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作品注釋①如夢令:詞牌名。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③常記:長久記憶。④溪亭: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遊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⑤藕花:荷花《薛昭蘊·浣溪沙》:「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⑥爭渡:奮力划船渡過。有注「怎渡」者,不宜從。⑦鷗鷺:泛指水鳥。鷗,鳥類的一科,羽毛多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長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魚、螺等。鷺,鳥類的一科,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頸和腿很長,常見的有「白鷺」(亦稱「鷺鷥」)、「蒼鷺」、「綠鷺」等。鷗鷺,泛指水鳥。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憶詩。她遭受了重大變故,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李清照詞作鑒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緻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名家評論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別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卷上,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詞,注「或作李易安。」(《詞林萬選》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又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卷上、《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唐圭璋: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並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後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划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麼辦」、「怎麼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林東海《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作「酒興」。其實,「酒興」二字並不怎麼切題,看來是後人所加。此詞確切地說不是寫酒興,而是寫「遊興」。在這首詞里,詞人追憶往日遊覽溪亭的情景:曾記得(「常記」即「嘗記」,《全芳備祖》諸本徑作「嘗記」)那一天天色將晚,在溪亭遊玩飲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該回去了。(「不知歸路」似應作「不知歸去」解,即不知歸。「路」字連帶而及,以便押韻。)待到醒來興盡,夜幕已經降臨,急忙解纜回船。倉促之間,誤劃入荷花叢中,船兒在荷花叢中打轉。糟糕!怎麼辦!(「爭渡」或解為「競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較勝。)在彷徨之中,驚動了灘邊的鷗鳥和白鷺,它們紛紛起飛,消失在暮色之中。全詞敘事寫景交織成文,記錄了女詞人青年時期的一個生活片斷。……這首《如夢令》最善於從各個角度抓住生活片斷的一瞬間。我們讀了這首詞後,彷彿看到她沉醉的瞬間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間。其情真,其興逸,而且帶點真趣和野味;彷彿看到回舟誤人荷花叢中的瞬間動作。之所以「誤」,是酒意未盡?是遊興未盡?是幕色迷眼?是回歸心急?這一切或者是兼而有之,卻都在偶然一「誤」的動作中表現出來了;……全詞以悠閑的遊興始,中經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誤人藕花,最後驚起鷗鷺,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於節奏感。最後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恆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

講解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里,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游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緻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划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裡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划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裡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裡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裡是怎麼划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複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裡,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游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簡評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這首詞《如夢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酒後回家),創造一個微醉最佳的境界(誤入藕花深處),表現一種豪放瀟洒的風姿(爭渡,爭渡)。這些都圍繞「酒醉」來表現的,酒醉使詩人暈頭轉向,酒醉使詩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詩人振奮不已。「酒後微醺樂悠悠」,它給人感覺到喝醉了酒的女詩人生活多麼瀟洒、柔美、飄逸,英姿勃發。

      全詞共六句,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二兩句寫溪亭喝酒。「常記溪亭日暮」,在野外溪邊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時間太長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陽西沉,天快了晚了,這種荒唐的事至今還記得。開頭點出了喝酒的時間、地點、背景。「沉醉不知歸路」,因為酒喝多了,人暈暈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樂之意。這時,連回家的路已經記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讓人擔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詞人心底的歡快。 「不知歸路」,暗示了遊興沉酣、樂而忘返。

      第二層,三、四兩句寫誤入藕花叢中。酒是喝得是盡興,天卻晚了,不能不回家呀,「盡興晚回舟」,來時詩人是劃著小船來的,回去也要小船劃回去呀。我們好像看到詩人踉踉蹌蹌從亭子上走下來,解開拴船的繩索,撐開小船向前去。劃呀,劃呀,可是,酒喝多了,頭腦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劃向哪裡,詩人也許不太明白。由於酒後發力,用力過猛,小船兒一頭撞進了藕花叢中,「誤入藕花深處」如行雲流水,流暢自然,毫無雕鑿痕迹,卻將一葉扁舟搖蕩於盛放的荷花叢中。「誤入」這裡把詩人酒眼朦朧醉的憨態全部寫出來,要在平時船劃入藕花深處,要出多大的勁呀,今天不知不覺地撞進來了,這裡把自己原來的主觀願望與酒後的神志模糊,作了對比與交待。又照應開頭的「常記」(長久記憶),因為這首詞遙追憶。

      第三層,五、六兩句寫乘著酒興奮力爭渡。「爭渡,爭渡」,這裡是指作者奮力划船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如夢令》詞中第五句必須為疊句的規定,重複說「爭渡,爭渡」,表示奮力,再奮力。要把船駛出誤入的藕花宕,詩人不得不使勁力氣划船了,這裡詩人動作很重,聲音很響,也許是酒力的助升。詩人乘著酒興,拚命地劃著,而灘上的鷗鷺,它們本來開始晚休了。這些烏兒一向以為這裡平安無事,現在如此的動作,烏兒們可嚇壞了,它們驚恐地撲騰騰地四處亂飛。「驚起一灘鷗鷺」。是誰打擾了它們,是李清照,是喝醉了酒的女詩人李清照,它們哪裡知道呢?

      這首詞在藝術上,完全用了一種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平淡樸實,生動有趣,表現了李請照早期詞引出新思,取尋常語度入音律的藝術特色。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女詞人屬於李清照嗎?
收藏時間 ? 你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最愛是什麼嗎?
《李清照傳》② | 且將詩酒趁年華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四)風波再起
一代佳人:李清照的亂世情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