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光法師文鈔

 

《印祖文鈔--與徐福賢女士書》

時間:2008年9月

地點:吉林萬德禪寺

主講:大安法師

第1集

尊敬的正德法師!諸位大德比丘!大德尼師!諸位居士同修!非常歡喜地來到我們吉林,來跟我們四眾弟子一起來修學凈土念佛法門。多年來我了解到東北一帶信眾非常多,佛教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去東林寺參學安單的比丘、居士也很多。所以本人也是對這塊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土壤的地方,也充滿著讚歎!有這個因緣過來,也有機會向大家共同學習。

這次我們選擇印光大師的一篇書稿《與徐福賢婦女女士書》來跟大家共同學習,這篇書稿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印光大師作為凈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離我們所處的時代最近。所面對的這些信眾的根機,以及凈土的理論和方法的時代性,跟我們當代的眾生更為貼近。尤其是印光大師他不是一般的人,從他所示現的是專修念佛法門,從他出家二十一歲開始,六十年時間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證得念佛三昧。從他由本垂跡的因緣來看,這確實也就是菩薩再來的一位祖師,所以他是一個再來人。所提出的一些法語真的是從他的清凈心、智慧心、慈悲心流現出來的,非常感人,句句都有來歷,都與佛的聖言量相應,又能夠應我們近代眾生的根機來加以施設。所以,印祖的文鈔歷來備受我們凈業行人的讚歎!真是百讀不厭,每讀一遍都有一遍深刻的感受,能夠增上我們的信、願、行。所以我們要把印祖文鈔所開示的法語,要等同佛說,加以尊重、拳拳服膺。

那麼這篇書稿它的因緣也是很殊勝了,一般印祖寫的書信是不署年月日的,所以很多書信不知道它是哪個時候寫的。但從很多旁支的資料考察,在這個《永思錄》裡面有一個陝西的居士叫王典章,通過他回憶跟印光大師的交往的歷程才知道,這封信在民國六年,就是1917年夏天寫下來的,當時印祖五十七歲。

那麼這個王典章跟印祖還特別有緣分,王典章是什麼人呢?他就是印祖的老鄉,也是陝西人,在廣東做官,官還做得不小。但是在那個時代的戰亂,各種政治派別的交互傾軋過程當中,他也是不如意,有時失意。他在1917年正是他官場失意的時候,他就回到了上海,他家屬住在上海。他回到上海以後,有一天,有一個從普陀山回來的同僚就跟他聊起來說:我到普陀山去,你們有個老鄉叫印光法師,可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物啊!就跟他談起這事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老鄉在這裡修行,據說是一個得道高僧,他就驀然生起了一個要去拜見印祖這樣的一個心,所以他當天就過去了,從上海到普陀山。到了下午,他把名片遞上去,那個侍者都不讓他遞名片,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來。但是他求那個侍者,你一定要把這個遞上去。一遞上去,果然印祖就答應接見他;一接見一交談,兩個人談得很投機,很投緣。投緣到什麼地方怎麼表現呢?印祖還特意安單藏經樓,讓他住在藏經樓里。每天陪他吃飯,相互交談,住了兩個禮拜,半個月啊!陪王典章參觀普陀山的名勝古迹。就是在王典章住在藏經樓的時候,大概在他要回家的那幾天,有一天下午大概五點多鐘的時候,印祖就拿出了一封信,讓他轉交給徐福賢女士。當時他接到之後,自己拜讀了一遍,感到非常好。回去之後,他就給他的夫人看,他的夫人這時候並不是一個信徒。但是給他夫人看後,第二天早上王典章起床的時候,卻發現他的夫人已經設了一個佛堂,在那裡拜佛念佛,以後他的夫人也就成了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可見這封信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夠讓人一見之下馬上去念佛。

王典章他離開印祖要回上海的時候,印祖就握著他的手說:你年紀已經不小了,去研究佛學也是沒有這個時間、精力了;你就踏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才最好,也是對他苦口婆心。他離開的時候,印祖還在窗口遠遠地望著他,直到看不到為止。據印祖身邊的人說:印祖對家鄉的人從來沒有一個這樣的表現,最多吃一頓吃,見一次面而已;然而對王典章這個家鄉的人,卻有這樣的一個待遇,說明因緣甚深,所以就從王典章居士住在那裡的因緣開始。

那麼這封信《與徐福賢女士書》,這個徐福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她是一個很有佛教信仰的人,而且一心要出家;甚至出家的心很決烈。如果不能達到出家的目的,她就要怎麼樣:自殺,是這麼一個人;而一定要求要到普陀山來皈依印光大師,是這麼一個人。而且這個人一輩子獨身,守貞操,道心還是特別堅固的。所以就是面對這樣的一個女人,所作的一個苦口婆心,像老父對待女兒一樣的一個開示。

那麼, 我對這封信作了一個簡單的科判,一般來說,任何一份書信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佛經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樣;我也把它用這樣的一個格局,結構分為:第一部分是序分,從【余寄食普陀山二十餘年】到【嚴師即隨禮懇】作為序分,表示這篇文稿的發起因緣。第二是正宗分,就是從【因為言曰】到最後【剴切言之】,正宗分是這部書稿的重要內容,我把它分為九個層次來加以展開。第三流通分,最後幾行從【汝從生已來】到最後【告福蓮貞女知之】,讓她自己按照這封書信的意思來修行,也讓她轉告其他的蓮友一起來共修,這做了一個簡單的科目,讓我們對它的層次結構有一個了解。

好,那我們就逐段逐段地來把這篇書稿的微言大義介紹一下,請看文鈔:【余寄食普陀山二十餘年,在家二眾,概無交涉,茲因至愚老友,駐錫慈嚴,時常晤語。近來福嚴師至,不浹旬日,每過予舍,言及貞操,輒興悲感。因慰之曰,彼雖貞烈可風,無奈不知修途。吾當略陳綱要,令隨分隨力,篤修凈業耳。嚴師即隨禮懇。】好,先看這一段,這一段就是這封文稿寫作的一個因緣。

【余】,就是印祖的自稱,這是自謙的稱呼;【寄食】,這也是古大德,祖師大德,我們都學他怎麼表述,他這個都是非常自謙的語言,就是他在普陀山法雨寺是【寄食】。【寄食】,就是仰賴別人來生活的意思。那麼【二十餘年】,我們來回顧一下印祖住法雨寺的一個因緣。原來印祖是住在北方,在紅螺山資福寺住過四年;然後在北京的圓廣寺,那時候住在北京圓廣寺,在那裡安單。在1893年的時候,就是光緒19年,那一年印祖三十三歲。有一個什麼因緣呢?普陀山法雨寺的方丈和尚化聞到北京去請大藏經。請大藏經這個過程需要人來料理,當時大家就推薦印光大師,說這個人很有道行,做事也很精細,大家就推薦他去幫助化聞和尚來做這件大事。

那麼他聞和尚跟印光大師接觸的過程當中,就發現這個年輕的比丘非常有道行,很值得尊敬,所以他就請求印光大師跟隨他一塊去普陀山。那麼印祖這就是隨順緣分了,印祖就答應了,就隨著化聞和尚一塊來到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還真是了不起了,他知道佛教有個人才,他知道怎麼去愛護他,怎麼去護持他,就給他安單在藏經樓,不讓他做寺院的任何職事,不打擾他的清修,深入經藏的過程。所以印祖就在藏經樓曾經兩次閉關,一共住了二十多年,韜光斂跡啊!在這裡積聚自己的這樣的智慧和功德的資糧。

為什麼叫「德厚流光」 啊?積蓄的非常深厚,以後他龍天推出,才能廣做度化眾生的佛事;用他的二、三十年的這種功夫來潛修、來契證。所以這二十多年,在家二眾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一概沒有交往;甚至社會外界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當時民國元年,他的幾篇佛教論文、佛學論文在《佛學叢刊》發表的;像《凈土法門普被三根》 、《凈土決疑論》 、《宗教不宜混濫論》這些非常精彩的論文,他都沒有署自己的真名,都是署「常慚」 兩個字。所以當時很多人看到這個論文,想知道這個是誰寫的,都無從下手,不了解;所以他一概都沒有交往。

但是,教內的有些同參道友知道他的道行,常常會向他請教。所以有個至愚長老,就是印祖的同參道友,他住在慈嚴的一個寺院裡面,常常來討論一些佛法的問題。近來還有個比丘叫福嚴師也常常過來,雖然時間不超過十天,但每次到印祖這兒來,都會談到徐福賢女士的貞操、她的道行、她想出家的決心、以及她想皈依印祖的這份懇切,這樣就【輒興悲感】;福嚴師對徐福賢女士的這種道行,都很有悲痛之感。我們看到這時候印祖的名聲已經漸漸地傳播開了,他在五十二歲那年,就是民國元年的時候,由高鶴年居士把他四篇文稿論文在《佛教叢書》發表之後,外界就慢慢知道他的名氣了。然後又經過徐蔚如居士、張雲雷居士,把他的二十多篇書稿編了一本《印光法師信稿》來流通;這是最初的,以後慢慢才形成《印光法師文鈔》的四編也是逐步完善出來的。這已經是慢慢被外界知道,所以才有徐福賢女士要想皈依印祖的這樣的一個行為。

但印祖開始都不接皈依弟子的,即便像徐蔚如居士最先要皈依,印祖都堅決不答應,就把他介紹到諦閑老法師那裡去。直到以後,看到時節因緣成熟,眾生實在非常懇切了,才開始接受信眾的皈依。然而印祖聽到福嚴師談徐福賢女士事情之後,連福嚴師都覺得很悲感的話,印祖就安慰他說:徐福賢女士雖然她的貞操、決烈之情,值得讚歎!但是她並不知道修行的途徑、方法。所以,眾生有感,祖師就有應了;所以【吾】,印祖就說我可略微地陳述、敘述一下修行佛法的綱要,來令徐福賢女士隨分隨力,來踏實地修持凈土法門。那麼這樁事情一回答,福嚴師知道這是一樁很好的事情,不僅對徐福賢女士是件好事情,實際上對所有的信眾,包括不是佛教徒的眾生都有好處。因為徐福賢就是那個時代的眾生的一個代表——當機者,她的後面是廣大的眾生。我們在座的居士,包括我們出家人,也都要把徐福賢女士作為當機者,是我們這些眾生的一個代表。所以福嚴師一聽,就馬上向印祖恭敬禮拜,這就由於福嚴師的請法,他要感激;這就形成這篇文稿的一個序。

好,我們來請看下面:【因為言曰:佛法者,一切眾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六凡皆當遵行。在家出家,俱能受持。而況女身多障,諸凡不能自由。離鄉別井,易招外侮譏毀。為爾慮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決志求生極樂世界。斷斷不可遠離家鄉,出家為尼。至於研窮經教,參訪明師,乃決烈男子分內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當篤修凈業,專持佛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自然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往生上品。縱未能親證三昧,亦得以高預海會,長侍彌陀。由是親證無生,複本心性。無邊教海,皆悉了知。如寶鏡當台,萬象俱現。然後承佛慈力,及已願輪,不違安養,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俾一切有情,同登蓮邦,悉證無生,庶不負一番決烈修持之心。可謂火里蓮花,女中丈夫矣。】好,先看這一段,這個層次,第一層次就是總示佛法修持,修證大義。從大的方面來概述一個有心修道的人怎麼修?怎麼下手?

【因為言曰】,就是因著福嚴師這樣的一個禮請,印祖開始了一個這樣「略陳綱要」 的開示:首先直接談到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法。我們講皈依三寶——佛、法、僧;佛是覺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法是軌則的意思;僧是清凈、和合的意思;這些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我們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是由於我們一念無明的妄動背了我們的本覺,追逐外面六塵,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就得要回到我們的自性本源,要背塵合覺。所以修行佛法,就是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塵勞把它遣除,那麼佛法的全體功德寶藏就是自然現前,是本具的,不是外來的,這是佛法的一個很根本的原則。現在我們很多人修行,都要在外面賓士,好像要得一個什麼東西。你有從外面有所得心都不是佛法,都是外道,都是邪的東西。一切要回歸到我們當下這一念的心體,是眾生本具的,再加上我們在事相上去修,我們就能夠獲得。

九法界,三乘:志聞、緣覺、菩薩;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那麼,在九法界裡面有三乘:聲聞,證阿羅漢果的聲聞;有緣覺,依十二因緣法來覺悟的辟支佛;有修事相六度的菩薩,這是聖位;六凡就是六道凡夫;天,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重天,他們是修十善法,以及修四禪四空定而得到的一個果報,這是天;人就是修五戒五常所得到;阿修羅也是修善法,但由瞋恨心所感得;地獄是上品十惡所感召的;餓鬼是中品的十惡所感召的;畜生是下品的十惡所感召的;這些就是六凡三乘。

還沒有到佛的境界的人都應該要修行佛法,所以一切有生命體的人要了解佛法,修行佛法,這是我們生命當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像我們世間學點知識、技能,去考個學位,得個什麼職稱一樣,不是這些。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佛法,修行佛法;就好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接受陽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潤一樣。所以一個人不了解佛法,不修行佛法,在他的生命層次上是很可憐憫的、很可惜的、虛生浪死的;而且不去修行佛法,那我們都是在六凡的世界出不去。六凡世界在三善道裡面都很少去得了,一般都是要到三惡道裡面去;所以要解決這個三惡道的苦難,一定要遵行佛法。佛法是大平等之法,不是說只有出家人才修行的,在家眾也能受持,出家眾也能受持;出家眾更要加上一份責任:要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

建立這個原則之後,回到這個徐福賢女士身上你作為女人,身心有許多障礙。女人的煩惱更重,修道當中有諸多的不便;就在生活當中也不得自由,女人一般帶有她的依附性的。所以在了解自己身份,尤其在這個民國年間,一九一七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那幾年也是軍閥割據,政局非常不安定的時期,各派軍閥常常打仗;外國列強都在各自扶持軍閥的力量,來保持他在中國的各種利益,所以那個時代我們這個中國真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你在這個亂世啊,你在亂世還要離開自己的故鄉到外面奔波,這樣就容易招來外人的侮辱、譏毀,還是要在家安住,不要動為安全。所以為你來考慮,印祖真像給自己的女兒考慮一樣;為你來考慮,你有這份修行佛法的心,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持戒念佛。

【決志】,就是一心一意來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給她指這條路;你怎麼修行、持戒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用決志,就是你一定要把你所有的時間、精力,用決志的心、決烈的志向來求生極樂世界。【斷斷不可遠離家鄉,出家為尼。】這句話真的是,你可千萬不要離開家鄉要出家做尼姑,這裡還加著【斷斷】。我們想出家是好事呀!怎麼印祖不讓人出家呀!那印祖真的是,這句話上符合佛教的這種根本理則,下能夠考慮那個時代的背景;這句話真的是慈悲至極。佛陀在世的時候,開始也不允許女人出家,本來正法住世一千年,由於女人的出家,縮短五百年。那麼由於阿難尊者三次乞請,摩訶波闍波提這樣的苦苦懇求,最後以八敬法來要求,允許女人出家。那麼到了這個時代真的是,就修行凈土法門來說,就女眾來說,在家持戒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種更好;所以叫【斷斷不可遠離家鄉,出家為尼。】

至於要深入經藏,研究佛法教理,到處參訪,踏破芒鞋,千山萬水,訪問明師,抉擇生死一大事,這些決烈男子份內的事情,不是一個女人所宜效法的。古人修行確實「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這是男子份內的事,比丘份內的事情,一個女人是很難去效法的。佛陀在世的時候,為什麼不允許女人去行頭陀行,去露天坐?女人你就是在露天坐坐,都會引起他人的這種慾念,都會找來很多的麻煩。所以一定要讓她們坐在蘭若、精舍、寺院、不能露地坐,都有她女人的特有的障礙在裡面,不是女人所能效法的。所以女人還真的是應當老老實實的專修念佛法門,專門念這句六字洪名。阿彌陀佛慈悲至極,為女人就設了一願:十方世界的女人只要聽聞彌陀的名號,只要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讓她在蓮台當中轉女身為大丈夫身。

《法華經》,很多女人誦《法華經》 ,《法華經》的那一品也是你讀誦《藥王焚身品》裡面,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一品特別點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女人身見很重。通過看藥王菩薩那種捨身供養佛的這樣一個理念,她能夠脫離身見的執著,自然就感得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所以女人的修道,走念佛法門是最好的,真的能奉行大勢至菩薩那種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用一句佛號攝住,念念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清靜的念,能夠相繼;那麼她的這樣的修行之因,自然就感得兩種可能性:第一你的功夫下得深,自然就在這一生親證念佛三昧,親證念佛三昧就是能見到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上品上生,就像韋提希夫人一樣的上品上生。縱然由於散亂心念佛,沒有證到念佛三昧,也可以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能夠橫超三界,到蓮池海會裡面去,花開見佛,永恆的親侍阿彌陀佛。由見阿彌陀佛故,由在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故,就能夠很快證得無生法忍,恢復到自己的本性心源,這樣就是契證無生法忍。

我們自心的智慧就開顯,無邊的佛教的教義都能了了明白,無師智、廣大智、自然智現前,這是我們這當下這一念心也就是轉識成智,大圓鏡智就好像擺在這個檯面上,這大圓鏡智能夠顯現種種的森羅萬象。雖能顯現森羅萬象,但這面鏡子無心:來了不迎,去了不送;來了就映照,去了就空空;這都是表達我們心性,清凈心的展示。這時候證到了這樣的境界,然後還不要忘記自己的大悲的願,還不要忘記他方世界苦難的沉淪的眾生,所以要倒駕慈航;要仰承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以及自己原來所發的願;報身在安樂世界,應化身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娑婆世界有種種的眾生剛強難化,煩惱厚重;你對這樣眾生的教化、救度,施設種種方便,才能夠度化眾生。沒有方便是度不了眾生的,這種方便就是我們的後得智。所以我們對剛入門的,甚至想入門不敢入門的,我們一定要方便。方便什麼?你不能對人家提的要求太高,提的要求太高他就怕了。

原來我碰到些搞企業的,這些老闆;他對佛教也有興趣,也願意接觸,但是他聽說佛教的戒律太多,就不敢進來。你讓我學佛,又讓我不喝酒不吃肉,他一下子就他就怕了,他就不來了。就通過跟他們接觸我才發現,我們一定要方便,對他們先不要提這個要求,「你只要三皈依就很好了,你該喝酒,你喝你的酒;該吃肉也不妨礙」 你得行這樣子說。你先不要講「你喝酒吃肉你就不能學佛呀!你吃了肉念佛是有罪過的。」 好了,他就不進來了。你只要讓他進來再說,進來之後等他慢慢善根發露,他自然自己就不想喝酒了,自己就不想吃肉了,但是你得要給他個過程。現在我發現,有些人對那個還沒有入門的人,一下子條件提的太高。

前不久還有個居士,她很想受菩薩戒,她一直有個障礙,她說「我年紀也不大,如果我受菩薩戒怕我的丈夫生氣,我說那你丈夫生什麼氣呀!她說受菩薩戒可就不能過夫妻生活了」 。我說「你受在家菩薩戒,你只要不邪淫就可以嘛!誰叫你一定要夫妻分床、分房間睡呀!沒有這個事。」 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知道它的善巧方便。但是方便裡面也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最終要讓他開發佛的智慧,讓他了生脫死,讓他知道佛法是我們眾生本具之法,最後解決他的生死事大。所以我們目標確定之後,一定要隨順眾生的心。

觀世音菩薩已經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所以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受大家的推崇、熱愛?就在於滿足眾生的慾望:求男得女、求女得女;求財得財,求官得官;求智慧得智慧,乃至求涅槃得涅槃。你不能說一下人家說,我沒有兒子想求個兒子,你說你怎麼這樣呢?佛教是無相的,你怎麼求這個東西呀!你這個,你跟人家講無相干嘛呀!眾生都是有相的。你先要從有相慢慢到無相,先要滿足他世間的需要、需求;然後讓他有感恩的心,然後再跟他講佛法,這些都是方便。

這些方便就是指向目標,希望一切有情眾生共同往生極樂世界,共同證到無生法忍,你能這樣自利利他,才不辜負你一番發的決烈修持佛法之心,能這樣的做,可就是火中生蓮。我們說蓮華長在水裡面,一個人能發起這樣的修行佛法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那就稀有了;這種稀有就比喻是火裡面長出了蓮華。一個人,一個女人能發起這樣的心,這就等於發了菩提心了;能發菩提心的人就是發成佛心的人,當下這個女人就是丈夫。如果一個不了解佛法,不能發成佛度眾生的心,那一個男子他也是一個女人。所以這就從大的方面來鼓勵徐福賢女士,指出一條方向,下面就是具體怎麼做。

好,請看第二段:【凡修凈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花化生,長生不死。體稟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復觀音勢至,清凈海會,各舒凈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能如是信,可謂真信。】

好,看這一段,這時正宗分第二個層次,別示凈業修持,信門。凈土的修行三資糧就是信、願、行。那麼信、願、行怎麼建立?有什麼樣的認知?印祖就在這裡作了非常精闢的概述。前面指出,一個女人,徐福賢女士給她指條路,一定要修行念佛求生凈土法門,這是總的指條路。那麼這條路該怎麼走呢?具體的談,凡是修念佛法門的一定要以決志求生凈土為根本,發願,一定要注意。為什麼我們說念佛求往生,這是修念佛法門的根本、原則;你不能念佛,去求得開悟;去求得神通;去求得人天福報;去求下一輩子,甚至到陰間多塊元寶;這些都搞錯了。很多人念佛求開悟,他以為很正確,所以一天到晚想著念佛求開悟。或者念佛求功夫成片,念佛求一心不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去年有幾個閉關的比丘尼到我這兒來,她們聽說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於是她們幾個人就,這些比丘尼倒是道心非常堅定,也能吃苦,她們就閉三年關,一定要求功夫成片。大概是幹了一年多,每天煩煩惱惱,妄念不斷,每天在恐懼當中度過。哎呀!你看我怎麼越念,越這麼多的妄念呢,越念越不安呢,功夫成片在哪裡呀,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功夫成片啊?哎呀!整個就不得了。其中有一個比丘尼,由於一心不亂遙遙無期,她都絕望了,就準備摸摸電,自殺。她們有兩個比丘尼到我這裡來,她們說:大安法師,我們聽了你的光碟,我們也覺得你講的很對,你看看你能不能救我們哪!我們現在真的太苦了。真的是,她們祖師的著作沒有看,凈土五經她們沒有深入;隨便聽了句話她們就以為是最高的原則,沒有這個事啊。你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不管有沒有功夫成片,你都能往生啊,散亂心念佛也能往生啊。誰說了要功夫成片啊?所以這些,你說求功夫成片,這個「求」 就搞錯了;以決志求生凈土為根本;是不是有功夫成片你不要去管它,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心插柳柳成蔭嘛」 ,你有「求」 的心你就永遠求不到嘛。這一定要注意呀,這些都是現實修行當中出現的問題。

這個,我第一次講,在新加坡居士林講那個光碟《信願行》的時候,因為我知道很多人要求清凈心、求一心,我是特別點出念佛以求往生為根本,不是求開悟的。當時有很多聽了都很吃驚,實際上這都是祖師說過了的話,這又不是我的創造;我常常說我講的話都是做二道販子而已,述而不作,把佛言祖語表述出來。你求開悟你就搞錯了方向,你求功夫也搞錯了方向。

凈土往生法門,它的宗旨就是信願行,我們一定要在這個信願行三個字上下功夫。那麼先談信,什麼叫信?信的內涵很深廣,在《華嚴經》講那個十信位,那是開根本智的一個條件,以文殊師利菩薩來表十信位,文殊是開根本智的人。信心之藏,無限深廣;信心之藏完全開顯出來也就成佛了。所以這個「信」 是非常難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這個世間最稀缺的資糧。而凈土法門也是非常重視信的,而恰恰凈土法門又是最難信的,所以這裡面就是一個悖論。這個信心的內涵可以從理上講,可以從事相上,可以是從證到法性的層面上講。

信心,別說凡夫沒有辦法完全信,就是等覺菩薩也不能靠自己的智慧完全知道;當他不能完成知道的時候,實際上他還有一絲的懷疑。那個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它裡面都是有都有懷疑的。所以我們平時說:我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決定信心,這些都是可以說,都是你自己寬慰自己;我們的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那個疑,根本煩惱的疑,你怎麼說已經沒有啊?尤其對這個大不可思議的,這樣的從佛的果地上建立的法門,我們怎麼能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呢?很難。我們了解我們常常是信疑參半,或者最多能做到多信少疑,我們就得要進一步的熏習佛言祖語,使我們的信心更增上,是這麼一個關係。

對什麼人要講什麼信的內容,對徐福賢女士,還要從事相上多講信心,還不能道德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這些高妙的東西。首先,事相上信什麼?信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可言;在坐的諸位就生活在我們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末法的時期;大家有不有對這種苦難的感知啊?也許大家這種感同身受:真的覺得這種火宅、牢獄、茅坑的這種苦啊。我們現在講五濁惡世見濁,見解的濁亂,邪知邪見充斥啊,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迴呀,斷滅見;人的一生只有這一生,死了什麼都沒有啊,這個大邪見,多麼可怕!所以就使得大家對一生就非常的執著,這一生一定要追求成功。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不擇一切手段,無法無天。

所以社會治安為什麼這麼糟糕?中國的道德水平為什麼這麼低落呢?目前在報刊雜誌中下在報道的毒奶粉現象,為了牟利,連幼小的生命的安全都可以不在考慮之列;只是冰山一角,只是談到奶粉。還有各種副食品,還有各種潛在的危機。現在我們吃一碗飯,吃這口菜,喝一杯水,真的是飲苦食毒。泛社會不講道德,為什麼他不講道德?因為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來世;我只相信我趕緊賺錢。對地下的礦產肆無忌憚地開採,也不顧人的生命,也不顧後代,存留給後代;很多煤礦一挖,也把他的村莊全部挖的塌陷了;各種水的資源的污染也是駭人聽聞,以至充斥到社會的主流的,都是這些聲色犬馬;精神的,道德的沒有它的位置,你說很苦啊。所以才會感召今年的雪災,春節前後的雪災;四川的地震、冰雹災;甚至夏天都下雪,這些種種自然界的變異的行為;要知道所有的所謂自然災害都是人禍,都是人造成的。

我們要順應自然,要對自然敬畏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呀!我們要回歸到我們東方的文化裡面來,再也不能為了慾望隨意對自然界踐踏呀!為了自己的物質消費,現在各個水源建了種種的電站,攔截了多少大壩;黃河長江各種水道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你這個電站那個水閘一段一段都截斷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為了慾望來圈地,現在在圈水啊!這個苦啊。所以沒有信仰、放縱慾望、不信因果、斷滅見,就是我們苦難的根本源泉。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把人之邦國變成弱肉強食的動物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苦不可言;我們要認識這一點,我們要對這個世間要有清醒的認識。佛菩薩知道我們在這裡苦,他的悲心:他要救度我們出離這個苦海,這個火宅;才有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極樂世界,要讓我們移民;眾生的共業在這裡真的是沒有辦法熄滅。所以極樂世界它的快樂,是用任何語言比喻所不能比喻的,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娑婆世界的苦種類很多,從現象上歸納,佛陀歸納為八種,所謂八苦:第一是【生苦】,我們出生投胎這個過程就苦。我們為什麼會生到這麼一個欲界的這麼一個地球上?是由於我們有一念的貪愛的這樣的神識,然後看到跟自己有緣的父母在交合的時候你就一下子就投過來了。投過來了他首先就有一種淫慾心,他投過來自己不會覺得是小孩和父母的關係。如果對男性的男根感興趣,他就排斥他的母親,自己去扮演一個女性的角色去享受那樣的一個慾望的快樂,這樣他就會變成一個女嬰,女人的身份;如果對女性女根感興趣,他就會貪愛,他就會自然排斥他的父親,以男性自居享受他的快樂,他就變成一個男孩;他是這樣過來的。佛陀在幾千年的典籍當是這樣的描述,而以後上個世紀有個心理學家弗洛依德,他也在用一些他的催眠上的一些深層心理討論,也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就是每個人都有戀母情結或者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有一個古希臘的話說就是「俄狄普斯」 情結。俄狄普斯就是古希臘的一個悲劇人物,是殺父娶母的典型;殺死了他的父親,娶了他的母親為妻;儘管在現象上從世間偷道德上,是個大逆不道的這樣的罪行。弗洛依德他很冷峻的表述,每個人的深層心理當中都有俄狄普斯的這樣的一個情結,都有殺父娶母的這種衝動,來自於最初投生的那一念。

由於這樣他在母體當中懷胎坐胎十個月,胎裡面就像地獄一樣,就叫胎獄。生命從他的第一個七天,受精卵怎麼慢慢變大變大,母親喝碗熱水他就像油鍋一樣的;喝杯冷水就像冰寒地獄一樣;坐下去一壓下去就像高山一樣;然後出生是倒懸,頭朝下倒懸出來的;經過非常狹小的產道那種苦,皮膚那種被風一吹就像刀割一樣。所以為什麼每個小孩一出生他就哭啊!苦啊苦啊苦啊!沒有哪個小孩笑眯眯地出來。但是他就是忘了這個過程,幸好有遺忘機制,要不人都沒有辦法活了,遺忘了,這是生。

到了老了,你看人的一生,你想想:是毫無意義的。幾歲懵懵懂懂什麼都不了解,前三年離不開母親,自己生活不能料理;然後到了青少年,他的慾望就出來了。慾望出來了他要尋找異性,要建立家庭,要事業成功,無非是為他的慾望服務;然後這樣拼搏事業。拼搏事業到了老年了就新陳代謝衰弱了,就要抵抗疾病的困擾了,什麼都不行了,衰老是必然的。然後就有病【病苦】,四大不調:發燒就像火燒地獄、 發冷就像寒冰地獄;有時候真的生起病來了,那種業障現前了真是很苦。但是現在所謂的醫學在掩蓋這些東西,病痛了不行了怎麼辦?給你打鎮定劑:就是打毒素嘛!嗎啡,麻醉你。所以你看為什麼送醫院若干次,插這個管子插那個管子,讓你這個全部麻痹掉。身體上好像沒有什麼痛感,實際上神識完全顛倒了,那對他在輪迴當中,選擇道路那就是太可怕了。

所以為什麼到死亡的時候,我們佛教要講臨終助念,我們不需要那些嗎啡鎮定劑。我們要把生命死亡的過程,病苦的過程讓它坦露出來,不能用所謂的醫學把這些生命的痛苦掩蓋起來。死亡的時候真的是四大分離,他有貪生怕死的本能,他不想離開這個世間;如果他有點財產,妻兒子女比較孝順,你看他的死就更痛苦了,臨終的時候有時就說:「我不想死啊,我爬都要爬回來啊。」 然而所謂的子女的孝,好像哪怕花幾千幾萬幾十萬,也是要保持他哪怕一分鐘的生命。這個死,死的多麼無奈啊!也非常痛苦啊!叫生龜脫殼的比喻:一個烏龜生生的把它的厚厚的殼拔下來,痛苦,這是真的。

【愛別離苦】,我們人都有感情,有感情就會有愛情,這個愛有父母和子女的愛、有夫妻的愛、有朋友的愛、種種的愛;但是常常會有別離的:打仗、戰爭的別離,天災人禍的別離。這次四川地震,有很多房屋一下子塌陷下來,都是鋼筋水泥板塊。那個父母看到子女壓在下面,他都看著救也救不了動不了,所以就活活地看著他的子女被壓死。愛別離啊!我們的慈善護生會,也是第一時間到了汶川,我們志願者回來就說,他就看到一個小女孩小學生,被壓在那個大的鋼筋板塊下。那個小孩還沒有斷氣,一看到他就說:「叔叔救我啊,救我啊。」 但是我們這個志願者就沒有辦法,救不了啊!它不是磚塊搬也沒有辦法搬;非要起重機是弄不了的。我們的志願者也沒有辦法,只能給她幾塊巧克力,教她你就念阿彌陀佛吧!幫她念幾句阿彌陀佛,他也只能走,救不了,【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我們每個人都有冤家對頭,但碰到冤家對頭我們千萬不要生氣啊!為什麼?我們想想今生以來,曾經講過多少人的壞話,曾經得罪過多少人,我們已經造了這個因,今生已經造了這麼多惡因,宿世造的更多惡因。這些冤家對頭見面的時候,你可不要埋怨人家了,冤家碰面一定相互爭的,最不想看到的人就天天要見面。那你欠了人家錢,原來誹謗過人家,甚至欠了人家的命,甚至感情上欠上感情債,這些東西他肯定要來討還。那要討還怎麼辦呢?一定要跟你有一個親密的關係,或者是做你的父母、子女、夫妻、上級關係、鄰居關係,他一定跟你碰到一起才能討還這個債務的;不可能說你在中國他生到非洲去了,那碰不到一起就討不了這個債務,所以冤家對頭碰面做還債想。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苦的,無緣無故被人家罵、無緣無故被人家打、無緣無故被人家搶、無緣無故被人家栽贓,這些事情碰到怎麼辦?這都是怨憎會。甚至冤家對頭作為夫妻,那就是家庭戰爭持續一輩子了。有個人說他那個妻子常常打他往死里打,所以他跟妻子睡在一起,都要準備好一根棍子隨時保護自己,天天晚上都這樣過,這都是【怨憎會苦】。你說離婚還離不了,隨時在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來過所謂的家庭生活,眾生的業力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說你都怕這個你的妻子把你都往死里打怎麼不離婚呢?一談到離婚又很難離,就這麼痛苦,就這麼仍然不離。

【求不得苦,】每個人都有慾望,他總有求不到的那個臨界點,求不到他就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五蘊,蘊就是覆蓋的意思,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就被這個色受想行識身心的虛幻的境界,給它覆蓋住了。這個五蘊它就煩惱,以至煩惱就衝動,他的行為就造業;就像火在內心燃燒,沒有一刻的停止。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浮躁的時候,這種五蘊之苦就越來越厲害:大家慾望都很大、大家都有攀比之心、大家都要追求成功、他就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平淡一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報,他不考慮這個。別人買賓士車為什麼我不能買?別人弄了個別墅我也得有,他要得到這個慾望,但是又沒有這個福報,所以一天到晚處心積慮要想這些,到了晚上就睡不著了,就失眠了。失眠也是很痛苦的,一把一把的吃藥,就形成藥物依賴。

現在中國人的失眠率已經佔到三分之一了,為什麼這麼失眠?【五蘊熾盛苦】來得太厲害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追求成功,沒有幾個人安於平淡的。那麼熾盛到極點他就容易自殺,容易得種種精神上的疾病、憂鬱症;所以現在這是中國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五蘊熾盛是八苦當中的因,前面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他所遭的果報.。所以娑婆世界的苦,苦海無邊;如果要算起來那比恆河沙還多,只是概略的用這八種來概述、來含攝。這八苦是生命與生俱來本體上的苦:不是說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不是的,是普遍的。當我們在這個八苦煎熬當中,我們能夠意識到,才說明我們心智還沒有麻木到極點,還有點智慧。在這個八苦渾然不覺,還活得很滋潤、還覺得很幸福,那就說明太麻木了。

宗教的一個基礎就是要對苦難的認識,然後從生命當中發起一個超越苦難的這種勇毅精神。沒有對苦難的認知,他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他就發起不了修道的心。不是說我由於物質生活貧困,我下崗了才感到苦,不是這樣的;就是成功人士,你也會離不開這八苦。釋迦牟尼佛當年做太子的時候,那是能夠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的身份,世界上什麼榮華富貴沒有啊!那為什麼他要出家,他要修道?就是他善根深厚,就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八苦,要超越它。所以他的父親凈飯王總是不讓他出家的時候,他就講「如果能解決這八苦我可以不出家」 ,如果這八苦解決不了我一定要出家;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佛教的理念來認知我們生存的境況,這就叫【苦諦】。

由這個對苦難的認知,我們就有一顆出離之心,厭離娑婆。然後厭離娑婆到哪去?指出個方向——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快樂那也是無量無邊:從我們正報的身心來看,就不是生苦的胎獄了,它是蓮華化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拿著蓮台來接引我們,我們的神識就到了這個蓮台里;蓮台閉合,彈指間、一念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邊,誕生出我們的法身慧命。那種生命一誕生出來它就自然長大,它不是說經過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的一個生長過程;他從蓮華一出來就是高大成形的,沒有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壽命無量,長生不死。所以蓮華化生就超越了生苦,長生不死不老就超越了老苦;那麼他身體的體質就是金剛那羅延身,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是我們四大的肌肉、血肉構成的身體;所以他永遠不生病。

從蓮華出來之後,作為女人念佛往生的,就再也沒有女人的相狀了;他都是大丈夫身,都是像佛的那種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不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三惡道充滿,不僅沒有三惡道的事實,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大願,真的是考慮的太細微了;他的發願裡面不僅沒有這個三惡道事實,這個不善之名在極樂世界都聽不到。我們可能會想:怎麼會和有沒有三惡道名稱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是很有關係的: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的,我們的阿賴耶識的無量的業力種子裡面有很多是跟三惡道相應的種子。

那麼一個名詞、一種聲音它作為一個緣會引發我們的種子,所以善的名稱引發善的種子,惡的名稱引發惡的種子。為了使我們惡的種子永遠的枯萎、不起現行,所以把這個緣截斷;截斷了這個緣,我們的惡業種子永遠不會出來;所以沒有三惡道的名稱,也沒有女人的名稱。如果天天講女人的名字,那麼我們還有淫慾心、還有淫慾的種子;你老講女人,老講女人,這個習氣也會起現行。女人的名字沒有、四肢殘缺的名字沒有、甚至聲聞緣覺的二乘的名字沒有,名稱上非常清凈,都是大乘的一真法界的狀況,給我們提供出來,這是從正報上來看。

從極樂世界的依報來看,依報就是器界,就是所依存的環境來看非常的美好的。我們這個世間地面都是土石、沙礫;最多好一點的水泥、柏油啊!但西方極樂世界地面都是黃金為地;實際是七寶為地乃至無量的珍寶。但是這個極樂世界的黃金,還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這個世間的黃金;世間黃金拿在手上還比較硬、還很涼,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它是非常柔軟的我:柔軟到什麼程度了,它可以做衣服穿。我們看到金屬珍寶是固態的,實際上黃金七寶還可以作為液態的:就是極樂世界的水都是黃金七寶的水,這就不可思議了。極樂世界的黃金七寶,是十方世界所有珍寶當中最精華的聚合,才形成極樂世界的這樣的一個七寶環境。所以黃金為地,踩在上邊它不是冰涼的而是帶有溫暖的;而且黃金為地面,還有很多的花:樹上的花、天人散的花就像很柔軟的地毯又鋪在七寶上。地毯柔軟到什麼程度:你只要腳踏上去就能夠陷下去四寸,能陷下去四寸你說是不是很柔軟?等你一起來那個四寸又自然平復如初。地面上的花不是雜亂無章的,不像秋天的樹葉一吹下來,給我們一種很蕭條、很凄涼的感覺;那地面就是天然的繪畫,非常美好;黃金為地。七寶為池,它的這個水池的材質都是七寶構成的:金、銀、琉璃、瑪瑙、硨磲構成的;那麼它池子裡面的底沙也是七寶為沙。

極樂世界生態環境非常好,到處都是樹;這個樹不是我們的木頭的樹,它是七寶為樹:或者一寶構成、二寶構成、乃至七寶輾轉合成的、樹是非常高大的:阿彌陀佛的菩提樹都有四百萬里的高度。而且樹是七重行樹,七是代表一種七覺分,一種圓滿的出世間所能顯現的境界;它的樹一行一行排列得非常整齊,縱、橫看都是直的;然後它的根、它的樹桿、它的樹葉、它的樹枝、它的樹果、每棵樹,每棵樹都是相互非常對稱的;所以整個生態環境都是用寶樹來遍滿。每棵寶樹又有欄楯,寶樹上又有寶網,寶網上又有宮殿。極樂世界的地面有無量無邊的樓閣,這些樓閣都是往生者所居住的地方,或者說做法事的講堂,種種寶,這些樓閣也是七寶合成的,有的在地面、有的在虛空。

極樂世界的生存、資生用具非常自在,一切由心迴轉,你念頭一動:想要衣服,自然衣服就披在身上;不需要我們去種棉花、來紡織、來染布、要裁剪、這都不需要;而且你想要什麼款式,就有什麼款式;想要什麼顏色,流行色,就有什麼流行色;想要什麼材質,就有什麼材質。這都是,我們有時候看好像都是在講神話,但這些確實它是真實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念頭一動,想要飲食,這個飲食,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這個飲食就在前面。飲食在前面,它有一個放飲食的幾,還有你的座具,這些座具也都是七寶;等你念頭一想,不要,它自然就沒有;所以一切資生受用都是隨心所欲,都能夠如往生者的意。一切用度都是自然而然變化而顯現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是由我們人要工作、要耕種來造作出來的,這一點是善和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

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惡多善少?就在於我們這個世間一切資生用具,一定要辛勤勞作才能得到。既然辛勤勞作得到,說明它的匱乏;匱乏就會有戰爭、競爭、爭奪這種資源;在爭奪這種資源當中,就會用盡心機,就會不擇手段,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而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好的國度,它都不需要自己人工去做,他念頭一動自然有;就不需要去進行生存資源的競爭和掠奪,他自然就不會造很多的惡業。實際上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應念而至」這樣的一個功能,只是我們由於煩惱太重,這個功能在我們身上體現不出來。所謂「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是決定的,但是我們的煩惱的心,實際顯現不出來。你很想吃這個蘋果,你想著蘋果,蘋果來不了;但你到極樂世界去,你動了念了想吃蘋果,蘋果就能現前。為什麼?它是符合一種科學的原理的,質量和能量的轉化;質量就是一種現象性的東西,它能夠轉化為巨大的能量;這就愛因斯坦的質能互變公式E=mc2 就談這個問題。

比如一個很小的原子,經過裂變,能夠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就是造原子彈,中子彈的一個原理。這個質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能轉化為質量;能量是什麼?我們一個念頭就是能量,這個能量是可以轉化為質量,一個東西的;但是我們現在的能量太散了,所謂散亂的心,它不能凝聚在一個臨界點上產生這個東西;但從原理上是可以顯現這個東西的,但我們顯現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心理的能量很集中,你只要念頭能量一上來,馬上質量就現前,它也符合愛因斯坦質能互變公式的理論,這不是神話。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導師,我們要依他老人家來修學佛法。阿彌陀佛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令我們成就佛法,他以無量的相好、無量的光明,來攝受往生者;往生者只要一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慈悲的容顏,就能夠當下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常常念【華開見佛悟無生】,就是談這樁事情。這時候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到的阿彌陀佛,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自性天真佛,就是我們的自性佛。所以這種佛是代表著佛的法身、報身的,所以一見到阿彌陀佛這樣的光明、這樣相好,就能證入無生法忍——不生不滅的自性。還有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清凈海會這些一生補處菩薩也都放出清凈的光明,共同宣演大乘的妙法,來加持往生者。所以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雖然具足煩惱的系縛,通身都是業力,但是如果能夠深信、切願,就能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帶業往生;一得往生,那麼我們今生乃至無量劫以來的煩惱就徹底消滅了。

這裡用「徹底消滅」 四個字,不是慢慢消。為什麼能徹底消滅?我們說懺悔業障有幾種懺法:作相懺、作法懺、最殊勝的是什麼?是實相懺。實相的懺法它就是非常圓頓之機,比喻成千年暗室,一燈照亮——幾千年的黑暗的房間裡面,一根蠟燭進去全都亮了;因為我們所造的煩惱惡業它是虛妄的,比喻成這個暗室,千年暗室,那麼實相的一種光明就像這盞燈;所以,這個燈、光明,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實相現前就不會有惡業。那麼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以及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乃至西方極樂世界無邊的依報莊嚴,都是實相的展示。這時候你見到了、目睹了實相的時候,你的煩惱惡業就沒有了,就全部懺除了。所以從這裡也能夠體會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門?首先是消除業障的這種快速。那麼這個業障一消除,我們本有的功德智慧就究竟圓滿現前。

功德智慧,前面講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但現在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到受用?這個「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包括種種神通、種種妙用也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為什麼我們一點消息都沒有?就在於煩惱惡業的遮蓋,現在煩惱惡業一旦被阿彌陀佛的光明,凈土的依正莊嚴消除之後,那麼它就現前了嘛!究竟圓滿的現前就是成佛嘛。所以為什麼一提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啊!都能夠圓證不退啊!都能夠是等覺菩薩啊!就是這樣的快速,如果能這樣地相信就叫真信。

好,請看下面:【欲祥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凈土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凈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末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好,請看這個,這是第三個層次,開示建立信門的應該讀的經典。信心怎麼建立?還是要從聖言量那邊來建立。我們絕對不能自己去思維,我們的知見都是顛倒的;即便自己修點戒定慧,有點智慧;這個智慧裡面都夾雜著染濁在裡面,都是不可信的。所以我們的信心,正確信心,要建立在對凈土經典的了解上。所以我們聽一個法師,一個善知識講什麼對不對,你不要自己感覺,跟著感覺走是不行的;覺得他講得很對,我們眾生的感覺都是不可靠的。他對不對一定要用聖言量來印證,跟聖言量相應的是對的;跟聖言量不相符的就是錯的;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我們學凈土法門要想詳細了知這個信門的道理,就應當熟讀《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凈土三經,也就是凈土宗所依的根本經典;後來又加上《普賢行願品》,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形成凈土五經的格局。但這個專談凈土的三經,是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如何緣起的,這個緣起就是阿彌陀佛建立大願的過程,以及大願圓滿之後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相上的展開,以及這個事相展開,它依據什麼樣的理論、理體來形成的,所謂真空妙有的這樣的道理;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的這個理也都作了陳述。這三部經我們一定要熟讀,熟到什麼程度呢?能夠淪肌浹髓,深入到我們的骨髓裡面去,還有其餘的很多的大乘經典,也都兼帶宣說凈土法門。

在這兼帶說凈土法門當中選出《華嚴經》 ,《華嚴經》號稱是眾經之王,展示佛陀一帶經教無量玄妙之義海,是釋迦牟尼初成無上正覺,為界外的法身大士:就是三界外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菩薩的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這叫四十一位,證到了法身的菩薩大士;稱性,就是稱合法性,實相之性,來直談;不是委曲地要談權教,直談;就是這些菩薩的根機可以直接宣說佛所親證現量的境界,叫直談。那麼對於其他根機鈍的人,直談,他相信不了,那就由實開權,說志聞法、說緣覺法、說權教菩薩法,然後再導歸到一乘的實法,還有個過程,說其他的,都不是這樣的。在華嚴一會上是直談,一乘,一乘就是成佛的微妙之法。

《華嚴經》在《入法界品》裡面就展示大乘佛法一生成佛的這樣的妙法,以善財童子作為當機。善財童子是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文殊師利菩薩在這一會到福城東娑羅林,在那裡演說佛法,善財童子就去隨喜、讚歎、請教、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了根本智。開根本智之後,文殊菩薩又讓他要參訪善知識,開後得智。首先所指的第一位善知識,就到勝樂國妙峰山去參德雲比丘;善財童子到了妙峰山,七天見不到德雲比丘,結果還是在別峰見到了;見到德雲比丘正在經行念佛。所以善財童子就向他頂禮,善知識!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如何修菩薩行,滿菩薩行,這樣的一個請教。德雲比丘就謙虛地說,佛法大海無邊,我只知其中一個法門,一種三昧,就是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種表現了,就是憶念一切諸佛的功德,心裡想見哪尊佛,哪尊佛就能現前;普見法門,善財童子聽到這個,他就一下子就證到了初住的水平了。

那麼德雲比丘又介紹第二個善知識,讓他去參訪海門比丘了,這樣次第地參訪;到了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參到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這時候他善財童子所證的位置已經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了,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置。就在等覺菩薩的位置上,普賢菩薩還為善財童子宣說十大願王;要善財童子以及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修習普賢十大願王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個《普賢行願品》號稱是八十一卷華嚴,《華嚴經》的歸宗結頂的地方,就是歸宿處;這樣的,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最後成佛到哪裡成佛?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所以華嚴的一生成佛的法門,最終導歸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些等覺菩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於到極樂世界能夠快速地圓滿佛果,是表達這個意思。這個意思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是說明大乘佛法的頂點,至極的境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傳達這個信息。

這裡再談到《觀經》,一個是極高的水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個極低的水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下品下生,這此人是造作五逆十惡;那是在生命當中他是造惡最重的: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樣的殺聖人的人,要下阿鼻地獄的人;這時候地獄相現前,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由修凈土法門的善知識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時候就很緊急地告訴他,地獄相現前了,地獄火來了,油鍋就在你面前了,你這時候只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了,就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開示阿彌陀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即將下地獄的惡人,還接受了這樣的教誨,就非常懇切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十聲,乃至沒有念滿十聲,他就見到蓮華上的化佛來授手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段經文大家一定要好好看,這個觀經的下輩三品,實際止涵蓋著我們現在的眾生,我們都屬於造惡的眾生。常常我們還沒有自知之明,總是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善人:我還不錯啊!他還不知道善到,你能善到什麼時候、地方?你只要看看你每天打的念頭,你就不敢說這句話了。我們每天可不是貪瞋痴慢疑充滿,人我是非充滿嗎?我們有什麼清凈心、慈悲心、都沒有哇!我們完全就是個惡人。惡人,要下三惡道的人,要下地獄的人,那我們看看下輩三品,阿彌陀佛如何慈悲救度?

那麼在這個時代,指我們末法的時代,哪怕很多人修行,這是《大集經》裡面佛說的;末法的時期億億人修行,沒有一個能得道的。得道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得道你一定要破見思惑,現在誰能夠破見思惑呀?了脫分段生死,都沒有辦法;所以這個時代唯有靠阿彌陀佛慈悲願力,靠念彌陀名號來渡過生死苦海了,佛說太清楚了,我們可不要執迷不悟了。現在很多人沒有自知之明,他覺得他一修行就目空四海,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修行怎麼怎麼樣,我馬上就能開悟,我馬上能證到三果,怎麼怎麼回事,這些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所以這樣,我們才知道念佛一法,乃至上聖下凡共修之道;上聖,就是講以善財童子,以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代表,這叫上聖。下凡,就是造作五逆十惡的這些眾生,他們都能夠平等地修行這個凈土法門。無論是愚痴還是有點智慧的共同修行之法,它下手容易,成就的果位非常高,用的力量少,得到的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效果快;就在於它專門仰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它所得到的利益極為殊勝,是一切通途教法所不能達到的。

所以古德曾經比喻:其它的法門,叫余門;來修道就好像螞蟻要上高山一樣的艱難。余門相比較正門而言,念佛法門就是正門;念佛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就叫余門,這個概念是從善導大師那裡開始提出來的。念佛往生就好像風帆揚地順水,風帆揚於順水,拉起帆、又順風、又是順水、他就很快到達彼岸;這代表我們自性的佛性之力,阿彌陀名號的功德之力, 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力,三力的這樣的一個合力,就能夠風帆揚於順水。那麼這樣的一個比喻,是善地形容凈土特別法門與通途的這樣的自力法門的差異性。好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印祖文鈔--與徐福賢女士書》

時間:2008年9月

地點:吉林萬德禪寺

主講:大安法師

第2集

諸位大德比丘!大德尼師!諸位居士同修!請翻開經本,請看鈔文:【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凈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凈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好,請看這一段,這還是第三個層次的這樣的一個建立信門應讀的經典。自古以來對經典的註疏也是汗牛充棟,在諸多的經論裡面,讀些什麼樣的書,這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我們最先接觸一本書,它的知見首先是接受;如果碰到是好的那就恭喜了;如果正好碰到是講相似法的,邪知邪見的,一旦先進去了之後再要拔出來,就太難太難了。所以我們作為學佛的人,修凈業的人,讀什麼書,這也要明眼人給我們推薦哪!不能自己想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那麼在這裡印祖是這樣的慈悲,進一步對徐福賢女士指出應該看的書,能夠建立真正信心的書。那麼,前面談到凈土三經,以及帶說凈土三經典的幾部重要的經;除了《華嚴經》還有《法華經》,還有《楞嚴經》這些。

如果還想進一步深入研究,那對《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雖然字數少,叢林里每天都讀誦,學佛的人大概都能背下來。但是這部經到底在講什麼?是什麼樣的微言大義?這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一般人認為《阿彌陀經》很簡單,實際上《阿彌陀經》很深邃、很難懂。佛講經有的是深法作淺法講,有的是廣法作略法講;那麼這部經典確實它是深法,非常深的一個圓鈍妙法,卻以淺顯的這樣的形態表現出來;它所展示的是非常無量無邊的境界,卻以簡略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它很難懂,全體都是佛的境界。所以就需要祖師大德給我們把《阿彌陀經》的正確的意思:以疏、鈔的形式,論的形式,進一步闡發出來。

《阿彌陀經》自翻譯以來,翻譯從鳩摩羅什在公元402年翻譯以來,也有諸多的註解。那麼印祖從中挑選出三部:一個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 、一個是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一個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 ;那麼這裡就重點介紹澫益大師的《要解》。那麼是誰作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澫益大師是凈土宗第九代祖師,他是首先在宗門下開悟的;然後在教下非常通達,最後把宗門教下全都歸攝到一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大經王裡面,這個真的做到了通宗通教一心導歸。這個澫益大師的疏,疏註解這個《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推崇極致。

那麼這部要解在《凈土十要》的第一篇,也是應一位居士,去病居士的請求來撰寫的,澫益大師是用九天的時間寫完了這個要解,在49歲那一年。他也不斷地講這個要解,在臨往生的時候還對弟子口述了幾個修改的地方,以後就成為定本留下。澫益大師一生他是臨命終時也說自己的所證的位次:「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 。就是他在天台六即佛當中,只是證到了名字位,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見思惑還沒有斷,不僅沒有斷,伏都沒有伏住;但是他開悟了,見解與佛同齊;他的知見等同佛眼所見。所以我們了解到澫益大師的名字位中真佛眼,我們就有一個放心;放心什麼呢?他所寫的東西是正知正見,不是一般的人從心意識裡面想出來的、推敲出來的、琢磨出來的。

所以也唯有祖師才能了解祖師,所以印光大師就直接推薦這個《彌陀要解》。說這個《要解》無論在理上的闡釋,還是在事相上的闡釋,都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是釋迦牟尼佛宣說這部經典以來第一註解,真的是微妙到了極點,正確到了極點;縱令是古佛再來到這個世間重新來註解這部《阿彌陀經》,也不能高出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之上。大家聽聽這種讚歎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推崇備至了;也就是說,十方諸佛對一些真理的看法,叫作同一鼻孔出氣呀!澫益大師的見解與佛等同,所以跟十方三世諸佛所見相同,平等平等。所以我們對《要解》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文字也都要看成等同佛說,不可忽略這個《要解》 ,應該認真地真誠地相信、奉行,那麼這是《要解》。

《無量壽經》註疏的不是太多,在魏晉六朝時期,就已經有十一種的《無量壽經》的譯本問世。從我們中國的佛教史上,從漢代晉代,有西晉有東晉,就宋齊梁陳五代以來,這是中國佛教非常鼎盛的一個時期;也是我們這個民族這種超越性的文化發展得非常好的時期。那個時代為凈宗的紮根和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土壤。所以當時東晉的慧遠大師,為什麼在廬山東林寺能夠結白蓮社,能夠建立凈土宗的一面旗幟,也都出現在六朝時期。那麼六朝遺風到了隋唐,也是有它強盛發展的這樣的勢頭。《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到現在有五本原譯本,五種原譯本大家比較推崇康僧鎧的本子;隋朝的慧遠法師對《無量壽經》的註疏,也是選擇了康佃鎧的本子。作為古來的注經家對這部註解,他在訓解這樣的文句,解釋義理方面是非常明晰的;尤其對四十八願的三種類別的判分,現在我們還是在承襲這樣的一個說法,這推薦《無量壽經》註解。

《觀無量壽經》的註疏也有很多,這裡就推薦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有玄義分、有序分義、有正宗分、有流通分、這四個方面。善導大師作為凈土宗的第二代祖師,他在建立凈土的根本理念方面,在這部《四帖疏》裡面有詳細而深入的展開。他老人家也就是要把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這樣的精神理念展示出來,尤其對名號的功德,以彌陀的這種大願作為增上緣普度五乘行人的這樣的觀點,把它顯彰出來。所以上中下三根都得到了生脫死的利益。善導大師就在事相上發揮這樣的彌陀大願力的救度,這樣的一個真相。

那麼,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寫得比較精彩的部分,第一是在玄義分;第二是在註解上品上生章;尤其對圓發三心,欲生彼國者應發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他在註解三心之後,特別提出專修和雜修的利弊優劣得失的關係;提出要專修,專修有五種正行:你要讀誦就讀誦凈土三經、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要讚歎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要觀想就觀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這就是叫專修。

那麼專修裡面又特別提出正行,就是稱念佛名;其他四種都叫助行;這叫正行助行。那麼正助兩行之外,其他的修行都叫雜修。雜修就是疏雜之行哪!往生就不是很有把握了,所以強調專修。一百個人專修一百個人往生,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往生;如果是雜修,比例就少得太多,雜是這個意思;其目的是讓我們生起堅固的真信。

一般人對這個難信之法即便他聽聞了,有一定的信心,但他容易動搖。如果碰到一個通宗通教的大法師大善知識,跟他講,你這個念念佛就能往生了,那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哪!你不修禪定不開智慧,不修福德哪能往生哪?他一聽,聽過去很有道理呀!你去的可是實報莊嚴土了,叫報土了。那個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這個業障深重一點功夫都沒有,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哪能往生哪?我還是教給你一個其它的方法吧!往往人聽了就會動搖。哎呀!大概是沒有那麼樣的事。這幾年我們也常常聽到,有的人就說:你得要消業障,你業障不消哪能往生啊?他覺得有道理要消業障。那怎麼消業障啊?這樣吧!我給你一個什麼咒,念幾百萬,等你消完了業障,再來念佛。於是咣當咣當他就持咒去了,他就動搖了;他不知道這句佛號就是消業障的最好的方法呀!誰教你等你消了業障再來念阿彌陀佛啊!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一輩子也沒有辦法念這句阿彌陀佛。雖然說你念了一輩子咒你所有的業障就消掉了的嗎?沒有這個事啊!

這個念佛法門不在乎你有沒有業障,因為他能帶業往生的,五逆十惡的都能帶,你怕什麼呢?怕的就是你沒有信心嘛,怕的就是你有懷疑嘛,修凈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那麼這是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識。如果碰到法身大士,乃至於初地、二地、十地、等覺菩薩在你面前說:「哎呀!你修這個法門念念佛就能往生沒有這個事呀!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啊!」 那你聽了怎麼辦?你就想人家都是菩薩講這話,大概是沒有這麼便宜的事。乃至於釋迦牟尼佛親自現身說:「哎呀!我原來說的凈土往生一法是我的權巧方便之說,我現在有更殊勝的法門傳給你。」 這時怎麼辦?真正有信心建立志向,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出這樣的話,都要向佛頂禮說:「釋迦牟尼佛啊!您老人家原先教了我這個法門,我已經發願終身不改了;雖然有更好的法門,我也不敢改原來的志向。」 你能夠說出這樣的語言,說明你有真信。這就從你的心地當中真正紮下了一個很深的根哪!是確然不可動搖的,連佛祖現前都不能動搖,更何況一般的人。

善導大師就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眾生有懷疑,當然釋迦牟尼佛不可能說這個話了,是善導大師把這個推到極點,來假設這種情況;就這種情況存在你都不會轉移你的志向,就是截斷我們未來眾生這山望那山高的偷心哪!截斷了;這就是凈業行人的指南針哪。如果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人家這個宗門教下,乃至於一般的氣功說一說,就跟著人家跑的話,那真是嗚呼哀哉!你一點信根都沒有啊,太浮淺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對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這個《觀經四帖疏》也是善導大師夢中得到梵僧指授寫出來的,也要把它看成等同佛說。這些都是我們凈土典籍當中的珍寶,不要隨便亂看其他的東西,要看真實有價值的書籍。佛法關鍵處無多子,你把這些要解呀、四帖疏呀、彌陀要疏鈔、這幾本書能夠看得很爛熟,就足夠了。

那麼,註解《觀經》的還有《妙宗鈔》 ,《妙宗鈔》首先是智者大師對《觀經》有個疏。那麼到了宋代的四明尊者,對這個疏又有一鈔;他是以天台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這樣的理念來註解的。從他的理論、觀法都很精妙都很圓融;但是對於中下根的人,很難契入。所以就不如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能夠三根普被,能夠利根鈍根都能得到利益;所以在這裡印祖也非常委婉地技巧地告訴我們,我們只看善導大師《四帖疏》就好了。那麼既然知道以上所說的就是這些《要解》 、《四帖疏》所說的義理,還必須要依這個產生真實的信心。那麼這些事理境界:事理、因果、性相、境界,自己能夠用智慧見得到;就是你能夠信、你能夠理解、當然很好,理解基礎上的信心更牢靠一點。但是你絕對不能說,這很多事情一定要等我理解了之後,才能相信;也不能這樣。為什麼?我們人生短暫,我們智慧有限;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知見來尋求凈土無限的智慧、境界是很難的。所以信心更多的是自己在現有的智慧還達不到,還不理解的情況下,也必須要這樣相信。為什麼要這樣相信哪?是由於佛不會騙我們;是由於佛有大慈悲心;是由於佛的智慧他是一切種智者;他以悲心談出這個法界的最高的法門、最高的真理,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卻是拯救我們凡夫最好的方法。我先仰信,對佛的這個佛格的相信,就變成對佛說的語言的相信、法門的相信,這叫仰信佛言。千萬不要以自己凡夫的情執我還不理解,甚至超出我想像的範圍,來生起懷疑的念頭。

那這種開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聽到有些人,尤其是自認為自己有文化知識的人。他常常說,凈土法門這麼簡單,我一定要等我把大藏經讀完了之後,我才看看這個法門到底怎麼樣?要比較比較一下。這些呀!他都是自視其高。你就是讀完了大藏經,你也辦法去理解,你更不可能去相信。要想到自己就是一個病人,即將是要生命垂危的時候,這時候有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給我們一個現成的中成藥,現成的葯啊!你趕快吃下去就會起生回生,你能這樣做馬上你就是有智慧了。如果人家拿了一個能救你命的活命神丹,你還說:等一等、等一等,我要看你是什麼藥方啊!裡面是什麼樣的中草藥啊!中草藥,每個中草藥是在哪裡生長的,是什麼劑量啊,怎麼一個泡製過程啊,它這個葯氣走什麼經哪,經脈呀,什麼血氣呀?等我搞清楚了我再來吃你的葯。還沒有等他搞清楚就一命嗚呼了,知道吧!所以這就是你斷斷不可以自己凡夫的智慧,不能理解的時候你就生起懷疑。很多人一聽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就哈哈大笑,「你看看這個還遍地都是黃金、,還這麼有貪心哪」 !他說這個還是執相,執著相,還有貪心,還這樣那樣,他作這種理解;這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能仰信,並且把仰信落實在自己的行為當中,這才叫真正的信心。

上午談到信心,真的是稀缺資源。我們現在眾生煩惱厚重,其中就有一個懷疑的煩惱非常重。這種根本煩惱之一,這個「疑」 呀,也已經受到了社會上的這種不良風尚的推波助瀾。你看我們現在社會上假冒偽劣這麼多,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起碼的信任關係,所以這樣我們就跟人打交道聽人家的話什麼,都有很重的疑心。再加上所謂的科學研究,他也要從懷疑一切開始,懷疑一切、挑戰一切,所以這樣的一個氛圍,也就會強化我們這個疑的煩惱。當這個世間法有這種疑的一種強化的話,所以他就會遷移到我們對佛法的認知上。佛法認知上,現在很多佛學所謂的學者們,他們就從懷疑開始;懷疑這部經是不是假的,那部經是不是假的,甚至大乘佛法都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 ,他有種種的懷疑。那對凈土法門的懷疑那就更重了,這些沒有信佛的人一聽凈土法門,還都是嘲笑的;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他幻想出來的,是對痛苦心靈的麻醉,是它沒有生命力的時候給廣大的苦難的老百姓兜售的廉價的進入天國的門票,他這種懷疑遍地都能看到。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你就會看到懷疑的人多,真正真信的很少;那麼懷疑就像一個污染的東西,不僅污染自己,它也污染一切。

我們看一頭豬,當它在爛泥坑裡打了滾之後,它再搖搖擺擺出來,大家就很害怕。它碰到牆上,牆上被污染了;碰到凳子,凳子被污染了;碰到你潔白的床單,你潔白的床單也污染了;走到哪兒污染到哪兒。所以我們天天接觸這些有懷疑的人,我們心也不斷地被他污染被他污染;開始還有點信心,聽到這個也表示懷疑,那個也表示懷疑;自己也覺得人家是對呀!大家一般都有從眾心理嘛!大部分人都不相信,那也覺得人家是有道理,就很難。所以《印祖文鈔》你看有時候勸那些有懷疑的人一定到了什麼程度,由於我們對佛的相信、對我們自性的相信、對阿彌陀佛相信、哪怕全世界所有人都不相信、就你一個人也應該相信,特立獨行哪。你不要老是看別人相信不相信,來取決我能不能相信;所以我們一定要突破懷疑的重重的障礙,建立這一念真正的像金剛般的信心。金剛常常是比喻為般若,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金屬,能斷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斷。我們這個信心就是般若智慧的一種結晶,就是金剛,能斷一切,摧毀一切懷疑,摧毀一切煩惱,而不被懷疑的煩惱把我們壓倒,建立這樣的真信。

好,請看下面鈔文:【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凈土之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凈土,修余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是故修凈業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醒醐之中,便能殺人。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凈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好,請看這一段,這是第四個層次闡釋願門,發願迴向的大願,這也是三資糧重要的一個中間環節。前面闡釋信門,由於我們對人生苦難的認知,有出離之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境界的聽聞,有欣慕之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聖言量,祖師大德的詮釋,尤其是仰信佛格佛語產生信心之後,那就下一步就是必須發願了;這叫由信啟願,由這信發起這個願。這個願的本質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厭離娑婆?這裡有幾個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就用一種非常有表現性的文句來說:厭離娑婆,就好像一個監獄裡面的囚犯希望趕緊出離牢獄一樣,這個比喻。我們就是這個囚徒,大一點說,這個三界就是牢獄;我們在三界裡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縮小到我們這個地球出不去,萬有引力;縮小在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身體也像一個牢獄,我們的心性透不出來,這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種種苦難的煎熬、種種苦難的系縛、無常的逼迫。但是有一個自由的自在的天地呀!那本來是我們正常的生命狀態,現在由於我們一念無明,自己到了牢獄裡面來了。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從牢獄裡面出來,我們要趕緊出來呀!但問題是我們迷惑顛倒啊!在牢獄裡面呆久了,他認知不了自己的是一個囚犯的角色,甚至他把他的牢獄認為這是我正常的情況,還不想出來。不想出來,這就是可憐憫者啊!

《法華經》裡面的這種火宅喻,實際上是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真實的現象是三界如火宅,這個房子已經即將要倒塌,然而我們這些人,就是這個火宅裡面還在那裡玩耍,還在那裡享福,還在那裡做各種各樣的事業。那在外面的這個父親急壞了,就呼喚自己的子女出來;但這個子女還不聽話,他覺得我呆在這裡面還很好,很快樂;搞得這個父親也只有巧設方便,知道他原來有愛好,就告訴他「你出 來吧!我這裡有很好玩的玩具,有鹿車、有牛車。」 這些人想到,這些兒子們聽說外面有好玩的東西,才爭先恐後出去;是這樣離開三界牢獄的。所以說明我們沒有一念的厭離心是什麼?是認知不到我們這樣苦難的牢獄,沒有智慧呀!所以這一個概念過來,我們能不能接受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能不能落實在我們的一種認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想沒想到自己就是牢獄裡面的囚犯,拖著沉重的鐐銬,帶上了手銬;每天經受苦毒的拷打,沒有一刻的自由。我們認知到這個,我們對這種牢獄的厭離、出離之心就油然而生,願離這個娑婆世界。

那麼我們所要嚮往的那個自由的境界是什麼?極樂世界。願意回歸極樂世界,就好像窮子思歸故鄉。這裡有幾個概念:窮子,《法華經》裡面有七個比喻,其中有一個窮子喻。窮子是什麼?本來他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本來家裡萬貫的金銀財寶的家產;然而他舍父逃逸,他到國外去流浪,去討飯、去打苦工、而且得不到起碼的溫飽,衣衫襤褸、身心憔悴、是這麼一個窮子,然後他輾轉之後又回到他原來的故鄉。他的故鄉,他父親天天盼著他唯一的兒子回來呀!父親已經年老了,要把他的家產要遺留下了,盼他的兒子回來。等他看到他的兒子進入到這個城裡的時候,這個父親是多麼的高興,他趕緊派兩個人去迎接他。但是這個窮子已經是身心陋劣到極點,一看到自己,本來是他自己的家;但從遠遠的一看,這麼富麗堂皇像皇宮一樣的地方,他馬上暗示自己,哎呀!這個地方不是我來的地方。這個地方肯定富貴非常,我…我…這是我去的地方,我一定是到那個窮鄉僻壤,一個貧民窟裡面才是我的地方;所以他就趕緊走。

趕緊走,那兩個本來迎接他的人想迎接他到父親那裡,他一看迎接人以為來抓他,他就跑,逃跑。這一逃跑,這兩個人身強力壯的人就把他抓住了,他心裡就嚇壞了「這次我無緣無故被人抓了,今天必死無疑」 ,他以為今天生命都沒有了;抓到他父親那裡昏迷了,昏倒在地。他的父親看到盼了幾十年的兒子終於回來,這種父子相見的場面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然而看到兒子卻昏倒在地,知道他不敢認,沒有這樣的善根哪。所以就讓人用冷水把他噴醒,噴醒就告訴他你自由了,你想到哪兒去就到哪兒去;窮子一聽放了他一馬,趕緊拔腿就跑;跑到哪裡去?跑以這個城裡最窮苦的地方去找一份打工的工作。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窮子啊!這可憐哪,本有的萬貫家幾不敢認哪!本有的大富長者的父親不敢認哪!自認卑劣就到那個貧民窟裡面去呀。

那麼今生我們能聞到凈土法門,我們這個流浪三界的窮子才忽然知道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慈悲的父親哪!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故鄉啊!這時候一念回歸呀!撩衣便行哪!義無反顧啊!要有這樣的願生極樂的心,窮子思歸故鄉,思歸故鄉。那麼這兩個是構成願的一個本質內涵了,但這個本質內涵這種心是要我們不斷地強化的,不斷去認知的。為什麼呢?雖然這個娑婆世界很苦,但我們呆久了會習以為常,而且會以苦作樂。雖然極樂世界是很美好、很莊嚴、很享樂;但是我們沒有概念,沒有印象;所以也覺得很疏遠,有時候想一想也很渺茫。所以這就要每天不斷地熏習、熏習、熏習;每天不斷地要加強這種願力。

那麼古人在凈業修持當中,在這方面有時候是動真格的來干。我們從《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有一位宋代的居士叫吳秉信,這位居士還做了高官,禮部的侍郎;禮部侍郎相當於副級幹部,也算高官了。但是他這個對凈業修持的這樣的一個願心,那是很懇切的,他懇切到什麼地步?他為自己做了一口棺材。他每天晚上睡在棺材裡面,所謂念死啊!念死用這種睡在棺材裡面,等到凌晨三四點的時候,就讓他的童子就叩擊棺木來唱,唱首歌,叩棺而歌;這就歌就說:「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凈土有蓮胎,歸去來。」 就唱這三句,他這個一唱唱三遍。吳信叟,就是吳秉信你這個老頭啊!叟是老頭;歸去來呀,別忘了你的故鄉啊;三界火宅不可住,不容一刻的停留啊;西方極樂世界有你的蓮花在等待你呀,歸去來呀;他一聞到這個唱歌聲音,馬上從棺材裡面起來,就開始念佛。這樣往生的時候那非常殊勝的,預知時至,虛空當中就有音樂的聲音,他就讓家裡的人你們盡情的聽,虛空當中天樂之聲。留下了一句話說:「清凈界中,失念至此,金台既至,吾當有行。」 清凈界中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平等的法界;我失念就是一念的無明才到了這個地球,做這麼一個苦惱的凡夫;現在我開始念佛要回歸故鄉了,紫金色的蓮台已經到我面前,我要走了;說完這句話就往生了。這是一個有福報的高官哪!都用這個來鞭策自己呀!

我們這個願也很膚淺哪!很多人受到點挫折逆境的時候,想一想這個世間太沒有意思了,想往生。一旦又轉為勝境了,有錢賺了,有官當了,子女也很怎麼很和好了;想一想這個世間蠻不錯的,這個世界就是我的極樂國了;他又不想往生了,這都是願不堅固的表現。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來觀照,我們這樣的一個短暫的人生,應該要干件什麼事情,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在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之前,縱然有人要給我們當人間的國王,甚至到天上去當天王,有這樣的尊貴的位置,你接受不接受?享受種種微妙的五欲,那對於一個念佛行人,念佛行人是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最高的價值坐標的。你得人天國王的位置,天王的位置,都要把它看成是墮落的因緣;對這些人天福報,沒有一念的羨慕的想法。說人間的國王,天上的天王有什麼,他還是一個煩惱具足的凡夫,他還沒有解決輪迴的問題呀!他也是一個牢獄裡面的囚徒啊!只不過是在牢獄裡面待遇好一點而已。

那對於一個徐福賢女士還在告訴她,你也不能有一個轉女為男的想法。有很多女人哪!確實她覺得女身很苦很勤勞,又不能做主,有依附性,真的很苦;所以她常常學佛幹什麼?「哎呀!我學學佛下輩子想做一個男人」 ,想做個男人啊!這倒是生命層次提高了一點。但做男人,你現在問問現在的男人,他怎麼樣啊?他有什麼樣的感覺啊?男人也很苦呀!生存壓力很大呀!有時候男人苦,苦不堪言的時候他還想「你下輩子想怎麼樣啊?下輩子我想做個女人,不要有那麼強的責任感。」 原來我在學校的時候,還真的有個學生給我寫作業,他是一個男大學生,可能還是從農村考上來的。人都有一種對異性的追求啊!談戀愛啊!他發現自己在班上吸引不了女性。那些女大學生都很高傲,一個個高傲的公主;他又很想接觸又接觸不上。所以他就非常感慨地說:「哎呀!做女大學生多好啊!大家圍繞追求她;我下輩子能做一個女生多好啊!」 想做一個女人了。他不知道這個女人就是被人追求的時候光耀一下,結了婚可要累她一輩子,苦她一輩子了。

那麼,所以不能希望求轉女為男,也不能說我學佛之後,下輩子我要童真出家;童真出家就是沒有結婚之前以童真身出家。當然身份是更高貴一點了,比半路出家的要高的多,而且一出家就一聞千悟;智慧開發得到大總持,能做大法師,這想法是不是好呢?從世間法來看你這想法也很高尚啊!但從凈土的法門的願門來看,這也是不行的;要把這看成是你在修行道路上走彎路,耽擱自己的解脫;不能有這一念希望之心。要知道我們今生不能解脫,就是下輩子童真出家,你還是要在童真出家那一生,還要以信願持名解決問題;往往童真出家又不修凈土法門的,他也會退轉哪!別說一般的人退轉,由於不能聞信凈土法門故,有一億的菩薩,菩薩都會退轉,更何況一般的人?這個娑婆世界五欲的誘惑,種種的障緣,真的是太危險了,不能下輩子呆在這個地方。所以要把這些想法都要截斷哪!因為我們眾生的想法太多了,但這想法是會作用我們的行為產生後果的。所以要把這一切的想法,一切的志願,都歸到一個志願當中:就是要往生,發願往生。

所以「唯欲」 ,唯欲就是你唯一地建立這麼一個志願,就是臨命終時祈禱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也不需要我們祈請,阿彌陀佛大願已經給我們做了保證了:你只要願去,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與觀音勢至拿著前來蓮台來接引,安穩地讓他到極樂世界去;這是阿彌陀佛大願的保證,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不會虛設的。但我發現,對這一點要產生堅定的信心,也不容易。我們常常念念佛,或者臨命終時助念的時候都想「阿彌陀佛真的會來嗎?阿彌陀佛為什麼還不來呀?是不是真的有啊?還是被這種懷疑在困擾啊!」 如果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接引,有決定的信心,他心裡就安定的很多了,安心的等待。

所以我們都要聽聞彌陀的大願,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的保證啊!《阿彌陀經》的展示啊!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會來;往生凈土就了生脫死了,就橫超三界了,就轉凡夫為聖人了,就能得阿鞞跋致三種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呀;這個位不退就是超凡入聖了、行不退不再墮到二乘的自了啊、念不退念念與佛的境界一切種智相應。這種三不退就等於是一生成佛的表現哪,一生補處的位置啊!所以他證到無生法忍,可不是初住的無生法忍,那是七地呀,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無生法忍,所得到的功德都是無量的。

如果我們念佛,由於發願得到這樣的一個結果的話,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站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樣的一個境界,再來回頭看看,如果沒有離開三界,還在這個人間,由於你學佛的因緣,你發願的因緣,當了一個大國王,當了一個天上的什麼大梵天王,以及你曾經發願要童真出家做一個僧人;但是卻不深信凈土,因為你帶著習氣,你肯定下輩子作為僧人還是不知凈土。因為你今生知凈土的話,絕對不會發下一輩子我要童真出家的願;你發這個願說明你對凈土法門根本就沒有信心,不了解。你既然出家肯定要修行,你修行不知凈土你就修其他的門余:八萬四千法門、自力的法門、通途的法門、這樣動經無量劫辛勤的修行,也沒有辦法解脫生死輪迴問題,對這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法華經》你看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菩提心的這批人,塵點劫來都墮在聲聞們,不能解決問題。塵點劫呀!不是一般的,就是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土地磨成微塵、基本粒子;每一個微塵是一劫,沒有辦法數量的這樣的一個時間,都沒有辦法解脫呀。這解脫就是分段生死都解脫不了,更何況解脫變異生死啊!莫由解脫。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齊斷。你這兩者一比較,那用一個比喻,只能用比喻來闡述這樣的一個優劣:就好像螢火蟲,我們夜晚尤其是夏天的夜晚看到那個螢火蟲啊,它也能放點光;但那放的光非常有限,古人刻苦攻讀,有時會抓很多螢火蟲,放在一個玻璃瓶里來勉強看一看書。這個螢火蟲的光亮跟中午杲日相比,那沒辦法比喻呀!這個螢火蟲就相當於你下輩子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就像這個螢火蟲;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這個杲日,兩者不成比例,這一個比喻。

第二個比喻,就是「蟻垤之於泰山」 ,蟻垤是什麼?就是螞蟻築窩啊!築它的家,它不是要挖洞嗎?螞蟻的它力量很弱,它挖點洞運出來的土,就堆在那個洞穴的旁邊,門口就形成一個小土堆,螞蟻做窩形成一個小土堆。這個小土堆跟泰山比較,登泰山而小天下啊!那麼蟻垤的這點小土堆,就相當於你發願下輩子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修通途法門的一點利益。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泰山一覽天下小的氣概、境界;那麼很多的人不了解這樣的一個情況,那真是悲哀之極啊!可勝悲哉。而且值得哀悼啊!就是他在這個不能出離三界的過程當中,你說他童真出家,這是勉強第一生還能童真出家;他的第二生還能童真出家嗎?他的第三生還能保持人身嗎?一點把握都沒有。

這就常常有一個比喻:就好像你做一個器皿,是你用泥巴做的一個坯子,你在做坯子的過程當中,也會費很多功夫好像也有點小成就;但是這個坯子很危險哪!這個雨一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呀。我們今生幾十年的修行,好像修這個坯子;等你下一生隔陰之謎、轉胎之昏;這個坯子就被這個輪迴的這樣隔陰過程給它化掉了。那你再做個坯子,再一隔陰又沒有了。所以我們這個坯子趕緊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說山林樹下,那些開悟人山林樹下長養聖胎,與其在這個世界長養凈胎,何如到西方極樂世界長養聖胎呢?所以印祖他是過來人,他是菩薩再來的大德,他知道這個利害關係,所以這樣地苦口婆心地說啊! 所以修凈土法門的人,斷斷不可以求來生的福報啊!來生的人天福樂啊!及來生出家為僧等。

為什麼指出這一點?實際上印祖談這一點是在那個時代,包括現在很多念佛行人不明白道理,他就自然的會有求人天福報,以及下輩子出家為僧的心;現在還有,一定要截斷啊!不能有這個心。所以如果有一絲一毫求來生的心,你就沒有真信切願了;對於一個念佛行人來說是沒有來生的,就是這一生的。他臨命終時文成印壞,西方凈土的文顯現出來,娑婆世界這個業報身的印壞了,當下立馬是同時就在蓮胎裡面;蓮胎就是我們誕生的玄妙的宮殿,轉凡成聖的宮殿,九品蓮花為父母;不再求其他的父母。所以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我們是活著去的,是不需要經過中陰身的。很多念佛人常常他會,哎喲!一看中陰身的書就覺得很玄妙:第一天怎麼樣?第二天怎麼樣?他就會了解很多,有時還會提問題,我們念佛行人,是不是很要了解中陰身的過程哪!以及中陰身如何救度啊!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只能告訴他:你作為一個知識,生命的一個知識現象你去了解一下,是可以;但是你得要明白一樁事情,念佛行人是不經過中陰身的,是不經過從這生到那一生的中介環節的。所以有求來生的心,就跟阿彌陀佛的大願隔開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核心內涵:就是接引我們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要我們滑到中陰身,更不需要我們還有下一生的生命的載體。阿彌陀佛是慈悲之極啊!用「十念皆生我國願」 來攝受一切眾生;用「臨終來接引願」 來安穩、穩妥地讓眾生能夠安全地到達。

所以我們一定要聽佛的話,我們的發願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的願要相應,不能背道而馳。佛發願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能說「哦!我要發大菩提心,我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界度眾生,我要建立人間凈土。」 你說得高妙,但你跟阿彌陀佛的願抬扛啊!「要轉娑婆穢土為凈土」 你說得這麼好,你能做得到嗎?這些都是我們要看明白的,不要去聽那些口號,聽得熱血沸騰。如果跟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凈土的願,你有間隔,你就跟阿彌陀佛不能感應道交。我們常常對這個詞「感應道交」 ,怎麼理解這四個字?這個凈土法門的本質內涵就體現在感應道交四個字。其他法門他是要講以斷惑證真、修因證果、信解行證、這樣的一個次第過程。

然而凈土法門雖然也含攝這些內容,但核心的是感應道交;「感」 是從我們眾生這一面來說能感之機;我們怎麼感?就是信願持名為能感。「應」 是佛那一邊,阿彌陀佛已經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已經成就了,已經在法界裡面形成了一個大的願力場了;就好像洪鐘待叩,這個鐘已經做好了,你只要一叩,馬上就會響,大叩大響;小叩小響;不叩就不響。所以這個應,所應的力量已經成就;當我們能感,馬上這個應就當下現前。它是道交,道通哪裡?這個道就是阿彌陀佛的願的本體和我們能感的這個心體,是平等不二的;這是叫清凈道、平等道、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之道。就在這個深層次上平等的理體當中,我們眾生求往生的感和阿彌陀佛攝受眾生慈悲的應就交融在一起了,這叫感應道交。

你能做到這樣的感應道交,當我們感通上了阿彌陀佛全體的願力,在我們這個業障深重的凡夫身上凝聚起來了,展示出來了,好,我們的業力算得了什麼呀!業力雖然沉重,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太偉大了,我們的業力像一塊大石頭;但這塊大石頭你自己放在水裡,當然它沉下去。但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比航空母艦還航空母艦哪。你放在一個航空母艦上怕什麼呀!你這塊石頭是不是啊!當下就能蒙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光明,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來馬上會放光,放光讓這個念佛行人身心安泰啊!讓這個眾生能夠正念分明啊!能往生啊。

這是說實在話,我在我老母親往生這個事情上,我進一步來認知到了這一點。我老母親從個人修行,她也不是上根利智;念佛應該說她也是散亂心。然而臨命終時為什麼能這麼安祥?而且燒出的,荼毗以後能夠燒出那麼多五色的舍利花;這沒有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的加持,是不可能的;靠自力修行她達不到這樣的一個水平。所以我的老母親臨命終時安祥往生,頭頂發熱、身體柔軟,以及荼毗有那麼多的舍利花,這都是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的一個例證啊!也是三根普補利鈍全收呀!萬修萬人去的一個例證哪!這是我們親自經歷過的這個過程。所以我們要,如果以凈土往生法門,這個不可說不可思議的;注意不可思議:凈土法門總是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在告訴我們,我們千萬不要以凡夫的知見情執來思維凈土法門,它是不可思的,就是超越我們凡夫的思維的。我們凡夫思維都是用第六意識:分別、分析、概括、演繹,這些你都沒有辦法去考慮。

也不可議,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概念是非常地貧乏的,我們所能描述、所能交流的是我們這個四維的時空態裡面,眾生感受業力的這樣的一個語言文字。你對一個超然的這樣的凈土境界,是沒有辦法進行描述的,不可議的。那麼佛是非常慈悲呀,他就用這不可議呀也要勉強用我們世間的概念來說一說;說一說當然我們絕對不能執著。比如我們說「黃金為地」 ,我們就執著是世間的黃金嗎?它不是世間法的黃金哪!它比世間的黃金那是透亮,那種柔軟那種功能那種作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也只能是比喻的說一說了。我們通過比喻以熟悉的這一點來比況不熟悉的那一點,稍微認知一點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獲得天眼,逮得天眼通,用這個辯才天女的舌頭來宣說也是說不完,也是描述不盡的。連釋迦牟尼佛都再三說:我要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功德,就是晝夜一劫也沒有辦法說完。晝夜一劫是什麼概念?就是在一劫的時間晝夜都宣說,也宣說不完。這全體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是給予我們眾生究竟的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殊勝的妙行。在我們這樣的人間有漏的凡夫的身體當中,還能夠聽聞到這樣法界當中甚深奧秘的法門,這確實是我們多生多劫善根的發露,也是無量劫以來阿彌陀佛救度我等眾生,跟我們隨形六道廣結法緣所致啊。這不容易的呀!

這個地球上芸芸眾生,人數幾十億呀!有幾個能聽聞凈土法門的?聽聞到了有幾個能相信的?相信之後有幾個能真實發願的?那麼真實發願發願有幾個是真修實幹的?真修實幹裡面有幾個能夠盡形壽這樣堅持下去的?那真的不多啊!層層淘汰不是很多啊!但如果你經得起這樣的層層淘汰,那也真的是萬修萬人去,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你真信切願確實是萬修萬人去的,可不要去相信那個所謂的萬修一二去。那麼印祖在這裡來告誡我們不要把這塊摩尼寶珠看輕了,把這個了生脫死速疾成佛的妙行,竟然作為人天有漏福報之因;這就好像一個無價的摩尼寶珠換了一串糖葫蘆吃一樣,那是太不值得了。何況我們在人天享福的時候也必定會造惡業,富貴學道難哪!如果你造惡業,造了惡業必定難逃惡果,就是要下三惡道,要下地獄。所以一個念佛行人,他不把目標定格在往生凈土而求人天福報的話,就好像把毒摻到了醍醐當中;你修行是醍醐,但是你的願發的不正就有毒素,毒素你置在醍醐裡面也能殺人。殺什麼?殺我們的法身慧命,第三世我們要下地獄的。所截流大師有一個開示:說念佛行人不求生極樂世界的話,他下一生享福造業,第三世下地獄和今生的旃陀羅五逆十惡的罪人、惡人,在本質上沒有差異;只不過是下地獄有一個早一步,有一個晚一步而已。這些開示是非常嚴峻的,所以絕對要斬斷求人天福報、童真出家等等這些念頭,要斬斷。

我們看宋代有一位律宗的祖師叫靈芝元照,這個律師,他早年發了一個大願,他的願也是看高僧傳這個慧布法師呀他發了個願,對凈土法門就是很輕視了,說:與其往生凈土在蓮台裡面十二大劫不能出來,寧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廣度眾生。哎!這個元照律師看了也點頭呀!不錯呀!我也要發這個願哪!求生凈土幹嘛呀!我要生生世世在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他發了這個願。你說從一般的大乘通途來說,他發這個願也好像是菩提心了,不忍眾生苦了。但是他不了解自己是什麼身份,你是如果是法身大士,你發這個願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你是一個凡夫的出家人,你發這種願是不明智的;因為你自救都不睱何能救他人?所以元照律師就在三十幾歲,大概是他在三十一歲發的這個願,三十三歲那處得了重病;得了重病之後,怎麼樣也醫治不好。這時候他就想起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他就開始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念佛把他病念好了。念好之後他再去認真地看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包括一些凈土的經論哪!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志向雖高,但是力不能逮;要知道自己的惡深重,還是先求生凈土為好,所以他這時候就建立往生凈土的願。所以這個元照律師他在凈土法門還有建樹的,對《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經》都有著述;他在宋代就提出了凈土往生一法,全憑他力。我們也要看他的知見非常純正,非常把握凈土的本質內涵,所以他是行在戒律,歸在彌陀啊。在律宗有重大的建樹,在凈土宗也有重大的建樹。他有一個發願的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來造就了兩個宗派的祖師大德的身份。

那麼我們這個發願而且不能去停留,發願之後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的行為當中。如果放逸懈怠我們也看有些人聽到凈土法門,哎呀!不錯呀!好像對凈土法門,對西方極樂世界存在也有點信心;但是他會說:「我現在工作很忙,事業很多,等我退休以後再說。」 很麻煩了,能等得到退休嗎?這個無常的世間,苦難隨時到來的世間,一口氣就成隔世的生命,那真的不容推辭呀。也是古代有位比丘師傅,他有個俗家的朋友叫張祖留。他有天見到他原來出家前的朋友,叫他趕緊念佛求往生。這個張祖留說:「哎呀!我還有三件事沒有完成:我的母親送葬,要等我母親送葬完了;我的兒子娶了媳婦了;我的女兒出嫁了;這三個事情完了之後我再來念佛吧。」 勸他勸不動。過了段時間接到訃告:張祖留生病去世了。這尊比丘師就到他家裡祭奠他,寫了一首打油詩,打油詩怎麼說的,我看看能不能記下來,說:我友,就是我的朋友,「我友名叫張祖留,勸伊念佛說三頭」 伊就是他的意思;勸他念佛說三頭,就是說三件事還沒有完成;「誰閻老不留情,三頭未了入陰府」 ,這三件事還沒有完成就見閻王爺了。

所以我們在座的諸位可不要,哎呀!我家裡這個事呀,等我孫子考完大學再說呀,怎麼怎麼……你今天就要開始了,我們提倡至少一天要念一萬聲佛號。在古德,人家標準更高啊!一般一天要念三萬聲佛號,三萬五萬七萬;我們現在水平生活節奏感強,也至少也要念一萬佛號。最終我們的深信切願要在我們的持名念佛當中體現出來,用信願來莊嚴六字洪名,要非常懇切,像一個落水之人呼喊救命一樣,如救頭燃哪!如喪考妣呀!這樣凈土法門的全體的利益,我們這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也就通身得到受用了。這個受用要落實在我們的生命層面,就能得到大安心了、大安樂了、大安穩了、我們雖然在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惱的眾生,但已非娑婆之久客了;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為什麼?由於凈土七寶池裡面已經有我們的一朵蓮花縮放了,這就是通身受用。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1講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不思議解脫》
定弘法師主講:阿彌陀佛核心五願(第一集) 大佛寺
《維摩詰經》講記-11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緣起 空性 心大心小
學誠法師: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上)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