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外說孔子

作者簡介:阿爾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賴肖爾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年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哲學系,195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魯國。孔子的出身可能是低等貴族或武士階層,因為他接受了書寫和禮樂等方面的教育。孔子幼年喪父,所以很可能經歷過物質生活的貧困。他以講學為生,帶領門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到一位統治者接受他的學說,將他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但他只獲得過一個小官職,他的政治理想被認為不切實際。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儘管找到一位接受他政治理念的統治者的嘗試失敗了,他仍被尊為老師和學者。他在英文中的名字「Confucius」是漢語中「孔夫子」的拉丁文轉寫。

我們現在了解孔子的主要途徑是《論語》。該書收集了孔子的語錄,由他的弟子,也可能是他弟子的弟子們編撰而成。這些語錄多以「子曰」開頭,隨後是孔子的言論。這些語錄展現出了一個克己、彬彬有禮、樂觀、敏銳、智慧的形象。在一個殘暴與迷信橫行的時代,孔子仁慈、理智、正直,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學生問他關於死亡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學生問他關於侍奉鬼神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把自己描述為傳統的傳承者和捍衛者,而不是革新者。他將商周兩代的早期帝王理想化,奉其為道德典範,尤視周代早期的社會為黃金時代。他從周代典籍中探尋這一黃金時代的秘密。這些典籍和後世的一些文本成了儒家經典,在此後的中國歷史上具有如《聖經》在西方一樣的權威。十三經中的五經如下。

1. 《易經》。卜筮之書,後世學者認為其中含有關於宇宙的形而上真理。

2.《尚書》。上古至東周早期的文獻和言論彙編,部分內容可信。中國傳統觀點認為此書由孔子編纂,是對聖王言行事迹的記錄。

3.《詩經》。收錄周代早期的約300首詩歌。作為一個複雜的文學傳統的代表,該書收錄的這些詩歌包含對愛情、友誼、禮儀、政治的歌詠,其中很多首在後世被賦予了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詮釋。

4.《禮記》。禮儀制度與規則之書。儒家非常重視「禮」,認為禮既可以作為行為規範,也符合自然規律。

5.《春秋》。孔子出生在魯國,此書即是對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魯國所發生大事的簡要記載。中國傳統觀點認為,該書由孔子編纂,體現了孔子對這段時期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價。

孔子關於「君子」的論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君子」是文化上的典範形象,集古代聖人的知識、內在的德與外在的禮於一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講學建立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之上,他希望能結束自己所處時代的混亂局面,回歸周代早期的黃金時代。當有人就政事詢問孔子時,他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倫理中的「五常」即五種倫理關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如果每個人都能履行其社會地位所對應的職責,社會就能實現和諧。孔子認為,社會的安定祥和取決於成員的道德,這可謂基本真理。他的願望是實現社會下至家庭成員個體、上至帝王的完美和諧。

然而,回歸周代早期是不可能的。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從數百個小城邦向幾個諸侯大國的轉變,新的階層出現,舊禮制被廢棄,因此,僅僅強調基本的人際關係是不夠的。孔子的智慧在於用一套新的倫理體系代替舊有的貴族規則,每個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夠實踐這些道德準則。他對周代早期傳統的重新闡釋可以在其「君子」概念中窺見。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君主的兒子」(或貴族),孔子重新定義了「君子」,用來指一個行為高尚,擁有人道、誠實、正直、無私、忠心等內在美德,並且行為舉止合乎禮儀的人。

孔子對「君子」概念的重新定義與英國「紳士」含義的改變並無二致。「紳士」原意為出身貴族的人,後來轉變為指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不過,相比之下,「紳士」在西方仍是很表面化的一種分類,而中國「君子」的內涵更深。孔子認為,倫理道德是內在的本性,真正的君子是向內發現了自身的本性,而這種本性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所以孔子說:「天生德於予。」孔子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描述也遠遠超出了舉止得體的層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常將君子與「小人」或普通民眾相比。君子受過經典教化,能夠發揚「道」,理解道德行為。相反,百姓則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設想的理想政府需要通過對君子的任用來實現,因為君子能夠成為眾人的楷模:「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君子之上還有聖王,同時具備聖德和統治權,德位一體。在孔子看來,周代早期的君王顯然是聖人。他寫道:「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也。

孔子對君子的執著可能是導致他被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和革命者拒斥的原因之一。君子不追逐利益、不參與體力勞動的觀念,與現代需求和平等觀念相互衝突。孔子關於女性的觀點也被認為很落後:女性很難相處,並且站在道德的對立面。而《論語》這部孔子的語錄,幾乎是一部只有男性角色出演的戲劇,他曾悲嘆:「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 摘自《哈佛極簡中國史》

[美] 阿爾伯特·克雷格 著 李陽 譯 




推薦閱讀:

孔子為何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為何名丘字仲尼?父母紀念在尼山野合得子
自利還是利他?就看你的認知停留在哪個層次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喜歡和人爭強鬥狠、總是不服輸,這樣好嗎?
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是復古?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