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甫田(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周王祭神求福,饋食勸農。

 

原文:

倬彼甫田1,歲取十千2。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3,今適南畝4。或耘或耔5,黍稷薿薿6。攸介攸止7,烝我髦士8。

以我齊明9,與我犧羊10,以社以方11。我田既臧12,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13。以祈甘雨14,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15。

曾孫來止16,以其婦子。饁彼南畝17,田畯至喜18。攘其左右,嘗其旨否19。禾易長畝20,終善且有21。曾孫不怒,農夫克敏22。

曾孫之稼,如茨如梁23。曾孫之庾24,如坻如京25。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26。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27,萬壽無疆。

譯文:

那片田地多麼寬廣,每年能收千萬擔糧。我拿出其中的陳谷,來把我的農夫供養。遇上古來少見的好年成,快去南畝走一趟。只見有的鋤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長大成熟後,田官向我來獻上。

為我備好祭祀用的穀物,還有那毛色純一的羔羊,請土地和四方神靈來分享。我的莊稼既獲豐收,就是農夫的喜慶和報償。大家彈起琴瑟敲起鼓,迎來神農表述願望,祈求上蒼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豐茂茁壯,讓老爺小姐們溫飽永昌。

曾孫興緻勃勃地來到田間,帶著妻子和兒女,把飯菜親自送到南畝旁。田官見了格外高興,特意叫來左右農人,一起把滋味細細品嘗。壯實的禾穀覆蓋著長隴,長得又好又多豐收在望。曾孫見了非常滿意,不時將農夫的勤勉誇獎。

曾孫的莊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頂和橋樑。曾孫的糧倉裝得滿滿,就像小丘和山岡。快快築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車馬萬輛。把收下的穀物全都裝上,農夫們相互慶賀喜氣洋洋。這是神靈回報曾孫的大福,祝願他長命百歲萬壽無疆。  

注釋:

  1.倬:廣闊。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豐收年。

 4.適:去,至。

 5.耘:鋤草。耔(zǐ):培土。

 6.黍稷:穀類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樣子。

 7.攸:乃,就。介:長大。止:至。

 8.烝:進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齊(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穀物。

 10.犧:祭祀用的純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豐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農氏。

 14.祈:祈禱求告。

 15.穀:養活。士女:貴族男女。

 16.曾孫:周王自稱,相對神靈和祖先而言。止:語助詞。

 17.饁(yè):送飯。

 18.田畯:農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終: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頂。粱:橋樑。

 24.庾:糧倉。

 25.坻(chí):小丘。京:岡巒。

 26.箱:車箱。

 27.介福:大福。

【賞析】

  此詩之作,《毛詩序》說:「刺幽王也。君子傷今思古焉。」鄭玄箋說:「刺者刺其倉廩空虛,政煩賦重,農人失職。」宋人朱熹首先對此說表示異議,他認為「此詩述公卿有田祿者,力於農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詩集傳》)。現從詩的內容來看,朱熹的看法比較符合實際;但詩中自稱「曾孫」,按周代君王對祖先和神靈的稱呼習慣,則作者當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我們覺得這應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農神)的祈年樂歌。

  樂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農事。這是一片廣袤肥沃的農田,每年都能收穫上萬擔米糧。靠著儲存在倉內的穀物,養活了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人,並取得了自古以來年復一年的好收成。這天土地的擁有者興緻勃勃地來到南畝巡視,只見那裡的農人有的在鋤草,有的在為禾苗培土,田裡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長滿了。他心裡一高興,眼前彷彿出現了莊稼成熟後由田官獻上時的情景。這一章鋪述事實,在整首樂歌中為以下幾章的展開祭祀作鋪墊。

  第二章即寫為了祈盼豐收,虔誠地舉行了祭神儀式。周王派人取來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裝上了精選的穀物,又讓人供上肥美的牛羊,開始了對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農人們也因田裡的莊稼長得異常的好,個個喜笑顏開地彈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農神的光臨。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莊稼能得到豐厚的收穫,讓男男女女豐衣足食。從這章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見遠古時代的先民,對於土地是懷著怎樣一種崇敬的心情;而那種古老的祭祀儀式,也反映出當時民風的粗獷和熱烈。

  第三章進一步寫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儀式之後的親自督耕。和他一起來到田間的,還有他的妻子兒女。他們為辛勤勞作的農人帶來了親手做的飯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見了欣喜異常,連忙叫來身邊的農人,一起來嘗嘗飯菜的滋味。周王這時望著眼前豐收在望的景象,臉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斷稱讚農人的辛勞勤勉。與前章相比,這章的內容頗有生活氣息;周王的饁田,亦為後來歷代帝王勸農所效法,被稱為德政。

  末章則專記豐收景象及對周王的美好祝願。到了收穫的季節,地里的莊稼果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不但場院上的糧食堆積如屋,而且倉中的穀物也裝得滿滿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岡。於是農人們為趕造糧倉和車輛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為豐收而慶賀,心中感激神靈的賜福,祝願周王萬壽無疆。這一章的特點是充滿了豐收後的喜悅,讓人不覺沉醉在一種滿足和歡樂之中。

  以往的研究總認為《小雅》多刺幽、厲,而思文、武,這一般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對這首《甫田》詩來說,則顯然有些牽強。我們今天從中讀到的,分明是上古時代先民對於農業的重視,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對與農業相關的神靈的無限崇拜;而其中夾雜對農事和王者饁田的描寫,正反映了農業古國的原始風貌。因此這首樂歌的價值,與其說是在文學方面,倒不如說更多地體現在史學方面。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大田(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周王祭祀田神以祈求豐年。

原文:

大田多稼1,既種既戒2,既備乃事3。以我覃耜4,俶載南畝5。播厥百穀6,既庭且碩7,曾孫是若8。

既方既皂9,既堅既好,不稂不莠10。去其螟螣11,及其蟊賊12,無害我田稚13。田祖有神14,秉畀炎火15。

有渰萋萋16,興雨祈祈17。雨我公田18,遂及我私19。彼有不獲稚20,此有不斂穧21,彼有遺秉22,此有滯穗23,伊寡婦之利24。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25,田畯至喜26。來方禋祀27,以其騂黑28,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29。

譯文:

大田寬廣作物多,選了種籽修傢伙,事前準備都完妥。掮起我那鋒快犁,開始田裡干農活。播下黍稷諸穀物,苗兒挺拔又壯茁,曾孫稱心好快活。

莊稼抽穗已結實,籽粒飽滿長勢好,沒有空穗和雜草。害蟲螟螣全除掉,蟊蟲賊蟲逃不了,不許傷害我嫩苗。多虧農神來保佑,投進大火將蟲燒。

涼風凄凄雲滿天,小雨飄下細綿綿。雨點落在公田裡,同時灑到我私田。那兒谷嫩不曾割,這兒幾株漏田間;那兒掉下一束禾,這兒散穗三五點,照顧寡婦任她撿。

曾孫視察已來臨,碰上農婦孩子們。他們送飯到田頭,田畯看見好開心。曾孫來到正祭神,黃牛黑豬案上陳,小米高粱配嘉珍。獻上祭品行祭禮,祈求大福賜蒼生。 

注釋:

  1.大田:面積廣闊的農田。稼:種莊稼。

 2.既:已經。種:指選種籽。戒:同"械",此指修理農業器械。

 3.乃事:這些事。

 4.覃(yǎn):?剡",鋒利。耜(sì):古代一種似鍬的農具。

 5.俶(chù)載:開始從事。

 6.厥:其。

 7.庭:通"挺",挺拔。碩:大。

 8.曾孫是若:順了曾孫的願望。曾孫,周王對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稱曾孫。若,順。

 9.方:通"房",指穀粒已生嫩殼,但還沒有合滿。皁(zào):指穀殼已經結成,但還未堅實。

 10.稂(lánɡ):指穗粒空癟的禾。莠(yǒu):田間似禾的雜草,也稱狗尾巴草。

 11.螟(mínɡ):吃禾心的害蟲。螣(tè):吃禾葉的青蟲。

 12.蟊(máo):吃禾根的蟲。賊:吃禾節的蟲。

 13.稚:幼禾。

 14.田祖:農神。

 15.秉:執持。畀:給與。炎火:大火。

 16.有渰(yǎn):即"渰渰",陰雲密布的樣子。

 17.祁祁:徐徐。

 18.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區,中間百畝為公田,周圍八區,八家各百畝為私田。八家共養公田。公田收穫歸農奴主所有。

 19.私:私田。

 20.稚:低小的穗。

 21.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22.秉:把,捆紮成束的禾把。

 23.滯:遺留。

 24.伊:是。

 25.饁(yè):送飯。南畝:泛指農田。

 26.田畯(jùn):周代農官,掌管監督農奴的農事工作。

 27.禋(yīn)祀:升煙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禮,也泛指祭祀。

 28.騂(xīn):赤色牛。黑:指黑色的豬羊。

 29.介:"丐"的假借,祈求。景福:大福。

【賞析】

  此詩與前篇《甫田》是姊妹篇,同是周王祭祀田祖等神祇的祈年詩。《甫田》寫周王巡視春耕生產,因「省耕」而祈求糧食生產有「千斯倉」「萬斯箱」的豐收;《大田》寫周王督察秋季收穫,因「省斂」而祈求今後更大的福祉。春耕秋斂,前呼後應,兩篇合起來為我們提供了西周農業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等相當真實具體和豐富的歷史資料,是《詩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農事詩。這兩篇在寫法上也各有側重,互為補充,誠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末章眉評所云:「前篇詳於察與省,而略於耕;此篇詳於斂與耕,而略於省與察。」

  全詩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眾星之拱月,綠葉之襯花。第三章實寫豐收,前二章起鋪墊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話式的餘波。

  農業豐收是從天而降神賜的么?不是。詩首章追敘了對春耕的高度重視與精心準備。起句「大田多稼」雖是平淡的直賦其事,然而畫面雄闊,涵蓋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種種繁複場景,為之提供了縱情揮寫的大舞台,氣勢不凡。由此可窺見當時絕非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產耕作。第二句「既種既戒」,實是抓住了農業生產的「牛鼻子」,即選擇良種與修繕農具。有了良種,播種的「百穀」才能「既庭且碩」;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農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舉隅,其它可以想見。除了選種與修具外,還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準備工作,詩用「既備乃事」一筆帶過,筆墨精簡,疏而不漏。用三個「既」字表示準備工作完成,乾脆利落,要言不煩。末句冒出「曾孫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實有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繫。「曾孫」是當時政治、經濟舞台的主角,也是本篇的核心人物,農奴一切賣力的活動都是為了順應「曾孫」的歡心。春耕開局不錯,誰最愉悅呢?當然是主角「曾孫」。這句客觀上明確無誤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主奴關係。從全篇看,第四章曾孫將出場巡視和主祭,這裡先提一句作伏筆,也起到了貫通全篇血脈的作用,所謂著一子而滿盤皆活。

  次章追敘夏耘,即田間管理,主要寫除雜草與去蟲害。播種後倘讓作物自生自滅,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須加強管理,而且要貫穿百穀成長的全過程。「既方既皁,既堅既好。」四個「既」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特寫,將作物階段性生長的典型畫面作了逐步推進的忠實記錄,很有農業科學性,不諳農事的人是很難如此簡練精確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卻是關鍵句,即除盡了稂莠,才使糧食長勢旺盛,這是略去了種種艱辛勞動過程而提煉出來的重要經驗。另一條經驗是滅蟲。百穀有螟螣蟊賊以及蝗蟲等許多天敵,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難保,也許會導致糧食顆粒無收。怎麼除蟲呢?主要用火攻。讓害蟲在「炎火」中葬生。由於蟲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樣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稱作「田祖」的農神,祈求田祖的神靈將蟲害去盡。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低下,但也表現了農夫們的迫切願望。《詩經》中此處提到的除蟲方法,後世繼續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驅蝗。開元四年(716),山東蝗蟲大起,姚崇奏道:「《毛詩》云:『秉彼蟊賊,以付炎火。』……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舊唐書·姚崇傳》)於是遣使分道殺蝗,終於撲滅蟲害,保住莊稼。這不明顯是受了《大田》詩的啟發嗎?

  如果說上二章寫的是盡人事,那麼天時對於農業也至關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寫了風調雨順情況。陰雲瀰漫,細雨綿綿,真是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觀與內心感受打成一片,農夫的喜悅在這四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公田」、「私田」的先後關係中,展現了社會矛盾緩和時期農夫們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餘五句寫豐產豐收。若從正面寫,谷穗金黃一片,農夫揮汗如雨幹得熱火朝天,肩挑車載沉甸甸,大囤小囤滿滿裝,也可以寫得沸沸揚揚,動人心目,但那畢竟是尋常蹊徑,易於雷同俗套。此詩之妙在於側寫,在於烘托,在於細節描寫,不寫收,而寫不收,從不收中反映豐收,構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絕。你看,有長得欠壯實故意不割的,有割了來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來不及裝載的,還有許多飄灑散落在各處的谷穗。這些鏡頭你閉目想像一下,是豐收還是歉收?還會有什麼疑問?至於怎麼個豐收法,那就由讀者各自去馳騁想像吧。該實的地方卻留下一片空白,讓人自行補充,這才是爐火純青的藝術妙諦。對於此點,歷代論者均讚賞不已。姚際恆《詩經通論》說:「『彼有不獲稚』至末,極形其粟之多也,即上篇千倉萬箱之意,而別以妙筆出之。」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凡文正面難於著筆,須從旁煊染,或閑處襯托,則愈閑愈妙,愈淡愈奇。……此篇省斂,本欲形容稼穡之多,若從正面描摹,不過千倉萬箱等語,有何意味?且與上篇犯復,尤難出色。……詩只從遺穗說起,而正穗之多自見。……事極瑣碎,情極閑淡,詩偏盡情曲繪,刻摹無遺,娓娓不倦,無非為多稼穡一語設色生光。所謂愈淡愈奇,愈閑愈妙,善於烘托法耳。」都是深諳個中三昧之論。

  三章的末句「伊寡婦之利」,又使詩的意境得到升華。大田裡散落漏收那麼多糧食,是不是農夫們偷懶和不珍惜呢?如果沒有這末句,人們或會有此疑問,也或會作如是想。有了脫穎而出的此句,人們才恍然意識到農夫們故意不收割殆儘是有良苦用心的。為了讓鰥寡孤獨無依無靠者糊口活命,又免於他們沿街挨戶乞討的窘辱,農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豐收果實讓他們自行去採拾,那種細膩熨貼,那種宅心仁厚,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有拯溺幫困的惻隱之心,那是一種寬廣胸懷和崇高美德,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不已。此詩中的「寡婦」,比之唐代杜荀鶴詩中寫到兵荒馬亂時世的「山中寡婦」那「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的境況來,真是幸運多多。關於此句,還引發過一場怎樣理解本詩主旨的論辯。《毛詩序》謂此詩「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詩序辨說》則駁道:「此序專以『寡婦之利』一句生說。」兩者孰是孰非?應當說,寡婦之拾穗,也確實反映了貧民生活的無保障,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黑暗不公,說詩有「刺」的含意也並不太離譜。但從詩的整體意向而言,無疑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讚美農夫通過辛勤勞動而喜得豐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駁也屬平允。

  田間勞動大軍正在收割捆載,忙得不亦樂乎,田頭有農官「田唆」在第一線指揮督察,後方有婦女孩子提筐來送飯食,整個畫面一片繁忙熱鬧景象。這時最高統治者「曾孫」來了,其熱氣騰騰場面頓時達於沸點,至少從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讓人領悟到這一點。第四章實寫曾孫省斂,與首章春耕時「曾孫是若」相呼應。更與上篇《甫田》描寫「省耕」時情景密合無間,是一模一樣的四句。這大約是當時頌揚王權的套話吧。接著是曾孫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犧牲粢盛恭敬祗奉,肅穆虔誠,為黎民為國祚祈福求佑。王權與神權互相依傍而彼此更為尊崇顯赫,這大約也是曾孫省斂時所能做的最正兒八經的事吧。其實這都是歌功頌德的冠冕堂皇話,無甚精義,後世捧場詩文的層出不窮,其源頭也可追溯到《詩經》上,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此詩在藝術上造詣頗深。詩主要運用白描手法,為後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時代農業生產方面的民情風俗畫卷。其中的人物,如農人、婦子、寡婦、田唆、曾孫,雖著墨無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動作,給人以真實感受。凡此均體現出詩作的藝術魅力,給人無窮回味。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周王會集諸侯,檢閱六軍。

原文: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1。君子至止2,福祿如茨3。韎韐有奭4,以作六師5。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6。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7。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譯文:

瞻望那奔流的洛水,水波浩浩茫茫。天子蒞臨到這地方,福祿如積厚且長。皮蔽膝閃著赤色的光,發動六軍講武忙。

瞻望那奔流的洛水,水波浩浩湯湯。天子蒞臨到這地方,刀鞘玉飾真堂皇。天子萬歲福澤長,保我家室衛我疆。

瞻望那奔流的洛水,水勢浩浩波茫茫。天子蒞臨到這地方,福祿聚集群情暢。天子萬歲壽無疆,保我家鄉衛我邦。  

注釋:

  1.泱(yānɡ)泱:水勢盛大的樣子。

 2.止:語助詞。

 3.茨:聚集。如茨,形容其多。

 4.韎韐(mèi ɡé):用茜草染成黃赤色的革製品,如今之蔽膝。朱熹《詩集傳》以為"韎韐"即《周禮》所謂韋弁,兵事之服也。奭(shì):赤色貌。

 5.作:起也。六師:六軍,古時天子六軍。

 6.鞸(bǐ):刀鞘。琫(bēnɡ):刀鞘口周圍的玉飾。珌(bì):刀鞘末端的玉飾。

 7.同:聚集。

【賞析】

  《小雅·瞻彼洛矣》這首詩的主旨,《毛詩序》以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也。」今按:此詩並無刺意,亦無「賞善罰惡」之義,毛說不通。朱熹《詩集傳》則就詩義論詩,以為「此天子會諸侯於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師也。」朱說能得詩旨,今從之。

  全詩三章,用賦體寫成,但亦含比義。諸侯既臨此會,讚美天子能整軍經武,保衛邦家,使周室有中興氣象。疑此詩為周宣王時代之詩。宣王曾用方叔、召虎、仲山甫、尹吉甫等,北伐玁狁,南征荊蠻、淮夷、徐戎,諸侯聽命,武功甚盛。可見平時必以講武為務,在其會諸侯於東都講武之際,詩人以詩美之。

  首章起筆雍容大方,「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兩句點明天子會諸侯講武的地點,乃在周的東都——洛陽(洛陽因在洛水之陽而得名)。且以洛水之既深且廣,暗喻天子睿智聖明,亦如洛水之長流,深廣有度。接著以「君子至止,福祿如茨」兩句,表明天子之蒞臨洛水,會合諸侯,講習武事,乃天子勤於大政的表現。昔人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見《左傳·成公十三年》),天子能親臨戎政,御軍服以起六師,故能「福祿如茨」(「如茨」言其眾多),使天下皆受其賜。此章後兩句「韎韐有奭,以作六師」,補足前意,「韎韐」為皮革製成的軍事之服,意如今之皮蔽膝。「以作六師」,猶言發動六軍講習武事。明示天子此會的目的,在於習武練兵。故天子親御戎服,以示其隆重。

  二章旨在加深讚美。起二句同首章。「君子至止,鞸琫有珌」,鞸為劍鞘,琫珌分指劍鞘上下端之玉飾,表明天子講武視師時,軍容整肅,天子親佩寶劍,劍鞘也裝飾得非常堂皇,威儀崇隆。故而詩人以「君子萬年,保其家室」,作歡呼性的讚頌。

  三章句型,基本上與二章相同,但意義有別。「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兩句,既與首章之「福祿如茨」相應,兼以示天子在講武檢閱六師之後,賞賜有加,使與會的諸侯及軍旅,皆能得到鼓勵,眾心歸向,一片歡欣,緊接著在「君子萬年,保其家邦」的歡呼聲中,結束全詩。而「保其家邦」的意義,較之前章的「保其家室」,更進一層,深刻地表明此次講習武事的主要目的。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讚美君子的美德。

 

原文:

裳裳者華1,其葉湑兮2。我覯之子3,我心寫兮4。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5。

裳裳者華,芸其黃矣6。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7。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8。乘其四駱,六轡沃若9。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10。

譯文:

花兒朵朵在盛開,葉兒繁茂長勢旺。我遇見了那個人,我的心啊真舒暢。我的心啊真舒暢,於是有了安樂的地方。

花兒朵朵在盛開,鮮亮艷麗黃又黃。我遇見了那個人,他的服飾有文章。他的服飾有文章,於是有了喜慶的排場。

花兒朵朵在盛開,有黃有白多嬌艷。我遇見了那個人,四匹黑鬣白馬駕在前。四匹黑鬣白馬駕在前,六根韁繩光滑又柔軟。

要向左啊就向左,君子應付很適宜。要向右啊就向右,君子發揮有餘地。因他發揮有餘地,所以後嗣能承繼。  

注釋:

  1.裳裳:猶"堂堂",旺盛鮮艷的樣子。華:花。

 2.湑(xǔ):茂盛的樣子。

 3.覯(ɡòu):遇見。

 4.寫:通"瀉",心情舒暢。

 5.譽:通"豫",安樂。

 6.芸:色彩濃艷。

 7.章:紋章,服飾文采。

 8.駱:黑鬣(liè)白馬。

 9.沃若:光滑柔軟的樣子。

 10.似:嗣,繼承祖宗功業。

【賞析】

  《裳裳者華》,《毛詩序》以為「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祿,小人在位,則讒諂並進,棄賢者之類,絕功臣之世焉」。就詩本文言之,稍嫌迂曲。朱熹《詩集傳》以為此系天子美諸侯之辭,用以應答那首天子會諸侯於東都講武時諸侯美天子所作的《瞻彼洛矣》,驗之於詩,此說可通,然猶嫌坐實。從整首詩輕快而略帶跳躍感的節奏中可以看出,詩作者對所遇對象充滿了讚美和憐愛之意。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妨將這首詩寬泛地理解為對相悅者的歌頌讚美之詩。

  全詩共四章,每章四句。

  詩前三章是結構相似的重調,每章的前兩句寫花起興,從「其葉湑兮」到「芸其黃矣」再到「或黃或白」,將花繁葉茂的盛景充分地表露出來,也由此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無比歡娛。而「我」所遇的「之子」又是什麼樣子呢?在首章,詩人只寫了自己的主觀心理感受「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心中煩憂盡瀉,充滿歡樂。是什麼樣的人使得「我」如此歡悅?詩第二章給「之子」一個特寫鏡頭,這個鏡頭沒有對準他的面部,也沒有對準他的眼睛,而是對準其服飾:「維其有章矣。」這樣的敘述中滲透著讚美之情,因為服飾之美在先秦時期是身份和地位的外在表現。至此,詩人仍覺不足,又將目光轉向全景,在第三章寫「之子」的車馬之盛,「乘其四駱,六轡沃若」,何其風光,何等氣派!如此一層一層推進,在形象的跳躍式敘述中顯示出歡快的激情。詩若就此打住,便顯得情感過於淺直,而且缺少了雅詩中應有的那份平和與理性,於是詩第四章從節奏和用韻兩方面都變得舒緩起來,「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從左右兩方面寫君子無所不宜的品性和才能,有了這方面的歌唱,使得前面三章的讚美有了理性依據。「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兩句總括全篇,讚美君子表裡如一、德容兼美的風貌,以平和安詳作結。方玉潤《詩經原始》謂「末章似歌非歌,似謠非謠,理瑩筆妙,自是名言,足垂不朽」,極是。

  整首詩以花起興,讚頌人物之美,節奏變化有致,結構收束得當,讀來興味盎然,且無阿諛之感,確是一首輕鬆歡快又不失穩當的雅詩。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桑扈(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周王宴會諸侯,祝酒祈福。

 

原文:

交交桑扈1,有鶯其羽2。君子樂胥3,受天之祜4。

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5。

之屏之翰6,百闢為憲7。不戢不難8,受福不那9。

兕觥其觩10,旨酒思柔11。彼交匪敖12,萬福來求13。

譯文:

青雀叫得悅耳動聽,羽毛光潔色彩分明。大人君子各位快樂,受天保佑得享福蔭。

可愛的青雀真靈巧,頸間的羽色好美妙。袞袞諸公同歡共樂,保衛家國要把你們依靠。

作為國家的屏障和支柱,諸侯都把你們當成言行的法度。剋制自己遵守必要的禮節,就能享受不盡的洪福。

在彎彎的牛角杯中,酌滿的美酒色清香濃。賢者交往從不倨傲,萬福來聚天下從風。  

注釋:

  1.交交:鳥鳴聲。桑扈:鳥名,即青雀。

 2.鶯:有文採的樣子。

 3.君子:此指群臣。胥:語助詞。

 4.祜:福祿。

 5.萬邦:各諸侯國。屏:屏障。

 6.之:是。翰:"幹"的假借,支柱。

 7.百辟:各國諸侯。憲:法度。

 8.不:語助詞,下同。戢(jí):克制。難(nuó):通"儺",行有節度。

 9.那(nuó):多。

 10.兕觥(sì ɡōnɡ):牛角酒杯。觩(qíu):彎曲的樣子。

 11.旨酒:美酒。思:語助詞。柔:指酒性溫和。

 12.彼:指賢者。匪敖:不傲慢。敖,通"傲"。

 13.求:同"逑"。集聚。

【賞析】

  與《小雅》中的多數作品都被指為刺詩一樣,這首詩也被《毛詩序》認為是「刺幽王」之作。孔穎達疏據毛序鄭箋說:「以其時君臣上下升降舉動皆無先王禮法威儀之文焉,故陳當有禮文以刺之。」但從詩的本身來看,似乎僅為周王會宴諸侯時助興的一首樂歌,而與諷刺無關。

  樂歌的首兩章均以「交交桑扈」起興,這是《詩經》作品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作用在於以一種淺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詩所要記敘的事件或抒發的感情。在起興的物象和表達的內容之間儘管沒有什麼必然的直接聯繫,但兩者往往會在某一方面具有內在的通融性,從而使人在不可言傳中獲得聯想和意會的妙趣。如這首詩起興中歡然鳴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為以下陳述宴飲營造了一種明快歡樂的氣氛,彷彿自然界的青雀與宴飲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心理感應。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大大加強了作品的生動性。

  從內容來看,這首助興的勸飲樂歌還真有點政治色彩。它上來便指出君子的快樂,是來自上天所賜的福祿;接著又強調君子也就是與會諸侯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前兩章的述寫在先揚中已暗伏後抑的因素,所以後兩章即在此基礎上向與飲者提出「不戢不難」和「彼交匪敖」的要求。應該說這種勸說是很尖銳也很嚴厲的,但由於前面「之屏之翰,百闢為憲」的鋪墊,和後面「萬福來求」的激勵,使之顯得從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說服力。

  另外,對於「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兩句也應予以注意。它的表面作用顯然是點出飲酒,在全詩中立一基點,我們也據以認為它是周王宴飲諸侯時所奏的樂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對以下的「匪敖」,起著一種隱喻的顯示。它似乎是在告訴人們: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樣,人不傲才能福祿不斷。這種隱喻,是很有深意的。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鴛鴦(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一首祝賀婚禮的詩。

原文:

鴛鴦于飛1,畢之羅之2。君子萬年,福祿宜之3。

鴛鴦在梁4,戢其左翼5。君子萬年,宜其遐福6。

乘馬在廄7,摧之秣之8。君子萬年,福祿艾之9。

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綏之10。

譯文:

鴛鴦雙雙輕飛翔,遭遇大小羅與網。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一同來安享。

鴛鴦相偎在魚梁,喙兒插進左翅膀。好人萬年壽而康,一生幸福綿綿長。

拉車轅馬在馬房,每天喂草喂雜糧。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把他來滋養。

拉車轅馬在馬槽,每天喂糧喂飼草。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齊享永相保。  

注釋:

  1.鴛鴦:鴨科水鳥名。古人以此鳥雌雄雙居,永不分離,故稱之為"匹鳥"。

 2.畢:長柄的小網。羅:無柄的捕鳥網。

 3.宜:《說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為享。

 4.粱:築在河湖池中攔魚的水壩。

 5.戢(jí):插。

 6.遐:遠。

 7.乘(shènɡ):四匹馬拉的車子。乘馬引申為拉車的馬。廄:馬棚。

 8.摧(cuò):通"莝",鍘草喂馬。鄭箋:"今莝字也。"《說文解字》:"莝,斬芻也。"秣(mò):用糧食喂馬。

 9.艾:養。

 10.綏:安。

【賞析】

  本詩出於《詩·小雅·甫田之什》。對本詩旨義的解釋歷代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以《毛詩序》為代表,以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自奉養有節焉。」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前二章鴛鴦為興,言交於萬物有道奉一物以例余也。後二章又以芻秣之式興奉養有節。」一是以明代人何楷為代表,謂「以《白華》之詩證之,其第七章曰:『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是詩亦有『在梁』二語,詞旨昭然。詩人追美其初昏(婚)。凡詩言『于飛』者六,其以雌雄連言者,惟『鳳凰于飛』及此『鴛鴦于飛』耳。《乘馬》二章,皆詠親迎之事而因以致其禱頌之意。《漢廣》之詩曰:『之子于歸,言秣其馬』亦同。」(《詩經世本古義》)清人姚際恆、方玉潤也都贊同何說,認為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相比而言,這一說法更為通達,因為鴛鴦作為匹鳥的文化底蘊與「交於萬物有道」沒有任何合理的關聯。而解作賀婚詩,前二章讚美男女雙方才貌匹配,愛情忠貞;後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滿,無疑更切近詩旨。

  此詩一、二章以鴛鴦匹鳥興夫婦愛慕之情。描繪了一對五彩繽紛的鴛鴦,拍動著羽毛絢麗的翅膀,雙雙飛翔在遼闊的天空,雌雄相伴,兩情相依,情有獨鍾,心有所許,多麼美妙的時刻,多麼美好的圖畫!在遭到捕獵的危險時刻,仍然成雙成對,忠貞不渝,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從同甘到共苦兩種境遇的轉變,進一步展現了鴛鴦高潔的品格,挖掘了鴛鴦的典型的獨特的稟性,較好地運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為後面對人物的抒寫做了充分的準備。在第二章中,詩人抓住鴛鴦小憩時的一個細節,描摹入微,觀察至細。芳草萋萋的小壩上,一對鴛鴦相依相偎,紅艷的嘴巴插入左邊的翅膀,閉目養神,恬靜悠閑,如一幅明麗淡雅的江南水墨風景圖,滿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戀與無限追求。這二章一動一靜,描摹畢肖,既是對今後婚姻生活的象徵性寫照,也是對婚姻的主觀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歡樂與痛苦必然並存,既有甜蜜的欣悅,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雙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樂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又何所懼呢!詩人以鴛鴦比喻夫妻,貼切自然,易於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其形象逐漸積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原型,為後世所普遍接受。

  詩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馬,興結婚親迎之禮,充滿了對婚後生活的美好憧憬。抓住親迎所用的廄中肥馬這一典型細節,引發人對婚禮情景的豐富聯想:隆重、熱烈、喜慶;並且廄有肥馬也反映著生活的富足。這都含蓄地暗示了婚姻美好的客觀條件:男女般配,郎才女貌,感情專一,家產豐裕;反映了詩人的婚姻價值觀念,也是對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禮讚。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頍弁(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宴請兄弟親戚,飲酒作樂。

原文:

有頍者弁1,實維伊何2?爾酒既旨,爾殽既嘉3。豈伊異人?兄弟匪他。蔦與女蘿4,施於松柏。未見君子,憂心奕奕5;既見君子,庶幾說懌6。

有頍者弁,實維何期7?爾酒既旨,爾餚既時8。豈伊異人?兄弟具來。蔦與女蘿,施於松上。未見君子,憂心怲怲9;既見君子,庶幾有臧10。

有頍者弁,實維在首。爾酒既旨,爾餚既阜。豈伊異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11,先集維霰12。死喪無日13,無幾相見14。樂酒今夕,君子維宴。

 

譯文:

鹿皮禮帽真漂亮,為何將它戴頭項?你的酒漿都甘醇,你的肴饌是珍品。來的哪裡有外人,都是兄弟非別人。蔦草女蘿蔓兒長,依附松柏悄攀援。未曾見到君子面,憂心忡忡神不安。如今見到君子面,榮幸相聚真喜歡。

鹿皮禮帽真漂亮,何事將它戴頭頂?你的酒漿都甘醇,你的肴饌是佳品。來的哪裡有外人?兄弟都來親更親。蔦草女蘿蔓兒長,依附松枝悄纏繞。未曾見到君子來,憂思綿綿生煩惱。如今見到君子面,滿懷喜悅心境好。

鹿皮禮帽真漂亮,端端正正戴頭頂。你的酒漿都甘醇,你的肴饌真豐盛。來的哪裡有外人?兄弟甥舅是姻親。如同雪花飄眼前,冰珠陣陣墜滿天。死亡日子難逆料,時間無多難相見。今夜開懷應暢飲,君子行樂惟歡宴。  

注釋:

  1.頍(kuí):毛傳:"弁貌。"《釋名》:"頍,傾也。著之傾近前也。"弁(biàn):皮弁,用白鹿皮製成的圓頂禮帽。

 2.實維伊何:是為伊何。實,猶"是"。維,語助詞。伊,當作"繄",猶"是"。

 3.殽(yáo):同"餚",葷菜。

 4.蔦(niǎo)、女蘿:都是善於攀緣的蔓生植物。

 5.弈弈:心神不安貌。

 6.說懌(yuè yì):歡欣喜悅。說,通"悅"。

 7.何期:猶言"伊何"。期,通"其",語助詞。

 8.時:善也,物得其時則善。

 9.怲(bǐnɡ)怲:憂愁貌。

 10.臧:善。

 11.雨(yù)雪:下雪。

 12.霰(xiàn):雪珠。

 13.無日:不知哪一天。

 14.無幾:沒有多久。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毛詩序》以為是「諸公刺幽王也」,朱熹《詩集傳》以為是「燕兄弟親戚之詩」。從字面看,此詩寫一個貴族請他的兄弟、姻親來宴飲作樂,赴宴者作了這首詩,表示對這位貴族的攀附。詩中一方面表現了赴宴者的阿諛奉承,同時展示了貴族們醉生夢死的生活和沒落低沉的情緒。說是「刺幽王」,不是沒有道理。全詩以赴宴者的口氣寫成,不僅描寫了宴席的豐盛,也寫出了貴族間彼此依附的關係,在表面熱鬧的氣氛中,籠罩著一種悲觀失望、及時行樂的情緒。這正是西周末年國家政治和奴隸主貴族走向衰亡的表現。

  三章詩開端都寫貴族們一個個戴著華貴的圓頂皮帽赴宴。一、二章中的「實維伊何」、「實維何期」,用了設問句,提人警醒,渲染了宴會前的盛況和氣氛,而且表現了赴宴者精心打扮、興高采烈的心情。第三章改用「實維在首」,寫出貴族打扮起來後自我欣賞、顧影陶醉的情態。接下來,寫宴會的豐盛:「爾酒既旨,爾殽既嘉」、「爾酒既旨,爾殽既時」、「爾酒既旨,爾殽既阜」,三章中只各變了一個字,反覆陳述美酒佳肴的醇香、豐盛。然後是赴宴者對同主人親密關係的陳述,對主人的讚揚、奉承、討好:來的都是兄弟、甥舅,根本沒有外人;主人是松柏一樣的高樹大枝,而自已只是攀附其上的蔓生植物;沒有見到主人時心裡是如何的憂愁不安,見到主人後心裡是如何的歡欣異常。有人說,第二章結末的「庶幾有臧」還包含有希望得到厚賜之意,那麼貴族們的庸俗厚顏更表露了出來。前文所謂「未見君子,憂心弈弈;既見君子,庶幾說懌」,其真實含義,很值得回味。第三章「如彼雨雪,先集維霰」後,不再是前兩章內容的重複。他們由今日的歡聚,想到了日後的結局。他們覺得人生如霰似雪,不知何時就會消亡。在暫時的歡樂中,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黯淡低落的情緒。表現出一種及時行樂、消極頹廢的心態,充滿悲觀喪氣的音調。從這首詩來看,由於社會的動亂,他們雖然飲酒作樂,但仍感到自己命運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正表露出所謂末世之音。有學者認為這首詩與《雅》詩中的某些揭露貴族腐朽和社會弊端的諷諭詩並不是一回事。所謂諷諭詩,乃是有政治遠見和正義感的貴族文人,對社會問題所作的有意揭露,是感時抒憤之作。而這首詩卻是一首沉湎於享樂生活的宴飲作樂之歌。所以,朱熹所謂「燕兄弟親戚之詩」,是此詩作者之本義;而《詩序》的諷刺之說,則是讀者所感受領悟到的詩義。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詩的形象所蘊含的意義,確乎大於作詩者的主觀思想。這首詩在藝術技巧上也有一定的特點。如詩的開頭,三章皆用問答句來表達。三章中間為了強調與主人關係的密切,採用了反問句式。從而使詩歌在表現上較為靈活,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另外,詩中還用了女蘿攀緣松柏、人生短暫如雪如霰等比喻,增加了形象性。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男子迎娶新娘之喜。

 

原文:

間關車之轄兮1,思孌季女逝兮2。匪飢匪渴3,德音來括4。雖無好友?式燕且喜5。

依彼平林6,有集維鷮7。辰彼碩女8,令德來教。式燕且譽9,好爾無射10。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11。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12。鮮我覯爾13,我心寫兮1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5。四牡騑騑16,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譯文:

車輪轉動車轄響,嫵媚少女要出閣。不再饑渴慰我心,有德淑女來會合。雖然沒有好朋友,宴飲相慶自快樂。

叢林茂密滿平野,長尾錦雞棲樹上。那位女娃健又美,德行良好有教養。宴飲相慶真愉悅,愛意不絕情綿長。

雖然沒有那好酒,但願你能喝一盞。雖然沒有那好菜,但願你能吃一點。雖然德行難配你,且來歡歌舞翩躚。

登上高高那山岡,柞枝劈來當柴燒。柞枝劈來當柴燒,柞葉茂盛滿樹梢。此時我能接到你,心中煩惱全消掉。

巍峨高山要仰視,平坦大道能縱馳。駕起四馬快快行,挽韁如調琴弦絲。今遇新婚好娘子,滿懷欣慰稱美事。  

注釋:

  1.間關:車行時發出的聲響。舝(xiá):同"轄",車軸頭的鐵鍵。

 2.孌:嫵媚可愛。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

 3.飢、渴:《詩經》多以饑渴隱喻男女性事。

 4.括:猶"佸",會合。

 5.式:發語詞。燕:通"宴",宴飲。

 6.依:茂盛的樣子。

 7.鷮(jiāo):長尾野雞。

 8.辰:通"珍",美好。或訓為善,亦通。

 9.譽:通"豫",安樂。

 10.無射(yì):不厭。亦可作"無斁"。

 11.庶幾:此猶言"一些"。

 12.湑(xǔ):茂盛。

 13.鮮:猶"斯",此時。覯(ɡòu):遇合。

 14.寫:通"瀉",宣洩,指歡悅、舒暢。

 15.景行:大路。

 16.騑(fēi)騑:馬行不止貌。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影響較大者有二說。《毛詩序》云:「《車舝》,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無道並進,讒巧敗國,德澤不加於民。周人思得賢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詩也。」鄒肇敏駁之云:「思得孌女以間其寵,則是張儀傾鄭袖,陳平紿閼氏之計耳。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賦《白華》者安在?豈真以不賢見黜?詩不諷王復故後,而諷以別選新昏,無論艷妻驕扇,寵不再移,其為倍義而傷教,亦已甚矣。」(姚際恆《詩經通義》引)鄒氏的批評可謂激切有力。但自《楚茨》到本篇共十篇,《詩序》皆以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詩序》之意,不過以為此篇亦《關雎》歌后妃之德之類,為借古諷今之作。鄒氏抓住「周人思得賢女以配君子」一句大作文章,也非通達之論。朱熹《詩集傳》則說:「此宴樂新昏之詩。」方玉潤《詩經原始》以道學家之眼光,駁朱熹之說曰:「夫樂新昏,則德音燕譽無非賢淑,而高山景行,亦屬閨門。試思女子無儀是式,而何德音之可譽?閨門以貞靜是修,更何仰止之堪思?」方氏以當時的價值觀規範數千年前人們的思想感情,故扞格難入。誠哉,知人論世之難也!然則朱熹之說,確為不刊之論,所以今人多從之。

  全詩五章,皆以男子的口吻寫娶妻途中的喜樂及對佳偶的思慕之情。首章寫娶妻啟程。詩從娶親的車聲中開始。隨著「間關」的車聲,朝思暮想的少女就出嫁了。這其中流露出詩人積蓄已久的欣喜若狂之情。然而詩人又天真地聲明:「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高興的原因絕非因為性愛的饑渴即將滿足,而是對女子美德的崇慕,真可謂好德勝於好色了。這當然是戀人「此地無銀三百兩」而已,所以下文又禁不住一往情深地說:「雖無好友,式燕且喜。」次章寫婚車越過平林。由林莽中成雙成對的野雞,想到了車中的「碩女」,再加上她美好的教養和品德,更使詩人情懷激蕩,信誓旦旦:「式燕且譽,好爾無射」,我愛你終生不渝!第三章繼續是男子對女子情真意切的傾訴:我家雖沒有美酒佳肴,我也沒有崇高的品德,但卻有一顆與你相親相愛的心。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衝口而出,感人至深。第四章寫婚車進入高山。這裡有茂盛的柞樹。「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這是當時的諺語,所以詩人由「析薪」想到了娶妻。而柔嫩鮮艷的綠葉,是美麗可愛新婦的最好比喻;由《七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一句,可以確信「其葉湑兮」是寫新婦的光彩照人的。這裡詩人融詠物與比興為一體,巧妙地表現了對新婦的喜愛。最後兩句更是直抒情懷:「鮮我覯爾,我心寫兮。」今天和你結為伴侶,我心裡真是舒服極了。尾章寫婚車越過高山,進入大路。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詩句自肺腑流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敘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新婦那美麗的形體和堅貞的德行,不正像高山大路一樣令人敬仰和嚮往嗎?詩句意蘊豐厚,氣宇軒昂,因而成為表達一種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接下兩句「四牡騑騑,六轡如琴「,不僅與首章「間關」二句相呼應,形成迴環之勢,而且那如琴弦的六轡更是包含著詩人對婚後美好和諧生活的豐富想像。最後兩句,又直抒胸臆,情結全篇。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結構上的跌宕。方玉潤說:「前後兩章實賦,一往迎,一歸來。二、四兩章皆寫思慕之懷,卻用興體。中間忽易流利之筆,三層反跌作勢,全詩章法皆靈。」(同上)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樣,或直訴情懷,一瀉方快;或以景寫情,亦景亦情;或比興烘托,意境全出。總之,它是《雅》詩中優秀的抒情詩篇。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青蠅(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斥責讒人害人禍國。

 

原文:

營營青蠅1,止於樊2。豈弟君子3,無信讒言4。

營營青蠅,止於棘5。讒人罔極6,交亂四國7。

營營青蠅,止於榛8。讒人罔極,構我二人9。

譯文:

嗡嗡營營飛舞的蒼蠅,停在籬笆上吮舐不停。和藹可親的君子啊,切莫把害人的讒言聽信。

嗡嗡營營飛舞的蒼蠅,停在酸棗樹上吮舐不停。讒害人的話兒沒有標準,把四方鄰國攪得紛亂不平。

嗡嗡營營飛舞的蒼蠅,停在榛樹叢中吮舐不停。讒害人的話兒沒有標準,弄得你我二人反目不親。  

注釋:

  1.營營:象聲詞,擬蒼蠅飛舞聲。

 2.止:停下。樊:籬笆。

 3.豈弟(kǎi tì):同"愷悌",平和有禮。

 4.讒言:挑撥離間的壞話。

 5.棘:酸棗樹。

 6.罔極:沒有標準。

 7.交:都。亂:攪亂、破壞。

 8.榛:榛樹,一種灌木。

 9.構:播弄、陷害。

【賞析】

  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譴責詩。它的鮮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動,勸說斥責感情痛切。

  首先,把專進讒言的人比作蒼蠅,這是十分貼切的。蒼蠅作為一種令人厭惡的昆蟲,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亂叫等習性,而這些習性與人間專找縫隙進讒言害人者如出一轍。因此用蒼蠅來喻指進讒者,這本身已是一個極大的成功;更遑論此詩三章均以「營營青蠅」取喻起興,把它四處飛舞、不停播亂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這三章前兩句僅以更換末一字的形式重複出現,似拙實巧,令人不由對蒼蠅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厭惡感。「樊」、「棘」、「榛」三字一義,其實都指籬笆而言,但每一次變化,又不僅僅是單純的同義反覆,而是隱含了對蒼蠅見縫就叮、不棄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這三章詩的後兩句也逐章遞進,層層見意。第一章是規勸正人君子不要去聽信讒言,語言直白如話,是全詩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讒言的第一個危害,那就是攪亂四鄰各國間的關係,即所謂禍國殃民。第三章指出讒言的第二個危害,那就是挑撥人際關係,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這兩種禍害,全在於「讒人罔極」,即進讒者為人處世沒有一定的準則,陽奉陰違有之,出爾反爾有之,翻雲覆雨、顛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從全詩來看,它的特點既包括取喻確切傳神,同時也包括對讒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使「無信讒言」的規勸和警示顯得充分有力,從而大大增強了詩的諷刺、譴責的力度。正因為此,後來「青蠅」就成了讒言或進讒佞人的代稱。王充《論衡·商蟲》所謂「讒言傷善,青蠅污白」、陳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李白《鞠歌行》「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等,皆其例,可見其藝術生命力之強。

  那麼詩中所譴責的「讒人」、所告誡的「君子」是什麼人呢?作者又是誰呢?《毛詩序》云:「《青蠅》,大夫刺幽王也。」則「君子」當指周幽王。魏源《詩古微》云:「《易林》云:『患生婦人。』『恭子離居。』夫幽王聽讒,莫大於廢后放子。而此曰『患生婦人』,則明指褒姒矣,『恭子離居』,用申生恭世子事,明指宜臼矣。故曰,『讒人罔極,構我二人』,謂王與母后也。『讒人罔極,交亂四國』,謂戎、繒、申、呂也。」以為本篇乃刺幽王聽信讒言而廢后放子之作。則「讒人」當指褒姒。又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據《易林·豫之困》「青蠅集藩,君子信讒;害賢傷忠,患生婦人」說明齊詩以此詩為「幽王信褒姒之讒而害忠賢」之作,又云:「三家詩以此合下篇皆衛武公所作,……愚案:衛武公王朝卿士,詩又為幽王信讒而刺之,所以列於《小雅》。」則詩的作者是衛武公。不過,這些說法並非確鑿無疑,姑且錄之存參。 

 

 

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諷刺飲酒無度,失禮敗德。

原文:

賓之初筵1,左右秩秩2。籩豆有楚3,餚核維旅4。酒既和旨5,飲酒孔偕6。鐘鼓既設,舉醻逸逸7。大侯既抗8,弓矢斯張。射夫既同9,獻爾發功10。發彼有的11,以祈爾爵12。

籥舞笙鼓13,樂既和奏。烝衎烈祖14,以洽百禮15。百禮既至,有壬有林16。錫爾純嘏17,子孫其湛18。其湛曰樂,各奏爾能19。賓載手仇20,室人入又21。酌彼康爵22,以奏爾時23。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24,威儀反反25。曰既醉止26,威儀幡幡27。舍其坐遷28,屢舞僊僊29。其未醉止,威儀抑抑30。曰既醉止,威儀怭怭31。是曰既醉,不知其秩32。

賓既醉止,載號載呶33。亂我籩豆,屢舞僛僛34。是曰既醉,不知其郵35。側弁之俄36,屢舞傞傞37。既醉而出,並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38。飲酒孔嘉,維其令儀39。

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40,或佐之史41。彼醉不臧42,不醉反恥。式勿從謂43,無俾大怠44。匪言勿言45,匪由勿語46。由醉之言,俾出童羖47。三爵不識48,矧敢多又49。

譯文:

賓客來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東西。食器放置很整齊,魚肉瓜果擺那裡。既然好酒甘又醇,滿座賓客快喝起。鐘鼓已經架設好,舉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經張掛好,整頓弓箭盡射禮。射手已經集合好,請獻你們妙射技。發箭射中那靶心,你飲罰酒我暗喜。

持籥歡舞笙鼓奏,音樂和諧聲調柔。進獻樂舞娛祖宗,禮數周到情意厚。各種禮節都已盡,隆重豐富說不夠。神靈愛你賜洪福,子孫安享樂悠悠。和樂歡快喜氣揚,各顯本領莫保守。賓客選人互較量,主人又入陪在後。斟酒裝滿那空杯,獻給中的那射手。

賓客來齊初開宴,溫良恭謹堪讚歎。他們還沒喝醉時,威嚴莊重自非凡。他們都已喝醉時,威嚴莊重全不見。離開座位亂跑動,左搖右晃舞蹁躚。他們還沒喝醉時,莊重威嚴皆可觀。他們都已喝醉時,莊重威嚴盡蕩然。因為大醉現醜態,不知規矩全紊亂。

賓客已經醉滿堂,又叫喊來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亂,左搖右晃舞踉蹌。因為大醉現醜態,不知過錯真荒唐。皮帽歪斜在頭頂,左搖右晃舞癲狂。如果醉了便離席,主客托福兩無傷。如果醉了不退出,這叫敗德留壞樣。喝酒原為大好事,只是儀態要端莊。

所有這種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已設酒監來督察,又設酒史來戒警。那些醉的雖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莫再跟著去勸酒,莫使輕慢太任性。不該發問別開言,不合法道別出聲。依著醉後說胡話,沒角公羊哪裡尋。不懂飲禮限三杯,怎敢勸他再滿斟?  

注釋:

  1.初筵:賓客初入席時。筵,鋪在地上的竹席。

 2.左右:席位東西,主人在東,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

 3.籩(biān)豆:古代食器禮器。籩,竹製,盛瓜果乾脯等;豆,木製或陶制,也有銅製的,盛魚肉虀醬等,供宴會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陳列之貌。

 4.餚核:餚為豆中所裝的食品,核為籩中所裝的食品。旅:陳放。

 5.和旨:醇和甜美。

 6.孔:很。偕:通"皆",遍。

 7.醻(chóu):同"酬"。舉醻,舉杯。逸逸:義同"繹繹",連續不斷。

 8.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種皮製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掛。

 9.射夫:射手。

 10.發功:發箭射擊的功夫。

 11.有:語助詞。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

 12.祈:求。爾爵:爵,飲酒盡也;爾爵,據鄭玄箋"我以此求爵女(汝)",則經文"以祈爾爵"為倒文,"蓋但言求爵女,則己之求不飲自可於言外得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也就是求射中而讓別人飲罰酒之意。

 13.籥(yuè)舞:執籥而舞。籥是一種竹製管樂器,據考形如排簫。

 14.烝:進。衎(kàn):娛樂。

 15.洽:使和洽,指配合。

 16.有壬:即"壬壬",禮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禮多之貌。

 17.錫:賜。純嘏(ɡǔ):大福。

 18.湛(dān):和樂。

 19.奏:進獻。

 20.載:則,便。手:取,擇。仇:匹,指對手。

 21.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隨賓客入射以耦賓,即耦射。

 22.康爵:空杯。

 23.時:射中的賓客。

 24.止:語氣助詞。

 25.反反:謹慎凝重。

 26.曰:語助詞。

 27.幡幡:輕浮無威儀之貌。

 28.舍:放棄。坐:同"座",座位。

 29.僊(qiān)僊:同"躚躚",飛舞貌。

 30.抑抑:意思與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見注25。

 31.怭(bì)怭:意思與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見注27。

 32.秩:常規。

 33.號:大聲亂叫。呶(náo):喧嘩不止。

 34.僛(qī)僛:身體歪斜傾倒之貌。

 35.郵:通"尤",過失。

 36.弁(biàn):皮帽。俄:傾斜不正。

 37.傞(suō)傞:醉舞不止貌

 38.伐德:敗德。

 39.令儀:美好的儀錶禮節。

 40.監:酒監,宴會上監督禮儀的官。

 41.史:酒史,記錄飲酒時言行的官員。燕飲之禮必設監,不一定設史。

 42.臧:好。

 43.式:發語詞。勿從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爾雅·釋詁》:『渭,勤也。』勤為勤勞之勤,亦為相勸勉之勤。『勿從謂』者,勿從而勸勤之,使更飲也。"

 44.俾:使。大怠:太輕慢失禮。

 45.匪言:指不該問話。

 46.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話。

 47.童羖(ɡǔ):沒角的公山羊。

 48.三爵:《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孔穎達疏引《春秋傳》:"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49.矧(shěn):何況。又:"侑"之假借,勸酒。

【賞析】

  這是《小雅》中篇幅之長僅次於《節南山之什·正月》和《谷風之什·楚茨》的一首詩。《毛詩序》云:「《賓之初筵》,衛武公刺時也。(周)幽王荒廢,媟近小人,飲酒無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詩也。」(鄭玄箋:「淫液者,飲食時情態也。武公入者,入為王卿士。」)《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韓詩云:「衛武公飲酒悔過也。」(朱熹《詩集傳》引此作《韓詩序》)又《易林·大壯之家人》云:「舉觴飲酒,未得至口。側弁醉訩,拔劍斫怒。武公作悔。」則齊詩之說與韓詩同。宋朱熹以為「按此詩義,與《大雅·抑》戒相類,必武公自悔之作。當從韓(詩)義」(《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則以為「二說實相通」,謂幽王時國政荒廢,君臣沉湎於酒,武公入為王卿士,難免與宴,見其非禮,未敢直諫,「只好作悔過用以自警,使王聞之,或以稍正其失」;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從之,極是。

  讀本詩,第一個印象是章法結構非常嚴謹。這不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標準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節之間內在組織上的精妙。詩內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兩章寫合乎禮制的酒宴,第二部分兩章寫違背禮制的酒宴,兩者同以「賓之初筵」一句起頭,而所描述的喝酒場面卻大相徑庭,暴露出理想狀態與現實境況的尖銳矛盾。第三部分為末章,是總結性的言辭,連用「不」、「勿」、「無」、「匪」、「矧敢」等表示否定義的詞集中凸現否定意蘊。各部分之間起承轉合脈絡極其分明。第二個印象是詩人的寫作技巧非常高明。詩人之意實在「刺」,前兩章卻用「美」為「刺」作映襯,使醜惡的事物在與美好的事物的對比中更顯出其醜惡,欲抑先揚,跌宕有致。而詩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兩章中,也並不劍拔弩張,疾言厲色,只是反覆直陳醉酒之態以為警誡,除了爛醉後手舞足蹈的姿勢不惜重言之以外,「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側弁之俄」寫醉漢吵吵嚷嚷、弄亂東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徵。並且,詩人還善於通過「既醉而出,並受其福」之類的委婉語、「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類的戲謔語,來作「綿里針」式的點染。借形象說話,實招就是高招。當然,筆者無意說此詩沒有正面的說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說理,但畢竟使讀者對酗酒的害處深感悚惕的還是那些描寫醉態的句子。

  詩人技巧上的高明之處,在具體的修辭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現,除了消極修辭外,積極修辭更是豐富多彩。「左右秩秩」、「舉醻逸逸」、「溫溫其恭」、「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屢舞僊僊」、「威儀抑抑」、「威儀怭怭」、「屢舞僛僛」、「屢舞傞傞」,這是疊字修辭格的運用,頻度之高,在整部《詩經》中似乎也不多見,那種奇佳的摹態效果,令人嘆服。「籩豆有楚,餚核維旅」、「既立之監,又佐之史」,則是非常標準的對偶修辭格。「賓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鄰章重複一次,是重複修辭格,而由其重複所產生的效應則不同。如上文所說「賓之初筵」的重複意在引出對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複,則既與從「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到「威儀抑抑」、「威儀怭怭」的遞進緊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組重複與「曰既醉止」一組重複的兩層對比,從中更可見出結構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複,所起作用是將第三、第四這最重要的兩章直接串聯起來。還有一種《詩經》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格——頂針,此詩也有兩例,即「以洽百禮」之後接以「百禮即至」,「子孫其湛」之後接以「其湛曰樂」。這兩個頂針修辭在同章中僅隔兩句,相距很近,顯然也是詩人為加重語氣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鐘鼓既設,舉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兩句一換韻,有很強的節奏感。

  中國燦爛的飲食文化中,酒文化和茶文化大約是最引人注目的,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幾乎可說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酒文化如此發達,酒文學在中國的肇始自然也很早。陳子展《詩經直解》說:「關於酒文學,《周書·酒誥》之筆,《賓之初筵》之詩,自是古典傑作。厥後揚雄《酒箴》、劉伶《酒德頌》、杜甫《飲中八仙歌》,雖是小品短篇,亦皆名作。但論藝術性與思想性兼而有之,仍推《賓之初筵》為首創傑作。」此可謂不刊之論。至於此詩在後世的社會影響,從明黃榆《雙槐歲鈔》所錄汪廣洋《奉旨講賓之初筵敘》文中講的一件事很可以得到證明。據汪廣洋說,明太祖朱元璋在聽了他講解《賓之初筵》一詩後,大為感動,命令繕寫幾十本頒賜朝中文武官員,讓他們懸掛在府第的廳堂上,以為警戒。陳子展在轉述此事後,認為朱元璋「厥後大戮功臣,縱酒敗度,亦當是一種口實」(同上),則《賓之初筵》一詩的影響亦大矣。——自然,這與此詩的文學價值已沒什麼關係了。


推薦閱讀:

《蘭亭序》譯文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譯文和注釋
小窗幽記譯文1
朱子家訓及譯文
里乘 卷四【白話譯文】

TAG:詩經 | 賞析 | 注釋 | 譯文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