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寵的那桿大槍 京劇,你還舉得起來嗎?

當年楊小樓的師傅俞菊笙每次上演《挑滑車》,只要把那桿大剷頭槍往戲園二門外一戳,觀眾就知俞要演此戲,立刻滿座。

而高寵的王者之氣以及忠勇之魂也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京劇愛好者。對於京劇來說,《挑滑車》是武戲藝術的一個代表,更是京劇武戲曾經繁榮的一個象徵。

然而,去年6月「武生泰斗」王金璐去世時,其生前一句「京劇的衰微自武戲始」的天問振聾發聵。如今,楊小樓、蓋叫天、高盛麟等武生大家稱霸舞台的盛景早已成為傳說,當年響噹噹、硬邦邦的武戲如今也已淪為文戲的附庸、場面的烘托。

連日來,由花旦名家孫毓敏挂帥的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與北京京劇院聯手主辦的「京津冀武戲武功獲獎演員展演」,連續五天在長安大戲院粉墨登場。

隨著最後一場展演的落幕,舞台上的嘶喊猶在耳畔,京劇界的武林英雄們又聚首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在領取了武戲名家「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叩問了當今的武戲生態,雖未開出濟世良方,卻也頗為耐人尋味。

《截江奪鬥》楊小樓飾趙雲 梅蘭芳飾孫尚香

一、 技巧與人物孰重孰輕?

「從360度到720度,兩張桌翻下加轉身,背接刀槍都比過去更有把握,以及武旦也踩蹺打出手,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幾乎都沒有人練。」看過幾場展演後,此次京劇界武林盛會的推動者孫毓敏很是感慨。

不過她也表示:「如今的武戲,動作的目的性不強,缺少向觀眾解釋武戲的語彙,也就是這時為什麼要開打;有些演員亮相無力,叫好就收不到炸窩的效果;演出的劇目中大概有三分之一都來自崑曲或梆子的移植,京劇自身的武戲劇目在萎縮;演員表演勝敗不明,雖然按照慣例勝利者在上場門亮相,失敗者在下場門亮相,但亮相時演員都很使勁,讓觀眾分不清誰勝誰敗,此時鑼鼓經的語彙也非常關鍵;武戲整體不豐富缺少新流派,文戲和武戲演出比例嚴重失衡。」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關正則表示:「雖然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武戲跟頭之類的單項技巧大有進步,但武戲更多看的應該是把子和武打,跟頭翻得再好比不過體操,京劇武戲應該是比武術美、比舞蹈解氣的一個門類,其中很重要的是人物的美感。」

在戲曲評論家劉連群看來:「從展演現場觀眾的反應來看,觀眾對武戲的偏好有回暖的趨勢,觀眾的欣賞習慣是需要重新培養的,很長一段時間,一場演出中,觀眾一看是武戲段落,就急著出去上廁所,為的是不錯過文戲。而且觀眾現在給予武戲叫好的段落都是技巧火爆的環節,殊不知周信芳先生曾經說『武戲有武無人物不傳』。」

二、不講究沒規制究竟為哪般?

200年京劇仰仗的是群星璀璨,更是規制嚴謹的舞台規範,而今,為了追求火爆,亂穿亂戴、亂改亂演讓本已現頹勢的武戲更顯凋零。

武旦名師宋丹菊認為:「現在年輕演員的表演太缺少老師的點睛,很多演員功力不錯,但欠缺精勁。而且我們伴奏的鑼鼓經比較單調,幾乎完全是』急急風』,聽起來太鬧了,鑼鼓經好對於武戲而言是非常提氣的。」

武生名家葉金援稱振興武戲最重要的是劇目,「現在演員常常演的就是15分鐘的段落展示,根本不能反映武戲的全貌,所以必須要恢復有代表性的大戲。」

在花臉、武生名家羅長德看來:「京劇講究的是成龍配套,現在都沒了。當年我和石鴻圖配合了12年,打把子能貌合神離嗎?!而現在台上全是小快槍。希望院團別總把我們這些人當專家供著,當評委時請去沒用,排戲時就得去。」

文武老生、戲曲導演宋峰表示:「現在京劇雖然叫國粹,但是缺胳膊短腿,我們到院團排戲,發現是要什麼沒什麼,只能是會什麼對付什麼,原來京劇武戲那是技巧無窮,現在簡直太簡單了。」武凈名師賀春泰對於如今演出中那種常態的不講究頗有微詞:「有些劇院演《嘉興府》,連捕快都穿箭衣、俊扮,根本不是那個人物。還有些演出,《雁盪山》的服裝什麼戲都用,過去我們講究專戲專用,現在這些規矩都沒了。」

高盛麟之《挑滑車》

三、院團成毀武戲半壁江山的幕後推手?

與同年齡層的文戲演員相比,武戲演員的境遇大都不佳,其中大多院團的忽視被廣為詬病。據參與此次武戲展演策劃的武戲專家張四全介紹:「此次展演我們給一個國家級院團留了20個名額,結果一個人都沒來,不是演員的意願問題,而是劇院的政策。」

武凈名家、戲曲導演孫桂元說:「我們常常聽那些年輕的武戲演員說天天練卻不知道哪天才能上台,要知道武戲演員青春很短暫的,他們等不起。」

武生名家馬玉璋稱:「如今文武比例失衡問題太嚴重,有些院團對武戲太不重視,我的學生畢業後去了院團,兩年的時間上不了台。就算做不到文武比例對半,也至少應該達到三七開。」

武丑名家劉習中表示:「我跟學生聊天,他們說在團里演一場主戲800元,龍套是500元一場,可如果在戲裡來個一趕三,一上台』啊哈』一下就下去了,這樣一場就能拿1300元,試問如果院團是這樣的政策,以後誰還費那勁,要知道一場武戲的主戲下來,幾乎是要脫層皮。」

劉習中還透露:「我們常常被請到院團參加所謂的演員年度考核,那些年輕人,平時就是站龍套,就考核時來一下子高寵,平時他演沒演過一上台就看得明明白白,這樣的』圓場』希望院團以後不要再跑了。」

蓋叫天之練功照

四、政策可否因武戲特質有所傾斜?

在很多場合,孫毓敏都曾呼籲過:「對於武戲演員的就業,必須一路綠燈,十幾歲中專畢業就應該進入院團歷練,如今大學本科的門檻幾乎讓武戲演員錯過了最佳的年齡段,無形中縮短了藝術生命。」

張關正則認為:「武戲演員開蒙的基功應配備最好的老師,當年我們都是茹富蘭老師這樣的好老師在教基功,可現在好老師沒有人願意留在中專,據說中專層面老師的最高職稱就是副高。以至於現在舞台上演員的把子都是空對空的,猶如隔山打虎,《雁盪山》中最好看的場面已經在舞台上看不到了。」

武生名家、戲曲導演李仲鳴更是建議成立專門的武戲劇團:「當年楊小樓要是沒挑班,而是放到其他的班社裡,也未必行。如果有了鐵打的營盤,哪怕是流水的演員,對武戲的傳承也會大有裨益。」不過,武戲演員的培養模式在今年或許會有新的嘗試,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劉侗介紹說:「北戲與國家京劇院合辦的6年制武戲中專班,即將開始招生,學生畢業後將直接進入國家京劇院,此舉打破了以往非大學畢業不能進院團的規定。」

老「花旦」孫毓敏的武戲情

身為荀派花旦卻為武戲奔走,皆因武生名家張雲溪先生去世前的一句感慨,孫毓敏決定以一己之力「挽救」武戲。

2007年她策划了以日本文化傳奇人物深見東州的名字命名的武戲比賽,10年後,在因王金璐去世戲曲界悲壯的感嘆聲中,如今擔任北京戲曲藝術教育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的她,又開始為日漸式微的武戲奔走。申請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年度資助項目,又藉助自己曾經的大本營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力量,孫毓敏今年又做成了「京津冀武戲武功培訓成果展演」。

在為京劇武林老英雄們設立的武戲名家「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上,幾乎所有名家都感佩其一個「行外人」的勇氣與擔當。

武生名家李光甚至說:「我獲得過『文華獎』、『梅花獎』,是非遺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貼,但我最看重這個『終身成就獎』,這是武戲功臣們的大聚會,獲獎不是終點,責任更重從前。」

多年來,孫毓敏自稱深感武功、武戲的排練、著書、教學在整個京劇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挽救頹勢刻不容緩。

在她看來:「京劇就是功夫藝術。對於武戲演員,院團有義務為他們上人身意外傷害險。《奇襲白虎團》的發源地山東省京劇院,就有一個年僅26歲的武戲演員練功時意外成了高位截癱,他的孩子還很小,真的很慘。我一直建議武戲演員17歲就可以上崗,35歲以後就不要翻跟頭了。」 

在呼籲給武戲前輩以應有的尊重的同時,孫毓敏也拜託大家,繼續自我挖潛,開動腦筋,從劇目、人物、套路及表達形式上,更多根據當代觀眾的審美情趣,創作形成新的武戲流派或新的表達樣式。「常言道:人在藝在,人亡藝失,我們大家都難逃這最後一關,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餘生過得更有意義,京劇藝術就不會斷送在我們這一代手裡。」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推薦閱讀:

京劇《成敗蕭何》
大夢三生,正乙祠戲樓的百年往事
畫軸與積木—— 聊聊京劇與話劇的空間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427《蕭何月下追韓信》

TAG: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