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飯: 港股雜談3之如何應對風險 寫在前面:本篇是港股雜談的第3篇文章,上篇講... - 雪球

寫在前面:本篇是港股雜談的第3篇文章,上篇講的是港股的投資風險識別,本篇算是它的姐妹篇;主要講對這些風險的應對,對於港股投資菜鳥有一定參考作用。水平所限,可能說的不全或不大對,港股老鳥如飄過,還請多多費心的批評、指正!

@管我財 @香港市場先生 @greatsoup @江濤 @燕歸來 @今日話題 

以上各位,如有騷擾,多多包涵!

                               港股雜談3之如何應對風險

        風險有大有小,發生的概率也是有高有低,所以對不同的風險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有些風險看似風險,但基本無需採取預防措施,例如對於工程設施,概率小於百萬分一的風險,就不採取防範措施,(至於這個百萬分一的概率怎麼來的,我也講不清楚,但有專業的機構進行評判與劃分);在投資領域,很多風險的防範措施會減小投資收益,所以如何採取風險應對措施及把握這個「度」,不同的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應對。

       不過,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投資者主體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能力圈不同,這些差異導致有些風險看似風險,但對於了解(內幕)的則不是風險。

總之,對風險的認識與採取的應對措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減小投資者風險最大的因素還是提高投資者自身的能力。

既然是姐妹篇,那結構還是跟上篇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容易些。

一 匯率風險

    匯率的風險在我看來有三種含義或者說三個方面:

1) 其一是對於主要業務在國外,用其它國家貨幣結算的公司,例如第一太平,其主要資產與業務在菲律賓、印尼等地,而這些國家的匯率波動實際是比較大的,因此投資者用人民幣換港幣,然後在投資於業務在它國的公司,則不可避免要承受匯率波動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的風險。這種匯率上的風險實際是很難防範的,即使機構投資者也是如此,需要投資者對它國的匯率走勢做個預判,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2) 其二是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在中國,比如中國神華,主要業務在國內,用人民幣結算,那匯率波動幾乎可以忽略,為什麼這麼說?假設神華20XX年eps每股2元人民幣,當時港幣兌人民幣1:1,市場以10倍pe交易神華,則100萬人民幣換100萬港幣買5萬股神華市值100萬港幣,次年,神華業績沒有增長,仍然是2人民幣,而市場仍然給予10pe估值,但這時港幣貶值成0.5:1,或者說1元人民幣對2港幣,則換算成港幣神華eps是4港幣,5萬股市值200萬港幣,換成100換人民幣,沒有變化。所以對這類公司而言,匯率的波動並無需考慮。

3) 另外,如果投資者單純以交易為目的,賺市場博弈的錢,而非公司基本面改善估值提升的價值方面的投資,則匯率確實是一個風險;但另一方面,博弈本身就是一個比匯率波動大得多的風險,投資者首先需要防範的是博弈的風險而非波動這樣的風險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中所列舉的具體公司,並無推薦之意,更不涉及其估值高低,僅僅是為了讓閱讀的人更明白,比用A公司或者B公司這樣的說法好理解。下文如有涉及,同樣如此。

二 外圍市場波動的影響        香港資本市場聚集了眾多的國際機構,對這些外資而言,香港只是其全球組合投資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如果自身大本營出了問題需要資金回救,那毫無疑問港股都是很大概率的一個犧牲品,這也解釋為什麼港股幾乎會受全世界各個地區市場波動的影響。

         我想港股要改變自己小姐身丫鬟命的地位,除了要香港證監會等管理層必須更作為,必須花大力氣保護中小投資者以外,還是需要有自己穩定自身市場的御林軍,而顯然這樣的資金只能來自大陸,人民幣自身要加強國際化影響,香港首當其衝就成為橋頭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滬港通、深港通會出現。

        我想這些都是一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所以俺對香港的未來還是挺有信心的,關鍵是一盤好棋可別給下壞了。

個人投資者應對這樣的風險是比較困難的,或者說是否需要應對也是有待商榷的。對於我而言,主要的應對方式是以倉位動態管理及分散性投資策略來化解。以最近的恆指7月6、7、8連續三天暴跌為例說明,如下圖;如果滿倉,則大多損失慘重。

        對於有經驗的投資者,在組合里配置一定防禦性的股票(例如恒生銀行、恆隆地產、招商銀行等),如果公司質素又都不錯,則價格的恢復會很快,暴跌反彈後基本損失不大。但如是一些老千、小盤、高估值、概念股等,則回不到家鄉了。同時投資組合倉位管理或者說資產配置較佳的話,則在這個時候可從債券類或其它現金類轉移過來,在低位增加權益投資的比重,災難/危機發生時反而是美事。

        但說實在的,抵禦這樣的風險或者說在這樣的風險發生時投資者能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需要投資者具備較為豐富的投資經驗與投資歷史,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話題如要展開則太大了,有機會再深入。只是建議大家,弓不要拉的太滿,不要輕易滿倉,上槓桿,撈底謹慎;

        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不過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而股票市場也不外如此。

 

三 系統性整體性估值風險;

       這個稍微複雜,需要投資者了解整個市場或者行業、指數的估值情況及對比歷史的估值,進而進行判斷,系統性整體估值到了什麼程度,需要減倉或需要增加非權益類品種佔比與否。

    附圖:恒生歷史pe走勢(圖片借用曹先生的,不知會不會被說侵權,好在無名小輩,影響不大)

 截止2015年8月6日香港恒生指數及相關行業市盈率如下:

        對比上圖可知,恒生指數目前市盈率僅有10.05倍,估值處於歷史低位,顯然股票的投資價值較高,投資者應將更多的資金分配到權益投資品種里,大概率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具體的投資品種是另一探討內容,如果什麼都不懂,則相關跟蹤指數的etf基金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盈富、恒生國企指數)

相反,如果恆指整體達到20倍,顯然風險較大,投資者應該減少權益投資倉位,轉而配置其它低風險領域如債券類等投資品或繼續尋找其它低估值的市場進行投資。

恒生國企pe走勢

截止2015年8月6日香港恒生相關中資企業市盈率如下:

恒生中國企業當前市盈率僅8.09倍,有沒有投資價值不言而喻,無需多費口舌。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整體性估值風險策略的應對對於抱緊好公司,計劃穿越牛熊的投資者而言,可以忽略。因為我們看到對某些公司而言,這也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萬科、格力、茅台等公司,投資者從一開始買入而此後怎麼都不動,分紅再投資,也可以獲得驚人的收益。這樣的投資實屬最高明的投資,這樣的投資人也如少林寺的掃地僧,深不可測啊。因為,市場上能舉出的成功例子就這麼幾個,而他們卻抓住並心無旁騖的抱勞了。

四 老千、財技與造假

       如果你在牌桌出千被發現可能被揍死,缺胳膊少腿都有可能;但在港股出千,投資者被吸幹了血卻難以有什麼渠道去申述,這就使得在香港市場的老千公司大行其道,不少甚至形成了派系。這些老千公司明目張胆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程度,遠遠超出尋常人的想像,實乃香港股市的一大敗筆。我想這點跟證監會、港交所還是有點關係的,對於部分公司的合股、不尋常配售、拆股等規定過於寬鬆。 這樣的制度下,香港老百姓和一批一批從大陸過去的投資者被反覆割韭菜,反覆當成提款機,久而久之,大量非藍籌股、非指標股、非中資國企股以外的股票,尤其是小盤股,估值都相當低,這應該是香港資本市場的一個負面形象,我認為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定位有損害。當然,我並不清楚如歐美等發達市場是否有類似現象。

        因此,為了避免再當被收割的韭菜,投資者在投資港股前,關於老千或運用財技的公司,你至少需要了解如下:

4.1 「老千股」的四大派系(1)威利系

主要成員公司有:威利國際(00273)、合一投資(00913)、馬葛斯集團(00136)、漢基控股(00412)、鷹力投資(00901)、福方集團(00885)、民豐控股(279)

(2)開源系

主要成員公司有:開源控股(01215)、盛源控股(00851)、中國管業(00380)、優派能源發展(00307)、意馬國際(00585)、名家國際(08108)、偉俊集團控股(01013)、潤中國際控股(00202)、標準資源控股(00091)、保興資本(01141)

(3)泛海系

主要成員公司有:泛海集團(00129)、泛海酒店(00292)、匯漢控股(00214)

(4)高寶系

主要成員公司有:綠色能源(00979)、中富資源(00274)、聯康生物(00690)、明豐珠寶(00860)。

我認為實際名單遠比上面列的為長,關於老千股識別,建議大家去看看我投資圈的朋友,港股達人湯財的博客,它的博客裡面列舉了大量的老千公司,地址如下:

(1) realblog.zkiz.com/greatsoup 

(2) 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

(3)greatsoupinvest.blogspot.com

    

4.2 老千/財技的特徵        一般而言,具有如下特徵(只需有其中一點或幾點較嚴重的即可主觀上認定為老千/公司)

1)永遠不分紅,卻年年圈錢,董事高額薪酬,一年數千萬;一家老小,吃喝拉撒都在公司報銷。即使PB低於0.1倍也不要買,因為不可信。

2)公司沒有什麼主業, 做的就是股票生意,但卻經常有各種投資概念,哪熱就計劃投哪;什幺互聯網,可替代能源,內地消費,納米技術能上的全上基本就是忽悠。

3)閱讀公司近幾年的財報,看有沒有賺錢. 不能賺錢的公司不管是不是"老千股",還是少碰為妙.(我就載在2012陽光油砂上,前景吹的很好,CEO還來雪球溝通,顯得很有誠意,不過投產一再推遲,終於再虧了30%割了,最嚴重的一次)

4)公司經常盈利,沒有大的投資項目,但從來不派息的公司一般投資人要小心,因為這些公司財報作假的可能性較大;

5)股價高位時,大量低價配售新股;比方流通股和大股東是5:5的比例,股票一被炒高,大股東可以一把配售流通股的十倍,把比例弄成1:9,股價立馬直線下挫。

6)供股,不是偶爾的供,而是時不時的就來一次。股民有錢,參與供股,不要緊,多供幾次,終有一天他們會彈盡糧絕,被迫退出,韭菜就這樣順利收割;

7)有合股的歷史,不敢說所有合股的都是老千公司,但是所有被認定的老千股都有過合股記錄.股價跌到幾分錢,可以再合股然後繼續跌重新騙錢;

        基本上我能想的到的老千或財技公司的特徵就這些,歡迎港股投資達人補充。

一般來說,你了解了老千/財技公司的這些特徵,應對起來就相對容易了。現在資訊發達,在這方面互聯網是個非常好的工具,投資看好的公司前可先利用搜索引擎,比如輸入一些關鍵字「XX公司老千、造假、財技、庄股、供股、質疑」等,基本就能找出哪些公司不光彩的歷史了。

    特別要指出的是,不光只會用度娘,google也是很好的工具哦。

        老千的名聲不好,一旦被投資者給唾棄了,基本很難翻身,只能繼續騙一些新來的投資者,所以也有不少好的公司不齒於做這些下三濫勾當,還是有不少老老實實經營公司,業績紮實估值低廉派息慷慨,這才是值得投資的公司。

五 公司經營/基本面風險    炒股票投資,買的不僅僅是股票,而是背後的實體公司,伴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業績不斷增長,股票增值,這是傳統的投資路徑,也是正道。

一個公司,我們看它的財報,看它的經營歷史,可以很大排除老千嫌疑,但是對公司經營本身來說,仍然無可避免的要面對經營本身的風險。公司在社會發展裡面也是一個個體,一樣要承受經濟的起起落落;公司經營的操控者是人,人性千變萬化;有的德高但能力平庸,有的能力強卻不走正路,真正德行兼備又處高位的則如沙中珍珠,一旦遇上不可輕易捨棄。

應對這個風險實際是一個如何挑選好公司的問題?

我想有關這方面的經驗市場里的論述可謂多如牛毛,汗牛充棟。我不敢獻醜,各位自行修鍊好了。

六 沽空機構狙擊

所有的獵物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對於一些老千股、低市值股沽空機構一般都是不屑於此的,老千是因為名聲差大家都知道,根本不用沽空,而低市值股因為成交量很少,籌碼收集及派發都很困難,沽空很難從中獲益。

避免沾染沽空機構可能狩獵的公司,則首先要了解沽空機構對沽空目標的大概運作過程。外界普遍均認為,像Glaucus、渾水(Muddy Waters)、Citron此類沽空機構充滿神秘感,想了解其背後研究的過程,應該是很不容易的。但無論如何,沽空多了就有跡可循,業內人士總結,存在問題的中國企業存在六大共同點。

第一,面向國內和國外的財務報表迥異。

第二,頻繁更換審計員或使用名不見經傳的審計員。

第三,公司盈利趨於完美,讓人難以置信。

第四,企業利潤保持恆定增長,違反股市波動規律。

第五,缺乏分紅和反覆進行股票和債券增發。

第六,公司運營不透明。

       知道了沽空機構一般挑選什麼樣的獵物那反著干不就行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我會在那個地方死,我肯定不去那裡。你知道沽空機構一般針對什麼樣的公司進行沽空,你還會投資他們嗎?

       但說實在的,為了避免可能投資的公司可能成為沽空機構的獵物,要求投資者自身具備較好的財務知識與公司分析能力,而這是一個逐漸修鍊的過程,有時需要付出不菲的學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沽空機構所發布的報告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也有的屬於惡意沽空或者能力不到家,引用的分析數據有誤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把一家好公司給黑了。

        但無論如何,沽空機構的報告一發布,投資者的損失確實實實在在的,這也算是投資的一種黑天鵝,所以投資不易啊。

        寫這篇文章與整理資料耗費了較多時間,筆者的正經工作因此也有點耽誤了;不務正業的後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績效獎下降了。後面可能會繼續扯些港股公司相關的篩選經驗、筆者失敗的交易例子等,再等一段時間。

下面出現的這些公司僅為在相關版面出現,別無它意;

$海通國際(00665)$      $中集安瑞科(03899)$      $新鴻基公司(00086)$    $華虹半導體(01347)$    $興達國際(01899)$    $上海醫藥(02607)$    $中廣核電力(01816)$    $白雲山(00874)$    $中集集團(02039)$    $華電福新(00816)$    $崑崙能源(00135)$    

慣例,文章免費,錢多的財主可以考慮打賞,上限3元,多的不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華盛通和微博聯合發布的2018港股投資報告?
購港股、買港樓 大陸人「曲線移民」正火熱
金嗓子上市後,創始人4個月卻虧了15億
港股交易費詳解?

TAG:風險 | 港股 | 文章 | 雜談 | 雪球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