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書法筆墨論

中國書法筆墨論

    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毛筆是書法藝術的基本工具,如果沒有毛筆,對書法藝術來說那將是不可思議的。毛筆的功能又必須通過墨來體現,只有用墨方能留下毛筆所運行的痕迹。墨跡的留存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載體,於是,紙成了承載書法墨痕字跡的重要實物之一。特別是現當代,書法藝術作品大都書寫在宣紙上,宣紙便成為當今呈現書法藝術作品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物質載體。一幅書法作品的形成,也正是書寫者合理使用、正確處理筆、墨、紙三者之間關係的運動過程。這個過程人們通常用「寫」一個字來表述。認真思考,仔細分析,並對「寫」的這一過程繼續進行推衍,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書法作品的形成,實際上是人對筆、墨、紙三者之間的有機調配、自由駕馭的最終結果。人們通常對「文房四寶」的知識較為重視並介紹較多,多到幾乎成為專門學問去研究的程度,其實物已成為文物收藏者所珍藏和研究的對象。「文房四寶」自身地位的提高,其中無不因為它是書法藝術形成的工具及其載體的緣故。正是書法藝術的價值,反襯並提高了「文房四寶」的文物地位,而「文房四寶」之間及其與書法藝術的關係,卻有著主次、輕重的區別。當然,作為書法藝術的學習者或創作者,全面系統地學習、了解一些「文房四寶」及其輔助工具的知識,無疑是有益處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應從筆墨與書法創作的理性認識人手,正確理解「文房四寶」之間及其與人的關係,這有利於自覺運用和把握好筆、墨及其紙的性能和特徵,在實踐中主動地體會和感受,有利於書法創作的全面實現。

 

中國書法藝術與筆墨

 

    書法實際上是一門筆墨藝術。在古代書論中,常以「翰墨」代表書法藝術及其作品。「翰」本指堅硬的羽毛,古代用來寫字,故引伸為毛筆。「翰里」即筆墨,筆墨即書法藝術。這種替代性的表述,在古代書論中不乏其例.孫過庭在《書譜》中僅一段五十字左右的文字內,連用「翰墨」代表書法藝術.「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意思是,我從十五歲起,就注意有關書法的事了。「揚雄謂詩斌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釐,淪精翰墨者也!」其意為:揚雄認為,作詩寫斌,均屬小技,大丈夫不應當作,何況沉溺於筆硯之間,把精力消耗在書法上面呢?揚雄小視書法,古而有之,但以「翰墨」代替書法則確有記載。「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意思是,寫楷書不能兼通草書,就不是好的書法。張懷難在其「書論」中運用這種替代方法進行表述的地方就更多了,這裡只列出幾例以證之:「夫翰墨之妙,多以身後騰聲」。大凡書法之妙,大多在死後傳揚名聲;「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瞭然」。凡書法及文章至妙者,都有深意以見其志趣,一看就清楚。「然此論雖不能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謂張皇墨妙之門」。然而,即使不能揭示出最根本的規律,也可以說是窺見書法精妙的門徑了。「論人才能,先文而后里。羲、獻等十九人,皆兼文墨」。論人的才能,先要看他的文章而後看其書法。羲之、獻之等十九人,都兼而有之。「觀其措筆綴墨,用心專精,守正循檢,矩折規旋。」看他下筆書寫的情形,專心致志,格守正道,遵照規矩,筆勢轉折,都合法則。「非草非真,發揮柔翰」.非草非真,發揮毛筆的功用。「若乃較析毫芒,纖微和惠,素翰冰鮮,簡墨電掣」。至於察辨筆鋒,細小的筆畫都和順美妙,絹素上書跡潔凈鮮明,簡犢中字跡像電光急閃而過。「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這以後能作書的,加之以玄奧微妙的書寫技巧,所以書法之道就產生了。「文章久雖游心,翰墨近甚留意。」我鑽研文章已經很久了,對書法卻是最近才開始留意。在以上數句話語中,出現了墨、翰、筆、柔翰、墨翰等不同的表述,但其意全通筆墨,即表述的是書法、書法作品、書寫即書法創作等意思。
    由此看來,在古代文人的眼裡,就筆墨在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認識得非常清楚。書法是有特定意義的、符合一定規律的字跡墨痕,這種字跡墨痕則是筆墨有機結合、合理運作的產物。沒有筆里之間的和諧與相依,就無法產生有規律、有價值的字跡墨痕。因此,有筆就有墨,有里就有書法。反之,無筆無墨,書法將從何出之?可以說,筆墨與書法同生共存,二者共同創造了中國傳統書法文化藝術的輝煌。難怪余秋雨先生在寫書法人時,選用了《筆提祭》作文章的標題。可見在筆墨與書法的認識上,今人通於古人。
    關於筆、墨的生成時代及發展狀況,已有大量的資料予以闡釋。但有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需要在此作一強調: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大凡有重大文化現象萌生、發展和發生變革時,筆和墨這一文化現象,就表現得異常活躍,並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仰韶文化遺址中的彩肉藝術,就深深地格下了毛筆描繪的文化痕迹;甲骨文字的出現,開創了書法與筆墨有機結合的先河事春秋戰國的文字,西漢古墓中的簡簇帛書,證實了書法文化與筆、墾同步發展的史實,唐代以下筆、基的製作之精緻與書法藝術的腸飛相互映照。從而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學習研究書法藝術,應當從歷代的經典作品人手,關照時代氣息和風格要求以及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學習經典作品時,必須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同期的文化現象,特別是學習和體味形成作品時的筆墨特徵.對筆墨特徵的分析,只能從對作品筆畫的形成角度和方向以及結構形態的細徽觀察出發,憑藉書論中關於筆里的有關論述。這樣就有助於體會和感悟筆里使用中的徽小變化給書法藝術所帶來的本質性的影響,從而消解歷代有些書論家、書法家在使用筆里上的玄妙之論和迷信之說。書法創作經驗只能是在他本人書寫的時代、書體或書作上取得成功,換另一個時代的另一種字體風格就不一定適用。如唐代使用的毛筆,鋒短毫硬;而清代以降,使用的毛筆則以長鋒軟毫為主。讓初學書法者用長鋒軟毫臨習唐宋行楷,是難以實現形神並茂的客觀效果的。



推薦閱讀:

鋼筆愛好者練字打卡第2期還有兩天!
血雨腥風後,讓你看清「蘭亭獎」
書法家蔡根生 筆走龍蛇 有如神助
參禪悟道 精進前行

TAG:中國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