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突破60問【第二部分】

親密關係: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1)親密關係是心靈成長道路上另一項重要功課。關於外遇,關於出軌,關於付出愛,關於前世孽緣,我們聽過太多,也經歷過太多。有人的婚姻是在重複父母婚姻的不幸,有人的感情是在渴求安全感中不斷向另一方索取,有人的悲劇是來自一味欺騙自己的心。其實,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我們不能歸罪於外在世界來逃避痛苦,因為只有我們能為自己的幸福負責。想要經營好一段關係,必須彼此傾聽對方的需求和期待。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婚姻只是我們修行的起點,而不是終點。Q29:與父母的關係不好,會影響我的親密關係嗎?有人說,親密關係是你與父母關係的延伸,這是真的嗎?我該如何改善自己的親密關係?德芬:親密關係的確是你和父母關係的延伸。你和父母之間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會在你的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來,需要被處理和療愈。你必須一個一個地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就會不斷重複同樣的功課。首先,你要去察覺你的伴侶身上有哪些和你父母相似的地方,或者你們的互動模式和父母的非常像,這就是個警訊了。然後,你可以試著看見每次伴侶惹惱你的時候,那個被觸動的傷口其實早已經存在你身上了,否則你不會為了一件小事就大發脾氣。這個時候,我們說的「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就很重要了。如果你能發現此刻你的反應其實和伴侶無關,他(她)只是勾起了你的舊痛;如果你可以用內在成人的聲音撫慰自己,而不是找你的伴侶來負責、來安慰你,那你的親密關係會好很多。馬丁納:親密關係的基礎是為了成長而作的靈性約定,父母在其中擔任「榜樣」的角色,不過榜樣的作用有兩種:看到父母怎麼做之後,你可能會跟著做,或者,你可能選擇採取和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比方說,我的父母並不相愛,我父親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我從沒見過我父母手牽著手走路、親吻彼此,甚至稱讚對方。這段婚姻如同一項協議,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感情。我就是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但我對此一點兒都不滿意。因此在我的親密關係里,我採取了和我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表現出更多情感。我喜歡觸摸我的伴侶,喜歡在下班後和她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彼此的想法。但我的兄弟姐妹卻以我父親為本,模仿他的做法,不向伴侶表達愛意。因此,對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你必須作出有意識的決定,而不能責怪自己所處的環境;你可以複製父母的相處之道,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模式。此外你要明白,從靈性層面上看,你選擇這對父母是有特定理由的,可能是因為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某些事物,或者從他們身上學到某些東西必須丟棄、忘掉。我相信每一段長期關係都是一個約定,是讓人獲得靈性成長的最佳場所。你或者陷在其中卻不學習,只是重複父母的模式;或者你清楚地意識到,這段關係是要讓你和伴侶學習、玩耍、療愈和成長的。當我展開一段親密關係時,如果知道自己和伴侶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我們就會更加親近,會一起聊天、傾聽對方說話,並討論彼此對這段關係的期望和需求是什麼、希望這段關係如何發展等等。然而,絕大多數人在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從不和伴侶討論什麼對彼此很重要,或者自己有什麼期望,而只是順其自然,希望能有最好的結果。親密關係: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2)我們太容易將親密關係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和伴侶一起經營、管理這段關係。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你們一起走了一陣子,彼此學習,有時被對方絆住,有時關係不順,如果另一半對於和你一起成長不再感興趣,或者這段關係不再讓你滿足,也許就該考慮去留了。也就是說,你必須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親密關係。Q30:想談戀愛又怕受傷害,該怎麼辦?看著身邊的朋友都要結婚了,我自己也有點急,畢竟已經28歲了。但是,我總是不敢去愛,害怕打開心扉,一察覺別人對我有點好感,就情不自禁地逃避。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勇敢,但就是控制不住地畏懼,所以覺得很累,總想躲進自己的角落裡,怕被別人找到,但又覺得孤獨,對愛又渴望又害怕,害怕受傷、害怕被拒絕。馬丁納:以我的經驗來看,這通常起因於過去的情緒創傷,有時是因為所看見的事情觸發了你的創傷經驗,有時則可能因為你在前世的親密關係中受過傷。潛意識通過這種害怕去愛的感覺來提醒你在自己身上下工夫,以找到方法克服恐懼。而實際上,最好的方法通常是直接去做,也就是參與其中,讓事情發生,以創造時間和空間,讓自己持續處於自我改進的模式中。我輔導過許多有這種困擾的人,其中一個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住在美國的洛杉磯,是個醫生,我們認識18年了。他告訴我,每次他墜入愛河時,和對方共度第一晚之後,他就會覺得恐慌,於是便收拾東西,頭也不回地離開。我對他說:「下次和人共度一晚醒來後,打電話給我,我來幫你度過這個過程。」而現在他很快樂,結了婚,有三個可愛的孩子,這都是因為他選擇去面對並經歷自己的恐懼。你可以學習500種不同的方法,但最終你必須找個方法面對恐懼,而唯一可行之道就是開始去做。如果有個你可以傾訴的對象在一旁支持你就太好了,因為將恐懼表達出來對你會有幫助。另外,使用花精也很好。如果有對治恐懼的花精,那麼你只要去觀想恐懼,將它圖像化,然後使用花精,接著開始改變這個圖像,觀想自己處於平衡、快樂狀態的畫面。如果不給潛意識一個新的圖像,就會陷在舊的圖像里,而舊圖像會告訴你,情況很危險,你必須逃跑。因此,你真的要開始觀想自己想要的情景,然後花時間沉浸其中。每晚睡覺前,花5分鐘放鬆,想像自己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中,然後你的心智會開始接受這件事,這對克服恐懼有莫大的幫助。德芬:面對恐懼時,我有一些技巧可以挑戰自己。例如,我從小就不是很愛運動,但40歲時,我參加了一個俱樂部,他們有蹦極項目,非常非常恐怖,我便用蹦極來挑戰自己。當時嚇得全身發抖,但做過一次之後,我的感覺很好,覺得自己成就了一些事情,挑戰了自己。幾個月後,我參加了另一個培訓,導師又給我一項挑戰,要我先泡到熱水裡,然後馬上跳進冷水。我很怕冷,也很討厭這麼做,但我還是照做了,我挑戰了自己。在冷水裡,我一直發抖,導師便對我說:「放鬆,放鬆,放鬆,不要抗拒,不要抗拒。」我試著這麼做,突然間,我感覺棒極了,完全不冷了。頭腦總喜歡限制我們,說你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但如果放開心胸,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事又不會危及性命。大家都知道,殺不死你的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因此,我們只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就可以了。親密關係: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3)Q31:有了外遇卻無法自拔,該怎麼辦?我有了外遇,而且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但我丈夫並沒有錯,這讓我非常矛盾、非常痛苦。我該怎麼辦?德芬: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如果婚姻因為第三者而出現問題,意味著雙方都想在這段關係上更加深入,因此,他們潛意識地作了約定,或者其中一方將另一方潛意識裡要付出昂貴代價的事情付諸行動。事實上,這是一個讓雙方變得更親密或在靈性上更進一步的機會,但現在許多人不這麼看,因為他們被困在外遇引發的種種情緒之中。外遇的一方會有罪惡感和羞恥感,或者因為不想有這些感覺,、而處於防禦狀態;另一方則會採取攻擊行動或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感覺良好。因此對雙方來說,外遇是揭露靈性功課並努力學習的機會。如果有了外遇,然後你說:「問題不是出在我的伴侶身上,只是我愛上了別人。我該怎麼辦?我有小孩,那是該待在家裡,還是跟情人一起走?」我認為,無論你決定怎麼做,都要承擔起你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責任。如果將這個問題丟給別人,比方如拿來問我和馬丁納,那就表示你不想作決定;而你之所以不想作決定,就是因為你不願對任何事情負責任。如果選擇離開伴侶或孩子,你會很有罪惡感,也擔心和情人的關係沒有結果,最終會兩頭落空,但留在家庭、留在原來的關係里又不快樂,會想要見情人之類的。看起來,這好像是個兩難的處境,但不管怎樣,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無論採取什麼行動、作出什麼決定,最終是要看見自己的成長、成熟,而不是拿道德責任來迫害自己,不是自私得不願面對自己的愧疚,而把它投射在對方身上,不是為了自己的行為而責怪他人。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渴望,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才是最重要的。馬丁納:對某些人來說,如果其中一方有外遇,這段關係的魔法就已經失效了;即使關係能修復,也不會再有以前那種親密感了。有時我會問他們,如果不再對彼此打開心扉,為什麼還要待在這段關係里?這樣做有什麼價值?在外人眼中,你有一段親密關係,看起來很快樂(因為你假裝很快樂),但回到家裡,你們彼此不說話,不和對方做愛。所以,外遇會導致許多痛苦,我就見過不少因親密問題而生病的案例,有些還很嚴重。我至少看過兩對夫婦因為在親密關係中失去信任而引發癌症,他們從不交流,於是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把心打開,釋放所有情緒。在我看來,帶著破碎的心待在一段感情里,真是最糟糕的事啊。德芬:一個人會外遇,一定是因為原有的婚姻無法滿足他的需求,這其中就有許多值得這個外遇的人好好反思、檢討的地方:究竟是當初選擇錯誤,還是沒有學會相處的藝術?有沒有試著去尋找自己內心的空缺究竟源自何處?這些都是靈性成長領域關注的話題。所以,你要麼利用這個機會展開探索自我心靈的旅程,要麼就讓自己在三角關係里備受折磨、終日難安。在任何令人煩惱和痛苦的事件中,真正讓我們過不去的,其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我們會用很多悲觀、自責的想法和情緒來自我折磨。所以,你真正要面對的不是家人、朋友、同事乃至社會,而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如何處理、面對自己的情緒,是你的靈魂為你帶來的功課,你可以繼續這樣渾渾噩噩、無意識地過下去,你也可以選擇成長,然後獲得人生的智慧。親密關係: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4)Q32:我該為了孩子忍受老公的外遇嗎?我老公有外遇,但我們有小孩,所以為了孩子,我一直容忍,希望維持這段婚姻。但這樣做好嗎?德芬:孩子絕對不是離不離婚的原因。為什麼呢?首先,孩子有自己的命運。當然,在父母能做到的範圍內,我們希望給他最好的生活,但不離婚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嗎?我看過許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他們都非常獨立、成熟,好得不得了。有些孩子會面臨父母一人或雙雙死亡的命運,有些孩子則碰上父母離婚的狀況,這是他們的命,我們有什麼權利死守一個不幸福、不快樂的婚姻,然後咬著牙說「這都是為了孩子」?你明明很痛苦,卻對自己說:「為了孩子,我忍下來了。」這樣的你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中?平和、認命,還是滿腹的辛酸、怨恨?如果是後者,對孩子有好處嗎?看著貌合神離的父母,孩子會以他們的相處之道為榜樣,認為這就是婚姻關係,將來自己的婚姻也要走這種模式才對。孩子不是光聽你說,他們看得見、感覺得到。你以為你避著孩子偷偷掉淚,或是把眼淚往肚裡吞,孩子會不知道嗎?他們天生就是極為靈敏的雷達,清楚得很。如果你那樣做,就是在「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有委屈要自己默默承受,女人就是要這樣!」你也可以想像,如果你的母親指著你說:「為了你,我不離婚。」你心裡會舒服嗎?當然不舒服,你會覺得有罪惡感,而且想要拯救、補償母親,這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健康的。而在你的腦海中,你其實已經對孩子說了千百次這句話了,孩子是感受得到的!所以,你如果能接受伴侶的外遇就接受,不能接受就離婚,不要拿孩子當借口,因為真實的狀況可能是你情緒上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想離婚又顧慮重重(孩子當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所以只能先忍氣吞聲地說:「為了孩子,我不離婚。」其實,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脆弱和恐懼是很困難的,希望通過靈修、禱告,你能獲得更多內在的力量,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走你想走的路。馬丁納:如果持續待在因伴侶外遇而引起的壞情緒中,你的不快樂無疑會影響到孩子。我和許多小孩打過交道,發現他們身上80%的問題都源自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首先,當孩子生病時,往往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而是環境造成的;如果一個孩子成長在不快樂、充滿壓力的環境中,他就會受到影響。第二,你那樣做會帶壞孩子,讓他以為這就是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孩子會照著做。我自己也離過婚,那時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和6歲,但最終的結果對孩子更好,因為他們不再處於緊張的環境中了——即使他們心裡還是希望我們夫妻在一起。離婚時,父母必須和孩子好好談一談,最糟糕的就是父母不再提及彼此。我們要對另一方表示尊重,並總是想到孩子,盡量讓孩子繼續享受父母的愛。此外還要向孩子解釋,父母會離婚並不是他們的錯,以免他們自責。以我自己為例,離婚後,我的孩子依然健康快樂地成長,有兩對父母和兩個家,而且實際上,離婚之後,我在陪小孩時更加專心了。此外,在辦理離婚期間,我和前妻從不在孩子面前爭吵,如果孩子在我面前抱怨母親,我總是會捍衛她,而所有涉及孩子的事情,我們會一起決定。現在孩子和我在一起非常非常快樂,和他們母親在一起時也是。我和前妻離婚6到9個月後,孩子們就適應了,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問題。因此,為了小孩而勉強維持婚姻只是個借口。親密關係: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關係(5)Q33:該不該繼續維持沒有愛情的婚姻?我和丈夫結婚4年,現在的我對他真的沒什麼感覺了,這也許是因為我們總相隔兩地吧。我們常常住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就算見面,他也只想跟我上床,幾乎不跟我說話。現在我非常討厭他碰我,而且真心希望他去外面找另一個女人。不久前,我們終於大吵了一架。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繼續這樣的生活。德芬:一段沒有了愛的婚姻該不該繼續下去,外人無法定奪。也許你和他的緣分未盡,你應該找專家協助,或者研讀親密關係方面的書,在生活中多找一些可以和他一起做的事,看看能否重燃愛火。也許他就是不適合你,那麼在努力嘗試過所有做法之後,你是可以考慮放棄的。但重要的是,親密關係不是關於你和他,而是關於你自己。你是否把取悅自己的責任放在對方身上?你能否自得其樂?你是否不喜歡過一成不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新鮮、有趣?你的下一個男人是否還會是這樣?在這段關係中,你有任何需要負的責任嗎?如果繼續深入探索,你會發現從靈性的意義上來說,親密關係是來療愈我們靈魂的創傷的。那些沒有被完全療愈的舊傷痛——無論來自童年或來自基因——都會在親密關係中被觸動,讓我們有機會去療愈它。此時,就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面對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了。馬丁納:如果不作任何改變地繼續這段沒有愛、無話可說的關係,事情會變得很糟,你會在內在謀殺自己。事實上,你是在邀請疾病到來,因為你壓抑了情緒。所以,假如你還是希望維持這段關係,就要將它攤開來,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喪失愛的感覺。是失望?是過去發生的事?是需要療愈的情緒創傷?是太多例行公事?或者,是你沒有在這段關係上下工夫?如果留下來,你就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這一直很重要),二是和伴侶一起努力,邀請對方共同討論,訴說自己的想法,傾聽彼此的感受,看看你們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可能還需要外界的幫助。但如果你的伴侶不願接受這樣的做法,又會是個問題,也意味著這段關係會變得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若你依然選擇留下來,應該從自己著手。不過對我來說,假如你的伴侶對成長不再有興趣,表示這段關係已經走不下去,未來沒有希望了。然而,若你離開這段關係,卻不在自己身上下工夫,那麼即使後來遇到其他人,你或許還是會走上老路,無法再愛上人。當我們開始用盡一切理由要待在一段沒有出路的關係里時,這段關係已經死了。有時你幸運地有所改變,但許多時候,你深陷其中。因此,每個人都要意識到,我們總是有所選擇,可以選擇害怕、選擇什麼都不做,也可以選擇面對恐懼、選擇成長。以我上一段婚姻為例,我的妻子是個很固執的人,她會告訴你她的觀點和感受,毫不壓抑、退縮,我所接受的文化卻不是如此,我們不會和人正面對抗,而是會有所隱瞞、有所修飾。所以我很難像我的妻子那樣開誠布公,因為我無法說出想說的話,無法說出自己的情緒,而她總是用這一點猛烈地攻擊我,讓我毫無準備。最終我選擇了離開,因為對我來說,和她的關係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我現在回頭看,覺得那段關係可以有所不同——事實上,我從上一段婚姻學到很多,也非常尊重前妻的固執。我必須真正改變許多地方,好讓自己可以說出感覺,說出我想要的東西,說出我認為重要的事。因此對我來說,親密關係是作用最大的鏡子之一,而從靈性成長的角度來看,它也非常重要。德芬: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想做的就是改變對方,希望生活可以因此變得更新鮮、刺激,或是外在情況能有所改變。但我認為,就像馬丁納說的一樣,最重要的還是改變自己。一旦改變自己,如同我之前說的,你去挑戰自己,做一些超出自己極限的事,走出舒適區,你就會因為挑戰了自己、發現了未知的自己,而倍感興奮。那就好像墜入愛河——你愛上了自己,因為你從沒發現你可以做到這個、做到那個,從沒想過你可以這麼好、這麼厲害。然後,你對自己的感覺變得十分美好,你和伴侶之間的愛也會因此復活。否則,即使換了伴侶,事情也許還是一樣,因為你並不是對伴侶感到厭倦,而是厭倦了自己。你厭倦自己,因而厭倦生活、厭倦伴侶,所以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改變自己。馬丁納: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在婚姻中,性方面的相互吸引非常重要,沒有了性,可能導致感情出現裂痕。例如在我的上一段婚姻里,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我的妻子就完全失去做愛的興趣。有時她會為我而做,那個態度比較像是:「如果你想要,那就做吧。」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沒錯,我是對性沒興趣,所以如果你有外遇,我無所謂,但條件是不能帶回家,必須在外面。」於是我們有了協議,可以繼續下去。她不想知道我的外遇,但可以接受。有時人們會這樣安排,因為在性的層次上,雙方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兩人相愛時,七個脈輪中的臍輪(性輪)和心輪通常是相連的,而當他們的臍輪不再相連時,彼此之間的性動力就會減少。有些人滿足於其他脈輪的聯結,也許是因為性變得無趣,變得太像例行公事,總之他們的臍輪不再相連,就會從外遇中尋求「性」這個部分。也就是說,這些親密關係都非常美好,唯獨「性」方面不太和諧。而通過訓練,這些夫婦會受益良多,一起學習喚醒性能量,在彼此之間發展出真正的親密度。如果只是向外在世界尋求性,而不在自己之內下工夫,你會被困在一種模式里,最終對親密關係造成許多傷害。因此我認為,有外遇意味著某些事情值得你注意:現在發生了什麼事?這對我的靈性成長有何意義?我是否在逃避什麼?我的伴侶對我不再有吸引力了嗎?我們是否在性愛上面沒有了感覺,以至於不再打開心胸,不再坦誠相待,不再和對方說話,婚姻就會出現危機。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1)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會伴隨終生。我們的親密關係、與子女的關係,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我們與父母關係的投射作用。孩童時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多愛的人,內心深處會感到匱乏和不安;長大後,這些陰影也會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里。然而,我們還要為了父母無心的傷害責備他們多久?誰來為我們的幸福負責?如果一直處於受害者模式,你註定餘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籠里。所以,請放下傷害,提高自己的覺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贏得父母的尊重,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Q36: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會決定我們的人生嗎?很多書上都說,和父母的關係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更會影響到我們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非常重大。是這樣嗎?德芬:走上心靈成長的道路之後,最讓我驚奇的就是發現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的一生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這主要與我們的內在小孩有關。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我的父親非常愛我,雖然他年輕的時候愛玩,很少花時間在家裡,但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總是一回來就對我又抱又親,而且始終無條件地支持我、愛我。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安全,即使是害我的人,最後也會幫我。果然,這個世界呈現在我眼前的就是這樣的面貌,而且我對金錢沒什麼匱乏感,雖然從小家境算得上清貧,出國留學時連保證金都拿不出來,可是我一直覺得錢不是問題,只要我想要,就會有。果然,我跟金錢的關係總是很順暢,這都得力於我父親的愛與支持,讓我對物質世界很有安全感。我後來注意到,有些朋友可能因為父親早逝或離家,或者即使在家卻毫不關心孩子,或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從而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對金錢的匱乏感也比較強烈,而且跟金錢的關係不太順暢(即使賺了很多錢也會揮霍掉,或是把到手的錢往外推)。至於母親,則會影響我們和所有人的相處模式,也就是「人際關係」。我觀察到我和人相處時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源自我和母親的互動關係。我更注意到,太強勢且佔有慾很強的母親特別容易養出內在懦弱的兒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奪取了他的能量,沒有尊重他應有的成長曆程。這種內在懦弱的男人找對象時還偏偏喜歡強勢的女人。結婚之後,有些人當然過得幸福愉快,因為他們找到與自己母親相似的女人,所以很有安全感,相處起來也很容易——如果對方可以提供這些有戀母情結的男人所要的東西的話。但有些人的結局卻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小男人」會不自覺地把對母親的憤怒發泄在伴侶身上。所以,當你嫁給這種男人時,就要覺知到你可能不幸成了代罪羔羊。請記住,每個人都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和反應,不要指著丈夫的鼻子罵他:「我又不是你媽,你那麼氣我幹嗎!」其實,你永遠不是因為你認定的理由而生氣。每一件讓我們憤怒的事情都有淵源,都是因為內在的舊傷痛被觸動了。所以,每個人都要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在心裡真誠地對父母說:「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2)請把生命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愛與包容去對待自己的父母,然後你會發現,你的福報會增加很多!馬丁納:每一段關係都是靈性上的關係。首先,我們選擇了某兩個人作為父母,父母也選擇我們作為子女,這是雙向的。第二,我們父母的角色是為了這一世而選的(也就是說,你面對的是在今生扮演你父母的靈性存有),也許上一世你是他們的父母,現在你們的角色變了。而最糟糕的業力是你和今生扮演你父母的人之間在上一世有很大的問題——比如他們是你最痛恨的敵人——但你並沒有把問題解決,這一世他們成了你的父親或母親,你還是要處理好這段關係;如果這一世依然沒有解決,問題就會被帶到下一世。一旦了解這一點,至少對我來說,我會有較多動力在這一世更努力地解決我的問題,因為永恆之中無處可逃。有人會說「下一世再解決這個問題吧」,不過也許下一世這個問題會變得更糟。所以,如果你和父母之間真的有問題,例如你痛恨父母,可能就是你從前世帶來的,希望你能從中學習、成長,並把這個問題解決。你和父母之間也許有衝突,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問自己:「我要如何處理這些衝突?我能從衝突中學到什麼嗎?我是不是要想辦法聊一聊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我需不需要找到接受父母的方法,並且不要讓他們的所作所為觸發我的情緒?」我從我母親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應該讓她所做的任何事影響我。比方說,我母親非常愛抱怨,是扮演受害者的專家,非常善於讓人產生罪惡感。我愛她、尊敬她,但不會被她影響。這不僅對我和她的關係,也對我和其他人的關係有幫助,因為她是我遇見的其他受害者的原型。當我因為母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憎恨她時,我也對其他自認是受害者的人抱持批判的態度;而當我接受母親本來的面目、接受她是由業力和教育等因素所造就的一個人時,我也能接受其他有同樣受害者心態的人了。因此,想辦法利用你和父母的關係來讓自己成長並變得更強大,是很重要的事。此外,要為了父母親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尊敬他們。有時候,你必須原諒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或你認為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有時候,你得為你加在他們身上的事尋求原諒。這些事情很重要。德芬:我覺得沒有人打從心底真正恨父母,潛意識裡,每個人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親,這是我們的本性,你無法否認。如果你說你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喜歡他們,那是因為你受的傷多到讓你感覺不到對他們的愛。每個人小時候都迫切需要父母的愛,如果得不到,我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畢竟我們那麼弱小、無助,如果被丟到外面的世界,是無法靠自己生存下去的。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沒有被要求必須考取執照才能為人父母?這很有意思。在當今社會,做什麼事都需要執照,有駕駛執照、行醫執照、會計師執照等等,要從事某項專業工作就需要執照。但為人父母如此重要,是影響下一代命運的大事,竟然不需要執照,甚至連「職前教育」都沒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都可以成為父母,擔負起養育下一代的責任,這真是太草率了!世上的確有很多不稱職的父母,那我們無疑就是受害者了。但事情已經是這樣了,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已經形成,抱怨會改變這一切嗎?重要的是,你想以受害者的身份度過餘生嗎?想要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放棄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是唯一的路;如果處於受害者模式,你註定餘生都要活在受害者的牢籠里。然而,你是可以走出受害者模式的,就像馬丁納一樣,雖然他的父親很冷漠,從不表達對他的愛,母親則在情緒上虐待他,他幾乎肯定會成為受害者,但他還是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自問:「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我要改變什麼?我必須處理哪些事情?」這就是負責任的態度。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3)Q37:如何放下父母對我的傷害?我小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將我寄養在外婆家。我從沒見過父親,母親也經常不在家,雖然外婆很愛我,但我心裡依然有無法彌補的缺憾。長大以後,我和母親的關係非常疏離,她再婚,有了其他的孩子。我覺得母親根本不愛我,也痛恨她。我知道應該孝順父母,可是我的父母這樣對我,叫我如何愛他們,原諒他們對我的傷害呢?德芬:無法放下對父母的怨恨,對你和父母來說,尤其是對你自己,沒有一點兒好處。你是否曾經承諾或承擔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卻做得很糟糕呢?考慮到你父母當時的生活狀況和知識能力,你覺得你會是一個比他們更好的父母嗎?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犯下和他們同樣的錯誤嗎?天下的確有不夠格的父母,但你要相信,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很多人自顧不暇,甚至完全無力顧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你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你的父母,就會瞭然於心。你說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其實是違反天性的。我並不是說你不對,而是你壓抑了對父母的愛。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不愛自己的父母,愛父母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小孩子並不知道如何愛自己,通過與他人(通常是父母和小時候照顧他們的人)的互動,才漸漸學會看待自己、對待自己和愛自己。這方面你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潛意識中,你不知道如何愛自己。而由於失望,你否認了對父母天生的愛慕和渴望——在這種壓抑和否定的情緒中,你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內在的平安喜悅要由自己負責,你還是可以在內心平靜理解的情況下知道父母當年的所作所為對你是不好的,在這種狀態下與他們互動,會比心裡帶著怨恨去盡義務好得多;也就是說,區分是非不必和負面情緒摻雜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與自己的源頭和睦相處、就越能愛他們,你的人生就會越順遂。做不到沒關係,但要察覺自己沒做到。不要以別人的作為當借口,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你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渴望父母呵護的孩子,而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但你內心深處還住著一個缺乏關愛、非常不滿足、不快樂的內在小孩。請你在每次察覺到他的時候安撫他——你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關愛、接納並包容你的內在小孩。而面對父母,你要知道,他們怎麼對待你是他們的事,但你如何對待他們則取決於你。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因為是他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光是為了這一點,你就該感激他們。追本溯源,尊重自己的源頭,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試試看吧!馬丁納:認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種舒適區,一種你賴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內心編造了一出父母害你受苦的戲,這樣你就能不停地重複播放,然後利用它作為借口,說你的生命被困住了。你到底還要為了自己的不快樂怪罪父母多久?這一切必須有個停止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回顧過去,為自己現在的不幸找個借口:如果過去一切都好,如果我接受適當的教育,我就會很快樂;如果我沒有遭受情緒上的虐待,一切都會很完美。我不認為世界上有很多人接受過完美的教養,因此,也許這種養育環境上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和你的不完美,對靈性而言正是完美的設計。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4)至於父母的問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愛,而這種對父母的愛的需求,最終必須被愛自己的需求取代。如果把對於父母的愛的需求,替換成對孩子、伴侶、家人或朋友的愛的需求,我們就把力量移到自己之外,交給其他人了。即使面對神,如果你只要神愛你,卻忘記尋找讓自己更愛自己的方法,你依然在尋求外部力量。所以在某一刻,你必須開始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你想要的那種父母。事實上,我們是自己的壞父母,所以別再責備父母親了,你應該看看我們是怎麼批判自己、打擊自己、說自己壞話的。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下,我們也會貶低自己、愚弄自己、不尊重自己,變成自己的壞父母,這樣更糟。你可以怪罪父母不完美,但你沒有借口不成為自己的完美父母,不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那個始終愛你、給你忠告、安慰你、支持你的好朋友。我從我父母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能依賴他們,而必須依靠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因此,我停止怪罪他們,不再當個受害者。我原諒了我的父母親,因為我從靈修中了解到,父母對我的生命目的而言是完美的,我選擇了這兩個靈性存有,而基本上,他們就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命道路,而父母是我計劃中完美的一部分。我認為大多數人都要充分地了解到,我們現在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了。此外,當我們為人父母時,要接受自己不可能完美,也不該完美,沒有任何事物應該完美——死的時候你就完美了,而在那之前,你必須找到方法持續練習。德芬:小時候我們弱小無力,所以覺得父母無所不能,「應該」有能力對我們好——我們的怨恨就是從這裡來的:「既然生了我,就應該對我好(這句話是真的嗎?);你有能力對我好,卻不這麼做(這真是個美麗的誤會,我們都太高估父母了)。」我們必須看見自己內在有個無辜、柔弱、幼稚的小孩,這個孩子一直想得到愛,然而,他總是會失望,因為他將希望寄托在一對無法付出愛的父母身上。所以,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正如馬丁納所說,而我在《活出全新的自己》這本書里也提過,我們會將父母的聲音內化,變成自己內在的批評者。如果仔細聽就會發現,那些批判自己的聲音,和父親或母親在批評我們、指使我們的聲音很像,連語氣和用詞都一樣。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內在成人,也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父母,如此一來,每當感覺很糟時,內在成人就會出現。我們的內在父母會批判我們,內在成人則會出來調解。別忘了,我們還有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他一撒野,內在父母就會出來管教,於是我們會因為內在的衝突而感覺很糟。這時,內在成人會出來調解,要內在小孩別無理取鬧,要內在父母別那麼嚴厲,這樣就能確保內心的和諧。所以,我們要試著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培養內在成人。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最愛的孩子在哭泣,而你處於自己最好的狀態,你會如何安慰他?請你就用這種方式來安慰自己,做自己的父母。Q38:父母身上的缺點讓人難以接受,怎麼辦?我的母親是個想法非常負面、總是愛抱怨的人,我覺得自己很難愛她,她身上的許多缺點都讓我難以接受,因此我很容易和她吵架。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嗎?我該怎麼做?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5)德芬:我常說,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你只要隨時管好自己就行,可是這真的不容易。下次再和母親共處時,你可以試著保持高度警覺,如果她又說了一句負面的話,讓你想發火,請把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感受一下究竟是哪個身體部位不舒服,再把呼吸帶到那個部位,輕輕地安撫它。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回歸自己的中心,而不會隨他人的腳步起舞。然後,你可以平靜地告訴母親:「謝謝,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如果你既溫柔又堅定,對方通常會給你留點餘地,也就是空間,這是你在這段母子關係中最需要的。我們永遠不可能改變對方,可是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常常只看到對方該如何,卻很少問自己能做什麼。一味容忍是沒有用的,最終還是會爆發,只有把注意力從他人那裡移回自己身上,並作出改變,你們的雙人舞才有可能發生變化,跳出不同的舞步。一段關係的維持不需要兩個人,只要一方有所改變,另一方原有的舞步就跳不下去了。我建議可以多看看個人成長與靈性發展的書,逐步改變自己,到時你就會發現,當你的內在改變時,外在的人事物也會跟著產生變化;原來很費力的事,現在也可以輕鬆過關了。馬丁納:不必強迫自己去愛父母。你一心希望擁有一對完美的父母,卻沒有意識到父母對你的生命目的而言,其實已經很完美了。如果可以了解這一點,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對我來說,是父親改變了我。當我明白是我自己同意父親扮演冷漠的角色,同意他不表達愛、不觸摸妻兒、不散發溫暖時,我就學會愛他那些特質,愛他堅守和我的靈性約定,愛他堅持做自己,愛他讓我從他身上學到的功課及美好事物。我們偶爾會忘記,即使不喜歡父母,也不代表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壞事,還是會有些好事,有些值得感恩的事,有些從父母身上學到、對我們有益的功課,但有時我們只因為無法接受大多數的事,就把一切丟掉。以我為例,如果沒有我父親,如果他不是那麼嚴厲、那麼有紀律,我肯定會長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也許會變得很不受約束。我這種個性其實需要在嚴厲的管教下成長,否則長大後可能會去作姦犯科。小時候我因為父親的嚴厲管束而不快樂,但現在我對此覺得很滿意。德芬:其實,父母身上讓你難以忍受的缺點,通常你自己也有,而且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我知道這很難讓人接受,而且往往是我們的盲點(陰影)所在。然而,想要成為一個健全、快樂的人,你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盲點,接納自己的陰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了解到,父母身上令你討厭的特質,其實你自己都有,從而知道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會有缺點。請從父母身上收回你的投射,這樣你會快樂許多,和父母的相處也會變得更容易。當然,你的親密關係也會有所改善。同時,針對這類問題,我們也要了解到,父母並不是完美的,而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是我們人生計劃的夥伴,是來幫助我們學習生命的功課的。在頭腦層次上,我們可以接受這個道理,但在心中,我們有時仍然很痛苦,覺得成為受害者比承擔起所有責任容易得多。因此,我經常說我們要有內在力量。馬丁納,你對於鍛煉內在的「靈性肌肉」,以擁有更多空間和力量有什麼好的建議嗎?為人子女:接納和放下父母對你的傷害(6)馬丁納:對許多人來說,找到自己尊敬的榜樣是很有幫助的。比方說,許多人被甘地所鼓舞,我本人則深受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和馬丁·路德·金的激勵。榜樣不一定非得是大師,但一定有你崇拜的某些特質,而人之所以會崇拜別人的特質,表示他自身沒有。所以出於崇拜,現在你必須去做一些實際的事,並在做之前先自問:「我的榜樣(例如佛陀)會怎麼做?」另一種方法基本上是去觀察某些人,看看自己想擁有他們的哪些特質,然後就開始每天花幾分鐘去「下載」那些特質,比如「尊重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我就從特蕾莎修女下載了很多「耐心」——我視她為耐心與愛的榜樣。而下載了自己想要的特質之後,你就可以辨識它們,然後將之吸收到自己的系統中。一旦覺得自己體內的所有細胞都吸收了你下載的特質,感受到細胞和它們一起振動時,下一步就是如何運用的問題了。你可以將那些特質運用在生活中的許多情境,之後就開始活出那些特質。對我來說,這就是信念和特質的區別。你可以有非常重要的信念,但特質卻是你行動的一部分,你會實際活出特質,還要真正想像自己生活在其中。這對於改變我的生命有極大的幫助。許多人會問:「耶穌會怎麼做?」這還是有些把焦點放在自己之外;但如果你問:「我想從耶穌那裡獲得什麼樣的特質?」然後開始下載,你會真正感受到那些特質,並開始行動,這就變得比較「內在」了。如果每天花幾分鐘練習,用不了幾個星期,你就會開始注意到不同之處,因為那些特質成了你身份的一部分、你行為的一部分。德芬:這是一個能讓我們變強大、給我們力量的好方法,而發現人的頭腦可以做到些什麼真是太神奇了。《我們到底知道什麼?》(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這部電影提到,大腦不知道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區別,而我發現,道教人士在練氣功、按摩五臟時,也會運用觀想和想像的技巧。比方說,練陽氣時要想像從太陽那裡收集陽性能量、收集熱;而想要冷靜下來時,就想像從月亮那裡收集陰性能量。接著,想像氣從頭頂進入身體,經由中脈或所有脈輪一路往下,通過全身。有時候,我們會按摩五臟來平衡陰陽。這整個過程都透過觀想和想像的技巧完成。現在,馬丁納又提出了「下載法」,利用想像和觀想來下載我們想要的特質,這真是個好主意。比方說,我有許多愛我的讀者,他們覺得我有很多美好的特質,其實我也許沒有,但只要他們非常信任我、非常愛我,就可以想像從我這裡下載了那些特質,然後,那些特質就會成為他們的,而不再是我的。總之,找個自己可以信賴、親近的榜樣,效果會比較好。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具備了這些特質,但因為缺乏練習,便逐漸荒廢了。事實上,我們和耶穌、佛陀沒有任何區別,你的本性是平安和愛,就像太陽一樣,現在只不過被後天的許多習氣遮住了,如同雲擋住了太陽。然而,我們就是無法相信這一點,因為覺得接觸不到自己內在的力量。我們從小被訓練、制約,已經不相信自己擁有這些特質了。馬丁納:所以,我們要練習下載這些特質,練習使用它們,然後突然間,這些特質就完全變成我們的,而不再是從耶穌或特蕾莎修女那裡來的特質了。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我還曾經運用在催眠治療中。我舉個親身的例子。去年,我和兒子參加一個為期4周的訓練,課程之一是學跳拉丁舞。我兒子學得很糟,身體不受頭腦指揮。於是我為他進行催眠,並讓他從一位拉丁舞教師身上下載拉丁舞者的特質到他的腦子裡。過了5分鐘,他站起來跳拉丁舞,彷彿本來就會跳。而課程結束後,我兒子的舞技大幅提升。他的頭腦有些地方阻塞住了,而當他想像自己從拉丁舞教師那裡下載了舞者的特質時,一切都改變了。在想像的過程中,我們能取得頭腦(特別是左腦)認為我們沒有的信息,所以下載特質是非常好的練習,對生活的改變非常大,非常有幫助,我自己就經常下載。比方說,當我開始寫作時,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於是我心想,誰是好作家呢?我想到了迪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便開始下載他的相關信息、他的特質。後來我有機會和他碰面,就跟他說了這件事。他覺得非常有趣,便要我把這個方法告訴聽眾。之後,我們還一起開了許多工作坊。因此,這個方法絕對有效,無論是想要寫書,想變得更有耐性、更有愛心、更願意付出、更能寬恕,還是針對你想要改變的任何面向,它都能提供幫助。下載特質時,最重要的就是要處於放鬆狀態。你可以播放一些音樂,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至少花5分鐘讓身體和頭腦平靜下來,然後專註於呼吸,並告訴身體要放鬆,慢慢地吸氣、吐氣。接下來,你就可以創造一個想像的系統,某些比較有技巧的人甚至會把大腦想像成計算機。在下載特質時,我發現最好把右手抬起來,張開手指,想像這是天線,想像你正以「無線」的方式和對方聯結,並且問他:「我可以從你身上下載我想擁有的特質嗎?」記得要把那些特質說出來。而對方總是會答應你,然後你會開始感覺到指尖的振動。這時,請想像這股振動傳到了大腦細胞,又從大腦細胞傳到全身。請持續想像,直到你覺得自己所有的細胞都像海綿一樣吸收了那些特質,並和那些特質產生共振為止。一旦你的身體感受到這一切,你就可以將自己置入你想使用那些特質的情境中,並「看見」自己正在運用。第一次下載會花你20分鐘,之後你只要每天花5分鐘來想像自己在運用那些特質就行了。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你可以思考:「我需要具備哪些特質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寬恕、去愛、去包容?」然後就去下載你所需要的特質。--------------------
推薦閱讀: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默寫題6分——衝刺滿分每日一練【第二部分】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TAG:突破 | 心靈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