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第四個年號 - 洪熙

  明仁宗朱高熾洪熙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成祖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為洪熙。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僅十月,終年47歲。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

人物生平

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

  明仁宗朱高熾

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

  南京紫禁城

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洪熙,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其次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此欽安殿非御花園中欽安殿)。死後被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愧。

統治時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永樂帝在最後一次遠征蒙古之役後回朝時死去,這標誌著強有力的軍事擴張的結束和一個內部改造的時代的開始。這些新的為政的態度被繼位的洪熙帝之治制度化了。雖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義的影響在以後整整一個世紀中仍能感覺得到。洪熙帝(朱高熾)是永樂帝與其嫡妻徐氏所生的長子。他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當時他父親為燕王,年僅18歲。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箭術,但總的說他很少表現出從武的資質。相反,使他的老師們十分欣喜的是,他更專心致志於經籍和文學——事實上,這可能使他體質單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朱高熾的祖父洪武帝親自關心燕王的幾個兒子,為這位未來皇帝的溫和性格和他對政治的強烈興趣而感到高興。一次,洪武帝派這個少年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後者回來報告之快令人吃驚,他解釋說,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餐以後。另一次,洪武帝要他審閱幾份官員的奏章。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他的祖父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但是他的父親對他卻不相同。由於永樂帝本人是一個受過鍛煉的指揮將領,他偏愛他的兩個較年幼和更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並常常帶他們去參加征戰,使其長子接受一種不同類型的教育。這樣,朱高熾在早年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並接受他父親挑選的學者的指導。他們之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他們都培植了與他的友誼,並在他登基後擔任了重要的行政職務。建文元年(1399年)至四年(1402年),朱高熾逐漸直接介入地方政治,並且在必要時他不只會咬文嚼字。當他父親率軍起事反對建文帝時,朱高熾和他的顧問們負責燕王的封地北京的事務。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手下只有1萬士兵,卻巧妙地組織了城防,並挫敗了李景隆的一次攻擊。這一次他表現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判斷力,有助於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他已成為皇帝的父親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要求下立他為皇太子。從此,朱高熾不管是住在南京,或是住在北京,在皇帝離開時就擔任監國。他在此職務上的表現贏得了他的老師們——大部分為翰林學士——的尊敬,並得到了寶貴的實際行政經驗。可是在以後幾年中,他成了他幾個兄弟的支持者發動的旨在反對他的陰謀的受害者。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永樂帝剛從征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誹謗他的兄長未能為皇帝完成某些任務。皇帝申斥了朱高熾,並囚禁了他的兩名最親密的顧問,即大學士楊溥和黃淮。朱高煦最後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為一個直接威脅而被清除。最後,朱高熾對他並不懷恨在心;朱高熾登基後不久就增加了這個親王的俸祿,並授予他的幾個兒子爵位。不幸的是,朱高煦始終未認錯。朱高熾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永樂帝之死,這時皇帝的代表帶著傳位的遺詔到達北京。他立刻與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和楊榮商量。他下令加強京城的治安,並派大太監王貴通去南京任鎮守。次日,他釋放了前戶部尚書夏元吉;夏因反對第三次遠征蒙古而在當年四月被永樂帝囚禁。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頒布了大赦令,並定次年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採納夏元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邊境的茶、馬貿易,並停派去雲南和交趾(安南)的採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他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貶的官員吳中分別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洪熙帝以這些行動開始取消或調整他父親的行政政策。

改組內閣

洪熙帝通過改組內閣,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顧問顯貴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學士和幹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

  文淵閣—內閣所在地

來開始他組織新政府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員中,許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攝政時已經為他效勞,有的人在他與永樂帝有分歧時支持過他,為此受到了懲處。因此,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職的黃淮和在同一時期被監禁的楊溥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大學士。他原來的老師及最親密的顧問楊士奇成了首輔大學士和少傅;楊榮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學士。為了補償他們以前所受的屈辱,每個人被封為一品的高官,並有兼職。例如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楊榮兼工部尚書,黃淮兼戶部尚書。這樣,他們就能直接過問在職大臣們的行政事務和施加政治影響。洪熙帝由於他的背景,與這些重要的朝廷官員有一種親密的關係;他與其後繼者們不同,經常召見他們進行正式會議,要求在他對重要事務作出決定前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意見或建議。這樣,內閣不再是像以前明代統治者之下的不能負責的諮詢機構,大學士親自參加了決策。對洪熙帝大力取消他父親的不得人心的計劃和在全帝國建立正規的文官政府的行動來說,這種集體領導是必不可少的。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的餘下的幾個月中,洪熙帝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改革行政方面。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職,其他的官員在70歲就奉命退隱;失職的官員降職,有突出才能的官員升任更重要的職務。為了取得直率的評價和揭露貪污腐化,皇帝在十月十八日給予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稍後還有夏元吉每人一顆銀印,上刻「繩愆糾繆」的格言。他命令他們用此印密奏關於貴族、甚至皇族胡作非為的案件。監察御史被派往全國各地去調查官員的政績,並為官僚機構的任命尋求合適的人選。皇帝常常要求他的大臣們直言不諱,不必擔心報復,雖然他有時在激動之下訓斥或懲處少數官員,但常常後悔並要求原諒。在任命官員時,皇帝特別重視儒家道德和個人品德。權謹便是一例,他是一名低級官員,在洪熙元年(1425年)進入內閣完全是因為他極為孝順。同樣,皇帝任命有才能和守紀律的人擔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職務。但是,務實的人也不被冷落。同年二月,不久前剛被免去他指揮職務的宦官-操江提督鄭和被任命為南京守備,歷史學家已經認定,此舉標誌著宦官勢力的崛起,但是在整個洪熙統治時期,宦官實際上被置於嚴密的監視之下。為了使官僚機器更有效率,皇帝對文官科舉制度作了一些改變。他認為這個制度偏袒南方人,於是他規定了份額,以保證北方人佔全部進士的40%;這個政策經稍加修改,在明、清兩朝一直貫徹執行。作為這同一改革的一部分,洪熙帝試圖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他關心的是,許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他命令內閣會同司法官員複查案件。後來,他宣稱在有些刑事案件中,甚至他本人的判決也可以不顧或推翻,如果它們是在憤怒或不知情的情況下作出的。此外,在他統治時期,他兩次恕免諸如齊泰、黃子澄等官員的家屬,這些官員因忠於建文帝被處死。恕免令免除其家屬為奴,並發還沒收的財產。同年四月,在他死前不久,皇帝頒布一份詔令,進一步告誡司法當局要根據法律判決,並在宣判前,特別在宣判死刑前要複查對犯人的指控。此外,他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和在懲處時株連犯人的親屬(重大的叛逆罪除外)。他斷言,這些做法嚴重地違背了儒家的仁愛原則和孝道倫理。洪熙帝最關心的是他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財政困境。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他頒布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他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特別使他苦惱的是人民的頻繁逃亡,這種情況是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徵用引起的——這是永樂統治晚期的一個嚴重問題。流浪在永樂晚期使國家喪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皇帝專門頒布一份詔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後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和勞役。此外,洪熙帝還派了一個以廣西布政使周干為首的專門小組去調查某幾個府的納稅負擔。它們包括應天、蘇州、松江、嘉興和南直隸及浙江的另外四個府。皇帝生前未看到調查報告,但它成了宣德帝實施的減稅計劃的基礎。皇帝還非常關心提供直接的救濟;他幾次因他的大臣們對此反應遲緩而大發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饑荒中,他批駁了戶部官員們的提議,即只借糧給百姓而不是免費分發。另一次,他憤怒地駁回了一些大學士請他先與戶部和工部商議的要求,下令立即對一些受災區分發救濟糧和減免稅收。這些事件證實了這個時期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前代價高昂的對外政策的

  

必然結果。洪熙帝採取各種措施以限制明朝的擴張主義。當他登基後隨即取消鄭和的遠航時,他已表現出了收縮和鞏固外事活動的傾向。在他在位期間,他滿足於讓精幹的軍事將領守衛北方諸前哨以防東蒙古人的入侵,和繼續保持與中亞和南洋各國的納貢關係。但他主要關心的是安南,雖然安南已被合併了幾年,但仍沒有平定。他渴望和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認黎利的政權;但因為這樣做時機不成熟,他就繼續執行其父誘降黎利的政策。他斷定黃福為人過於謹慎,不能繼續在安南任市政按察使,於是以榮昌伯陳智接替他。但是明軍未得到加強,在洪熙末年,這種情況仍未改變。歷史學家認為召回黃福是中國在安南失敗的主要原因,並委過於皇帝,因為黃福對當地的行政有豐富的經驗,並得到當地人的尊敬。最後,在他死前的一個月,洪熙帝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採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據說此舉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部分行動而強烈要求的。洪熙帝自他登基時起,顯然已有此意;這時他已設南京守備,並派他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洪熙帝對先帝侵略性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此外,他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裡更為舒適。另外他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洪武帝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儘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然而皇帝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此外,他的繼承者宣德帝並未參與這一計劃,宣德帝與永樂帝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麼討厭。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洪熙帝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突然死去,終年47歲。對他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種種猜測:雷擊、中毒,甚至過度縱慾。後一種猜測的根據可能是,在他死前幾天,皇帝嚴懲翰林李時勉,因為他上奏提出批評,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永樂帝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係。但是一名大太監報告說他死於心臟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說法更為可信。洪熙帝被尊為昭皇帝,廟號仁宗。其陵墓稱獻陵,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皇帝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後所生。張後在這整個時期是皇室和宮廷的政治網路中的關鍵人物。她活到正統七年(1442年),壽命超過了她丈夫和兒子,在兒子在位時期,她成了皇太后。後來她在她孫子正統帝時期為攝政,在幼帝在位的第一個10年中在政治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張後的弟兄張昶(1374年—1428年)和張升(1379年—1444年)被封為可以世襲的伯爵。張昶本人積功而為著名的將領,張升則憑升遷而成為一名將領。

相關人物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楊溥

家庭成員

后妃

張皇后,結髮妻。河南永城人,父張麟,弟張升,正統七年(1442年)卒。謚「 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興公主;妃恭肅貴妃郭氏,殉葬的5人之一。 生朱瞻塏、朱瞻垍,朱瞻埏;恭僖順妃譚氏,初封昭容。殉葬的5人之一。 事迹詳見「順妃「詞條;貞惠淑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惠安麗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恭靖充妃黃氏,殉葬的5人之一。順妃張氏,生朱瞻堈。葬於南京雨花台區的普覺寺。墓地於2007年被發現。事迹詳見「順妃「詞條;貞靜敬妃張氏,河間忠武王張玉之孫女、英國公張輔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貴妃之侄女,以勛舊之女特恩免殉葬,葬金山。賢妃李氏,生鄭靖王朱瞻埈 、蘄獻王朱瞻垠 、淮靖王朱瞻墺以及真定公主。妃趙氏,生女慶都公主。史料見慶都公主的墓誌;悼僖麗妃李氏。

兒子

朱瞻基,長子,明宣宗,母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張氏朱瞻埈,次子,鄭靖王,母賢妃李氏朱瞻墉,三子,越靖王,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朱瞻垠,四子,蘄獻王,母賢妃李氏朱瞻墡,五子,襄憲王,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朱瞻堈,六子,荊憲王,母順妃張氏朱瞻墺,七子,淮靖王,母賢妃李氏朱瞻塏,八子,滕懷王,母貴妃郭氏朱瞻垍,九子,梁庄王,母貴妃郭氏朱瞻埏,十子,衛恭王,母貴妃郭氏

女兒

嘉興公主,母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張氏。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井源。正統四年(1439年)薨。後十年(1449年),井源死於土木之難。慶都公主,母年妃趙氏。宣德三年下嫁焦敬。正統五年薨。清河公主,宣德四年下嫁李銘。八年薨。德安公主,早薨。仁宗即位之十月,與蘄王朱瞻垠同日追封,謚悼簡。冊辭謂第四女,因為早殤,名次未定。延平公主,未下嫁薨。德慶公主,未下嫁薨。真定公主,母賢妃李氏,宣德四年下嫁王誼。景泰元年(1450年)薨。

歷史評價

歷史盛讚洪熙帝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①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①過早的死亡阻礙了洪熙帝去實現一切目標,但儘管如此,他留下來的遺產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義的社會活動外,他對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個道德上堅毅的皇帝採納學識淵博的大臣們的忠告統治天下——也作出了貢獻。在他統治時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學士,把他們提升到負有很大責任和有很大權力的職位上。這使人回憶起他的堂兄弟,即倒霉的建文帝來,但以後幾代皇帝卻沒有把這個先例維持下去。可是,內閣的三楊領導在他死後的若干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經歷了明代政府的重點發生重大變化的早期階段。雖然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數第二,但他僅憑這一件事情,就足以對得起他謚號中的那個仁字,也無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如果讓這位明仁宗接著幹下去,相信大明帝國一定能夠繁榮興盛,欣欣向榮,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好人不長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結束年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義舉將始終為人所牢記。——————《明朝那些事兒之萬國來朝》

編輯本段陵墓介紹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

  獻陵

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47歲的時候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於飲安殿,享年48歲。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獻陵。仁宗皇帝在位時間雖短,據說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政策開明的的帝王。如果他再做幾十年皇帝,是不是還能有這麼好的口碑,就不一定了是吧?所以說,在位時間短也是好事啊。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就在他老爸朱棣的長陵旁邊,父子相伴,也很溫馨吧。建成後的獻陵確實比較儉樸,向來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的說法。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大意就是說,我這皇帝也沒幹幾天,也沒有為人民做出多麼大的貢獻,沒有給人民帶來多大的福祉,所以你們也不要勞神傷財了,一切從儉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並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於是,宣宗欽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台,院後設單座門一道。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迴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範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士們所鼓吹的完美的內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範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經過這樣的經營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複、殿台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美。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築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士們所不能預想的。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梁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 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以後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現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史籍記載

《明史·卷八·本紀第八》: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母仁孝文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無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成祖踐阼,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永樂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為皇太子。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十年,北征還,以太子遣使後期,且書奏失辭,悉徵宮僚黃淮竺下獄。十五年,高煦以罪徙樂安。明年,黃儼等復譖太子擅赦罪人,宮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誠敬孝謹七事以聞,成祖意乃釋。其後黃儼等謀立高燧,事覺伏誅,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阯採辦。戊午,復夏原吉、吳中官。己未,武安侯鄭亨鎮大同,保定侯孟瑛鎮交阯,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復設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書兼之。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兼大學士如故,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楊溥為翰林學士。辛酉,鎮遠侯顧興祖充總兵官,討廣西叛蠻。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漢王高煦赴京。戊辰,官吏謫隸軍籍者放還鄉。己巳,詔文臣年七十致仕。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揮方政與黎利戰於茶籠州,敗績,指揮同知伍雲力戰死。丙子,召尚書黃福於交阯。庚辰,河溢開封,免稅糧,遣右都御史王彰撫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於所產地計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癸未,禮部尚書呂震請除服,不許。乙酉,增諸王歲祿。丙戌,以風憲官備外任,命給事中蕭奇等三十五人為州縣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揮同知陳忠戰死。戊子,始設南京守備,以襄城伯李隆為之。乙未,散畿內民所養官馬於諸衛所。戊戌,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冬十月壬寅,罷市民間金銀,革兩京戶部行用庫。癸卯,詔天下都司衛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請以四方雨澤章奏送給事中收貯。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澤,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積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貯,是欲上之人終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聞。」己酉,冊妃張氏為皇后。壬子,立長子瞻基為皇太子。封子瞻埈為鄭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荊王,瞻墺淮王,瞻塏滕王,瞻垍梁王,瞻埏衛王。乙卯,詔中外官舉賢才,嚴舉主連坐法。丁巳,令三法司會大學士、府、部、通政、六科於承天門錄囚,著為令。庚申,增京官及軍士月廩。丁卯,擢監生徐永潛等二十人為給事中。十一月壬申朔,詔禮部:「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言事謫戍者亦如之。」癸酉,詔有司:「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阿魯台來貢馬。甲戌,詔群臣言時政闕失。乙亥,赦兀良哈罪。始命近畿諸衛官軍更番詣京師操練。丙子,遣御史巡察邊衛。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賜戶部尚書夏原吉「繩愆糾繆」銀章。己丑,禮部奏冬至節請受賀,不許。庚寅,敕諸將嚴邊備。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軍士。壬辰,都督方政同榮昌伯陳智鎮交阯。是月,諭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至於敗。聯與卿等當用為戒。」又諭士奇曰:「頃群臣頗懷忠愛,朕有過方自悔,而進言者已至,良愜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者,留一人,余悉放還。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於奉天門西序。癸丑,免被災稅糧。庚申,葬文皇帝於長陵。丙寅,鎮遠侯顧興祖破平樂、潯州蠻。是年,丁闐、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滿剌加、蘇祿、瓦剌入貢。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門受朝,不舉樂。乙亥,敕內外群臣修舉職業。己卯,享太廟。建弘文閣,命儒臣入直,楊溥掌閣事。癸未,以時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太宗配。壬辰,朝臣予告歸省者賜鈔有差,著為令。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參政葉春巡視南畿、浙江。二月辛丑,頒將軍印於諸邊將。戊申,祭社稷。命太監鄭和守備南京。丙辰,耕耤田。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廟。是月,南京地屢震。三月壬申,前光祿署丞權謹以孝行擢文華殿大學士。丁丑,求直言。戊子,隆平飢,戶部請以官麥貸之。帝曰:「即振之,何貸為。」己丑,詔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吏或深文傅會,以致冤濫,朕深憫之。自今其悉依律擬罪。或朕過於嫉惡,法外用刑,法司執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執奏,必允乃已。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宮刑。有自宮者以不孝論。非謀反。勿連坐親屬。古之盛世,采聽民言,用資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誣為誹謗,法吏刻深,鍛練成獄。刑之不中,民則無措,其餘誹謗禁,有告者一切勿治。」庚寅,陽武侯薛祿為鎮朔大將軍,率師巡開平、大同邊。辛卯,參將安平伯李安與榮昌伯陳智同鎮交阯。戊戌,將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是月,南京地屢震。夏四月壬寅,帝聞山東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稅方急,乃御西角門詔大學士楊士奇草詔,免今年夏稅及科糧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須戶、工二部預聞。」帝曰:「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筆,令士奇就門樓書詔。帝覽畢,即用璽付外行之。顧士奇曰:「今可語部臣矣。」設北京行都察院。壬子,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戊午,如天壽山,謁長陵。己未,還宮。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飢。南京地屢震。五月己卯,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尋下獄。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秋七月己巳,上尊謚,廟號仁宗,葬獻陵。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1]

死亡之謎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熾暴卒,享年48歲,葬於獻陵。從登基到去世,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十個月。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而身體不適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胡名人黃景昉稱他「實無疾驟崩」。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都隻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熾因何暴卒已成歷史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朱高熾之貪慾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欲之語。仁宗看了奏摺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直至垂危之際,他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慾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朱高熾因縱慾過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陰症」之說出自朱高熾時一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的可信度。當時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來,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但也有學者通過對蛛絲馬跡的考察,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他之後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仁慈,嗜欲享樂,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滿。朱高熾長子朱瞻基卻與其父相反,他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朱棣在世時,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有勸誡之語。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基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於4月14日離京,隨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的親信,他按預先密謀,5月13日加害朱高熾。朱瞻基離京後,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仁宗上賓」。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也無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上賓」是在一些人預料之中的。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詔而來的海濤,於6月3日抵達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顯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弒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當然,兩種看法孰是孰非,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今後,隨著人們掌握的史料不斷增多,相信最終會給出一個滿意的解釋。

使用年號

洪熙(1424年八月—1425年五月),共十個月。
推薦閱讀:

茂呂美耶:日本天皇為何只用一個年號
歷代年號詳表
年號紀年與公元紀年對照表
清朝十二帝,為何基本是一人一年號?此制度是從哪兒學來的?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圖片、年號

TAG:年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