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五六一卷——第五七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六句:

  【云何是諸佛無畏。】

  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我們介紹到第四種「威儀無缺無畏」。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佛弟子來說,意義特別的弘深。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在今天,實在說已經衰微到極處,換句話說,今天是佛法斷絕存亡的轉捩點,問題就在我們這一代。我們是要把佛教在我們手上毀滅掉,還是要把佛教在我們這一代復興起來?關鍵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關鍵在我們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果然不能克服,那我們就一手把佛法毀滅掉了;我們如果咬緊牙關把自己煩惱習氣斷掉,佛法在我們這一生就興旺起來。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不是生天堂就是墮阿鼻地獄,絕對沒有中間的路子好走。如果你害怕,那我們就可以還俗,把這個衣服脫掉,沒有你的責任了。我跟諸位講實話,為什麼?將來你墮落在阿鼻地獄,你不會怪我,沒有人給你說,我總算是給你說了。所以戒律威儀重要,萬萬不可以輕視。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決沒有求人恭敬的念頭,如果還求人恭敬,那是凡夫心,他的心不清凈。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佛教的形象,佛教能不能住世就看這個形象。這個世間的眾生願不願意接受?這個世間人樂意接受,佛法就久住世間;這個世間人不樂意接受,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是人民的鴉片,佛教必定要斷滅。為什麼社會大眾對佛教有這麼深的誤會?我們作佛弟子,特別是出家弟子,做得太不象樣子了。戒律威儀從哪裡做起?什麼叫戒律、什麼叫威儀你根本就不懂,你怎麼作法?你從哪裡做起?我們在過去才講過《十善業道經》,但是還有許許多多人沒有聽到。什麼是十善業道?這十條大家能說得出來,裡面的含義就模糊了,怎麼能落實?實在說不能不懂,不能不認真學習,興廢存亡就在我們這一代。所以你要能夠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你的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讚歎,一切諸佛都加持。為什麼不肯干?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去反省。

  我今天早晨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沙彌學處》,是台灣世樺印的。這本書編得不錯,用新式標點重新排版印出來,我略略的翻了一翻,那是出家人的根。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出家人根沒有,你做得再好,花瓶里插的花沒有幾天枯死了,你不是活的。《沙彌律儀》是根,出家人的根,有這個根你有生命,你是活的你不是死的。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知,《大方廣佛華嚴》是花果,《沙彌律儀》是根,你們聽《大方廣佛華嚴》聽得歡喜,你能入這個境界嗎?入不了,什麼原因?沒有根。「威儀無缺無畏」,這一句不能不重視。

  第五,「三業無過無畏」。三業是身語意,沒有過失了。這是什麼?持戒波羅蜜的圓滿,十善業的圓滿。身不殺、不盜、不淫,不但沒有殺盜淫的行為,念頭都沒有了;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是總綱領,細說每一條都是無量無邊,決定沒有過失了,持戒波羅蜜圓滿。大師說得好,這兩條:威儀無缺、三業無過,「不畏外譏」,外人對你的譏嫌誤會完全沒有了。第六,「外護無畏」。這一句是講不畏天魔外道,護是護持自己。什麼叫外護?這兩個字要懂,就是對外防護得很嚴密,決定不會受外面的影響,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於一切人事物當中,凡夫是不免對人對事對物有控制的意願,有這個念頭,有這種行為;有佔有的念頭,有這個行為,那是煩惱的根。這一句外護無畏就是講對這些,你全放下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完全放下了,所以無畏,天魔外道什麼樣的手法來誘惑你,你都如如不動了。這個大經上常講,你清楚明了是智慧,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無畏。這是禪定,定慧等學。

  第七,「正念無畏,不畏遺忘」。這個話說得好。我們特別是學東西,我們煩惱習氣很重,健忘,隨學就忘記,記不住,一般人都有這個煩惱,都有這個恐懼。佛在此地教我們,正念你就無畏了。為什麼?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他們所說的東西從哪兒來的?正念裡頭流出來的,如果我們得正念,那就無畏。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需不需要刻意去記?不需要了。怕不怕忘記?也不怕了。我常常勉勵同學,心跟佛同一個心,願跟佛同一個願,行與佛同一個行,言語當然同佛,自然而然。現在我們的難,難在哪裡?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願跟佛願也不一樣,我們心是妄心,我們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是什麼心?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是什麼願?佛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犧牲奉獻,佛是這個願。我們凡夫的願,念念想佔有,無論古今中外,念念都是想到「我享受特權,別人享受不到的,我能享受」,跟佛不一樣。佛菩薩他能捨己為人,如果我們從這些地方學習,那就對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他所表現的,他所作所為,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圓滿的落實,做出來給我們看。小小戒,微不足道的威儀他都不失,他為什麼?他那完全是表演,用我們的話來說,完全是犧牲奉獻。他可以享福,他可以不到這兒來,在我們講,表演也很辛苦。就像一個演藝人員一樣,在舞台上表演,卯足全部的精神,累得滿身大汗,他為什麼?為了娛樂群眾。他在舞台上表演,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布施供養?他是來供養觀眾的,表演得非常逼真。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就像舞台演員表演一樣。《梵網經》上世尊說,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表演是第八千次,他方世界那就不必說了。學會了這一套,真學成了,往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在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佛剎土裡面,十法界裡面當演員表演去的,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個行業就是當演藝人員,要演得像、要演得逼真。像一個覺悟的人,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像一個修行人,才能幫助別人修行;像一個解脫的人,才能幫助別人解脫。

  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萬緣放下」,我們要真放下,才能勸導別人放下;我們放不下,如何能勸別人放下?一切都是要從本身做起。佛家的規矩,日常生活晚上睡眠四個小時,日中一食,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這樣的表現。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上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你們在戒經裡面讀到,佛帶領大眾晚上休息是中夜分,中夜分是現在什麼時候?現在我們把一晝夜分作二十四個時辰,所以叫小時。為什麼稱為小?古代中國把晝夜分作十二個時辰,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來代表。中國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兩個時辰,所以現在這個時辰跟中國比小,我們稱它作小時。中國跟印度比,印度的時辰大,印度的時辰比我們大一倍,印度的一時是我們中國的二時,是現在的四小時。中夜分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起床,他精神飽滿,他沒有妄念。

  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妄想雜念多,所以容易昏沉。妄想雜念消耗能量大,所以飲食要多餐,道理在此地。佛當年他們那個團體,每一個人心都清凈,妄想雜念少,所以他飲食少,他消耗的少;他不昏沉,所以他睡眠時間少。時間是人生第一寶貴,而且人人是平等的。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時間掌握得好,沒有空過,沒有浪費。人生在世,浪費時間是第一可惜,為什麼?其他一切,你浪費還可以能得到,時間沒有辦法,時間浪費了是決定不能夠再得到。兩千零二年,再不可能有兩千零二年了,這一分這一秒過去了,就再不回頭了。所以一切法失而復得,唯有時間失掉之後不可復得。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愛惜光陰。古人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黃金一寸立方,一寸是一斤重,這是比喻,一斤重的黃金買不回來一寸的光陰。不要說是一斤的黃斤,億萬斤的黃金也沒有辦法把一寸的光陰買回來,不可能的事情!不知道愛惜光陰,把光陰這樣子浪費掉了,那比什麼都可惜!過分的睡眠是浪費光陰,不知道用功是浪費光陰。我們講到畏懼,這的確是值得畏懼的,比什麼都可怕。希望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要用心體會,要認真學習。

  大家同修在一起,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我們天天在講堂講經,天天在提醒大家,我們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因為一個人實在說,不容易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對待自己總是寬大為懷,總是常常原諒自己,於是養成一個懈怠懶散的習氣,這個習氣就造成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出不了三界。大眾在一起看到別人都精進,我不精進不好意思,道理在這裡。這個辦法,是馬祖、百丈兩位大師提倡的「依眾靠眾」。如果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要享受特權,那他就完了,這是什麼?自甘墮落。團體裡面不允許這種人,為什麼?他影響別人,他可以特權,我也可以特權。我們兩點鐘起床,他可以五點鐘起床,我也可以五點鐘起床。一個人享受特權就把整個團體破壞了,這是大眾不容許的。所以我實實在在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離開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每一個人對你都尊敬。為什麼?你擁護這個團體,你不忍心破壞這個團體,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不會墮落;但是你在這個團體,那你的罪過就無量無邊。佛法真的通人情,實實在在講真正合情、合理、合法。為別人想得很周到,為自己想得也周到,這是佛法令人敬佩的地方。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被九法界眾生尊稱為世尊?道理在此地。世尊用現在的話說,這個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他為一切大眾設想面面周到。

  第八,「方便無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給我們說明「不畏生死」。生死苦,生死疲勞。不畏生死是什麼意思?眾生有生死,菩薩要是畏生死之苦,他就不來度眾生了。不畏生死正是大慈悲的落實,覺悟之後的人沒有自己,一切為眾生,為眾生示現、為眾生表演,他就這麼一樁事情。他的心就是虛空法界,他的身就是國土眾生,所以他為眾生表演,永遠沒有疲厭。像《普賢行願品》十願每一句的結尾一樣,「無有疲厭」。第九句,「一切智無畏」,清涼大師講「不畏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他們已經證得正覺,這些人提出一些問題,說實在話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解答,他比我們高得太多了,佛能解答。

  第十,「具行無畏」。佛的行業是什麼?行,我們講的行為,或者是行業、事業,佛的行為、佛的事業沒有別的,教化眾生。世間眾生特別是閻浮提我們這個世間,《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好,「剛強難化」,佛無畏,剛強難化他還是來度化。這一生你回不了頭,來生再來,來生回不了頭,後生再來。佛菩薩總是不厭其煩,生生世世來重複表演,一直到你回頭。這一種要是用我們人間思惟來觀察,這個精神、這個毅力還得了!所以,佛恩廣大誰知道?生生世世追隨不舍,「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道場是一個冶爐,就像一個鍊鋼的爐子一樣,無論是什麼樣的金屬,破銅爛鐵,投到這個冶爐里也鎔化了。

  所以這是陶冶心性,心性上面所附帶的這些煩惱習氣,要把這些東西煉掉。冶煉的手段是什麼?一個是行門,一個是解門。解門天天講經,讓你了解、讓你明白,幫助你開智慧;行門就是生活上的規矩,把你毛病習氣統統改過來。解行相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我們在這邊住眾,你們多想想,大家在一塊商量,把商量的結果告訴我,你們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我能幫助你,但是你要聽;不想在這一生成就,我也不必來表演,沒有什麼意思!我會離開這個地方,這個道場一切所有,我歡歡喜喜供養大家,往後因果個人要負責任。這個事情,新加坡談禪法師做到了。

  早年我在舊金山,舊金山市區裡面有個「大覺蓮社」,在家居士們建的。買這個道場的時候,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買這個房子,當時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供養了四十萬,大施主!他捐獻出來之後對這個道場不聞不問,只交代一句話:「往後的因果,你們自己負責任。」福州有個西禪寺,很多人去過,我沒有去過,聽說建得非常莊嚴,那是談禪法師拿錢出來建的,至少也是美金兩三百萬。他老人家拿去之後,不聞不問,只說一句話,這是他的老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在新加坡城隍廟擺一個小桌子,賣香燭、賣紙錢,他在那裡擺個攤子做這個事情,點點滴滴都修積功德,自己沒有浪費過一分錢。他喝水喝自來水,吃飯非常簡單,一個菜。我們去看他,他待我是貴賓,拿什麼待我?買一杯礦泉水,他招待貴賓。我們很感動,他自己喝自來水,買礦泉水招待我。我多次去看他,這在新加坡是傳奇人物,希有的大德!

  新加坡這個小地方有福報,真有修行人,談禪、許哲是代表。有一個修行人這個地方就有福報,何況還有兩個?這個地區,大家都讚歎,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所以這些年來我在那個地方講經,跟大家說明,李木源居士能護持佛法,感應就不可思議。你護持的是正法,你是真心就有感應。這個護法的人,心裡稍稍有一點偏邪,魔得其便,你跟魔就感應道交,帶給你的就是災難。心不能不真,不能不純正。我來到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是跟大家解釋經論的,我就干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你們要想真干,一定要學佛,學釋迦牟尼佛。我說得很明白、很清楚,必須遵守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

  你真想乾的話,你得萬緣放下,真的除了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現在需要用的這些東西全是常住的,不是自己的,你要有這個認知;你要說「這是我的」,你就錯了,「是我的」你是三途六道的眾生。這是常住的,常住是公家的,我暫時借用的,你是佛弟子,一切歸常住。所以真干,我會到你們居住的寮房裡面去看,你們寮房裡除了鋪蓋,幾件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是真正修道人。從新加坡來的同修,有很多都去看過許哲居士,你看看許哲居住的環境,你看看她的房間,確實幹乾淨凈一塵不染。很簡單一個床鋪,一張桌子,什麼東西都沒有,桌子上擺一張照片是她母親的。今年一百零三歲,那是修行人的模範。具足菩薩行、佛行,無所畏懼。

  第七句:

  【云何是諸佛三昧。】

  清涼大師說,佛三昧就是「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頻申等」。『三昧』是梵語,翻成華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定、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永遠把心保持在平等的境界,這就是禪定。平等,就沒有分別,分別才起就不平等;沒有執著,有絲毫執著就不平等;再深一層講,沒有妄念,起了妄念就不平等。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所以他所證得的三昧不是「諸佛三昧」,他是菩薩三昧。為什麼?他還摻雜毫分不凈在其中,要用《十善業道經》上的話,他還摻著毫分不善,所以不能跟佛平等。如來果地毫分不凈都不間雜,毫分不善都不間雜,那個心像什麼樣子?六祖大師在《壇經》里形容說「本來無一物」;大乘經上常常形容它「湛然寂滅」,寂是講靜、寂靜,滅是講滅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掉了,是在這樣一個境界當中。

  「數過塵算」,怎麼個說法?如果從數量上來講,沒有法子計算。大師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華嚴經》上的,《華嚴經》如來所證得的三昧叫「師子頻申三昧」,師子頻申是比喻。獅子吃飽了,躺在那個地方,伸伸懶腰,你看那個樣子多自在!那是他的享受。用這個來比喻如來的正受,正受揀別不同於凡夫,凡夫有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如來與法身菩薩這五種受沒有了,那才叫正受。有這五種受,你的享受不正常,你心裡有憂喜,身有苦樂,你不正常。正常的享受,這些統統都沒有,這叫正常的享受。清涼大師很慈悲,把師子頻申給我們略舉了個名目,這是「不思議品」裡面所說的,「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也就是說,在究竟圓滿的果地,用我們凡夫來講,他物質生活的享受、精神生活的享受是沒有邊際的。經上講,這是說師子頻申三昧,總結起來說,「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三昧何以有那麼多?我們得舉例說明,大家有個清楚的概念。

  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正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三昧;現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智慧。佛教學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定慧等持,我們的定跟慧要平等,慧就是清楚明了,定是不起心動念。眼見色,我們看到這個花、看到這個樹,我們看得很清楚,這是慧。這個花很好看,你多看它一眼,你定沒有了,為什麼?起心動念了。這樹長得不錯,欣賞欣賞,這一欣賞就錯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換句話說,不是自然的。我對這棵樹上沒有作意、沒有起心動念,我的眼根在樹上得三昧了;花,我很歡喜它,花上就沒有三昧。你懂不懂?我們眼看的外面境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境界當中都不起心、都不動念,那就叫做「無量無邊三昧」。大家細心在這上體會,然後耳對音聲也是如此,這個音聲我很喜歡、我很愛聽,你在這個聲音上沒有三昧。為什麼?你在這個音聲上,你的受落在苦樂憂喜舍裡頭,落在苦樂憂喜舍這五種裡面,就沒有三昧;離苦樂憂喜舍,三昧現前了,那才是正受。我喜歡它、我討厭它、我不喜歡它,這種受都不是正受,是六道凡夫的感受。諸佛菩薩一切受用當中決定沒有苦樂憂喜舍,一味!一味是真的,二味是假的,誰懂得?

  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老老實實給你講,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修行。修行的總綱領就是定跟慧,戒定慧三學皆是方法。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去修定慧等持,定慧雙修,就是這麼個道理,不能不懂得。這叫真修行,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人問你的時候,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般若無知,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無知。有人向你請教的時候,你說得頭頭是道,無所不知;你就曉得,無所不知是般若的他受用,教化眾生。無知是般若的自受用,自受用是三昧,正受!凡夫之人顛倒,把自受用的忘掉了,把他受用的變成自受用,這麻煩了,著了相。因此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此地,你總要把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這個問題才能解決。

  所以總結:「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大神變海。」這是經文,這個數量是天文數字也沒有法子形容。「略說十種」,把它歸納為十大類。佛教學為了方便起見,太多了不能講,歸納十大類。第一個,「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佛為眾生表演。前面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記住,「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下面是講它的作用,第一種作用「普為眾生廣說妙法」,這是無所不知。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這麼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我本人究竟是什麼?我的生活環境究竟是什麼?你要是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在佛法裡面就稱你為佛陀。佛陀是什麼意思?明白人而已,對自己、對自己生活環境清楚明白。凡夫是糊塗人,對自己真的不明了,對自己生活環境更糟糕。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說老實話,有幾個人曾經去想過?想都沒有想過。無怪乎古德常講「醉生夢死」,生到這個世間來像喝醉酒一樣,顛顛倒倒;死的時候像一場夢一樣,真的這一生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佛菩薩沒有別的,明白人而已!

  諸佛菩薩不是富貴人,不是有權力、有地位的人,他是一個明白人。諸佛菩薩教我們,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不甘心、不情願做個糊塗人,希望做個明白人,我們學佛目的在此地。總得要清楚、要明了,別人問你的時候,你能答得出來。人家問你:「你為什麼學佛?你學佛的目的何在?」我們要正確的答覆別人。像這樣的經文,就可以念給他聽。「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正定就是三昧。「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一切處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緣,佛就到哪裡教化;一念如是,念念如是。這是第一個,為一切眾生廣說妙法。

  第二句,「普為眾生說無我際」。前面的文是一樣的,「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也就是說,說無我法。一切眾生不能覺悟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我執,起心動念執著身是我。見思煩惱裡面頭一個是身見,他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這是所有一切錯誤的根源。修行人能把這一關克服,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一關突不破,那太難了,我常常講菩提道上寸步難行,你想進一寸都不可能。誰障礙你自己?自己障礙自己,別人不能障礙。你要知道,別人不能障礙,別人也不能幫助,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講得清楚明白,我們要懂得,令自己成就的人是自己,令自己失敗的人還是自己,跟別人沒有關係。也許有很多人覺得,「怎麼沒有關係?明明這個人障礙我!」那是緣,緣只能說對於一個不善修行的人會產生障礙,他會誤導你,他會引起你的煩惱,這變成障礙了。如果對一個善學的人,他會不會造成障礙?不會,他幫助你。

  逆境、惡人,佛經上常講逆增上緣,他都幫你往上提升。為什麼你向上提升?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定力,你不受他響影。《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會修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部把它轉變,幫助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都在自己,不在別人。這叫學佛,這叫會修行。把自己錯誤的行為統統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人善修、會修。不會修的沒有法子,不會修的人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為什麼?怨天尤人,自己的失敗、自己不能成就,全部都歸罪於別人,好象與自己不相干,自己沒有過失,這是大過失!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第一關要認知這個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工具。這句話你懂不懂?你要真懂了,我的工具要聽我的意思去做,我不能受它的約束。就好象我們穿的這件衣服,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我的衣服,我的衣服一定聽我擺布,我不能聽它的,我喜歡怎麼用它,就怎麼用它。所以世間人真有迷惑人,穿了一件新的衣服,料子非常好,坐下來的時候先要看看那個座位乾淨不幹凈,怕把衣服弄髒了。你們想想這到底是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到底誰是主?誰是賓?所以佛門的制度,世尊當年在世穿的衣服叫糞掃衣,這個衣服一文不值。為什麼?是撿別人破舊的衣服丟在垃圾堆不要了,把它撿起來,看它還有好的那個地方剪下來,實在不能用的丟掉。撿多了一塊一塊拼湊起來、縫起來做一件衣,叫百衲衣。這件衣每一塊質料不相同,顏色不相同,穿起來當然很難看,佛教給我們染一染,染色,這就是叫袈裟。袈裟的意思就是染,是很多東西混合在一起叫做袈裟。用什麼染料去染?紅黃藍白黑混合在一起,那個顏色就差不多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講是咖啡色,不是正色。五種正色:紅黃藍白黑。它是五種正色混合起來染成一色,這叫袈裟色。什麼地方都可以坐下來,不要擔心,不怕骯臟。

  佛法傳到中國,中國出家人做一件新衣服,要找舊衣服剪一塊布貼在身上,領子上面有這麼一塊,叫貼新。什麼意思?就告訴自己這個新衣服要當作舊衣服穿,也就是說不要怕骯臟,哪個地方都可以坐,不要受衣服的限制。是我們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都是破我執。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知道「我」這個名詞的定義,解釋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解釋就是主宰、自在。你想想看我們這個身能不能做主宰,能不能得自在?如果這個身我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是主宰的意思,我這個身體要像金剛一樣不壞,那我才能做主宰;我希望我這個身體年年十八,不要衰老。它不聽話,它做不到。它有生住異滅,有生老病死,所以這裡頭找不到主宰,也找不到自在。

  由此可知,這不是我,我們學佛首先要把這一關突破。我們生生世世被它害了。它懈怠懶惰,精神振作不起來,它不是我,它不聽話。我們要有能力降伏它,要這個身聽我自己的意思。自己是什麼?自己是真心、是本性,那個才是我。宗門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我。在這個經上講的法身,法身是我的真身。法身是什麼?是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是我的身。真心本性是我,真心本性所現的相分是我身,那叫法身。真心本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那是我的心,覺心,也叫覺性。覺性、覺心是一個意思,是本性。心、相,它的作用是自己的本能,這是自己。我們今天自己完全迷失掉了,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什麼事都沒有,就是喚醒一切眾生,你把你自己找回來,這個功德就圓滿成就了。

  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把自己找回來,把自己的心找回來,把自己的身找回來,也就是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出現品」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出現在世間教學的目的就是這個;眾生很可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是你自己生的,是你自己迷失的,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要自己回頭,要自己覺悟,這個事情佛沒有法子幫忙。《法華經》講「開示悟入」,佛能幫得上忙的是開示,也就是說佛能示現這個樣子,佛為你講經說法,給你做示範,給你做說明。悟入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到這個樣子,聽到佛的教誨,覺悟了,覺悟之後真干,那你就入了。你落實了,你做到了,你跟佛一樣。如果我們聽了佛的開示,自己不悟、不入,這在佛法講你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這一生當中李炳老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能解決問題。

  但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知道都沒有定法,為什麼?「唯識所變」,這法相宗說的。而佛在許多經論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就是「唯識所變」,但是這句話好懂,就看你怎麼想。如果我真想在這一生作佛,那你就作佛了,從心想生;我不想作佛,一切諸佛來幫忙也幫不上忙,你也做不了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反覆的多念。真正明白了,這句話就救了我們。我從今之後只想佛,我不想別的,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作佛,我這一生就成功,就圓滿了。可是你要記住,不能夾雜妄想,夾雜就把你全部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你要放得下,放不下那是做不到的,關鍵就在放下。

  許多同修都知道,我為什麼時時刻刻念念不忘老師?我是個很苦惱的凡夫,業障非常深重,我要是不得老師的教誨,我早已經到三途去了,這是事實。老師救了我,頭一天見面就把這個方法教給我:看破放下。我依教奉行,我放下真的就像苦行僧一樣。我在台中求學,只有兩套換洗衣服。我出門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箱子,一個包袱皮,打一個包袱,一個衣服鋪蓋,在那個時候還有蚊帳,一個被單,一個三斤重的棉被,卷一個小行李背在身上就走了,全副家當就這麼多,什麼都沒有。章嘉大師教導我的,真得大自在。以後跟李老師學講經說法,講經說法需要一些參考資料,這參考資料別人不肯借給我用,那自己一定要搜集。這就是放下之後再提起,提起之後跟從前自己擁有在概念上不相同了。為什麼?知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雖然提起來了,也是隨時可以放下,隨處可以放下。為什麼?沒有佔有的念頭。

  我自己曉得修行受的一些苦難折磨,我是個過來人。所以我心裡常常想,如果有一個寺院叢林,有完善的藏經樓,世出世間的典籍應有盡有,我隨時可以參考,我自己什麼都不要了,這多自在!自己頂多有個筆記本就行了,看到好的東西不要多,一部書寫個幾句,它的真正精華我得到了,受用無窮!哪裡需要啰哩啰嗦這麼多東西?所以我早年心目當中所希求的現在建立了,供養你們大眾。你們大眾如果要有我的思想,你們各個成就,你們的成就決定在我之上。我當時想要的東西想不到,現在你們不想要的東西都在面前,我都替你們想到了,都替你們搜集了,全部都供養你們了。說老實話,我在講席當中也講得很多次,多少年前就講過,在美國達拉斯贏建偉居士就曾經問過我,他說:「法師,如果依你自己的願望,你在這一生當中,這麼多經典,你選擇哪一部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一點考慮都沒有,我告訴他我選擇《佛說阿彌陀經》,到現在還是如此。一切經教有人弘揚,我何必費這麼多事情?我修我自己的法門。真正對我根機的是《佛說阿彌陀經》,我一生弘揚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我不會去看第二本經書。

  今天講這些東西,別人啟請的,大眾要求的,沒有人能講,沒有人願意講,我不能不出來講。這個作法用現在人的話來說:犧牲奉獻。我要是為我自己,告訴諸位同學,我的房間會跟許哲居士一樣,什麼東西都沒有;會跟印光大師關房一樣,我這個小佛堂供一尊阿彌陀佛,一本《佛說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了。我一生當中一個願望,往生凈土,親近彌陀。這是我們遇到佛法之後,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這一樁事情不能夠圓滿成就,全部落空了,你在這個世間搞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說來說去都是講到「無我」重要,眾生不得成就,執著身是我,一切為我著想,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七句:

  【云何是諸佛三昧。】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到「不思議品」裡面舉的十句,我們介紹到第二句,就是「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這一句我們說得也比較多,因為跟我們現前的修學關係很大,我們自私自利這一個障難不能突破,所以影響到我們修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都不能得力。如果想功夫得力,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不要認為眼前好象佔一點便宜,虧吃得實在太大太大了。本來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可以作菩薩,你可以作佛,貪圖眼前一點小利益,一點小小的方便,蒙受的損失真正是無法思量的。我如果不能夠稍稍涉入經藏,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沒有辦法理解。

  第三,「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入三世」。由此可知,諸佛三昧的德用,真正不可思議。「普」就是沒有分別,平等的普遍入三世,「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由此可知,三世確確實實不是真的,是凡夫對於宇宙的觀察產生一種錯覺,我們講有過去現在未來,實際上沒有三際,沒有三世。「普入三世」,就是三世平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沒有了,換句話說,就在現前,可以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

  也許我們的常識告訴我們,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的變化它不是一個定數,為什麼佛菩薩能夠看到未來?如果是個定數,這能講得通,不是定數,那就講不通了。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意思?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前的這個念頭,雖然還沒有到來世,我們預想明年,預想後年,預想來生,我們現在在這裡想,它有現相,佛菩薩在定中看見了。明天我又是一個想法,我改變念頭了,明天他看到你來生來世,他又看清楚了。你怎麼變化,他都知道、都明了,所以境界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變的,剎那剎那隻要你變,他全都看見,全都明了。這樣的解釋,這樣的認知,我能同意。譬如我們看一個建築物,這棟房子建成,原來這個地方沒有,現在建成了。過一、兩年,換了一個主人,他不喜歡這個樣子,拆了重建,我們又看見了。怎樣的變化,統統都看見,看見你明天,看見你後天,看見你下個星期,看見你下個月,看見你明年、後年,無論怎麼變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入三世當然知三世事。

  第四,「普入十方廣大佛剎」。我們從這些地方很明顯的體會到,諸佛三昧確確實實是突破了時間與空間。時間三世,空間十方,現在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全都突破了,這就是一真法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如來三昧能普入,菩薩三昧也能夠普入;這個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他能普入。法身大士也有差等的,地上菩薩我們想決定是沒有問題,三賢位的菩薩可能就要差一些。如果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也有定功,也有禪定,就像前面我們舉《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的,阿羅漢要作意,也就是說他要入定,比不上法身菩薩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個不一樣,都在定中,不必入定,不必出定。如來三昧哪有出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入佛剎,當然見佛度生沒有障礙。

  第五,「普現無量種種佛身」。證得如來究竟的果位,無論現什麼身都是佛身。像《普門品》裡面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教化之。如果說「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那個童男童女是佛身,是佛現的,這是現有情身。佛能現無情身,能夠現樹木花草。這棵大樹已經有幾百年、幾千年,有修行人看到這棵大樹,或者是聽到這棵樹聲音、風吹樹梢的音聲,他開悟了,這是佛菩薩現樹身而度化之。也許你說:這樹已經有幾百年,為什麼別人見到它不開悟,這個人見到它他開悟?你要曉得,佛菩薩的示現,不是示現幾百年、幾千年等這個人,那就不叫做神通自在了。神通自在剎那之間,正是你那個因緣到的時候,我們一般人講靈氣,好象佛加持這個樹,樹加持這個人,這個人看到這個樹,忽然開悟了。有!有很多學人,乃至於看到自然現象,他有悟處,看流水,聽流水的聲音,甚至於聽人唱歌的聲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聽人念《金剛經》的音聲。這都是屬於一切諸佛普現無量種種佛身。

  第六句:「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這就是現的有情身。前面第五句講種種佛身,這個範圍包括非常之大。由此可知,三昧的作用太大了,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神奇莫測。能隨眾生心,那就是隨著眾生的根性,隨著眾生的機緣,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諸佛三昧是圓滿的性體,是真實的真心,他的功能、他的業用不可思議。

  第七句:「說一切法離欲真際」。真際就是我們今天講真理,離一切法。我們凡夫跟佛菩薩恰恰相反,凡夫在一切法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恆在正定,換句話說,恆住正受,這是真的,這是事實。我們今天的受,也是恆住苦樂憂喜,六道凡夫不能像佛菩薩一樣恆住正受,永離苦樂憂喜。《無量壽經》偈子講,「離欲成正覺」。阿羅漢離見思煩惱成正覺,菩薩離塵沙見思成正等正覺,你要是不能舍離,那是六道凡夫,永遠在六道裡面輪轉。佛在經上形容這個事情「生死疲勞」,沒有法子出頭,沒有法子離。這個事實真相,這裡面一些道理,佛能為我們說明白,就是在這一切大乘經教之中。

  第八句:「演說一切緣起自性」。這是幫助我們破所知障。一切眾生都有求知的慾望,科學家為什麼要到太空去探險?求知的慾望。千萬年來人類看到太空,生起無量無邊的幻想。說幻想是真的,這裡面還夾雜著無量的神話。我們今天以為是神話,很可能那些神話裡面有許許多多是事實,我們沒有法子解釋,世間之大無奇不有。講到我們貼近之處,我們周邊也發生許許多多的神話。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裡面,《聊齋志異》,這比較近,隋唐時期的傳奇小說,乃至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夷堅志》。我看了之後,我不以為它是神話、是鬼話,我以為裡面許許多多都是事實。到哪一天我們也有少許三昧,把時間空間的維次突破了幾層,神話小說里寫的東西果然看見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要靠我們自己修行功夫。

  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不是我們佛弟子去讀誦受持,依教修學,世間人看到這個,以為是小說、神話小說,以為是佛學家的狂想曲,哪有這等事!佛家的教學,最值得人敬佩的,佛給你講的這些事情,並不是教你完全無條件的接受,那不叫學佛,佛給我們講,然後教我們去證實,這就是現代講的科學精神求證。佛今天給我們講華藏世界,給我們講諸佛如來依正莊嚴,要我們證實。用什麼方法證實?你只要依照他所說的修學方法,你就能證明。這是真實的學問。我們跟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最容易溝通的是鬼道,他們的頻率跟我們的頻率相當接近,容易溝通。學佛或者學道,乃至於學巫術,與鬼神溝通需要多少時間?你果然依照這些方法修行,大概半年的時間你就有這個能力。你看到這些鬼故事,你就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早年有一個同學,跟我關係很密切,抗戰時期我們在福建同學,到台灣之後我們又同事,我學佛之後他跟我學佛,我出家之後他也出家。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他也很歡喜,常常給我說:「講經說法是不錯,現在人不相信,講到口舌枯乾,人家還是半信半疑。如果有神通多好!我現一些神通,他就不能不相信了。」他為了學神通,到大溪跟屈文六上師學密,依照密法修學。他真精進,真用功。上師規定他的時間,要磕十萬個大頭,這是基礎。他修學不到半年,他來告訴我,他見到鬼,每天黃昏的時候,街上零零落落就有很多鬼出來,到夜晚十點鐘、十二點鐘,好熱鬧,鬼全出來了。最初時候害怕,到以後習慣就很正常了。跟鬼打交道做朋友,他來跟我講。我說:「不行,我還是不相信,你見到我沒有見到。」學個大概兩、三年,我看到他的情形不大對,為什麼?臉上是灰色的、黑色的,看起來好象陰氣很重,很不正常。我到台中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嘆一口氣:「人各有因緣,我們幫不上忙。」沒有多久他就過世了。走算走得相當之好,沒有病苦。他自己覺得身體不舒服,到榮民醫院掛急診,半個小時就走了。他乘公共汽車一個人去的,走得這麼快。這個人心地善良,持戒守規矩,很難得的一個出家人。

  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有兩個朋友,跟我是三個人,我們同年。算命先生講,我們三個都過不了四十五歲。他們四十五歲那一年走的。我們三個人,法融法師二月走的,他是五月走的,七月我在基隆大覺寺夏安居裡面講《楞嚴經》,七月我得病了,病得很嚴重。我一想到,我們三個人兩個走了,二月走了一個,五月走了一個,七月輪到我了。我沒有恐怖,我也不看醫生,我也不吃藥,為什麼?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好了之後,我再恢復講經。他們兩個,這個關口沒有過去。我沒有求壽命,只是念著大乘經教沒有人弘揚,我發心來做這樁事情。所以真正禪定功夫,最容易突破的是餓鬼道,你就曉得那些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過去每一個地方都有城隍廟,城隍廟裡許許多多的故事,閻王殿,都不是假的,都是事實。現在我們學佛,我們很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既然有這些想法,它就會有這些現象。不想,不想是不是沒有?你這一生不想,你前生曾經想,你粗念雖然不想,你細念還在想,這就難了。我們一般人只能覺察到粗念,覺察不到細念,微細的念頭覺察不到。從哪些地方去觀察、去體會?從夢境。我們一般人都會作夢,你想想,夢境是些什麼?夢境從哪裡來的?從這個地方,逐漸逐漸你能夠體會到世界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學了佛,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三惡道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這就是底下講的:「演說一切緣起自性」。

  現代科學家都在探索,探索能不能探索到一個眉目?給諸位說,不能。你所探索,你的觀察,實在講總是曲解,你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原因是什麼?因為你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所以你就沒有辦法了解事實真相。佛法裡頭有辦法。我們要問:佛法這個方法,理論依據是什麼?佛法知道不同維次的來源。我們世間人知道有不同維次空間,不知道這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一真,換句話說,沒有這些維次的界限。不同維次界限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由此可知,科學家講得正確,不同維次空間,從理論上說,是無限的。科學家的觀察,承認確確實實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這是他們探測到的,相當聰明,也就是宇宙之間有十一種不同頻道,他們已經肯定了。從理論上講,這個頻道是無量無邊,但是他不知道這個頻道怎麼造成的,如何來突破。佛曉得,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怎麼突破?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界限沒有了,不同維次空間不可得了,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就大白。

  這個事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雖然知道,不透徹,沒有完全看到,他看到局部,他的定功突破了一部分,他看到局部。聽到佛菩薩說法,像我們今天,我們完全是聽佛菩薩所說的,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最容易突破的人鬼這個頻道,我們還沒有做到,但是我決不鼓勵同學們。你們去修這個法門,去見鬼,天天跟鬼往來有什麼好處?我那個同學就是個例子。我們天天要跟佛往來。如何我們突破人跟佛這個頻道?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持名念佛的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突破人跟佛的這個頻道;這個頻道要是突破,所有頻道全部都突破了。這個道理,大勢至菩薩所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要問,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見不到佛?這個原因我說了很多,原因是什麼?念佛心裡頭不清凈,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念功不純,這個地方產生障礙。如果你把世出世法統統放下,決定不執著了,我們不談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談一個,妄想分別你沒有斷,執著斷了,這樣的心執持名號,我們一般人講,你就有感應,感應裡面就突破不少時空的層次,你能見佛身,你也會見到六道裡面某一些狀況,增長自己的信心,《華嚴經》裡面講的這些境界,全在眼前。這是看個人的緣分不同,確確實實在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得到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

  第六,「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這是諸佛三昧力的加持,加持哪些人?有願見佛之人。你沒有這個念頭,佛加不上。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要真誠懇切。善心善行那是助緣,真誠懇切求佛那是真因,因緣和合,感應就現前。「常得見佛」,這一句關鍵字眼是「常」,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一樣,「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說得那麼樣的肯定,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菩薩教給我們條件是憶佛念佛,這是真因。《觀經》三福最後一條「深信因果」,我體會到的意思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用念佛成佛,真因真果,這哪裡會錯得了?佛確確實實常常在我們的周邊加持我們,保佑我們,如果我們的心稍稍清凈,會感覺得到,這就是四種加持裡面的冥加,雖然不是明顯,冥冥當中保佑你,你自己心愈清凈,妄念愈少,分別執著愈少,你會覺察得到。如果真的把世出世間一切執著放下,那就是此地講的,你常見,真的常見不是假的。

  「現相品」菩薩念請第七句:

  【云何是諸佛三昧。】

  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裡面所說的十句,最後一句,「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這一句才是真正的圓滿。佛幫助一切眾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絕不退心,這是我們要學的。佛這種精神毅力,不畏一切艱苦,甚至於還要受一切眾生的誤會、毀謗、陷害,他永遠不會退心。就像慈母對於他的愛子一樣,愛子不管怎樣不好,不管他怎樣造惡,母親始終不會捨棄他,始終都在周邊照顧他,如果他忤逆不孝,父母也在暗中照顧他,不讓他發現,這個恩德多大。諸佛如來,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那種關懷、照顧、幫助超過父母,父母不能為比,誰知道?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我們要是不讀佛經,確實作夢都想不到。經上常常念到佛恩普慈大,不知道到底他大在哪裡,他慈在哪裡,真的不曉得。讀到這些經文,稍稍有一點體會,我們慚愧心生起來了,這才曉得我們真正對不起佛菩薩。我們實實在在講,過分的忤逆,不聽教誨。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請看疑問的第八句:

  【云何是諸佛神通。】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准答及頌」,準是依據,依據後面佛的解答以及偈頌裡面所說「佛神通」,「謂依定發起無礙神用」,這是解釋什麼是佛神通。『神通』是作用,無有障礙,這個大用是從禪定發起的。前面問「云何是諸佛三昧」,三昧是禪定。得禪定,禪定就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我們講的神通,通常講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平常大乘經上都是說這六種,叫六通,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所證得的,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所證得的。清涼大師說,「或說有十」,將來佛專門解答這一句,是「十通品」。

  不思議品裡面說:「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清涼大師既然說了,我們至少也要把這些名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採取重點,不必念全句的經文,他那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可是前面一句我們還是念,後面就省掉了。第一,「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依報最小的是一微塵,一切諸佛他有這個能力,能夠在一微塵或是在一毛孔,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這不是小神通,這是大神通。在一微塵裡頭看到,一切諸佛為了教化眾生,示現八相成道出現在世間,不是一個世間,無量無邊的世間,無量無邊諸佛,不可說不可說,在一微塵裡面就見到了。我們今天的科技,實在講相當進步,我聽說一部《大藏經》能夠容納在一個小小的光碟裡面。佛的能力,是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那些事迹,圓圓滿滿的縮小在一微塵裡頭。這我們科學家還做不到,這個能力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

  第二,「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凈法輪」。一切諸佛講經說法,一微塵裡頭含藏著。「不思議品」裡面講的這些,用現在的話,那是最高的科技,我們今天的高科技跟它比,那是小巫見大巫。於是我們這才明白,不要說是法身菩薩、四聖法界羅漢,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色界天人已經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累贅全都放下,他們看到我們背著這個包袱可憐,像我們看蝸牛一樣,看螺螄蚌殼一樣,背著好大包袱。他們放下一切,得到一切,依報一微塵裡頭都圓圓滿滿的,他受用無盡。正報裡頭,一毛端、一毛孔。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的佛法,它藏在哪裡?藏在毛端里,藏在毛孔里,藏在微塵里,一一微塵無不如是,這哪裡會丟掉?這還有什麼不放心?這個訊息,我們從《華嚴經》上得到的,我們相信佛說的話,佛決定沒有一句是假話。

  第三,「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受化調伏」,眾生接受教化調伏。我們看到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成績。由此可知,接受教化那些眾生無量無邊,不能接受佛陀教化的那些眾生,想必也是無量無邊。經上常講佛度眾生,有根熟的。接受佛陀教化,根熟的眾生。我們現在歡喜佛法,而不能夠奉行,我們根沒熟,還要繼續在六道裡面調教,這些人這一生當中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你在六道裡頭,不論輪轉到哪一道,佛菩薩不捨棄你,就是淪落到阿鼻地獄,佛還示現為地藏菩薩、還示現為鬼王,還是照顧你。你得在三途受苦報,為什麼?那個苦報,你自己造不善的因,必須要受不善的果報。他在旁邊看著,等到你的罪快受完,他幫助你出來,教導你走一條正道,走佛道。

  但是事實我們了解,我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這些雖然接受佛菩薩教誨,離開惡道了,他一生到人道往往又迷惑了,為什麼?惡道的習氣很重,改不過來。換句話說,親近善道力量很弱,親近惡道那個力量很強,也就是說很容易被惡的環境誘惑,他禁不起環境誘惑。這樣,得到人身不久,又到惡道去了。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鬼王很感嘆的說:「你才出去沒有幾天,怎麼又回來了?」這種情形多,不知道要來回多少次。逐漸逐漸善根增長,惡的習氣漸漸減弱,他離開惡道之後不再墮落了。我們細細想想這實際上的狀況,就知道這個事情不簡單,不容易。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善根,這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明白。換句話說,我們自己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關鍵在你的決心。我們讀古書,看到古時候蘇秦、張儀,他們念書是怎麼念法?煩惱習氣重,懸樑刺股,用這種方法虐待自己,改毛病,改習氣。古時候的人都留長頭髮,把頭髮用繩子拴在樑上,你要是打瞌睡一低頭,頭髮會弔上去的。

  一個人學問成就不是簡單的。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他那樣的毅力。我們懶惰,睡懶覺去了。如果你有這些人的毅力、方式,你的一生成就了。他們成就的,是一生功名富貴。實在講,下那麼大的決心,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太小了,沒有一樣求不到的。求作佛,確確實實能作佛,經典裡頭有理論給你做依據,有方法提供你學習,哪有不能成就的?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自己常常原諒自己,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雖然天天讀經,天天學佛,但是還是煩惱習氣當家作主,它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一定要聽它擺布,這就沒有法子了。這樣學佛,在佛門裡面結個善緣,這一生不會有成就。李老師以前常說,這樣的人,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換句話說,你一生的修學,與你生死輪迴毫不相干,我們要懂。

  第四,「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由此可知,我們修學志願求生西方阿彌陀佛世界,一切諸佛都幫助我們。《彌陀經》上講的六方佛,《無量壽經》上講的十方佛,這裡可以給我們做印證,諸佛如來他肯幫助我們,他能滿我們的願望。第五,「現不可說不可說菩薩受記」,這給我們是很大的鼓勵,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幫助我們學習。他修行有了成績,有了成就,我們向他看齊。我們效法他,自己有信心,我有一天也會跟他一樣,接受諸佛為我授記。

  其實這個事情並不難。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普遍的為念佛人授記了,問題我們是不是《無量壽經》會上的當機眾。什麼叫當機眾?我們對於這部經教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肯不肯依教奉行?假如我們對這個法門,對這部經典,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我們就是當機眾,換句話說,這部經末後一品給大眾授記,其中就有我,這個一點不假。《無量壽經》我曾經講過十一遍,千真萬確的事實。娑婆世界眾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名號都稱作「妙音如來」,這是佛為我們娑婆世界念佛眾生普遍的授記,我們深受感動。從此之後,我們的同學們授受三皈依,我們的法名統統叫「妙音」,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到極樂世界成等正覺,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示現佛的身分都叫妙音如來,因果相應。換句話說,我們要如何做無量會上當機者,這個很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具足信、願、行。

  第六,「現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這個地方我們要明了佛佛道同。到底佛是一個,還是多個?理上講是一個,理上是什麼?真如本性是佛。事上講無量無邊,事是什麼?現象,所有一切的相是心性現的。所以佛在這經上講「唯心所現」,那個心是佛,「心是佛」是從理上講的。你拜釋迦牟尼佛也好,拜阿彌陀佛也好,拜藥師佛也好,無論你拜什麼佛,給諸位說,從理上講是一尊佛。現這麼多的無量無邊的身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的情慾沒有斷,他對這一尊佛有好感,對那一尊沒有好感,佛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希望見什麼佛,這個心性就現什麼樣的佛,眾生希望見什麼樣的菩薩,他就現什麼樣的菩薩。豈不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現的佛相、菩薩相不例外,都是虛妄。相是虛妄,性是真實的,換句話說,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妄相。但克實而論,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不是二,相也就不是虛妄的。你真正明了,就不是虛妄的。你要不明了,你迷的時候是虛妄的,你覺的時候,真跟妄都沒有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哪裡還有什麼真妄?哪裡還有什麼能所?能所沒有忘,你還落在分別執著裡頭,真妄沒有忘,你也落在分別執著裡頭,你是凡夫,你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之後,這些念頭完全沒有了。

  第七:「現去來今諸世界種」。現在科學家常說,世界從哪裡來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佛法答的正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法最高明的地方,最值得人景仰的地方,令人五體投地之處,不是說說就算了,說出來之後要你自己去證明。現代人開口閉口講科學精神,佛法是科學,絕對不是說「我說你聽」,不是的,佛不是這樣講的。諸佛菩薩說,我們聽了之後證明,才是你自己的,你要不能證實,你就不得受用,逼得要自己去證實,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你自性的德相,對於這些事情徹底了解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都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佛法教學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不好懂,換句話說,教你破迷開悟,這個比較好懂,其實是一樁事情,破迷開悟就是明心見性。這兩句話雖然是一個意思,但是明心見性講得清楚、講得明了,破迷開悟講得含糊。因為迷跟悟的層次太多,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講明心見性,那就有一定的標準,這個一般講是大徹大悟,它不是小疑小悟,不是普通大疑大悟,是大徹大悟,標準非常明確,它真管用。

  《華嚴經》所說的,不但是我們現在讀的本子,這個本子是略本,是簡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省略到不能再省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是完整的本子,那一部《華嚴經》我們這個地球裝不下,容納不下;不但地球容納不下,我們娑婆世界也容納不下。它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把宇宙人生真相說得很透徹。你要是明心見性,證得圓初住的菩薩,一切諸佛講宇宙人生的狀況,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全都通達了,為什麼?都見到了。《華嚴》所講的,你統統都證實了,你都接觸到了,證明,你證得了。這個條件就是要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見性?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講修行,真的一句話就講完了,真正去做,無量劫都做不到。妄想分別執著不斷,華嚴境界不能現前,我們都聽說而已,這個境界多美,我們世間人天天想的真善美慧,那是妄想。這世間哪有真善美慧?華嚴有真善美慧,真善美是德相,慧是般若,真有,一點都不假,等待我們去證實。你能夠證實,那你完全得到受用了。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業。我要修證華嚴,華嚴就是無量壽,華藏就是極樂世界。求證還有不可思議的方法:念佛。但是念佛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有一條放不下,就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夾雜,你這一生當中就很難如願以償。真正能放得下,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身心清凈,一塵不染,這個佛號得力了,我們這一生取凈土,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到華藏世界。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放下也能成功,這叫難信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憑什麼?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憑《華嚴經》上講的一切諸佛如來的神力加持,因為一切諸佛他們心目當中所盼望的眾生成佛。你今天有心作佛,你今天有這個緣,你自己知道不捨棄這個緣,諸佛歡喜,前面跟諸位講,佛佛道同,佛跟佛當中沒有嫉妒,不像人,人有嫉妒心,佛沒有嫉妒心,你想見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現阿彌陀佛。

  這一次,我們在香港看到西藏佛像的展覽,我帶了一份,非常奇妙,這裡面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像有三張重複的。其他都是一張,唯獨無量壽佛有三張,不可思議!我沒有問他多要,我只是要每一種給我一張,拿來之後一打開,無量壽佛三張。你看看無量壽佛那個變相圖,當中是無量壽佛,他的周圍十方諸佛,跟這個地方講的一個意思。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一切「世界種」。第八,「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神通」。第九,「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神通,通是通達,一切神通是一切通達,神是神奇莫測。他那種智慧能力,不但六道凡夫做不到,六道凡夫包括我們世間所謂是尖端的科技人才,比不上。二十八層天上,他們有神通,那個神通比不上佛菩薩。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做不到。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講的一切神通。能現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佛神通境界當中。

  第十,「現去來今一切佛事」。什麼叫佛事,我們要明了,不能把意思錯會了。「佛」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事」是世出世間一切事。佛、事合起來,覺悟的事,智慧的事,就叫佛事。佛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的形象,叫人看了破迷開悟。佛的作為,一切的造作,無一不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佛的言語,佛的一言一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沒有一樣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叫佛事。用現在的話說,包括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別的,覺悟眾生,都在一微塵裡面顯現出來,這叫大神通力。這一句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九句:

  【云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要依據後面的解答以及讚頌裡面,是說「佛自在」,這個意思是講諸佛如來「所作任意,無礙成就」。我們讀這些經文,實在說,無限的羨慕嚮往油然而生,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夠得到像如來果地上這樣殊勝的果德?諸佛自在,清涼說得好,「廣有無量」,說不盡的自在;「或說百種,謂於眾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為了說法方便起見,《華嚴》依舊是用十來代表,說了十種自在。如「離世間品」說,「不思議品」也說,都是講十種。在「離世間品」裡面就是本經第五十五卷末後,第一種叫「命自在」,這一條恐怕是我們世間人最想知道的。因為六道眾生壽命不自在,為什麼?被業力所拘,哪裡會自在?六道眾生到這個世間來受生,我們一般講來投胎,誰主宰的?業力。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壽命長短全是業力在支配,我們得不到自在。諸佛菩薩,業盡情空,所以他沒有業力了,他的現身、他的壽命,一切隨緣,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就隨順這個世間人壽命的長短。為什麼?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不隨順我們世間的長短,釋迦牟尼佛確實有能力,從三千年前一直住世到今天他真辦得到。如果這樣作法,教化眾生恐怕就收不到效果,為什麼?我們會把釋迦牟尼佛當神仙看待,「你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

  佛可以說,念念都是為眾生著想,幫助眾生覺悟,沒有別的。眾生要是覺悟,換句話說,佛果上那些無量無邊的功德,眾生不就都得到了嗎?智慧德相原來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它不是本來無。現在,本來有的為什麼沒有了?業障障住,只要把業障消除,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佛到世間來沒有別的,幫助眾生消業障而已。佛在天上同天人的壽命,彌勒菩薩表現的就給我們做證明了。彌勒是等覺菩薩,說老實話,也是早已成佛來示現的。示現在兜率天,他就同兜率天的壽命,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這個時差相當大了。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天上的四千歲,也像我們人間一樣計算方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一天相當於我們人間四百年,四千歲合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壽命到的時候,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就過世,到我們人間來作佛。所以諸佛菩薩命自在,他到哪一個世間能夠與那個世間人壽命一樣,實在說他不生不滅。壽命,在《百法》裡頭是不相應行法,是我們凡夫妄想產生的。不相應行法,用世間的話說,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如來得究竟圓滿的自在,菩薩也得自在了。

  第二是講「心自在」,心是智慧,智慧能入無量三昧,這是智慧。為什麼?無量三昧簡單說一說,就是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得自在。為什麼說智慧?智慧觀照一切法相有體無,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實實在在給你講無所有、不可得,於是佛菩薩的心在萬事萬物裡面,他不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心就自在了。我們凡夫心為什麼不自在?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你心裡挂念些什麼?挂念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念著這個東西。這個心怎麼會得自在?如果你挂念得愈多,你的心就愈苦。佛講這個心的受是憂喜,實在講喜事少,憂慮多,無量無邊的憂慮都是你的牽掛。對你的家親眷屬的牽掛,對你的財產的牽掛,對你功名利祿的牽掛,對你親朋好友的牽掛,不得了!無量無邊,你的心怎麼會自在?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講真話。

  哪些是有為法?《百法明門論》裡面就講得很好,八個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十一個色法,這統統叫做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有生有滅。心,心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全是生滅法,生滅法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沒有生滅現象,像虛空,虛空是無為法。無為法有六個,說老實話,只有一個是真的無為法,真如。其餘五個就像虛空一樣,為什麼說它是無為法?因為我們覺察不到它有為的現象,所以叫它做無為法,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無為。永嘉大師《證道歌》就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換句話說,除了真如之外,這五個無為法,到什麼時候你才真正了解它的真相?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你才曉得這五個無為法不是真的無為。但是在我們沒有能夠明心見性之前,你肯定覺察不到。這是講的心自在。由此可知,我們的心自在不自在?關鍵就是在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你心就恢復自在。

  也許初學同修要問,學佛如果把家親眷屬一切都放下,這似乎太不近人情。這種佛還能學嗎?這個話乍聽起來好象也有道理,其實不然。我們縱然念念牽掛在心,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能不能幫上忙?也不能。所以你的憂慮牽掛,解決不了問題。怎樣才能幫助家人真正把問題解決?要修道。佛法裡面對於這個事情講得太多太多了,如果你修行證果你能證得阿羅漢果,你就有能力幫助你所牽掛的一切人事,這是真能解決問題的,真能幫上忙的。如果你能證得菩薩果位、如來果位,我們講如來果位不是講究竟的,是法身菩薩、分證佛位,你能夠幫助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不是這一生!我們實在講智慧能力太有限,過去生中的父母我們就不知道了,過去兩世三世,愈遠愈不知道。

  現在西方人常常用催眠的方法,這個我們聽說很多,在催眠狀況之下他能夠回到過去世。催眠功夫很深的時候,他能夠回到前兩世、前三世,我聽說過有能回到前五世,五世再前面就沒有辦法了。從接受催眠的人,其中當中有我們學佛的同修,他們有這個經驗來告訴我,知道過去生中是在哪一道,生活狀況、姓名、居住所在。雖然知道了,催眠醒過來之後他不知道了,要放錄音給他聽,聽了之後他父母在哪裡還是找不到,還是幫不上忙,遠遠不如阿羅漢。實實在在講不必到阿羅漢那樣的境界,小乘三果、二果都有能力,但是他這個能力還比不上阿羅漢。要知道三、五世家親眷屬的狀況做得到,無論他在哪一道都能幫得上忙,用什麼方法來幫忙?自己修行的功夫,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他得受用。所以自己修行,功夫愈深,證的果位愈高,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都沾光。我們想幫助現前的父母,你的父母還在世,你修行得很好,有道德有學問,幫助許許多多眾生破迷開悟,讓許許多多眾生離苦得樂,你的父母不但受人尊敬,確確實實他受到諸佛護念,一切善神擁護,他身心健康,生活不會缺乏,許許多多人照顧。我能夠照顧一切大眾,一切大眾自然照顧我的家親眷屬,這是事實。

  我老母親在世的時候,她住在上海,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常常去看她,送一點東西給她吃。自動去的,去的那些人我都不認識,多半都是看到我們印的書,聽到錄音帶、錄像帶的。現在老母親往生了,遺體葬在故鄉,我們是清寒人家,所以葬在那個地方,那個墳也很小,我要不是家裡人帶著我去,我找不到。所以在前年我立了一個碑,去年,現在講是去年,實際上大概是三四個月之前,我們家鄉的父老,以及南京這一帶的同修們,這些念佛的同修們,我們家鄉也有個小廟,實際上這個廟從前不小,現在很小了,最興旺的時候,這個道場差不多住六、七百人。這個小廟是漢朝時候建立的,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現在也算是古迹。有人到那邊去朝山拜佛,順便到我父母墳墓上去看,看了之後他們要發心把這個墓重修。地方政府也很難得,就在這個土地上撥了三十畝地,中國的三十畝合英畝為五英畝,一個英畝是中國六畝,五個英畝的地做為墓園。

  我聽到之後很感動,這是大家自動自發的,不是我的意思。既然做成墓園,大家有這個意思,地方政府也這樣作法,他們畫了個圖寄給我看。這個墓園四周都是石頭的欄杆,我就想到,我們佛經裡面很多好的句子,我寫了很多,讓他們刻在這個欄杆上。什麼意思?機會教育。人家到那裡參觀的時候,阿賴耶識裡頭落印象。我寫了很多,凈業三福十一條、六和敬、六波羅蜜。《梵網》、《瓔珞》裡面四條很重要的戒條,我都寫上去了,「不作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不犯國制」,讓大家看看,機會教育。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十六個字我也寫上去,「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希望以後到墓園去參觀的時候,這些經句他都能在那裡看一遍,這是教育。所以自己要認真修學,家親眷屬他就得好處。

  過去我們在海外,也常常想著家人,不知道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中國大陸在過去諸位都曉得,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許許多多人民受了很大的苦痛。我跟家人整整三十六年沒有聯繫,到改革開放聯繫之後才曉得,他們都沒有受苦。佛菩薩保佑,我意想不到,平平安安度過去。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我們認真努力如教修行,心裡對於家親眷屬、親人朋友不必去操心,他們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我這一點小小例子可以跟諸位同學做證明。我們在此地講經,前天北京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們在北京看到,在網路上看到,好事情!所以我在攝影棚裡頭,真的,網路螢光幕前面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同修,我希望我們在一起學習。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是地球上的人,凡是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跟我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共同來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幸福美滿的生活。《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多元文化的教科書,教學的目的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不能不學,一定要學。正是歐陽竟無大師所說的話,「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的話我們可以得到肯定。

  第三「資具自在」,資具就是資生之具,資養我們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今天講的是衣食住行還有娛樂,統統具足,不會缺乏。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不可以貪圖享受,為什麼?貪圖享受,你那個福報很容易享盡。應該用什麼態度?知足常樂。人要是不知足,他怎麼會得自在?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物質,我們每天要吃飯、要穿衣,要有居住的所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學佛,佛實在講給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凡夫不容易學到,那學祖師,祖師已經大開方便之門了。祖師裡頭最近的印光大師,我們看看他的生活簡單,飲食跟大眾完全一樣,沒有吃小伙食、特別伙食。衣服就是這幾件,尤其是出家人,沒有什麼新的花樣,衣服穿到破舊不能穿了再換一件,還能穿依舊還用它。衣只取飽暖,蔽體飽暖就夠了,要那麼多有什麼用處?所以多餘的要知道布施供養。這個世間有許多缺衣缺吃的,我們有多餘的一定要幫助他們,哪個地區都有窮人。我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可以說是相當富裕的一個國家,有沒有窮人?有。我聽到他們政府的統計,他們的窮人大概只有一兩千戶,不多,所以政府都能夠照顧到。它國家小,有財力。

  但是有許許多多國家還有許多窮人,政府照顧不到的。今天中午,尤里先生告訴我,昆士蘭州還有很多生活很困難的人,政府還照顧不到,他提出來希望我能夠多知道一些,有能力的時候對他們伸出援手幫幫忙,這是好事!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有很多苦人,我們不照顧誰照顧?除非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總是盡心儘力去幫助他,在佛法講我們就是圓滿功德了。希望我們所有學佛的同修都有這個心,能幫助世間苦難之人;到我們受苦受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幫助我們,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講到資生之具,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佛果地上得自在了,千萬我們要常常想,想釋迦牟尼佛,因為他做出的榜樣,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我們在經書記載裡面看到了。我們讀其他宗教的典籍,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他們的主教,物質生活都非常節儉,真的是省吃省用幫助這個世間比自己更苦的人,這是一分愛心。宗教裡面常講神愛世人,佛家常說的大慈大悲,我們要在這些地方體現,要認真把它做好,從我們環境近處做起。

  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先從我們這條街上做起,從我們這個區域做起,讓然再擴大到這個城市。如果有大福德,可以把這個好事逐漸逐漸擴展到全世界。可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有智慧,這些物質上幫助一些苦難人很有限,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怎樣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幫助他覺悟,破迷開悟,幫助他修善,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能夠改造自己命運,能夠把貧窮轉變成富貴,這就能解決問題了。這不是物質上的布施供養能做得到的,這是智慧的布施供養。所以佛法的布施供養,就是教學。我們天天在此地開班授課,希望大家能到此地來跟我們一同學習。學什麼?對初機人來說學改造命運,學消災免難。《了凡四訓》裡頭有一句話講得很好,「災消福來」,這個很好,災消了福就來了。我們開班教學是教這個,歡迎大家一起來,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我們的課程就是災消福來。佛法裡面講的離苦得樂,我們的教育是離苦得樂的教育,是災消福來的教學。佛陀他的資具自在就是莊嚴佛國,莊嚴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私心,不是只莊嚴我這個地方不莊嚴別人。佛法沒有私心,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視同仁,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

  第四,「業自在」。業是造作,我們凡夫造作不自在,為什麼?內受煩惱習氣的控制,外又受環境的限制,所以不得自在。佛給我們講八苦,八苦是講果報,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咱們不談,就這七種,這七種果報有業因。我們造作的業因不自在,得的果報很苦;佛所造作的,佛在經典上講凈業,清凈心,決定沒有染污,他的業自在。我們讀這一句,要真正能體會得如何學習。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語業,身體造作是身業。佛教初學,意業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痴,語業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身體造作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這是善業,還不是凈業。什麼是凈業?造善業而不起分別執著,這個業就是凈業,凈業就自在,業就自在了。

  由此可知,有心造作,這個業不清凈。佛所造作的完全是感應,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向佛陀學習,學習佛陀的不起心、不動念,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起心動念我想怎樣做怎樣做,攀緣!攀緣就不自在,內外都有障緣,你怎麼會得自在?所以佛教導我們,普賢十願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的業自在。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成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隨順眾生,你就會得小自在。你放下的愈多,你自在就愈多,你放下愈少,自在就愈少;你要是放不下,你肯定不自在。

  「現相品」大眾念請第九句:

  【云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在「離世間品」裡面,為我們說了十種自在,我們在前面介紹了四種。第五是「受生自在」,這一句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自在。不但能現有情身,有情包括動物,九法界有情眾生,能現天人身、能現鬼神身、能現畜生身,還能現器世間身,能現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能現。現身的範圍遍虛空法界,現身的用意令一切眾生覺悟,這是諸佛如來的心愿,念念都不舍利益眾生。說到利益眾生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饒益眾生」,益是利益,饒益是最富豐的利益,用現在的話說,最大的利益,不是小利益。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利益?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是真正的大利益。究竟圓滿是幫助眾生成佛,《華嚴經》所說的無量無邊殊勝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能幫助眾生圓滿的得到,這個利益多大!這個利益從哪個地方修起?我們要知道,從接受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做起,如果不接受教誨,那就沒有法子。

  怎樣讓一切大眾知道這個世間有這麼好的教學、這麼好的教育,勝過世間一切教育?完全靠我們四眾同學。我們今天接受佛教育,信心跟理解完全成正比例,你解得愈深,你信得就愈深。你為什麼不相信?你沒有理解。所以很多同修告訴我,「好象我都明白了,但是我做不到」,其實這一句話有問題。我早年學佛跟章嘉大師,大師給我講過,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了解得不夠。如果你真的了解,沒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做不到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回頭去檢討,我解得不夠深。如果真正明白了解,沒有做不到的,這是事實。不可以說佛法知易行難,那你完全搞顛倒了。佛法行容易,說老實話凡夫跟佛一念之差,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覺你就成佛,你說多容易!我們煩惱習氣斷不了,迷!一念覺,煩惱習氣沒有了,斷乾淨了。

  財色名食睡在佛法叫五蓋,這五種把我們的本性蓋覆住,在我們一般人說這個沒有辦法離開的,覺悟的人這五種都沒有了。不要談什麼大的覺悟,小小覺悟還沒有出六道,色界天人他得初禪,這五種沒有了,他脫離欲界。我們要知道,脫離欲界是初禪天,初禪天人不吃東西,飲食斷掉了;不但一切食物他沒有了,水都不喝;睡眠斷掉了,永遠沒有睡眠。睡眠是昏沉不是好事情,你睡的愈多,你昏沉的時間就愈多,昏沉是無明;我們清醒的時候胡思亂想,這是掉舉、這是妄想。凡夫二六時中,不是墮落在妄想裡頭,就是墮落在無明裡頭,出不來。色界天人煩惱比我們輕,財色名食睡斷掉了,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羨慕,為什麼他能我不能?我們今天確實沒有這種甚深禪定功夫,應該怎麼作法?應該盡量減少,這是我們修行的功夫,自己功夫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很清楚、很明白。

  徐居士今天早晨跟我講,她覺得她到這邊來有了進步,從什麼地方看?睡眠。她很喜歡睡懶覺,現在早晨六點半鐘一定會起來,自動的,沒有人勉強她,沒有人叫她。她好吃,看到什麼東西都喜歡吃,現在看到東西自自然然不想吃了,念頭都不起,她跟我講到這裡來是佛菩薩保佑。確實善根發現了,三寶加持,換句話說,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她漸漸能夠不動心,這是功夫進步了。這是好現象,我們一般講瑞相。這個好現象要保持,決定不退,這個人有毅力、有決心、有恆心,他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什麼人?懶惰,不能夠精進、不能夠保持,這種人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為什麼?振作不起來。振作開始是有困難,為什麼?你要改變習慣,過去生中不說了,就是這一生中,幾十年養成的習慣,現在要改談何容易?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這個本性是習性,真難!所以能夠改變自己的毛病習氣,在我們佛法里稱他作英雄豪傑。

  《了凡四訓》裡頭雲谷禪師所講的英雄豪傑,不是普通人。他改不了,我們就曉得庸庸碌碌的凡夫之輩,我們也不要責備他,為什麼?責備他無濟於事。所以諸佛菩薩、聖賢人責備什麼人?責備賢者,能改過自新的人要責備,要幫助他向上提升。庸庸碌碌不能改過自新,不可以責備,要憐憫他,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不是這一生得度的,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換句話說,留到來生後世看到他哪一生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了,那個時候要幫助他。佛度化眾生有耐心、有智慧,他不著急。佛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麼急?我們著急,錯了!所以永遠要記住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的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認真努力受持。現在的話說學習,要好好去學習。

  第六「解自在」,解是理解,我們所學的都能夠理解得很圓滿、很透徹。由此可知,這個字與求學有關係。說到求學,善知識是第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光碟最近做好了,大概字幕打進去了。開宗明義,佛就教導我們,以親近明師為第一個條件。明是光明的明,不是現在所講知名度很高的人,不是的,知名度高未必有實學,真有實學往往知名度不高。像夏蓮居、梅光羲居士,我們要不是常常聽李老師說,外面聽不到,這就是說他們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他們確確實實有道德、有學問、有修有證,真善知識!我們想學佛,你學佛能不能有成就,老師關係最大,你要是遇到好老師你很幸運,你節省了許許多多的時間,你也節省了許多的精力。

  我這一生學佛可以說是比一般人幸運,教導我佛學的兩個老師,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不是學佛學,從哲學裡面他老人家把佛學介紹給我,讓我認識佛教。因為早年我們概念當中、心目當中佛教是迷信,不能夠接受的,從來也沒有一個人把佛教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讓這些年輕知識分子能接受的,沒有!我也是一樣。遇到方老師,把佛教當作一個單元來授課,佛經哲學,方先生把它在教學裡頭列入這麼一個單元,我這才明了佛教裡面有這麼多好東西在,這才發心讀佛經。那個時候想看佛經也不容易,佛經市面上買不到,台灣印佛經只有兩家書店,分量很少,種類也少,一個是台中「瑞成書局」,一個是台南「慶芳書局」,就這兩家。不得已我們只有到寺廟裡面去,寺廟裡面藏書也不多,我們借來看,抄,我早年讀經是抄經。所以出家之後法緣慢慢殊勝了,我提倡印經,就是我初學時候受的這個苦太多了,沒有書。這個印經的風氣真的帶動了,所以現在台灣佛經實在講太容易得到了,每一個道場都印,許多同修們自動發心來印經。

  親近善知識第一,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親近善知識的態度一定要像文殊菩薩教善財的那些話,在「入法界品」裡面。你要沒有善根福德,往往在善知識面前走過疏忽了,到你年歲大了想起這樁事情,後悔莫及。這樁事情對現代人來講,難!我這個年齡在我一生,從小家庭裡面教了幾年,時間也不多,兩年多。那個時候六七歲,兩三年的時間,阿賴耶識裡頭種下這個種子。所以對於老師尊重,從小知道尊師重道,遇到這些好老師他真的肯教導我,而且教我的這個心態超過學校跟他的學生。什麼原因?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親近善知識,實在講自己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虔誠恭敬心。虔誠恭敬從哪個地方表現?這一點我不能不告訴諸位同學,絕對不是見到老師畢恭畢敬。老師看得出來,老師看什麼?教導你的你有沒有去做到,這叫誠敬。真的聽話,真的肯學,他沒有白教,他才肯教你。教了你,你不能夠去做到,不再教你了。為什麼?白費精力,這不僅是個道理,是事實。誰肯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那不是個愚痴人嗎?所以你要做到。陽奉陰違,做不到,不能教,算了,隨他去吧!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對學生就這個態度,實在不能教隨他去,見面很歡喜、很客氣,不會認真教導你了。對於真正能接受的,我常說李老師很嚴厲,他罵你打你,那真肯教你;他不教你,對你很客氣,絕對不會罵你。

  昨天晚上我問悟勝、悟全,你們在此地學《弟子規》學得怎麼樣?他告訴我,每一個同學都講過一遍,我說那這樣差不多你們都聽了二三十遍,他說是的。但是沒有做到,這種教學等於零。能說不能行,你念這幹什麼?這個經不是念的、不是講解的,是做的!你們要曉得,你們能夠把這裡面東西條條都做到,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說你功德那麼大?儒家的根就在此地,你要發心每一條都做到,你把儒家的根救活了。儒沒有了。今天我教悟行法師,我把《沙彌律儀》交給他,叫他抽出時間跟大家講一遍,要做到。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如果要是做不到,佛的根沒有了。所以儒跟佛的根現在都爛掉了,快要死了,快要絕了。從哪裡救起?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不要求人,這個世間事情求人難,求自己。我自己果然依教奉行,我就是儒的根,我就是佛的根。根都爛了,還有這一點點是活的,那就有救,你必定得諸佛菩薩護念,你得世出世間聖賢保佑。

  今天中午,昆士蘭多元文化局局長尤里給我們講的幾句話大家聽到了,他對我們是什麼樣的期望,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不辜負他的期望?我老實告訴諸位同學,你們如果能夠把《弟子規》跟《沙彌律儀》落實,你就不辜負他的期望。確確實實能夠帶動多元文化,能夠帶給這個社會安定祥和,真正是災消福來。所以我們要做到,講是真正理解了,理解之後要行,要落實。分量不多!受了大戒,古德教導半月半月誦戒,怕你忘掉。現在我們受戒,受完之後再也不誦,沒事了。所以過去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提倡每天晚課,要加誦《太上感應篇》。文字並不多,一千幾百個字,當作戒律。凈宗學會成立,我們晚課直接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內容是什麼?五戒十善。

  今天我們大家在此地建立凈宗學院,如果希望佛法能不滅,孔孟之道能繼續,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發心了。你們同學們多想想,用什麼方法勉勵自己、警策自己,不能夠再懈怠,不能夠再懶惰了。孔孟是我們的祖先,世尊是我們的導師,我們要不能夠奮發,對不起祖師、對不起導師,我們還能算是個人嗎?如何能夠把自己振作起來,我聽你們的,你們就想方法來告訴我。時節因緣不容許我們等待,發憤圖強、勇猛精進就在此時此刻。你們聽我講《華嚴》,我雖然不能夠像諸大菩薩一樣,把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說出來,這個我做不到,我把我自己所領悟的、所契入的都說出來了。你們聽我講經這屬於解門,你要從解生信,從信要落實,要變成行為,這才是成就真實功德,你的解也就得自在。

  第七「願自在」,願是希求、是願望。我們這個世間世尊給我們講的八苦,求不得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是自在。如來果地上那個願是究竟圓滿,得大自在。他為什麼能得?清涼大師註解引經文說,「隨欲隨時」,隨著自己的希求,隨時隨處能「在一切諸佛剎土示現成正覺」。舉一個例子,這是最難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示現成正覺,這話怎麼說法?成正覺就是成佛,但是我們知道,一個剎土只有一尊佛,不能有兩尊佛,諸佛到這一個佛剎土裡面示現成等正覺,是去應化,是去幫助這一尊佛教化眾生,無論用什麼身分他都是成等正覺。他的這個願自在,跟一切諸佛完全相等。為什麼到這個剎土?這個剎土裡有一些眾生,與這一尊佛過去特別有緣分,他來很容易得度。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經上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佛怎麼擁護?千佛到這個佛的示現之處成等正覺,來幫助他。用什麼身分?有的用菩薩身分,有的用聲聞身分,有的用優婆塞、優婆夷的身分,有的用國王大臣的身分,還有用外道乞丐的身分。那些人全都是成等正覺,「願自在」,配合世尊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成熟眾生,我們要懂得要明了。

  第八,「神力自在」,神力就是神通,「示現一切大神變」。就像過去那些祖師大德們,我們一般人講示現神通。《大藏經》裡頭有一部《神僧傳》,一共有四卷,我初學佛法的時候,《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我都讀過。讀這些書對自己有很大的鼓勵,看看這些人都修行證果了,都有那麼大的成就,他能修成,我要趕上。讀古人的傳記好,見賢思齊。現在人不讀這些傳記了,不知道人家修行的成就,我們自己找不到榜樣,找不到模式,自己不曉得怎麼修法,可惜!我這一點也許是在我年輕的時候歡喜歷史有關係,我的史書念得很多。為什麼?史書是前人的經驗教訓,對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幫助最大。《神僧傳》裡面這些高僧大德,當機緣成熟的時候可以用神通感化眾生,機緣不成熟的時候不可以用。首先你要會觀機,機緣沒有成熟他對這個事情半信半疑,那就不能用這個手法,用這個手法達不到效果,反而產生反面的效果,這個不能不知道。反面效果,他對佛法疏遠,「佛法也搞神通、也搞迷信」,他退心了。所以佛教弟子,弘法利生不準示現神通,有神通也不可以,有能力也不可以。什麼原因?這個世間眾生對這個沒有信心,如果對這個有信心,有信心你還得觀察他過去生中的根機,是不是真的能接受?神通示現他是不是真的能回頭?沒有這個能力不可以。總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不成熟不用這個方法,用教學。教學是普通的方法,人人都能接受,歡喜接受。

  第九「法自在」,他有能力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障礙。你想學哪個法門,他就跟你講哪個法門。佛今天不在世,佛留下這麼多經論,他想學哪一部經論,你都有能力指導他,法自在。法自在從哪裡學的?那個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也不能這個作法。為什麼?現代眾生根性鈍,在現代我們面對著這些大眾,我們提倡「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對他有好處,不能教人太多。我往年跟這些老師學習,都是學一樣;你學多了,他不教你了。他示現給我看的都是一門深入,我們在這裡頭得利益、得好處,深受其利!所以我這一生也以這個方法供養一切大眾,這是於法自在。自在,面對現前大眾的根性依舊是一門深入,他才能有成就。學多了變成佛學家,變成佛學博士,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九句:

  【云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所說,十種自在。第十,「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這也是把智講到了極處。佛法修學到最後,能證的是智,所證的是性體,湛然寂滅的性體,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學的中心。我們怎樣求智?是什麼智?《華嚴經》上講得很多,清凈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講的智自在,是能證,清凈法界是所證。清凈法界是理、是體,也是現在一般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智你就不能證,轉識成智,你就想那是多麼重要。轉過來,眾生成佛,轉不過來那就是六道生死。諸佛如來,他們確確實實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們人人都能夠轉識成智,人人都能證得圓滿的菩提,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唯一的願望。我們今天實在講非常慚愧,我們辜負了如來對我們的願望。為什麼?我們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當作親人,確實捨不得離開。魔鬼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慳吝、貪婪、惡業、瞋恚、懈怠、懶散、糊塗、迷惑顛倒這是魔。我們跟他掛上勾,離不開他,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來教誨,依然回不了頭。

  我常常跟同學們說,我們自己還要這樣下去,佛法就滅了。如果我們肯拚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法就活了。我們的心量、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弟子規》、是《沙彌律儀》,儒跟佛都能夠起死回生。到底是死還是生?在乎我們自己一念。我們一念能夠放棄魔障,隨順佛陀的教誨,儒跟佛就生了;也就是說,我們把《弟子規》跟《沙彌律儀》落實,儒佛就生了;如果依舊是違背,雖然能背能講,做不到,給諸位說,儒佛就死了。今天我們講的不是道理,是事實真相。八識是魔,四智是佛。怎麼轉法?都在日用平常,要轉,不能不轉。在生活裡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我不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我沒有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執著,你就轉了。我都不分別了,你就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我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你的所作所為自然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就是戒律,戒律哪裡要學?不要學!這是成所作智。

  世尊當年在世,世尊身邊的諸大菩薩,他們要不要學戒律?不要學。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叫戒律。為什麼?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們現在是迷,就沒有智慧。智慧開了,你的一舉一動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話,一句一言都是經典。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什麼叫做經典?經典不是別的,原來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德能。換句話說,你要是作意,你想像什麼,創造一個什麼、發明一個什麼,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諸佛如來沒有發明,諸大菩薩沒有創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沒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迷你也沒有減少一分一毫,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這些大道理,我們依《華嚴》,我們在這裡頭覺悟了。我們的行持,那要從幼稚園訓練,為什麼?我們從小失教。失教這一句話在古時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譴責,現在沒人懂,也沒有人說了。

  前幾天我跟張德聲居士提起,張居士說他過去沒聽過這個說法,他年輕。十九世紀初,這句話在一般社會裡面很流行。失教是你父母沒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師沒有把你教好。你不好,人家不怪罪你,怪罪你的父母尊長,「你們做長輩的怎麼教的?怎麼讓你的子弟一點規矩都不懂?」現在舉世之人都失教,它就變成正常,古德所謂「積非成是」,可是果報就不可思議了。反常的果報,是空前的劫難。今天社會大眾怎麼能回頭?說老實話,回不了頭。回不了頭怎麼辦?這個世界毀滅從頭來起。現在科學家也證實地球曾經毀滅過好幾次,我們常常聽到科學報導,至少地球過去曾經有四次毀滅。每一次在毀滅之前都是科技發展到相當高的高峰,人類的倫理道德喪盡,災難就現前了。

  我上個月在香港聽同修們告訴我,在西藏高原有人發現一片光碟,就像我們VCD一樣,發現這一片光碟,五萬年前的遺物!現在沒有人能夠解讀。由此可知,地球上五萬年前那個時候科技的進步,大概相當於現在這個時代。喜瑪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貝殼,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滄海桑田,海會升高變成大山,大山會崩落到底下變成海底,這個事情科學家早就肯定了。人到這種地步,一百八十度的違背自性,這個世界就得從頭來起。你要問:誰在那裡主宰?給諸位說,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看到這個情形,上帝看到這個情形,走了,不再理會了。什麼人主宰的?業力主宰的。所以有人問我,有沒有挽救?幾乎所有古老的預言,宗教里的經典都肯定的說可以挽救。怎麼挽救?人心向善這個劫難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現在世界上這麼多人,誰有力量勸一切眾生回頭,勸一切眾生改過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這個劫難,實在說世間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頭,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找不到!

  現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億,有七億人回心向善,災難才能化解。到哪裡去找七億人?說老實話,我跟你說真話,七個人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兩個人在一起都鬧意見,都要吵架,這世界還有什麼前途?佛法僧團這是世間社團裡頭最值得尊敬的,什麼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說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沒有是非、沒有爭執、沒有意見,人人都修六和敬,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歡喜擁護你,佛教的團體,四個人是一個單位,四個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當中非常留意,不但沒有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實在痛心!我能跟人相處,人不能跟我相處,我能忍讓他不能忍讓,我們能相處;他不忍讓我也不忍讓,決定不能相處;他不吃虧我也不肯吃虧,不能相處;他不肯吃虧,我肯吃虧可以相處了。孟夫子說得好「反求諸己」,我們跟人相處有不愉快,不責備人,反過頭來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過失;不要反過頭來再反省,「過失都在他,我沒有過失」,你錯了!你的基本觀念錯誤了。什麼是正確的基本觀念?別人沒錯,過失一定在我這邊。菩薩能成佛就靠這個成就的,凡夫能成聖也靠這個成就的。

  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為什麼能成為聖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尊敬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這些人是他心目當中的典型人物。後世尊孔子為大成至聖,他是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學這些人,學得很像,學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沒有別的,忍讓!一切事過失,他肯定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認真反省改過自新,把性德裡面的障礙完全斷除,讓性德圓滿的顯露。我們要知道,我們應當要學習,他用這個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礙,煩惱障與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堯把王位讓給他了。他也是人,我們也是人,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如果做不到,《華嚴經》我常講,白念了!你聽你也是白聽了!你還是凡夫,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還是躲不過三災八難,辜負了佛祖,辜負了自己這一生當中大好因緣。

  現在關鍵在轉識成智。怎麼轉法?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很關心。我說出來,你肯不肯做?你要是問「我能不能轉得過來?」這個話問錯了!你肯不肯轉?我們開始學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說要把控制的念頭斷掉,要把佔有的念頭斷掉,這是煩惱的根。有意控制,有意佔有,你轉識成智沒指望了,你怎麼能轉得過來?有意控制、有意佔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實實在在的話,事實擺在你面前,你連自己身體都不能控制,自己身體都不能佔有。你的身體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佔有嗎?你佔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制嗎?辦不到!自己對自己這個身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何況身外之物?

  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正確生活的態度是什麼?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起,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諸佛三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錯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生活態度就是如此,確確實實一念不生,起心動念都是為利益眾生,這叫正念。我們常常在經典、古大德註疏裡面看到「正念無念」,無念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不起,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無念,這個意思要細心聽不能誤會,他不是無念。為什麼?他念念為眾生,念念幫助眾生覺悟,念念幫助眾生證得無上菩提,除此之外,對於個人確實他一念不生。所以對個人講真的是無念,對一切眾生講他有念,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入華嚴境界,華嚴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想想,學佛菩薩,大乘好學,大乘是轉念頭、轉境界,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成為一切眾生的念頭,念念為一切眾生想,全心全力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要想著我明天還能不能做,不想。我只想今天,我絕不想明天,你就自在了。你想明天是妄想,明天還沒到,你想它幹什麼?由此可知,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社會想,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想,這是正念。這是「諸佛自在」的十句,簡單為同學們介紹到此地。

  清涼大師說「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也就是諸佛果地上的智慧神通自在,你統統可以證得了。「不思議品」里也說有十種,在《華嚴》第四十六卷,大意差不多,清涼也把這個名目為我們節錄出來。這十個:第一個是法自在,第二個是心自在,第三個是勝解自在,第四個是財自在,第五個是命自在,第六個是如意自在,第七個是智自在,第八個是業自在,第九受生自在,第十願自在。排列順序不一樣,大致上是相同的。菩薩念請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這一句我們要留意,什麼叫做『無能攝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後面偈頌裡面講「無能制伏」,答覆裡面講「無能毀壞」,我們把這三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明顯。大師說:佛一切作為,天上人間,沙門魔梵,梵是梵天,以及二乘大菩薩等,都不能夠制伏,也就是都不能夠毀壞。我們想到這一點,就會想起世尊當年在世,魔王波旬也是佛的護法,他怎麼是魔?實在講魔不是別的,私心很重,他也能夠幫助別人、照顧別人,但是自己的利益看在第一位,這就是魔。他的福報也非常大,生生世世修福,換句話說,財施、法施、無畏施他都干,因此他的果報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後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我們凡夫眼光裡面看他,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好象跟佛沒有兩樣,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差別在什麼地方?魔為私,佛為公,就這一點差別。

  就好象古代專制制度,佛是個帝王,天下為公,堯傳位給舜,舜傳給禹,天下為公,一點私心都沒有。傳賢、傳有道德的人,真正愛護人民的人,真正犧牲奉獻為人民服務的人,他把王位傳給這個人。禹以後,禹傳給他兒子,是沒有錯,為什麼?兒子賢,確確實實是賢人。非常可惜,禹的兒子啟,啟又傳給他的兒子,這就傳錯了,從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私。從這個比喻諸位體會到,佛跟魔有一樣的智慧、一樣的神通、一樣的福報,差的就是那一點念頭,一個有私心,一個沒有私心。大禹當年傳給他兒子確實沒有私心,沒有天下為私的這個念頭,非常可惜他的兒子差了一著,沒有能夠選賢與能,從此之後一代一代都傳給自己的子孫,就變成私天下了。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當然魔的福報、神通、智慧跟佛不能比,但是的確是很大,人間天上都不能跟他相比,我們凡夫哪有這個能力認識?於是在末法時期,多半都把魔當作佛。

  學佛的人非常虔誠,但是不聽經、不研究教理,學佛學了很多年,什麼叫做佛他都講不清楚,他都不知道,這哪裡叫學佛!不但在家同修搞不清楚,出家的同學真的還有一些學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搞清楚,居然接受在家同修的恭敬供養,自己不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焉能不衰?焉能不滅?這個事比什麼都恐怖,這個事比什麼事情都大!《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我們今天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覺悟。絕對不敢說度眾生,我哪有那個能力?但是要下定決心度自己,我一定要求自己依教奉行,我不敢要求別人。自己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自己真正能有成就,這總可以做得到。不要期望別人,期望別人你會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最重要是期望自己,自己能成就就好了。自己成就了,至於能不能影響別人都不要去問,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要有這樣的態度。別人他肯做很好,我知道諸佛護念他,龍天善神保佑他;他不做也好,絕對不影響我,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要像佛這句一樣,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決定不退轉。「無能毀壞」裡頭最重要的是不退轉,勇猛精進。

  《六十華嚴》裡面經文不是「諸佛無能攝取」,它翻作「諸佛勝法」,勝是殊勝的勝,文字不一樣,意思相同。大師依不思議品說:「諸佛有十種最勝法」,這個大意我們要曉得。因為經文很長,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六卷,「不思議品」是本經第四十六卷,我們每天講四個小時,大概總是兩年之後才能講到。這個時間太長了,所以這十句大意我們也要在此地略說,有助於我們的解行。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日子不要空過,每天總得要有一點進步。你們聽我講經,如何能真正得益?李老師從前教我,不寫筆記專心聽講,一個小時當中你能夠聽個一句、兩句你很有受用,你用個小本子就記這一句兩句,好好的學習,那個進步就很快。不用多,一天能受持一兩句,你要是不退轉,三年你就是聖人,你就不是凡夫。如果筆記寫得很多,肯定沒用處。一定要專心聽,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修,請看菩薩念請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大師引用本經後面「不思議品」裡面,諸佛十種最勝法。第一,「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十善業道裡面的不妄語,說到一定要做到。中國古人講「人言為信」,中國信這個字,「人言」,這是取什麼?人說話他一定兌現,一定做到,所以稱為信。換句話說,你說到做不到,那就不是人講的話。我們看看諸佛十種最勝法第一條就是這個,「大願堅固」,大願簡單說就是四弘誓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不要說堅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我講得很多,是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發願為他們服務,一定要幫助這些眾生各個都成無上道,這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我們念念都想自己名聞利養,哪裡會有這一願?沒有為別人服務的這個意念。佛有,佛這個意願非常堅固,永不退轉。

  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從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不斷煩惱,就沒有能力為眾生服務。為什麼?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你要有能力,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你要有能力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界限,你才能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怎樣突破?要斷煩惱。因為空間維次是煩惱造成的,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造成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時空的界限就沒有了,這維次就突破了,你才有能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只有你能把煩惱斷盡,突破空間維次,你有能力親近一切諸佛如來;這是什麼?這是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關鍵都在斷煩惱,煩惱不斷,你的德能不能恢復,你的智慧也不能恢復。斷煩惱是恢復自己自性裡面的德能,學法門是恢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證得究竟的大圓滿,度眾生就沒有障礙,就得大自在。所以說來說去,還是煩惱的事情。

  大乘經教裡頭佛常說,菩薩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世間法裡頭有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根上生的,這三個根是不貪、不瞋、不痴。你能成就世間善法,你能得世間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諸位想想,貪瞋痴有什麼好處?愚痴到了極處!貪圖人生短暫幾十年物質、精神的享受,把自己最殊的福德因緣當面錯過,你說可惜不可惜?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抓住這個機緣,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咬緊牙根,遠離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他超越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得大自在,得大圓滿,成就堅固的大願。所言必作,這四句話是佛所言,「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做到;「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掉;「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學成功;「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成佛了。說到做到,言無有二。世尊不是先說後做,他是先做後說。他沒有做到的,他不說,他所說的他全做到,這是佛;菩薩是一面說一面做。凡夫就很糟糕,只說不做,前途,該怎麼樣生死還是怎麼樣生死,該怎麼受報還是得受報,自己的業力一分一毫都不能轉動,你說多可憐!

  念佛往生是一個希望,這個希望能不能達到是問號。我們對於凈宗法門也講了不少,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絕對不是說念佛就都能往生,那個念字意思很深,你沒有懂。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念是什麼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說明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佛,那叫念佛。什麼叫有佛?有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接引無量無邊世界一切九法界的有情眾生同生極樂,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阿彌陀佛的願,《無量壽經》上我們天天讀誦的四十八願,你有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的行,不要說別的,就從《無量壽經》第一品到最後一品這四十八品裡面,我們看到了嗎?我們有沒有?特別重要的五戒十善,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做到沒有?那是阿彌陀佛的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是阿彌陀佛的果。我們念佛,現在心裡頭要有阿彌陀佛的心、願、行、果,這叫念佛。

  沒錯,佛是教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我們誤會了,以為一心專念就念這四個字,心還是自私自利的心,願還是貪瞋痴慢的願,行還是一切做惡的行為,那怎麼能往生?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指這一類的人,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相應。什麼時候我們這一句佛號能夠念得相應,什麼叫相應?聲聲佛號字字都圓滿具足彌陀的心愿行證,這個人叫念佛人。我們拿這個標準來觀察自己,認真反省,自己就曉得是不是個念佛人。佛心清凈,一塵不染,佛的願堅固,不會受任何境界影響動搖。一切時一切處,我常講的都是念佛堂,不一定要供一尊佛像,佛的體、相都在自己一念之中。你心裡頭有,這是真有,心裡頭沒有,像供得再多還是沒有。絕對不是多供一點佛像佛就有了,沒有這個話。

  第二,「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末後這一句話重要,不生懈倦,懈是懈怠,倦是疲倦;精進,就是度懈倦的。這一句教導我們的是「為欲圓滿一切功德」,我們有這個念頭,不能說沒有,但是因為懈怠懶惰,只可以說我們有這個妄想,無法兌現,可惜!為什麼不能兌現?還是一句老話,教理不明,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我說沒搞清楚,沒搞清楚到什麼程度?到苦樂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不曉得,這就難了。所以我過去講《地藏經》,《地藏經》一開端有一句話我非常重視:「知苦樂法」,那是諸佛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了不起!世間什麼人能知苦樂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導我們,在《十善業道經》他告訴龍王,龍王是我們的代表,告訴龍王就是告訴我們,「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只要看到這一句經文,聽到這一句話,我立刻就振作起來了。為什麼?這句話太希有!「能離一切世間苦」,不只是我們三界六道,包括無量無邊諸佛微塵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九法界眾生,哪個不苦?各個都苦。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法了不起,這個法太希有!太難得!他豎起耳朵專心來聽,這法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這一句話。

  善法諸位要知道,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知道,《三字經》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麼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後,變成貪瞋痴慢。要知道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找不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自性里統統沒有。自性有的是什麼?有的是本善。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彌十戒。說老實話,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諸佛菩薩的,這個要搞清楚。如果是諸佛菩薩他的意思、他制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那不算好漢。性德!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想牽著人的鼻子走,沒有!如果想牽著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別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

  共產黨叫解放,我們佛教叫解脫,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間對這個名詞的解釋,有很大的差距。佛法裡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你解的是什麼?你放的是什麼?佛家講得很清楚,解的是什麼?煩惱習氣;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解掉。放的是什麼?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圓滿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脫,這是講的放下。放下之後你要能提起,這是大乘;放下之後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謂自了漢,自己解脫了,絕對不再幫助別人。大乘小乘,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這個了不起,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我們要學習。

  南宋時,在浙江奉化出現一位布袋和尚。這位法師他叫什麼名字沒有人曉得,是哪裡人、從哪裡來的,都沒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緣,背一個大布袋,別人對他布施供養不管是什麼東西,他都往布袋裡一裝,所以那個時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現在我們寺廟裡頭塑的彌勒菩薩,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歡歡喜喜背個大布袋,有人向他請教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別人一看這個樣子知道了,這是什麼?放下,懂得了。然後再問:放下之後怎麼辦?他笑咪咪的一句話不說,把那個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後再提起!這一句經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後面這半句是提起。圓滿一切功德,不放下不會圓滿,放下就圓滿。為什麼?不放下的是障礙,古人所講的「性德之賊」,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賊。放下之後,圓滿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跟他見面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我學佛親近第一個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請教,我問他:「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處。佛法裡頭有沒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夠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老人家一句話不說看著我,陪我去的是內蒙古的敏親王,我們就這樣差不多坐了半個小時,大師看著我的眼睛,我也看著他。半個小時差不多心完全定下來了,我們的精神統統聚集聽他回答。半個小時他才說一個字,他說話非常緩慢。你看到這個老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們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裝,夏天也是這個服裝,冬天也是這個服裝。半個小時給我說一個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很注意聽;隔差不多五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話的聲音很緩慢,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說了六個字。這六個字我聽了能理解,當然理解的深度不夠,能理解。

  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又過了很久的時候告訴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大概一個半小時,除了向他請安這些客氣話之外,我們請法,他教給我的就這幾句,我這一生得受用!我離開向他告辭,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那個時候他六十多歲,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麼叫做學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學生沒有別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我就怎麼做。我跟章嘉大師以前並沒有往來,也不認識,緣真的是很深,一見面就生歡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儀,我一生當中沒見過這種人。為什麼?他在定中,言語很少,非常簡單直接。自從認識他之後,以後就是每一個星期我都去看他,三年如一日,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個星期他都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我看一些佛書,我向他報告,看的有疑問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學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這麼一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學經教,主要學講經,是這一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學佛之後曉得,世世因緣、多生多劫的因緣,我們有幸運遇到真善知識。自己的條件是好學、真干;如果是陽奉陰違,哪裡會有成就?但是學生實在講,不容易找得到,所謂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想找個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想找一個傳人是更不容易,到哪裡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緣,不期而遇」,這是真的。

  我過去求學、願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養給大家,給你們做個參考,確實像古人講的發憤忘食。吃飯睡覺常常忘記掉,並不是有意的,忘了。讀經研教聚精會神,落實才有法喜,否則的話變成學問、變成知識,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這是最初章嘉大師指導的,他非常重視持戒,我跟他三年,關於戒律的重要,這些話總說過幾十遍,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初學對戒律不重視,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是現代人。那個時候有個錯誤觀念,像國家的憲法、地方上許許多多的規約,每隔幾年都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合現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弟子製作的這些生活規範,三千年後時間差這麼久,他們是印度,我們現在在中國,時地都不同,「這東西怎麼能學?」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給他做了一個火化爐,甘珠活佛在那邊搭了一個帳篷,住在火化爐旁邊。我在那個帳篷裡面住了三天三夜,我請三天假到那裡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真正反省,「戒律很重要」這一句話印象太深刻了。

  我就想為什麼這一句話他要向我提出那麼多次?我在這三天裡面省悟過來了,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儒家的禮是世間法,所以三代不同,隨著時代、隨著地區要加以修訂,那是世間法,我悟出來。戒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這個法超越時空。想想,對!五戒、十戒、十善業道,三千年前佛說的;三千年後今天,地方三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現在我們在澳大利亞,你想想這十善業道管不管用?還是管用。佛所說的我這才明了,它是自性裡頭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製作,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違背,不能更改。人為的、人想出來的辦法可以修改,自性的東西你怎麼改法?你一改,違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爐旁邊帳篷里住了三天,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這以後我就看戒經,我很認真、很用心的來閱讀、來學習。因為大師告訴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你能做到一條,你就真的受這一條;誰給你做證明?諸佛如來給你做證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個話說得就不好聽,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騙自己,欺騙諸佛如來,你要是認真想想,這個罪過多重?怎麼可以欺騙諸佛?所以蕅益大師了不起,受了比丘戒之後退戒,給我們做示範。為什麼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師一生持沙彌戒、持菩薩戒,菩薩戒是利他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薩戒沙彌」。他為什麼這麼作法?我們要能體會到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凈土十要》是成時編的,《蕅益大師全集》是成時替他刻版流通的,這個人是蕅益大師的傳人。師父是沙彌,自己不敢作沙彌,他自己具名我看過,「出家菩薩優婆塞」,顯示出謙德,「沙彌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問我什麼身分?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這個,名實相副。出家優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們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稱出家優婆塞的還有弘一大師。這些人這些作法,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不思議品」諸佛十種最勝法,前面我們介紹了兩句。第三,「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這一條說出佛示現在九法界的目的,是為了調伏一切眾生。我們在此地,要注意「一切」兩個字。調是調順,伏是降伏,調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是對破迷開悟說的;伏,是降伏煩惱而說的。眾生,特別是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間的,經論上常常講「閻浮提眾生難調難伏」,《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教化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最為困難。但是佛菩薩依舊是不捨棄,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難得,顯示出佛菩薩恩德之大。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是伏,破迷開悟這是調。

  「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這一句就是講的盡法界虛空界一切微塵數諸佛剎土,一一佛剎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每一個剎土都有九法界眾生,佛哪裡都去,不是住一個地方。什麼地方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應。諸位一定要多想想這個境界,你仔細去觀察、你去想想,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佛是不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思想、多元文化的概念在《華嚴經》,多元文化的落實、多元文化的圓滿也在這部經。這部經對於現前的社會有大利益,不可思議的利益!非常可惜沒有人懂,沒有人發心流通。現在的社會是個功利社會,起心動念都要講到錢。眾生可憐,拿著佛法去賣錢,你能得幾文錢?如果你不要錢,你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不能比!你要錢,把你的功德全賣掉了。你不要錢,你想想看,盡虛空、遍法界諸佛讚歎你,一切眾生感謝你,感恩!但是要錢就沒有了,諸佛也不會護念你了,眾生也不會感恩你了。為什麼?你已經得到你的報酬,那個報酬非常非常有限。

  果報在哪裡?我跟大家說真話,果報在地獄。為什麼?因為你障礙佛法的流通,你的罪名就是這個。佛法是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如果你布施,你的功德第一大。一切大乘經,佛常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我們今天有緣分遇到佛法,全心全力來做法布施,你得大自在,你怎麼這麼糊塗?你怎麼貪圖這一點小利?在這麼多年當中,也有不少同修拿一些佛書送給我看,我看這個佛書是古人的,沒有問題,我會看它。如果是今人的,我一定首先看後頭的版權頁,這是我的習慣,「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書我不看了。為什麼?他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裨販如來,我想他也沒有什麼高見,我何必浪費時間?光碟、錄音帶我也是看有沒有這幾個字,要有這幾個字,我不看我也不聽,我不浪費時間。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佛法,懂得一點道理,了解一些事實真相。隨順佛陀教誨去做,利益無量無邊。

  一般學佛的人依舊迷於五欲六塵,還是煩惱習氣當家用事。他很可憐,自己以為在佛法里做了不少好事,其實他錯了,他為了貪圖一點小小的利益,障礙佛法流通。流通佛法至少要學印光法師的弘化社,實在講印光老法師是為流通佛法做了一個好榜樣。這些法物,經書、錄像帶、光碟,如果是有施主他發心做的,他做兩千套、三千套結緣的,這個決定不能賣。你要是去賣,折你的福報。就像《了凡四訓》里講的,你命裡頭本來是億萬富翁,你命里有,但是你在三寶當中裨販如來,可能你一百萬隻變成五十萬,變成二十萬、三十萬。你命裡頭那個福報大幅度折損,你自己不曉得,賺二三十萬還以為自己很有本事,「我賺這麼多錢」,哪裡曉得你的福報是大大的打折扣。如果你發心幫助流通,看到這是人家結緣的,我到處幫你送、幫你介紹,你增福。你命里的福報增長,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會做得非常順利,都做得很成功,財源滾滾而來。為什麼?命里有的。

  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世間人求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在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講了多少次,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希望我們這個小道場,每一個同修要記住,希望你命里的福報不要折損,要天天增長。怎麼增長法?歡歡喜喜、誠誠懇懇修這三種布施。三種布施,一樁事情就完成。我們昨天做敦親睦鄰的聚會,這一樁事情三種布施都圓滿。我們接待街坊鄰居,供養他午餐,這財布施;這個飲食做得非常合口味,大家吃了很歡喜,這裡頭有法。我聽說不少人吃了之後還在打聽,他們能不能來學?這個事情太好了。所以我們想著要來開個班,開班不必天天教,一個星期一次,或者是選星期六,或者是選星期天。你們可以貼個小廣告,每個星期天到這個地方來學習,報名參加。或者我們一次教十個人,大家輪流來,報名報到第十一個就告訴他下個星期,安排到下個星期。

  廣告貼在哪裡?貼在菜市場,MALL裡面賣菜的地方。這些做家務事情的,她每天上街買菜,她都會看看、瀏覽瀏覽那裡頭貼的東西。我們可以貼一張,用顏色筆寫出來醒目一點,一看這個地方每個星期天或者是星期六,一個星期有一天教中國的素食,她打電話來報名。我們一次十個人,就是每一個星期我們吃飯的時候教他們做素菜,他也在這邊吃飯,我們多準備十份。這個不難,這裡頭有法布施;而且提倡素食,健康長壽又是無畏布施,一樁事情三種布施都圓滿了。你一定得的果報是財富、是聰明智慧、是健康長壽,一舉而三得!沒有智慧的人他想不到,他不會做。我們貼告示也不會很多人一起來,報名的人多我們通知他,報名的單子上都寫好,報名的時候我們通知你,你哪一天來。所以你要關心這個社會,你要關心這個地方他們的生活。他們嘗到了,中國素食覺得很好吃,素食對他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這個事情輕而易舉。擅長做中國素食的或者做日本素食的都可以,居士當中有不少人,我們可以特約,哪一天請哪一個人到這邊來主廚,來教大家一起學習,一個星期用一次。這些東西要在我講經的時候教你們,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你們連這些事情都想不到嗎?可見得常常口裡說的發菩提心,實際上並沒有顧及到眼前的社會大眾。

  我昨天看到來參加我們敦親睦鄰會,大多數都是老人。我就明白了,我們居住的這個區,大概都是退休老人,他們最需要溫馨的服務。所以我總想搞一個餐廳,我們這個地方如果真的能夠政府同意,我們在這裡建設一個免費的素食餐廳,我相信附近的這些老人,他們都會來吃飯。我看他們的收入不高,都退休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些眾生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跟他們頭一次接觸,非常歡喜、非常融洽。聽他們的談話,他們非常歡迎我們在這個地方久住。我們有沒有想到?有沒有注意到?他對我們表示歡迎,我們如何對他們報答?報答這個地方的居民,報答這個地方的土地。這個地方的土地神、山神、樹神,我們在佛前已經給他們供牌位了。居民也要照顧,居民不是供個牌位就行了,要在生活上照顧他,讓他生歡喜心,讓他在物質生活、在精神生活上,都能得到安慰。

  外國的老人晚年相當寂寞,兒女長大都離開了。尤其圖文巴是個小城,年輕人發展事業都到大都會去了,很少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怎麼作法。儒家說得很好,看到老人年齡大過我二十歲以上的,「以父禮視之」,要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父親;大我十歲以上的,以長兄視之,這是儒家。我們對人要有禮,對人要有誠意、要親切。照顧一切大眾,尤其是苦難眾生,是佛菩薩分內的事情,我來到這個世間,就是為這個事情來的,怎麼可以不關心?希望真正的佛法從我們這個地方做起,從我自己本身做起。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我們這個工作、這個事業是永恆的,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我要做。別人做不做那是他的事情,我要做。

  第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這一條尤其是要學習。「於信」是什麼?對於相信我的人,當然相信我的人他會幫助我、他會讚歎我;「於毀」,不相信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這兩種眾生菩薩是什麼心態去看?平等對待,大慈大悲,平等對待。我們做一點好事情,社會大眾讚歎,我們曉得這個事情做得大家心裡歡喜,要做得更好,要常常去做,不間斷的去做。如果有人毀謗我們,我們要認真的反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改過自新。我們對於毀謗的人、侮辱的人、陷害的人,我們感激。為什麼?有時候自己的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通過他的毀謗,我反省把自己過失找出來,我能改過自新是他提醒我。所以會修行的人,不但佛家講修行,儒家講修養也是如是,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就這一句話,三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就是「於信」,信的就是善人,「毀」就是惡人;善人正面教導我們,惡人反面教導我們。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我曾經跟同學們說我喜歡讀歷史。有那麼一天,有幾個朋友在聊天,談到岳飛。他們在高談闊論,我從外面經過聽他們在評論,我就跑進去了。他們評論之後,我就提出我的看法,我說岳飛、秦檜都是民族英雄,我這個話一說他們都非常驚訝,「岳飛盡忠報國,秦檜陷害忠良,你怎麼能平等看?怎麼能把他們都看成是民族英雄?」我們那個機關團體裡面信基督教的人很多,我就隨順他們說,他們兩個都生天堂。大家不服,問我為什麼?我說:你要曉得岳飛教導我們盡忠報國,我們景仰他、效法他;秦檜在西湖岳墳面前,秦檜夫婦那個銅像塑在那裡,每一個去參拜岳墳的人,都會唾他一口,罵他幾句。這是教育,他在那裡現身說法:世間所有的人不要學我,學我就是這樣的下場。他是從反面教育,你說他有沒有功德?我的看法大家聽了想想,也覺得有點道理。岳飛教我們盡忠,秦檜教我們不可以作漢奸、不可以陷害忠良,兩個人都教我,都是我的好老師。

  我從很年輕看問題、看事情,有許多地方跟一般人不一樣。以後學佛了,看到佛經,「果然是這樣的」,我沒看錯、沒想錯。這樣的心對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平等了,平等心裡頭開智慧,平等心裡頭不起波瀾,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保持自己的清凈平等覺。人與人之間,甚至於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為什麼會衝突?不了解事實真相。憑著自己粗心大意片面的見解,沒有把事情看遠,造成誤會,這種情形很多。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事物的觀察不能不謹慎,決定不能夠輕下斷語,因為我們沒有面面看到,只看到一面,不行!佛在此地是舉出兩面,一正一負它是平等的。所以會學的人他開智慧,會學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天下太平他感恩,天下大亂他還是感恩。為什麼?他在這個世間成就圓滿智慧,會學!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要記住,這我也常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裡頭有順境、有逆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有惡緣,要平等對待,統統幫助我們長進,幫助我開智慧,幫助我斷煩惱。順境善緣要記住,不生貪戀,一有貪戀的心,錯了;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你的平等從哪裡修的?就從這修的。平等性比什麼都重要,轉識成智頭一個,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怎麼轉法?前面所說的就是方法。由此可知,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天天遇到的,這個人跟你談的很投緣,那個人看了就不舒服,就在這裡轉,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很投緣的、很好的,要不起貪戀;看不順眼的、不喜歡的,要不生瞋恚,這叫真修、真干。佛法不是說著好聽的,說得再好聽你不能落實,你就得不到受用。所以你要能落實,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

  第五,「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這一句難,實實在在難,不但講不退失,我們的菩提心發不起來。天天口裡說發菩提心,菩提心真的沒有發出來。菩提心是什麼心?我學佛五十一年了,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四年,我把經論裡面所說的菩提心,我用了十個字,換一個說法大家好懂。好象是好懂,其實還是不懂。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五個就是菩提心。諸位要曉得,這五個是一心,從五個方面來講或者說從五個作用上來講,它是一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心,我們沒有,發不出來,這就是凡聖之別,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用真誠心,九法界眾生都是用的虛偽心。尤其是六道凡夫,不是用的真誠心,甚至於什麼叫真誠我們都不知道。真心起作用,作用有兩種,一個自受用,就是對自己,真誠心對自己起什麼作用;對別人、對一切眾生,起什麼作用?對自己,經論都講深心,深心不好懂,古人註解注的是「好善好德」,這個好善好德說得也比較籠統,現在人不容易理解。

  我把它說成六個字,好善好德是什麼?清凈、平等、正覺。清凈平等是善,正覺是德;對待一切眾生,是慈悲。所以這十個字五句,每一句裡頭必定圓滿包括其餘四句。真誠,真誠裡頭決定有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缺一個,真誠就沒有了。慈悲,慈悲裡頭決定包括真誠清凈平等正覺,少一個,慈悲也沒有了。這個話我在講席里講了太多遍,還要講,盡形壽要講。為什麼?沒做到。所以這個經上講的,「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我們要發這個心,對待一切人要用真誠,不用虛偽,利益無量無邊。如果我們用虛偽的心,果報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用虛偽的心,念佛不能往生凈土。為什麼?你們看《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往生凈土的條件,三輩往生這一品,往生正因這一品,這兩品經是講往生的條件。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你只知道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它的基本條件,是兩句。古人為什麼特彆強調這一句?有道理,真的有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念十句佛號往生,他那十句名號句句都發了菩提心。如果只有稱念佛號,沒有發菩提心,他不能往生,許許多多人助念,他也不能往生。但是許多人臨終幫他助念,他可以不墮惡道,這是真的,臨命終時有這個善緣。真正往生自己一定要發心,不發心不能往生,我們要記住。

  佛在經典上還有一個很具體的發菩提心,那是什麼?四弘誓願。諸位要曉得,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落實。所以真正發四弘誓願、落實四弘誓願,這個人是真發菩提心。念念常有照顧眾生的心,這是大慈大悲,大悲心;斷煩惱學法門,是深心;成佛道,那是至誠心,就是真誠心。所以四弘誓願是發心的落實,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能做到,你起心動念沒有想到眾生的疾苦,沒有想到去照顧眾生、去幫助眾生,你大悲心沒有了。你沒有大悲心,你對人不慈悲。所以兩個人相處還吵架,慈悲心在哪裡?你念佛怎麼能往生?必須尊重別人、敬愛別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為他服務盡心儘力,你菩提心落實了。這樣的心態對人,就是再惡的人,也不會跟你吵架。為什麼?你對他太好了,你伺候他、服侍他,服服貼貼,這是菩提心。你自己能夠斷煩惱,能夠降伏自己的習氣,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學法門你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菩提心落實了。我們天天念四弘誓願這首偈你沒有落實,所以你沒發菩提心;這個心一發,真的發了,那恭喜你,你是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這個住是什麼?永遠不會退轉。我們有時候也發了,幾秒鐘真的是發了,但是幾秒鐘之後就沒有了,這個不能算。所以在我們學佛同學當中,偶爾發個幾秒鐘,有,很多!甚至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一年當中會發好幾次,時間都不長。

  確確實實幾秒鐘,幾分鐘都保不住。那個幾秒鐘,那是古大德形容的叫石火電光,像閃電一樣。黑夜忽然打雷閃電,一道光就像菩提心發出來了,很快就沒有了,它不能保持;要能保持不失掉,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偶爾閃一次光都很難得、很不容易,希望能夠多閃幾次,多閃幾次希望能保持。能保持幾個小時,能保持幾天,慢慢再加以延長,這樣好!所以講到發菩提心,你一定想四弘誓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就好。我寫的這一幅對聯二十個字,前面一半是菩提心,後面一半是落實,「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跟四弘誓願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如來現相品」菩薩念請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不思議品」十種最勝法,前面介紹到第五種。第六,「積集無量諸善功德,皆以迴向一切智性,於諸世間,終無染著」。這是講的迴向,迴向一切智性就是迴向菩提。用什麼迴向?前面是能迴向,積集無量諸善功德,我們要修。這一句,實在講就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樣才能積集無量諸善功德。所以學佛的同修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明了,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實在是太幸運了,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一點都不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個話都是真的。得人身,聞佛法,能聞凈土法,又能聞華嚴佛法,這個機緣到哪裡去找?無量劫你難得遇到一次。遇不到,你那一生空過;遇到了,要不能把它緊緊的抓住,等於沒有遇到。怎麼抓住?求解,篤行。我一定要想辦法能夠理解,佛在《般若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我要把它做到。能解之後一定能行,我一定把它做到,什麼樣困難我都必須要克服。為什麼?希有因緣怎麼能錯過?決定不能空過。

  積集一切善法,積集善法的要領就是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決定隨順如來教誨。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的,特別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裡頭講得多。《觀經》我們講過,「上品上生章」還單獨講過,大師告訴我們,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決定照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不違犯。佛教我們修十善,我們一定要做,佛教給我們不能造十惡,我們決定不違犯。佛幫助我們得無量無邊最殊勝的利益,你要肯聽、要能接受教導,無比殊勝的利益你就真得到了。

  我學佛五十年,可以跟大家做證明。我前生沒有修福,大概業障造得很重,壽命很短,許多同修都知道。你們看看我初出家那個時候的照片,你就曉得了。我這一生,是隨順佛陀教誨修得來的。就像甘珠活佛給我說的,他是很鄭重的告訴我;在仁王法會當中我們碰到了,他特別把我叫過去,叫到他身邊跟我講,他說:「過去我們在背後都說你」「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個事情不必背後,當面可以告訴我。」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很清楚,我也不忌諱。因為什麼?事實!他說:「你這麼多年來講經弘法,你的命運轉了,不但你有大福報,你的壽命很長。」說老實話,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慧,我只知道弘揚佛法是我學佛本分的事情。學佛,在家可以學佛,我為什麼要出家?李老師曾經問過,我告訴他:我出家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在家弘揚佛法不能全心全力,你要謀生,你要工作,不能把全部精神、全部時間投入。李老師這才點頭,同意讓我出家。我一生就做一樁事情,我做到了,我說的話兌現了。

  今天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行政工作讓你們同學們自己去做。你們客氣一定要我掛個名,我也答應你們。實際的工作你們推選了兩個副院長,我現在請悟行師也擔任副院長,負責實際的學院行政業務。行師是華語的副院長,通師是越南語的副院長,琳師是英語的副院長,這很公平,你們通哪一種語言的就找哪一個人。我住在這個地方,每天還是四個小時講經,這是我的工作。其他的不是我的工作,是你們的工作。我在這裡等,等待你們都拿到身分了,我們這個政府登記的名字馬上就改過來。你們現在還沒有拿到身分,等你們拿到永久居留、拿到公民,立刻就轉讓給你。所以大家在此地好好修學,三、四年不離開這個道場,公民就拿到了。

  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曉得積集善根、斷惡修善。斷惡,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修善,一切順從佛陀教誨。我們修學的科目非常簡單,總的科目五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綱目。我們涉獵的經典也不多,太多了消化不了,愈精簡愈好。最重要的是落實,真正做到那就是「諸善功德」。我們把自己所修積的功德,自己不享受,把這分功德、這分福報送給別人享受,佛是這樣教導我,祖師是這樣教我的,我的老師也這樣教我的,多次囑咐。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幫助社會苦難眾生,我記在心裡沒有忘記,我有能力的時候我真做。把自己所修學的善福功德迴向,迴向就是自己不享受,迴轉頭來向哪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向三處。第一個是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第二個迴向菩提,這個地方講的「迴向一切智性」,智是菩提,性是實際。我不求別的,迴向實際就是我只求明心見性,這是迴向實際;迴向菩提就是求智慧,「願得智慧真明了」,我不求一切享受。迴向眾生,我有福德願意給一切眾生去享受,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做了榜樣。世尊一生,從他十九歲起心動念,捨棄榮華富貴去修道,一直到他證果教化眾生四十九年,給我們做的榜樣。他確確實實把他的善福功德迴向給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明心見性。

  「於諸世間,終無染著」,這兩句話是他迴向的樣子,求菩提、求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就這兩句。在一切世間都沒有染著,不但在人世間,在天上亦復如是,在四聖法界、在一真法界都沒有染著,永遠保住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那就是真誠心,真誠心就是實際。我們今天下手之處,就在染著兩個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要提醒自己警覺「有沒有染著?」一染著就墮落了,換句話說,就不在佛道。在十法界裡頭,十法界咱們不談,就說六道染著程度的輕重,你在六道裡頭哪一道?極重的染著是阿鼻地獄,其次是餓鬼,再其次是畜生,再其次是人道。人道的染著古人講一半一半,換句話說,我們的染著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染著,畜生道去了;百分之七十,你就到餓鬼道去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染著,地獄道去了,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一百是阿鼻地獄!染著愈輕往上升,染著愈重往下墜落。

  這個事情不能沒有警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曉得世間無常。我們住在這個世間,能活多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就要死了,死在眼前,你的警覺性就提高,放不下也放下了。人迷糊顛倒,以為自己壽命很長,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在這個世間突然意外、災害死難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們在這世間隨時會喪生,隨處會喪生,這都是事實。你要是真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一切都放下了,毫無留戀。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還有一口氣,決定依教奉行。廣修供養,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如教修行供養」,這個供養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上對諸佛如來,下對一切眾生,我活在這個地方是供養大眾的,這就是迴向眾生。能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想法是迴向菩提,智慧!迷惑的人他沒有這個想法,覺悟的人他有這個想法,決定不為世緣所染著。

  第七,「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成於無上正等菩提」。這一句也是迴向,第六是迴向菩提,第七是迴向佛道。用什麼迴向?前面這兩句,「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這能迴向。諸佛所在哪裡?有佛法的處所就是諸佛所。我們今天建立這個道場,在此地這是諸佛所。你是佛弟子在家的信徒,你家裡面供養著有佛像,家裡面供養的有經書,你的家就是諸佛所。我們出外旅行,我們的背包行李裡面一定帶著有經書、有佛像,住在旅館裡面我們在那裡讀經,把佛像供在面前,那個場所就是諸佛所。現在我們攜帶佛像都帶小型的卡片,我們印得很精美,非常方便。由此可知,我們身上帶的佛像經書,一切時一切處無非諸佛所在。「佛所」有了,我們應該怎麼學習?修學三業。修是修正,把我們三業造作錯誤的修正過來;學是學習,向誰學習?底下一句明白的說出來了。

  「唯行佛行」,唯是唯獨,這個人真有福報,真有智慧,真的在學佛。佛的三業是什麼?我們跟著他學,佛的心是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我們現在把它說為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的心。我們要學佛,首先要發這個心。這個心裡頭最重要的,那個心的根是真誠的,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偽的。也許有人說:「我的心很真很誠,我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這不是真誠,你是錯解了意思。九法界眾生用的是什麼心?意識心。相宗所講的,你用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不是真心。什麼是真心?四智菩提是真心,這就難了!我們凡夫說「我的心很真很誠」,有沒有分別?有,有沒有執著?有,那就不是真心。真心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真心。沒有妄想,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沒有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沒有執著,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叫菩提心,叫真心。

  所以真誠是有標準的,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但是不能不學。雖然做不到,總得貼近、靠近,那就是我們要以誠心誠意對人對事對物,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修學。首先修學看佛是存的什麼心?我要學他。學得不像沒有關係,慢慢來,只要肯學,總有一天學像了。一天一天靠近,不能遠離,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如果對於佛的心很模糊,還是搞不清楚,你就從四弘誓願下手。這個講得很具體,第一個捨己為人,那是佛的心。佛從來不為自己,一切都為別人著想,希望別人能夠離苦得樂,希望別人災消福來,自己願意代一切眾生受苦。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他沒有過好日子。他可以過好日子,他過好日子,眾生日子就不好過了;他過苦日子,眾生就有福了,我們現在都受他的福報。受什麼福報?他給我們做了榜樣,給我們做了模範,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

  中國古德教導我們「吃虧是福」,我們從佛那個地方觀察到「吃苦是福」。持戒是慧,吃苦是福,福慧雙修。不肯守戒,就決定沒有智慧,為什麼?戒能生定,定能開慧,你不能持戒,哪來的定慧?你不肯吃苦,你哪裡來的福報?貪圖享受,你過去生中修的有幾多福報,你能享受幾天?這幾天福報享完,果報在三途,那個苦夠你受的。所以了解事實真相,我現在吃一點苦算什麼?我的身體能承受得了。能承受得了,雖然苦,心裡頭自在,心裡頭快樂。由此可知,苦即是樂,苦樂不二。

  真正修行人他懂,一般世俗人不懂這個話。一般世俗人看到我們的生活過得很苦,好象許許多多人生的享受我們都放棄了;飲食,人之大欲,我們放棄了,我們吃素菜。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點心,還要吃消夜,一天總得有個七、八餐,樂!釋迦牟尼佛放棄了,一天吃一餐。世間人你有你的樂,佛有佛的樂,各有各的樂趣,他不是不樂。佛的樂是真樂,為什麼?它不會變質。世間人的樂不是真樂,樂會變成苦。佛的樂永遠不會變成苦,永恆不變,是真的。會變質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幾個人覺悟到?真正覺悟的人他願意吃苦,他願意別人快樂。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很快樂,看到別人受苦自己很難過,自己做得不夠。怎麼說自己做得不夠?沒有能感化別人,沒有能夠令他覺悟,我自己做得不夠。看到別人還再造業,將來要受大苦報,慈悲心從這個地方生起。

  佛的行: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度眾生,四弘誓願這四句就是佛的行,我們要學佛行。佛門另外一首偈比較簡單一點,沒有這四句圓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佛是一切諸佛,不是一尊佛。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三句話,諸惡莫作,斷惡;眾善奉行,修善;自凈其意,修定修慧。所以這三句是戒定慧三學,前面兩句是戒,自凈其意是定慧。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綱領原則,戒定慧三學,這是諸佛所行。下面還特別加一句:「非二乘行」,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講小乘。小乘不圓滿,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怎麼沒有發菩提心?四弘誓願沒有,「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度與他有緣的,沒有緣的他不度。而且眾生去找他、向他請教,他教,他不主動去教化眾生;不像佛,佛是主動的,你不來找他,他來找你。

  小乘斷煩惱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小乘學法門,現在《大藏經》裡面他只學《四阿含》,大乘經論他不學。小乘只證到四果阿羅漢,不能成佛道。《華嚴經》上教我們「非二乘行」,我們要向佛學習。所以我勸勉同學們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行,全在那部經上。那部經的分量不長,非常適合現代人修學。所以有心人應當把全心全力放在《無量壽經》上,向全世界普遍的弘揚,自己一定要做到。《無量壽經》教我們做的,我們統統做到;《無量壽經》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你是彌陀弟子,你將來往生的品位一定超過別人。這些大經大論提供你做參考,幫助你深解《無量壽經》的義趣。

  這樣的修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這一句跟前面相同;「成於無上正等菩提」,這一句不一樣,我在講解的時候,沒有看到這一句。我說上面這一句迴向智性,智是菩提,性是實際;如果有這一句,上面的智性就是實際、就是真如本性,而這一句是迴向菩提。前面一句「於諸世間終無染著」,於諸世間也可以說是迴向眾生。六七這兩句,三種迴向都圓滿了;兩句裡面說三種迴向,意思圓滿具足。所以我們學佛,目的一定要定在「成於無上正等正覺」,這種人很少。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壇經》,看到六祖見忍和尚這些一問一答,我深受感動。五祖問惠能,「你來幹什麼?」他的答覆直接了當:「我來想作佛!」

  你們想想看一般人到寺院見老和尚,老和尚問:你來幹什麼?「求老和尚加持,保佑我升官發財」,為這個,「我來求家裡平安」。我從來沒有聽到有一個人說「我來作佛的」,沒有聽說過。由此可知,佛常常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看看你的心想,就知道你能成就個什麼;都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所以生生世世難怪都在六道裡頭打轉,沒有出離心,念頭都沒有。佛很慈悲,也不責怪你,你喜歡輪迴,佛就讓你輪迴,佛一切隨緣,從來不勉強一個人。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佛都不勉強人,我們要勉強一個人,那多事!我們沒有佛的智慧,這個人沒成熟,時節因緣沒到,你勉強他也是枉然!我今天看到一個同修,采了很多玉米送到這邊來,可以拿這個做例子。玉米長熟了你去采它,為什麼一個星期前不採它?它沒有熟。佛度眾生,就像這個樣子,成熟了才幫助他;沒有成熟,隨緣!所以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一切隨緣,隨緣心永遠是自在的,永遠是清凈的;攀緣就不自在,就被染污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前面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我們介紹了七種,現在我們從第八看起。第八種,「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凈,滿一切智。」《華嚴》是圓滿的大法,不但是世間希有,可以說它把古往今來,來是未來,古是過去,今是現在,來是未來,一切世間的問題,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精神生活的問題、意識形態的問題,全都給圓滿的解決了。所以不僅是世間希有,是盡虛空、遍法界希有的大法,這個地方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如果能契入少分,不能講多,能契入少分,受用真正是無有窮盡。如何能契入?第一個是能解,你要懂得。第二個是能信,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深信不疑。第三個要能行,完全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跟自己的思想融合成一體,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體,你就能契入。

  這一句「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經上所說的放大光明,實際上就是他智慧、德能的影響,平等的影響到虛空法界。「及照一切諸佛之法」,十方三世,我們明了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一切諸佛如來,每一尊他們的智慧、德行教化眾生,顯示、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無不受光明的影響。這個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是光明之體;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修學、教化起無量無邊的德用,那是光明之用,作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行為。「令諸菩薩心得清凈,滿一切智」。我們要問,這個光明畢竟是何等的影響,它的影響力這樣的偉大?其實這個經文本身就說出來了:「平等照一切處」,平等兩個字點出來了。

  自性是平等的,我們要隨順性德,就百分之百的正確,決定沒有偏差、沒有錯誤。如果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總比別人要高一等,我總跟別人不一樣,這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這個習氣是什麼?傲慢。傲慢的相狀無量無邊,這是其中的一種,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特權階級,特權的思想、特權的慾望,總要與眾不同,總要在大眾當中別樹一幟。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頭確確實實是圓融的、是平等的,叫一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顯示的是平易近人,無論在任何場合當中決定是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做給我們看。我們沒看到,我們在典籍記載裡面讀到、看到了。由此可知,典籍就是諸佛如來的大光明,我們展開經典,就是佛放光明。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對這個光明有所感受?現在光照到我身上,照到我心上,我有沒有感受?我有沒有覺悟?他的光的目的就是最後兩句:「心得清凈,滿一切智」,清凈心是定,一切智是慧,換句話說,這個影響幫助我們定慧增長。我們的定慧是不是天天在增長、月月在增長?那是好現象,我們跟諸佛如來愈來愈近了。如果我們的念頭轉不過來,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勢必跟諸佛如來是愈走愈遠。靠近我們就會作佛、作菩薩,愈走愈遠就走到六道三途,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佛的心純凈純善,佛的心是我們一切眾生的真心,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我們自己的心性也是純善純凈,現在非常不幸被煩惱染污了,變成不凈不善。甚至於為煩惱習氣所污染,污染嚴重到極處,到了連什麼是真妄、邪正、善惡、是非、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常常把它搞顛倒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惡當作善的,把極端不利的大害以為是利益,我們冷靜觀察世間,佛經上講的顛倒錯亂是很容易、很明顯的看得出來。我們有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覺悟的形象是什麼?先利益眾生。覺悟的人一定先照顧眾生、照顧別人,幫助別人心得清凈,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所有一切作為是為眾生的,今天講的為社會、為大眾,而不是為自己。自己確確實實肯犧牲奉獻,奉獻自己的體力,奉獻自己的財力,奉獻自己的精神、時間,為眾生造福,這是覺悟的人。迷惑的人,念念為自己。這兩種人差別在哪裡?覺悟的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走的是佛道,他走的是菩薩道;迷惑的人他走三惡道,怎麼回事情?大家很清楚,迷的人增長貪瞋痴,他增長自私自利,這是迷。

  覺悟的人,增長戒定慧。「令諸菩薩心得清凈」,「令」是戒,「心得清凈」是定,「滿一切智」是慧,覺悟的人他走的路子是戒定慧;迷惑的人,他走的路子是貪瞋痴。戒的反面是貪,定的反面是瞋,慧的反面是愚痴,諸位一定要曉得,戒定慧跟貪瞋痴是同一個體性。大乘經上佛常講,貪瞋痴即是戒定慧,是一不是二,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惑了就是貪瞋痴,體是一不是二,只是覺跟迷的差別。我們學佛法,尤其是學《華嚴》,要覺悟,一定要認知覺悟之可貴,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與倫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中國人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宇宙的和諧,地利是我們居住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的和諧,人和是與一切有情眾生的和諧,這種收穫多大!覺悟才行,不覺悟做不到。這三大類的和諧,哪一個人不希求?我們讀一讀世間所有宗教的典籍、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追求這樁事,這才是真正離苦得樂。

  為什麼求不到?為什麼總是不和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他們確確實實三種和諧圓滿具足,為什麼他們能夠得到,我們不能得到?原因不是別的,他們覺悟,我們迷惑。迷惑而希求得到,永遠得不到,覺悟他不求自然就得到,關鍵就在覺迷。我們在這個經文上每一品每一章、每一段甚至於每一句,要學覺,才有真正的用處,才有真實的利益。這一句要怎麼學?我們要修養道德,我們要求真實的智慧,我們的智慧、道德也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放大光明。放大光明就是大的影響力,別人看見你、聽說你,自自然然他就受影響。他會很明顯的感到「你跟我不一樣,你覺悟我們迷惑;你念念為社會眾生想,我沒有,我起心動念只為我自己想,為我的小家庭想。」他會很明顯的發現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的作法不一樣,「你的作法我也佩服你,也尊敬你」;再進一步影響力深了,他就會效法你,會向你學習。

  我學佛五十多年,我認識佛法,肯定佛法是教育。早年我常說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我說這個話是我初出家時對「中國佛教會」說的。現在我們學《大華嚴》,證實我的認識沒有錯誤。再把我從前說的稍稍補充一句大家更容易懂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如果把從前說的跟現在連起來,佛教是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確實至善圓滿,沒有絲毫不善,沒有絲毫缺陷。所以它不是宗教,我們決定不可能拉其他宗教信徒來信奉佛教,這個不可以,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宗教徒當中彼此互相爭信徒,有!佛教不是宗教,至少我們今天這個地方的佛教不是宗教,我們不拉信徒。

  我們在這裡是教學,這個地方有講堂,我們要建講堂。講堂每天上課,這是義務的社會教育,不收學費。來聽課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要喜歡你可以常常來聽。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個教育教學的機構,我們的形象鮮明,我們教學的目的也是這兩句話:「令一切大眾心得清凈,滿一切智」,我們在做這個工作。要想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圓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自己不認真修戒定慧,怎麼能夠用戒定慧來教化廣大的群眾?戒就是守法,定就是清凈心,清凈平等,慧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說得細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真相、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都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就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修養,自己平等性智不能現前、妙觀察智不能現前,你就沒有光。這個光、放光就是影響力。

  再看第九句:「舍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在這裡教我們,我們的學院將來怎麼作法?這就學到了。「舍離世樂」,世樂是世間人的娛樂,他們的歌舞,現在這個世間人娛樂的太多了,而且弊端重重、污染嚴重,娛樂也到了濁惡至極。我在香港住的時日不長,那邊的同修告訴我,現在娛樂界裡面的一些狀況。所以這個世間的娛樂,佛說這個話是三千年前,不是現在,那個時候佛已經講污染了,但是那個污染很輕微,微不足道!可是聖人的用心跟凡夫不一樣,聖人總是小心謹慎防微杜漸,今天我們已經看出流弊太深、太嚴重了,所以我們要提倡正當的娛樂。我是多少年來,從八三年,我起了個念頭,彌陀村,彌陀村的目的何在?照顧老人。我今天看圖文巴這個都市就是彌陀村,我們學院附近的街坊鄰居都是退休老人,我看到好歡喜。我這二、三十年的願望會在此地實現,我們全心全力照顧老人,為老人服務,把佛法的精神圓滿的表現出來。

  我們對於世樂,世間娛樂,不貪不染。我們要把古聖先賢所教導的樂教,樂是音樂,教是教育,娛樂是教育。現在在台灣、在中國大陸,有一些發心的居士要把佛經裡面的故事編寫成連續劇的劇本,希望將來有機會在電視節目裡面表演出來,好事!這種娛樂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學,音樂、舞蹈、表演,是聖賢教育的手段、方式。這種作法最早在哪裡表現的?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講第一部經,《華嚴經》,《華嚴經》裡面具體為我們顯示出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那是五十三個單元的連續劇。我們要努力,怎麼樣也要把這件事情讓它完成。在我們手上縱然不能夠把它送到電視台,至少我們這五十三個單元連續劇的劇本,要把它編寫出來。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全面落實,這是多元文化的具體課程,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在這上面下功夫。實在說《華嚴經》三十九品,品品都是電視連續劇的好題材,我們歡迎志同道合有這個興趣的、喜歡寫劇本的到我們學院來,我們共同努力把這部經典用戲劇的手法,甚至於用舞蹈的手法,用歌唱、演奏、藝術的方法來表演。這樣的作法,我相信將來一定會大放光明,普照全球!

  每一個演員,我們都是當演員的,覺悟的人就是演員,沒有覺悟的人是觀眾。當演員的人不能不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我們要把這部《華嚴經》學活了。《華嚴經》就是現實的生活,就是現實的社會,就是現實的時間與空間。孔老夫子對於藝術,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是非常好的教育手段,用今天的話講是文藝的手段、文藝的宣傳。他把他的宗旨用一句話界定:「思無邪」,所有一切文藝教學的手段,都要遵循這個宗旨。「思無邪」,就是此地講的,「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現在世間文宣東西太多,種類太多,非常複雜,它的指標跟孔老夫子所說的完全相違背,走向什麼?狂歡縱慾。那種狂歡,絕對不是此地講的歡樂,不是!那個狂歡是麻醉、興奮,我們今天講吸毒,那是打嗎啡,那個狂歡縱慾是極不正常。

  聽說娛樂場所吸毒的風氣非常普遍,這些地方我一生都沒有接觸過。學佛以後不必說了,學佛之前我沒有接觸過,不知道,偶爾在電視裡面看到這些狀況。香港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所有娛樂場所這些年輕人為什麼常常要去?他有癮。什麼癮?吸毒的癮,毒品怎麼吸進去?聽說娛樂場所裡面的冷氣,裡面都噴毒品,噴嗎啡、海洛因,整個空氣裡面有,所以你呼吸的時候你感覺到非常興奮,常常想到這個地方去。生意興隆,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我們還聽說,有個同修告訴我有個食品店,賣什麼東西我也沒有留意,也沒有把它記住,賣這個點心。小朋友吃了也有癮,天天吵著父母一定要帶他到那一家去吃,那一家生意太好太好了。要不去的話,小孩又吵又鬧,所以家長就感到很奇怪:到別家吃的東西小朋友都覺得不好吃,他不願意去,指定這一家。於是引起一些家長們的懷疑,就向警察告發,希望警察去調查,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原來他的飲食里摻雜著鴉片,小朋友常常在這邊吃,已經上癮了。真的是吸毒,不是開玩笑的!娛樂場所的空氣都有毒,都是毒品,你說這還得了嗎?所以你整個身心已經被他控制住,到時候你毒癮發作,你一定要到他家去,這還得了?所以現在不是形容,是事實。

  我們怎樣幫助這個社會,怎樣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大眾?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斷惡行善,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在晚年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晚年確確實實能夠得到情義的溫暖。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道義、仁義、情義、恩義,佛陀教導我們慈悲一切,宗教裡面神聖教導我們要愛世人。我們今天所學所修、所作所為,要把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落實,我們去做到。我們布施道義、布施仁義、布施情義、布施恩義,布施真誠的愛心,奉獻我自己所有的,照顧一切苦難的眾生、貧寒的眾生,尤其是年老的人、退休的人。我們一面學一面落實,學以致用。不是所學非所用,學了馬上就用上,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白來。所以我們在此地學大方廣,一定要落實佛華嚴!經典上的一句話,實在講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一生享受不盡。諸位一定要記住,犧牲奉獻為眾生服務是一種享受,這裡頭有樂,不亦樂乎!你真正得到受用了。如果你覺得我做這個事情太辛苦,你沒有得到受用;你要做得非常歡喜,法喜充滿。所以「舍離世樂」,法喜充滿。

  我在過去對於中國古代這些藝術表演的典籍,我也常常留意,也搜集了一些,分量不多總共大概有一百多冊,希望提供我們同學當中有志於這一方面的做個參考。我們佛門裡面有一種是出家人編的,法師編的《歸元鏡》,好象是平劇的劇本,古大德就已經有這個觀念,把佛法搬到舞台上去表演。現在隨著科學進步,希望佛法能夠在電視節目裡面出現。好,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裡面十種最勝法的最後一句,「愍諸眾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為十。」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末後的一句,教導我們要憐憫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為什麼有這麼多眾生在受苦難?說老實話,我們自己也不例外。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苦難是從迷惑來的,我們有迷惑,就不能不受苦受難。這個世界我們要看大世界,要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微塵剎土,覺悟的人多;可是每一尊諸佛剎土裡面都有九法界,九法界眾生在迷不覺,那個數量也非常可觀。我們今天也是其中之一,我們自己不曉得憐憫自己,看不到自己苦,看別人;看到別人苦,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也苦,苦不堪言!我們希望佛菩薩憐憫我們,我們有沒有起個念頭憐憫比我更苦的眾生,也就是說憐憫比我迷惑得更重的眾生?我有這個心,佛菩薩必定照顧我。

  我有憐憫的心,我自自然然就會主動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能幫助多少就幫助多少,這是圓滿功德。我們在這個世間,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這一生是來修積功德的,還是來造作罪業的?自己總得要清楚。如果是修積功德,好!修善積德,修善積德能夠不分別、不著相、不執著就變成功德;修善積德,自己有分別、有著相,就變成福德。福德的果報已經很殊勝,功德就更不必說了,功德跟佛菩薩相應。說跟佛菩薩相應,大家概念還很模糊,我們換一句話,功德與大自在相應、與大圓滿相應,這個說法你聽來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十幾歲的時候出去遊玩,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他就有很深的感觸,憐憫心就生起來了。想到自己雖然是王子,將來作國王也不免生老病死,於是發心求學、修道,目的是要解決這個痛苦,他成功了。真正是以後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有這個意願,你一定能成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願必成,哪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發憤、要努力,要克服自己的障難。障難裡頭最嚴重的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習氣裡頭最嚴重的是懈怠、懶散,我們心裡很想做,振作不起來,不是不想做。我對每個同學的心理都懂得,不是不想做,這個地方的課程是你們自己訂的,不是我給你訂的;自己訂當然你就有心想做,訂了之後做不到,八個小時學教做不到,八個小時念佛也做不到。

  這是什麼原因?煩惱習氣的障礙,換句話說,你鬥不過煩惱,你沒有辦法克服你的習氣。《金剛經》上講降伏煩惱,你降伏不住,結果你的心愿被煩惱給降伏住,煩惱戰勝你的願望,你的願望不能不打折扣,不能不落空。這一點我們就比不上佛菩薩,佛菩薩何以能成為佛菩薩?佛菩薩的願望能夠戰勝他的煩惱習氣。所以我們稱佛為大英雄,他打了勝仗,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敗了,統統放下、捨棄了,成就究竟圓滿的戒定慧三學,成就究竟圓滿的十波羅蜜,打勝仗!我們跟他比,我們打敗了,我們的願望全軍覆沒,慘敗!不就這麼回事情?你要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就曉得我們怎麼學法。

  幫助苦難眾生,自己不能不受苦。我們在新加坡看到許哲她教導我們,她一生幫助非常窮苦的人、病人、老人,她一生就做這個工作。她給我們說,她要過跟他們一樣窮苦的生活,要跟他們完全打成一片,甚至於過得比最苦的人還要清苦,她能做到。新加坡是在赤道邊緣,沒有四季,那個地方是常夏,天氣炎熱,所以衣服很簡單。她的衣服從哪裡來的?她告訴我,別人穿舊的衣服丟到垃圾堆裡面,她撿回來洗洗乾淨,還能穿她就穿,不合適的她可以改。她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穿舊丟棄的衣服,我們佛門講的糞掃衣,她過的是出家人的生活,是在家居士過出家人的生活。一天吃一餐,吃生菜,油、鹽、醬、醋、糖她都沒有,吃生菜。偶爾把菜用水煮熟,也是這麼吃,沒有一點佐料在裡頭。她吃的是原味,身體健康,過年是一百零四歲,一生沒有生過病。

  在新加坡已經是傳奇人物,身體健康。她的體力確確實實大概像四十幾歲的人一樣,只是頭髮白了,臉上沒有皺紋。我看不出她有什麼毛病,仔細觀察她就掉一個牙齒,她也沒有去補,就掉一個牙齒。記憶力好,一點都不含糊,反應快速跟年輕人完全一樣。她這是果報,果報的因是什麼?佛講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她是天天都干這三種布施,幹得不亦樂乎!果報是自然的,她也並不想希求這個果報才去修因,她不是的!她有她的人生觀: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把所有的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她去照顧老人,去幫老人服務。其實那些老人大概都是她兒子輩、孫子輩的,她一百零四歲,那些老人七、八十歲,她為七、八十歲的老人、病人為他們服務,照顧他們,她自己沒有老。

  她常常說:「我們要長壽,不要老」,我想這個話每一個人聽了都很中意。學她那樣的心,學她的願,學她的行,你就得她的果報。壽長而不老不衰,這是真正幸福、真正快樂。社會一般大眾都知道她行好事,有的時候送錢、送米,送一些衣服給她,她決不是自己受用,都拿去救濟最貧苦的人家,她去照顧。天天背著米,她沒有車,她坐巴士,帶著這些油鹽東西、生活必需品,到那些貧苦人家,她去送,她每天就干這個事情,幹得不亦樂乎!空下的時間她喜歡讀書,現在讀佛書,她說佛書好。喜歡看書,喜歡照顧老人、病人、非常窮苦的人,她跟這些人為伍,生活跟他們打成一片。所以她常講,「我不可以比他們吃得好,不可以比他們穿得好。」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我們想想我們學佛出家了,她這種行持我們不但沒有做到,我們有沒有她的心愿?我們念到這一句,「愍諸眾生受種種苦」,許哲做到了。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把多餘的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

  下面幾句話,那才真正叫圓滿。「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這個布施、供養、奉獻才達到圓滿。並不只是幫助他的衣食、照顧他的生活就到此為止,不可以!我們這種物質、精神照顧,只能滿足他今生,來生怎麼辦?後世怎麼辦?所以,「守護佛種」就重要了。要教他,怎麼教法?用現相教,不用言語。所以許哲居士她不是言教,她是現相教,你看她感化多少人!她確確實實象我們前面所講的,「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至少她那個光平等照整個新加坡,住在新加坡的居民沒有不知道許哲的。報紙、雜誌、電視新聞常常讚歎她,這就是她放大光明。我們看到了,我們聽到了,這就是她的光照到我們,我們受這個光的感動,應當發心效法,守護佛種。什麼是佛種?覺性是佛種,善心是佛種。她有覺性,她有善心,我們要幫助她這個善心增長,幫助她的愛心增長。

  人到晚年,尤其窮苦、貧病交加,非常可憐,對自己的信心完全喪失。必須要有人布施溫馨,引導他的善心、愛心、自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譬如說他是一個基督教徒,我們要幫助他生到天國。跟他們交往,不要談佛教這些東西,要告訴他怎樣才能真正往生天國,告訴他上帝不會遺棄他的。特別要重視經典裡面講的十誡,要常講,要常常講「上帝愛世人」。上帝愛你也愛我,為什麼?我是世人。經上並沒有說上帝愛基督徒,不是基督徒上帝就不愛,沒有這個講法。上帝愛世人,我們都是世人,上帝對我們是平等的愛護。你說你信上帝,我比你信得更深,常常跟他交談,上帝的心是平等的,上帝的心是廣大的,這值得一切眾生尊敬崇拜。如果上帝心量那麼小,那就不值得大家尊敬了。

  像一個家庭家長只愛自己的家人,不是自己家人就不愛護,這個人在社會上不會被社會大眾尊敬,這個道理他懂。不但愛一切人,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世間所有一切物,上帝都是平等的愛。佛家講大慈大悲,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在這裡宣揚這個教學,多元文化的教學,倡導的是「博愛」。真正覺悟,凡是住在這個地球上的就是一家人!現在很多人講地球村,只要住在地球上的所有一切生物,我們都要關懷、都要愛護、都要尊重、都要協助,在我們佛法裡面都是我們布施供養的對象。尤其大乘佛法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有這個認知,我們今天以佛為老師,我們是他的學生,老師的認知當然就是學生的認知,天經地義,我們向老師學習。

  所以「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特別對苦難眾生。佛法裡面講這些業因果報,比其他宗教典籍講得多、講得清楚。我們要告訴他,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究竟為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閑談當中就可以交換意見。尤其是年歲大的老人,他能聽得進去,年輕人聽不進去,老人聽得進去。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懺悔。基督教裡面講的悔改,悔改就是懺悔、改過自新。要從生活行持裡面下手,過去我都是自私自利,我要悔改,怎麼改法?現在我不自私自利,我樂意為別人服務,無條件的服務,無報償的服務,這是佛菩薩的教誨,是神的旨意。我們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基督教、天主教的信徒特別多,所以我們不能不常常讀聖經。如何把《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教義與《新舊約全書》調和、圓融,我們講的道理跟他們經典講的道理是一樣的,比他們講得更透徹、更清楚、更圓滿,我們走的是同一條路。覺悟重要!

  「行佛境界,出離生死」,出離生死是共同的願望,如何能夠得到永生?他們說永生,我們佛家講的不生不滅,可見得這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怎樣求得永生?能不能求到?答案是肯定的,這個裡頭有理論、有方法,有這個機緣應當多說。更深入的,宇宙的來源、生命的來源,那是更深一層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現前的生活,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這是眼前的,我們盡心儘力妥善的照顧,學以致用。佛教給我們人與人之間交往,四攝法,你們同學們多想想,想出來之後跟我講。我讓你們先想,讓你們提出我們應該如何修學?看看你們究竟到什麼境界?

  「行佛境界」具體而言,我們凈宗立的五門功課就是。三福:孝養父母,我們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就像許哲居士一樣,都把他看成是父母兄弟姊妹,都是我自己的親人。我對他們能夠盡孝養,我的父母就有別人孝養,果報如是,絲毫不爽。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哪裡錯得了!我們對別人父母好,別人對我的父母好;我對別人父母不關心,別人對我父母也不關心,所以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心目當中只有自利,不知道利益別人的,這種人永遠都是一個可憐憫者,他迷得太深了,他不能回頭。不要以為看到孝養父母,「我父母不在,我怎麼孝養法?」這一句就可以不算,錯了!想到大乘戒經裡面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薩戒經裡頭講的;又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未來諸佛那就是奉事師長,佛是我們的師長。所以父母、師長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怎麼能說父母師長不在面前?對於一切眾生都能夠孝順、都能奉事,對於自己父母、自己老師哪有不孝敬尊重之道?孝敬從這個地方修來的,這才真正的孝敬,真正是性德的流露。

  我們的大病就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佛今天教我們回過頭來,把這個病治好,只有眾生沒有自己就對了,你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了。為什麼?眾生原來就是自己。行佛境界!人與人之間決定要和睦相處,他意見很多、很難伺候,我知道他迷得比我深,他煩惱習氣比我重,我如何跟他相處?處處忍讓、處處尊重,就能相處了。你有你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彼此不相讓、彼此不相融,就不能相處。所以佛菩薩為什麼能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相處?你知道道理在哪裡?諸佛菩薩無我,就都能相處。無我還有什麼不能相處?「無我」,我們說得粗一點,無「我的想法」、無「我的看法」、無「我的分別」、無「我的執著」,你想想看他跟什麼人不能相處?他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相處?有我,有我的看法、有我的想法、有我的分別、有我的執著,麻煩了!變成與一切眾生格格不入。有我,你這光很小;無我,光很大,遍照虛空法界!

  現在西方人講的磁場就是光,我們現在把它講成影響力。有我,影響力很小;無我,影響力很大。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大公無私,你看他的影響力幾乎影響全世界,時間影響到今天兩千多年,這是夫子的光。釋迦牟尼佛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的影響力遍及全世界,時間就算外國人的說法,二千五百多年。一直到今天這世界上多少人在紀念他,多少人在稱讚他,多少人發心向他學習?這就是他大放光明,平等普照。我們讀經、我們學佛要向這些地方學習,首先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然後我們就把它落實、把它做到,全心全力愛護一切大眾,為一切大眾服務。服務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行佛境界!

  幫助他「出離生死」,這個事情難,所以先要讓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天堂不只一個,天堂很多,我們要想生天堂,到哪一個天堂?確實天堂是很多,我們可以任意去往生,但是你要具備條件。天堂的條件總而言之一句話: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信仰上帝的人能生天堂,上帝是什麼?上帝就是愛世人,信仰愛世人的人能生天堂。信仰愛世人,你愛不愛世人?你不愛世人,你不能生天堂;你能像上帝一樣的愛世人,你肯定生天堂。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能像諸佛如來一樣的慈悲對九法界一切眾生,你肯定往生佛國土。我們講佛國土,他們講上帝天堂,佛國土就是佛的天堂。伊斯蘭教他們說上帝的天園,園是花園,跟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意思相近。經題上「華」是比喻花園,這是個大花園,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這些花卉的品種它統統具足,一樣都不漏,用這個來做比喻: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不同族類的眾生、不同形狀的眾生、不同生活方式的眾生、不同文化的眾生,統統融合在一起,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多麼美好的社會,多麼圓滿的人生!在這個大世界裡面,諸佛國土很多很多都已經落實了。我們現在要學習。

  它後面有一句「逮十力地」,十力地是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你逮十力地你就成佛了,可見得這個教學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如果沒有幫助那個眾生成佛,我們的責任義務還不圓滿,還得要繼續努力,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當然究竟圓滿我們知道,不是一生一世能達到的,為什麼?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一定要懂得不斷的要把它提升。譬如這個小朋友現在的程度是小學程度,我們辦小學幫助他;等到他小學畢業,我們辦中學幫助他,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幫助眾生是生生世世的大事業,不是短時期。所以要有恆心、要有毅力,這個事業永遠沒有間斷,永遠不能夠中止,不疲不厭,這個事情才能做好,做到究竟圓滿。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出現品」,大眾念請第十一句:

  【云何是諸佛眼,云何是諸佛耳,云何是諸佛鼻,云何是諸佛舌,云何是諸佛身,云何是諸佛意,云何是諸佛身光,云何是諸佛光明,云何是諸佛聲,云何是諸佛是智。】

  總共有十句。這十問,問「體相顯著」。這十問,是講六根三業,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於身業中,開常光為身光,放光為光明」,這就變成十句。本來只有九句,它講身業的時候變成兩句,就十句。「不思議法品,諸佛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謂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有十門辨釋。」由此可知,大眾所問的問題,就是《華嚴經》佛菩薩為大眾宣說的、解答的。全經總共有三百一十個問題。在這一品裡面,我們看到有二十個問題,前面十個,接著又說了十個。前面問的是諸佛海,這個地方是問諸佛體相。眾生有疑,佛一一都有詳細的解答。

  此地要注意到,佛的體相就是我們自己本來的體相。宗門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體相就是本來面目,由此可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知道之後才曉得,我們現前真的是迷惑顛倒,喪失本來面目,於是才真正體會得諸佛菩薩的慈悲應化,來幫助我們恢複本來面目而已。我們首先要在此地建立信心,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不是別的,原來就是自己,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明白了、搞清楚了,這叫覺悟;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就叫迷惑。迷惑之人,他的思想、見解、行為顛倒了,怎麼說他顛倒?完全跟性德相違背。所以我們的修學不是別的,無非是恢復自己的性德而已。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為我們說明佛的三業當中的身業,因為他講到常光與放光。世尊當年講經是應機說法,什麼樣的根性,對他用什麼方式來說,都能夠令當機的人歡喜信受,得到修學的利益。常光、放光佛在經論上有很多種的說法,決定不是矛盾。有時候說「佛常光一尋」,一尋是多大?我們通常講八尺,實際上也沒有定數,應當說正確的答案是我們人站得很直,把兩隻手伸開,這個距離就叫一尋。我們造佛像、畫佛像,畫佛的光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繪畫、來顯示。但是《華嚴經》「不思議品」裡面又有一個說法,「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常妙光明就是常光。「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這就是說常光也是普照十方。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佛當年在世講常光一尋,我們就體會到是佛的應身,《華嚴經》上講的諸佛,這個佛身是法身、報身,當然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問佛的常光,你就要知道是法身佛、報身佛,還是應化身佛?他們現的常光不相同,決定有光。

  放光則不然,放光有時候放,有時候不放,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經說法面門放光、白毫放光,這是我們常常讀到的,所以有時候放,有時候不放。在「相海品」裡面,佛說「其一一相常放光明」,一一相,我們不講別的相,就說平常這個應身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一一相都放光明,而且常放光明,這個話是真的,但是怎樣?這個光我們見不到。放光的時候見到,常光我們見不到。現在說這個話容易懂,我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曉得光波不一樣,如果向深處去體會,不難體會得到。凡是物質,真的是小到微塵大到世界都放光,沒有一樣不放光,只是光波長短不相同。與我們視力、我們眼見的光波相同的我們看到,如果比我們這個視力範圍也就是眼的境界這種波度長的,我們看不到,光波短的我們也看不到。由此可知,常光是真的,放光我們能看見。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去體會,去領悟到,真的!

  我們這個世間每個人、每個眾生,又何嘗沒有常光?又何嘗沒有放光?放光沒有佛那麼明顯。我們講放光是你道德學問的影響,或者你造作一些惡業的影響。造作惡業的影響,那個光是不善。這就正如同現在這個世間很流行的氣功,氣功看一個人的氣色,如果這個人的氣色是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都是善良的;看到這個人氣色是灰色的、黑色的,這是不善的。氣功裡面講氣,佛法裡面講光。不但一個人有光,山河大地也有光,我們講靈氣。現在人講這個地方磁場好,人在這個地方感覺得非常舒暢,這個磁場好。磁場不好的地方,你走到那個地方感覺得身心不安,身心不定,我們一般人講沒有安全感,好象有恐懼,這個磁場不好,你感到畏懼。由此可知,這是光化的作用,它這個光波我們肉眼看不到。

  「相海品」裡面講的,常光跟放光也通,常光無異於放光,放光無異於常光。清涼大師為我們分別,「常即湛遍」,湛然遍滿虛空法界;「放則見有去來」,放的時候我們見到,不放的時候我們就見不到,有這麼一種情形。大師說「不思議法品」裡面諸佛有十種法,他在《疏鈔》裡面為我們列舉出來,我們看這十種法的名相,正是解釋這十句問。這是略說,細說還在大經之中。可以說這個經自始至終無非是詳細為菩薩解釋這些疑惑,菩薩實在是代我們啟請的。這些問題很重要,但是我們凡夫問不出來,問問題也得有相當的基礎;換句話說,你對於這一行不了解,是個外行,問題都問不出來,這是事實。

  不思議品裡面說:「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這就是本經四十六卷裡面所說的。第一,「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凈,普入諸趣而無染著。」這一句是答佛身,無邊際身。在我們這問句里第五句,『云何是諸佛身』,解答的順序不一樣,這個沒有關係。我們看了這一段文,想到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現在是凡夫,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跟佛一樣,證得無邊際身,無邊際是法身!「色相清凈」,這句話非常重要,是這一整句裡面的中心,我們要學習就在這四個字上用功夫。「普入諸趣」,諸趣是九法界,普入是示現,示現在九法界,沒有染著。清凈法身周遍法界,什麼地方有感,佛就有應;從法身示現為應化身,它的功能也是周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佛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們怎麼學法?我們要學的是清凈色相無有染著。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們得搞清楚。清凈色相,色相是從心生,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要想色相清凈,首先你得要心清凈。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我們的環境就清凈;環境是依報,依報就清凈了。能轉的是心,身與依報環境都是所轉。佛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說明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佛能轉境,凡夫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是你染著了。轉境界是什麼?不染著!再說得明白一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因為這一段經文所問的是六根三業;最要緊的,如何能在境界裡頭不染著?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不染著,這個人是真正學佛。果然不受染著,這人真有功夫。

  如果眼見色被色相污染,耳聽聲被音聲污染,污染的現象是什麼?你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起了貪愛,不順自己的意思起了厭惡,你已經被染著。不染著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他一定能保持佛在《金剛經》上教導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教須菩提尊者,尊者常常到外面去教化眾生,世尊教他要記住,教化眾生、接觸大眾不能忘了這兩句話。為什麼?接觸大眾是很容易被染著。他不像小乘,小乘人不接觸大眾,避免染著,這樣子得身心清凈;大乘菩薩不然,菩薩是要接觸大眾,主動去接觸大眾、歡喜接觸大眾,很容易被染著。由此可知,菩薩道的確不容易。定慧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在古時候是不可以離開老師的。所以老師觀察學生,這個學生什麼時候可以出師?出師我們現在講畢業,他可以去游化,叫參學,可以去教化一方,用什麼來衡量?他的定慧能做得了主,可以不受染著,才有資格參學,有資格入眾;這個「眾」就是世間大小種種社團,他們的活動你可以參與,是這個意思。你自己沒有定力,自己沒有智慧,不可以參與。

  自古以來,定慧沒有成就就去學大乘、去弘法利生,往往自己沒有度眾生,反而被眾生度跑掉了,這個例子很多很多。中國佛協副會長刀述仁居士就跟我談過多次,中國曾經派不少出家人到日本留學,其中差不多一半以上到日本就不回來了,在那邊結婚,做了日本和尚。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的,定慧不夠。這個事情在中國也有,中國就是還俗,娶妻生子做在家居士。也不錯,依舊能夠學佛,從出家的身分退回去做在家居士,男眾女眾都有。佛為了避免學生禁不起誘惑而退心,所以訂下這些制度,後世祖師大德代佛行化的,無不遵守。但是到今天的社會,這個社會價值觀改變了,大幅度的改變,崇尚民主自由開放、崇尚人權,老師不能教學生了,聖賢之道於是衰微。只有少數善根深厚的人,還是相信聖賢之道,那只有個人自己用功去修學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各人修各人得利益,沒有辦法勉強別人。有些同修來給我談起來,我就告訴他,現在的社會,兒女不聽父母管教,父母要是責備他,他站在門口、站在窗口大聲叫:「你們大家都來看,我的母親虐待我。」你看這成什麼話!這就叫天翻地覆,你以為天翻地覆是什麼?這是民主自由開放必然的結果。這個結果要說個不好聽的話,這個世界無法無天。有些人講「我們怎麼挽救?」說老實話,沒有人能挽救,諸佛菩薩來都不行,天神上帝來也不行,為什麼?你來那就得講民主自由,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決定沒有權力干涉他的。

  我們生逢這樣一個時代,所以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自求多福。如果能夠集合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那是好事情。真正志同道合,組成一個小團體,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來學習,希望這個小團體人人都能成就。尤其是凈宗法門,我們懂得決定遵守聖賢的教誨,依教奉行,斷惡修善,積集善福,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決定正確。除這個路之外,我們沒有路好走了。我們今天三、四十個同學都有善根,但是善根不能降伏染著,也就是這善根力量還差一些。今天我們有緣選擇這個地方建一個小道場,希望我們大家依眾靠眾來增長我們的善根,希望我們的善根能在短時期就有能力降伏煩惱,面對著五欲六塵的境界不起貪瞋痴慢,我們這一生成就就有把握。對於社會大眾盡心儘力服務,照顧他們,這就好,完全落實佛菩薩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保持自己清凈的形象,避免污染,我們這是修身。

  第二,「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經文每一句前面都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清涼大師注子這幾個字第二句以下都省略。「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這一句了不起!為什麼?九法界眾生的眼都有障礙,障礙的程度不相同。我們人能見的眼的功能比畜生道強,大部分的畜生道眼的能力不如人。可是人眼的能力不如天,天有二十八層,愈往上面去他這個能見量愈大,所以叫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到如來果地有佛眼,叫五眼圓明,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在《華嚴經》裡面講十種眼,到後面我們統統都會讀到。

  無障礙眼,這不可思議,用我們現代話來說,無論是哪一種的光波,這個波的長度不相同,他統統都能見,沒有障礙,他的能見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小,真的是洞察秋毫,在佛法裡面講微塵、毛端,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近距離我現在看我的毛端,不是這個。我們看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看每一個眾生的毛端、看每一個世界的微塵,就像在眼前一樣,這麼好的眼!我們現在眼的能力看遠方要用望遠鏡,把色相放大我們才能看見,甚至放大幾十倍、幾百倍,天文望遠鏡放大的能力就更大,讓我們看到外太空,所謂外太空,我們銀河系以外的,觀察天體。但是還是有限,空間無際、沒有邊際,我們科學技術再發達,所見的範圍還是非常有限。假如我們不用望遠鏡,這個世間人視力最好的,從前人考視力用什麼方法考?晚上看星星,你能看到六等星,你的眼睛就算是很好的,七等星大概一般人看不見,用這個來測驗視力。無障礙眼那是不可思議的,可是佛告訴我們,佛的眼無障礙,換句話說,我們本來眼就跟佛一樣無障礙,他恢復了。

  「不思議法品」裡面這十種法,每一種法都是普遍無量無邊法界,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六根三業的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是我們本有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本有必定可以證得,凡是有障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本有肯定可以恢復。佛經上這些一問一答,我們明白了,確確實實幫助我們生起信心。只要我們自己信得過自己,認真努力隨順佛陀教誨來修學,我們這一生可以恢復。不但可以恢復,而且可以究竟圓滿的恢復,怎麼知道?《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這是表演一生圓成無上正等正覺。善財是代表我們的,告訴我們他能做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

  我們為什麼不肯干?換句話說,你還是自私自利,你還是貪圖眼前這些小利、這些名聞利養,這個能力你這一生就沒有恢復的可能。所以我們眼的能力可以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能看過去、能看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有沒有看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狀況?當然看見,無障礙眼!我們這個世界明年、後年怎樣變化,他有沒有看見?他看見了。他沒有時間的障礙,沒有空間的障礙。我們希望知道往後幾年、幾十年的事情,自己的事情、社會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在胡思亂想,無障礙眼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請看「如來現相品」,問「體相顯著」:

  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法品」裡面所說十種法。第三,「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這是說耳聽的功能也不可思議,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所有一切不同的聲波他統統能夠聽到。我們的耳有障礙,它的能力也是非常窄小的一段聲波,比這個聲波高的,或者說之為高音波,以及低的音波,我們都聽不到。如來果地上,這些障礙統統沒有了。而且我們一定要記住,周遍十方也周遍三際,往後經文會詳細說明。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眾生,一一眾生的音聲都能聽得很清楚、辨別得很清楚,「解了」清楚。而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說實實在在的話,耳根的能力很差。文殊菩薩雖然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說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比較,耳根最利。我活了這麼多年,這麼多年當中冷靜觀察,許許多多大眾耳根並不是很靈,為什麼?他把意思聽錯,換句話說,聽是聽到,沒有「解了」。音聲裡頭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了。

  佛距離我們三千年,佛不在世了,佛所留下來的是經本,經本我們看有的時候把意思看錯了,我們聽一些大德們的講解,也把意思錯會了,真的是比比皆是。不但是現前,佛陀初滅度的時候,學生們就爭論,對佛所說的話每一個人解讀不相同,於是就分成了學派。上座部、大眾部,二十個部派就是這麼產生的。但是這些人對佛的教誨所解的意思不一樣,可以說都沒有解錯;沒有解錯,何以說不一樣?有的解得偏,有的解得圓,有的解得淺,有的解得深,這上面就有差別了。總而言之,方向、目標大致上都不錯。諸位想想,佛陀當年那個時代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佛法流傳到三千年後的今天,爭論有什麼希奇?可以說是正常的事情。大家在一塊研究經教,意見不同常常爭吵得面紅耳赤,正常現象!我們自己有親身的經歷。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教,我們也有幾個非常好的同參道友。每個星期我們有一次聚會,因為都是在家同修,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們都有工作,每個星期有一天聚會,大概有三個小時,我們這些同學在一起討論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怎麼討論?覆講。有一個同學覆講,我們這些同學們聽,聽完之後我們來研究討論。對老師所講的,我們每一個人體會的意思都不一樣,有的時候也吵架,吵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可是到第二天還是好同學、還是好同參,常有!我學習的時候有,我就會想到你們同學當中一定有,不可能沒有的。哪一個道場裡面都有,這有什麼希奇?見和同解,難!

  沒有見和同解,就沒有六和敬的僧團。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只有取同舍異,我們大家認同的我們遵守,彼此有意見的暫時放下,以後慢慢再解決。就像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一樣,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做到互相合作。如果舍同求異,那個麻煩大了,必定有爭端,怎麼能和諧?所以我們讀經、我們聽講,同學們在一塊也要懂得這個原則,求同舍異。如果有疑問,一定要來問,不問永遠是個疑團,永遠變成爭論,那就不好了,所以有疑一定要問。世尊當年在世,聽講的人很多,大家解了不一樣,有爭論,好在佛陀在世方便,下一次遇到佛陀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再給你加以解釋。這些我們都在經典裡面看到。

  《華嚴經》我們現在看到的,全經總共三百一十個問題,全經內容就是解答這三百一十個問題。解答散在三十九品,八十卷裡面。有時候佛是有系統給你答覆,有時候不按次序來給你解答。我們在這個世間,知道世間人這麼多,每一個人的看法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在思想上、見解上、學術上,爭端就太多太多了。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候諸子百家,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各有各有的看法,各有各的見解,都能說出一番道理,當然有一些對他羨慕的就跟他學習,這就成一個學派,這些人覺得他講的有道理。可是講得究竟圓滿,能把所有一切爭端化解掉,方東美先生說,只有《大方廣佛華嚴經》。他一生對《華嚴》崇拜得五體投地,我跟他那麼多年,常常提到。

  尤其是在晚年退休之後,他在台大正式退休了,輔仁大學請他去。輔仁是私立的,請他到哲學系博士班去講「華嚴哲學」。他一生最羨慕的東西在輔仁講出來了,同學們從錄音帶整理出來寫成一部書《華嚴哲學》。方先生上課是沒有書本的,沒有講義,你問他講什麼,他也不知道,到時候再說。所以聽他的東西不容易,要有好的記性,要有好的悟性,你聽他的課你才會得受用。如果你悟性跟記性都差,你就沒有辦法聽他的課程,沒有參考資料。《華嚴》是部好書,方先生把他看作佛教裡面最好的教科書,他說這部經是佛學概論。我最初入佛門,受方先生的影響,也把這部書看作是佛學概論,他教導我從這裡入門。

  這是講耳,要小心、要謹慎,別聽錯了,不要錯會意思,這個在世間真的太常見了。往往聽話錯會意思造成誤會,引起許許多多不愉快的事情,這是不應該的。所以聽了,自己不能夠胡思亂想,如果有疑,要找那個說話的人問他: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總得搞清楚、搞明白,不要讓自己有疑惑存在,這樣就好。

  第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鼻能夠聞這個香氣。這一句我們要用極樂世界來做比喻,極樂世界不但清凈光明,而且有香氣,所以凈宗常講「香光莊嚴」。如果你看到修行人他那個佛堂掛「香光莊嚴」,你就曉得他修凈土的;如果他自己的小佛堂掛「香光室」,這是他自己修凈土的小佛堂。佛的世界,不但有光明遍照,寶香普熏,他的寶香也是遍滿虛空法界。現在我們這個鼻有障礙,聞不到,我們今天六根都有嚴重障礙。障礙是什麼?佛把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兩大類的障礙,使我們六根的能力幾乎喪失殆盡,真正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你本來有盡虛空、遍法界無障礙的能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以為這是正常的,突然能夠看到不同維次空間那個景象,聽到不同維次空間的音聲,感覺得非常驚訝,你看可憐不可憐?於是我們不能不覺悟,不能不學佛。人生在世,學佛是大幸,遇不到佛那是大不幸。這一條說的是「能到諸佛自在彼岸」,自性的性德每一種都能教人覺悟,所以諸佛剎土一切境界,都是幫助眾生成就無上道的。

  第五,「有廣長舌,出妙音聲,周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為大眾宣講無量無邊的妙法,那個音聲都是周遍法界,就像廣播電台一樣。我們今天耳根有障礙,像收音機一樣,有了故障。沒有故障,什麼樣的頻道它都能收聽,現在有了故障,只能收一個頻道,其他頻道統統收不到,我們現在變成這種情形。「可憐憫者」,這個話怎麼講法?我們不知道自己可憐,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不但目中無人,連佛菩薩也沒看中,這就是真正可憐憫者。我們要不讀佛經,哪裡知道事實真相?怎麼知道我們六根有這麼大的能力?那是本能,本有的!佛的音聲周遍法界,我們原本的音聲跟佛一樣,「廣長舌相」。所以今天讀了這些經文,我們不能不發憤,在這一生當中斷煩惱、斷習氣,修行證果,實在是不容易!說老實話,我們肯定做不到。

  往年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說,現代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密宗的根性、禪宗的根性,沒有了;只有念佛求生凈土,帶業往生,只有這麼一個法門,能契末世眾生的根機。我們就走這個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障礙雖然沒除,為什麼?煩惱障、所知障都帶著去的,叫帶業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立刻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性德就恢復。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恢復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我們自己修得的。前面大問裡面問:「云何是諸佛加持」,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的加持,為什麼?我們的目的是想成佛,是想斷煩惱,是想聽無量無邊的法門,在這個世間障礙重重,一點辦法都沒有,能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統統聽到了,學習方便。

  在這個地方,哪裡需要那麼多的書本?多笨重!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要了,你說多輕鬆!想見哪一尊佛,念頭才起,身已經在諸佛的面前;想聽什麼法門,佛就詳細給你解說,這個日子多自在!我們要爭取,不要爭取世間名聞利養。你要是爭取世間名聞利養,無量無邊的利益你這一生決定就錯過了。我們要想爭取極樂世界,必須把這個世間的一切世緣、世俗的事統統放下,不再放在心上。我們養這個身體,甚至於你是在家居士養家糊口,絕對遵照佛陀教誨去做,斷惡修善、積累善福,你就對了。世出世間的善報,都是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你要有能力辨別善惡,不再造惡事了。

  佛的教誨,對於世出世間法最根本的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裡頭每一條你一定要明白的解了,你才知道怎麼作法。不殺生講起來太多,我是從最簡單、最扼要的提醒同修,把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斷掉,不殺生戒就持得清凈;還有念頭讓別人起煩惱,我們不殺生這條戒不清凈,要把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斷掉。不偷盜,要把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斷掉,你這一條戒清凈了;你還有這個念頭在,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你的心不清凈。這種修行法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動念要與善法相應。我常常勸勉我們同學,決定不能有絲毫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為什麼?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三毒煩惱的根,你不把這個念頭放下,你清凈心得不到;換句話說,你所有一切的修學學得再好,戒律精嚴,也是世間有漏福報,不能成為功德。把這個念頭斷掉,那你所作所為全是功德,我們要懂,這個功德能帶得去。所以,決不佔世間絲毫的小便宜。人間富貴不希罕,放下了,天上請我作天王我也不會去。為什麼?不能離開六道,還是要搞生死輪迴,這個事情不能幹。

  我們今天遇到佛法,知道佛法的殊勝,知道佛法的好處,一心要作佛!為什麼?只有作佛才把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一切智慧德圓滿恢復,我要這個!我六根的能力都沒有障礙,都能夠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不求這個,要貪圖世間小小的利益?小小利益貪得,你得到了,來生果報在三途。因為你用心不善,你的念頭損人利己,你乾的是這個事情,這是大錯特錯!佛門裡面也有,常常有人給我說。三、四十年前就有人給我講,我第一次印送經書,那個時候在台灣,民國六十年我們第一次印經書送人,以後就陸陸續續不斷的印,愈印愈多。有人告訴我:「法師,你印的書有很多在舊書攤賣。」為什麼?有的人在我們道場把書拿去,拿去之後他賣給舊書攤,舊書攤賣錢,來給我說。我說:好事!我們不能因為他把我們的書拿去賣,我們就不印了,那我們就錯了,我們還照印,他賣讓他去賣。發心印的人有印的功德,賣的人有賣的業報。

  以後我們有了光碟、錄像帶、錄音帶,翻印做買賣的人很多很多,中國大陸不少,我常常聽說。我能不能禁止?不能。為什麼?因為我的東西沒有版權,他賣是好事情,讓他去賣。但是他不懂道理,他賣只得小利益,他要是學佛懂得的話,應當怎麼做?成本流通,那他得大利益。就是說不要在這上賺一點錢,這是弘法利生。然後不管你經營什麼事業,你都會賺錢,為什麼?福報現前了。不能在這裡賺錢,這裡賺錢沒有福報。這個地方修福,別的地方得福,這就對了。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懂,這個地方賺一點小利益,實在講那個利益太少太少了。譬如印經,這一本經的成本只要台幣十塊錢;賣多少?賣七十塊錢,我看到的,我們佛門的,他是賺了一點錢,還是太少。一本書賺六十,十本才賺六百,百本才賺六千,千本才賺六萬,很少!你要是完全流通贈送,你這一千本賺六萬萬都不止。他不懂這個道理,我們給他講,他也不相信。我相信,我明了,你們不肯做,我做。就像甘珠活佛跟我說的,那在大庭廣眾當中說的:你命裡頭沒有福報,你將來的福報很大。現在確確實實是這樣的,確實福報真的是愈來愈大。

  圖文巴這個道場,超過我過去建立所有的道場,沒有化緣,沒有問人家要一分錢,自自然然成就的,這就是福報。怎麼成就?布施成就的。一生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果報現前了,財用不缺乏,聰明智慧天天增長。你們常常聽我講經的這些同修們,你們應該有所體會,你這麼多年來聽我的東西,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智慧在增長。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都顯在這個形象上。如果吝財、吝法,你所得的果報是相反的,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過分的愛護自己,不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健康長壽的果報你得不到。所以佛法的修學,為什麼印光法師那麼樣的重視因果?很有道理。他教導人學佛從深信因果著手,教人從《了凡四訓》入門,我懂得他老人家的意思。我跟他沒見過面,讀他的文章,我了解他的意思。

  所以我勸初學,初學佛的人來問我:從哪裡著手?我就教他:你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一年每天念不要間斷,你從這裡下手;你到第二年再讀佛書,不一樣了,你有受用。一年念這本書,諸位要曉得,他心定了,他妄念少了,在這本書裡頭吸取因果的道理,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他明了了。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他知道,他會自求多福,他能夠改造他的命運;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肯定他能辦得到。印光大師的指導純正,正確無誤,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慈悲。我們學佛,已經學佛多年了,沒有從這裡入門,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要補習。這個課程我們同學們都學過,有沒有得受用?沒有。從什麼地方看?從你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依舊是違背因果。所以我知道,你們雖然念、雖然也會講,也做過研究討論,沒有落實,就跟《弟子規》一樣。

  當然我講得很多,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誰都不能干涉誰,沒有這個權力。應該怎麼辦?我自己做,我得利益,你做不做與我不相干。我建的這個道場,說實在話我一生從來沒有建道場的念頭,這個道場的建立你們自己清楚,是為報韓館長的恩。你們過去在「華藏圖書館」出家,館長往生之後,你們離開圖書館沒有地方去,我有照顧你們的責任。你們在外面流浪失所,我對不起館長、對不起你們,所以得三寶加持,有這麼個道場,這個道場是你們的,不是我的。我這一生所有的全部都供養你們,你們做得很如法,我很歡喜,我會在這個道場住;你們做得不如法,我會離開,全部給你們。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我要這個幹什麼?

  我講這部經,你們同學們也知道,前幾天李文發居士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趕快回新加坡去,那邊一切設備都弄好了,攝影棚裡面原來貼的一些花花綠綠的,告訴我現在全部拆除了。香港那邊一定要請我去過年,我有地方講。李金友居士在古晉,這個道場里一定要建攝影棚,目的是希望我常常到那裡去住。所以你們同學一定要知道,你們不能夠好好的修行,我不會在此地陪你們,沒有這個道理,我離開可能永遠不再回來了。你們要了解,我說到會做到,我已經對得起你們,我也對得起館長。你們自己要覺悟,應該怎麼辦你們自己知道,用不著我再多說。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就是「云何是諸佛眼」底下十句:

  清涼大師引用本經「不思議法品」,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這十條,我們曾經將前面五句介紹過,第五句是「有廣長舌,出妙音聲,周遍法界」。我們今天從第六句看起,「身,應眾生心,咸令得見」。每一句上面都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上面都有這一句。中國人語言文字都喜歡簡單,所謂是簡要詳明,把上面省略掉,只有第一句有,往後它都省掉,我們知道就好。「身應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失時。所謂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有感,什麼時候就有應,感應非常快速。應身無量無邊,應身從哪裡來的?《楞嚴經》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確實是如來真實智慧,看出這是事實真相。我們這個身從哪裡來的?實實在在說,也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同一個道理。但是佛在覺,眾生在迷,不同就在此地。除此之外,除了迷悟之外,眾生跟佛完全一樣,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迷了的時候,你不了解事實真相,覺悟的時候明了,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金剛經》上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以為相是真的,那你就完全搞錯了。

  相既然是虛妄,我們想想看,相當然可以受用,你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但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它是無所有,是不可得的。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畫面上的影像,你可以享受它,可以娛樂,你不能得到它,它確實無所有。螢幕畫面上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它能現相;雖現相,它還是什麼都沒有。不是它現相,這螢幕上真的就有相,沒有。螢幕上要有相,那個相就是死的相,就變成畫片,不能有第二個相。你們天天看電視,如果會看的話,會開悟。所以螢幕上這個畫面,是無所有,是不可得。《般若經》這一句話,「無所有,不可得」,說了幾千遍。六百卷《大般若》里,佛說這麼多遍,用意在哪裡?用意叫你記住。你不記也會記住,為什麼?看的遍數太多了。最重要的開示,佛總是無數次的重複。所以,虛空法界一切萬象,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執著,你不能佔有,你要曉得這些現象確確實實是無所有,剎那剎那在變化。

  那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好象往往像我們自己這個身相,在這個世間也能夠活上幾十年,以為這就是真有,錯了。活上幾十年是什麼?相續相。第一個相滅掉,第二個相又生了,第二個相生的這個相跟第一個相非常相似,它確確實實不是一個,它很相似,於是你就搞錯了,你以為它還在住世,其實錯了,它沒有住世。這個事情,從攝影機你會覺悟到。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照相,我也曾經有一段時期非常喜歡玩攝影機,八厘米的小電影。我曾經有兩個攝影機,我自己照、拍攝,自己剪接。我有一套放映的設備,放小電影。這個攝影機照相的速度有兩種,慢的速度是一秒鐘照十八張,快的速度是一秒鐘照二十四張。我們用這個攝影機照,比現在的電視錄象機容易覺悟,為什麼?它有一張一張底片。一秒鐘二十四張,你把二十四張底片打開來看,每一張相似,你就看到相續相。每一張每一張,那是生滅相。所以《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如露」就是相續相,「如電」,電是閃電,那是生滅相。從那個小電影機上,我明白這個道理了,我自己有這個經驗,不是真的!我們這個身體剎那生滅,你要不相信,你用攝影機來照,電影攝影機來照,你照這一張,這一張是你現在的照片,這一張永遠就過去,不會再來了,照第二張,第二張決定不是前面這一張。你就曉得,前面這一剎那滅了,後面這一剎那生了,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那個生滅時間太短促了,短促到讓我們几几乎乎誤認為生滅是同時的。

  我們從這個電影,現在電影大數都是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我們就已經被這個幻相迷惑,以為它是真的。佛在《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生滅現象速度有多快?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快,我彈的話,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佛說「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你就想想,就用我這個速度:一秒鐘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多少個生滅?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這個鏡頭不得了。我們現在拍電影的,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佛說我們這個意識心裏面,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要問:佛這個話,是真實的還是方便的?我學經教學了這麼多年,我明白這是佛方便說,真實呢?真實比這個還要快。佛這個方便說,我們就已經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比這個還要快。我講經,在前面都曾經講過,時間久了,怕很多同修忘記了。

  你要是真正了解生滅的真相,你才曉得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句話你真的懂得了。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說明生滅幾乎是同時。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這是事實真相。佛現身真相如是,我們現身真相也如是。佛的身是從哪裡現的?從法身現的。法身在哪裡?遍一切處,整個虛空法界是佛的法身。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變現的,業報在哪裡?也遍虛空法界。所以,佛的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一身、一一現象又何嘗不如是?一個道理!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肯真正放下,心裡頭不會把任何一個東西放在心上,為什麼?那是錯誤的,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了解真相就覺悟了,於一切現象當中不再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叫真的放下了,這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或者我們把這個標準放寬一點,分證位的境界,分證位就是《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見到這個境界了。

  所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享受是自在,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可以享受。所以你看看《華嚴》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那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依正莊嚴,我們本來有的。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別的,恢復我們本來有的依正莊嚴。如果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以為這個世間一切法真有,你真可以得到,你錯了,你在打妄想。你沒有去看看,這個世間哪一天不死人?你到殯儀館、你到醫院去看,你看那個人死了,他帶什麼走?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佛講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不能造惡業。你帶著惡業去,這個惡業的力量也是剎那在變化,「唯識所變」,剎那在變化,惡業變化的是什麼境界?變化三途境界:地獄、餓鬼、畜生,你將來會有這個境界出現,你到這個境界裡面去享受,那享受是苦報。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真的唯有佛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對我們大恩大德,恩德在哪裡?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了,他老人家不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作夢都想不到,不可能了解的。

  我玩小的電影機,我大概至少玩了有十年的時間,現在統統丟掉了。由小攝影機,以後進步到電視的錄像,全部放棄了。我在這裡面真正學到東西,真正有悟處,我沒有白玩。但是玩的人很多,又有幾個人玩這些東西當中覺悟?我之所以能覺悟,得力於佛法。在學經教的時候,聽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突然就想到用這個來證明。真的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真正是無所有、不可得,我用這個做了證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明白了。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自己要不從生活當中有相當深刻的體驗,這些話你聽了之後是似懂非懂,為什麼?沒有辦法改變你自己的思想,沒有辦法改變你自己的行為。如果你的思想、行為改變了,你真懂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一切隨緣度日,那怎麼會不自在!

  幫助一切沒有悟的眾生,是覺悟人的使命,是覺悟人的責任,應該這樣做。做得再好,不居功,沒有功。有什麼功勞?應該做的。就好比左手受傷,右手去幫忙它,右手還能居功嗎?「我對你這麼好,我幫助你,你要感激我」,會有這個念頭?沒有,完全沒有,心地永遠是清凈寂滅相。再問:世間這些法裡頭,有沒有真妄?有沒有邪正?有沒有是非?有沒有善惡?給你說,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悟的時候,就是能大師所說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悟的時候本來無一物。迷的時候統統都有,為什麼有?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什麼都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入般若空慧,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眾生有感你來應的時候,來應的時候,你隨順九法界眾生,也是什麼都有,你要幫助這些迷人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沒開悟的人這是正法。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到九法界裡面示現,裝模作樣,還給我們講經說法,全是為眾生,與自己毫不相關,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身應眾生,咸令得見」,身現威儀,一定要給眾生示現正面的形象。現相標準在哪裡?完全是對眾生的弊病。這我常常講,譬如在今天,眾生都不知道守規矩,我們示現守規矩,眾生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示現孝順父母,眾生不知道尊敬別人,我們要做出尊敬別人的樣子,這就是教化他。眾生與人不能和睦相處,我們示現與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所以,佛菩薩到世間來幹什麼?就干這個。要用現在的比喻話來說,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唱戲的,是做演員的,經上不是常說「遊戲神通」?做遊戲神通的,來演這場戲,演得很逼真,讓看戲的人覺悟。佛法的教學,高度的藝術!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確實是如是,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懂這裡頭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曉得,我們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懂得佛的意思,懂得佛生活行為的準則,他的標準、他的原則我們懂得,我們就活學活用了。戒律、威儀,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說的,我們今天展開經卷,知道他的精神,知道他的用意,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如果你不曉得他的準則,在這個時代還要學三千年前那些作法,那就錯了。時代不同了,今天有今天的作法,標準原則不變,作法有改變。精神不變,形象上要改變。形象上改變的原則,針對眾生的弊病。眾生都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別人,那這一條就不要講了,他已經做到了,還有什麼好說的?說,不就是廢話!換句話說,眾生在生病,佛菩薩是大夫,診斷他害什麼病,你給他什麼葯,這葯就是治他病的,這就對了,應病與葯,藥到病除。這個病治好了,他還有別的毛病,他病多了,一樁一樁的來對治,終極的目的是把他所有毛病統統治好,讓他恢復真正健康。真正健康,就是佛菩薩了。九法界眾生都是病人,都是違背性德,都不是正常的人,這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了。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們,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這就是學佛,這就是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如果不能落實,你的佛白學了,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你也無法幫助別人,所以自行化他都是一個幻想,你做不到。一定要從本身做起,把本身的毛病改掉。我勸出家的同修學《沙彌律儀》,每念一條,自己要想想:我有沒有做到?我有沒有這個毛病?十條戒,第一、不殺生,這一條我有沒有做到?我還有沒有損人利己的念頭?嚴重的是損害人的身命、慧命,佛法重視慧命,損害眾生的慧命超過損害他的身命,為什麼?身命得來容易,慧命那個機會太難得了,所以救人慧命功德無量無邊。學佛的同學們,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你要曉得,真正修無量無邊真實的福慧是什麼?法布施。換句話說,你如果障礙法布施,你想在法布施裡面得利潤,這個佛經上「裨販如來」。因為如來的教法是流通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沒有版權的,是讓一切眾生歡喜流通,那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你據為己有,你把它當作商品去販賣,你是障礙眾生的法身慧命。現在這個世間常常講智慧財產權、版權,這個版權是諸佛如來的,是諸大菩薩的,你這個盜版盜得厲害,你把諸佛菩薩的版權據為己有,這個過失不得了!即使是世間出家在家的這些大德,他們對於佛法的著述也都沒有版權。現在有,為什麼會有?他沒覺悟,你看看古時候,沒有。不要說太久,大概民國二十年之前都沒有。那個時候在家出家的大德著作,出版之後,你看後面都有「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或者「歡迎流通,功德無量」,都寫上這個,絕對沒有看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絕對沒有。所以盜版是盜佛菩薩的版,盜古聖先賢的版,這個罪過無量無邊!你要真正是以善心幫助一切眾生學佛,幫助一切眾生改過遷善,你曉得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現在人迷惑顛倒到這種程度,真的是可怕,無量無邊殊勝利益他不懂,他見不到,他見的真的是眼前蠅頭小利,為了得這一點利益,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把如來正教暢通阻礙住了。我們學佛對這些道理不能不知,知道之後,就曉得自己應該是怎樣作法。

  再看底下這一句,第七句,「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意」就是心意,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存心,存心就是你是什麼心,平等心。常存平等心,不失平等心,你就是諸佛如來。你還有高下心,你是六道凡夫。這個高下心,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或者是你比我高,我不如你,自卑心;我比你高,你不如我,傲慢心,傲慢跟自卑都不平等。諸位要曉得,諸佛如來是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法身菩薩的心就平等了。平等心是什麼樣子?平等心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一念就平等,起個念頭就不平等,不起一念。與一切眾生往來辦事的時候,「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他應用自在,他不呆板。應用的時候可以不平等,不平等是手段,心地?心地是真平等。用不平等的手段,達到真平等的目的,這是佛法,這是智慧的善巧作用,無論是言語或者是現相,都沒有過失。

  所以,戒律很不容易,為什麼?幾個人懂得戒律?如果你看戒條,你死在戒條裡面,你會犯很多很多的過失,為什麼?誤會了,錯解了,你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不能持戒,為什麼?死在戒條之下,三世諸佛看到都會流眼淚,你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不知道佛所講的話字字句句,戒律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所以戒律,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很可惜現在沒有人講戒律了。每一條戒,在某種狀況之下有開,開戒不是犯戒。在某種狀況之下一定要開戒,懂得開,那叫持戒。在某些狀況之下決定不能開,這就是不能開,那叫做持戒。你要不懂得開、遮,你怎麼懂得持?應該開的時候不開,你犯了戒。應該遮的時候你不遮,就是不能開的時候你開,犯戒了,應該開的時候你不開,你也犯戒了。應該開的時候開,不應該開的時候不開,這叫持。活的,活活活潑潑,隨機應變,目的都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一心向佛,心永遠「住於無礙平等法身」。

  我過去曾經跟諸位講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是我的老朋友,前年往生了,他是個軍人。抗戰期間,中國對日本作戰,那個時候中國政府遷到重慶,首都南京淪陷,被日本人佔領,他做地下工作,就是傳遞情報。他們一共有三個人的一個小組,被日本憲兵隊發現,是特務工作,要是被抓到那真叫不得好死,日本人會把你折磨死。他們三個人逃了,逃到雨花門外,雨花門是南京的南門,那邊有個寺廟,寺廟裡面正在做法會,他們就找老和尚,求老和尚幫忙救他。老和尚很聰明,立刻剃頭,剃了頭之後叫他穿上海青,跟著大家一起參加法會。日本雖然憲兵隊很兇很殘忍,但是日本人對佛教還是很尊重。遍處找找不到,他們三個人就逃過這一關。

  抗戰勝利之後,這幾個人回到南京,老和尚還在。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總想報答,於是設了很豐富的宴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也很歡喜來了,一看這個酒席,真的是酒席,真豐富,全是葷菜,雞、魚、鴨肉全部都有,沒有素菜。老和尚一坐的時候,他們幾個才想到老和尚是吃素的,這怎麼辦?老和尚叫大家坐下,歡歡喜喜:「行!行!我們一起來吃。」老和尚就吃,這是開緣。這個時候應當開他就開,這叫持戒,這不叫犯戒。這幾個人一看老和尚這個樣子,對佛教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和尚用這個方法接引他們,度他們。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你們是有意捉弄老和尚,老和尚可以拒絕。你們是誠心誠意報恩,感恩戴德,不是戲弄,是一時的疏忽,這是情有可原。老和尚真是大慈大悲,陪他們飲酒吃肉,這一般人那還得了?那是不懂戒律。這個不是破戒,這是持戒,目的真的是弘揚如來大法,讓他們這些人、作官的人,知道如來大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下一次見面他們就知道了,再請客就辦素齋。如果再請客還辦這個,老和尚會拒絕:「頭一次你不知道,知道以後不可以再犯。」所以出家人要是想到這個可以開戒,常常讓信徒請你吃雞、魚、鴨肉的話,那你就完全破戒,你就不叫持戒,你就犯戒了。所以這是智慧的觀察,善巧方便。我這幾個朋友,以後我出家學佛了,常常給我談到這個事,他說:佛家實在是偉大,實在是令人敬佩。他做得這麼樣的活潑,這麼樣的自在,不是我們一般人想像得到的。這個老和尚不是普通人,可惜我們沒有見過,真正是大德。

  我們講戒,講嚴持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懂得戒律的應用。我們今天住在此地,接觸多半是澳洲當地人,他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我們跟他們相處,嚴持戒律,如果不懂開遮持犯,恐怕你常常犯戒,你不是持戒。跟他們相處,在某種情況之下確實有很多的開緣,不能不知道。所以戒律不能不細心謹慎的研究討論,怎樣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怎樣落實到現前實際的環境。這裡頭有一個總的原則,有一個不變的方向,那就是接引眾生,利益有情。不是自己的利益,別人怎麼得到利益,你要想到這一點,讓他真正能受感動。佛法的確是有規矩有原則,它不是亂來的。所以心永遠是平等,但在形象上有不平等,讓人家趨向平等,這就對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十一句到二十句:

  前面我們講的是清涼大師註解引用「不思議法品」,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我們講到第七句。現在我們看第八句:「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解脫這個名詞,在佛法裡面可以說非常普遍,一切經論當中常常看到。「解」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如果念「解」,當名詞講。現在一般讀書人可以說不像從前人那麼講究,所以你讀「解脫」,讀「解脫」也都很普遍,重要是我們要明了它的意思。「解」就是解除、解放,就是這個意思。把什麼解除?把煩惱解除,把障礙解除。這一個字從因上講的。「脫」是從果上講的,脫離,脫離三途、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所以,這兩個字就是因果。如果我們能把貪瞋痴解除,你就脫離三惡道,因為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三惡道是貪瞋痴的果報,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要想離開這個果,必須先要把因斷掉。佛在經論上常常教我們斷貪瞋痴,斷貪瞋痴就是把貪瞋痴解除,這樣自自然然你就脫離三惡道。如果能把見思煩惱解除,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再把塵沙煩惱解除,你就脫離十法界。

  解脫,我們要把這兩個字的意思搞清楚,知道解的是什麼?脫的是什麼?菩薩無礙解脫,他的解除跟脫離沒有任何障礙。我們也想解,也想脫,為什麼解不開,脫不了,障礙重重?內在的障礙,是對於這些道理不明了,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產生對宇宙人生真相上許許多多的誤會,這是內在的障礙。外在障礙,那就是外面的緣,外緣在誘惑我們,在勾引我們,在影響我們,在控制我們,我們沒有辦法解脫。我們有解脫的意願,沒有解脫的智慧,沒有解脫的能力。但是這個意願就是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就會來幫助我們。能幫到什麼程度,關鍵在自己,不在佛菩薩。佛菩薩的功德永遠是圓滿的,關鍵在我們接受的程度,我們能接受多少,我們就得多少利益。這就是印光老法師常講的,誠敬是能接受,我們有幾分誠敬的心,你就能接受幾分。

  佛菩薩以無礙解脫,示現無盡的大神通力,大神通力在哪裡?這個道理深了,問題也太大了。這個世界怎麼緣起的?從哪兒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眾生業力形成的。《華嚴經》講得很好,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微塵數的諸佛剎土,一一剎土有不可思議的眾生,微塵數的眾生,這些眾生心念造成的,從心想生的。心想所生的,是「唯識所變」;所現的相,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講得清清楚楚。但是這裡頭有界限,「唯識所變」是眾生業力,「唯心所現」是佛不思議解脫力,兩種力量合成的。如果沒有佛不思議解脫神通力,眾生世界那不得了,眾生業力變現的是什麼世界?給諸位說,決定是地獄法界,沒有十法界。地獄法界!佛的無礙解脫大神通力,跟眾生業力混合在一起,於是呈現出十法界。這十法界愈往上去,如來無礙解脫神通力愈大,作用愈明顯,愈往下面去,那是眾生的業力愈大,佛的無礙解脫神通力不明顯。大經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能現,佛是能化,眾生是能變,這三個力量是相等的,三無差別。

  業力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很清楚,眾生的業力。如果沒有佛的神通力加持,這個世界早已被眾生的業力毀掉。即使眾生業力造成巨大的災難,我們常常聽到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大家都感到世界末日之可怕,可是他們不知道在大災難裡面,這裡頭有諸佛不思議神力在加持,所以即使再大的劫難,世界不至於完全毀滅。大乘經論上講得很清楚,這個眾生造了很多很多的罪業,他還有一念善心,就憑藉這一念善心,佛菩薩加持他,佛菩薩保佑他。他受不受災難?重罪輕報,他還是要受,不能不受,可以減輕。由此可知,人不能有惡念,不能有惡的行為,不能傷害人,尤其不能傷害道德之人。道德之人少,不多,實在講我們也未必認識,那我們就要思量到,不要傷害這個世間的善人,這一點我們要有智慧去辨別。善人也做惡事,你要想想,他對於這個社會、對於大眾,我們前面講過,統統都有影響力,他是善的影響力大,還是惡的影響力大?如果這個人對社會大眾善的影響力比惡的影響力大,這個人就是諸佛讚歎的人。人要做到純善無惡,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如來,純善無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惡。所以中國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些話就是教導我們,不要見別人的過,我們要見別人的善。

  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隱惡揚善,見到別人的過惡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口上。新加坡許哲做到了,我們想想:她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有口,要積德,要修善,讚歎別人的善處,不說別人的過惡。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要憎恨惡人,不要念這個人過去做的不善事情,不要去記這些東西,常念善法,思惟善法,這樣就好,成就自己的德行。許許多多修行人,為什麼沒有辦法積累功德?什麼原因?才修一點小小的功德,都在口裡頭漏掉了。中國古德講:「口為禍福之門」,什麼是禍?專門說別人的過失,專門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上,你所造的是禍之因,你怎麼不受苦受難?當然的。如果你的口專門讚歎別人的善行,心裡都存著別人所做的好事,你在那裡修善積德。這個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常常想別人的不善?這愚痴,真正可惜!自己是走佛道、走菩薩道,還是走三惡道,諸位想想,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決定不能怪別人,決定不可以怪外頭的境界,「別人引誘我」,是自己錯了。聖賢人都教給我們,遇到事情常常自己反省,功夫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獨坐常思己過」,這是修行人,我們有沒有做到?「處眾言談,莫論人非」,《壇經》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

  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要依照這個典型來塑造自己,要真正明了吃虧是福。想占人家便宜,那是禍根,你占的便宜愈多,你將來受報愈苦。聰明人要有前後眼,換句話說,聰明人他會想到來生後世。只有愚痴人想眼前,不知道明天,那是痴人。所以佛現無盡大神通力,如果我們很冷靜細心觀察,整個宇宙的運行,一切眾生因緣果報的流轉,在這裡面都能看出如來不思議的解脫神力,平等的在加持一切眾生。眾生不知道,眾生真的是麻木不仁,毫無知覺,但是佛菩薩並不因為你不知不覺,他就不加持你,不是的!平等加持,永恆加持,從來沒有間斷過!

  請看下面第九句,「清凈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具足無量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這一句境界無盡的深廣。佛住的是清凈世界,一真法界,但是他能隨眾生樂,樂是歡喜、愛好,恆順眾生,現眾佛土。眾佛土就是平常講的四種佛土:常寂光佛土,實報莊嚴佛土,我們現在住的是凡聖同居佛土,四聖法界的是方便有餘佛土,佛能夠隨眾生心,隨眾生的喜愛。佛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環境。環境,沒錯,固然是業力變現的,這當中有佛,我們俗話說,有佛在保佑,有佛在加持。如果沒有佛保佑加持,隨著我們眾生的業力,前面說過,我們這個土就變成地獄的果報!幸虧有佛慈悲神力的加持,把我們這個業力跟佛的願力合在一起,化解了我們的苦難,緩和了我們的業報。業報還是要受,緩和了。這裡頭的大恩大德,我們不知道。人家給我們講,我們也不會接受,我們也不會相信,但是佛依然是慈悲加持。到什麼時候你發現到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你有一定覺悟的程度,你發現了,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雖然你知道,你明白,你講給別人聽,別人未必會相信,為什麼?那個人不是你的境界,換句話說,那個人不是你的程度。這些事實我們要明了。我們應當怎麼做?幫助他把他的境界、把他的程度向上提升,提升到我同等的境界,他就明白了,肯定接受,知恩報恩。所以世間人忘恩負義,也不能責怪他,他可憐,他無知,做出這樣糊塗事情來。他要是覺悟,他要是明白,他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肯定是福利一切眾生,不會殘害眾生。

  「具足無量種種莊嚴」,我們從大的方面來說好說。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種不同的種種莊嚴。「莊嚴」的意思很深很廣,人天以上種種福德是莊嚴,種種智慧是莊嚴,三途裡面的眾生,種種苦報是莊嚴,地獄裡面種種刑罰是它的莊嚴,餓鬼、畜生種種生活的苦況是它的莊嚴,這裡面都有佛力加持。佛力加持,為什麼不能夠變地獄為天堂?那是眾生業力,佛力不能轉。大乘經上佛常說,佛的神力不可思議,但是佛的神力不能轉眾生的定業,換句話說,眾生受報,沒有法子,還是要受。這個好比是什麼?好比我們世間人造作極重的罪業,被判死刑,家親眷屬有大勢力,做的高官,有大的權勢,或者是有大的財富,能不能救他?不能,他還是在死囚監獄裡面接受刑罰。可是家親眷屬可以在囚禁這個地區照顧他,他受了刑罰安慰他,以飲食醫療幫助他,就像這種情形一樣。佛看一切眾生在三惡道受苦,佛的幫助只有這些,沒有辦法轉他的定業,只能在旁邊勸導。如果他的善根發現,真正懺悔,知道自己錯了,他就會被減刑。佛力加持,他自己要真正得受用,佛是用現相加持,用言語加持,總不離三寶,三寶純凈純善。

  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你能夠覺察到,一切世間,我們整個社會,你能夠覺察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威神在示現,在幫助我們。他們在其中,確實跟九法界眾生和光同塵,他有能力他不受染污,這就不同於凡夫。凡夫為什麼會有染污?情執沒有斷。也就是像我們平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你就免不了要受染著,染污著相。也就是說,你會在境界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你是凡夫。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你在形象上看,他跟九界眾生沒有差別,示現在哪個法界,一定跟這個法界完全相融。他跟這個法界眾生不一樣的地方,他沒有染著,換句話說,他永遠能保持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不會失掉,這就叫再來人,這個人就是乘願再來的,他不是業力,他是願力。

  最後一句,「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這一句確實非常圓滿。我們一定要學菩薩行願,絕對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錯誤見解,那就辜負這一生這麼好的機緣,遇到佛法、遇到正法、遇到究竟圓滿的大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菩薩的行:在本經文殊菩薩代表的十波羅蜜,菩薩的願:普賢菩薩代表的十大願王,整個《華嚴》所講的大願大行就是這二十條,十波羅蜜與十大願王。果然能落實,你能夠理解,能夠深信,能夠力行,你就得「圓滿智」。圓滿智就是相宗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這才叫圓滿智,也就是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正等正覺」,或者就如來果地上來講,加一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來講,就是圓滿的根本智與後得智,說法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你得這樣的智慧,你自在了,應化在九法界中,遊戲自在。

  「悉能通達一切佛法」。「法」是宇宙人生一切理事、因果、還包括性相的總代名詞。「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佛法」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一切法都覺悟了,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所以這個名詞我們不能夠把它解錯了,一看到「佛」,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這樣解釋,你就解錯了。「佛法」這兩個字正確的意思,就是覺了一切法。「佛」是覺悟明了的意思。覺悟明了一切法,印度人叫佛法。如果佛法兩個字依照中國人的翻譯,全部譯成中國意思,那就是:覺悟明了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就這個意思。再說「悉能」,因為你智慧開了,你這個德能恢復了。「悉」是圓圓滿滿。你能夠通達一切諸佛所學的、所修的、所教導一切眾生的,無論是現相,無論是言說,為大家說明宇宙人生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在十法界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隨著眾生之感。眾生的感想不一樣,諸佛菩薩隨順眾生的感想現身,佛現身就是應,感應道交。這個應身自在,無論示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度脫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自在。應以餓鬼身得度者,即現餓鬼身而為說法,現餓鬼身也自在,沒有障礙。應以地獄身得度者,即現地獄身而為說法。應以山河大地身、樹木花草身,佛就現山河大地、現樹木花草。一點障礙都沒有,遊戲自在,真的是隨類化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沒有自己的意思,眾生的感應,你說他多自在!我們要學,學不像也得要學,常常學,無間斷的學,學久了不像也像。就怕你不肯學,那你就沒有法子了。

  從哪裡學起?我常常勸勉同學們,從「放下自私自利」學起,為什麼?你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你就沒有辦法學,這是頭一個障礙,你要把它突破。人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入不了佛門。你要想真正入佛門,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你要不把自私自利放下,給你說,你決定做不到,這是頭一關。這一關突破了,我不再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想一切眾生。想一切眾生什麼?最重要的,想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你就一定得諸佛威神加持。為什麼?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事,把佛法介紹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現在九法界的唯一目的。佛來幹什麼?菩薩來幹什麼?就為這樁事情,我們能夠在這樁事情幫上一點忙,盡一點力量,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事情要做,不能不做,不能不認真的去做。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眾念請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

  這個地方有二十句,我們介紹過了。這個二十句所謂「念請」,與會的菩薩們有這些疑惑並沒有提出來發問,這叫念。菩薩有這個念頭,佛就知道,所以只要有疑,不必等到提出來,世尊也答覆。答覆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現相,這一品經「如來現相品」,多分是現相答;言說答是往後,本經總共是三十九品,往後這三十八品無非是為諸菩薩解答疑惑。這些問答與我們修學、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不要以為這是菩薩的疑問,菩薩是代我們發問。我們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就是見了佛,我們也問不出來,這是愚痴到極處。六根三業,我們聽了這個名稱,就曉得這是自己本分的事。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三業:身業、語業、意業。十句問,其中將身業開為兩句,一個身光、一個放光,所以總共有十句。這十句實在是太明顯,都是講我們自身的事情,是我們本分的事情。

  讀了《華嚴》這才曉得,這不過是剛剛透一點訊息,我們的本來面目與諸佛如來體相、德用毫無差別,於是我們這才想到現前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這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應當要懺悔的。我們得佛力的加持,讀經就是佛力加持,希望我們真的覺悟了,真正覺悟了。從今而後認真努力,改過自新,奮發圖強,恢復自家本來面目,我們就不辜負這一會。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這就是參與這一會。

  前面介紹的,是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法品」裡面所說的。「離世間品」講得很詳細,六根每一根都說十門,在本經的五十七卷。譬如說佛眼,眼講十種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圓明,我們在《金剛經》上讀過,大乘經裡面常說的;《華嚴》以十代表圓滿,多說了五種眼: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一切智眼。我們把這些名稱念一念,詳細的到後面經文我們會讀到,在此地略知其義就可以了。《疏》裡面說「體不出五者」,五就是《佛地論》、《攝論》裡面所說的「五法攝大覺性」,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哪五法?一真法界與四智菩提,這個地方講的清凈智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本來的智性,我們一般講的根本智,這是理,這是體。四智菩提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法的修學實在說,如此而已。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

  這是結請。如果有前面這些疑問,要沒有這個意思,那就不叫做念請;有這個意思。『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並沒有說出來,與會菩薩有這個意思。下面又有十句,這十句是問「化用普周」,化是教化,佛的教化眾生,佛所起的作用普遍周圓。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這十句,清涼大師在科題上講「引例舉法」,大科上「眾海同請」。我們看到經文上講『又』,這是另一個段落;前面講的結束,二十問是一個段落。這又是一個段落,這個段落是『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海」是比喻廣大無有邊際,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個意思。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佛剎,用「海」來形容。每一個佛剎都有佛在教化,都有佛住世,這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所以我們從經文上,真的簡單扼要了解佛法內容是什麼。在這一卷經裡面總共有四十問,這四十個問題就是整個佛法的內容。如果有人問:你們佛教到底是講些什麼?這四十句就統統包含了。細說,往後還有許多問題,《華嚴經》總共三百一十個問題,前面這四十句是綱領,總綱領。尤其是這個地方的十句,也可以說是世間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所有學術界他們所研究的課題,這十句全都包括了。

  我們在此地建立道場,大概這個地區是佛教第一個道場,這個地區許許多多宗教信徒,一定對我們抱著好奇心,會常常來問我們:你們在這裡學些什麼、做些什麼?我們要有能力很簡單、很扼要的為他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在這裡學習的是宇宙,世界就是講的宇宙,我們要了解宇宙間的真相。宇宙是怎麼來的?怎麼樣形成的?那是在第三句,但是此地也有這個意思。『世界海』就是整個宇宙的緣起、來源,第二個『眾生』,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緣起,這是大問題,這是研究真的大題目。無量劫來多少人抓住這一個命題,用盡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辦法搞清楚、搞明白。許許多多的論文留在人間,但是那些學說總不能教人心服口服。學術界裡面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見解,還保留著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一直到今天都不能解決。

  方東美先生在「華嚴哲學」這個講座裡面就提出來,他說全世界的哲學,許許多多的疑問爭端在《華嚴》裡面都能得到答案,所以他說這一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最完美的哲學概論,這是當年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他告訴我的。他說:這個教科書的編輯,在這世間是找不到的。他非常具體說明,這個教科書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還帶著表演,「入法界品」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這樣編教科書,世界上找不到第二本。早年我跟他學的時候,他大概只有五十歲的樣子,對《華嚴》讚歎備至,真的像佛法裡面講的五體投地。可惜在那個時代,他沒有能夠打破哲學的框架;要是能打破哲學的框架,他所研究的成果就非常可觀。但是到晚年,確確實實他這個哲學領域的框架似乎突破了。他「華嚴哲學」這個講座是晚年在輔仁大學開的,比起早年我親近他的那個時代,境界大大的不同,大幅度的提升。形式上沒有皈依佛,實際上是真的皈依了。七十九歲,生病病得相當嚴重的時候,我聽同學們告訴我,他去看廣欽法師,廣欽法師給他授三皈依,我們聽了非常歡喜。方先生真的最後總歸是入了佛門,他入佛門實實在在講,得力於《華嚴》的研學。所以「眾生海」是講生命的起源。

  『法界安立海』,可以說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來的?「法界」,佛經上常常講的十法界。法界是不是只有十個?不是的,十是代表圓滿,法界無量無邊。這個科學家同意,科學家在理論上講,這個空間維次是無限的,佛法裡面講法界也是無限的。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哪裡會有相同的?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成佛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菩薩、等覺菩薩都不同,雖然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一品生相無明每一位等覺菩薩也不一樣,哪裡會相同?再說到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一個人這個空間維次是不是相同的?不相同。為什麼?念念不相同,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法說老實話,也是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時分」、「方分」,就是講這個問題,時間與空間。

  如果我們細細去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想我們十歲的時候,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那種體會、那種想法看法,到我們二十歲的時候顯然不相同,空間維次不一樣。三十比二十又不一樣,四十比三十也不一樣,十年十年你很容易體會到。實實在在講年年不一樣,再細分月月不一樣、天天不一樣,然後分到極處是念念不一樣。就一個人來說,已經沒有頭數可得,何況一切眾生?這個經上要給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很有趣味!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用一句話來答覆,他講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真相。這麼多問題,總而言之都是宇宙人生真相,要是照佛經裡面的術語,《般若經》上講的四個字:「諸法實相」。以後要有人問,我相信問的人會很多,我們同學都要有能力答覆。你們學的是什麼?我們學習的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這樣說法他能懂,講「諸法實相」就沒有人懂了。所以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盡量不要用佛經裡面的術語,我們自己了解術語,要把這個術語用現代語說出來,他好懂,容易接受,會生歡喜心。

  第四個問題『佛海』,「佛」是覺的意思,覺海。覺海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智慧,覺之體是智,智之用是覺,所以覺跟智是一樁事情。我們平常解釋佛這個字,都是用三種智、三種覺來解釋。三種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種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經里的術語。「佛海」是講這個,講這三種智跟三種覺。

  第五『佛波羅蜜海』,這個好懂,十種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照梵語的意思來翻,翻作「彼岸到」,順著中國文法來講「到彼岸」。到彼岸,翻成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不會尊重的,所以這種翻譯他不翻,保留著原音再加以解釋,這叫做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的,是我們尊重它,翻成到彼岸,中國人不會尊重。這是當年翻經的法師們他們所創造的例子,有五種不翻,這是五種不翻裡面的尊重不翻。像「佛」這個意思固然有尊重,但是它有含多義不翻,它不是一個意思,很多意思,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它。所以含多義我們就沒有法子翻,用音翻譯過來然後再加以解釋。佛這一個字,平常我們講三種智、三種覺,在中國確實找不到這樣的字彙。

  「波羅蜜」,我們從意思上來講,這樣講就容易懂,意思是圓滿成就。如果就到彼岸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也有講,中國人講到家,功夫到家了。無論做哪一樁事情,你做得達到最高的標準,我們講好到不能再好,那你就到家了。寫字,寫的一手好的書法,你寫字的功夫到家了;畫畫,你畫畫的功夫到家了。我們中國講到家,印度人都講波羅蜜。你炒菜,烹調的手藝非常高明,到家了,也稱你「你這個菜燒得到家」,在印度都稱為波羅蜜,波羅蜜是這個意思。「佛波羅蜜」,你的布施做得圓滿,布施波羅蜜,你的持戒做到圓滿,持戒波羅蜜;你忍辱的功夫圓滿,說到家也可以;你精進功夫到家,你的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樣樣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波羅蜜。

  第六句『佛解脫海』,每一句裡頭都用「海」,包括盡了。「解」是解除,我們用一個方便的話說,中國古老成語裡面形容,心結,心裡頭有結,「心有千千結」;這個結是什麼?你的憂慮、憂愁、牽掛、煩惱,無量無邊,佛經裡面也說「結使」,煩惱的代名詞,無量無邊的煩惱你把它解開了。脫是脫什麼?脫苦,你有結你就有苦,結打開了,苦就沒有、就脫了。佛經裡面講的三苦、八苦,無量無邊的苦痛統統脫離了,用海來形容。佛再也不會有結,再也不會有苦,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解脫,因跟果都說到,解是因,脫是果。用佛法成語來講,解就是破迷開悟,脫就是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

  後面這四句是講佛化他的作用,利益眾生。前面這六句都是說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後四句是講利益眾生,也就是德能的起用。你有這麼多的智慧、能力,這個智慧、能力做什麼用?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解脫。頭一個就是『變化』,這個變化意思我們很清楚能體會到:隨類現身,有感必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是什麼根機給他說什麼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各個得益,變化!

  第八句『佛演說海』,佛應眾生之感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之後幫助眾生來表演。所以我們常常講形象重要,形象是什麼?戒律裡面所講的威儀,威儀是形象。我們常講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好樣子怎麼做?威儀就是教給我們怎麼作法。我們今天在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學聖賢、怎樣學佛菩薩,因為聖賢跟佛菩薩為我們表演最好的形象。他們所表演的實實在在講超越時空,不受時空的限制,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裡面,永遠都給眾生最好的啟發,幫助他開智慧。所現的色身相好,這是頭一個攝受眾生的方法。色身相好代表什麼?代表你修善。為什麼?色身相好,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你的心好,相就好;心清凈,身體就好。身體清凈,他不生病,他不容易衰老,他能夠保持青春的活力,這是從清凈心顯示出來的。新加坡許哲,就是這個代表。

  我們一般人常常講的未老先衰,他為什麼衰的?心不清凈,他的心被污染了。相為什麼不好?他有煩惱、他有惡業,不能夠把他的相貌轉過來。所以古人曾經講過,人四十歲之前,你的相貌、體質依舊受前生業力的影響,換句話說,前世的業力會影響你四十年;四十歲之後,你的相貌、體質你自己要負責任。為什麼?那是你這一生當中修得的,換句話說,是後天的,後天的影響是大過先天的。四十歲之前先天大過後天,四十歲之後,後天大過先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是二十六歲才懂得的,以前不曉得。到台灣,真正是有這個緣分、機緣親近真善知識,我聽他們說話,聽他們教導,我明白了,認真努力修學,誠心誠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教誨,我改變了。

  我到四十歲就有很顯著的改變,所以看相算命說我四十五歲有災難,化解了,平平安安度過。那個時候繼續講《楞嚴經》,證實《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命是自己造的,命當然自己可以改變。雲谷大師的話不錯,了凡先生改過來了,我也改過來了,我比了凡夫先生改得還要殊勝,成績比了凡先生還要好。但是這些原理原則、方法,確實我受《了凡四訓》這本書影響非常之深。這本書是我學佛第一本念的,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讀的。佛經第一本經,那時候還沒有人指導,念的是《六祖壇經》丁福保居士的箋注。這個時候都還沒有親近方老師,是在親近方老師之前我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把《了凡四訓》介紹我。《六祖壇經》是在一個朋友家裡面,我度假在台中住在他們家裡住了有一個多星期,他家書架里書很多,我看到這本書,看得很喜歡,一個星期把它看完,連經文帶註解看完了,我非常歡喜。所以在早年我對禪很有興趣,親近章嘉大師對密也很有興趣,後來我皈依凈土,皈依凈土是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真正明白了。這個法門適合於我的根性,我修學這個法門肯定有成就。

  「現相品」第二個段落,「引例舉法請」: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這十種海,我們介紹了七句,第八句我們的意思還沒有說盡。這段經文我沒有依照清涼大師的說法,但是清涼大師的《疏鈔》諸位自己去做參考,我的講法是契現代大眾的根機。既有『變化』,這就是示現,隨類應化,必須要有表演,這個表演就講到形象。說到形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諸位要知道,八相成道這個示現是給我們啟示,無非都是應眾生的根器,做如是的示現。示現最重要的是要引導眾生來發問,他來問,你就可以給他解說。我前面給諸位說到色身相好,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攝受眾生的第一個方法,佛給我們顯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顯示的所謂是金剛不壞身。眾生見到這個相好、見到這個色身,自然就起歡喜心,就起尊重心、仰慕心,這個教化的機緣逐漸就成熟了。

  他歡喜來親近,常常來請教,你給他講解,講解的內容不超過這十個題目。所以色身相好多麼重要,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菩薩示現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修相好,一百劫的時間幹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沒有色身相好,就不能攝受眾生,人家一看你的樣子,對你不喜歡,就討厭你,不喜歡接近你,你怎麼能成就?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重要!所以我們修行,修行的成績在哪裡?就在色身相好。相由心轉,體質也是由心轉,心善相就好,心清凈身體就好,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要想得像佛菩薩一樣的色身相好,你就要認真修清凈心,斷惡修善。

  『演說』,佛在經上囑咐我們太多了。一部《金剛經》不過五千言而已,五千多字,「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句話,佛就講了將近二十遍,由此可知,這句話重要。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反覆的叮嚀,真正是稱得上千叮嚀萬囑咐、苦口婆心,不厭其煩、不怕啰嗦。為什麼?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受持,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誨,反過來說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夠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你怎麼能接受佛陀教誨?要接受佛陀教誨先決的條件,放下煩惱習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講的話我們才能做到。讀誦,讀誦是天天跟佛接近,時時刻刻不離開佛菩薩,意思在此地。如果我們不讀經典,一定就胡思亂想,煩惱習氣馬上現行;如果要讀世間這些書,增長妄想,不但你斷不了,天天增長。初學的人,智慧沒有開、沒有定力,古大德教我們跟定一個老師;老師一定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肯定的,老師一定教我們把所有一切外緣斷掉。

  我跟李老師頭一天見面,他就跟我談這個條件。我到台中的目的是拜他為老師,跟他學經教,他就給我開出三個條件。第一條:從今天起你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他們所講的一切經法,一律不準聽,頭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不管你看什麼書,看什麼文字,一定要經過他同意,他不準、不許可的,統統不能看。第三個條件:你以前學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他說「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你能接受這三個條件,你在我這裡,老師表示歡迎;你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另外跟其他高明的大德。我想了一想,接受了,完全順從。到以後,很多很多年以後,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我把我學習的經過告訴他,演培法師說他做小沙彌的時候跟諦閑法師,諦閑法師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我這才恍惚大悟,原來這個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是佛門裡頭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你想親近一個善知識,一定要遵守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明白了,這叫師承,這真正建立師生的關係。所以我們才聽說,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找一個好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要困難,我懂得了。你想在這三個條件去找學生,你到哪裡去找?

  早年我在海外弘法一個人走,出國到美國、到加拿大都是我一個人,沒有一個陪著我的。在外國各個大都市都是一個人走,確確實實感覺到很孤單,力量很薄弱。每一次回到台灣我去看老師,我都會跟老師說:多培養幾個人,我們在全世界弘法有個助手。每一次我跟他見面都會有這個請求,大概總講了有十來次,最後李老師說:「你替我找學生,我來教。」這句話說了以後,我再不提了,我知道什麼?沒有這個學生,到哪裡再去找一個像我這樣百分之百服從?我找不到了。所以這一句以後我再也不提了,我體會到古大德講的這兩句話,老師找學生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我在這一生當中一個也沒有遇到,不但沒有遇到,聽都沒有聽說過。演培法師說諦閑法師是這樣要求他的,演培法師沒有照做;他告訴我,他跟諦老法師一年多,以後就偷偷的溜了。佛門叫溜單,沒有告訴老師,偷偷的離開了。到哪裡去?到廈門,太虛法師在那裡辦佛學院,他到廈門「南普陀佛學院」裡面去念書去了,跟太虛法師去了。你才曉得多難!

  太虛法師辦學現代化,不是古老的師承,他是現代化的教學,我們在《太虛大師全書》裡面看到。就像一般學校安排的許許多多課程,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有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究班,他完全按照現在學校的這種模式。諦閑老法師、李炳南老居士還是稟承著古老的承傳,私塾的教學,一對一的教學生。所以我替演培法師惋惜,演培法師要是真正能夠接受諦閑老法師的教誨,那個成就不得了!他溜單溜錯了。我如果在台灣要是溜了單,台灣有福嚴精舍,也有幾個好的佛學院,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為什麼?搞佛學去了,也搞廣學多聞去了,不能一門深入。李老師教人是一門深入,這一部經你沒有能夠學好,你決定不能夠學第二部經,而且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部經,同時學兩樣東西不可以,你可以旁聽。譬如他教古文、教詩詞,教其他的我們可以旁聽,不能在上面浪費時間精力,你的時間精力要在你本修的這個課程一門。我得這個利益,這個指導經過這幾十年證明是正確的。說實在的話,現在人的聰明智慧不會輸給古人,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用心專一,現在人心是散亂的,學東西學得太多太雜。佛法講精進,我看現在人學的東西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求得的是知識,不是學問,是聰明不是智慧,這裡頭有區別。

  第九句『佛名號海』,說佛的名號包括佛教裡面所有一切名號,菩薩的名號、聲聞緣覺的名號、護法神眾的名號,這是佛陀教學的手段,顧名思義,讓我們從這裡面覺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是怎麼建立的?是隨著眾生需要而建立,他的用意是對治眾生的毛病習氣,我們同學要特別注意,這個可以說是佛門裡面的基本常識。菩薩我們現在知道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他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他不取別的名號?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來由是什麼?來自這一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的毛病習氣,佛名號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用來對治這個時間,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個時間。從法運來講一萬二千年這個時段,地區是娑婆世界,我們可以這樣說:此時此地。這些眾生最嚴重的毛病是什麼?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好人善人,損人的事情少,少做一點損人利己的事情;心行不善的人,多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意念真的人皆有之。

  所以佛的名號用「釋迦」,釋迦是梵語,什麼意思?能仁。仁是仁慈,就是喚醒我們,你要能發仁慈心,也就是用現代的話說,你要愛人,愛自己更要愛別人,釋迦是這個意思。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名號裡頭是這樣提醒我們的。名號後面「牟尼」,牟尼是對自己,我們這個時段、這個地區的眾生,心地極不清凈,貪瞋痴慢,起心動念都是惡業,所以名號是用牟尼。牟尼是寂滅的意思,清凈寂滅,滅就是把煩惱習氣滅掉,把一切不凈滅掉;不凈裡面,就包括著不善。恢復到自己清凈心,所以名號的含義我們就很清楚,佛教導我們對自己要清凈,常常保持清凈心,對別人要仁慈,這就是他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總綱領,名號是從這兒來的。

  佛那個字是通號,釋迦牟尼是別號,通號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一個佛字就包括了三寶。由此可知,覺正凈的作用,特別提出來一個是仁慈,一個是清凈,針對著娑婆世界現階段眾生,這個階段是一萬二千年,大病、病根!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隨眾生而建的,完全看眾生的煩惱,他是什麼樣的煩惱,佛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所以教你常常念佛菩薩名號,常念是念念提醒自己。在佛法裡面,佛的名號一般講多半代表性德,菩薩的名號代表修德,佛菩薩都沒有一定的名號,隨著一切眾生煩惱習氣,他的名號隨時在變。「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在佛法裡頭完全顯示出來了。

  晚近弘一大師,這是提起來我們大家都很尊敬的一位大德,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有名的才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他樣樣精通。以後看破紅塵出家了,出了家他還常常畫畫寫字,給一些信徒們結緣。他寫字後頭的署名,後人給他這些墨寶編成冊子,他的署名有一百多種,真是興之所至就起了那個名字。有些名字大概一生當中就用一次,很多,我們想想他為什麼?大概都是佛法裡面講的觀眾生的根性,他這一張字寫給你的,看看你的根性他署個名,這個名對你用的不對別人用,用意無非是提醒你。這個「佛名號海」弘一大師學會了,他用名號幫助眾生覺悟。看到對方要造惡業的,他的名號一定用善;看到對方是懈怠懶散的,他一定用勤、用定;看到你愚痴,連是非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他一定用慧。所以沒有一定的,佛沒有定法,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他那個名號就多了,是這麼一個原因。有人不懂得,這個大師興之所至隨便起個名號,不是的,他有用意,這裡面是高度的智慧。將來本經「名號品」專門答覆這個問題,給你解釋。

  雖然佛的名號是性德,菩薩名號是修德,大乘經上常講,性修不二。我們看到性德就想到修德,聽到修德,我們就會想到性德,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這樣建立的。弘一大師,弘一這個名號他用得最多,用得時間最久、最普遍,有他的用意。一是專一不雜,實實在在它這個意思就含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自行化他,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古德常講顧名思義,看到這個名號你要想到它的意思,我們就能得受用。在中國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表修德的四大菩薩,地藏、觀音、文殊、普賢,名號意思要懂得。觀是觀照、觀察,世是世間,世間一切眾生在那裡受苦受難你觀見了。觀見之後,立刻主動的去幫助他,救苦救難。你或者看見或者聽見,你主動就要去做,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供觀世音的像,寫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什麼意思?就是教我們常常想著、常常念著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等著我們去幫助,這是你真正叫拜觀音,真正叫修「觀音法門」。但是根本的法門是地藏,地是代表心地,我們知道地底下有許許多多的寶藏養活眾生,五穀雜糧地上長的,金銀財寶是地下開採出來的,養育眾生的。佛就用大地代表心地,我們心地寶藏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

  如何來開發?《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教導我們用孝、用敬,這兩個字開發心地寶藏。凈業三福第一條前面兩句所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的內容。《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什麼?就這兩句,孝親尊師是開發性德的一把鑰匙。所以世出世間法你想修學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尊師重道。尊師尊道從哪裡來的?從孝養父母來的。你要不孝養父母,你怎麼可能會尊師重道?在家不孝順父母會去尊師重道,那個老師聽到會害怕。為什麼?反常,你對父母不孝順,你來尊敬我,一定有企圖,一定有目的,那要好好的提防你。如果你在家是個孝子,那他非常歡迎,為什麼?你這個心是真心,你不會有惡意,這是古今中外不變的大道理。所以佛法修行從哪裡修起?從地藏修起。地藏是什麼?《地藏經》就是凈業三福,凈業三福是《地藏經》的綱領,它的落實是落實在十善業道。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裡頭。

  你看看菩薩名號它代表的意思,我們見塑造菩薩的像,看到這個像就曉得他代表這個,不是迷信,用名字、用這些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目的用意在此地。這哪裡是迷信?這不是拜偶像。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頂禮膜拜,那是什麼意思?恭敬我們的性德,尊敬我們的修德。這個形像代表我們的性德、代表我們的修德,是這麼個意思。它確實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他不是神,他不是主宰,教我們一個科目。所以佛教為什麼佛菩薩名號這麼多?形像這麼多?它的科目很多,每一個學科用一個佛菩薩來代表,時時刻刻來提醒我們。所以從孝親尊師擴大就是仁慈博愛,觀世音菩薩代表仁慈博愛。這兩位菩薩,實在講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思,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了。可是智慧不開會產生副作用,佛家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家的教育;可是古德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也是真的,這產生副作用。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慈悲方便感情用事,那麻煩了,你很容易招來禍害,淪落下流。所以文殊代表智慧,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孝親尊師、仁慈博愛,都要依智慧為基礎,不可以感情用事。

  佛家有沒有人情?有,有人情,通情達理,它是理智作主。再給你說,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智變成情;覺悟的時候,情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講感情跟智慧是一樁事情,只有覺迷。覺悟了感情就變成無量智慧,迷惑了智慧就變成感情。佛法自始至終是講求智慧,我們不能不知道。最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講「方便為門」,換句話說,前面三位菩薩代表的是「慈悲為本」,普賢是方便為門。普賢菩薩把孝敬、仁慈博愛、真實智慧,完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菩薩。由此可知,佛法裡面所講的菩薩,講這麼多菩薩,原來是一樁事情,這四大菩薩合起來是一個人,不是四個人。諸位同修千萬不要誤會了,是一,所以《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是一個性德,無量無邊菩薩是一個修德,《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要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趣,你就不能欣賞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高度藝術,你就沒有能力欣賞。

  第十句『佛壽量海』,「壽量」是講壽命,壽命無量無邊,佛在大經上講的。為什麼?明心見性的人我們稱他作佛,明心見性就是我們的身心跟自性融合成一體。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的心跟性合成一體,我們的身跟剎土眾生合成一體,就像一粒微塵跟大地合成一體。我們今天不曉得,以為我們是獨立的,以為我們跟它沒關係,實際上我們一個人就像一粒微塵一樣,跟大地是一體。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的身就是剎土眾生,我的心就是虛空法界。你說他的壽量?無量壽,真的是無量壽,不是假的,無量壽現在就證得了。有沒有生死?確確實實沒有生死。生死是世間六道眾生一種抽象的概念,決定不是事實。這一個概念在《百法明門論》也是屬於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的,不相應行法就是說它不是真的,完全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你要說依他起性還有一點依據,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心不相應行法比依他起性還要假,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不是事實。事實是無量壽,真正的無量壽,法身無量壽,報身無量壽,應化身也是無量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七0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問因德深廣,十句: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這十句,每一句前面都冠上『一切』,他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前面念請多半都是講如來果地,以及佛教化眾生無量無邊的德能,末後這十句在問菩薩。凡是說「菩薩」都是說修德,說「諸佛」是果德。在這部經裡面,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圓融,顯示出一體自在。這十句我們不但是應當學,必須要學習。

  第一句,『一切菩薩誓願海』。我們的同學,出家當然你受了菩薩戒,你是菩薩,這十句我們懂不懂?不能說具足,總得有少分才像菩薩。否則的話,受了菩薩戒不像菩薩,不像菩薩就有罪過,什麼罪過?自欺欺人,你就犯這個罪過。欺人,不是欺普通人,欺諸佛如來,你說你這個罪有多重!為什麼人家說,一出家就墮地獄,道理在此地。不出家,說老實話,欺騙眾生,沒有欺騙諸佛如來。出家,欺騙諸佛如來。這些問題不說,你模模糊糊混日子,一天一天混過去了。要給你說穿,實在講太恐怖了。諸佛如來是世出世間大聖人,盡虛空遍法界哪個眾生不尊敬?我們敢欺騙他,不但欺騙,實在講是侮辱他,是作踐他,你不墮阿鼻地獄,誰墮阿鼻地獄?入了如來家,所作所為跟如來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這就是侮辱,這就是作踐。

  古時候出家人,帝王見到你都恭恭敬敬,為什麼?他知道你是如來弟子,你是天人師。不過那個時候出家水準高,要經過皇帝考試。皇帝為什麼考試?看看你這個人值不值得我尊敬,能不能做我的老師,帝王師。所以從前出家真正不容易,對於世間學術的考試,你的成績相當於進士,再考佛法。國家考試,最高級的考試就是進士,像現在國家高考一樣。你要通過這個考試及格,然後再考佛法。統統及格之後,皇帝還要跟你見面,看看你的德行威儀,發文憑給你,這個文憑叫度牒。你拿到這張度牒,你就有資格出家。到哪裡出家,不限制你,哪個道場、哪個法師跟你有緣分,你到那邊出家。法師首先要看你的度牒。你沒有度牒,要是收你出家,這犯國法。你有度牒,這沒有問題,可以給你剃度。度牒是皇帝發的,皇帝准許你出家。這個制度,清朝順治皇帝廢止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多次提到這樁事情。順治當時做這個事情是好心:人好心出家,為什麼這樣子給他為難?所以他把制度廢除了。但是廢除之後,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了。所以今天我們出家人的素質,說實實在在話,比不上基督教的牧師,比不上天主教的神父,他們的水平確實比我們高。我在天主教教過書,我知道他們的神職人員一般最低的水平是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然後去念神學院,神學院三年畢業,這才能成為一個神職人員。我在「多瑪斯修道院」教的那個班是研究班,這個班裡面的學生是神父、修女選拔出來的,他們一般水平是大學畢業,神學院畢業,從事於神職三年以上,選拔出來的,非常優秀,我非常敬佩。我們參觀他們的學校,參觀他們修道院裡面起居生活,實實在在講,我看過很多寺院,沒有一所寺院能比得上,不能不教人讚歎。

  所以這十句,我們不能不留意。這個地方問的是「一切菩薩誓願海」,這個「一切」意思很廣,廣義的來說,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這是一個說法;另外就菩薩階位來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也叫「一切」。所以,「一切菩薩」就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初發心,不管你發的心是真心還是假心,總算你有這個念頭了,你發心去求菩薩戒,也不管你能持不能持,你動了這個念頭,也沾上一點邊。「一切菩薩誓願海」,共同的誓願就是四弘誓願,我們發了沒有?幾乎天天都在發,每天早晚課裡頭都要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念,一天念好幾遍,念得很熟,可是那個心並沒有發起來。善根是有了,力量不足。不能說沒善根,善根的力量要是足,他就發出來了。發出來就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沒發出來。我們要怎樣把自己的善根向上提升,不斷的增長,把這個願真的發起來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出來的樣子是什麼?看到眾生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父母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最親的人在受苦受難,這個時候你心裡有什麼感受?同學們都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看光目女,你看看婆羅門女,她知道她的母親在世的時候造種種惡業,她信佛,她信因果,根據她自己的判斷,她的親人過世之後必定落惡道受苦。那種憂慮,想方設法來幫助親人,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看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有這樣的心情,盡心儘力去幫助他們?你見到、聽到了,你有沒有想到?有沒有認真盡心儘力去做?

  今天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大災難,我們能不能幫助全世界這些苦難眾生,這些造作罪業眾生?依照佛經裡面的教誨,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做。怎麼作法?把自己真實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怎麼迴向法?我所修學一切功德,是為他而修的,不是為我。就像婆羅門女一樣,覺華定如來教給她這個方法,她不是為自己,她是為她母親,勇猛精進,不疲不厭,一日一夜之間,真的就跟《阿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她勇猛精進一日一夜念佛,得到念佛三昧。我們看她的果報,肯定她最低限度念到事一心不亂,為什麼?她在定中有能力去游地獄,去參觀地獄。她到地獄,無毒鬼王看到她,對她致敬,稱她菩薩。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個是造作罪業,你去受報的;另外一個是菩薩,到地獄是度眾生。

  一個普通凡夫,就是那個誓願力,誓願力太強了。我們看世間人,每天勤奮的去工作,辛辛苦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古人講得很好,兩個力量:一個名、一個利,為名為利在拚命工作。諸佛菩薩以及發心出家的人,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你,你在那裡發憤圖強,勇猛精進?願力。不是別的願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個願力。我們今天不能勇猛精進,沒有這個願力,「他死活與我有什麼相干?他享福受罪與我也不相干!」這個願力發不起來。

  為什麼菩薩發得起來,我們發不起來?菩薩聽的經多,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真的知道了,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關係搞清楚了,所以他能夠精進不退。我們今天這個關係沒有搞清楚,完全不了解,以為跟自己沒有關係。菩薩知道關係密切,這個力量推動他認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為什麼?全是為了度眾生。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此地如果認真的斷煩惱、斷習氣、學法門,認真的做,我不是為自己做的,我是為世界苦難眾生做的,這就是迴向給他們,他們消災得福,這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常講的「代眾生苦」。我苦一些,他們災難就消除一些;我不肯受苦,我還懶散不肯精進,不肯認真學習,這些苦難眾生就要多受一些苦。關係在這裡,不是沒有關係。

  眾生,特別是老人、孤兒,沒有人照顧。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念著「彌陀村」,目的為年老退休的人,為他們服務,幫助他們,照顧他們,前面跟諸位講過,三種布施都圓滿: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不能沒有這個誓願。照顧他們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來生往生的處所比這一生更殊勝。基督教、天主教,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堂。伊斯蘭教,我們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園。佛教徒,我們幫助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任何宗教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不拉信徒,勸他放棄那個教信我這個教,這是決定錯誤的,沒有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覺悟。覺悟了,覺悟了的天堂,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迷的時候有層次,覺了的時候,層次沒有,我們講的空間維次沒有了。沒有了,那個天堂就是一真法界。迷的時候有層次,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各有各的界限。如果真的覺悟,這個界限沒有了,界限突破了,我們對這些事情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所以我們自己必須要突破心理上的界限,那就是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界限就沒有了。

  今天我們居住這個小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退休的老人在這個地方定居,很難得,這個小城豈不就是彌陀村嗎?彌陀城嗎?這個小城裡面所居住的一切老人,沒有人照顧的,我們來照顧。有人照顧,很好,我們讚歎,沒有人照顧的,我們照顧。我們發心照顧,這就是修行,把佛經上的教誨,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課堂裡面上課,學了之後馬上就用上,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敬愛老人,伺候老人,安慰老人,妥善的照顧他們。學了馬上就有用,不是學了沒用處。三福裡頭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老人都是我們的父母,都是我們的師長,我們可以常常跟他聊聊天,向他請教。他年歲大了,一生當中經歷不少故事,許許多多的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善的向他學習,不善的我們來改進,這樣就能夠達到至善。

  菩薩的誓願真的是無量無邊,總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前面三條好懂,後面那一條我們得說說,「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不要把這一句講成了迷信。我們去成佛了,話是沒講錯,恐怕外面一些人聽到這個話,產生了錯覺。「佛道」是什麼,我們把這個解釋清楚。「佛」是覺,「道」就是道路。我們講六道,那是六條路,講十法界,是十條路。哪些是覺道?佛道是覺悟,這十條道路裡面,往上面的四條路是覺道,下面這六條路不是覺道,那是迷道。所以聲聞、緣覺、菩薩、佛,覺悟的道路。覺道裡面,以佛道跟菩薩道最為殊勝,為什麼?走這個路,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能力,究竟圓滿的相好。我們這樣解釋,人家就明白了。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能力,有圓滿的相好,我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我今天想幫助人,我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拿什麼幫助?所以我們要幫助人,要有智慧、要有福報,兩者不能缺。斷煩惱是修福,學法門是開智慧,「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你的福慧達到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統統是為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今天講修行,為誰修的?為一切眾生修的,決不是為自己。我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就少吃一天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難,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歡迎四眾同學,真正發弘誓願的人,我們在一起共修,把佛法慈悲喜舍的精神做出來給世間人看,正法才能夠久住世間,眾生才能災消福來。這樁事情,看我們怎麼作法。清涼大師註解,「創於生死,立大誓願」,這一句講得不錯。我們為什麼立這個大誓願?對自己來講,了生死,脫十法界。不但是脫離六道輪迴,同樣的,我要了脫生死,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一切眾生也一樣的。菩薩道先度別人後度自己,度別人就是度自己,菩薩先人後己。

  第二句,『一切菩薩發趣海』。清涼大師註解,「勝進大心,趣求佛果。」「勝」是殊勝,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進」是精進。「大心」就是前面講的大誓願心、大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實。菩提心,經論都講三種,三心,第一種是講菩提心之體,後面兩種是講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心,這是菩提心。自受用的,深心,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深心。他受用的,迴向發願心、大慈悲心,那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受用。「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至誠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四句說得好,我們知道怎麼落實。所以發心,一切菩薩發趣心,這是最殊勝的大心。勝進,進是有進無退,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佛果,四弘誓願末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目標在這裡。成佛,一定這個概念要清楚,要明白。成佛,成就自己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諸位這樣子給別人解釋就不錯了。佛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三種圓滿叫大圓滿,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相好這是所有一切人都喜愛的。

  相好從哪裡來的?相隨心轉。中國一般算命看相人常講的「相隨心轉」,佛法裡面講「唯識所變」,其實唯識所變就是相隨心轉,心善相就善,心凈身就清凈。身清凈,我們一般人,特別是學過一點醫學的他都懂得,每一個人身體氣味不一樣,這個氣味叫體臭。人身體氣味不一樣,給諸位說,所有一切動物它身上氣味都不一樣,同一類的都有大同小異,絕對找不到兩個人或者兩個動物體臭完全相同,什麼原因?他想的不一樣,從心想生。他想的很接近,但是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每一個人的氣味不一樣。心地善良清凈的人,那氣味很好聞;心行不善的人,氣味就不一樣了。兇狠的人,我們常講那個人有殺氣,殺氣有嚴重的刺激、有血腥味。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凈善良,他的身體是放清香,佛經裡面講蓮華的香味。蓮華是代表不染著,表這個意思。他對於世出世間法一點染著都沒有,他的氣味清香,這個氣味能治病,作用不可思議。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聽同修們告訴我,虛雲和尚曾經到過香港,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所以諸位看到虛雲老和尚一些照片,要是剃了頭的,你就曉得那在過年時候照的,他剛剛剃了頭。你看他頭髮很長,那是平常的。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衣服從來不洗的,就是那一件衣服,所以領子油垢很深,可是聞聞有香氣,不但不難聞,你常常聞這個香氣,百病不生。身上放香氣。我們這些人,三天不洗澡,那個氣味就不能聞,人家一年洗一次澡。

  我們還聽說金山活佛,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一生都沒有洗過澡。有一次在南洋,有些同修給他準備了洗澡盆,一定要他洗個澡。「好吧!你們要我洗,我就洗。」洗了澡之後,那個盆裡面水放清香。有個傭人給他收拾,妙善法師告訴他:「你把這個水喝下去。」那個傭人聽話,真的就喝下去了。傭人有病,水喝下去他病就好了。治病的,他的洗澡水可以治病,比什麼葯都靈,什麼原因?一切唯心造。他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我們要學這個。我們現在這個身上放臭氣,是什麼東西?這些是毒氣。什麼毒?貪瞋痴三毒。你裡面有毒,放出來的氣當然是毒氣。人家心地清凈,三毒煩惱斷得乾乾淨淨。心地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慈悲喜舍」,那個氣味當然不一樣,不能不學,學了好處太多,說不盡的好處,說不盡的功德利益,為什麼不學?

  任何一部經裡面我們都學不盡,《華嚴》尤其是圓滿,它分量大,講得詳細,重要的部分,世尊非常慈悲,不斷的重複,這真正叫苦口婆心。遍數少了,你的印象不深,所以佛並不需要我們強記,叫我們專心聽。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強記,不要做筆記,只要專心聽。一堂課你能夠領悟一句兩句,你就得受用了。一天能夠受用一兩句,我們每天四個小時,如果以兩句為標準的話,你一天就八句,那還得了?這樣三年五載,雖然你不能成為聖人,賢人是名副其實,這是真正的人生,這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除這個之外,要談人生的意義價值,那是幻想,不是事實。

   「現相品」念請最後十句: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

  這兩句我們講過了,接著看第三句:

  【一切菩薩助道海】

  『助道』,經典裡面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正助雙修。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是凈土,我們的正修是《無量壽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正修的。助修重要,如果沒有助修,這個正修很難得力。哪些是重要助修的?凈宗學會成立,在緣起裡面我們提出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積集菩提福智資糧」,世尊告訴我們,凈業三福是基礎,這是屬於助修,能助一切菩薩道,能助一切法門。換句話說,菩薩,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要想成就無上菩提,都要以三福為基礎。三福詳細的講解說明,都散在整個《大藏經》里,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常說,不過在《觀經》這一會上是把整個綱領說出來了。

  正如同《華嚴經》開端這四十個問,這四十問都是屬於念請,並沒有說出來,與會菩薩們心裡有這個念頭。菩薩有念,佛就知道,所以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解答這四十個問題。四十個問題,前面所講的佛的十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這十海是全經的綱領。如果有人問《華嚴經》的內容是什麼,你用這十種海,如果再加上現在我們念的「一切菩薩誓願海,發趣海,助道海…」,那就非常圓滿,這二十句把全經的內容給我們說出來了,佛講這部《大方廣佛華嚴》,都沒有離開這些題目。

  我們凈宗的助道,「凈業三福」,不僅是凈宗,所有一切宗派無量法門都以這個為根基。然後我們才曉得,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修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我們的基礎沒打好。就好象蓋房子,蓋了多少年,老是蓋不成功,原因在哪裡?地基沒做好,蓋了就倒塌掉了,就變成這個情形。我把這三條落實在三部經上,這是方便法。世尊這三條是落實在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那個太深太廣,我們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我們為了初學方便起見,把三福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第二條落實在《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第三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少到不能再少,可以說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水平,這個要是沒有,那我們的一生修學都在名字位中,有名無實,依舊不免六道輪迴。你要問:哪一天我才能出離六道輪迴?哪一天你如教修行,你就離開了。「我現在如教修行」,那你這一生肯定脫離輪迴。這是大事,別的全是小事,雞毛蒜皮,是微不足道。我們要辦大事,不能被世緣影響了道心。

  還有重要的助緣,「六和」。人與人之間決定要和睦相處,別人不能跟我和睦相處,我要常常反省,常常思念:我為什麼不能跟他相處?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決定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這叫學佛。決定不可以說:「一切過失都在別人,我自己沒有過失」,這個想法就是最大的過失,為什麼?你沒有過失,你就成佛了,佛跟九法界眾生絕對是和睦相處。所以我們不能跟人相處,過失肯定在自己這一邊,決定要反省,要檢討,要懺悔。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說:「他非我不非,自非卻相左。」「左」是往下墮落,「非」就是過失錯誤。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錯誤,為什麼?我們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是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不能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病多深多重!會修行的人,境界都是善知識,善人是我的善知識,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善人勉勵我,鼓勵我勇猛精進。惡人警惕我,讓我覺悟回頭,改過自新。看到他有惡習氣,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他是來提醒我的,他是菩薩裝這個樣子來度我的,我對他要感恩,我怎麼能說他有過失?過失在我這邊。所以真正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世間人都沒有錯,只有我一個人有錯。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一個心態,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一般人成不了佛,就是過失在別人,把它推得一乾二凈,自己沒過失,所以他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進,他怎麼會有成就?

  對於凈宗助道,大乘菩薩所修的「六度」,小乘聖者所修的「三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大圓滿,我們依它為助道。我們只有五門功課,五門功課要是真正都落實,都做到,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這是「積集菩提福智資糧」。「資糧」這兩個字是比喻。古時候要出去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交通方便、住宿方便,到處有旅館、有飯店,方便,從前沒有,所以自己身上要帶錢,這是資,還要帶糧食,怕飯店沒地方賣的,你必須自己帶一點糧食,借別人的爐灶來煮,旅行不能少的。這個比喻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缺少的條件就叫資糧。

  古大德給我們講得很好,我們的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這是往生西方凈土三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個,你要相信。你怎麼會相信?當然你對他了解很深,你才會相信。人與人交往亦復如是,了解愈深,對他信心就生起來了。對這個人,陌生人,完全不了解,那個信心怎麼生得起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會產生信心,聽佛在經教上講的,講的這些理論依據、方法、境界、因果,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了信心。從釋迦牟尼佛這一個人,我們生起了信心。釋迦牟尼佛是個智慧道德之人,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會欺騙人,他講的話肯定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信得過。我相信之後,我一定要發願,我一定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細說,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總說,四十八願是別說。我們一定要發跟彌陀同樣的大願,而且這個大願一定要在現前落實,決不是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落實,不是的,現在就要落實。這個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念念不舍,心安住在大願當中,與阿彌陀佛同願,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阿彌陀佛普遍照顧一切眾生,尤其是苦難眾生,我們不做怎麼行?

  我們這種作為,老師教的,我們尊師重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我們同修跟一些外國宗教徒往來的時候要知道,要曉得怎樣介紹我們所修學的佛法: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老師教我們做的;我們尊敬老師,老師跟父母一樣,我們不可以違背父母師長,父母師長教導的,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是的介紹佛法,佛法不迷信。老師的教誨在《大藏經》裡頭,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在儒家的《十三經》裡面,我們現在這個小型圖書館裡面,這些典籍統統具足。這是助道,最要緊的是要落實,是要去做到,真的做到了。不落實就落空了,換句話說,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落空,什麼都沒學到。你記得再多,你講得再多,沒有用,一個生死輪迴,到來世忘得乾乾淨淨。必須要真正做到,那就是帶得去的功德。做到才有功,這個德就是帶得去。第四句:

  【一切菩薩乘海】

  清涼大師註解,「運諸菩薩從因至果」,這個解釋很好。「諸菩薩」,是說從初發心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位菩薩叫諸菩薩。「乘」是比喻。古時候的車稱為乘,我們乘坐這個車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乘車去。所以佛教裡面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是大車,小乘是小車。古時候用馬車、羊車、鹿車做比喻,羊、鹿身體都不大了,它拉一個小車,坐一個人,比喻小乘;大乘是馬車。馬車,一匹馬拉的車可以坐十個人。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常常坐馬車,學生大概一輛馬車坐滿坐十四個人,這是大車、大乘。現在大乘是火車,我們現在這小轎車是小乘,坐四、五個人。用這個比喻「運載」,從初發心把你運載到等覺、到圓滿。所以佛法裡面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通常叫三乘。聲聞、緣覺合起來叫小乘,菩薩叫大乘。『一切菩薩乘海』,這是大分,細分說之不盡。佛經上講的五乘,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彷彿這樣的情形。再細分,每一個階段都有學年。小學有六年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學也有六個年級,初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大學四年級,研究所期限不定。佛法的修學,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是五十位,講乘的話是五十個乘,往上去是等覺、如來果地。問的是這個。第五句問的是:

  【一切菩薩行海】

   清涼大師註解,「慈悲喜舍四菩薩行」。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四個字都包括在裡頭,慈悲是本,喜舍是方便,喜舍是門。你們想想看,中國佛教的道場,一進山門,你頭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喜舍。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布袋往地上一放,雙手下垂,放下。放下就是佛法,放下覺悟了。迷的人不會放下,為什麼?執著,迷執。迷的相就是執著,覺悟的相就是放下。彌勒示現一個覺悟的相給我們看,喜舍是門,從這個門進來。佛法用這個形象,這叫示相教化,不用言說,讓你一看就明白,我們要會學。我們今天發願做佛弟子,做佛的學生,向佛學習,要學得像,與一切眾生接觸,記住慈悲喜舍就對了,菩薩行。慈是與樂,給眾生快樂,悲是拔眾生苦。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你問他修的是什麼,這一句話說盡了。在《華嚴經》上,菩薩行是以文殊、普賢來做代表,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慈悲喜舍的具體落實。菩薩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慈悲喜舍,讓他勇猛精進,永遠不退轉,永遠不疲不厭。第六句:

  【一切菩薩出離海】

   清涼說:「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出離,首先出離三惡道,再進一步出離六道輪迴,再進一步出離十法界,這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在佛法裡面講「了生死,出三界」。在一般宗教裡面講「永生」,換句話說,也是想脫離生死得到永生。「永生」這個思想,在上古時代由宗教裡面產生的,這個思想就是佛家講的了生死的思想,證涅盤的思想。涅盤就是不生不滅,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宗教裡面講的永生,意思相同。不過「涅盤」還有很多意思,這個名詞含多義,它也翻作「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盡了,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永背業惑」,背是背離,業就是造的善惡業,惑是迷惑。業是煩惱障,惑是所知障。如果用貪瞋痴來說,業就是貪瞋,惑就是愚痴,一定要永遠的舍離。背就是放下,要是不能夠離開貪瞋痴慢,你就不能離開六道輪迴。這個問題很嚴重,絕對不能夠輕易看過。

  從哪裡下手?我常常勸同學們,從放下自私自利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消極的;念念利益眾生,積極的,這樣去做就對了。念頭轉來,心理轉過來,行為轉過來,歡喜幫助別人。看到別人苦難,看到別人需要幫忙,我們現在住在此地看到了,我們周邊街坊都是退休的老人,有不少行動都不很方便,沒人照顧,所以我想住在這裡那真的就是彌陀村。我們學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分國籍,不能說他不是我們這一國人,我們就不要照顧他,不可以,我們不分族群,我們不分宗教,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需要照顧的人,我們熱忱的去做,盡心儘力的去做,這就是彌陀村、彌陀城,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好所在。我們對他們照顧,看他們的表情,看他們的談吐,這些人都是忠厚善良之人。這個小社會裡頭沒有惡人,心地都非常善良,年老了,兒女都到外地謀生,我相信大多數拿國家的福利,養老金,年老多病。我們能夠發心照顧,無量的功德,這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應當認真的去做,去落實。

  過去我們在新加坡,每年十二月三十都舉辦一個溫馨晚宴,一年一次,對老人表示一點溫馨的照顧。今天我們住在此地,我提議每個星期辦一次溫馨晚宴。哪一天?星期六的下午,因為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星期天他們上教堂,不要妨礙他。星期六周末,他們下班了,我們這裡設溫馨晚宴,歡迎他們來吃飯,參加我們的晚宴。每一個星期舉辦一次,常年的。前幾天提到教素菜,教中國的素食,也在星期六,讓他們下午訂時間開班教學上課,做好的這些菜,晚上就做溫馨晚宴供眾。一個星期一次,我估計大概有一百人的樣子,我們招待他們。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人晚上都不吃飯,我晚上也不吃東西,我們供養他們。我們會照顧得更周到,全心全力來服務,把這樁事情做好。我們每星期六晚上,這個名稱就是溫馨晚宴。今天星期四,這個星期籌備恐怕來不及,下一個星期六開始,約好教素菜、教中國素食的。你們大家努力,我們修三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三種供養一次完成,好事要落實,不落實不行,歡歡喜喜來做。這個晚宴費用我出,每個星期六招待他們吃飯,幫助這些低收入的,幫助這些老人、病人。

  我看這個附近,我心目當中就是彌陀村、彌陀城,這是我們修行當中的一門功課,這個功課就是十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波羅蜜,十大願王裡面的廣修供養,希望大家認真努力把它做好,福慧雙修,果報不可思議。我們願意這麼去做,不希望果報,果報就更殊勝了。希求果報這是福德,很大的福德,不求果報是功德,那就更殊勝了。這個樣子,看看我們的貪瞋痴慢是不是真斷掉了,這就表現出來了。對人有沒有尊敬心,我們尊不尊重別人,我們是不是真的敬愛別人,是不是真誠為這些苦難眾生服務,都在這裡表現出來了。我們要做得很認真,確確實實要把這些老人看作是我們的父母尊長,我們歡歡喜喜來接待他,一個星期一天,不要間斷。

  將來我們福報更大,我們每天晚上都是溫馨晚宴,好!要比新加坡居士林做得更好。居士林是供應三餐,還有供應點心,它那是常年不斷。那個道場財力雄厚,他的信徒有幾萬人,義工有幾千人,沒有問題。我們是初創,我們家裡住眾、義工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所以我們先這麼開始,一個星期一次,希望將來發展到一個星期兩次,最好能夠發展到每天晚餐,我們自己不吃晚餐,晚餐供眾。我們學佛的,我們主要的是午餐。外國人,他們一天正餐是晚餐。他白天工作,中午隨便吃一點東西,他晚上是正餐。所以我們在他正餐的時候來提供,這非常有意義。如果你們響應,我們就積極籌備,下個星期六就開始。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理凈法師:佛教如何行孝道
傳喜法師法語——(二)
佛號在處,即彌陀在! 慈法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又名《般舟三昧經》講記 8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六) —— 「第一稀有」與...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