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好萊塢之路

在中國摸爬滾打20年的羅異太了解中國電影了,因此,當《長城》作為傳奇東方影業第一部中國背景的合拍好萊塢大片開始籌備之時,羅異找到了張藝謀。

羅異是中國電影圈裡的老江湖。這位美國人1995年來到北京,代表滾石唱片先後聯合投資製作了《愛情麻辣燙》《洗澡》《美麗新世界》《走到底》等電影,隨後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娶了中國妻子,成了美國經紀公司CAA中國區總經理。2011年美國電影製作公司傳奇影業成立中國區分公司傳奇東方影業,第二年羅異成為其首席執行官。

張藝謀執導的中美合拍魔幻電影《長城》劇照而張藝謀對於中國和國際電影市場都無需多說,從《紅高粱》贏得新中國第一個世界級電影大獎,到《英雄》與《十面埋伏》作為中國商業電影的開端,再到北京奧運會與杭州G20晚會使其美學獲得官方欽定,他被冠以國師的稱號,曾經被政府、電影市場與民營公司爭奪,現在被好萊塢看好。

傳奇影業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老闆是個怪獸迷,因此想拍一部在長城上打饕餮怪獸的電影。張藝謀接下了這個邀請,但要求對《長城》的電影劇本進行修改,加入更多中國元素。「拍這個片子很像搞國際關係,而我是作為中國的代表。長城是中國精神的象徵,我們在國歌里都唱了長城。長城上的軍隊是什麼面貌的?他們的氣質和形象,他們對犧牲的態度?」張藝謀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這樣的電影可以傳遞中國形象和中國的價值觀。「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不能把它變成藝術電影、批判反思電影,那樣電影就不賣錢了,只能借水行船,寓教於樂。」

在近幾年經歷了與張偉平分道揚鑣,持340萬股高調加盟樂視影業並隨樂視網上市,繳清超生孩子所需700多萬元罰款,操盤多年的《印象中國》被收購持股並變現2.34億元後,如今66歲的張藝謀,延續著自己商業大電影和國家意志的邏輯。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和好萊塢與中國資本不斷融合之際,這部投資成本超過1.5億美元,由馬特·達蒙、景甜、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彭于晏、鹿晗、王俊凱、黃軒、鄭凱等一眾明星出演的好萊塢大片《長城》,有可能會為他的邏輯提供更進一步的可能。

商業大片與國家意志

「中國從來不缺藝術片導演,每年大大小小都能得一些獎,真正缺的是訓練有素的商業電影導演。」張藝謀對本刊表示,「正視消費文化的主流,有的放矢地融入你所要表達的思想含義和情感品味。我不管別人怎麼看,美國商業類型片的元素,決定了《長城》寓教於樂的特點。」

不少人將《英雄》視為中國電影商業時代的開端和張藝謀視覺美學的極致體現。《英雄》那種視覺上的享受也與多年後奧運會和G20峰會的人海視覺效果有相似之處。某種程度上,張藝謀的工具言論,以及《英雄》在國際上獲得的聲望,都在幫助他更進一步地轉變身份。這位擁有民族氣質與國際頭銜的導演身後,是國家希望展現給全世界的形象:大而恢弘的敘事風格,整齊劃一的美學理念。

「我們的任務,就是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這句話是當年張藝謀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解讀,張藝謀同樣將這句話原封不動地用在了今年11月15日《長城》電影發布會上。這也是羅異邀請張藝謀作為《長城》電影導演的原因,在中國沒有誰比張藝謀的作品更有資格代表國家意志。

由張藝謀執導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曾被稱為一場盛會。可能他自己都未必知道,那部著名的《張藝謀的2008》,已經成為國內外很多大公司做項目管理培訓的必備教材,也是不少諮詢公司的必用案例。至今張藝謀沒有看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國內電視轉播版本,開幕式時的恐慌和沮喪留下的陰影太重。

奧運會開幕式上,儘管現場坐了9萬名觀眾,但張藝謀電影導演的身份讓他更加註重電視轉播的效果,因為電視機前有著十幾億觀眾。多年後,主演《長城》的好萊塢演員馬特·達蒙依然對奧運會記憶猶新。「他對環境的設置太棒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時整個場地里的環境和人物都在移動和變化,他依然能用攝像機捕捉到最完美的畫面。」馬特·達蒙對本刊回憶道。

奧運會之後,張藝謀處於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上升期,從那時開始,他被冠以「國師」的稱號,政府、電影市場和民營公司爭先恐後地與他合作。隨後數年,張藝謀先後執導國慶60周年晚會、APEC歡迎晚宴光影秀,以及今年9月份的G20峰會文藝晚會。

另一方面,從2004年開始,張藝謀與合伙人共同開始實景演出創作,製作包括《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以及《又見平遙》等情境體驗劇,參與創作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秦始皇》、上海世博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這些演出背後的製作公司「觀印象」獲益頗多。根據官方介紹,觀印象的主營業務為旅遊文化演出的創作和版權運營,主要收入來源於演出項目製作服務的報酬及演出票房收入分成。截至2014年底,觀印象所有劇目已累積演出超過1.5萬場,觀演人次逾3000萬。2014年,公司營業總收入1.39億元,凈利潤為7400多萬元。2015年7月,經營房地產業務的三湘股份宣布以現金加股權的方式收購觀印象100%的股權,總對價19億元。

財富巨大的演出項目背後,是張藝謀在電影上的相對平淡。奧運會之後,兩年沒有拍片的張藝謀交出了新作品——《三槍拍案驚奇》。電影雖然獲得2.9億元票房,但卻連他自己都承認因為劇本而導致電影「基本掉溝里了」。在《金陵十三釵》上映之後,張藝謀與老搭檔張偉平的矛盾達到了頂點,隨後他高調加盟樂視。

資本的邏輯

近年來中國女演員們在好萊塢電影中「曇花一現」,如此做派是因為好萊塢片商希望以「合拍片」身份拿到43%的中國票房分賬,如果僅僅是進口片,最終只能拿到25%,中國電影急速增長的票房讓他們想要獲取更多利潤。

傳奇東方影業就是為了能夠在中國製作合拍片而生,它在與華誼兄弟無疾而終之後,又與中影達成合作。而總公司傳奇影業則在與華納和NBC的合作間折返,直到今年初,被萬達收購。於是有了傳奇東方影業的最大規模中外合拍片《長城》。

萬達和傳奇影業當然清楚,這部投資高於1.5億美元的大片必須取得遠高於10億元人民幣票房的成績才能回本,因此,《長城》在中國的成功是遠遠不夠的。

傳奇影業給《長城》定下的基調是「給全世界人看的電影」,原因也許來自他們的上一部電影《魔獸》的失敗。「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是羅異對本刊回顧《魔獸》時的唯一評價。《魔獸》電影全球總票房達到了4.3億美元,其中89%的票房來自美國之外的市場。中國是《魔獸》電影的最大票倉,收入達到2.21億美元,超過總票房的一半,與此相反的是,《魔獸》在美國本土的票房僅有4660萬美元。一部總成本為1.6億美元的大片,在刨除各種其他相關費用以及利潤分成之後,共計虧損大約1500萬美元。

儘管失敗了,但《魔獸》讓眾人明顯地意識到世界電影市場的翻轉和變化。「在全球,曾經70%是美國電影市場,如今美國可能也就佔30%,以後中國市場也許佔全球電影市場的70%。」羅異表示,如果《長城》失敗了,可能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就不會有如此規模的中外合拍片了。「我覺得我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這部電影做準備。」

正因此,傳奇影業將《長城》的市場地位指向全球市場,尤其希望它能在美國市場成功。儘管張藝謀在劇本中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但美國製片方為了考慮全球市場也有所堅持,也經常對張藝謀提出「這段故事美國人看不懂」。法國高蒙公司曾經想請張藝謀拍《武則天》,張藝謀在兩年時間裡請了六位作家同時寫武則天的劇本,但最後六個劇本都沒成,高蒙公司對改編成電影沒有信心而不了了之。

「沒有一個導演可以隨心所欲地拍電影,他一定會受到各種制約,在制約中尋找自己堅持的東西。」張藝謀對本刊說道。這次,製片方把《長城》的電影劇本翻譯成中文給張藝謀看,張藝謀修改後又翻譯成英文返還給製片方,來來回回,劇本修改了一年之久,最終成型。

三聯生活周刊:之前為什麼會說《長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走向世界?

張藝謀:之前所有走出國門的嘗試,除了《卧虎藏龍》和《英雄》幾部偶然紅起來的電影之外,好像之後就再也沒什麼聲音了,而那也都是十幾年前的東西了。我們這麼多年的合拍片,實際在電影工業體系里都是輕工業。中國電影在全球得獎不難,但要在全球賣座才是最難的。而像《長城》這樣以全球幾千家幾萬家影院的規模去推廣,還是頭一次,所以這也算是中國電影第一次重工業作品。

三聯生活周刊:但是在中國,拍魔幻風格的電影是有風險的。

張藝謀:電影中的饕餮是中國遠古傳說,但它畢竟是不存在的,所以這一部分是魔幻的,是靠想像的。但我不想呈現像八仙過海那樣玄幻的內容,我認為那樣會走入誤區,非常危險。所以我把整個電影的基調定義在現實主義上,是因為我覺得現實主義才可以給世界建立一個對中國形象的正確認知,真實可信。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中國電影市場和美國電影市場的區別在哪裡?

張藝謀: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文化差異現象。這種文化差異長時間存在著,你在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在北京奧運會和外國團隊合作時,比如設計開幕式上缶的形象,中國團隊把自己覺得很有創意的設計提出來,人家外國團隊搖頭,覺得很落後;外國團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設計圖紙,我一看,不就是直接複製了缶出土文物的圖紙嘛,完全沒有想像力啊。在我們這裡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覺得毫無創意的東西,人家覺得代表著中國。而我們中國現在的設計喜歡加入很多想像力。這很微妙,兩邊就是你往外看我往裡看。

我們的電影觀眾也是這樣。外國人覺得最地道原生的中國文化,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太習以為常了,不滿足。而很多充滿奇幻想像的好萊塢電影其實在全球反響不怎麼樣,但進入中國市場,我們就覺得很洋氣很酷炫,覺得好。中國和外國觀眾是在兩個環境下成長的,見識的多少不同,不只是藝術,而是在方方面面都有這樣的情況。不是說誰對誰錯,而是你看我稀罕我的俗套,我又稀罕你的俗套。

三聯生活周刊:美國工業電影的流程會對你有限制嗎?

張藝謀:我認為,對於導演來說,百分之百的創作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國家的導演均是如此。你面臨著政治、經濟和人事關係的種種壓力,以及自身的限制。導演的工作就是去協調、堅持和妥協,它永遠是集團作戰,永遠更關注公眾的內容而不是孤芳自賞的內容,導演的工作是電影這個行業決定的。

(參考資料:《張藝謀的作業》,張藝謀、方希著。實習生鄭亞博、孫大衛對本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新世紀賺錢機器 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十年回顧
中國離下一個好萊塢有多遠?
好萊塢女星
電影《長城》達到好萊塢大片的水準了嗎?
IMAX的突圍:用不斷調整的商業模式從科技館殺進好萊塢

TAG:張藝謀 | 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