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現,創造了我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全新時代——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時代。屈原還創造了全新的詩歌樣式—— 楚辭.這種以楚國民歌為基礎、長於抒情與鋪陳的詩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離騷》的影響而被後世又稱為 騷體 ,進而又把詩人稱為 騷人. 楚辭 或 騷體 是一種嶄新的文學體裁。 這一新詩體比起以四言為主的《詩經》來,無論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現方法上,都有了許多發展,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屈原正是運用這種新詩體成就其詩人偉業的。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思想方面。他的愛國思想和峻潔人格一直受到後世的敬仰。漢初政治家賈誼被謫遷長沙後,憑弔屈原,寫出《吊屈原賦》,引屈原為知己。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可馬遷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他遭冤受刑之後,以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報任安書》)的事迹為榜樣,堅持寫完了不朽的巨著《史記》。《史記》雖是散文著作,但那種勇於正視現實、批判現實的精神和洋溢著愛憎鮮明感情激越的風格,卻正是屈原精神的繼承,所以魯迅稱它為 無韻之《離騷》.西漢以後,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為人。李白說: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他那種蔑視權貴、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與創作的繼承與發展。杜甫的愛國憂民精神,也與屈原有繼承關係。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即以屈原的創作精神為榜樣。總之,中華民族堅持理想,堅持鬥爭,崇尚節操的精神,固然是由無數仁人志士樹立起來的民族之魂,但其開端,卻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愛國愛民精神,還深深影響到民間。屈原投江而死是為理想殉身,所以,傳說在他死後不久,人們就因懷念而用包粽子、划龍舟的形式來紀念他。這種風俗至今仍流行於中國和亞洲的東部。古書上這樣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續齊諧記》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 乃歌曰: 何由渡湖! 因而鼓櫂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 競渡之戲。其迅楫急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隋書?地理志》屈原作品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首先,屈原繼《詩經》之後,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為我國文學開闢了另一影響深遠的傳統,從而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詩經》和《楚辭》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兩顆燦爛的明星,一直照耀著後世。《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楚辭》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段都成為後世文人學習的榜樣。自從屈原的楚辭作品出現以後, 風 、 騷 就成為我國古人對詩歌所作出的兩個最高標準。屈原作品作為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對後世詩歌的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第二,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屈原還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對中國詩歌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做出了貢獻。在屈原的作品中,已經不是簡單的 觸物以起情 和 索物以言情 ,而是把 物與我 、 情與景 交融為一體,產生出生動的形象與深刻的象徵意義。比如,屈原作品中,以鮮花香草表示高潔;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用高丘求女表示追求;這種表現手法就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起興,而是一種象徵或寄寓。從形象本身看,是虛構,是想像;從內容思想看,又明確,又現實。這就開闢了後世的 寄情於物 、 托物以諷 的表現手法。例如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許多詠史、詠物、詠懷、感遇詩作,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屈原作品的啟發。 第三,《楚辭》的產生對後文學形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詩句發展看,楚辭的成就促進了五、七言詩的產生;從創作方法看,楚辭的鋪陳排比又為漢賦的形成開了源頭。 總之,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說: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快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這是說,楚辭的善於沉吟詠懷,善於摹寫山水時令,以及它的宏偉構思,華章美辭,無論是對後來的文學高才,還是初學的童蒙,都有所啟示,都提供了可以學習的榜樣。可見屈原作品的影響之廣泛。 |
推薦閱讀:
※日本以為中國造不了,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中國人花20年成功攻克
※漫步中國星空(四)
※中國歷史上功高蓋主第一人,自古無人能出其右,諸葛亮也比不上!
※中國七夕---浪漫情人節 ♂等^
※中國史上以身殉國的五位皇帝:自殺的亡國之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