)是指字的詞性、片語的形式相同。

律∶音律、聲律、韻律,合稱為「律」。壓韻和韻律不是同一個概念,是兩碼事。

壓韻∶凡壓同一韻部的字,就叫壓韻

韻律∶指如何用韻;比如, 「倒韻」「串韻」「走韻」「僻韻」「窄韻」「險韻」等,就屬於韻律的範疇。

「僻韻」 冷僻字或意義不明者

「窄韻」詞性單一,缺乏靈活性;

「險韻」韻部字少,如:三江  

「倒韻」顛倒用字

「串韻」竄韻,從一先跑去二冬之類,屬竄韻

「走韻」,就是拿著韻書,一個一個挨著韻部來壓韻,就好象走路一樣,一步接一步 。

以上所列,在律詩創作中盡量避免。就拿險韻來說,韻部里的韻字本來就少,寫絕句、七律都勉強,要是寫長律就無韻字可用了。

律詩的格律,定型於宋朝。 唐詩遵的是唐律,有些地方,唐詩和近體詩的格律是不一樣的。我的老師說,按唐律分析,《唐詩三百首》里的詩,沒有問題,都是正確的。

有人問為何唐詩很多不符合近體詩的要求,因為今天我們說的格律,是已經定型的宋代格律,不是尚未完善的唐律。唐詩符合近體詩要求的,粗略估計,大約在35%左右。65%是不符合近體詩的要求。

四、平仄規律性

平仄的規律在句子中一般採用馬蹄韻。

馬蹄韻,顧名思義,就是馬蹄踏路的「滴滴答答……」聲,我們把馬蹄的節奏運用到漢字音律中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無限延伸下去」我們規定一個音節里有2個漢字,也就是「滴 = 平平,答 = 仄仄」,那麼我們就可以隨意地從這個無限延伸中截取某一段,

比如截取七個字的形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截取五個字就是:平平仄仄平。

為什麼大多數形式是截取5、7這樣單數呢,「滴」,是馬蹄抬起來,「答」,是馬蹄落下去。

我們截取單數字,難道是讓馬蹄抬起來後不下落嗎?或者馬蹄落下去就不抬起了嗎?

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剛才所截取的都是半句,還有另一半沒有截取與之相對呢。於是,我們就要考慮「格律」中的「對」,即平仄相對。

例如:前半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後半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兩個半句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

再說說「粘」,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連接,就像藕斷絲連一樣,雖然藕斷了,但藕絲還相連」,我們講一首律詩是一個整體,為了避免律詩從格律上斷裂,我們就運用「粘」來相連接。

我們剛才說過,一個完整的句子就是前後兩個半句達到了平仄相對的要求,那麼既然已經達到了完整,下面的句子怎麼繼續呢?不怕,因為我們可以用「粘」的辦法來解決,來繼續我們的新開始。

那麼這個新開始的句子應該與誰相粘連呢?我們應該按照句子的排列順序去粘。比如我們把已經寫好的兩個半句編號為:前半句為1,後半句為2。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我們將要寫的句子編號為3,那麼我們這個第3句就要「粘」第2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⑤,仄仄平平仄仄平⑥。

仄仄平平平仄仄⑦,平平仄仄仄平平⑧。

這裡的粘的意思是,第3句子的平仄要與第2句字的平仄相同。

但是律詩是8個半句組成的,所以在粘的句子編號上,我們可以推出下面一個定式:第3句粘第2句,第5句粘第4句,第7句粘第6句。

我們直觀地看一下:(這是七律的一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⑤,仄仄平平仄仄平⑥。

仄仄平平平仄仄⑦,平平仄仄仄平平⑧。

通過看上面的例子,我們又發現了問題。既然③和②相粘,那麼應該平仄完全一樣啊?這裡還有一個格律規定,就是3、5、7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2468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

另外我們再仔細注意一下,就是12345678句中,左右上下相鄰的句子中第2/4/6字與相鄰的第2、4、6字的平仄是相對的。左面的是平,那麼右面的就是仄;上面的是平,那麼下面的就是仄。

這就是律詩的要求,前後兩句的2、4、6位置上的字相對,上下兩句2、4、6位置上的字相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1,3,5不論,2,4,6分明」在單句中的含義。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按照馬蹄韻的截取方法為什麼會出現如上面例子中③④⑦⑧句的格式呢?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仄仄平平平仄仄⑦,平平仄仄仄平平⑧。

就是因為3、5、7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左右上下相鄰的句子中第2/4/6字與相鄰的第2、4、6字的平仄必須相對。

我剛學律詩的時候也想不通這個問題,後來我就學馬走路,但是馬是四條腿,而我是2條腿,走著走著我就跑起來了。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馬起步時候,確實是嘀嗒嘀嗒的,後來馬跑了起來,蹄聲就亂了。後來我把所悟跟老師說了,老師說我比馬聰明多了。其實,按照王力老師的說法是為了前後句補充音節,使得一個聯的音節達到和諧。

五、說說「孤平」「三尾」對詩句節奏感的影響。

按照音律,七律一句共七字,分別為1234567,每句的音節是:12、34、5、6、7,共五個音節。一般一個語素為一個音節.大家以後讀、寫詩的時候,注意看一下七字一句的,都是按照這個音律來讀、來寫的。

如果在這樣的句子:仄仄□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不論,則就可能犯孤平。

如果是這樣的句子:平平□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不論,則就可能三平頭。

如果是這樣的句子: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五字不論,則就可能三仄尾。

如果是這樣的句子:平平仄仄□平平,如果第五字不論,則就可能三平尾。

律句中忌諱三仄尾、三平尾。三平頭和三仄頭,雖不算犯規,但也不是主張之列。因此,第3、5字還是可以選擇論一論的。不過,容許偶犯,偶犯的概念是,偶爾為之,如果是因為內容偶犯一下,則是許可的。

一切文章都是以內容為主。 在內容和犯孤平,這樣的忌諱之間,個人選擇內容。

解釋兩個名詞:失對和失替

失對:是指兩個對應的句子,在2?4?6位置上字的平仄不符合對句平仄的規律。

失替:是指單句的2、4、6字的平仄沒有「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交替運用。

六、對仗中注意的問題

工對和寬對:

在律詩中我們大多數使用寬對。

工對:就是格式要非常嚴格,不管是格律上,還是詞性上都要求工穩。比如: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再比如:

      急水與天爭入海,亂雲隨日共沉山

寬對: 相對於工對而言,要求不是很嚴格。比如: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時」和「別」的詞性不同。所以不成工對,這類就是寬對。

永憶江湖歸白髮     

欲回天地入扁舟

歸白髮   其實是白髮歸。與入扁舟其實不太相對。但是這個聯依然屬於寬對,符合要求。

大家都知道詞語分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方位詞等等。平時使用頻率高的是名詞、形容詞、動詞及數詞。這些詞大家都不陌生,應該非常熟悉的。在對聯中,動詞是不可缺少的。少了動詞,句子就缺乏生動,容易呆板。因此,合理使用動詞,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五字句中,至少應該有一個動詞,最合理的是兩個。在七字句中,至少應該有兩個,最多不得超過三個。

數詞,有實用的,有虛用的。

如:  五嶽,中的「五」這就是實的。

再如: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裡的三,就是虛的

又如:五湖四海           既可實指,也可虛指,

當然還有一字多種詞性的。

如:清     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還可作形容詞。

道光年間,有幅對聯: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上句的動詞分別是「有、留」,下句的動詞分別是「無、照」

其中的清和明,本來是形容詞.但在這對聯里,實指了清朝和明朝.以形容詞喻作名詞.上下工對.對聯中的詞性,有暗變的手法.前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舉一例:  

蓮子心中苦  蓮子的蓮,實際是 (憐)的意思  

梨兒腹內酸  梨兒的梨,實際是(離)的意思    (暗變,名詞變形容詞)

詞語有自己的詞性,但關鍵是看使用在句子里是怎樣的去使用。意境對聯的出句,沒有規定,關鍵是看對句者自己怎麼去理解。

對聯,可以內容相似、相近、相同、相反。

唐伯虎紀事中有一聯:   

七里山塘,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我們先不考慮重複的「洞」字。這裡的數詞,上句也好、下句也好,都是實指。

對聯的用數,在通常情況下,與普通文章的用數,沒有什麼不同。但普通文章的用數,比較自由。而對聯的用數,卻要受到限制。上聯幾個數字,下聯就必須幾個數字。否則就不能成對。這樣一來,對聯的用數,就不能不作一些特殊的處理了。

有這樣一幅聯:

收百八景於目前,數山水林巒,萬疊芙蓉環薄霧

登卅六峰之頂上,看畫圖煙雨,半天樓閣啟凌雲

百:實際是一百。卅:實際是三十。這就是一種特殊處理的方式,上下皆作特殊處理。

再看一聯:

           奉東晉大亨,瑰寶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這裡的三百和二千,都與實際不符.如此用法,叫作取整。

另外有一種相反的用法,化整為零。

如:

   七鴨游湖,數數三雙一隻   

   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這個就是化整為零。

數字聯,還有一種 計算,比如:

二七慈悲喜捨身,感湘土群聲持誦   

四八莊嚴微妙相,應麓山萬眾瞻依   

上聯指觀音出家的年,下聯指觀音化身  。此聯見長沙嶽麓山古麓山寺觀音閣。這個就是計算,二七等於十四。

我們來看一聯: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

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

大家看,這聯數詞的位子,半、絕。工不工?OK,看詞語的話,那半和絕是形容詞了,對吧?但是,我現在所說,半,在這裡是數。絕,也是數詞。絕,就是大到不能再大量的意思。所以,這聯事實上是工對。

西湖有一聯,數字較多。  

三面湖光,四圍山色

一簾松翠,十里荷香

大家看看,這聯里的數詞,是虛還是實?全聯用了四個數字。「三面」=三潭印月。再告訴大家,這聯是描寫「三潭印月」。虛虛實實,到底如何,在你心中也。

實詞是指有實在意義的詞。按語法特徵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和量詞六種。方位詞附屬於名詞,顏色詞屬形容詞了。

虛詞一般不具有實在的意義。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或句子的語氣。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  對聯的基本原則:實對實,虛對虛。

例如,中央電視台一九八二年春節征聯出句。

碧野田間牛得草=

評冠軍的對句是:金山林里馬識途

各以三個文化界人名相對。

如:成都杜甫草堂有一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著對留是動詞。

如:

       挺身登峻岭

       舉目點遙空  

「遙」對「峻」是形容詞。表示空和嶺的形態。

峨嵋山報國寺聯:

  我奉雪山為贈品

  君收雲海作詩聲   君指遊客。和我是代詞相對。

史學家范文瀾堂聯: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一句空  其中,句對年是量詞。

側身天地更懷古

獨立蒼茫自詠詩  

自 對 更  是副詞。更表示程度。自表示範圍。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原和本,因和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後者表示原因。

七、單獨說說流水對

流水對:是指對偶的詩句在詩意上就像流水一樣,上流下接,不能截斷。

因此,在形式上雖然分成兩句,但意思卻互相連貫,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說,上下緊密結合,互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義就不完整了,

如:忽聞哀痛詔,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歡吳地,都非少壯時.

又: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再舉例說明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典型的流水對上下句用連詞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話分兩半說。

例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駱賓王)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

很多流水對上下句分別是兩個連貫的動作。

例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孟浩然)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流水對在律詩對聯中最受人欣賞,藝術性較高,是比較不容易弄出來的一種對子。一首詩裡面有了一聯的流水對,就顯得靈動了許多。

關於流水對,有這樣一些說法:

「古人律詩中之流水對,常為難得之佳聯,即因其一氣呵成,暢而不隔,如行雲流水,妙韻天成也。」

「流水對使一首詩結構緊湊,如果是用在擔當著拓轉詩意的重任的頸聯,常可使整首詩意像流動,習習欲飛。」 

流水對往往出現在尾聯中。

八、簡單地聊一下律詩的寫作

談到寫作,我要說一點,就是律詩由於篇幅短小,七律不過才56個字,根本無法與詩歌、散文相比。那麼,律詩卻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蘊涵著深厚的情感和暢達的思想智慧,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是以小見大,是以情感人。

一支花開而知春來,一葉凋零而知秋近。一滴淚能釋千古愁,一展眉峰能悅滿懷情。

那麼律詩是怎樣做到以小見大,以情感人的呢?是寫作的章法,就是一首詩謀篇布局的方法。

寫一首律詩,一定要做到謀篇在先,動筆在後。也同於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寫作的目的,想寫什麼,打算怎麼樣寫,主題是什麼,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為了保證思路完整,脈絡清晰,讓讀者讀著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麼,後交代什麼,這順序不能亂。

比如你想表達對春天處處生機勃勃的讚美之情,你不能一開篇就自私地只考慮你的感受,就「啊,多麼美好的春天啊」。這樣寫就是把你的所見所聞省略掉了,你沒有把文字當作嚮導來讓讀者看出你的所見所聞。所以,你應該首先寫出你所處的地點,該地點有什麼,你看到了什麼,是什麼引發了你對春天的讚美之情。這就是詩的邏輯性。

所以寫詩一定要遵守的原則是:情要有景做鋪墊;景要靠情去升華。

另外,在作品中一定要表達你的真情實感,只有真感情,你的作品才會打動人。沒有感情的湊字,文字是苦澀凝滯的。

我們要用情感讓文字在你的筆下活動起來,興奮之時,文字在舞蹈;苦悶之處,文字也在淺愁。不然,你沒有感情的湊字,不僅你感到受罪,文字也會跟著疲憊。讀者呢,能有啥心思去品讀呢?

還有一點,就是你看到的景物取捨方面,也要用心去選擇,把對你欲抒發的情感有用的景物挑選出來作為重點描寫,這對於你的作品吸引人有很大幫助。

如果是見到什麼寫什麼,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勢必會造成文理的混亂。你寫不明白,讀者就沒辦法讀明白。

有時作者寫的東西,作者心裡是很清楚的,可是讀者卻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問題。

我下面列出幾個句子,請大家說一說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

1、        他背著手,在甲板上踱來踱去。

2、        他看見柳樹下兩位老者在下象棋。

3、        他聽見遠處傳來汽笛聲。

4、        他喜歡玫瑰花。

5、        失戀的痛苦,讓他此生不忘。

6、        遠處的飛瀑傳來雷鳴般的巨響,瀑布湍急地流下來,砸在岩石上,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宛如一道長虹。

大家說說:(六班長-浙江--方:1,2,3,6景語,4,5情。答,略。)

那麼,通過分析上面的幾個句子,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寫文章就是作者在說明什麼、議論什麼,不管你寫的是自己,還是別人,或者其它事物,文字都是出於你的筆端,是你在敘述、在議論、在說明,所以針對這些文字來說,你自己的感觸最多,然後才是讀者。而針對每個字、每句話是否蘊含了情感,你自己最清楚。所以,在判斷景語還是情語的關鍵就是:不以你的意識而存在的事物,被你敘述出來的文字就是景語;雖然這個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通過你的想像、判斷之後得到了一定的情感升華之後,那麼這些文字就是情語。你比如說,「遠處傳來的汽笛聲」,這句描寫就屬於直接敘述,是把你聽到的狀態反映出來了,所以就屬於景語;再比如,「他喜歡玫瑰花」這句就是你在表述議論,是通過你的心理去加以判斷而說出的句子。

當然,這些都屬於直觀判斷景語和情語的直觀判斷法,嚴格地講屬於斷章取義。但是,作為我們初學律詩的朋友來說,這就是一個台階,以後你們會隨著學習邁上更高的台階,那時候你再回頭讀讀這些,你會覺得這些漏洞百出。

還有一些句子,如,比喻句「月光清如水」,這些句子要看你用在什麼地方,要看你前後句子的受否加入了感情色彩。單單地拿出這一句來說,屬於景語。因為這屬於一個形容,是把月光形容成水。是凡作比較的兩個事物都有一個相同的內涵,月光的清亮與水的清純就存在相同的內涵。你不能說月亮能發光這個部分和水作比較吧,因為水不能發光。所以「月光清如水」這句中的「清」是兩者共同的部分,不能說作者在這句上加進了情感。

這類的句子還有「她象花兒一樣」,這個句子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美、漂亮」。以花的美麗來形容她的姣好容貌。所以,是凡景語一般都是所見所聞,情語就是所思所感。

我希望大家寫一首習作時,都要把你自己看見的、聽到的客觀,與感覺到了、聯想到的主觀,都融入到一首詩里來。這樣做對寫絕句非常有好處。

題目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首詩的寫作脈路比作一根藤蔓,那麼寫作之人就應該充分利用你的兩隻手;一隻手牽著藤蔓的頭,另一隻手要順著藤蔓的莖捋下去。詩的題目就相當於藤蔓的頭,這個題目的擬定是相當重要的,題目擬定的不穩不準確,詩句就如同無源之水,遲早會幹涸。

一種是命題寫詩,另一種是閱讀資料或者看圖,自擬題目寫詩。

在平時的創作中我們一般會遇到兩種情況,

針對命題,我們要認真去思考題目,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經歷或者以前的知識去補充這個命題,補充就是擴句,比如命題是《春夜》,那麼我們可以去給「春夜」擴句:

在一個什麼樣的春夜,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的,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讓你回憶到了什麼,通過回憶和眼前的現實,你最終得出了什麼結論

針對自擬題目,你不要急著去命題,應該先把你所見事物和所產生的感情、感悟,先一條條敘述出來,然後再去歸結出題目來。

所謂的立題立意,意思就是說,把題目擬定準確,然後再用後面的句子去豐富你的題目中隱含的意思。這個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聯想力。

有時題目里明確地安排了重要的線索,正文的章法安排是基於題目的交代而進行的,所以讀懂題目非常重要。

有些初學者對題目不夠重視,隨便安個題目拉倒,這樣的作品不僅浪費了題目,也是不懂章法安排與題目的關係。

章法的安排與題目的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章法就是寫文章的方法,比如敘述方法、在文章中使用賦比興,句子的對仗等等一些技巧。

我們再說一點與律詩有關的擦邊球啊。

我們都知道一塊磁鐵具有磁場,當你手裡拿著磁鐵去接近被吸引的物體時,這個被吸引的物體其實在磁鐵磁場的作用下就會向磁鐵靠近,最終吸附在磁鐵上。那麼我們每個人呢,也有個磁場,你的朋友就是被吸引的對象,你的朋友越多,說明你的磁場輻射面越寬廣。

再比如QQ群同樣也具有磁場。我們學院的人數就很多,說明我們的磁場就很廣有些群的磁場就顯得很小,是因為群設置不能太多的原因。制度對磁場的影響很大的。

比如一夫一妻制度。就對「我想明媒正娶好多老婆;她想名正言順依靠很多老公」的磁場的扼殺。不遵守這個制度就是違法。

那麼詩詞呢,同樣也具備磁場,細化到每個詩句,每個字,都有一定的磁場,所以我們在組詞造句時,要去鍊字,就是讓字句的磁場發揮到極致的地方。但是組詞造句是有一定的章法所約束的,

比如7言每句7個字,5言每句5個字,這些都是章法格式,不能濫造,不能亂組。那麼怎麼辦呢?於是,我們就要用鍊字的方法,按照邏輯性找到最匹配的字來增加磁場,累積整句的磁場。每個句子的磁場增加了,那麼全詩的磁場不就相應的寬廣了嗎。感染面不就擴大了嗎。這就是詩句為什麼要鍊字的原因。具體如何鍊字,這需要去習作去實踐。

九、最後我們來分析一首詩

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意,大家以後律詩的8句排列格式最好是這樣的)

這首詩作於長慶三或四年(公元823或824年)春,白居易時任杭州刺史,因為題目里已經交代了地點錢塘湖(西湖),時間是春,行就是遊覽。所以下面對於時間、地點、幹什麼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直接寫所見所感。

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孤山寺北賈亭西」就是很好的起筆。它緊接著題目而寫,先交代作者遊覽的具體地方是「孤山寺,賈亭」,孤山位於後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臨覽勝的好地點。賈亭在當時也屬於西湖名勝。北和西是指白居易遊覽到具體方位。

「水面初平雲腳低」是說白居易在登臨名勝後看到的當然是西湖的水了,《新白娘子傳奇》中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西湖的水啊波連波,初春漲潮哦秋冬落。」因為是春季,正式湖水漲潮的時候,所以詩句中用「初平」來形容。湖水初平,水光瀲灧,與天邊重重疊疊的白雲相互連接、相互映襯。

白居易把湖水波光白雲的倒影作為雲腳來比喻一點也不過分。「低」,水中白雲的倒影當然比天空的白雲低了。大家看首聯是不是景語?

我們來複習一下前面學過的「對」,

我們看下句第2、4、6字的平仄與上句第2、4、6字的平仄是相對的,符合律詩要求。後面的詩句,每兩句相對也是一樣的。

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首先我們看,頷聯與首聯之間是否發生了斷裂。

首聯的「水面初平雲腳低」描寫的是湖面,而頷聯描寫的是湖岸,都屬於西湖的事物,而且從攝像角度上分析,首聯好比先用了一個廣角鏡頭,增加了景深範圍,而頷聯就是把鏡頭拉近,只描寫岸邊柳樹上的柳鶯和岸上銜泥的春燕。兩聯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所以沒有發生斷裂。

其次,我們分析頷聯是不是景語?很明顯,這兩句也是很直觀地寫白居易所見「早鶯在樹上鳴叫,燕子在岸邊銜泥」,沒有一點情語的痕迹。所以頷聯依舊是景語。

第三,我們來複習一下前面學過的「粘」,

我們看下句第2、4、6字的平仄與上句第2、4、6字的平仄是相同的,這就是下句與上句相粘了。符合律詩要求。後面還有兩處相粘也同理。

第四,我們分析頷聯的邏輯性。

白居易用了「幾處」早鶯而不是「處處」早鶯,用了 「誰家」而不是 「家家」。這裡面其實包含著邏輯關係,如果用「處處」那麼便不能與「早鶯」相匹配,「處處」說明鶯鳥已經很多了,這也不是初春的景象,同時也與首聯的「水面初平」自相矛盾。同理用「誰家」而不用「家家」也是這個道理。另外這個邏輯關係還延伸到頸聯之中。

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先看看邏輯性「漸欲」「才能」這個兩個詞的使用,說明花開的還不是很多,草長的還沒有很高,「漸欲」和「才能」,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才能:剛剛能夠夠上,這也是初春的景象,與「水面初平」是相符合的。

其次,我們分析頸聯是不是情語。

白居易從前面兩聯中的觀景,一下子進入到思景,是主觀意識的推斷了,那麼我們把這種進入到主觀意識的語言稱之為情語。這就是說頸聯是情語。

第三,我們把頷聯與頸聯結合起來看看是否對仗。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依據我們學過的對仗知識來斷定,這兩聯符合對仗要求。

第四,我們看看頸聯是否與前面的內容發生了斷裂。

我們看到頸聯仍然圍繞著西湖而言的,所以並沒有斷裂。

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裡是全詩的一個總結。用了一種收網的方式概括前面的所見所思。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湖東」的方位詞與起句中的「賈亭西」遙遙相對,白居易站在賈亭面朝西看西湖,是以白居易為中心點,那麼湖岸就在白居易的西面,但是如果以西湖為中心點,那麼白居易看到的自然是西湖東岸了。所以,在尾聯中又使用了主體換位的方法進一步表達。而白沙提也正是湖東的景觀。這正是給全詩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這首詩由淺入深,借景抒情,從景色中抒情,又從情中映景,以景色做結,顯得輕快明麗。被後人評價很高,為什麼呢?——寫的好唄!

一所大學開設了《周易》課程,一天上課鈴敲響後,老師走進教室,拿著一個羅盤在班裡繞了一圈,嘴裡神神叨叨地,也不知道說的什麼,一會走上講台對學生說了一句:「今天不宜上課,同學們,請下課」。朋友們,請下課!謝謝大家的耐心。

推薦閱讀:

易學入門必知基礎知識牢記在心
詩歌鑒賞基礎知識寶典
家居風水學基礎知識
兩張圖教你看懂茶葉的分類及基礎知識(建議收藏)

TAG:知識 | 格律 | 基礎知識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