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團的「節拍器」——打擊樂器(鼓類)

弦樂器、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都讓你充滿了神奇的想像。但是打擊樂器可以讓你直接看到發生了什麼。打擊樂器還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定音鼓手俯身接近他們的鼓,輕敲他們並傾聽(以確保它們的音是對的),然後在特定的時刻有力地敲擊它。大鼓手會按照節拍打鼓,用他那巨大的鼓發出深沉的重擊聲。在音樂會中,還會有小鼓、鈸、三角鐵甚至更罕見的異國樂器,還有,中國的梆子、桶子鼓、風聲器、響板和鞭子,它們也為整個音樂增添更令人興奮的聲音。

                     【定音鼓】

     

定音鼓,也被叫做鍋鼓,因為它有著像大鍋一樣的球形形狀,它是打擊樂器家族中的核心。今天,很難在一場管弦樂演出中看不到它的身影。交響樂的定音鼓都是用來調音準的。一度它們的鼓面被很費力地用繩子拉緊了,後來也用螺絲來使其拉緊表皮邊緣陶部分以連到主體上。在實際當中,這意味著,一旦這鼓被調音了,它就只能發出那種音,直到它再次被調。另外一個為一些鼓調音的方法就是,轉動它們下面的碗狀部分。現在的定音鼓是通過踏板來調音的,可以不斷地進行重新調音,甚至有滑音的可能性。踏板定音鼓被稱作機械定音鼓。

早期的定音鼓

在石器時代,人們一旦學會了刻木頭和硬化動物皮膚,鼓就可以被製作出來。中空的原木、陶罐,甚至龜或者海龜的殼,都可以用來製作鼓,這樣的鼓一般用牛皮或者其他動物的皮延展在整個鼓的表面,並且用繩子或者用羽毛的細線來加固。所以古代的這些試驗是不可能真正闡述清楚定音鼓最早是在哪裡起源的。中東地區的人們在巴比倫的一塊匾額中給出了最早的定音鼓說明。他們展示了從很小的到非常大的定音鼓,從淺的到深的,從球形到圓錐形再到圓形的。這些樂器都是在慶祝場合或戰爭中使用的,很少正式地用來為跳舞伴奏。

                         【小鼓】

                


小鼓是一種架子鼓,鼓身呈圓桶形,兩頭綳著羊皮做的鼓面。通常情況下,鼓身比兩頭稍細(長鼓除外),並在向下的一面系有響弦,因此小鼓也稱響弦小鼓,在爵士樂和流行樂中較受歡迎。這種響弦最初由腸製成,隨後,變成尼龍繩。當用鼓槌打擊上面的鼓面時,振動從鼓身傳到另一面,引起響弦的振動,不斷輕輕與鼓面相碰,發出尖銳的嘶嘶聲,與打擊發出的自然鼓聲混合,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聲音,能穿透渾厚的管弦樂。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將響弦卸下,使其像桶子鼓一樣咚咚發聲。

鼓槌由木頭製成,一般長約40厘米,槌頭是塑料或象牙製成的細小的橡實。鼓身最大直徑為30厘米,而鼓面最大直徑為40厘米。更早時候,鼓和鼓槌都有多種大小,一些鼓甚至看起來像大酒桶,若要將它們掛在脖子上或懸在手臂上,肯定會異常費力。鼓槌也外形各異,從像小型高爾夫球杠到從未加工的原始木棍都混雜其中。

              早期的小鼓

         

同其他鼓一樣,小鼓的起源也無跡可尋。各種形狀和尺寸的鼓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其中一些的擴大型在今天許多國家非管弦樂隊中仍有使用。最早的關於小鼓的記載之一來自於義大利里米尼的法蘭西斯大教堂(St.Francis),其歷史可追溯到1454年,其中描繪的小鼓被人們用繩索系著提在左手中,敲擊的一面系有響弦。

小鼓最初用于軍事,也是從那時開始有了其名字。士兵用繩子將小鼓掛在脖子上,放在身體的一側,鼓面以一定角度向上。小鼓獨特的聲音能傳播相當遠的距離,能在熱戰中向遠處的士兵傳達命令。18世紀末,軍隊中的鼓手通常在軍服外面套上豹皮衫,這個習慣保恃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後,軍隊樂手也如此著裝以紀念過去。不過,現在這個傳統已經消失

                       【大鼓】

         

大鼓實際上是一種很壯觀的樂器。在眾多的打擊樂器中,絕對不能忽略筆直矗立的它。一些大鼓模型安裝在架子上以方便鼓面方向的轉換,尤其是對那些需要在不同的打擊樂器間頻繁轉換的表演來說,這種大鼓更為方便。與小鼓相同,大鼓是一種沒有固定音高的樂器,也就是說沒有必要把它固定到一定的調子上。它的聲音可以根據作曲家的想法產生很多變化,一會兒是輕輕的低吟聲,一會兒又發出轟轟的雷聲。大鼓在製造單音或多音的效果方面,也同樣有效。現代的大鼓有兩個塑料鼓皮,每張鼓皮的直徑大約有1米,木頭框的寬度大約為0.5米。另外有一種一面為牛皮紙做的鼓皮,框架較淺的大鼓也曾盛行一時。根據其造型,這種鼓被稱為鑼鼓。自從6000年前發明了大鼓之後,體形龐大的鼓逐漸發展為標準尺寸,但也有例外。早期的大鼓大約高2米,安裝在宮廷內一處固定的場地上,或許還被用做集合的標誌。

              管弦樂隊中的打鼓

  

17世紀,大鼓被引入了管弦樂隊中。人們已經習慣了民間音樂和民族音樂中使用的大鼓。通過歌劇院中的頻繁演出,1680年這種新奇的樂器逐漸被嚴肅音樂所接受。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中,作為親兵音樂的標誌,人們對大鼓的接受程度漸長。之後它又被看作是伯遼茲的代表性樂器。

如果說海頓(Franz Joseph Haydn)及之後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解放了定音鼓的使用,那伯遼茲(Hector Louis Berlioz)就是解除大鼓和土耳其音樂聯繫的那個人。在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創作的三年中,伯遼茲已經在他的早期管弦樂作品——《公正審判》序曲中開始使用大鼓,但並沒有使用銅鈸和三角鐵。大鼓的部分功能是用來在中間樂章中加強與定音鼓配合的節奏感。之後,在他的《安魂曲》中,伯遼茲要求演奏者使用加墊的鼓槌交替敲擊兩面鼓皮。

    

                  艾克托爾·路易·伯遼茲

此後,大鼓頒繁地出現在許多作曲家的作品中,產生的想像空間也不斷擴大,它作為土耳其音樂的附屬品的功能也漸漸不再受到關注。李斯特是第一個要求大鼓滾奏的作曲家,他的早期交響詩作品《山中所聞》中就應用了這種技法,儘管這個想法可能出自於約阿希姆·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他曾協助李斯特創作早期的管弦樂作品。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的《魔法師的學徒》中,通過扭動雙頭的鼓槌來製造快速的敲擊,並被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在《火鳥》中繼續使用。
推薦閱讀:

節奏、節拍、拍子、小節-基本樂理(七)(2)
** 談節拍節奏感的訓練
節奏?節拍?分不清?
音的強弱節拍

TAG:交響樂 | 樂器 | 打擊樂器 | 樂團 | 節拍 | 打擊樂 | 節拍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