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溈山警策文》講記 第十一講 凈戒法師

信息來源:原創投稿  發布日期:2015-02-03《溈山警策文》講記——第11講凈戒法師  講授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師利菩薩!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由西天達摩大師傳持過來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所謂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頓門法。禪宗流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五家七派,此次我們學習的是五宗之一的溈仰宗溈山靈祐大圓禪師造的《溈山警策文》。《警策文》我們現在在講長行文。長行文現在講第一部分:「宣說八種教誡」。我們講第四:利養壞道。我們前面過了一下文,現在依靠祖師大德的教言、語錄、公案逐字逐句地發揮。祖師大德說:吃完飯之後,就放縱、高談闊論,身口意極為的掉舉、放逸,看起來過得挺輕鬆,挺愜意。大師在旁邊看到了就暗暗替我們捏一把汗!替我們著急!替我們擔心!就說了這樣的話,然而你們這樣做,「一期」就是短暫的、暫時的去享受快樂,但是不知現在的快樂就是痛苦的因吶!說:現在你們恣情五欲,追求快樂,苦因種下了,苦果就會來的。眨眼之間我們離開人世,這些所有欠的債都要還的,所以說「不知樂是苦因」。然後,祖師大德又說:我們從過去無始劫以來,一直追求五欲六塵,一直在煩惱中隨順煩惱:貪、嗔、痴、傲慢、嫉妒、疑惑、邪見等,叫「曩劫狥塵」。在無始的生命流轉中,我們從來沒有一刻的迴光返照,我要了生死,我要出離輪迴。現在好不容易得到人身,生在中土,出家受戒,可以學教、參禪、念佛,但是我們又這樣:吃了飯之後就放縱、放逸,時光很快地就過去了,歲月如此地蹉跎了;每一天受用的又很多,這樣日積月累,我們欠下的信施就非常非常之多了。所以說「受用殷繁,施利濃厚」。想一想過去的祖師:過去有一位惠休法師,三十年就只穿一雙布鞋,到了軟地、平地上就光著腳。他曾經這樣教誨徒眾說:你們現在的種種受用,還沒有餓馬上就吃;還沒有冷馬上就穿衣服;還沒有臟馬上就用常住的水來沐浴;還沒有困你們就睡覺。啊!不能累著了!說你們「道眼未明」。經中佛講法說「得到法眼凈」,我們的法眼還沒明、還沒凈。「心漏未盡」,就是心上的煩惱還沒有斷掉,「如何消得」呢?怎麼能夠消得了呢?作為有修行的人,就像過去很多高僧大德,被請進王宮,他住一段時間就煩了,不願意住了。你看羅狀元,羅狀元他是一個狀元身份出家,出家參禪悟道了。後來他兒子又中了狀元,由於想念父親,小羅狀元到處打聽父親的下落。後來請回去住了幾天,他就感覺在家人這個地方很煩躁,不願意呆。在羅狀元的詩裡面就有這種意境,說:我在深山住個茅棚,自己修一個簡陋的茅棚,然後用木頭圍一個院牆,開個柴門、柴扉對著水,對著青山,我就是消閑自在、閑雲野鶴一般的。他就不願意在這個富貴的場子里。過去祖師大德也這樣說:「為僧只合住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什麼意思呢?作為一個出家人,最適合住的地方是山谷、深山大澤。佛在《遺教經》中也說了:生命無常,輪迴可怕。所以你們得到法之後,尤其對四諦法已經沒有疑惑了,你們或者在空山,或者在大澤,或者在樹下,或者在靜室閑處。我們現在這個房子修在很安靜的地方,但是人閑不下來,忙得不得了。靜室閑處,用功辦道,早了生死。所以,要住在這種清凈的地方。以前我們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有個老修行人,他得了很重的病,後來被送往當地的醫院去治療。治療沒有什麼效果,他就問旁邊幫助的人:(其實他沒有侍者,就是他病重之後有些師父去給他幫忙,去看病。)化驗的結果怎麼樣呢?其實他這個病很重。但是旁邊的師父們就跟他說:沒事!沒事!但他從他們的表情裡面就知道自己應當不行了,有一天就給幫忙的師父說:你們給我送回去,送到寺廟,送到道場。一個修行人,我一生住寺廟,我不希望我死的時候住在城市的醫院裡面。後來就送回去了。當他往生之後我們都去看:坐著走了,很安詳的;而且走的時候,是在誦經中走的。聽說他在心性上還是很有功夫的。他走了之後他的鄰居(是我的一個師弟),他做夢就夢到,他到這個老師父家裡,其實他那個房子是一個小茅棚、土房子,很暗的,也就十幾平方米。但是,這個師父做夢走到他這個小茅棚裡面,就是特別亮堂,也就是說那種氣氛很好,很安詳的。是這樣的!剛才講到:「為僧只合住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這個大居士的家裡面,今天這兒開會了,明天那兒慶祝了,後天那兒又開光了,這兒聚會那兒聚會的,真的很麻煩的。有一位芙蓉禪師,他這樣說:「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什麼叫做出家呢?厭離塵勞煩惱,厭離在家的不自在,以及為了追求解脫,休心息念,這是禪宗的講法;就是把妄想狂心都息滅了,斷絕攀緣,我們的八識,以及心所攀緣外境這些都斷掉了,現前了真如,現前了心性,這才叫出家。「豈可等閑利養。埋沒平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見利見名。如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歷。何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看看過來人芙蓉禪師,他說:我們既然目的是「了生脫死,明心見性」,怎麼能夠讓一般的名聞利養就埋沒了我們這一生呢?祖師看到我們現在的人,尤其出家之後再求名再求利,在名利場上、功利場上、是非場上去花時間、花精力,甚至起種種的不如法的心,邀名博利,真的,祖師不知作何感想呢?在這個時代,如果你是大菩薩,真正為了佛法,為了眾生,你網路也好,衛星也好,你用什麼方式我們都隨喜。但是如果我們是撈名搏利的一個心:利用網路,現在的信息、資訊宣傳自己,販賣佛法,利用眾生,確實很骯髒的!我最近在學習《溈山警策文》,有的時候行住坐卧都想一想,如果要用佛法來撈名撈利的話,真的很骯髒的!我們是在販賣佛法,在利用眾生的。因為我們都談:啊!這是佛法呀,要發菩提心呀,要行菩薩道呀,讓人們都拿出錢來搞什麼。比如放生,也許眾生得到利益,但是我們的心不正,我們造的業不可能是好業的。所以,過去開悟了還要往深山裡面去走。大梅禪師就是這樣的!叫什麼呢?「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更移茅舍向深山」吧。確實是這樣。看一看近代的雲公上人,出家是怎麼修苦行的,怎麼放下名利的。我的師公也是從舊社會出家,一直知足少欲,在文革的時候生活也很匱乏的,老人家在衣食上很不講究的。雖然熱鬧的場合、國內、國外老人家都走過了,施主也很多,但是剛才說了,要什麼呢?天天修普賢供養,三千的五供,或者放生,或者大量地給僧眾供齋。現在我們也懂得給僧眾供齋,全部都是老人家以身作則:別人給他最好的東西都賣了、變換了供養僧眾、供齋。所以,我們怎麼能夠被一般的名聞利養就把這一生埋沒了呢?真的想一想:世間的豪傑都不會被妻子兒女束縛了,埋沒平生,白活一世,何況我們出家的目的要了生死,要明心見性。祖師說:「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一刀兩斷,遇到聲色,就像石頭上栽花一樣的。別人讚歎的聲音,恭敬的聲音,以及遇到種種的美色,缽、衣、美食等,以及男女等,石頭上栽花是栽不出來的。意思讓他不要生根、不要發芽、不要開花結果的。見利見名,就像眼睛中揉了沙了,而且是鐵屑呢!眼睛中是揉不進沙,因為眼睛是很敏感的。你看看古人見到名利是怎麼樣的?眼中揉了沙子,馬上就流眼淚,馬上就很難受的,一定要把它搞出來的。確實在學習這些教言的時候,我們也在內心深處下決心,就像偉大的寂天菩薩說:我唯求解脫,不為利敬縛,不要被名聞利養恭敬所束縛了。芙蓉禪師又說:何況從無始以來,這些聲色、名聞利養難道沒有經歷過嗎?這就像我們勸人,如果你沒有吃過,沒有玩過,你這麼難受,情有可原;都經歷過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想不開的呢?無始以來帝釋天當過,梵天當過,國王皇帝都當過了,沒什麼值得留戀的!為什麼還苦苦地貪戀它呢?到現在還放不下呢?現在再不放,什麼時候你才能夠放下呢?真正的是這樣的。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中,記載了他老人家談出家,說:人最初出家的時候,有些人志大,有些人志小,但是真正出家的人都有一片好心。但是久而久之,或者「因緣名利所染」,就開始要什麼建寺廟,有些說建寺廟有什麼過失?有些建寺廟是搞名利,知道吧?我建了多麼大的寺廟;我給佛法做了多大的貢獻,我修了什麼塔。我的師公曾教誨我們,他一生基本很少修寺廟,除非僧眾聞思、講經、說法、修行一定沒有住處了,才修一個經堂的。他老人家就說:有一次有一個地方,好多出家、在家信眾請他過去講法,說修了一個佛塔請老人家開光。老人家過去打聽之後才知道:哦!是很多在家人殺了牛羊等賣了錢修的塔。他說:如果這樣的話,傷害眾生再建的寺廟,再修的塔和塑的像不清凈,不如不做。因為佛塔、佛像這是佛的代表,佛不可能傷害眾生的。我們以傷害眾生作為代價來成就住持三寶,這個是違背佛法的。華智仁波切也說:我們殺害了眾生去供養佛菩薩,這就相當於在一個母親面前殺了她的孩子,燉成肉讓她吃一樣的。這個是接受不了!以前我的大師父,我的教授阿闍梨經常講一個公案:那時候佛學院條件很差,當時有一個道友,花很大的功夫和代價修了一個石頭房。當時大家多數都是土坯房子,或者板皮房子,他修了一個石頭房子:關房、廚房、會客的客廳,還有裝燃料的地方。結果房子修成的時候人就去了。為什麼呢?借了錢了,所以去化緣。這一化,可能錢化上了給道友們打過來還了債,之後就走了。以及出家人置田產、蓄徒眾。所以有些人說:我給佛法做了多少貢獻,你看我收了多少徒弟。如果是名利心的話,就跟這些影星拉粉絲一樣的,這是虛張聲勢。以及多積錢財,以及跟這些居士結緣。蓮池大師說:「與俗無異。」蓮池大師說:「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說一個人出家,魔王波旬就害怕了,現在看到這些出家人這樣做的話,魔王波旬別說害怕了,就開始高興了,魔王跟魔女們就唱歌跳舞,跟魔臣們喝酒乾杯!你看這些出家人都開始搞名聞利養了。蓮池大師他又說了一個他親自見聞的事情,說:我曾經見到在深山中住山修行的一個苦行僧,後來一個因緣就出山了,被十幾個有信心的男女皈依供養,就埋沒了一生。我記得蓮池大師在另外一個地方講到,他給一個出家人說:有個人以前住山,現在出來被一些居士信眾供養得神魂顛倒了,迷糊了,都忘記自己是一個出家人,忘記自己該幹些什麼了,就已經是很危險了。這個出家人說:誰呢?哪個出家人現在很危險啦?蓮池大師說:就你老兄!我們現在對照一下,我們是不是蓮池大師所說的人呢?昨天一個法師給我打來電話,打了一個多小時。他在五台山住了很長時間,他說如果他要建廟的話,首先搞法。即使是廟沒建成,中間他也學法不終止、不停,以及看看培養年輕的僧才。說他才不幹虧本的買賣:花了很多的錢、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修了一個廟,最後聞思修沒了,佛也沒念,禪也沒參,經也沒頌,咒也沒持,講經說法什麼事都沒幹,他說這虧了。我很贊同。我們現在很多人根本算不來帳。蓮池大師說:古德說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後的出家。也就是說我們遠離了妻子兒女這個煩煩惱惱的家,還要割掉塵勞,就是貪著名聞利養,出家後還要出一層家。蓮池大師說:出前面的家、走出家門很容易,出後面的家是很難的:放下名聞利養。在《禪林寶訓》中祖師大德說:為什麼要搜集這麼多祖師大德的教言編成一個《禪林寶訓》呢?目的就是削勢利人我,趨仁義道德而已,消除你的勢利人我。祖師大德五祖法演禪師這樣說:現在叢林下的,不管是法師、禪師、律師,等等這些,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好的名聲?為什麼不被世人所真正地恭敬尊重呢?為人不諦當,做事不清白,名利放不下。就是這樣的。這裡說到的「動經年載」,就是從來沒有打算過我出家要放下這個名聞利養,一直在這裡越搞越多、越陷越深。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應當參參方,到終南山,到一些苦修的地方,你就自然而然知道:哦!原來我已經很差勁。要不然你在紅塵中住著精舍,各方面還不錯,道心還有一點點,天天就是供養、誦誦經,帶著大家念念佛,很多人感覺我還修行不錯,我有道心吶!我還不是假和尚吶!但是和真正的修行人對比的時候,已經是很可怕啦!祖師又說:「積聚滋多,保持幻質。」 上一句是我們積累不堅固的東西,祖師大德和佛經中就講,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四大微脆,像浮泡一樣的,何況身外的財富呢?水中的浮泡一樣的!在家人得到了最後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一次我坐火車到寶雞,中間休息到街上吃了一碗面,路過一個地方,看到有一幫算卦先生在給人算卦,有些人問我的壽命怎麼樣,有些人問我的財路怎麼樣,有些人問兒女怎麼樣等)。當時我就想到佛經中講到的、祖師大德講到的,看著這些算卦先生說你能活七十八十,你怎麼、怎麼樣,你以後發財,你以後有孩子,等等。當時是有一個老道士打扮的,他看我好像挺有興趣,說:小和尚過來!(我那時候還年輕,現在我都成了老人家了。)我給你算算。我就笑了笑。前一段時間我想起了這個事情,挺有感觸的。算什麼呢?如果我當初有這種感觸,我就會給他們說:你算什麼呢?我來算!為什麼呢?你的命長不了,而且結果算得非常准,就是必死無疑。你財產再多,最後全部都放下,空掉了;你的眷屬再多,全部都散掉了。釋迦牟尼佛早就算了。我們積聚繁多的都是不堅固的東西。有些在家人都能夠明白,李白還說「千金散盡還復來」;孔老夫子也說,「富貴如浮雲,錢財如糞土」,我們當成什麼東西。用這樣不堅實的財物當成堅實來保養這個如夢如幻的身體。那麼,不知道一朝無常到來,積聚的東西有什麼用處呢?四大分散的時候你能夠保得住嗎?所以,凈住法這樣說:「生不可保,唯欲營生。死必定至,不知顧死。」生是保不了的,但是我們天天營生,說營生、營生、幹營生,意思就是讓我們經營,讓我們活下來。其實生是沒辦法保的,死是決定到來的,但是我們不顧死,也就是說本來指望不住的我們花很多時間精力,本來這個問題必定要出來的我們又不管。所以「況此危命。凶變無常。俄頃之間。不覺奄死。然其惡因既積。惡果難逃。」我們勸在家人布施,怎麼勸呢?佛經中說:你們在家人的財產像水泡一樣的,像芭蕉一樣的,你不要把它當成太堅固了。凈土宗的一個祖師大德說:錢寶啊!財寶啊!就是暫時借給你看一看,拿一拿。因為這叫貨幣流通的,明天你出去到市場上就變成別人的了。所以不要把它太抓得牢了。佛經中也說:財產是像浮泡,像芭蕉一樣的,不堅固的。用不堅的財物布施三寶、孝敬父母是換得堅固的財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這個布施就是不分離的親友,你布施了以後,你這個福報就裝在阿賴耶裡面,你走到哪裡都有的。所以,人天路上培福第一,培了福報的人,有了福報,無論你走到哪裡,這個福報都會幫助你的。佛說不堅固,五家所共,哪五家呢?水會漂,火會燒,盜賊會搶,官會沒收你,惡子給你敗掉了。我們在佛學院住的時候,有一年,有個在家人在道場上做生意,賺了不少的錢,那是很辛苦地賺錢。結果有一次著火了,他有五萬塊錢現金就沒取出來,那是取不出來。那個老闆娘滿地打滾,嚎啕大哭。不過聽說是賺了黑心財,給出家人進的東西,賣的東西,電池是過期的基本上沒電,尤其那些吃的是早就變質過期的。無作禪師也這樣說:「福劣財強,財必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 如果我們福報差,而財產很強盛、很多,財源很旺的話,這個財就是個災呀!你看沒有福報的人發了大財就會倒大霉。「德薄任大。任速成害」。道德很薄,但是重擔很大,當方丈、當主持、當法師、當戒師、當和尚,「德薄任大」。這從世間當大官也是一樣,辦大事也是一樣,很快就倒大霉。那出家也是這樣,「任速成害」。你看有些當了方丈,很快就出問題。「古人只要心達,不要身達」,古人只要是心通達了,心開悟了,心遠離束縛了,不是需要身體很發達的,飛黃騰達,不是。「他賢莫揜。我賢莫伐」。所以別人的好處不要掩蓋,自己的好處不要誇張。如果能夠這樣,這叫做知命合道,終身可以自保了。過去有一個禪師,他是開悟的。他給一個祖師當過侍者,祖師就給他說:你福報比較薄,雖然我的心法門你悟了,心印你得了,但是你福報薄,你不要出來為人,就說當善知識,給別人講。這還是開悟的,知道不?蓮池大師也再再講了:少年登座,實法門之不幸啊!因為出來弘法這是代佛宣化的,先不說你講錯了、講偏了、講出問題了,那麼多人的恭敬你消得了嗎?所以,謙虛處於低位這個是最好。佛陀也說:我們作為比丘,修道人,以三事嚴身,經常不足。三事,飲食不足。比丘經常不能夠吃得飽飽的,經常讓餓著有個危機感,這樣道業才會強的。衣服經常破衣爛衫。睡眠也是。我看西藏的《密勒日巴傳記》很感動,他就是身上無衣,口中無食,經常不睡眠地在修。所以一生獲得了大成就,我們過去的祖師都是這樣的。什麼叫作導師呢?引導眾生出於三界火宅,這叫做導師呢!在《思益經》,《思益梵天請問經》中說:「於諸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報恩。故名導師。」在《大報恩經》中也這樣說:「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名大導師。」給我們指示去往涅槃的道路,讓我們得到無為的恆常寂滅的大安樂,這叫做大導師。在《遺教經》中,佛也這樣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這是大慈悲父釋迦如來留給我們的遺教。《遺教經》我在前面剛剛講完。這些經文字面不是太難,我們細心品味就可以。在《遺教經》中佛又說:「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你們經常摸一摸頭:哦!我頭光光啦,已經捨棄了世間的華衣麗服,裝飾品,著著袈裟壞色衣,執持著缽盂,就應當放下傲慢。這身打扮是什麼呢?用功辦道的!這個形象是什麼呢?沙門、辦道的人。又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溈山禪師說:大導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教誡我們的。但是我們看一看現在的修行人是怎麼樣的:「人多於此,躭味不休。」人們對名聞利養耽著不休。這樣日往月來,寒往暑來,不知不覺頭髮都白了。《大藏經》裡面就授記:當來的末法時代的眾生少白頭很多。這就說明什麼呢?未老先衰了。也許有些人覺得你看我現在精力也不錯,其實你看看你們80後的人,你們的精神跟70後的就沒辦法比;70跟60又沒辦法比。所以,現在的人說你身體不好,你能有一個大智、剛智是很困難的,這個心很容易受身的拖累,知道不?所以,現在報身很差了,法器很差了。《辯中邊論》中彌勒菩薩講,這是果。修行也需要一個好的報身。心力強,身體強;身體弱了,心自然就會弱了。現在年輕頭髮就白了,這說明你這一生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修行的。即使你60、70前的人,你又怎麼樣呢?如果你這樣來過呢,不知不覺就頭髮白了。前年、大前年到一個地方,師父帶著我們去講法,師父講完大座,我講了一個小座,下面就有我的道友下座之後見了我的面,感慨萬千。說曾經我們都是在一個師父座下聞法,現在你成了法師給這麼多人講法,而我現在別說講法了,以前學過的法都忘得差不多了。現在接個小廟整天這樣忙碌,不知道幹了些什麼。你看我都離開佛學院五年了,颯然白首了! 所以,上次我發現自己有白頭髮的時候,哦!老年階段開始了。為什麼?最初我們早期去的時候,師公給我們講,說,四十五歲之後你們可以實修,前面你們別想著修行,這個時代的人很差的,你們就全身心地學教,積累資糧,懺悔罪業,發願,是這樣的。四十五歲算老年人。當時我們聽了很不理解,四十五歲就老啦?現在才明白:哦!在這個時代,四十五歲就算老了。他的身體已經衰老了,心也相對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走實修不會出大的問題。年輕的時候又沒福報。確實前面剛祖師說的那句話:福薄的人,德薄的人去干大事很麻煩的。昨天晚上,我看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他就說:當時他在雲棲住的時候,有一個出家人,道心很不錯,然後住深山。住山的時候給蓮池大師寫了一封信,就是他發的大願。蓮池大師看了以後非常的讚歎。結果沒過多長時間,這個出家人瘋了,著魔了,再沒過多長時間,發瘋就死掉了。蓮池大師就很感嘆說:現在眾生沒有福報,又不依止善知識,又不聞思學教,修行就是這樣的。我今天中午在看《靈峰宗論》的時候想到:哦!為什麼師公也好,明朝四大高僧也好,他們有些是禪宗,有些是凈土的,為什麼極力地提倡學教呢?尤其靈峰藕益大師,這個時代能學教、又有信心、有道心的人,一生學教這個是很大的福報了。然後到四十五歲成了老年人的時候,看看再能不能修。有些出家就已經五十了,說:我都過了四十五了,該修行了。你這是老小孩,還再學學教,把自己的信心穩固一下。否則,你連佛法什麼都不懂,信心都不堅定你修什麼呢?佛法中是不是說:「諸大老」,老人,大老,這是說功德大,修行高的才叫老的,否則,你八十歲出家,你不懂戒律,你還得依止年輕的出家人。知道吧?所以,頭髮白了,進入了一個階段:老年。師公最初說四十五歲,到後來,我們都依止差不多十年了,那個時候師公說:現在老年的階段又提前了,四十歲。你們從十幾二十歲開始聞思,到四十歲你們就是老年。身心相對來講成熟一點,可以修行了。蓮池大師也說:有些人一出家就去閉關,很可怕吶。所以祖師大德說:「噫。貪著世利猶未息。不覺白髮堆頭矣。日往月來如旋火。死符不久又將至。」貪著名利,還沒有放下的時候,白頭髮堆滿頭了。日月寒往暑來就像旋火龍一樣快速地旋轉,死符:閻羅王的死的牌子,死亡通知書就到了。很可怕吶!「後學未聞旨趣,應須博問先知。」上一句講沒有得到利益,「後學」這就是出家晚的,學法晚的,這叫「後學」;「未聞旨趣」,旨就是經律的宗旨,趣就是宗的究竟目標,按照現在就說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比如凈土宗、《彌陀經》是以什麼為宗呢?信願念佛為宗。趣是什麼呢?九品往生凈土,徑登不退為趣。宗是宗旨,趣是歸宿。這是宗旨,宗趣是這個意思。我們剛剛出家不懂佛法,必須要問前人,否則,白白就老了。所以,我的師父說:我不忍心你們白白老了,所以我才給你們安排要背、要講、要發心等。以前師父給我們安排這個,感覺壓力太大了,確實現在感覺恩德很大。如果我們出家了,沒有學習佛法,後面的人來向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怎麼來接引他呢?要想利他的話必須先來自利。自利的方法就是「博問先知」,學教也好,學律也好,參禪也好。比如說參禪,就問前面開悟的善知識,徹悟了佛祖的心性本源,了達了真宗以及利益眾生的種種方便。「博問」就是不擇尊卑,不恥下問,所謂依法不依人,是這樣的。在《法句經》中說:「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還為上。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法句集經》中就這樣說:一個學法的人,先要把自己搞正了,我們以前都是歪人、斜人、倒人,現在要搞正了,然後才能夠正別人。你自己都是斜人、歪人、偏人,你想把別人扶正是會越扶越歪的。「調身入慧,必還為上」。調伏我們自己的身心,然後趨入到智慧,這是出家人應當做的。說:自身不能夠得到利益,怎麼能夠利益他人呢?自未調伏,欲調他人,無有是處。我們的心調正了,什麼願望不能達到?三明六通,乃至成佛都可以做到的。雖然誦了千言,這個誦一個就是念經、誦經,再一個講很多經,不去實行,有什麼意思?這就像一個人,天天讀很多醫方、葯書,但是不吃藥,病好不了,還不如聽聞一句法,精進地去修,就能得道。說:雖然你誦了千言,說了很多,沒有出離心想求解脫,還不如聞一句法就悟了。就像六祖大師,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的,這樣就出離三界了。雖然講的很多,誦的很多,但心中沒有大悲和智慧,不如聽一句話、一句法,或者一個偈頌能夠對自他有利益,用這一個偈頌,有悲有智,有智,自利;有悲,利他。所以我們必須要學。莊子也這樣講:「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就說人不學就是一個行屍走肉,學了不去行叫「撮囊」。然後說:「將謂出家,貴求衣食。」有些人認為出家之後就是求衣食。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在家人見了出家人:你們有電腦;你們有手機;你們肯定有小車;你們很有錢。確實出去遇到在家人給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心裡很難過。為什麼?因為他們看到很多出家人就是這樣的。道安法師教誡大眾說:「卿已出家,棄俗辭君。財色不顧,與世不群。金玉不貴,惟道為珍。約己守節,甘苦樂貧。近德自度,又能度人。」說:你們諸位已經出了家了,已經拋棄了紅塵世俗,告別了世間的國君,或者說嚴父慈母等,財色:老婆孩子、世間的榮華富貴都已經拋棄了。和世間不群,就是已經和世間人離群了,寡居了,跟世間人離開了。說:把金玉看得很賤,叫「金玉不貴」,唯以道業最為珍貴的。這個時候就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安貧樂道。「近德自度」,自己要接近道德,自己要修德,又能度人,這才對吶!總而言之,這一章就講到了利養的過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利養的過患非常非常深,至深至切的。為什麼這樣講呢?他說貪著利養就像一個毛繩一樣:先是把這個人絆住了,然後捆住,讓他手腳不自在;接著再往緊勒的時候,把他的皮就勒破了;再往緊勒的話,肉就勒破了;再往緊勒的話,骨頭就勒斷了;再往緊勒,把骨髓都搞壞了。什麼意思呢?勒破持戒的皮,我們修行人,法身慧命吶!法身慧命以什麼為皮呢?以戒為皮;以什麼為肉呢?以定為肉;以什麼為骨呢?以智慧為骨;以什麼為髓呢?微妙善心為髓。全部都壞掉了。確實我看到這個教證,真的,特別有感觸。哦!我們貪著名聞利養,戒律也越來越破爛了,雖然沒有真正的禪定,但是心,比如說念佛的時候還能靜下來,誦經的時候還能靜下來,這是相似的定吶!定的眷屬,定的等分,以及一些相似的對佛法的感悟體會,這些也是聞慧思慧等有一點點,這些都被壞掉了,最後就變成一個沒皮、沒臉、沒骨沒肉的人了。所以,這個教言對我有很大的啟發。現在在佛門中也有這樣的話,說:一等和尚輕飄飄,二等和尚一大包,三等和尚壓彎腰。我們是哪一等呢?是不是輕飄飄?走到哪裡就是三衣一缽,是不是這樣的? 我看了《禪宗語錄》那些禪和子們三衣一缽,太瀟洒了,太洒脫了,太自在了。然後心中又是念茲在茲的就是法。就像人家大師說:「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貧則身常披縷褐,富則身藏無價珍。」就是明心見性了。五眼六通在心地上都是有的,都是具足的。非常非常羨慕。但願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當這樣的修行人。好!帶著感恩心,我們感恩祖師!整理:中國佛教禪宗網
推薦閱讀:

《維摩詰經》講記-11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緣起 空性 心大心小
凈空法師:「外道」不是指佛門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大安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十大願王行法精要》
凈空法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