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戒律(彙集貼)

關於戒律(彙集貼)

 

以戒為師 從我做起

──在安居中淺談持戒問題

釋昌臻

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三個月時間,不外出參學,在寺內開展學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學修制度。

作為叢林,早晚上殿,搭衣過堂,半月誦戒,結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動。報國寺這些年來基本上依教奉行。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現象。希望同修們通過實踐,發現問題,提出辦法,加以改進。

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們一道學習,感到歉咎!

此次安居學修的安排:學習戒律;學習《十善業道經》、《菩提道次第論》;另外安排共修念佛。這一部經和論,是指導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經論,應當深入學習。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鎧甲,應當系統地認真學習。供修念佛,是解行結合,落實在行上。總的說安排較為恰當。

今天想就自己對持戒問題的一點認識,提出來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講五個問題:

 

1、認識戒律的重要性,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

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而戒為基礎。修學的次第是:持戒,修定,發慧。攝心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業清凈,不為外境所動,易獲定力。因定便能發慧,「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學佛必須從學戒下手,從持戒做起。

下面引證三段佛陀的金口開示,以加深認識:

《遺教經》:「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語譯:「比丘們!在我滅度以後,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和我住世一樣。」

解釋:本經是佛陀對出家弟子的遺囑。一開始即提出,我滅度後,以戒為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羅提木叉」,意為「保解脫」。保證持戒人獲得解脫。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無明。貧人得寶,持戒能增長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語譯:「佛說:弟子們!你們離我幾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證道果。反過來說,在我身邊,雖然時常見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遠不可能證果。」

解釋:澫益大師說:「不能持戒,則同室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語譯:「不能持戒的人,雖同處一室中也像相隔萬里;假如能守戒,雖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時代一樣。」因佛法是心地法門,不是時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經》:「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凈戒。若毀凈戒,是魔眷屬,非我第子!」

語譯:「要想明心見性,證入槃涅境界,必須至誠受持清凈戒律。如果不守凈戒,是魔的眷屬,不是我的弟子!」

解釋:佛弟子與魔眷怎麼識別?看他有神通,會講經說法嗎?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國以神異迷惑人的蓮生活佛,指出他財和色上過不了關,斷言他是魔外。

下面舉兩則公案為佐證:

一則是,罽賓國(今克什米爾)某地,有毒龍為害。曾有五百羅漢用禪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後一位出家人來,勸毒龍離開,毒龍果離去。眾人問他有何神通,他說並無神通,平時持戒甚嚴,對輕戒也不敢違犯。說明嚴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龍天擁護。所以,毒龍敬畏遠離。

一則是,波羅奈國,甲乙兩比丘結伴步行往見佛陀。中途缺水乾渴難受。忽見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飲用。甲見水中有蟲,戒律禁用,不敢飲用。乙認為目前不飲水,不能維持生命,無法見佛聞法;情況特殊,不要執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終不喝。二人繼續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識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見佛,佛很嘉許並為說法,即證果位。乙後來也到了,佛故意問有無同伴,乙便敘說甲執著,以致死亡不能見佛。佛即告知,甲已證果,並指責乙破戒的行為。說明戒律是保護法身慧命,不是保護軀殼的。所以,受戒時發誓:寧捨身命,決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喪真逐假。

通過上述三段經文和兩則公案的學習,使我們明確:

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於佛住世。

戒律是僧團的法律,是僧團活動的準則。它使僧團保持六和敬,保持純正。有純正的僧團,正法才能長久住世。

戒律是僧眾法身慧命的鎧甲(防彈衣)。修行是一人與萬人作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將相雖然具有學問才能,雖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敵人,甚至在財色面前會繳械投降。

由此可知,沒有戒律防護,佛弟子的行為就沒有準則,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沒有戒律的規範,僧團就不可能依律攝僧,和合共住。如果沒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沒有如法如律的僧團,佛教也就名存實亡。既然認識到戒律的重要性,作為佛弟子就必須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

 

2、持戒與因果

近代高僧虛雲大師提出修行的先決條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嚴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來修行人沒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證果而獲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發現並用以說明宇宙人生現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獲得佛法真實利益。佛陀初轉法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講的是四諦法。四諦法是世出世間因果的總綱。《遺教經》最後,佛將入滅時,對弟子們提出:誰對四諦法有懷疑,迅速提問。大眾都默然。阿 樓陀尊者代表大眾回答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所以,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餘了。」又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師說:「諸佛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雲大師說:「因果比電腦準確。電腦雖準確,會發生故障,因果律永遠不會出故障。」還有人說,因果比竊聽器厲害。竊聽器你不說話,它沒法記錄;因果只要你起心動念,它都能準確記錄和儲存,實在厲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覺地嚴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嚴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業清凈,知足常樂。這樣的人,一方面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刻行善利他,廣結善緣。在此基礎上,信願念佛,求生凈土;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證果,無可懷疑。

反之,一個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嚴持戒律。甚至輕視戒律,陽奉陰違,人前裝作持戒,背地什麼犯戒的事都敢做。目前,僧人隊伍中,出現貪污三寶錢財,甚至捲款潛逃,通緝在案;也有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嫖娼的。這些佛門敗類,哪個明白因果?哪個相信因果?但是,我們可以斷言:他們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們沒有一個能逃脫因果!因為證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脫嘛。凡是毀戒的人,因善神離去,生前困厄重重;臨終惡境現前,後悔莫及;死後必墮地獄,長劫受苦。

 

3、持戒與攝心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戒律用來規範三業,三業以意業為統帥,身、口二業為士兵。(見《四十二章經》)意業清凈,則三業俱清凈。所以,《瓔珞經》說:「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心為戒之體,持戒能令內心清凈;心清凈就是妄去真顯,如水清月現。戒體就是從菩提心中顯發出來的。戒體具有願斷一切惡(攝律儀戒)、願修一切善(攝善法戒)、願度一切眾生(饒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師關於持戒重在攝心有精闢開示,說:「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凈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心」上有「相」。如如不動,則無相;起心動念,即有相。而我們「閻浮從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地藏經》語)所以說,惡業如有體相,盡虛空不能容納。《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可見,起心動念,吉凶已定。因為起一念,作為善惡種子,已落入八識田中儲藏起來,遇緣即起現行,而出現善惡業報。善念惡念,鬼神均能察見,何況諸佛菩薩呢。

 

4、持戒與道德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偈語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先學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圓滿無缺,便是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準則。所以說,戒就是道德。當代高僧、香港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在《梵網經菩薩戒略注》中說:「戒就是道德。不問你有大才華、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他引據小乘經典中記載,某國一個大臣,平時很受國王尊重。他想了解國王尊重他什麼?去盜竊國庫錢財,被捕並判死刑。他這時對國王說,現在我知道:人們尊敬我的,不是才華、學問,而是道德。現在才知道,道德可貴!請允許我出家。後國王允其請。

這故事說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華、學問,而是道德。更何況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試看古今的高僧大德,那個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們高尚的人格道德從那裡來?從持戒修行中來。值得我們學習。

 

5、學戒為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

個別同修學了戒律,不是用於反省自己,而是用來找別人的缺點毛病。這種態度是錯誤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業,要從自己做起;「攝心為戒。」要從起心動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攝心。念佛法門的要領,就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印光大師說:「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增訂印光大師文鈔》卷二,復馬契西書一)

澫益大師儉查自己持戒不夠,舍比丘戒持沙彌戒。弘一大師甚至說自己只能持五戒。兩位大德這樣做是謙虛嗎?是他們也犯戒嗎?都不是。而是他們從嚴要求自己,從起心動念上下功夫的原故。正是我們持戒修行的榜樣。

古人出家以後,學戒五年,打好基礎,五年以後,再學教理或參禪。今天,我們作為一個比丘,實在差得太遠。暫不說具足戒,起碼認真守好沙彌十戒。一個邊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麼配稱他是合格僧人?!這種人必然走向墮落!

沙彌十戒,這次大家又學一遍。下面想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1─4條戒,殺、盜、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羅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殺頭不能復活,所以不共住。我寺曾處分兩名,在戒律面前,住持與清眾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決不共住。我願意接受僧團大眾的監督。

3條不淫,9條不非時食。這兩條戒是關閉生死的門戶。淫慾是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語)意思是淫慾心不清除乾淨,不可能出離六道輪迴。飲食是生死的助緣。常言道,飽暖思淫慾。儒家也指出,飲食男女是生死關。為了抑制淫慾心,所以過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不等於「吃素」。必須三業清凈才稱為「齋」。八關齋戒要求一日一夜動一淫念,持齋即不清凈。正因為要求嚴格,所以時間雖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6條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8條不坐高廣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業,修行人必須把這些東西看破放下,才能談了生脫死。古代修行人,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以近現代高僧說,弘一大師從日本攜回的雨傘,使用數十年,補上無數補丁。先師上離下欲留下的床單也是補丁無數。自己對照,深感內愧!去年在寺內垃圾池裡,發現有還能使用的僧鞋、僧襪,和尚未吃完的袋裝奶粉。令人痛心!經典記載,有三個偷吃供果的沙彌,在地獄受報。過去沒有學戒,總認為果報太重。學戒後才明白,供果雖微,是屬於十方三寶之物,所以果報最重。

7條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從消極方面講,道家說,不見可欲則心不亂。儒家主張非禮勿視。先師生前,居士供養的彩電,不讓僧眾看,他自己偶爾看一下。先師圓寂後,大眾師要求看電視,當時要求只看新聞,時間不超過10分鐘。後來未能遵守,只好賣掉。目前寺內電視,只供放有關佛教的錄像用。從積極方面講,修行人必須培養、充實精神生活,不貪求物質享受,有道可樂,自能安貧。

10條不持銀錢戒。目前物慾橫流,寺廟也受衝擊。我們認為,泰國法身寺對僧眾不發現金,只供應生活必須品。這種做法有利修行。我們參酌這種作法,首先保證伙食營養衛生,四季分發生活必須用品,提供簡易醫療。至於衣單費不準備多發。目前寺內,個人收受供養金我最多。自己修持不夠,怕引起貪慾,導致退墮。所以把供養金一部分用於慈善事業,一部分作差旅使用。決不儲蓄,避免增長貪慾。

總的說,通過學習戒律,要解決兩個問題,認識戒律是一個人與萬人作戰的防彈衣,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學戒是為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獲得真實受

用。

《佛教戒律學概論》序

釋昌臻

戒、定、慧是佛法的綱領,而戒為基礎。《楞嚴》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學佛必須從學戒入手,從持戒做起。

佛陀入滅時,諄諄告誡:「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珍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佛遺教經》)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持戒可除愚痴無明,故如暗遇明。持戒能增長善根福德,故如貧人得寶。

《涅槃經》更明確指出:「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凈戒;若破凈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非常清楚,佛弟子與魔眷屬的區別,關鍵在是否持戒。

由此可知,沒有戒律的防範,佛弟子的行為就沒有規範,僧團就不能依律攝僧,和合共往。如果沒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沒有如法如律的僧團,佛教將會名存實亡。

近代高僧虛雲和尚提出修行的先決條件,為深信因果,嚴持戒律。明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可是古今以來修行人沒有不是從持戒修行,修因證果而成就道業的。因為,「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餘。」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虛雲大師開示錄》)而「諸佛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印光大師文鈔》)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覺地嚴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嚴持戒律的人,才能時刻止惡防非,隨處廣種善因,修因證果,獲得解脫。

反之,一個不明白因果和不信因果的人,不可能認真持戒,甚至會蔑視戒律,陽奉陰違,人前裝作持戒,背後胡作非為。遭致社會指責,影響佛教聲譽。言之令人痛心!這些佛門敗類,誰個明白因果?誰個相信因果?但可斷言,他們可以不信因果,可是他們沒有一個能逃脫因果!凡是毀戒的人,因護戒善神遠離,生前將遭種種厄難;臨命終時,惡境現前,恐怖張惶,後悔莫及;死後終墮地獄,長劫受苦。經文具載,何用懷疑。

當前,我們作為佛子,必須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明確學佛應從學戒入手,應從持戒做起,方能振興佛教,成就道業。

大恩法師深感當前提倡戒律學的必要,發心編著《佛教戒律學概論》一書。對於佛教戒律發展歷史和居土戒、僧人戒、菩薩戒的類別、內容、授受以及有關戒律的原理學說,均有精要的論述。全書體系嚴整,內涵豐富,文辭流暢,為學佛的人提供一本簡明的戒律學讀物。讀後不勝隨喜,謹為之序。

 

釋昌臻 於四川樂至報國寺

 2002年10月15日

《七佛通戒偈》淺釋

釋昌臻

這首偈語是過去七佛教化眾生用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前三句話就概括了很多內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進去了,這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綱領。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很好的學習、領會、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敷淺,和同修們一起學習。

先把這四句話作個簡單的介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這個諸就是一切。惡:就是壞事都不應該做。眾善奉行,眾善:一切好事都應該認真做。自凈其意就是我們應當經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種種妄念。這個「意」是妄念,凈化我們的妄想執著,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己凈化自己的思想。「是諸佛教」就是說明前面說的這三句話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綱領,也可以說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則。

什麼是戒?戒就是諸惡莫作,戒就是止惡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許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說殺生,你殺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於止惡,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眾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說護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還是犯戒,所以戒與律嚴格的分起來就有這個不同。

這首偈語看起來簡單,但是它實際上把佛法的精髓﹑諸佛的心傳都概括進去了,說具體一點,它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從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綱領,它概括了三無漏學。所以這首偈語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

下面我們講這首偈語的內容。

諸惡莫作就是一切惡業都不應該作,當然世間上的惡業也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為我們概括了一下稱為十惡,為十惡包括什麼呢?殺生,偷盜,邪淫,為叫身三業,殺盜淫都是行為。

口業有四種:

第一,妄語。妄語中特別是大妄語,大妄語比如,你沒開悟,你對別人說你開悟了,亂給人家說我看得見觀音菩薩,可以和觀音菩薩對話,這是大妄語,說這種妄語,命終之後必然墮地獄,這是不通懺悔的罪業,你要懺悔,沒用處,非墮地獄不行。其次就是一般的妄語,為了個人的目的,個人的利益說假話﹑欺騙別人,這個也要受惡報,但沒有大妄語那麼嚴重。還有一種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指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別人的利益,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不得不說假話,這個叫方便妄語。這裡有個界限:動機是為了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利己就不行。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山上走,看見一隻野免跑過來了,你明明看見野免往西跑來的,你卻告訴獵人往東跑了,這還是說的假話,但這個假話的動機是為了保護生命,所以這種妄語不但不犯戒,而且是功德,因為你保護生命嘛。除此之外不該講假話,特別是我們了解了妄語戒裡面的大妄語,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佛所說的絕無妄語!那大妄語是要墮地獄啊!佛經上講的如果是假話,那佛都要墮地獄的,所以從反方面我們可以了解並建立信心,知道佛所說的絕無妄語!

第二,惡口。用很惡毒的語言來咒罵別人,這個問題很易犯。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講話,說老實話,我們犯的口業實在不少的,自己冒了火用很惡毒的語言來咒罵別人,比如說我們聽到別人罵架說:「你上街去給汽車碾死!」那麼別人會不會受此惡報呢?自種因自受果嘛,他沒有種那個因,就不會受那個惡報,不是咒罵得倒的,因果規律就是這樣嘛。有的同修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說別人天天在咒我,我說你是相信外道嘛,他咒你都把你咒得到受惡報嗎?沒那回事,你沒種惡因決不會受惡報。惡口傷人了,自己就種了惡因,自己會受相應的惡報。

第三種兩舌。兩舌就是撥弄是非,說那種兩面挑撥的話,害人也害己。害人,你給別人增添了矛盾,製造了煩惱;害己,你自己種了惡因自己必然要受惡報,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綺語。就是講那些花言巧語,也包括黃色的,下流的,不正經的話。污染了別人的心靈,自己也種了惡因,自己要受相應的惡報。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就是四口業。

意念上有三種惡業,第一就是貪慾。什麼是貪?於一切順境,於一切利益求取無厭永遠沒有止境,越多越好。第二就是瞋恨,就是瞋恨心,對一切有違自己心意的人事,起瞋怒心,發脾氣,生怨恨等。第三種就是愚痴。愚痴不是指沒有文化,好多人知識很豐富,這叫世智聰辯,但沒有般若智慧,一樣愚痴。愚痴,就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三世因果,不相信這些真理,這種人就叫愚痴。這就是意三業,思想上造的三種業。

身作殺盜淫,口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生貪瞋痴。合起來就叫十惡,這十惡里意三業是主要的,這意業是統帥,身業,口業是士兵,我們之所以作壞事,這所以造口業,是因為你那個意念不清凈,意念支配你,比如說一個經常想通過盜竊來發財的人,他的意業不清凈啊,他沒有去偷是沒有緣法(條件),只要有緣法他就要干那個事。如果一個思想上清凈的人,沒有偷盜念頭的人,他就有機會也不會幹偷盜的事。所以說意業是關鍵,是統帥。這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針對自己的意業來修行,在起心動念上來下功夫。這十惡就是概括了諸惡在內,我們把這十惡制止了,那就是諸惡莫作了。

十惡的反面就是十善。我們只要能停止作惡,奉行十善就不難了,十善中三業,行為上的殺盜淫我們就把它變了,反過來第一條就是不殺生還要護生、放生。這一條的推廣不僅是對動物應該保護它們,而且包括了我們在社會上尊老愛幼,扶持傷殘、病人、貧窮,以及扶持受到災難的人,如此種種,都是這條戒的推廣。所以說不殺生這個戒有積極的意義,推廣這種悲憫心就會憐憫一切眾生,積極作慈善事業,救濟事業,公益事業。

第二條是不偷盜,推廣施捨,從因果規律上講,偷盜是種貧窮困苦的因,有的人不懂得,以為我偷了別人的東西裝在自己的包包里,我就發財了,完全錯了﹗你種了貧窮困苦的因,難逃貧困的惡報。反過來說,要發財靠什麼?靠施捨。種布施的因,得財富的果報。這個道理絕對真實,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懂得。採取其他手段希望得到財富,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長久,我們要希望得到財富就是靠施捨。佛經上說布施是「舍一得萬」,什麼叫舍一得萬?就是一本萬利嘛,你施捨出去的是一個,得到的一萬個,這叫做因小果大,春天下一粒種,秋天收萬顆籽。布施的道理就是這樣。

第三條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修清凈的行。合法夫妻以外的淫穢行為叫邪淫。合法夫妻非時非地行淫也是邪淫,這要特別注意。什麼是非時?大致說來,凡有損對方身心健康的時間(如對方有病未愈,或生理因素等,)凡屬菩薩及一切賢聖善神誕忌日等,叫非時。什麼叫非地?如郊野露地,神廟佛寺等地,叫非地。詳見《壽康寶鑒》一書。人無邪淫,心則易凈。

不綺語而說樸直的真摯的有益的語言。我們給別人講的語言都是有益於別人的身心,使別人受益,這樣你內心清凈了,自己也種了善因,別人也得到了好處了,這就是口業四種,我們把它改變過來,不造惡而行善就可以等到很多好處,自己在談話中就種了很多功德。

另外意念上的三業,第一是我們不貪五欲:財、色、名、食、睡,我們不去貪求這些東西,我們認清楚這些東西會使自己造罪業,使自己種地獄因。「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都是拖我們下地獄的啊!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就自然會遠離五欲它就害不到我們。這樣我們的貪慾自然會減少,這是對治貪慾。

第二是對治瞋恨心,就應該修慈悲觀。慈悲觀就是建立在一切眾生都和我有密切的關係,進一步我們認識到人我一體的道理,你才會培養出同體大悲的思想。因為一切眾生同我們一樣,無始以來在六道裡頭轉來轉去,他們與我們都有父母等六親眷屬的關係,只不過你迷在裡頭不曉得,你哪一天開悟了你就會明白,這些眾生在過去生中和我們都有很深很密切的關係,在無量的未來時間裡,他們惡業滿了也會得人身,他也可以聞佛法,修菩薩行而最後成佛。從未來來看他們都是未來的菩薩,未來的諸佛。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當然就不敢起瞋恨心,就要豎立慈悲觀,用慈悲觀來看待一切眾生,這也是修忍辱波羅密的一個根本觀點。不建立這個觀點,忍辱就沒有基礎。

對治愚痴就要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所生,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消滅,一切都決定於因緣,也就是一切脫不了三世因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作那些愚痴的事情,用因緣觀來看待問題,比如人人都喜歡的金錢財富,這還是因緣問題,所以說人生有幾種東西,比如金錢,強盜搶得起走,但是你帶不起走,臨命終時一個錢也帶不起走。《參考消息》上刊凳的一個美國人叫湯姆遜,他有很多財富,他要死了,在臨命終時,要律師給他做個證明並留下遺囑:他死了之後,要求把這些錢取出來放在棺材裡面,他的墳墓用鋼筋混凝土來修造,並請兩個保安來守墳墓。這個就叫愚痴!當然這個人不是沒有文化,但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愚痴,因為他不相信因緣觀,金錢是不能用這種方法帶走的,你硬要帶走,就是下世再能投胎變人但你迷了,你怎麼能知道你的墳在何處?這是不可能的事嘛。

有一種東西,強盜搶不起走,你也帶不起走的就是知識,學問,你死了一個都帶不起走。還有一種東西是強盜搶不起走,你必然要帶起走的,那就是你所造的善業,惡業。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它是緊緊地跟隨你走,也可以說它是支配你往那裡走,你死了以後到那裡?是業力支配啊!所以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很重要啊!萬般就是一切東西,包括金錢,親屬種種,將不去就是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你造的善業,惡業緊緊地跟著你,這不是你願不願帶的問題,你甩都甩不脫。我們能夠建立因緣觀,就不會幹這種愚痴的事情了,以上就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具體內容。

第三句話是自凈其意,自是自己,凈是凈化其意就是指的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妄念。常住本心是清凈的,用不著你去凈化它,而妄想、執著就是我們學佛的最大障礙,所以清除妄念是學佛首要解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對治妄想執著,你能把妄想執著解決了消除了就對了。所以叫「妄去真顯」,妄想消除了真心就顯露了,我們說念佛法門叫我們念一句佛的名號,這叫做以妄治妄,你一直念下去,念到底最後就對了,明白什麼?明白「原來彌陀念彌陀」,明白念佛的心就是佛,真心就顯露了,這就說明妄去真顯,其他的一切法門也都是一樣的。

以上是對這三句偈語作了個簡單說明。下面就想分析一下這一首偈語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綱領。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綱領。人道天道,要想保持得人身,或者得升天道去享福,必須遵循這兩條綱領。不修,保不倒人身,不修,更不會升到天上,所以說這兩條是做人的基礎,學佛就是學做人啊!人做好了才能夠談學佛,如果做人都有問題的人,根本不配談學佛,學佛也不相應,這個問題是作不了假的,你說的一套,做的一套,陰倒幹壞事,表面裝好人,那不行啊!

但是,光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出不倒輪迴,只能說你是一個世間的善人,因為你僅僅限於修的世間的善法,你得的果報也就是享人天福報,在人道天道享福。這是第一類,人天乘的人就是修的這兩句話。

第二類,「諸惡莫作,自凈其意。」這兩句是聲聞、緣覺修行的綱領。聲聞、緣覺,戒行精嚴,如果這點作不到,他就不可能獨善其身,他正因為戒行精嚴,自己身心清凈了,他才能夠自凈其意,把妄念清除了,所以他們修持各種各樣的凈化自己內心的種種法門。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好多人都是修三十七道品。在現在來說修凈土,修禪宗,修密宗都是修自凈其意的好方法,當然修得好就可以通過這個方法去掉自己的妄想執著。業障清除了,智慧就開發了,就達到自凈其意。比如念佛的就達到了一心不亂,參禪的就達到了明心見性,這就達到了自凈其意的境界,這個境界達到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輪迴,就可以證得聲聞、緣覺的果位。因為他能自凈其意,他種了了生死出輪迴的因,與前一種就不同了。他種的出世之因,就會得出世的果報,他就會超出三界了,他就不會到人道,天道來受果報,就是聲聞、緣覺的果位。這是第二類聲聞、緣覺的修行綱領。

第三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個就是菩薩乘修行的綱領。菩薩與二乘就不同了,他就多了一條眾善奉行,眾善奉行就是自利利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發菩提心,就是用出世的精神來辦入世的事業。什麼叫出世精神?這出世精神概括起來就是「無我」。什麼叫入世事業,概括起來就是「利他」,所以「無我利他」就是菩薩精神,菩薩精神就是福慧雙修,所以這三句就概括了修福修慧,概括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概括了自利利他,這三句話做圓滿了就成佛,這修菩薩行就是種成佛的因,所以也叫種的菩提因,最後成佛就成菩提果了。

我們看這短短的三句話就包括了五乘修行的綱領。佛法這麼妙啊,我們可細心領會,語言這麼簡單,內容這麼豐富。

下面我們談一下這首偈頌是我們四眾弟子必須修行的綱領。首先我們說學佛先學作人。太虛大師說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目前有些人天天跑廟,燒香,拜佛,希望發財,甚至於希望賭博得勝,希望炒股能賺錢。這種人佛菩薩會不會保佑?如果這樣都會得保佑了,那把佛菩薩說「歪」了!你要想得財富,應該尋正道,因該按因果規律辦事,那麼你就應當把你的財富拿來布施,拿來救濟,你一個人,你一家人吃喝玩樂,窮奢極欲,還要更發財來滿足你的貪慾,這可能嗎?這個符合因果規律嗎?決不可能,佛是覺悟了的人,佛不是神,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修成的,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覺悟了就是佛,迷就是眾生,我們雖然迷著,但我們的自性是佛啊,我們的自性本沒有失啊。所以,我們去掉了妄想執著,我們就可以成佛,學佛是很平常的事,並不是神秘的事情,人人都該學佛,人人都可以學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這個道理必須明白,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佛陀是希望大家都成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往生凈土,在這所大學裡學習,通過去掉我們的種種貪瞋痴,然後精進學佛,最後人人都達到佛的境界。所以很清楚,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的思想,言論,行為,也就是以佛為師,佛就是我們的導師。在我們這個世界,佛滅度了,我們要以戒為師,這個七佛通戒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綱領。我們的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從這個七佛通戒的基楚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要以戒為師,你才能由迷返覺,你才能去妄顯真,你才能由凡夫進入聖人的領域,凡夫是不覺,二乘聖人是自覺,但是不覺他,因為他沒有眾善奉行,而菩薩是自覺覺他,但是覺行還未圓滿。所以,學菩薩修行是種菩提因,最後的果報就是成佛。

佛法是指導人生,指導生活,佛法是面向現實的,佛法絕不是迷信,佛法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但高出於世間,這個覺字就是高出世間,如果與世俗同流合污那就不叫佛法了,佛法給人信心,給人力量,佛法引導人走一條利己利人,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是做人的準則,也是佛法的基礎。所以,不能把他看得很尋常啊!唐代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公案。白居易是唐代很有名的一位詩人,學者,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當年在杭州當刺史的時候,他就很仰慕鳥巢禪師的大名,他就專門去在拜訪鳥巢禪師,想向他請教佛法。這位鳥巢禪師沒有住廟子,他在一棵大樹上居住,所以人家就叫他叫「鳥巢禪師」,他住處象鳥窩一樣。鳥巢禪師他是很有境界的人,白居易一見到禪師就說:「禪師啊,你住得那麼高,在樹子上這太危險嘛!」禪師說:「我倒不危險,你才危險,因為你在做官,高官必險嘛!」白居易又問禪師:「什麼是佛法的要領呢?」禪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你這兩句話,三歲兒童都知道。」鳥巢禪師說:「三歲兒童雖曉得,八十老翁還做不到啊。」

這就是佛法的要領,學佛的下手處。我們要學佛,必須要遵守這兩條做人的基本準則。這「善」與「惡」的標準是什麼?從佛法的觀點來說,利人就是善,人己兩利,我們作的事又利人又利己,你這樣作了有利於你現在,你也得到利益了,別人也得到利益了,又有利於你的下一世,因為你種了善因嘛,你當然就會得到善報,這是一類。還有能夠進一步的做到損己利人,自己受損害希望人家得到利益,為了成全人,自己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個看起來,現在他吃了點虧,但是,這種人受到社會的尊敬,他感化了很多人,那就是功德啊。從現實來看,從未來看這種人當然就很了不得啊,能夠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他種了這個善因啊,他未來的善報當然會很大。什麼是惡,你損害別人的生命,財產,名譽,地位,種種利益,當然人家受害了,你也脫不了手,是遲早的問題,國法不容許,輿論要譴責你,因果更不會饒恕你。

我們再來分析,這種人損人而並不能利己,比如說毀謗別人,造謠誣衊別人,別人當然受了損失,你也得不到利益。從現在說,別人把你看破了,不會對你這個人再有好感和信任。從未來看,你種了惡因,未來受一定的果報,這是損人而不利己。

還有一類,損人而利己,比如強盜,別人的財物你拿來據為己有,你得到利益了,你發財了。從現實來看,既然種下盜竊的因,必定難逃貧窮困苦的果報!

所以說損人來利己的,不論從現實,未來看都是要受惡報的。前面說了十善十惡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而六道輪迴正是十善十惡的果報。因為你既然種了因,就必然會有果,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果報身,就是來受果報的,你種了十善十惡的因,當然就會在六道輪迴里受果報,比如說善道來說,上品的善就生天道,中品的善就生人道,下品的善就生阿修羅道,這就是三善道。惡報來說,上品十惡,墮地獄道,中品十惡,墮鋨鬼道,下品十惡,墮畜牲道。

這個就是善惡業因與六道輪迴的關係,非常這清楚的。下面想再談一下「自凈其意」這句偈語,看來很簡單,實際這四個字就是佛所說的一切心地法門的要領。佛法叫心地法門,就是對治我們的妄心,也就是凈化我們自己的妄想,本來眾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但是妄想執著就不能證得。所以,佛出世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去掉妄想執著,讓我們恢複本來面目。從哪裡下手?就是從自凈其意下手。所以佛經上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一切佛法人人都本來具足,也不是佛給我們的,本來具足,但是妄想執著把他蒙蔽了就不能證得,如果你到心外去求法,那叫外道啊,這叫做舍父逃走。我們本來就是佛的兒子,佛就是大法王啊,你不在佛那裡求法,你跑到外面去,也就是人人都有一顆衣里明珠,這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你身上有夜明珠卻跑到外面去討口,這就叫舍父逃走,捨棄自己的父親到外邊去討口,不曉得衣里有顆明珠,你就不曉得自心是佛,是心可以作佛。所以,自凈其意就是我們學佛的下手處,說簡單一點就是「去妄」,就是去妄心。真心就如一面寶鏡一樣,這個寶鏡的功能能夠照天照地,無所不照,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與如來是一樣的,具有如來那種五眼六通,三身,四智都齊全的。那為什麼我們拿不出來呢?這就是妄想執著,就像一面鏡子被厚厚的塵垢蓋著一樣,當然他的功能就顯不出來。學佛就是從自凈其意下手,就是從去妄心下手。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的時候,就留下兩首很著名的偈頌。弘忍大師當時準備傳法的時候(傳衣缽)的時候,就叫他的弟子們,各人寫一首偈頌來他看,誰開悟了,就把衣缽傳給誰。神秀大師是很了不起的人,出家以前就是很有名的學者。出家後是寺院的首座。神秀大師就寫了一首偈語,他這首偈語是:「身是菩提樹」我們這個身體就象菩提樹一樣,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當年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這個樹子就代表覺悟。「心如明鏡台」我們這個心就像一面寶鏡一樣。「時時勤拂拭」就是時時刻刻的擦拭它。「勿使惹塵埃」就是不要讓寶鏡染上塵埃。五祖大師認為他沒有開悟,沒把衣缽傳給它。當時六祖惠能大師也提出一首偈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兩首偈頌不同在哪裡呢?神秀大師的偈頌是說的凈化自心的方法,自凈其意的方法,這是修持的方法。惠能大師的偈頌說的是妄去真顯的境界,就是已經把妄心去掉了,真心顯露了的境界,也就是開悟了的境界,所以,這兩首偈頌,一首講的是去妄,一首講的是顯真,我們不能認為神秀大師當時沒有得到衣缽,他的偈頌就不好,不能這樣看,這首偈頌倒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依教奉行的,我們就要做這個工作,時時勤拂拭,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消除乾淨,把寶鏡上的法規塵垢去掉,這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因為妄心不去,真心就無法顯露。所以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能夠把念頭消滅了,打死就是消滅掉,什麼念頭?妄想、執著。許汝法身活,就是法身顯露,法身就是常住真心。

凈土法門是攝心念佛,這一句佛號就是最好的凈化劉,凈化我們的妄心,所以古人說:「投清珠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就是比喻把一顆顆清水珠投到渾濁的污水中,渾濁的水就會被澄清。「投佛號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就是把一句佛號放到混亂煩惱的心裡頭,混亂煩惱的心就逐漸消除了,亂心消除了,真心就顯露了,真心就是佛性啊。所以,我們修凈土法門的人,應該把這個偈語作為我們做人修行的綱領,因為這首偈語是持戒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也是福慧雙修的綱領,自凈其意就是修智慧,眾善奉行就是培福德,所以這首偈語我們修凈土法門的人應該依教奉行,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了度眾生而往生凈土,為了度眾生而成佛。這就是按七佛通戒偈修行。

今天提出這首偈頌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勉勵。

日波益西仁波切關於戒律的開示

修行人一定要小心護持戒律,犯戒是很嚴重和可怕的事。假如有人犯了(根本)戒,他的金剛兄弟就不可以跟他說話、不能一起吃東西、甚至連犯戒的人的影子也不要接觸到。不過犯了密乘戒後只要發自內心地醒悟自己犯錯了,並在三年內真誠懺悔,修大禮拜、金剛薩埵等仍然可以還復清凈。如果過了三年,則很難懺悔,即使懺悔清凈,也不能重新灌頂了。

犯戒的人會受到各種惡報,還要墮落至地獄之中最痛苦的金剛地獄。犯戒的人不單自己受罪,他的上師也會因受污染的連累而遭遇各種違緣。現在有很多大活佛上師都有各種大違緣,染了重病或去世等,除了因為眾生殺業太重外,另一原因就是受弟子犯戒的影響。

要尊敬上師。違背上師的話,或者說某些世間的事情上師不懂而不該管,已是犯戒。須知上師、活佛雖然是有人的皮膚和樣子,但內里其實就是佛菩薩,弟子絕不能說有什麼事上師不可以過問。

金剛兄弟間的和睦也很重要。如果金剛兄弟爭吵就是犯戒了,要立即懺悔。不單是同一時間地點受傳法灌頂的是金剛兄弟,同一上師的就是金剛兄弟。比如說我在深圳為你們灌頂傳法後,你們跟我在成都的弟子也是金剛兄弟。如果深圳的弟子跟成都的弟子吵架就是犯戒了。因此你們一定要小心留意不要犯戒。

關於持戒的開示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一) 戒律的重要

修行第一步就是要持戒。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深重,如果不先斷除自己的惡緣,根本沒有辦法真正圓滿地進入佛道。

  許多人往往錯誤地以為戒律是一種束縛,用一種煩惱的心來對待佛的戒律,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戒律其實是佛對我們無明眾生一種最好的保護。持皈依戒可以保護我們避免三惡道,持五戒可以保護我們得到人身,持羅漢戒(解脫戒)可以保護我們脫離輪迴,持菩薩戒可以保護我們圓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因此,我們應當用歡喜心來受持佛陀的每一條戒律。戒律給了我們取捨的方向,讓我們不再造業,而能迅速地圓滿福慧資糧。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這不僅是顯乘,密乘亦復如此。

  有人認為密乘只注重實修,不注重戒律。這是極不正確說法。不守戒而修很多法,就好比在甘露中加入毒藥,最終只能墮落。

  也有人自以為是密乘行者,就可以仿效證悟的瑜伽行者的種種不可思議的行持。實際上自己連小乘的戒律都做不到,只不過以此為自己的習氣找借口而己。仿效瑜伽行者的作法,你應當自問是否具備瑜伽行者的能力。否則,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只會把自己送進金剛地獄。正如密勒日巴所說:「獅子跳躍的地方,兔子不自量力地跟著去跳的話,一定會摔死的。」

  密乘行者不僅持戒,而且比顯乘更嚴格。

(二) 持戒的功德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戒和世間的善行有很多差別,平常的善行你只有去做了才有功德,不做就沒有。而你得到戒體之後,只要不犯戒,即便吃飯、睡覺也一樣在增長功德,因為你有持戒的功德。

在西藏薩迦派傳承中,有幾位特別德高望眾、戒律清凈的比丘作為專門的傳戒堪布。除了傳戒堪布以外,任何活佛、堪布、僧人都無權傳授比丘戒。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為了保持戒律傳承的清凈。也正是這種嚴格的傳戒方式,保證了薩迦僧人的質量。過去在西藏經常有人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來找傳戒堪布求戒,因為傳戒堪布不是容易找,所以在找的過程就考驗你是否有持戒的堅定心。找到傳戒堪布之後,他並不馬上給你授戒,而是講述戒律和持戒的功德之後才給你受戒。這樣,由於求戒的心很殷重,授戒師又是戒律清凈,授戒也是依照儀軌如法的授戒,所以能得到清凈的戒體。

佛陀曾經說過:「有戒的地方就有光明,有戒的地方就等於有我在。」如法守戒是令上師以及諸佛菩薩歡喜之事,所以易得上師本尊的加持。再者,戒律清凈的人,他的心會感到安穩,所以容易與上師相應。一個人一生守戒清凈,心常安穩,故臨終時遠離怖畏。遠離三惡道。

  守戒清凈之人,由於具足功德及得空行護法的護持,能排除違緣,常遇順緣,所以世出世間事業皆得成就。

(三) 三昧耶戒的功德

如果我們能夠如法地守護對上師的三昧耶戒,那麼即便是即身成就都不會有任何問題,更不用說其它現世的安樂了。如果能夠守戒清凈,即使這一世未能勤修,無法即身成就,中陰身時也可得上師的加持往生上師凈土。最下根器亦能在來生得善緣,遇到具德上師繼續修習。按密典所說,受上師的灌頂之後,只要不破三昧耶戒,最慢也能在七世之內成就。

(四) 破戒的過失

  正因為持戒有無量的功德,所以犯戒也就有無量的過患。譬如說受不殺戒的人和沒受不殺戒的人同樣殺了一條生命,果報卻完全不一樣。後者,殺了它,你欠了它一條命,但前者的果報則大不一樣,除了還命的報外,還要加上破戒的罪報。破戒也就是說你對諸佛菩薩、空行護法以及法界眾生說了欺誑語,因為原來你當諸佛的面前發誓,再不殺任何一個法界眾生,而今又去做了,這樣的債如何能還得清呢?

  許多人犯戒之後往往不知發露懺悔,以為沒人知道沒關係,這是十分愚痴的想法。所以犯戒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懺悔。

(五) 破密乘戒的過患

  破三昧耶戒的果報就是金剛地獄。許多人以為這是方便之說。這種觀點是絕對錯誤的!大乘了義的經典云:對一初發心的菩薩(因地的菩薩)起一念嗔心的果報將是在地獄中受苦一劫的時間。具德的金剛上師不僅發了大菩提心而且了悟空性。更何況對我們具有無比的恩德。所以傷害金剛上師的果報比傷害初發心的菩薩的果報不知要重多少倍。

  大恩上師發大悲心,以種種方便善巧引導我們,使我們末法眾生有機會脫離生死苦海。上師是傳佛陀真正的心印者,是我們真正的法身父母,能令我們即身了悟空性者,所以上師的教法與佛陀親自來傳授是一樣的。上師對我們更有直接攝受的恩情,如果不是上師的慈悲,顯出凡夫之相,我等末法的眾生如何能得度。所以經云:上師的恩遠遠超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知念恩已經有無量罪過,對具有如此大恩的上師加以輕毀,如何不墮金剛地獄呢?

(六) 當前應特別注意的幾點

1、 金剛兄弟之間務必要團結。

  犯戒往往都是從金剛兄弟之間的矛盾開始的。金剛兄弟一矛盾,慢慢就會擾亂上師的心。凡夫都難免有缺點和錯誤,但我們大乘的行者發心利益一切有情,可是你連自己的金剛兄弟都容納不下,說要廣度有情不是口頭革命嗎?當然,凡夫在一起,有矛盾是難免的,有意見當面提都沒有關係,有什麼話大家互相談心,都是金剛兄弟,有什麼不能溝通的。如果彼此確實解決不了,也可以對上師講。最怕的是互相在背後攻擊,這是世間小人的卑劣行當!我們會供道歌每次都念「性命相連金剛兄弟眾」,這是什麼意思?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更廣義來講,金剛兄弟應當包括一切密乘弟子。不管任何宗派,我們都應當隨喜讚歎他們,不要說我的法門好,你的法門不好,我的上師高你的上師低,我的本尊高你的本尊低之類的話。應當互相包容隨喜讚歎,這樣佛法才有可能興盛。

2、 不要到處跑,不要到處求法。

  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有時間和精力修很多法。密乘成就的關鍵是你對上師的信心,而不是你皈依多少上師,灌了多少頂,接了多少個法。任何一位真正具德的金剛上師,都是釋迦佛心印的持有者。你只要對他有信心,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將來都會有所成就。反過來,你沒有信心,即便把全西藏的大成就者拜過來,還是會覺得不滿足,還是覺得你最了不起。所以,到處跑正說明對上師的信心不堅定。

  這幾年來,我見了太多的「灌頂愛好者」了,他們最終結果除了退失對上師的信心,犯密乘戒之外,沒有其它的結果。求法不修法,這本身就已經不如法了。你不修法,當初為什麼要接法呢?這不是在欺騙上師么?

3、 對上師傳的法如法的修持。

  對上師所傳的法要不增不減地修持,有些人往往會覺得這個地方麻煩,所以東加一點,西減一點。這已經違背了密乘戒了。對上師傳的法要每天都不間斷地修,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念一遍,以保證不斷傳承。

4、 如果你對上師有什麼想法,對上師直說,這不算犯戒的行為。

  反過來,你把我種想法存在心裡不知對治,那是真正犯戒的行為。當然,這並不是要你故意挑上師的毛病,而是說你對上師所做所行有想不通之處或者認為不妥當,可以直接問上師。對於上師所傳的法,也是一樣的。把你心裡的想法對上師講,這都沒有關係。密乘講的是直心不二。

5、 遠離破戒之人。

  應當遠離之人不遠離,最終只會傷害自己而已,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講過許多。

問:八關齋戒應如何如法受持?

答:第一次受八關齋戒時,應先找到持有八關齋戒傳承和戒體,並具有傳法資格的上師或法師求受。受戒前應先至誠懺悔、發心、恭敬供養,然後至誠求戒。受戒時不論授戒師是否具足功德,都應堅信授戒師就是佛,不應觀察他的任何過失,這是得戒的關鍵。第二次以後受八關齋戒時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比較容易犯的就是綺語。所以一般人為了保證持戒清凈,都持禁語。行者如果感到自己的福德資糧不夠應常持此戒。一般修觀音法門的行者都必須持此戒。

問:受密乘戒是否必須先受顯乘戒?

答:顯乘是密乘的基礎。同樣,顯乘戒律亦是密乘戒的基礎。從廣義的角度上講密乘戒包括了顯乘戒,就象大乘的菩薩戒包括了小乘的別解脫戒一樣。真正標準的密乘行者應當是: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薩戒,密持金剛乘戒。

問:灌頂時受何種戒律?

答:不同的灌頂有不同誓言,比如結緣灌頂就不用受什麼誓言。而不共前行、本尊四級灌頂以及無上密部心髓法要灌頂所應受的誓言都各各不同 。這種誓言就稱為三昧耶戒。這些戒律,在灌頂時上師自會詳說。

問:如果不是故意而是由於自己對戒律的不了解而違反了戒律是否一樣算犯戒?

答:法律絕不會因為你無知違犯判你無罪。佛曾經說過犯戒主要有四種原因:

1、對戒律持有輕毀之心明知而犯;

  2、放逸而犯;

  3、煩惱習氣熾盛而犯;

  4、由於自己的無知而犯。

  其中以第一種原因為最重,第四種雖然比前三種輕但一樣算是犯戒。光受戒而不好好學戒本身就不如法,受戒之前應當先好好學戒,先恆量自己能否受持再去受戒。受戒之後更應當把戒律的開遮持犯牢記在心,一有違反馬上懺悔。糊裡糊塗是難免會出錯的。

問:什麼樣的密乘行者算持戒清凈?

答:佛言:有兩種人名為持戒清凈,一種是從不犯戒的人;另一種是犯戒之後能發大慚愧心懺悔還凈之人。

一個密乘行者他如果自皈依之後,能夠遵照上師的教導毫無違背地去行,若有違背亦能隨時隨地發露懺悔,絲毫未曾擾亂上師的身、口、意,這樣的行者可以說是持戒清凈的密乘行者。

真正要做到持戒清凈必須要了悟法性,一切境界不取不舍,既無能持亦無所持,念而無念,修而無修,證而無證,是名真正持戒清凈者。

問:證悟的人還有沒有戒律?

答:前面已經提到,要持戒清凈必須了悟法性。

  持戒究竟的目的就是為了凈化煩惱,如是圓滿地證悟自性。持戒是一種方便,為持戒而持戒是不對的。如《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在未證悟之前,持戒對我們來說是絕對重要,我們應當先舍非法,牢牢把握住正知正念。就象我們未到達彼岸之前,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到處彼岸後,你如果還背著船走,這不是另一種愚痴嗎?當你證悟了一切的善惡,好壞,你我都法爾平等,也就無所謂持與不持。

口業之過——妙祥和尚開示

作者:上妙下祥法師開示   

  時間:二○○一年十一月初八上午。

  地點:海城大悲寺

  緣起:對寺院的僧眾所開示。是針對很多學佛人、包括僧人對當前,很多僧人或者寺院說三道四,而犯下口業而開示的。特別是常年護持大悲寺或者經常來大悲寺的居士,經常議論其他寺院及僧眾如何如何,同時也針對在大悲寺修行的常住僧人,而開示的。雖然嚴格持了佛陀戒律,精進的修行等,但不能貢高我慢,產生我執上的分別,而說僧之過……

  本文由大連親蓮師兄,根據錄音發心整理。

--------------------------------------------------------------------------------

  《說僧過惡犯大重罪》早就應該學這個了。因為這個問題很容易犯的。這個不光是僧人容易犯,沙彌也犯,而且有很多的居士也犯。什麼原因犯呢?由於不懂,不是他故意想犯的,就是平時的習性造成的。說僧過惡,即說僧的過失和惡性,由此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有的人還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前幾天有位居士說這本書是別有用心,他心裡非常不平,並不是說他不想好或反對什麼,而是由於他的正見不足,而且不知道法的真相。所以他認為這個書不正確,他是從世間法來看的,並不理解佛的真義。所以這個問題很容易導致犯過失,而且這種過失一旦造成了,你修了多少天都不如一念正確。說僧過惡是很容易墮落的。我們大家的修行,很容易犯口業,這個口業不光是你們犯,我們有時候心裡稍稍不平,或者就算善意說了口言,也造業的。

  這所謂的善意是什麼意思呢?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嗔恨心,事實上你說出來本身就帶有嗔恨心了,只不過是微細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覺得沒有起心動念,或者你沒有說什麼,但是這句話你只要想說出口,在你微細的種子里已經起變化了。我們不知道,我們以為自己腦子裡的粗妄想所說出來的叫做心動,但是你不知道,不用說你把話說出來,就是你寫出來、想出來就已經是再造業了,何況再從口裡出來。你想能不造業么?話從哪裡生出來的?它得有個出路吧?這句話怎麼生出來的?為什麼外界演給你看?為什麼你眼睛的六根能看到?為什麼到你的心裡不能吸收?而且往往又通過你心裡說出來?這個已經是我們起心動念了,我們以為是正常的,實際上墮落已經開始了。

  這個微細的變化只有菩薩、羅漢才能看到,我們很難看到這些東西。因為我們看不到不等於沒有,所以起了一念的錯覺、一念的噁心,我們都會馬上天地灰暗。包括甚至退道心一起,馬上就天地灰暗。

  就算這個事情不是你的,是別人的,你思維一下別人怎麼會起這樣的心呢?就在你這樣思維的同時,你也同樣地跟著起了變化——天地昏暗,甚至地獄現前。只不過我們的粗妄想,不具備天眼通、慧眼通,所以我們不知道。但是,不知道不等於就沒有啊!等我們知道的時候早就晚了!你什麼理都講不了了,跟誰講去?所以千萬要注意這一點。惡語最傷人,一個傷他人,一個傷自己,特別是對方的事情。比如說有人犯了一個過失,我們去說,至於對方有沒有受損失暫時放在一邊,僅僅你想說的這一念就像人把斧子往空中扔,這斧子能砸到虛空嗎?能把虛空破掉嗎?破不掉。而且最終這個斧子還得落下來,從哪裡扔的還得落到哪裡去,還得砸你。又像人仰天吐口水,你吐出去的口水它不會被粘在天上,還得落下來,這是自作自受的。你想想,多厲害的事情啊!不光是佛法不允許這樣做,就是世間法也不許這樣做,世間教人隱惡揚善。少說別人的過失。過去有個人,他同別人一起開會時,有人提出一個關於其他人隱私的問題,雖然大家集在一起開會,當時這個人就制止了這種說法。因為一個人隱私的問題,只能個別地去解決,如果在公眾的場合,一旦提出來了,本來有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你提出了一種攻勢,說了一些別人的隱私,讓所有人都知道,你叫這個人怎麼活呢?第一,會把他本人的名譽毀壞,而很難再活下去,第二,等到說完他,我們的心已經變壞了。等到說完它的時候,後來這個人就制止大家,咱們討論點別的事,就說這件事情我們沒有看到,不要亂說。就這一念的好心,結果怎麼樣了,大家馬上止口不言了。咱不說別人有什麼感想,對方確實是永遠地感謝他,至於他知不知道,那是另外一回事兒。後來大家有的出國了,有的在國內的也非常惦記她。一念好心做功德無量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能造口業,口業不能造,說僧過惡就更不能造了。

  就是世間法都不允許我們造口業,比如說有的人行為不軌,道德不好,有時候看到了,就得裝著看不著似的。你要有起心動念也不行,它也污染你的那個心,不由自主地你就墮落到他的情趣里去了,你要是起心動念在那裡分別好壞,弄不好你就墮落那裡去了,這樣都不行。何況我們看完了以後起分別,再說好說壞,我們的心就已經開始變化了。不是外境變化了,是我們的心變化了,是我們修行當中最大的一個忌諱。本來修得挺好,很努力,但是由於嘴不好,說了別人的過失,別人還沒有怎麼樣,我們的心先變壞了,這時我們就吃了大虧。不是大家願意說,而是大家由於沒有勤學正法,不知道這一關。過去古人絕對不讓揭發人家的隱私,或是揭發別人的過失,都要隱惡揚善,扶正不一定要破邪。你只要稱讚好的方面,那個邪氣就站不住了。你有時候又想扶正又想說出不足的地方,反而造成另一種麻煩。因為我們還是凡夫,弄不好就被說話這種嗔恨心所代替,所以說僧眾的過惡是非常大的,佛講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身造口事,口業最重,我們很難止語,不說話,這個很難。因為我們平時不知道止語的功德。都以為說話很正常,成天活著不說話能行?那不悶死了?再說我說話也沒說什麼過分的東西。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出來。每句話都有它的過失,張口就有過失。你說好說壞都有過失,有時候不說出來才是真正的好。比如你說好話的時候,能不起心動念嗎?這個東西太好了,你這件事做的真好,你說好了能不起心動念嗎?你不說好,你的心非常地平和,而且反而是一種真正的好,心好才是真正的好。而且能達到無漏,你這個好雖然稱讚了一些事情,能起到一些好的效果,但畢竟是有漏的好。所以我說的意思是大家盡量往真正的好上去使勁兒。一定要心好,要無漏。好話都有一定的漏洞,說多了以後,當我們閉關了、以後止語了,才知道我們平時說話都在喋喋不休,就好話有時候也是沒完沒了地重複,滿足自己的想法和慾望在講話,並不真實。所以說這個好話,都起心動念,都會有漏的,何況我們說惡話呢?惡話不光有漏,而且它首先污染我們的心。說一遍就等於又往種識里種一遍。種了一遍以後, 馬上就開始一天一天地加深,半個月以後你如果不懺悔不拔出去,他就深得最後很難拔出去了,就這麼厲害啊!

  為什麼我們總是輪迴?總是修道,總是不精進?打打坐,修點兒禪定,怎麼沒有太大的反應呢?有時候你剛修完禪定,張口幾句話,「咣咣咣… …」都漏出去了,就這麼漏出去了。等你說慣口以後,禪定的時候,剛想定下來,快要證得無漏的時候,突然你的惡口——禪宗的「漏」馬上就現前。那時候你想不說也不好使了,因為你的惡語已經說慣嘴了,到那時就已經形成了這個漏洞,生起了這個法,順著你的那個漏斗全漏出去了!那時候你想控制它,你想抓、你想咬牙,用什麼定力都不好使了,你痛苦萬分啊!本來馬上就可以了脫生死的事情,甚至馬上就可以證到某一個境界問題的時候,你按都按不住它。打一個不好聽的比喻,好比你想上廁所,腎臟又不好,褲子當下就濕了,你想咬牙都不好使,它也往外出,它可不容你控制的。但是你要是腎臟好,這種現象就沒有了。雖然我們有這些不足的地方,但是由於我們不造口業,就不會造成這種狀態的,這也是一樣的。由於我們造了口業了,它已經壞了,而且裡面已經起了一種漏的根了,在那裡擺著,只要你有一點功德,它都給你漏出去。它專門漏你的功德,你有多少東西它就裝多少,像個破口袋似的,你裝多少糧食都會從這個洞一點點漏出去。所以這個口業特別的重,人這一天忍住了,不說什麼閑話,而且能夠心裡放得非常平靜,就算你心裡忍不住,口要是能忍住,也同樣有功德。忍住了以後心裡是暖乎乎的,因為法在那裡。久了以後它逐漸要結果,而功德逐漸地攢滿。如果你有點好處,就說來說去的,剛攢的這麼點好處,慢慢地就消耗沒了,心裡一片空白,一片空虛,所以口業的過惡非常大。一般的口業都這麼大,起心動念都這麼大,何況說僧眾之過,那就更大了。因為僧是三寶呀!什麼是三寶?那是我們的命根,我們的家,就象人回家一樣。比如說想要回家,只要順著這條道直接走就行了,你不但不走,還要刨這條道,說這條道太煩人了,我要給它刨掉,你三刨兩刨,你還能回到家嗎?就像人坐船似的,本來要想渡苦海,你硬要拿個小刀去挖個洞,把船挖個窟窿,覺得好玩兒,挖來挖去,你能渡過苦海嗎?一旦挖穿了,你就會沉沒大海里。所以說僧眾過就這麼厲害。我們現在修行就等於在大海航行一樣,說僧眾過就等於在大海里航行時把船給鑿個窟窿,那能不沉底嗎?有一點洞,都會把你的船毀掉的,何況你再親自去鑿?

  過去有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力,我們都堵不過來,何況你再新造個洞呢?那就更壞了,洞上加洞,那我們能不沉沒嗎?所以說,修行不是別人的事兒,就是自己的事兒。這麼大個事情自己還不注意?就連我們自己為了世間財都得守各種規矩,何況我們為了無上的法財?了脫生死的大事你再不去做,你說不是太傻了嗎?所以大家不要順著自己的習性,說慣的嘴,走慣的腿,嘴要是說慣了,它停不下來呀!「噠噠噠……」沒完沒了,一句話重複來重複去的,別人聽著都覺得太招人煩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起心動念便是輪迴!你說一句話不知道輪迴了多少次,你不說話都輪迴,何況你說話了?說話了以後,那多少念,多少念就是多少輪迴。我們每天都在輪迴之中,每一念不知道輪迴了多少次,甚至幾百次,幾千次,就這一念都這樣,何況我們念念都在起心動念,那不更厲害了嗎?你說話能不用思維嗎,能不去想嗎,能不觀照嗎,你這種觀照不是反觀自觀,而是放逸,是往外觀。往外觀就是起心動念,哪有外?起心動念就是外,不控制嘴就是外,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往外觀,最後你能不輪迴?而且是大輪迴,在哪裡?不是地獄,就是畜生,再就是人,大部分都是。一般說惡口的,特別是謗僧的,主要是在地獄罪,為什麼是地獄罪呢?你謗到根本了,謗到法王那去了,什麼是法王,佛法僧就是法王,是三寶,三寶是佛的化身,你都謗到國王去了,這還了得,就是世間法也不允許。一個普通人如果自稱自己是法王或是罵國王,那國王能不抓你?不殺你頭。把你關監獄裡去?世間法都不允許,何況是佛法。你謗的是法王,更不允許了,絕對不允許。就演算法王能原諒你,法王下面的護法也不會原諒你。所以說口業造業無邊啊!身沾口事,特別是口業。咱們今生能夠出家、能夠學佛,我們首先就得到一個寶貝——少造了很多口業。身、口、意業,特別是口業,我們少造了多少啊!我們今生就應該感到非常地自豪。而且我們非常感謝佛和菩薩,給我們有這麼一次機會讓我們出家修行。我們是大福報人!前生不知有多大的福報見過佛!今生才會這樣子,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機會,一定不要造口業。如果你不造口業,那將來就是佛世。什麼是通往回家的路?不造口業就是回家的路!你不用另外再找一條路了。我想再找一條回家的路,這邊拆路,那邊又修路,你能修到家去嗎?本來挺好的一條路,你硬是在旁邊把這條主要的幹線給拆了,在旁邊再搭一條路,他可能么?所以一邊毀路、一邊造路,不等你造成這條路,就墮落地獄裡去了,結果一事無成。自己造自己毀,你以為你能行嗎?回到剛才佛說不許任何人造口業,就是這樣。就是世間也不允許人造口業。比如鄰居有點什麼惡事,不能出去說。父母的事情不能去講,兄弟的事情也不能講,包括自己孩子的過失都不能講,鄰居、師長、就連村子裡的傻乎乎的人的過惡也不能講。世間法都不能講,包括我們出家了,知道有很多的眾生即是前世的父母、未來的佛,所以所有的眾生都不能講。有人不就講了一句話么?那是現時現報啊,那真嚇人啊!一個鳥叫得不好聽,「呱呱呱」地叫,正好有人在那裡嘮嗑,它卻使勁喊使勁叫的,有位師父聽那隻鳥叫得挺難聽的,就說了這麼一句:「怎麼叫得這麼難聽」。當時我就想制止他,因為我當時在止語呢,用手比劃一下示意他不要說,但是來不及了,剛說完這一句話,那隻鳥「噌」地一下飛走了。等他知道了不應該說的時候,他馬上內心就緩過來了,那已經晚了,鳥永遠會記住你誹謗他,將來非要受果報不可。你以為鳥聽不懂啊?這一下子他就受了教育了,再也不敢說眾生的過失了。確實教育人啊!

勿說他人過失——法王噶瑪巴在《解脫莊嚴寶論》中的開示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翻譯:妙融法師

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言語上的過失。就像印度,有很多毀謗這毀謗那的事,這就是言語上的過失,應該閉上嘴巴,說必要的話,不必要的話就要收口。不可以說無義之言。因為對此生來說,除了讓自己招很多麻煩,令人不歡喜,更會成為來世走入金剛地獄的快捷方式,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好處。

《月燈》云:見他人過失,不可宣說之,如是之行業,得如是果報。

總之,當我們看到有人在講說他人的罪過時,自己要經過仔細的觀察,看看是否有必要說出他人的過錯,在謹慎觀察之後,將適合說的說出,不適合說的不說,如果祇是聽說,我們就跟著說的話,反而會令自己損失。基本上是不需要說他人過錯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他人有罪過,那麼罪過的果報,是必定會來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去說他人的過錯,因為說他人罪過不會更勝於他人所獲得的罪過果報,果報是必至的。也因此我們不需要去道他人過。尤其是,如果只是看外表而說他人過錯的話,會有依人不依法的過失。

達龍卻吉尊者說:「無名迷惑之相未清凈,自性心續亦不能明了,而作計度諸有情善惡,疑恐墮入不見大深淵。」 自己無名的迷惑相,是由愚痴無明而障閉不知,所以說而「無明迷惑之相未清凈」。而「自性心續亦不能明了」是說,雖然未能根本除去無明迷惑相,但是現前上卻有知曉他人心念的神通,也許多少能斷言他人的功德或過失,但是即便這種他心通的神通也沒有。「而作計度諸有情善惡」 自己無明迷惑相還未清凈,或對他人的心念無法明白到底是善是惡,到底是菩薩還是凡夫,自己卻仍去約略的斷定這是善、這是惡。由煩惱主宰而去判斷的話,就會墮入大深淵。說他人過錯,馬上就成為自己生起煩惱、增長煩惱的因與緣,也令他人生起煩惱。而煩惱的因與緣,就是墮入三惡道的因與緣。所以,請不要作殃禍眾生的事,我們本應盡量的去降服自身種種煩惱,不令生起煩惱的,然而,自己的煩惱不但未能息滅調伏,反而更到處說他人的煩惱,這真是非常的不適當。因此,對於各種過失,如果我們不經仔細觀察,而胡亂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話,是很不好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也不是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很不喜歡聽人說他人的罪過、過錯。任何時候,都覺得這種話很吵人。有人來跟我說:「這個人怎麼怎麼了,又那個人如何如何了」,對這些言語一方面我覺得打擾耳根,一方面也覺得無趣。如果類似這些言語一定要對我說的話,說一次就夠了,沒有必要說第二次。一次就已經聽到了,夠了。所以對任何人,我目前還沒有念頭認為某人有過失罪過,不過很難說以後不會越來越糟。這有錯、有過失,等等的執著念頭沒有,總是盡量的去看他人優點,看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我的作法。

因此,在座的僧眾們,你們大多比我學的多,比我年長,比我能幹,比我有經驗,比我有知識,所以先不看我這裡,先看看各位自己,是怎麼樣的,平常是怎麼去看待他人的功德與過失,同樣的,要去說某人的過患時,先想想自己就是那某人,如果有人來批評自己的時候,你自己會怎麼樣?是會生氣還是會笑?以同理心去想,若真這麼去思維的話,之後才會有點(修行)味道了。要不然,平時我們總是向外去修,很少回頭想想自己,不然總是向外修,由自身為主的向外去修菩提心,向外去修他人,卻很少由他人處反轉回來,將眾生的苦返回自身,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感受。因為這種反轉回來的思維很難生起,所以頂多只能盡量的用自心的菩提心力量去對眾生起修,卻無法以眾生的痛苦煩惱,猛力的反轉回來幫助我們自心鍛煉菩提心。也因此,我們的菩提心沒什麼味道,也很軟弱。

來源:《解脫莊嚴寶論》DVD


推薦閱讀:

關於詠雪的詩句
關於28星宿和星盤。
關於女人的精品段子
關於奇門風水(轉)
關於跪膝

TAG:戒律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