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在國外惡評如潮 (金陵十三釵 影評)

      《金陵十三釵》從2011年12月21日起開始在北美小規模上映,不過影片在北美並不吃香,美國媒體對影片惡評如潮:

     「張沉溺於華麗的攝影和誇張的慢鏡,強調每個華麗的槍傷引發的血噴。貝爾演了一個良心自我發現的機會主義者,但最終,他的救贖之路讓人覺得只是對《辛德勒名單》的無力模仿。不過他的角色至少還有些層次,不像邪惡的日本軍官或誘人的妓女。《金陵十三釵》里,張多半只是證實了被轉化成視覺盛宴的悲劇的效果會被大大削弱——人類的苦難被拉低成了視覺上的小手腕。」

                              ——《村聲》,Tim Grierson

     

 「張先生採用了一維的,充滿愛國之心的方法揭露日軍對南京的入侵和佔領並非毫無理由和不合時宜。近來一些中國電影顯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和對侵華日軍的妖魔化。《金陵十三釵》遭到了與幾部同類經典影片的縱向比較,而橫向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少之又少,只有陸川的《南京南京》和紀錄片《南京》可以參照。那些電影人跑來用觀點武裝電影,而張先生則撤回老電影的迷霧之中,拒絕佔領高地。

                        ——《紐約時報》,Mike Hale

       

 「毫無疑問,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是部帶有宣傳企圖的電影,片中中國士兵全部英雄偉岸,日本入侵者全部卑劣可鄙。我們從前看過這類戰爭片,但難道觀眾仍未超越非黑即白的刻板道德?」

                 ——Pasadena Art Beat,Jana J. Monji

       

「張的這部電影有些亂燉,史詩級的背景卻把故事局限在了教堂。這是個雜亂的電影,其中包含不合時宜的過失,比如貝爾角色從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到敢於犧牲自我的聖人的突然轉變,角色傳遞的不必要的情節,教堂建築物誇張的爆破等。影片對歷史性殘暴的描寫同樣有些膚淺,敘事主體無力,卻對殘忍的強姦戲和事後的陶醉場面濃墨重彩。此片有太多軟肋和缺乏關聯的線索。太多旁白,太不專註於敘事。再就是可以用來犧牲的妓女。」

                     ——《Slant雜誌》,Andrew Schenker

      

     同樣在此避難的,還有貝爾所飾演的美國人約翰·米勒。劇中他那茂密的鬍子,讓他看上去像是1960年代的嬉皮,他說話的方式很愚蠢,劇中的台詞甚至還穿越了,貝爾會說些「不管怎樣」(whatever)這樣的不符合當時時代的英文詞語。米勒在劇中被一個中國人稱為是笨蛋,這個稱呼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他試圖將教堂的紅酒儲備佔為己有,強人所難地索要錢財,在每樁事情發生時都表現得極為自私。劇中將一個白人打造為一個貪財的、笨拙的、粗野的、唯利是圖的形象的動機可以有很多種,不過,那些身在國外的在道義上不受約束的老美,似乎是電影里的一個典型角色,好像《卡薩布蘭卡》里亨弗萊·鮑嘉飾演的商人里克那樣。很明顯的是,米勒的「起點」如此之低,所以,人們預期他會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感人的、戲劇性的「拔高」過程,讓他從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變成一個高貴的騎士。可惜,不論是劇本還是演員都沒有表現出這一變化。米勒在見證到殘酷一幕時,表達出了震驚之情,不過,早前的幾周,他都幹嗎去了?這個角色沒有帶來任何觀點或是具有力度的觀察。從精神上來說,他也僅是個等著被填滿的空瓶子。

      ——《好萊塢報道者》,多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

     

   張鋪天蓋地的暴力泛濫,婆婆媽媽的多愁善感,和俗不可耐的華麗修飾構成了一個讓人感到並不舒服的視覺審美。看到令人痛苦的爆炸在空中產生漂亮的火花,以及逆著教堂大圓玻璃的天光下發生的強姦,你會質疑是否有必要用如此華麗的鏡頭和布景營銷戰爭。

                ——《Time Out New York》,David Fear

         

       另外,《紐約時報》評論認為張藝謀最大的敗筆在於對整個南京大屠殺採取了一種疏遠的、甚至是輕描淡寫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歐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個日軍屠城的大背景下卻處處充滿了性的暗示(雖然床戲很短,但整個劇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對於13個女學生的凱覦)。《好萊塢報導者》批評稱,在好萊塢只有最愚鈍的製片人才會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災難中注入性的成份,但這卻成了《金陵十三釵》的核心元素。如果華納兄弟娛樂公司(Warner Bros.)在1942年導演《十三釵》片這樣一部電影,也許可以成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傳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十三釵》)扮演的不過是低級噱頭(hokum)。美國著名電影批評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manuel Levy在《電影》雜誌發表評論文章,批評《十三釵》片不是來自真實生活的靈感,而是張藝謀製造的一個雜混亂、嚴重缺少平衡、過度炫耀某些場景的電影大雜燴(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張藝謀發跡以來最糟糕的一部電影。《紐約郵報》乾脆以「枯萎的戰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來諷刺這部影片,並稱張藝謀在這個聖誕節之際應該得到的禮物就是懲罰壞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郵報的評論並將這部影片稱作是一部「極端荒唐的肥皂劇(ludicrous soap opera) 」。

               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只有27%的新鮮度,metacritic評分39,都令《金陵十三釵》的「沖奧」前景很不樂觀。而以往參評奧斯卡的外語片,至少要好評率80%以上才有希望獲獎。 
推薦閱讀:

《金陵文華》3紫金山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金陵十三釵》華麗首映,為張藝謀十年商戰做小結
金陵易學的圖書館文件夾【花甲納音】

TAG:國外 | 金陵 | 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