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

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

本書由新浪愛問冬聽雪整理製作

更多資料請瀏覽:http://iask.sina.com.cn/user/my_ishare.php?uid=1227778444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遁入佛門,粗茶淡飯「營」養生(1)(圖)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

    ◆性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及得其養,無物不長。

    ◆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

    ◆少食多動。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1893年農曆九月初九出生於北京,1988年6月23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95歲。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現代哲學家、教育家。

    他早年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後潛心研究佛學。1917年後,應聘於北京大學,主講印度哲學。1924年辭去教職,開始自辦教育,從事鄉村建設。梁漱溟先出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後將其遷至膠東半島鄒平縣,成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並任院長。抗戰爆發後,任最高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參與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並任其機關報《光明報》社長。1946年參加政治協商會議。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梁漱溟雖然天生孱弱,卻享有高壽,這源於他的長壽養生經:「性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及得其養,無物不長」;「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以及「少食多動」。

    所以,這位蜚聲國內外的國學大師不但將其寶貴的一生奉獻給了他熱愛的國家、民族和人民,而且還為國民的體魄健康長壽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人體需要弱鹼,水果、蔬菜都屬於弱鹼性食物。梁老幾乎天天吃水果,對蔬菜更是到了青菜不可少、逢薯必啖和逢豆必吃的地步。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其中脂肪都在0.1%—0.3%之間,蛋白質佔1.0%左右,碳水化合物佔8%—20%左右,其餘便是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鈣、鐵、鋅、硒等人體所需的各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並含有少由量膳食纖維。

    ◆ 一般人到老年常患的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癌症,但因為梁老從20歲起堅持食用蔬菜,所以直到他去世,這些病都與他無緣。

    梁漱溟出身於書香門第,雖然家境談不上很闊綽,但作為父母寵兒的梁漱溟也備受家人疼愛。可是梁漱溟卻偏偏在少年時代就選擇皈依佛門。個中的原因有多種說法,但總結起來,除了那個苦難時代給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造成的苦悶外,還有梁漱溟父親梁濟的獨特教育。梁濟支持「洋務運動」,對子女自幼便採用比較開放的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意在培養子女成為國家急需之人才。對於梁漱溟意欲出家這件事,梁濟不但表示支持還勸妻子不要干涉兒女的志向。梁漱溟很早就參加了各種救國救民的革命活動。不久,他發現這些革命活動並不能拯救中國。看著當時滿目瘡痍的社會,有著滿腔同情弱者之心的梁漱溟精神上異常苦悶,一度自殺被救後,他逐漸認為:人生的苦樂主要在於內心的主觀世界,在於人永不滿足的慾望。因此他覺得佛門境地是他最合適的去處。在十四五歲時,梁漱溟便開始閱讀佛教書籍,到了十七八歲還不願意婚娶,19歲開始閱讀佛經。因為他對當時惟恃募化的僧侶生活痛恨之極,所以決定通過行醫解決自己的衣食所需,於是買了許多中西醫著作,閉門苦讀,大有濟世救人的釋家風度。

    自遁入佛門,梁漱溟便嚴格遵守佛門弟子的規矩。從1913年在西安開始素食,一直到他去世堅持了75年。建國初期,在一次公宴上,毛澤東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見他只吃素食,又不飲酒,笑著說,梁漱溟堅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長壽也。通過梁老的日記可知,他平日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各種麵食和麵包、一些粗糧和粥食;主菜為各種蔬菜、豆類及其乳製品、雞蛋;經常喝的是牛奶、酸奶和淡茶,有時喝少量的紅葡萄酒;梁老還比較喜歡吃水果、乾果及各色點心。按照現在的一般的飲食水準來看,梁老吃的也就是粗茶淡飯,所以曾經有人認為梁老的營養不夠。然而,根據日本科學家的一份研究報告來看,梁老的飲食可謂搭配合理,營養均衡。該報告表明人一天攝入以下四種食物就是科學合理的:

    人一天應攝入的四種食物

    食物類別典型代表提供的主要營養素

    牛乳類牛奶、鮮奶油、奶油、乳酸菌,雞鴨蛋鈣質、鐵質、維生素A、B2等

    肉類魚、貝及其加工品,肉類及其加工品,豆類及其加工品蛋白質

    蔬菜類蔬菜、茹類、山菜、海藻、水果、薯類維生素A、B、C等

    穀物類米、麥、雜谷及其加工製品,砂糖、蜂蜜、糖、果醬,植物脂肪、人造奶油、動物性脂肪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

    牛乳類:它能提高飲食的整體營養價值,補充人體最易欠缺的鈣質、鐵質、維生素A、B2等的營養素,主要包括牛奶及乳製品(鮮奶油、奶油、乳酸菌,人造奶油除外),以及雞、鴨蛋。

    肉類:它是攝取蛋白質最重要的來源,儘管牛乳中也能獲得蛋白質,但它以鈣質等的營養素居多,故將其劃分開來。其主要食物有魚、貝類及其加工品(魚油或人造奶油除外),肉類及其加工品(肉的油脂部分、豬油、牛油除外),還有豆類及其加工品。

    蔬菜類:其主要攝取維生素A、B、C等營養素,同時也是攝取食物纖維不可缺少的食品。蔬菜、菇類、山菜、海藻、薯類等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有的人認為薯類應屬主食,其實它是含豐富維生素的蔬菜。

    穀物類:我們一般稱之為主食,主要包括米、麥、雜谷及其加工製品(如麵包、玉米片、米粉、麵粉等),砂糖、蜂蜜、糖、果醬等,還有植物脂肪、人造奶油、動物性脂肪等。

    所以,儘管梁老七十多年始終保持不食葷,但是他鐘情的豆製品卻替代了葷食提供的營養。更值得一提的是,梁老這份多年堅持的簡單食譜,對於我們今天的養生,尤其是普通生活水準的大眾養生,有著非同尋常的借鑒意義。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遁入佛門,粗茶淡飯「營」養生(2)(圖)

   

   

    1.食粥品出好身體

    粥雖是百姓餐桌上最為尋常之物,但卻大有來頭。據考證,粥在我國百姓的餐桌上至少擺放了四千年。《周書》稱「黃帝使烹谷為粥」,這大約是有關粥的最早記載。清人黃雲誥於光緒年間編的《粥譜》一書,收載各地粥食240餘種,現在保存下來的與原來相差甚遠;而且粥的用料、烹作乃至養生之道無一不是「食品與健康」的上乘學問。清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上就記載著先人制粥的標準:「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沒有時間煲粥,大家鍾情的是牛奶、漢堡、三明治;另外很多人以為粥過於簡單生怕營養跟不上需要。其實粥食除了充饑之外,更有止瀉、發汗、恢復體力之功效;並且粥品中的許多營養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源於制粥的米、粟、雜糧等物本身所固有的精華,只有通過熬、煮、煲等方法使其自內而外地分解與融合,不像有些奶乳製品那樣將研製好的鈣、鋅、維生素以及色素、味素等物質「合成、配送」到胃裡,這正是粥品本身的誘人之處。南宋長壽詩翁陸遊曾賦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粥食敬神仙。」詩中提到的「宛丘平易法」就是取自北宋張耒《粥記》中所提倡的食粥攝養法。陸遊終年85歲,在當時也可謂人間神仙了。清代鄭板橋更將喝粥寫得樸實溫馨:「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項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具暖。」隨著保健意識的增強,現在許多餐飲界人事也逐漸意識到粥的寶貴之處。現在北京不少「粥棚」、「粥場」的生意天天都是滿堂紅。

    在1961—1978年零星的日記中梁老說到吃粥不下三十次,其中有小米粥、玉米粥、白米粥,偶爾還有香蕉粥、百合粥等。梁老經常早晚餐食粥,他尤其偏好小米粥,因為這對克服困擾他大半生的失眠癥狀大有好處。小米,又稱粟。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小米能除濕、健脾、鎮靜、安眠。「胃不合,則卧不寧」,晚飯吃得太少,胃中空使人難眠,胃過飽則壓迫內臟,也妨礙睡眠。而小米粥,即不會很快的排空而「吊胃」,又不會脹飽而礙眠。現代醫學更研究證明,人類睡眠願望的產生和睏倦程度與食物蛋白質內色氨酸含量密切相關。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催人慾睡的血清素,而小米中色氨酸的含量名列前茅,加之所富含的澱粉,可促使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增進腦內色氨酸的數量。梁老不但自己親自購買小米,也有朋友知道他喜歡喝小米粥,因而經常送小米給梁老。小米粥軟和可口,易消化吸收,尤其適宜老年和兒童,除了催眠之外,對脾胃虛弱、糖尿病、乳汁不足等多種病症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故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把小米作為年老病弱者的養生保健食品。如果小米粥內再加入適量的白糖,則催眠效果更為理想。現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太大,患失眠症的人相當多,一般人都習慣性地吃安眠藥。但是十葯九毒,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食療重於葯療,一般的病尤其盡量少吃藥。據專家觀察,一般農村的中老年人之所以很少有失眠的毛病,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喝小米粥。

    梁老即使上了年紀身體依舊十分健朗,這和他常喝玉米粥也有關。玉米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的「黃金作物」,由玉米加工的食品豐富多彩:玉米湯、玉米糕、玉米餅、玉米面、玉米包子、玉米糊糊、玉米羹等。據美國醫學會的普查表明,美國的土著印第安人沒有患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這主要歸功於吃玉米,因為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鱗脂、亞油酸、穀物醇、維生素E,不易導致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其次它的纖維素比精米、精麵粉高4—10倍,纖維素能夠加速腸部蠕動,排除大腸癌因子,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冠心病。最後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能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非常有利於減肥。所以現在玉米風行歐美,上至元首名人,下到普通市民,大家都吃玉米。

    2.水果蔬菜營養健康

    人體需要弱鹼,水果、蔬菜都屬於弱鹼性食物。在當今的許多發達國家,食物中以蔬菜、水果消耗量最大,可見人們對它們的青睞和重視。梁老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淡出政治舞台,因而有不少空閑時間讓梁老到外面走動。因為素食的緣故,梁老每次外出,不論是運動還是辦事情,幾乎都會買水果回來,其次是買蔬菜和主食。梁老幾乎天天吃水果,對蔬菜更是到了青菜不可少、逢薯必啖和逢豆必吃的地步。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其中脂肪都在0.1%—0.3%之間,蛋白質佔1.0%左右,碳水化合物佔8%—20%左右,其餘便是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鈣、鐵、鋅、硒等人體所需的各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並有少量膳食纖維。因而吃水果不僅是減肥人士的良好選擇,而且也是養生者每天應做的功課。

    梁老幾乎每天都吃水果,而且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他最常吃的是蘋果,其次是香蕉、梨、桃、柑橘、鮮棗、山楂、杏和柚子等。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遁入佛門,粗茶淡飯「營」養生(3)(圖)

   

   

    蘋果是物美價廉的水果寶貝。蘋果中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C等營養成分,使積於體內的脂肪分解避免發胖,減輕心臟負擔;同時還能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降低血膽固醇和血脂含量,減緩老人動脈硬化過程,有效地預防冠心病。蘋果還含有較多的細纖維素及維生素C,能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提高機體抗病毒和抗癌能力。有些人由於平時攝入的鈉過量而導致高血壓的發生,而蘋果中的鉀、纖維素和果酸,有利於體內鈉和鹽鈣的消化排泄,可以有效地防治高血壓。蘋果對於老年人更是好處多。因為老年人由於機體器官功能生理性退化,新陳代謝比較差,體內酸性物質積累過多,容易產生疲勞。而蘋果中的果酸可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能夠很好地抑制疲勞產生。另外蘋果中的果酸和維生素能延緩衰老,並使人皮膚細膩、潤澤,延緩老年斑的出現。

    而香蕉、柑橘是鉀的良好來源;梨、桃、楊梅等,再加上適當的體育活動,能夠控制一般的糖尿病;柚子、檸檬、柑橘等是生物類黃酮的上等來源,據梁老的學生回憶,老先生很喜歡廣柑,一般在飯後吃幾瓣;鮮棗、獼猴桃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山楂有擴張動脈血管、降低血壓和血脂等作用;柑橘、杏等含胡蘿蔔素較多,梁老自己的院子里便種有杏樹,梁老吃時說味道甘美。而且梁老還經常適量吃些乾果點心。水果製成乾果,營養成分變化不大,對身體有益。

    儘管吃水果裨益很多,但是水果並非吃得越多越好。一般每天吃一到兩個水果比較好,其中可以有一個是柑橘類。而且大吃水果會快速升高血糖,所以如果吃了較多水果就應該減少飯量,以保證熱量平衡。另外每天食用蔬菜才是主要的,因為多吃蔬菜一般對人有益。一般人到老年常患的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癌症,但因為梁老從20歲起堅持食用蔬菜,所以直到他去世,這些病都與他無緣。

    梁老買蔬菜經常變換口味,但他對西紅柿卻一往情深,長年累月食用。西紅柿又稱番茄,常吃番茄能夠特別有效地預防子宮癌、卵巢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因此在美國幾乎家家都種番茄、吃番茄,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有人常吃西紅柿,但還是會得癌症。這多半是食用方法不對。尤其在夏天,許多人喜歡生吃西紅柿或涼拌加糖吃。而西紅柿里含有的番茄素,由於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周圍又有纖維素包裹,必須通過加溫到一定程度才能釋放出來,所以生吃是沒有抗癌效果的。梁老經常吃的是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最有營養價值,當然西紅柿湯或西紅柿雞蛋湯也不錯。

    除了西紅柿,梁老還喜愛吃各種瓜類蔬菜。在他的日記里,經常可以看到「購黃瓜」、「購絲瓜」、「購冬瓜」、「食甜瓜」等記錄。西瓜就吃得更平常了,尤其在夏天。瓜類蔬菜有四大優點,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第一,補充水分。夏天人體容易流失水分,而瓜類蔬菜的含水量都在90%以上,冬瓜含水量居眾菜之冠,高達96%,其次是黃瓜、絲瓜、南瓜、苦瓜、西瓜等。第二,基本上所有瓜類蔬菜都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降低血壓、保護血管的作用。第三,除了南瓜等少數之外,其他瓜類蔬菜大部分都屬於涼性蔬菜,如苦瓜、絲瓜、黃瓜、菜瓜、西瓜、甜瓜等,皆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第四,冬季是許多老年人糖尿病的高發期,而南瓜和苦瓜可謂糖尿病的兩大剋星。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南瓜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理想食物。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膠,當它與澱粉類食物同食時,能提高胃內容物的黏度,延緩胃的排空;而果膠在腸道內充分吸水後可以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它能延緩腸道對糖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此外,南瓜中富含人體胰島細胞合成胰島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鈷,它能促進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不過南瓜中也含有碳水化合物,不加控制地食用會引起血糖升高;而且多吃易上火,所以陽盛體質者不宜多食;同時放置過久的南瓜不要食用。苦瓜素有「植物胰島素」之稱。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甙,不但與胰島素的作用相似,而且還刺激胰島素釋放,對降血糖作用很大。

    梁老日記提得比較多的還有蘿蔔和蘿蔔湯。我國古代醫籍早有記述「蘿蔔(白蘿蔔)有寬胸膈、利大小便、消痰清導」的作用。中國民間早就流傳著「米飯蘿蔔絲,常吃斷病根」,「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等說法。聽起來有點誇張卻不無道理。這裡說的「米飯」即小米粥,白蘿蔔在一般人眼裡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被視為「下里巴人」;但其營養和強身滋補作用等與「陽春白雪」的人蔘相比,白蘿蔔則更為平和安全。從營養上來看,它含大量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維生素、脂肪、鈣、磷、鐵等以及澱粉酶、苷酶、氧化酶、輔酶等多種活性物質和人體所需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梨和蘋果的8—10倍。又由於其中不含草酸,因而所含的鈣能被人體充分吸收,是補鈣的良好來源。同時蘿蔔味辛辣性溫,用於中藥有順氣消食、散瘀解毒、止咳化痰、生津開胃、潤肺止渴、通便利水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在台灣更是流行一種「青菜救命湯」,其實它的湯劑就是「白蘿蔔2,紅蘿蔔1,冬菇4朵」,可以配肉骨煲湯飲之,每周2次,能夠身輕力健。

    另外梁老對大蒜也很看重,在其日記里不時可以看到「服大蒜以殺菌」的記錄。儘管大部分人都知道大蒜能殺菌消毒,還是抗癌之王,但是因為吃的時候沒有注意方法,所以經常吃大蒜卻還是得癌症。因為大蒜本身不抗癌,所以吃大蒜時必須先把它切成薄片,放在空氣里15分鐘,使它跟氧氣結合以後才能產生抗癌的大蒜素。

    而梁老非常愛吃的薯類,如白薯、紅薯、山藥、土豆,中國人也習慣把它們當作蔬菜。薯類吸收水分,吸收脂肪、糖類,吸收毒素的「三吸收」功能已經得到世界認可。吸收水分,潤滑腸道,不得直腸癌、結腸癌;吸收脂肪、糖類,不得糖尿病;吸收毒素,不發生胃腸道炎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紅薯,又稱為番薯、山芋、地瓜,在世界上是被公認的價廉味美、糧菜兼用、老少咸宜的健身長壽食品。它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每公斤紅薯中含糖類256克,蛋白質15克,鈣156毫克,磷174毫克以及多種維生素,尤其是胡蘿蔔素含量極為豐富,是糧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紅薯含有具有特殊功能的粘蛋白,不但能維持心血管壁的彈性,阻止動脈硬化發生,使皮下脂肪減少,防止肝腎中結締組織萎縮,預防膠原病發生,而且對呼吸道、消化道、關節腔和漿膜腔也有很好的潤滑作用。紅薯里的澱粉和纖維素,能在腸內大量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體積,不僅能夠預防便秘和腸癌,還有助於防止血液中膽固醇的形成,預防冠心病。另外它是生理鹼性食品,能與肉、蛋、米、面所產生的酸性物質中和,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對維持人體健康有積極意義。不過紅薯吃多了會肚脹、燒心,不可多吃;而且吃時必須煮熟蒸透才能夠消化吸收,最好和米、面搭配食用,減少胃酸產生。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遁入佛門,粗茶淡飯「營」養生(4)(圖)

   

   

    梁老的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對其健康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借鑒者須根據自己具體情況來選擇素食,因為並不是只吃素就能長壽,而且個人的身體情況因人而異。一般而言,飲食以不挑食,葷素搭配相宜為好,可以以素為主以葷為輔,這樣有益營養均衡。有的人為了減肥而長期不食葷,這是不可取的方法,久之必然害了身體。

    3.豆類抗癌天然物

    梁老對豆類和豆製品也是情有獨鍾。據他日記的記載,梁老不但常買各種豆菜吃,如大豆(黃豆)、豌豆、扁豆等;而且特別喜歡早上喝豆漿、外加油條或油餅做早餐。不過他最喜歡的是豆腐、豆腐腦以及腐乳。這裡主要介紹相關的幾種,其實營養豐富的豆類家族,成員還相當多呢。

    大豆被科學家稱為蛋白質的倉庫,因為它是含蛋白質最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其蛋白質質量和蛋、奶中的蛋白質相似,但其含量遠超過肉類和蛋類,相當於牛肉的兩倍,雞蛋的兩倍半。大豆中的脂肪含量達18%,而且以質量好的不飽和脂肪酸居多,極易消化吸收;大豆中還含有大量維持人體健康必需的脂肪酸和亞麻油酸。此外,大豆富含鈣、磷、鐵、銅、鋅、碘多種礦物質,以及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E和維生素C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由此看來,大豆全身是寶。但是我們中國人普遍缺乏優質蛋白,看來的確要響應衛生部的「大豆行動計劃」號召,主要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

    另外據專家人士指出:大豆中起碼有5種抗癌物質,特別是飴黃酮,它能預防、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而且只有大豆中才有。難怪梁老活了九十幾歲,什麼癌症也沒碰到過。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豆中存在某些抑制人體消化酶的因素,所以當浸泡加熱後製成的豆製品,如豆腐、豆腐腦、豆漿等比生黃豆的營養效果更好,因為剔除了抑制酶因而更易於消化和吸收。而且從營養及其吸收來看,豆漿比牛奶更好。因為牛奶含乳糖,全世界60%的人不吸收乳糖,亞洲人70%不吸收乳糖;而豆漿含的是寡糖,100%被人體吸收,豆漿里還含有鉀、鈣、鎂等,豆漿中的鈣比牛奶中的鈣含量多。另外豆漿里有多種抗癌物質而牛奶卻沒有,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洪昭光也認為豆漿比牛奶更好,不過最好是牛奶、豆漿合理搭配飲用。至於豆腐的營養功效更是家喻戶曉:健康長壽,護膚美容。難怪美國人把8月15日定為全國的「豆腐節」。

    豌豆營養豐富,籽粒含蛋白質20%—24%,碳水化合物50%以上,還含有脂肪和多種維生素。每100克籽粒中含有胡蘿蔔素0.04毫克、維生素B11.02毫克、維生素B20.12毫克。豌豆性味甘平,有和中下氣、利小便、解瘡毒的功效。

    扁豆營養豐富,除了含蛋白質、鈣、磷、鐵、硫胺素,還含有維生素B、C及煙酸等,具有增強免疫能力和防癌的功效。中醫學認為,扁豆性甘、微溫。其具有健脾和中、祛濕止渴的功用。不過,扁豆中含有有毒成分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徹底加熱可破壞該種毒素,烹調時加熱不徹底會導致毒素留存。

    日常生活中,只要每餐都吃些豆類食物,食足兩周,人體便可增加纖維的吸收,減少體內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機會。這大概就是梁老終身幾乎沒有大病的原因之一吧。

    4.綠茶、紅葡萄酒保健更神奇

    國際上規定以下6種保健品:第一綠茶;第二紅葡萄酒;第三豆漿;笫四酸奶;第五骨頭湯;第六蘑菇湯。所謂保健品,是指能治療疾病的食品。

    中國乃茶的故鄉,茶的品種眾多:綠茶、紅茶、花茶以及磚茶等。但只有綠茶有保健作用,因為茶葉中含有350多種化學物質,如鞣酸,維生素A、B、C等。喝綠茶不但可以補充人體必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同時對許多疾病更有防治作用。

    第一,綠茶里含有抗癌的茶坨酚。據專家分析,如果每天喝4杯綠茶,癌細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遲9年以上。第二,綠茶里含有氟。氟不僅能堅固牙齒,還能消滅蟲牙,消滅菌斑。古代人很早就懂得綠茶的作用:蘇東坡每次吃完飯,拿中下等茶漱口,目的是堅固牙齒。《紅樓夢》里的賈母等人吃完飯也拿茶漱口,因為飯後3分鐘,牙齒的菌斑就會出現。第三,綠茶含茶甘寧,茶甘寧能夠提高血管韌性使之不容易破裂,所以綠茶對抑制腦出血療效顯著,尤其是容易動怒的老年人。第四,綠茶能夠減少毛細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時降低血清膽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對心血管疾病有明顯預防作用。除此之外,綠茶還有提神強心、利尿、殺菌、消炎、提高記憶力、抗衰老和增加免疫力等作用。因而近年來綠茶備受追求健康人士的喜愛。梁老自年輕時就愛品茶,所以他的牙齒到了90歲還沒什麼問題。而且梁老經常親自選購茶葉,喝淡茶,因為濃茶對大腦起興奮作用不利於他的睡眠,所以容易失眠的人最好和梁老一樣,喝淡一點的綠茶,且睡前盡量不要喝茶。

    紅葡萄酒。歐洲早就發現紅葡萄的皮上有種奇特的「逆轉醇」,它能夠抗衰老;它還是抗氧化劑,幫助預防後天的心臟病;同時「逆轉醇」可以有效防止心臟的突然停搏(又叫猝停),心臟病患者、高血壓以及吃過大、過硬、過黏、過熱的食物都容易導致心臟停搏。紅葡萄酒還能降血壓、降血脂。正因為如此,在西方紅葡萄酒幾乎是老少都飲。不過紅葡萄酒雖好卻不能貪杯,最好每天不超過50—100毫升,這樣才對身體更有好處,所以梁老也是每次限量飲用。

    從以上不難發現,梁老的食譜看似簡單其實大不簡單!所以他到了九十幾歲還是耳聰目明,最後無疾而終。而梁老的日記,則為世人提供了寶貴的養生參考資料。

    5.飲食有節長壽經在吃的方面,梁老還特別注意少吃。梁老每頓一般是一小碗米飯,一盤西紅柿炒雞蛋;有時因寫作耽誤吃飯他就喝杯牛奶吃幾片麵包;餓了就吃點桃脯、蜜棗和核桃仁點心或到外面喝粥。這非常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

    中醫歷來推崇「飲食有節」。《黃帝內經》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的記載,後來被世人奉為養生長壽之圭臬,不斷發揚光大。醫仙孫思邈壽享101歲,他說:「飲食過多則積聚」;明代敖英《東谷敖言》說得更詳細:「多食之人有五難:一者大便難,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化。」現代醫學更證實了飲食過多,會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而且長期食用多脂食物會誘發動脈硬化、冠心病,不幹凈食物會導致癌症發病率增高。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學者麥卡證明了限食可延緩衰老,後來研究者認為限制飲食可降低自由基水平,使人獲得長壽。少吃,即不可暴飲暴食,最好每次的飲食是七成飽。

    梁老的少吃也指盡量少吃藥,包括所謂補藥,因為是葯幾分毒。平常的小病,能不吃藥梁老就盡量不吃。他一生除了失眠之外,主要是患前列腺肥大,梁老也不大吃藥。並且他通常穿的蓋的也只是七成暖,這些細節和習慣對於養生也有耐人尋味的好處。

    梁漱溟主要飲食種類:小米粥、玉米粥、白米粥、香蕉粥、百合粥;蘋果、香蕉、梨、桃、柑橘、鮮棗、山楂、杏和柚子;西紅柿、黃瓜、絲瓜、冬瓜、甜瓜、蘿蔔、大蒜、薯類;大豆、豌豆、豆漿、豆腐、豆腐腦以及腐乳;綠茶、紅葡萄酒。

    關鍵詞: 延緩衰老   前列腺肥大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道互補,氣功運動健身心(1)(圖)

   

   

    ◆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從而植物性神經系統得其暢遂活動,不用醫藥而依靠人身生理之自然功能也。

    ◆讀書能夠解除煩悶,調整心態,培養良好的身心,病自然不敢輕易登門。

    ◆90歲後梁老主要在室內活動。每天早上醒後,先在床上做操、伸腰、搓腰腎、搓腳心、蹬腿腳、轉動頸脖、吸氣、呼氣、屏氣……在床上做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活動後才下床。

    其實當今世界素食主義者很多,但是並非每個素食者都能長壽,而梁老之所以能夠活到耄耋之年而且依舊身體健康,秘訣之一就在運動。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又說生命在於靜養。實際上,動靜是辯證結合的運動,氣功正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有中國特色的動靜運動。梁老早年入佛,練過氣功;而這種功夫成為他一生持之以恆的運動,跟困苦他多年的失眠大有關係。 

    他年少就投身革命,先天下之憂而憂;爾後因多種原因踏進佛門,但國家外患不斷,內亂紛起,國將不國,民不聊生;身處亂世,作為一個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秀知識分子,梁老又豈會只閉眼念阿彌陀佛呢,於是重新回到世間,到北京大學任教替釋迦和孔子說個明白,致力於鄉村建設十幾年,投身抗戰為國內和平奔走,建國後依舊為農民說話,因脾氣過於耿直而被迫淡出政治,潛心做學問。這中間的是是非非只有留給後人評價,人生的大起大落卻非一般人能夠承受。也許正是為國為民為人生思慮太多,梁老自壯年時代就患上了失眠症,爾後竟越演越烈,成了困擾他大半生的痼疾。為了治療失眠,梁老與道家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經談及釋道都是從生理身體入手理解生命。在生活中他對道家的體悟主要緣自太極拳、靜坐等練氣功活動。

    1.氣功養氣治療失眠

    按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研究員的說法,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氣血與穴位三大學說:經絡相當於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近似氣血運行的出入口。練功者通過自身的意識對心理活動和意識進行控制,並調節呼吸與肌肉活動,從而改善自身的生理機能與心理狀態,使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防病、治病與促進心理健康等目的。由於人的機體受到氣候、環境等自然界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國氣功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的思想;同時氣功不但能提高、改善人體的生理功能,更能促進人體心理功能的良好運轉,所以體現了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由此可見中國氣功的形成和發展吸取了儒釋道和醫學的一些理論和健身技術,因此顯得博大精深。

    就氣功的功法來說名目繁多,豐富多彩。以氣功流派劃分,可分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醫家功和武術五大派別,梁老對前三種氣功都有很深的造詣。以練功的動靜劃分,可分為靜功、動功,如梁老練的太極拳就是動功。以練功的姿勢分,有卧功、坐功、站功與活步功,梁老對卧功和坐功都有很深的領會。以練功的手段分,側重意念鍛煉的意守功;側重呼吸鍛煉的呼吸功;側重姿勢鍛煉的調身功,這幾種方法梁老基本都練過,尤其是前兩種。

    梁老不到二十歲便皈依佛門,因而他很早便接觸了氣功,並有一定的入定功夫,所以能有比別人更強的鎮定心態:1942年,梁老與朋友從香港折回內地時,大家同坐一艘小船,除了梁老之外,其他四人都嘔吐,眩暈難支;抗戰時,梁老在桂林的七星岩吃素,日本的飛機在頭頂上盤旋,他卻鎮定自若,聊天如常。

    不過要想在氣功方面有很高的修為,並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則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修鍊。梁老在北京大學教書期間,曾到北京的摩訶庵靜養,尤其是在西郊的極樂寺靜養過四十多天。後來由於社會活動事務繁忙,他的氣功修鍊中斷了近二十年。

    1947年2月至4月以及1949年8月至9月初是他第二次比較長時間地修鍊氣功。1947年只有六條日記而且都和氣功相關,這一年梁老與著名的漢密大師傅能海相識並成為好友,梁老向其請教氣功修鍊,4月8日的日記記載了他初練氣功的心得:

    連日雖不忘,亦總未得手作功夫。本日約四時起坐,於手腳姿勢尚未得其安。念中覺察有二:一要搞清楚動機,動機不清楚或動機不正,必不可以;二要辨明「見體」之體,是儒家的抑佛家底。前者為出發點,後者為目的地,……儒家之體與佛家之體是一非二,但屬兩階段不同。

    1949年8月梁老與羅庸、謝無量等朋友在北碚的縉雲山頂縉雲寺閉關修佛,這期間他練的是密宗佛法大手印。因為他已禮拜西藏佛教噶舉派貢嘎呼圖克圖為師,受灌頂禮。梁老本人在宗教或者流派上沒有偏見,所以能出入三教吸采眾家之長。這段時間梁老身體頗不佳,不但被失眠多夢困擾,而且肚腹疼痛多日,身體疲憊,頭腦昏沉。他渴望能夠潛心修鍊,擺脫身體拖累之苦,但梁老心繫國泰民安和民族發展大計,所以久久放不下心,正如他的1949年8月19日日記所說:

    自皈依上師之日即先曾自己審查一番;一切法中佛法最勝,我豈有疑,然從人類文化發展說,當前需要則在中國文化,而非佛法之時機。同時我於當前中國建國問題及世界文化轉化問題,自覺有其責任,更無第二代人代得,在我心中亦可說除此事更無事在,所為皈依者,自感慧力不足。煩惱猶多,求明此心,俾力足任事而煩累可解也。因對世事放不下,修持自難得力。然細思所謂放下,只能是放平,而不可能是放棄不管。放平是佛法,放棄非佛法,不獨於悲心不合,亦於大手印之不作分別取捨不合也。上師以無相大手印授我,又以「用心不要太緊」相囑咐,其旨一貫。佛法在此,世法亦在此。

    從這段時間的練習來看,氣功並沒有對梁老的失眠起到很大的療效作用。王極盛先生的研究也表明,練功者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控制,對練功的效果起著主導的作用,氣功強調調心、調息、調身相輔相成,尤其是調心起著主導作用。一般而論,練功者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意守好,相信氣功,心身放鬆,練功的效果就好。反之,練功效果就差。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道互補,氣功運動健身心(2)(圖)

   

   

    1953年底,朋友教了梁老簡化的太極拳法。梁老總結為:一是氣要下沉;二是肌腱要通;三是「無思無慮,無物無我。呼吸正常(宜於靜)動作都與一呼一吸相配合。頭頂(如懸樑)涵胸拔背(松前緊後)。舌頂上顎,口似閉而不閉。提肛如忍糞,橫膈膜下降。領直。沉肩墜肘不配合呼吸則慢等於無用」。從這一年到他去世,太極拳基本上是梁老的晨練項目。當然,單練太極拳並沒有解決梁老的失眠問題。

    到1956年正月,梁老的失眠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工作和生活,苦不堪言;故到北戴河療養了兩個多月,並接受了道家氣功方面的指導。其實梁老本人對氣功的認識,是頗有見地的。他在1956年5月30日日記記載:

    氣功之「氣」應當說是「體氣」;它以人類生理上植物性神經這一系統為代表。它對於大腦神經活動具有半獨立性,但又息息相通,受其影響,為其所左右。人類文化進步,人的生活為大腦意識所主宰所統治便愈強,氣血之運行,機體之功能,有時失其自然。因而致病者不少。又大腦意識過強活動之結構有時亦使大腦受傷損或擾亂,從而致病。氣功主要在使大腦休息得到補養,同時亦使植物神經方面得以從意識過強統治下解放出來而恢復其自然之運行,發揮其本有之功能。

    梁老在院方的指導下最初是練卧式強壯功,幾天後練習盤膝坐,而且眼、耳、鼻、舌、身、意各有練習,尤其是意;一天修鍊4次,午前兩次,午後一次,晚間一次。1956年5月9日梁老第一次練卧功,但是很不順利:意念紛雜,腹內氣鳴不斷,爾後他領悟到煩躁不寧是提神提氣的後果,反之則能心息相依,守于丹田。兩天後,梁老將功課表(他稱練習氣功為功課)改為一天五次:早課——八點半,十點;午課——下午兩點半,四點;晚課——七點,這樣在時間安排上更合理。可能因為院方給他的指導是道家的,而梁老以前練習的主要是佛家功,因而一時難以適應,5月29日他在日記里認為已經初步知道靜中守丹田是怎麼回事。爾後他又練過內養功、靜功等,梁老對什麼功覺得無所謂,正如他給胡應漢先生的信中所說:「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從而植物性神經系統得其暢遂活動,不用醫藥而依靠人身生理之自然功能也。我曾習氣功療養院的氣功,知其理,簡單的方法就是靜下心來睡眠——必須睡眠,必須放棄一切而睡眠。」

    說到氣功,還得說說梁老推崇的誦經。誦經是梁老氣功修鍊的輔助項目。他信奉佛教也廣泛閱讀了佛家不少經典之作,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發現他經常在睡前誦經,還摘抄了許多經文。誦經抄經既能從文字上尋求解脫,驅除苦悶消解煩悶進入靜修境界,而且在冥思和誦讀中能夠促進氣血有規律地運動,提高人的免疫機能,祛病健身。所以梁老不但自己誦經,還勸朋友、教友人誦經:「病中宜勤誦《金剛經》文,如不能全背誦之,則背誦其一二章節亦好。如此則雜念可減,而心境可凈可靜。生死猶晝夜耳,不必在心。」他還說:誦經可減少煩惱而開朗智慧,但「要不求甚解,追求理解便是錯誤,所貴在誦中不知不覺掃除執著」,進入靜的境界。

    總之,通過修鍊氣功,梁老明白了自己病痛根基所在,並說將從佛家五十一心所法學習對治,這些心所法有無貪、無嗔、無痴,也就是梁老所說的平淡。這說明練氣功要想有功效,主要在於將心態調整平和,心、意融於一體,否則就是白練,就是折磨自己。經過兩個多月的練習,從梁老的日記可以看出,他的失眠症大為好轉,日記里多次提到「夜來睡尚可」。這一年的8月上旬到下旬,梁老還在北京郊區八大處靜養了一段時間,所以1956年是梁老氣功修鍊的第三個時期。梁老之所以如此重視氣功,除了失眠之外,也因為他對於氣功健身有著深刻的見地。1974年在給陳維志先生的信中梁老談道:

    人生當時時採取主動,不要落於被動。疾病之來,都是身體落於被動而反抗鬥爭之事。吃藥又使身體在被動中,不如採取主動手段,如靜坐,或習拳為好。習太極拳,緩慢動作,身體微微出汗,或是微燒可退之道。人們平時思慮紛雜,大腦不得休息,非但耗費精神於無用之地,而且有違醫家「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古訓,必將不知不覺中招致疾病。因此常常使自己大腦得到休息實為第一要義。再進一層,則實行靜坐,那就更好。

    而梁老面對20世紀50年代後期,包括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更為嚴峻的批鬥,卻能夠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心平氣和地在紅衛兵的管制中安心做學問,這不能不讓人折服他的氣度!由此也可見,氣功不僅能對生理疾病有良好的療效,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調整人的心理狀態,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改善和優化人的情緒,增強和提高人的意志控制能力,塑造人的良好性格提升自我道德意識,尤其在緩解人的情緒緊張方面功效突出。情緒對健康與疾病的作用眾所周知:積極樂觀的情緒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並促進身心健康;而消極不良的情緒在一定的條件下則容易導致心身疾病;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對人的學習進步、工作成功、家庭美滿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身體的健康買了保險。這些道理在中國古詩中就有所反映,例如白居易的《冬夜》:「家貧親愛散,身病交遊罷;眼前無一人,獨掩村齋卧。冷落燈火暗,離披簾幕破;策策窗戶前,又聞新雪下。長年漸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學坐忘心,寂寞安可過。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來四年,一千三百夜。」陸遊的《秋懷十首》之一:「辟塵當以犀,沼纓當以水;龜堂一炷香,世念去如洗;人生天地間,太倉一秭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孰能從我游,跌坐燔柏子。夜半清磬聲,悠然從定起。」

    2.讀書寫作養心健腦

    據報道,美國某科研機構曾挑選20世紀以來的400位歐美名人為研究對象,調查哪類人的壽命最長,結果是愛好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讀書人居首,其平均壽命為81.5歲。我國也有人對秦漢以來的13088位「專家學者型」人物的壽命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其平均壽命也遠遠高於一般人。可見讀書寫作與延年益壽關係非常密切。這樣的例子也不計其數:著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問題專家陳翰笙院士享年108歲,畫家劉海粟93歲時還上黃山寫生,作家巴金、冰心,詩人艾青、臧克家等,都是跨兩個世紀的高壽老人。讀書的養生魅力和秘密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給人以生存智慧、生命能量。近代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說:「書籍是人類養怡之良師」,知識淵博能使人明辨是非,學問豐富能使人趨利避害。《韓詩外傳》中閔子騫拜孔子為師說的話就是證明。他說:「我生活在偏僻的鄉下,看到達官貴人坐在華麗的車上,前後龍旗飄舞,很是羨慕,因此寢食不安、臉色乾枯。如今受先生教化,精讀做人治國之書,懂得道理且多,能辨是非、知曲直、識美醜了,那些『龍旗』之類的東西,再也不能打動我的心,因而心情平和、通體坦泰,臉色也就紅潤了。」

    更重要的是讀書能夠解除煩悶,調整心態,培養良好的身心,病自然不敢輕易登門。鄭成功說:「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明代詩人于謙也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常讀膾炙人口的詩文書籍,能夠令人俗念頓消,胸懷坦蕩,性情豁達,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純潔思想的功效。梁老就曾經勸他的侄子讀陶淵明的詩養心,還說心養好了,身體自然會好。南宋的《苕溪漁隱》中說:「世傳杜詩能除疾,此未必然。蓋其辭意典雅,讀之者悅然,不覺沉痾之去體也。」現代醫學證明:讀感情色彩濃厚的書,的確可以激活精神,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國外用閱讀書籍治療各種疾病的例子很多:德國的病人圖書館,讓慢性病者、尤其是神經系統及心理系統有障礙的患者,閱讀不同感情色彩的書籍報刊,病人康復得很快;美國心理學家勒納提倡「詩歌療法」以改善人的心理和情緒等。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道互補,氣功運動健身心(3)

   

    知道了這麼多讀書的好處,那梁老的高壽秘訣也就可見一斑了。梁老從5歲開始讀書,用他自己的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讀了一輩子的書。除了讀書,更重要的是寫作,這是更高級的腦力活動,勤動腦者大腦、神經及感官信息運動非常活躍,其作用和運動員加強訓練是一樣的。梁老從23歲正式發表轟動一時的《究元決疑論》,一直到他去世的前兩年可謂筆耕不輟,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而且梁老作為知名的學者、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都在堅持做各種腦力活動,93歲了還能連續站在台上演講三個小時,口若懸河,思維敏捷,一般的老年人即使有這個體力,可能也耗不起這種腦力,可見梁老的腦功不簡單!人一旦上了年紀最可怕的是思維的停泄和僵化,這也是人真正衰老的標誌。梁老在閱讀《長壽的途徑》時曾特地在日記里做了摘錄:人體的衰老的根源和大腦以及整個神經系統緊密相關。   

    俗話說人怕心老,心老就意味著腦部活動的衰竭開始,所以梁老一生都堅持腦力活動:年壯時不說,上了80歲他還堅持每天寫作兩個小時,90歲了還常給別人講座,94歲了他和別人談話還能堅持一個半小時一次,這種旺盛的腦部活動能力是他長壽的源泉。他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功課不過增進人知識。但吸收此知識而運用者則在吾人有健全之身體與活潑之頭腦。身體不健全,頭腦不活潑,勉強用功,吸收不進來。勉強吸收,亦不記得,或不會運用,徒勞無益。」當然,過猶不及,腦力活動尤其對於老年人,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並非越多越好;超越了自身體力能力之限,則反倒會傷害身體了。   

    3.老年生活保持規律   

    人一旦過了花甲之年,除了要多注意飲食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必須保持生活作息有規律。因為老年人的各種生理機能一旦紊亂,就很難調整過來。梁老的作息就值得老年人參考。很多老年人習慣早起,但是如果晚上7點就睡,半夜醒來反而難受。因為0點到3點是深度睡眠時間,這個時候睡好了,第二天就會精神煥發。凌晨4點後睡是淺睡眠,效果不大好。夏天,他一般是5點起床,冬天是6點,晚上沒有特別情況,一般9點睡覺。90歲以前,除了雨雪天梁老都會堅持到戶外運動。早晨練習太極拳,爾後回家吃早餐;接著如果有睡意便小睡一會兒,精神好則寫點東西練練氣功;午飯後必午睡,醒來練會兒氣功,接著出門散步。如果有會議或需要讀書寫作,他也會在期間運動多次。90歲後梁老主要在室內活動。每天早上醒後,先在床上做操、伸腰、搓腰腎、搓腳心、蹬腿腳、轉動頸脖、吸氣、呼氣、屏氣……在床上做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活動後才下床。20世紀70年代中期梁老還在信中教導兒子堅持按摩:「保健按摩小冊所說差不多,但缺少手指尖搬腳趾尖,以伸大腿後筋之功夫,應補充之。又揉腹部之外,應注意撫摩兩乳,即是以兩乳為中心,環繞其周圍,手掌畫圈而撫摩,不必用力,自能感覺舒服,大有益於推進臟腑功能。胃腸有氣上升,從口吐出,甚暢快。以上均宜在睡前及起床行之。」而且梁老每天都會打幾次拳,散幾次步。如此安排,勞逸結合,鬆弛有度,心情平緩,實在是健康之路。   

    關鍵詞: 失眠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互參,超凡脫俗好精神(1)

   

    ◆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寄託,醫學上對其心理上的慰藉、有助精神健康等作用早已有所定論。尤其對心理負荷很大、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宗教的精神療效是非常顯著的。   

    ◆「第一要有信心,無所畏懼。第二要有願心,有自己志願要儘力之事,念念不忘。如此自然從容靜定,精神寧斂不散,而身體氣血得其養矣。」   

    ◆「一個人遇事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呼和不外露,則又積鬱於內腑,兩者都作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清淡,自長自消,算是人生身心鍛煉的一項功夫。」    

    命運往往充滿戲劇性。有的人吃盡各種稀奇古怪的補藥,想長壽卻不能;而梁老「不求長生,不虛此生」卻偏偏享有高壽。其實梁老生性瘠弱,多罹災病。天氣還沒寒冷,手腳卻經常是涼的,後來練習氣功後才好點。五六歲時,患有頭暈目眩症,只要一發病天地旋轉坐立不穩,一定得安靜地躺在床上才算好;到了七八歲,雖然也能蹦跳玩耍但還是不如別家孩子活潑可愛。有一次,他學別的孩子那樣盤杠子,一不小心跌了下來,服了葯後才漸漸蘇醒,從此後不敢輕易參加比較劇烈的運動。父母親長都怕他不會長命所以非常疼愛。當時可能誰也沒想到,梁老能享受95歲的高齡,而且老來無病痛之苦。秘訣在哪裡呢?這就是梁老一貫就有的好精神。1972年在給梁培昭(梁老長兄的次女)的信中,梁老說:   

    我現在身體這樣好,全從精神而來。我思想通暢,絲毫沒有什麼窒礙迷悶之處。同時精神振作,有用力的方向,有充分信心地在寫《人心和人生》一書。飲食起居有節制、有規律(飲食要少不要多,完全素食),同時身體每日有一定的活動,不偏於用腦。心氣很壯,便把身體帶著健康起來。我非要昭學我,此非昭侄所能學。但要以心(即精神)帶動身體則是一條不易之理。你終日忙忙碌碌於瑣碎事務,心要超出來,不要埋頭去幹活。此須於人生有較深較高的認識,而後心境才得超脫曠遠。   

    可見有節制的飲食、有規律的運動和長期的好精神,這是梁老健康長壽人生的三大秘訣,其中好精神尤為重要,因為飲食和運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養好精神。而梁老的好精神除了飲食和運動之外,最根源的還是他虔誠的宗教信仰、堅定的生活信念;淡泊的處世精神以及超脫的哲人性情。所以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政治風雲變幻、人生命運跌宕起伏之中,梁老始終是那麼精神抖擻、那麼平和洒脫。   

    1.宗教信念長壽支柱   

    隨著工業社會的縱深和宗教政策的穩定,人們都在普遍關注宗教的內在價值。而且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寄託,醫學上對其心理上的慰藉、有助於精神健康等作用早已有所定論。尤其對心理負荷很大、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宗教的精神療效是非常顯著的。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漢末年從印度傳入中土後便被改造為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所以它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從古至今,不論是為了長生不死的皇帝貴族,或是為了尋找精神寄託擺脫仕途困擾的文人,還是只求無災無病的黎民百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佛教本身的寬容、勸人為善和仁慈等精神與儒家精神容易契合,因此在中國的魅力千年不減。加上佛門傳奇的氣功、武術功夫,佛教歷來就為養生者青睞。儒家雖算不上嚴格的宗教,但它近三千年在中國牢固的禮教統治,其精神支撐作用並不遜於宗教。而且儒釋兩家在梁老身上得到了辯證地有機統一: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信念,此乃入世;佛門卻要看透悟空一切,超脫紅塵此乃出世;梁老卻用出世之法行入世之道,不能不說是別具一格的人生。於是儒釋的有機結合就成為梁老的生活理念和精神支柱。   

    梁老多次跟別人談及,他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佛門弟子;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自幼年(無人引導)時輒有出家為僧之想,一生傾心佛法,從小乘進入大乘,大乘菩薩不舍眾生,不住涅槃,是出世法而不出世,似我前生便是一禪師也。」   

    在做人和生活中,梁老嚴守佛門戒律。據其故友回憶,梁老的一生行誼完全合乎佛家的六度五戒。六波羅蜜說的六度即戒、施、精進、忍、定、慧;五戒即殺、盜、淫、妄、酒。梁老一生淡泊名利,誠懇正直,五戒守得十分實在,紅葡萄酒雖喝一點,卻是為養生健康之故,而且從未貪杯;樂善好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此乃施;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此乃精進;自我剋制,將苦痛當作磨難,此乃忍;從容樂觀,泰山崩於前而神色自若,此乃定;素有慧根,做大學問大智大勇之人,此乃慧。   

    這種良好的生活態度之於梁老的長壽乃是一種催化劑。世界衛生組織曾宣布:個體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於個人本身的生活態度和健康行為。經過醫學家的長期調查研究,具有以下美德的人大部分能健康長壽。   

    首先,仁善的人長壽。據心理學家和醫學家證明:由於人體中存在著精神—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聯繫,一個人如果經常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之中,如長存仁愛之心、胸懷坦蕩、樂於助人、與人為善,能興奮並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和一些神經遞質,並使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調整到最佳平衡狀態,有效地抵制各種致病因素,進而促進健康,延緩衰老。   

    其次,從容樂觀的人長壽。從容者心境才能平靜如水,凡事多半順其自然,很少受到心理壓力干擾,於是精力始終旺盛。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健康老人十條標準」的第一條就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繁重工作。」樂觀者想得開、吃得好、睡得香,生活才充實快樂。梁老覺得養生的第一要旨是養身先需養心,即首先需在整體上有一個宏觀的看法,就是人們常說的「想得開」。在梁老這裡,想得開是哲學化、體系化的一種人生見解,摻和了儒釋思想的。在他看來,「人在世上生活,如無人生的反省,則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淺,太無味了。」生活中須有反省才是理性的人生,才能生活出滋味。這種樂觀開朗會給人的精神和軀體帶來雙重的調節作用,有利於調節腦細胞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促進長壽。所以古今中外長壽者,幾乎都是性格開朗、樂觀豁達的人。   

    如果出生在太平盛世,素有慧根的梁老可能早已成為佛門景仰的高僧名師。然而梁老雖有入佛之願,可是戰亂連年,眾生多災多難之時,一向欲濟世救人的梁老毅然投入救國救民的社會鬥爭。這也是佛家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捨我其誰」的大無畏精神。從此梁老的一生都與國之安寧、民族之振興、百姓之幸福聯繫在一起。在政治上迷惘時,梁老就到文化上探究。他一生授道解惑、比較東西方哲學文化、意欲為中華民族尋找正確的新文化方向;所以學術界評價梁老是「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中國當代新儒家的主要創立者和代表,也是合情合理的。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互參,超凡脫俗好精神(2)

   

    值得重視的是,梁老將完成儒家的學術研究當成他人生的最大心愿和目的,從某種程度說,這是他生存的信念支柱。1973年梁老在歷經50年代的大批鬥和「文化大革命」的非人折磨後,他依舊對朋友說:「第一要有信心,無所畏懼。第二要有願心,有自己志願要儘力之事,念念不忘。如此自然從容靜定,精神寧斂不散,而身體氣血得其養矣。」可見自信信念是一個人頑強的生命力所在。在給田慕周先生的信中,梁老再次提到1941年,他和朋友冒險從香港折回大陸的生死經歷。他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蓋其時我所負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也。當時不可能死,今天事情大致完了,則其悠然而去是理所當然」。當他和朋友坐小船偷渡去澳門時,同行的朋友神色危懼,只有梁老泰然自若:「此無他,只是我自信堅強,夷然不動心耳。」正如他自己的題字:「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這樣就能理解他為什麼花費十幾年的心血撰寫有名的《人心與人生》,而且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環境里,即使他儲備的資料和參考書都因為抄家而全部丟失,他都能旁若無人,若無其事地繼續進行他的創作;並且在手頭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完成了《儒佛異同論》。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緣自梁老安平樂道、並不怨天尤人的生活信念。他在1966年那個風雨飄搖之時寫信給朋友說:「我自信從來不為一身一家之謀,所關心而致力者不是國家危難,即是人類文化問題。我的遭際自有天命在焉,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古人說:『不怨天,不尤人』,頗覺自己衷懷亦能如此。」梁老自知這樣說話容易使人反感他的自大,但是他對自己的外甥說:「我的生命正在此。我在危難中所以不怕死,就是覺得我不會死。特別是像香港脫險之時,那時《中國文化要義》還沒有寫出來,萬無就死之理的。現在雖然不同那時,然而亦還有沒有完的事(非我做不可的事)。」所以不論在什麼困難下,對生命的自信都給梁老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勇氣。   

    但是梁老在對待個人生死的問題上是相當超脫的,這與佛教的生死觀息息相關。1976年梁老跟朋友談到生死之事,他說身邊的老友大多都已故去,人的壽命畢竟有限,「我從來自己認為負有歷史使命——溝通古今中西學術文化的使命」,「各重要著作先後寫成,所餘零星文債一年兩年似不難清償,則吾可以去矣」。「我雖身體精神俱佳……然是再活幾年一任自然,只估量不遠耳。其主要點即在我使命完畢,可以去矣」。「吾自是一『非常人物』,莫以俗人看我也」。可見梁老確實是過了生死關的人,這種對待生命的豁達反而使人心無雜念,清心寡欲,延年益壽。   

    2.平和淡泊怡情養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老年人受生理退化的影響,記憶力減退,性格也容易衝動、多疑。所以老年人養生首先就是不能煩惱。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的「莫惱歌」仍有現實意義:「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等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月陰晴尚難保。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裡討?富貴榮華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梁老早年也是煩惱多多,經過佛家修為,許多事能看得穿,想得開,放得下,煩惱自然就少了。尤其不能發怒,這是養生大忌。因為怒雖為人的正常情志活動,但經常發怒,或者暴怒太過,就可能因怒而氣亂,肝氣過用,氣機紊亂,氣血失調,胸滿氣脹,面紅目赤,聲高氣粗,頸脈怒張,傷身損壽。據梁老的親朋好友回憶,他極少生氣待人非常和氣,而且相信人人都是好人好脾氣。所以當記者詢問梁老的長壽經驗時,梁老總結為十八字即:「情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及得其養,無物不長」。這是他通今博古、學貫中西,融儒釋道為一體,多年修鍊的養生之道和秘訣。   

    情貴淡,並非薄情、寡情,而是清淡、散淡之意。人生天地間,食五穀雜糧,總少不了七情六慾,少不了英雄氣短。往往被各種情所傷,為動怒動氣所害,如果不懂得散淡的藝術,就會為情拖垮身體,百病纏身。散淡的人生能展現無拘無束的恬適,散淡使人真正體味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於愛情、親情、友情都應學會散淡的藝術,否則突然一方遇到意外,另一方也就無法自拔,自然就要為情所傷。尤其到了老年時,光熱愛生活、追求幸福還不夠,還要學會散淡:學會生活的方法和懂得生活的藝術,用豁達的情趣對待外界的各種困擾,讓心境始終處於愉悅和平靜之中。這樣,不但提升了生活境界,而且對於身心健康也是大有益處。在這方面。梁老可謂典範。   

    梁老一生有過兩次婚姻:一位是梁老元配黃靖賢女士,另一位是陪他度過後半生的陳樹芬女士。梁老少年因羨慕佛家生活,一直拒絕婚娶;爾後從佛家回到塵世來後,終於願意婚娶,而且說年齡相貌、家世和學識都不計較,只要人寬和仁厚。但是婚後由於他和黃夫人在學識、興趣和性格上的差異,兩人感情並不太融洽。爾後梁老反思自己要求太高而且不現實,主動與夫人溝通感情,及至1935年黃夫人去世的前幾年,夫妻的感情還是相當好的。所以對於夫人的去世,梁老還是很痛苦的,直到老年還寫了懷念黃夫人的文章;但是梁老化悲痛為力量,決定更加努力地為社會服務以報答妻子為他作出的犧牲。將近十年後,本不願續娶的梁老由於自己年過半百需要人照顧,另外兩個小孩長大,也需要人料理,因而在別人的撮合下與陳夫人結婚。陳夫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吃了不少苦頭;老年後脾氣有些和梁老不合,梁老也曾說過「第二次婚姻是個錯誤」。   

    友情上樑老更是欣賞君子之交。《莊子•山木篇》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又云:「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若水。」梁老和熊十力先生的學術友誼就是如此,儘管治學之見有所不同,但是雙方從無意氣用事。梁老平日待人彬彬有禮,誠懇直率。即使被朋友誤會,他也不放在心上,「此一時偶而不瞭然,不成問題之事」,「外間有人因誤解而詬罵我,是常事,『名滿天下而謗隨之』,但當自省,不必計較」。因而梁老沒有因為人際關係緊張過,而人一旦由於人際關係緊張等原因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時,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兒茶酚胺以及某些應激激素含量增加,最終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病也就隨之而來。   

    氣貴和,即心平氣和。平和狀態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看似平常其實非常、看似平凡其實非凡的妙境。氣和,有時還會再現奇蹟,產生特殊的效果。《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云:「遇意外之橫逆,平心靜氣,或有解時。」而如果氣不和,則易為人所用,以致為人所害。周瑜雖為豪傑蓋世卻英雄氣短,終被氣死。梁老儘管幾經大起大落的磨難,但他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心平氣和,所以他能忍人所不能忍,超然接受命運的磨難。在「文化大革命」中,梁老家被抄得一乾二淨,床鋪沒有了就席地而睡;半個月不能出門買菜,就用家裡僅存的米糧過日子,而且不出幾天就提筆寫作,心情不失常度。被反動學術權威打倒時梁老依舊處之泰然,還寫了幽默的打油詩《詠臭老九》:   

    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有臭老九。   

    古之老九猶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專政全憑知識無,反動皆因文化有。   

    假如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滿街走。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互參,超凡脫俗好精神(3)

   

    當然梁老也不是一味的將委屈、恥辱積鬱於心底,而是憑浩然正氣,該呼則呼,不生悶氣。1974年,當「四人幫」上演「批林批孔」的鬧劇時,梁老毅然拍案而起,呼籲要對孔子一分為二,不能全盤否定。儘管他為此遭到政治迫害,但他還是憤然說出了「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慷慨之言,為捍衛真理一吐胸中怨氣。對此梁老說:「一個人遇事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呼和不外露,則又積鬱於內腑,兩者都作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清淡,自長自消,算是人生身心鍛煉的一項功夫。」   

    說來容易做來難。要達到情淡氣和的境界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按照梁老的實踐經驗,在生活中,一、要堅持順乎自然。遇事不強求,得則得之,失則失之;得不以為喜,失不以為憂。二、精神上保持快樂。把一切煩惱都拋於腦後,想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快樂充滿思想,充滿時空。三、靜坐入定。這是梁老非常推崇的怡情養性之法。要精神集中,正本清源,調理一切妄念,繫心一處,放鬆身心。心息相依,內觀五臟六腑,無思無慮。四、開闊超脫。正確地看待當前的挫折與失敗,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善於找到自我的位置。五、深呼吸,這也是氣功的一種簡單運用。深吸新鮮的空氣充盈腹腔,然後徹底地消融陰霾,將鬱結之氣呼出,心情就會平靜輕鬆許多。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能使人去品味、領略和頓悟人生;「寧靜致遠」,使人潛心修鍊,心如止水,胸襟開闊,天人合一,達到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高士都在追求這種境界:「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顏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等不計其數。而梁老多次提到他最敬佩的人就是諸葛亮,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也成為梁老的生活座右銘。梁老認為文化即生活的樣法。在著名的「文化三路向」中,他認為人類有三種活法,其中之一是「逐求」式的,「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哭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而梁老認為這種生活不適合人類的長遠發展,他自己選擇的是淡泊的生活:在遭受挫折時從容不迫,在別人都忙於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寧靜,遠離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   

    當然淡泊寧靜,並非就是遠離社會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隱居;而是在紅塵擾攘的大千世界中,力求保持淡泊自然的平常心,為社會作出積極的奉獻卻不被物慾所累;返璞歸真,回歸科學、自然、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這也正是梁老選擇的生活方式:「儘力於當下之生活」,且能「心裡極乾淨,無絲毫貪求之念」。據調查,諾貝爾獎獲得者幾乎都是老壽星,尤其是眾多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是相當艱苦的而情緒卻是愉悅的、淡泊的、靜謐的。梁老一生雖歷經滄桑磨難,但他對名利榮辱看得很淡。給老友的書信里他說:「我等既沒有政治權勢,亦鮮有社會名望、學術權威,則縱有言論著作,不過聊盡此心而已,不必期望其影響如何如何也。」這種平常恬淡的生活使人長壽,正如清代名醫龔廷賢《攝養詩》云:「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梁老淡泊之心緣自他的無我之境,他的兒子對此感受很深:「人的心思和活動往往為意欲達到一己的某些目的所驅動」,「而從先父那裡感到的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只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他應人之請題字時,常寫「無我為大,有本不窮」八個字。1979年,梁老的孫子考上大學,但為專業不合心而煩惱,梁老立即寫信勸導:「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應當有一切平等觀。要超然物外,高瞻遠矚,莫墮入成敗得失窟中,胸懷不能高爽,更易措置多乖,更容易失敗了。」而且梁老一生不置產業,不求奢華,「生活簡約一如持戒律之僧」;在逆境中不灰心消沉,在順境中不居功自傲,誠如他兒子所說,他的父親之所以長壽主要是:「乃得之於對事對人的無我,以及平日生活態度的超然物外,遠非得之擅長頤養。」怡情養性的養生作用在中醫里可以找到最充實的理論傳統。中醫講究「七情」即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在正常情況下,七情調攝得當,一般不會得病;但若七情太過,則成為致病之源。所以歷來的養生學家極為重視。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思想,為歷代養生學家所推崇;《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成為養生名言;晉代醫家葛洪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常其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長生」。南北朝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提出養性準則,一是「養壽之法,但莫傷之」,二是「恬淡無為」。孫思邈是養生大家,他對修心養性的看法可謂代表。他在《千金要方》中告誡人們:「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他將人的精、氣、神喻為燈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動猶如燈光。若燈芯用大柱,油易盡而燈易滅;若燈芯用小柱,則油有餘而燈難熄。平時注重修心養性,就會減少「生命之油」的消耗而延長壽命。    

    關鍵詞:思想通暢  怡情養性   

    梁漱溟心性養生對現代人的參照意義   

    梁漱溟養生哲學及實際操作現代人的養生啟示   

    梁老多次跟別人談及,他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佛門弟子。在做人和生活中,梁老嚴守佛門戒律。剋制過多物慾,保持一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有一種超脫的精神。   

    長存仁愛之心、胸懷坦蕩、樂於助人、與人為善,能興奮並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和一些神經遞質,並使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調整到最佳平衡狀態,有效地抵制各種致病因素,進而促進健康延緩衰老。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和周圍的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

   

   

    梁漱溟:粗茶淡飯養浩然之氣,出入三教性怡心和儒釋互參,超凡脫俗好精神(4)

   

    梁老將完成儒家的學術研究當成他人生的最大心愿和目的,從某種程度上生活,這是他生存的信念支柱。找到自己的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情貴淡,並非薄情、寡情,而是清淡、散淡之意。心態良好,在情感生活上不要刻意追求,順其自然。   

    梁漱溟學術鏈接   

    梁漱溟先生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在半個多世紀里,他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著作,為新儒家的主要開創和代表者。其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年)、《印度哲學概論》(1919年)、《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村治論文集,1932年)、《鄉村建設論文集》(1934年)、《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梁漱溟先生重新活躍於學術舞台,完成了五十年前著手的《人心與人生》(1984年),出版了《東方學術概觀》(1986年)、《我的努力與反省》(1987年)、《憶往談舊錄》(1987年)等。他還參與創辦中國文化書院並親自為學員授課、答疑,接待來訪的國際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為弘揚民族文化,擴展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梁漱溟健康小辭典   

    梁氏氣功十絕句   

    1.坐之坐有跏趺式、半跏趺式、下肢平踏式乃至平卧式、側卧式種種;取其安適舒服,隨意行之。但頭容要正,脊背宜直。   

    2.衣帶寬解,筋骨鬆弛,氣沉丹田,全身上虛下實。   

    3.鼻息從容自然,以呼吸達於腹部為好。   

    4.特取松靜兩字用以暗示自己;徐緩地默念:松!松!松!靜!靜!靜!隨著全身放鬆,大腦隨之虛靜。   

    5.如其昏睡,亦且任其睡去。   

    6.以心恬靜而明惺為最好。是即將入於一念不起之境。   

    7.出現靜境不必喜,平平淡淡任其自然。尤不可事後追求其再現。稍一有追求之意,定然不再出現。   

    8.「一切放下」是最要訣,是警醒語。   

    9.環境條件影響做功,不能不擇時擇地。為了夜深人靜時方便用功,故有「活子時」之說;即隨便中夜起坐,不拘定於子時也。   

    10.同其他功夫一樣,非有耐心持久行之,不會成功。(註:可以十來個人於一室練,對於降高血壓是當下收效)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松樹的品格:堅韌的人生精神(1)(圖)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

    ◆存,吾順事;歿,吾寧也。

    ◆「不……著……急。」

    ◆長壽的重要在於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學道理。

    ◆天地境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990年11月26日,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吐盡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根絲,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95歲。馮友蘭先生出生於1895年12月4日(農曆十月十八日),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人,祖籍山西高平縣。祖上由高平到唐河經商遂定居下來,不到百年成為當地望族。後來因科舉取得名分,又成為書香門第。而作為中國哲學繼往開來的關鍵性人物,馮老經歷了坎坷而漫長的一生,正如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博士學位時所說的:

    我這個旅程充滿了希望和失望、成功和失敗、被人理解和被人誤解,有時居然受到讚揚和往往受到譴責。……我理解他們的道理,既接受讚揚,也接受譴責。……我按照自己的判斷繼續前進。

    「讚揚」、「譴責」和「自己的判斷」這幾個詞可以說是馮老學術生命的關鍵詞,而馮老的女婿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蔡仲德先生將岳父大人的一生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948年前為第一時期,1949年至1976年為第二時期,1977年至1990年為第三時期。……先生一生的三個時期,分別是他實現自我、失落自我、回歸自我的時期(但應指出,先生的第二時期並未完全失落自我,第三時期則於回歸中既有修正又有發展。所謂「失落」、「回歸」是就大體而言)先生的歷程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縮影,也是中國現代學術文化曲折歷史的縮影,具有典型意義。

    在馮老的第一個時期,他完成了「二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六書」,因而聲名大作,而1949年以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馮老的主要生活就是檢討,檢討,再檢討;除了批鬥還是批鬥。但是在這種強大的政治和生活壓力下,馮老沒有神智失常,更沒有選擇自殺,而是頑強地堅持生存下來,堅持不懈地進行他的學術思考和寫作。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的頭腦居然能夠始終清醒地堅持著他的哲學思考,並最終渡過難關享有高壽,所以馮老不但創造了學術上的奇蹟,也創造了他生命的奇蹟,而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關註:馮老的長壽有什麼秘密呢?

    ◆胸懷四化,意寄三松。

    ◆馮老著書幾乎不做卡片,曾有外國朋友問他:「在昆明時,各種設備差,圖書難得,你到哪裡找資料?」馮老回答:「我寫書,不需要很多資料,一切都在我的頭腦中。」這種旺盛不衰的腦力活動是馮老長壽的最大秘訣之一。

    ◆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禪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這樣的互補,中國知識分子才能在極嚴酷的環境中活下去。

    古人將松、菊、梅、竹謂為四君子,而松菊組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味著延年益壽。松樹的堅韌高潔歷來就是文人墨客歌頌的對象,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撫孤松而盤桓」等語,寄託了他孤標傲世和堅韌的人格。李商隱的《題小松》:「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桃李盛時雖寂寞,雪霜多後始青蔥。一年幾變枯榮事,百尺方資柱石功。為謝西園車馬客,定悲搖落盡成空。」更是形象地讚揚了松樹四季常青,剛勁挺拔,而不是一時艷麗顯赫的桃李。陳毅將軍也有歌詠松樹的名詩《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馮老將自己的書房命名「三松堂」,而他寫的書則編為《三松堂全集》,馮老還在88歲高壽時特別提聯「胸懷四化,意寄三松」,可見他和松樹有著不解之緣。對於這段緣分,馮老有自己的一番解釋:

    「三松堂」者,北京大學燕南園之一眷屬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動亂殆將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撫而盤桓,較淵明猶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隨寓此舍,嘗名之曰「風廬」,謂余曰:已名之為風廬矣,何不即題此書為風廬自序?余以為昔人所謂某堂某廬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風,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馮老的愛女、著名作家宗璞女士說:「20世紀的學者中,受到見諸文字的批判最多的便是馮友蘭。」的確,在新中國成立後搞的各種政治運動中,馮老幾乎都受到了批判,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和他去世後,還一直被許多人誤解。而正是堅定的做學問的恆心,堅韌的哲學信念,馮老才能歷經磨難享有高壽。從這點看,馮老正是一棵百折不撓的老松!

    1.恆心和韌勁

    哲學思考是馮老一生從未放棄的追求。自1915年,馮老進入北京大學哲學門,他便再也沒有離開過哲學,一直到臨終前,馮老還在關心著中國的哲學事業。所以他的生命就是不斷地思索,而且不論遇到什麼挫折,遭受多少批判,馮老依舊頑強地思考。在不能創造體系時就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也是一種思考,所以當時他自我改造的思想不完全是被迫的。據宗璞女士的回憶錄說:

    抗戰前,在清華乙所,他的書房是禁地,孩子們不得入內,但是我們常偷偷張望。我記得他伏案書寫的背影,他聽不見外面的一切。他在思想。在昆明為避轟炸,我們住在鄉下,進城需步行三個小時,我隨在他身後走著,一路不說話。但我感覺到,他在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家被迫全家擠在一間斗室,各處堆滿東西。父親能坦然坐在一盤食物上,害我們找了半天。他不能再感覺別的事務,他在思想。

    而正是這種像松樹般紮根哲學的恆心和頑勁,一方面成為馮老人生的支撐柱,另一方面卻使馮老一輩子都沒有擺脫受批的命運。其實早在1948年秋冬時節,對國民黨統治非常失望的馮老就寫信給毛主席,說他以後要學習馬克思主義重寫中國哲學史。新中國成立後,馮老抱著真誠改造的態度檢討自己的落後思想,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孔時,許多人是用革命者的態度而且是用筆名發表的,只有馮老是用真名發表的,並且是懺悔式的文章。因為他頭上的孔子帽最高,他的批孔文章毛主席要親自看,並示意《光明日報》發表,當時批鬥的領導者要馮老進「梁效」班子當「顧問」,這是馮老「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繼續受批的原因之一。然而即使在這樣的高壓環境里,馮老以他松樹般的堅韌,艱難地維護自己的學術信仰。蔡仲德先生總結道:

    他總要利用一切機會,想盡一切辦法,提出反主流的看法,為傳統思想辯護,也為自己過去的思想辯護,如1956年發表《關於中國哲學的兩個問題》,強調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既有鬥爭也有滲透,反對將兩者的關係簡單庸俗化;1956年至1957年提出所謂「抽象繼承法」,……1959年在《四十年的回顧•質疑和請教》中強調《新原人》的「境界」說仍有其合理性,唯心主義也有其可取之處;1961年9月在《再論孔子——論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一文中提出「普遍形式」說,認為孔子關於「仁」的學說有進步性,……1963年11月發表《關於孔子討論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提出「治統」、「道統」對抗說,肯定儒家道統的歷史意義;如此等等。這就無怪乎當局會對馮友蘭作出鑒定,說「他雖然表面上說願意並且也做了一些自我批判,但其『新理學』的觀點都原封未動。……之於政治立場更沒有多大轉變,資產階級學術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松樹的品格:堅韌的人生精神(2)(圖)

   

   

    馮老的學生也指出:沒有申明放棄自己的哲學,沒有公開辱罵台灣(馮友蘭恪守「君子絕交,不出惡言」之古訓),沒有對新事物表現過多的激情(哲學家的激情通常少於理智),……

    批林批孔時,作為孔學最大的代表人物,馮老又成為眾矢之的。此時馮老已將近八十歲。他需要用他生命的最後時間完成他的學術體系構想,他需要足夠的時間和不被外界干擾的環境,為此馮老沒有辦法只有委曲求全,希望通過檢討可以暫時避開批鬥的火爐,潛心寫自己的東西,而並不是像外界誤解的那樣,是為了討好誰,為了得到政治資本,因為他確實什麼也沒得到。但是馮老爭取到了時間,對此馮老的夫人曾經說過,要是馮老再被關進牛棚,就沒有出來的日子了。沒有想到,「四人幫」一倒台,一直照顧和支持馮老的夫人卻因病先他而去,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起,馮老在痛定思痛之後,他不顧朋友親人勸阻,不惜放棄「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兩冊《中國哲學史新編》,從頭開始寫作。儘管對待某些具體問題馮老也有躊躇搖擺,但是他一生都貫穿著向前不斷追求答案、與時俱進的精神,哪怕事實和他的想法相左,他也不怕否定自己,再次重新起步。正如馮老所作之詩《靈龜壽並序》而言:

    靈龜飛蛇感逝川,雄豪猶自意凄涼。

    但能一滴歸滄海,烈士不知有暮年。

    馮老在《中國哲學史新編•自序》中寫道:

    現在,我重理舊業,還想實現我原來的計劃。……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我決定在繼續寫《新編》的時候,只寫我自己在現有馬克思主義水平上所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於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不依傍別人。

    所以馮老生命的最後十年,是艱辛而輝煌的。自1980年,馮老先生以85歲的高齡開始從頭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這部大書。除了短暫地參加少數社會活動,他每天上午都待在書房。儘管馮老的視力連眼前的人都看不清,可是在他頭腦里,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的發展卻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輩子思索的結果。蒼天不負有心人,歷經十個春秋,馮老終於完成了他學術生命的涅槃之作——《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老將這部書的撰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因為用嘔心瀝血這個詞還無法表達他為此所付出的心血。馮老曾說,寫作是拚命的事,凡是任何方面有成就的人,都需要有拚命精神;還說歷來的著作家,凡是有傳世之作的,都是嘔出心肝,用他們的生命來寫作的。正是這種拚命精神支撐馮老到90多歲時還堅持創作。有的朋友來看望他,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勸馮老能不能不要寫了,馮老微嘆道:

    我確實很累,可是我並不以為苦,我是欲罷不能。這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吧!我現在就像一頭老黃牛,懶洋洋地卧在那裡,把已經吃進去的草再吐出來細嚼爛咽,不僅津津有味,簡直是其味無窮其味無窮,其樂也就無窮了。古人所謂樂道,大概就是指此吧!

    剛開始時,親朋好友擔心馮老完不成《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建議他放下中間幾冊先寫第七冊,有的建議先列一提綱,但是馮老自己卻認為大可不必,他似乎覺得天已降大任於己,必能給他完成大任的時間。而且馮老之所以在耳目失其聰明後,能夠完成7冊150萬字的巨著,這要歸功於他超強的記憶力。馮老著書幾乎不做卡片,曾有外國朋友問他:「在昆明時,各種設備差,圖書難得,你到哪裡找資料?」馮老回答:「我寫書,不需要很多資料,一切都在我的頭腦中。」這種旺盛不衰的腦力活動是馮老長壽的最大秘訣之一。1990年初,馮老因眼前有幻像而住醫院。……一次醫生來檢查後,他忽然對女兒宗璞說:

    莊子說過,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張橫渠又說,存,吾順事,歿,吾寧也。我現在是事情沒有做完,所以還要治病。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後來宗璞女士回憶說她為這句話大慟不已。不過她知道父親的生命如絲未盡,淚未乾,最後的著作沒有完成,馮老的靈氣絕不肯離去;而如果絲已盡,淚已干,即使勉強治療也是支撐不下去的。宗璞女士深情地回想馮老最後兩年艱辛進行寫作時說:

    父親久病後,偶然顫巍巍地站立,總讓人想到風燭殘年這幾個字,燭火在風中搖曳,可以隨時熄滅,但父親的精神之火卻是不會熄滅的。他是那樣頑強,堅韌,那樣豐富,他不燒乾自己絕不甘心。更重要的是他的專註,他的執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幫助,甚至咀嚼困難,進餐需人喂,有時要用一兩個小時。不能行走也罷,不能進食也罷,都阻擋不了他的哲學思考。

    正如馮老的關門弟子張躍博士回憶所說:

    1989年下半年起,馮先生的身體狀況日漸不佳,生病住院的次數也較以往多起來。這時他想的仍然不是延年益壽,而是如何加緊完成《新編》的最後一冊。1990年4月,第七冊初稿寫完,馮先生又勉力作了修改,終於在7月上旬定稿。這時馮先生已是心力  交瘁。9月30日馮先生又病重住院。親友們都希望他能儘早康復,再回到他住了近40年的燕南園57號寓所,再過一次生日。哲學界的同仁也期待著12月4日聚會,慶祝他的95歲華誕。可是這一次人們的願望竟沒有實現……

    儘管馮老為這部書的第七冊耗盡了最後一口氣、一滴血,但並沒有因此使其草草收場。馮老以不著急的平常心,以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以異常清醒的大腦,完成了中國哲學的千古絕唱,而且這次他真正做到了「不依傍別人」,做到了「修辭立其誠」,寫出了自己真正的「所見」。而馮老用他整個生命說出來的最後的遺言是:「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學。」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松樹的品格:堅韌的人生精神(3)(圖)

   

   

    2.執著和超脫

    馮友蘭先生和他那個年代出生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做學問的主要目的是為國為民服務,為了使中華民族儘快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1949年,已是享有極高聲譽的哲學家馮老,拒絕了高官厚祿以至當權者的延攬,明確地表示,他的志趣不在官場。他拒絕去台灣,並且與清華師生一道,把中國最高學府完好地交給了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以馮老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抱著救國救民的單純的目的,但卻不幸地成為「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的悲劇,但也昭示了他們偉大超脫的人格。馮老一輩子紮根哲學的哲學主要是「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作為建設新國家的營養,永遠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命運,這就是他的「所以跡」。馮老一再強調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他也以此為己任,所以在三松堂寓所的書房壁上,掛了他親自撰書的對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上聯回答他為什麼經營中國哲學,下聯展示他嚮往的人生境界。馮老在《三松堂自序》中說:

    經過「四人幫」這一段折騰,我從解放以來所得到的政治待遇都取消了,我又回到解放初的那個時期的情況。這也可以說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吧。可是又不然,還是有一件大事牽掛著我,那就是祖國舊邦新命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前途。

    經過多少折騰、磨難,馮老這箇舊邦新命的初衷始終不改,他的最後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最後一頁,仍寫著張載的那幾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在1942年寫的《新原人》中寫出了他的境界說——他的哲學的靈泉。此書自序一開始就寫了張載的四句話,接下去便說:

    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非曰能之,願學焉。

    馮老先生這種為國為民族的博大心胸氣魄,正是他能歷經滄桑經受人生命運多舛考驗的原因。不但如此,馮老還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並以薪盡火傳的精神對待學術傳承。1982年,馮老到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他寫了一首詩:

    一別貞江六十春,問江可認再來人?

    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做後薪。

    「薪火相傳」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馮老說自己要像澆了油的木柴一樣,當前面的木柴燒完了,後面的木柴便接上去,學術精神相傳代代不息。

    但馮老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索取自己的利益,而是希望天下太平。據宗璞女士回憶,他父親非常贊成孔子「吾與點也」——「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願望,並且欣賞這種對外界無所求的生活境界,充分展示馮老作為哲人穩定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此,常年陪伴在馮老身邊的宗璞女士說:

    20世紀40年代,常有人請父親寫字,父親最喜寫唐李翱的兩首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一首是:「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這兩首詩,父親寫過幾十幅,現在家中只有「月下披雲嘯一聲」那一幅,沒有了「雲在青天水在瓶」那一幅。

    父親的執著頑強,那春蠶到死、蠟炬成灰、薪盡火傳的精神,後面有著極飄逸、極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禪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這樣的互補,中國知識分子才能在極嚴酷的環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親為我寫了一幅字,寫的是龔定庵詩:「雖然大器晚年成,卓犖全憑弱冠爭。多識前言蓄其德,莫拋心力貿才名。」後來父親又為我和外子做過一首詩:

    七字堪為座右銘,莫拋心力貿才名。

    樂章奏到休止符,此時無聲勝有聲。

    父親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諄諄教誨,不要為一點輕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靜中也許會有更好的音樂。想到這些常覺得是父親坐在那裡,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讓人想到「雲在青天水在瓶」的詩句。可是那含義、那境界,有誰領會。

    有文章說馮老的一生「生活過,鬥爭過,享有過,沒有任何可追悔」,確實如此。尤其到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馮老在政治上自由了很多,他在自己的學術天地里「俯仰無愧怍,海闊天空我自飛」,心境也更加清凈,如光風霽月,晴空碧海。此時馮老幾乎不參加任何會議,他說晉人懶得穿戴整齊,他對此深有體會:連穿戴都懶得,更不要說參加什麼會議,可以說是看破世俗名利。對待人生生死,馮老也看得非常開。他不止一次讚賞張載「存,吾順事;歿,吾寧也」這段話。他對於個人的生死早就處之泰然:活著就在自己恰當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死了則做徹底的安息。所以生病住院時,馮老反覆吟誦的是《古詩十九首》,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澗間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種超脫淡泊的人生觀是大多數壽星的長壽秘方,也是馮老挺過難關,堅持到95歲高齡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耳目失聰  腦力活動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哲人的本色:不著急的處世態度(1)(圖)

   

   

    ◆而當別人問及馮老的長壽秘訣時,對中國傳統哲學深有研究的他只有三個字:「不……著……急。」

    ◆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這種了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

    理性叔本華說人的存在原是永無休止地受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而中國人似乎看透了一切,絕不會為一餐美味而奮鬥得失去胃口,而寧願把琴棋書畫、山水樂趣當作人生要義,而視功名利祿如過眼煙云:「千金散盡還復來,莫使金樽空對月。」所以一百多年前,美國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在其所著的《中國人的性格》里,列舉中國人性格特徵有:節儉持家、不緊不慢、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是常樂等,應該說,這裡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我們民族的傳統性格。而當別人問及馮老的長壽秘訣時,對中國傳統哲學深有研究的他只有三個字:「不……著……急。」這三個字精闢地道出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知足常樂,隱忍安泰的民族特性。因為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不擅長也不敢和天做鬥爭,而一般是和自身的慾望作鬥爭,尤其是儒學一統天下之時,它深刻地揭示了「欲壑無窮」的道理,一方面可能極大地限制了民族創新能力並阻滯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人生哲學中又深藏了一種「無欲是福」的智慧,造就了樂天知命的民族特性。生在黃土地上,死回到黃土中,看似麻木的生活,也自有一份淡泊安適。

    這種從容和安適地處世觀念,正是馮老長壽一大秘訣,任何時候都不慌不忙,即使是生病,面對生死之時。1982年9月,馮老在長子和女兒的陪同下遊覽新澤西的天然動物園,在返回紐約的路上,車輪壞了,一時找不到地方修車只能向路邊的車求救。在等待的一個多小時里,車裡沒有冷氣,太陽直曬,車裡熱如蒸籠。已經非常疲倦的馮老仍像平時一樣,安靜地坐在車內,沒有催促也不焦躁。結果好容易等車子修好後,馮老卻暈倒了!

    當然也並不是哲學家就能長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年過九十的哲學家只有明朝中葉的湛若水和明末清初的孫奇逢。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之所以能夠高壽,除了他執著堅韌的人生信念之外,還在於他獨特的哲學體會。馮老常對人說,他想多活幾年,除了完成學術大業之外,主要是可以多見一些世面,多懂一些道理,多增加人生的閱歷。馮老對此解釋說:

    長壽的重要在於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學道理,若無生活經驗,那是無法理解的。孔子云:「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歲以前,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歲以後,如果老天不給壽數,就該離開人世了。所以必須「假我數年」。若不是這樣,壽數並不重要。

    馮老一生研究哲學,並打通了中西哲學通道,他明白也體悟到了眾多的人生哲理,所以他能夠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他的「天地境界」就非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1.天人合一

    馮老提倡正確的生活方法,主張以正確的生活方法指導人生,以求取人生的幸福。而其幸福的途徑就是確立正確的生活方法,這就要發揮人的理性作用,就是馮老所說的對於生活的覺解。覺解使人不是被動地適應生活,而是主動積極地安排人生。而且人藉助理性,不但能安排好實際生活,還能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以馮老強調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取決於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覺解。儘管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大千世界,同樣面臨生老病死等人生問題,但是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是有差異的,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境界。

    另外,現代人生理論問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還有現實生活的矛盾,使馮老更加關注人生,從而形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論,詮釋了他所理解的人生價值。由於世界上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人生境界,馮老認為對人生境界的區別,只能略其小異,而取其大同,所以他將人生境界區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類型。

    馮友蘭人生境界四類型

    境界類型境界特徵人生常態

    自然境界

    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活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不了解自身的生活性質和行為,人生一片混沌。因此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功利境界

    為我、為利的生活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這種了解限於通過自己「心靈的計劃」和自覺的行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道德境界

    行義、為公的生活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依照「倫」「職」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便是「盡倫盡職」;「盡倫盡職」的行為便是道德的行為。

    天地境界

    事天、覺解宇宙的生活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這種了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意義,使人生具有最高價值。

    對於馮老來說,天地境界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層次,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所以馮老常說「人與天地參」,在他的心目中,人是與天地等同的。因而馮老不會去為了一己私利而鑽營,而是把萬事都看得很開。

    在1941年,馮老曾發表《孟子浩然之氣章解》一文:

    「浩然之氣」能使人堂堂立於宇宙間而無懼;養「浩然之氣」方法有二,「一方面是對於宇宙有正確底了解,此了解即是道;一方面是力行人在宇宙間應有義務,此義務即是道德底義務。合此兩方面,即是「配義與道」。常行義即是集義,集義既久,則浩然之氣自然而然生出,一點勉強不得。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哲人的本色:不著急的處世態度(2)(圖)

   

   

    其實這個「浩然之氣」就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類似之物。馮老認為要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要靠「人化」,而「人化」主要需依靠文化,馮老所指文化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馮老曾說過:

    儒家、墨家教人能負責,道家使人能外物。能負責則人嚴肅,能外物則人超脫。超脫而嚴肅,使人雖有「滿不在乎」的態度,卻並不是對於任何事都「滿不在乎」。嚴肅而超脫,使人於盡道德底責任時,對於有些事,可以「滿不在乎」。有儒家、墨家的嚴肅,又有道家的超脫,才真正是從中國的國風養出來底人,才真正是「中國人」。

    所謂真正的中國人,就是馮老眼中具有「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之人;而馮老一生亦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國人——嚴肅而超脫:嚴肅對待學術人生,卻超脫了物質和名利人生。馮老提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暫不論其學術意義,而其對於當下國民素質思想建設意義重大,同時也為養生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和借鑒。正是因為馮老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馮老才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他可以寬容待人,包括朋友和曾經傷害過他的人,豁達地看待人生的挫折起伏。

    2.不計得失

    馮老一生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都很低,他的頭腦里除了哲學,還是哲學;所以他不計較也沒有多少時間計較物質利祿,個人名利這一類東西。

    早在1935年,馮老在北平成達師範給學生講演「青年的修養問題」時就說:

    要忘卻成敗。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把成敗看得太真,就要感到許多痛苦。譬如,比賽足球,勝利了就愉快,失敗了就不高興,把勝敗看得太真,就沒有意思了。我們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興的事業,那更沒有把握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一方面應該忘去成敗,但一方面也不要希望太切,往往天才越高的人,希望成功的心也就越切。一旦不成功,就垂頭喪氣,什麼也不想做了……這種代表人物,是漢朝的賈誼,賈誼雖然很有才華,但是缺少修養,所以也是不成的。

    馮老不光鼓勵學生注意這方面的修養,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1948年馮老毅然放棄海外的優越條件從美國歸來,並帶回來一個電冰箱。當時這冰箱是清華大學惟一的,即使北京城估計也很少見。然而當馮老知道清華大學校醫院急需冰箱時,便毫不猶豫地捐出。但是這件事以訛傳訛,到了胡適先生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里就變成了:

    馮友蘭在那邊(大陸)認過一百三十次的錯,自己承認是無可救藥的資產階級。他本來是個會打算的人,在北平買了很多的房地產。1950年在檀香山買了三個很大的冰箱帶回去,冰箱里都裝滿了東西,帶到大陸去做買賣,預備大掙一筆的。他平日留起長鬍子,也是不肯花剃鬍子的錢。

    可見傳言與真實之間的差距,倘若胡先生若地下有知,不知要做何感想。晚年馮老還向自己家鄉的中學和圖書館捐款,並在北京大學捐款設立馮友蘭學術基金,儘管數目不多但表達了馮老對學術繼承隊伍的關心。因為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戲言自己「家財萬貫,膝下無子」,意即自己可以教的東西很多,但是卻沒有人給他安排繼承人。他不介意將自己平生所學授予他人,反而是怕找不到這樣合適的繼承人。

    一直到晚年,儘管馮老歷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種風霜,飽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但是馮老並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而是拋開以前,放眼未來。1983年,同庚的馮老與金岳霖兩位老先生在做88歲「米壽」(米字拆開是八十八)時,馮老寫下兩副對聯,一副給自己,一副送金岳霖老先生。他寫給自己的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胸懷四化,意寄三松。」意思是期望自己能活到「茶壽」(茶壽是108歲,「茶」字上面「卄」是二十,下面也可拆為八十八),能夠為我國實現四化而努力,意寄陶淵明撫松而徘徊的境界,而不計較現實得失,意境高遠。如果人人都有馮老這種不計較的精神,相信不但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是此意),而且國民的平均壽命也會提高。因為不計較就會少生氣,少生氣病也自然就少了,身體才會健康。

    3.寬容豁達

    馮老之所以預見中國哲學將來在世界哲學中會大放光彩,是因為他贊同張載:「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因為他覺得西方哲學強調對立面,而中國哲學則主張「仇必和而解」,兩者的結合才是完美的。馮老還將「仇必和而解」貫徹到他的為人處世之中。哲學家的為人處世往往不同於常人,而且往往為人所稱道,可見哲學與人生處世關係密切,馮老曾有一篇小文章專門論述《哲學與人生之關係》。馮老指出:哲學除了可以養成清楚的思想和懷疑的精神之外,學哲學可以養成容忍的態度和開闊眼界。對此馮老說:

    世上的悲劇,有許多是由於人之無容忍態度造成的……我們應當知道宇宙是多方面的,不是一方面的,人因其觀點不同,故所見亦異。人人都有容忍的態度,才易互相調和,不易有什麼衝突。……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全體。由宇宙的觀點看起來,所謂人世間,可以說小到不可言喻了……人世間的成敗禍福,皆無可注意的。能有這種眼界者,即如莊子所說:「死生無變於一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如果人人能夠如此,世界上爭權奪利的悲劇,或者可以少演幾次吧!

    馮老被譽為新儒家的中間力量,他認為「孔顏樂處」是把出世和入世的精神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彼岸性和此岸性的統一。1935年,馮老在清華大學講演「人生術」時,特地談到了道學與人生幸福的關係:

    人生術很多,今天只講一個,就是應付情感的方法。情感包括喜怒哀樂,雖然幸福的整個問題不完全在情感上,可是喜怒哀樂都於人生有大關係。如《三國》上的三氣周瑜,一下子給氣死了;《說岳》中的牛皋捉住了金兀朮,把金兀朮氣死,牛皋樂死了;這都是情感的作用。……程明道《定性書》說:「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勝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某人和他的太太打仗了,一生氣連茶碗都摔了,就因為他未能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廓然大公,的確對於人生幸福有莫大關係,對於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亦很重要。人常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不能廓然大公,有我之存在,總是戰戰兢兢,患得患失,結果也許很糟。譬如我們現在在這地平線上,我們什麼不想,可是如果路的兩旁都是陰溝,就要戰驚起來,也許因為這一戰驚就糟了,如果還像走平地一樣的態度,本可以毫無問題地安然度過。所以大公無私。無我無己,若在道學家的棋牌約束下講起來,很無味,但實在他們是對人生幸福有關係的。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哲人的本色:不著急的處世態度(3)

   

    正是本著廓然大公的人生態度,馮老在做人方面做到了寬容豁達,即使是曾經批鬥和傷害過他的人。儘管馮老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人批鬥,但是馮老對於批判他的人從來沒有記恨過,即使在家裡也沒有對哪一個批鬥他的人發過牢騷;因為他知道那些批鬥他的人大多也是處於無奈,並且他們心裡也不好受。所以馮老常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當年紅衛兵曾幾次抄馮老的家,並把馮老的衣服都鎖起來,任夫人找他們要鑰匙,他們總推諉不給,馮老就用一個麻袋披在身上禦寒,還覺得可以自由使用很好。但是馮老根本沒有記恨他們,還把借給來北京串聯的紅衛兵的被褥自己拿回來洗。   

    對待朋友,馮老也是寬厚為先。1985年,馮老90歲壽辰時,想邀請梁漱溟老先生參加北京大學哲學係為他舉辦的慶祝會。梁老在電話里說天冷無法出門,因為當時梁老也已是93歲高齡。幾天後馮老收到梁老的信,據宗璞女士回憶,生性耿直的梁老在信中直言不諱地說:北大舊人惟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願意來參加壽宴。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傾吐衷懷。而馮老看後卻並無慍色,還說敢於這樣直言的人很難得,並寄送梁老《三松堂自序》一本。爾後馮老書信給梁老,談及自己在《三松堂自序》里解釋了所謂諂媚江青事件的來龍去脈,希望梁老看後會有諒解之心。這年年底,兩位世紀哲學老人終於友好地會晤了。   

    另外,馮老諸事都為別人著想,盡量減少麻煩。宗璞女士後來回憶說:   

    朋友都驚訝於我家飯食的粗糙。而父親從來沒有挑剔,從沒有不悅,總是興緻勃勃地進餐,無論做了什麼,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無窮。這一方面因為他得天獨厚,一直胃口好。他常自嘲:「還有當飯桶的資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體會,他是以為能做出飯來已經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壞,豈不讓管飯的人為難。   

    正是因為有一顆寬容豁達之心,馮老才能在被批得體無完膚,又屢逢死別的險惡環境里生存下來,並且到九十幾歲的高齡依舊思維清晰,記憶力超強,沒有一般老年人的執拗和怪脾氣,如果沒有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大度的處世觀,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些的。因而即使到了晚年馮老耳目失聰後,他依舊平靜自如地生活一點也不煩躁。他成了准盲人後,喜歡背誦韓文杜詩,朗誦詩詞使他保持安寧的意境和怡悅的心情。這種寬厚閑適之心對於馮老的長壽無疑幫助很大。    

    關鍵詞:覺解  寬厚閑適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哲學者的作風:嚴謹的生活習慣欣慰

   

    ◆他全天按時作息,睡眠充足而且質量好,動靜結合勞逸相配,又輔以長期的運動鍛煉,不挑食胃口又好,而且沒有不良嗜好,這樣的人長壽也就不奇怪了。   

    ◆馮老曾經從師習武練習童子功,祛病延年二十式是馮老晚年堅持的健身項目。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加班加點地進行工作,難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隨著保健意識的普及,現代人逐漸意識到了良好生活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就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必須有規律。而且科學家早就指出,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作息時間」,如果違反了,它們有可能會「罷工」,從而導致生病。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這是任何藥物也代替不了的。如果只靠食療葯補而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最終對健康長壽無益。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老年人保健重要項目。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器官的各種正常功能開始減弱,人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下降,所以要特別按照科學的方法安排好日常生活。馮老嚴謹的學術作風也使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延年益壽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全天按時作息,睡眠充足而且質量好,動靜結合勞逸相配,又輔以長期的運動鍛煉,不挑食胃口又好,而且沒有不良嗜好,這樣的人長壽也就不奇怪了。   

    1.按時作息   

    按時作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睡眠,所以首先要養成按時入睡和起床的良好習慣,遵循睡眠與覺醒相交替的客觀規律。嚴格的作息制度不僅能夠保證每天精力充沛,精神爽朗,而且對於形成睡眠和覺醒的生物鐘意義重大:它能使睡眠和覺醒像條件反射一樣自然而然,從而保證了休息的質量,避免引起大腦皮層細胞的過度疲勞。馮老生活制度之嚴格,令人聯想另一位大哲學家康德。只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批鬥時期,馮老的生活習慣一度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馮老的生活可以說有點單調刻板,尤其最後十年多的日子。為了配合他寫書的工作,他對自己的作息嚴格得有點苛刻。   

    每天早上,從他卧室傳來一陣陣嗆咳,那便是起床號。早晨,馮老按時收聽廣播,然後開始用腦:靜靜地思索、記憶,讓思想從口中吞吞吐吐地冒出來,並讓筆錄者一絲不苟地記下來,當他完成了一段後,讓助手念給他聽,雖然馮老耳目失聰,可是他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聽。一般上午他會連續工作三個小時,除非累倒住進醫院。中午堅持午睡一個小時左右。下午有一段時間他先聽人讀報後,然後做運動堅持鍛煉身體。第二天,重新開始滔滔不絕地口授。他從不開夜車。挨批挨斗,若無其事,照樣吃得香,照樣睡得好。吃飯時慢嚼細咽,一頓飯要個把小時。沒有不良習慣,既不抽煙也不喝酒。要說有什麼嗜好的話,除了讀書寫書,大概就是收藏兵器。   

    2.祛病延年二十式   

    馮老也是非常注重和堅持鍛煉身體的,他雖患有不少疾病,卻能享有高壽,可見長期堅持身體鍛煉對他的重要性。他早年在談到「青年的修養問題」時,還特彆強調要鍛煉身體:    

    一個人的死去,就個人的觀點說:本來沒有多大關係,但就社會的觀點說:就很重要了……一個人要有才有學,是要經過相當的時間,合起來,至少就是四五十年的工夫。可是中國人到了這個年紀,卻又多半就死去了……總而言之,我們身為現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識,而另一方面還要有野蠻人的身體,然後才能擔當社會的大事。因為僅有文明人的知識,沒有野蠻人的身體,遇到事情,是沒有力量應付的……希望大家在這一點上,能夠特別努力才好。   

    因為馮老的父親中年病逝,這件事對少年馮友蘭的刺激比較大,同時又從另一個側面使他從小就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馮老曾經從師習武練習童子功,祛病延年二十式是馮老晚年堅持的健身項目。   

    祛病延年二十式,由王子平先生根據武術基本功及中西醫有關理論整編,20世紀50年代推出後,又經過數十年的臨床驗證,由於它健身祛病的效果明顯,操練動作難度也不高易於推廣,所以特別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睞。這種氣功是呼吸鍛煉與體育療法相結合、局部運動和全身運動並重的保健動功療法,其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它由20節動功組成,主要通過肢體運動,配合呼吸調理,能夠理氣活血,舒筋通絡,滑利關節,增強內臟功能,長年堅持鍛煉,可以產生有病治病、無病延年之功效。祛病延年二十式的招式和基本功效摘錄如下,謹供健身愛好者參考:   

    祛病延年二十式與功效   

    祛病延年二十式功效   

    山海朝真清心肺虛火,治療心悸,失眠癥狀   

    哪吒探海增強頸肌及其筋絡,治療頸扭傷項背筋絡酸痛、落枕等   

    犀牛望月活動頸椎、消除視覺疲勞   

    幼鳥受食消食去積,治療胸膈痞滿、漏肩風等   

    大鵬壓嗉調理胃腸三焦,治療胸悶、腹瀉、食欲不振等症(患有潰瘍病不宜練習本節)   

    左右開弓治療肩臂胸背肌肉筋絡等症   

    霸王舉鼎安寧心神,理肺氣,輔助治療肩周炎、手臂勞損、風濕症等   

    白馬分鬃治關節麻木、腰背酸痛、風濕、肩部活動障礙   

    摘星換斗安神寧肺,理氣活血,治療體虛、心悸、失眠、盜汗等   

    仙人推碑利胸背腰部筋絡,固腎養精,治療腰酸痛、腰部損傷等   

    掌插華山防治四肢風濕麻木,利胸腰肩背,並治療肩、腰部損傷酸痛等   

    風擺荷葉流通氣血,治療腰扭傷、腰酸痛;養腎固精,止虛汗,治遺精   

    鳳凰順翅強腰背、肩臂之筋絡,治腰酸痛,固腎明目   

    羅漢伏虎防治胯部酸痛、麻木、疲勞等   

    巧匠拉鑽防治腰胯關節筋絡病   

    白鶴轉膝預防治膝關節病   

    行者下坐防治腰胯腿膝酸痛、軟弱無力、膝關節炎等   

    青龍騰轉使周身活潑,關節血脈皆暢,五臟六腑皆益   

    四面擺蓮健腿、腰膝,治療下肢風濕麻木、腿酸痛、筋骨傷等症   

    仙蹤徘徊增強腿力,使步履輕捷,防治小腿麻木酸軟等   

    這套療法對於防治各種慢性疾病,尤其對肢體關節疾病、軟組織勞損及虛損性疾病效果最好。經臨床證明,對腰腿痛、頸椎病、肩周炎、膝關節炎及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病、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等疾病的防治效果也比較理想。健身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練習其中的功式。馮老一般是每天下午,聽人讀完書報後,做一遍祛病延年二十式,藉以活動肢體、舒展筋骨,這是馮老每天固定的「功課」。他晚年殫精竭慮地進行學術創作,身患絕症卻能堅持近十年,這和馮老堅持練習祛病延年二十式有關。   

    關鍵詞: 免疫系統  祛病延年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智者的幸福:和睦的家庭(1)

   

    ◆早歲讀書賴慈母,中年事業有賢妻。晚來又得女兒孝,扶我雲天萬里飛。   

    現在的社會,依舊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因此男性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一般高於女性,這也是現代社會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於男性而言,尤其是從事科研學術研究的男性,擁有和睦美滿的家庭:包括幼時成長需要慈愛而會正確教育子女的父母,結婚時需要賢惠和會持家的妻子,有孩子後還要有孝順能知進取的子女,對於其一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著名世界文豪托爾斯泰所說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這樣幸福的家庭能使人感覺到春天般的溫暖,感覺處在其中其樂融融;不但對於培養人的良好性情是一劑良藥,對於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更是非良藥可比。而馮老恰好有這樣的幸運,他擁有這樣令人羨慕的家庭。俗話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此話用在馮老身上真是不假,而且站在他身後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三個女人。馮老曾經題詩讚美在他人生路上,對他有重大幫助的三位女性。其詩云:   

    早歲讀書賴慈母,中年事業有賢妻。   

    晚來又得女兒孝,扶我雲天萬里飛。   

    的確,如果沒有馮母早年對馮老的諄諄教導,馮老不一定走上哲學的道路;沒有馮夫人的操持家務和支持,馮老不可能有今天的學術成就;而晚年的馮老多災多病,沒有宗璞女士的悉心照顧,馮老不可能完成他最後的輝煌之作。   

    1.早年賴慈母   

    馮老曾言:「母親是我一生最敬佩的人,也是給我影響最大的人。」這個評價真是恰如其分。馮母吳氏諱清芝,是個生性仁慈、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非常善於勤儉持家,不但馮老的父親,就是整個馮氏家族都對她的能幹和賢惠讚賞有加。吳老夫人還曾擔任唐河端本女學女監,支持女子上學,是比較開明的傳統女性。馮友蘭先生13歲時,在湖北崇陽當縣令的父親因腦溢血突然病逝,這對馮家母子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因為在那時,沒有了父親就等於一家沒了主心骨,對於家庭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而吳老夫人和馮友蘭先生兄妹對此事自然十分悲痛。在這個關鍵時刻,是堅強而賢德的吳夫人挑起了支撐全家生活的重擔。因為馮老的父親為官十分清廉,因而他去世後並沒有給家裡留下什麼。吳老夫人毅然帶著子女扶柩返鄉回唐河生活。她不但含辛茹苦地將四個子女撫養成人,而且將他們教育成才。除了馮老胞姐溫蘭早嫁、胞兄新蘭早殤之外,馮老成為中國哲學界的泰斗精英,馮景蘭先生是我國早年有名的地質學家,馮沅君女士是我國現當代有名的作家和古典文學專家,這就是有名的「唐河三馮」。在那個時代,吳老夫人不但積極培養子女,而且還理解和支持他們自由戀愛、自主結婚。馮友蘭先生要帶著新媳婦任夫人回家省親,有人勸他們暫時別回去,怕他母親不讓兒媳婦出來工作。馮老說我母親肯定不是那樣的人。果然,在家沒住幾天,母親就「攆」他們走,並說:「我不要媳婦在家照料、伺候,只希望你們在外好好地做事,有了小孩我替你們照管。」老太太也的確給馮老及其兄妹分擔了家務,馮老出國時就把女兒交給老夫人帶著。吳老夫人還從小教育子女要本分做人,踏實生活,真誠待人,念書知理;她凡事為別人考慮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馮老事事不願麻煩別人這和馮母如出一轍。所以馮老說她母親是封建社會的完美女性。而且馮母的良好品性對馮老影響很大:不但使馮老走出了失去慈父的陰影,而且使馮老走上了積極的人生道路。馮老經受那麼多挫折後能夠頑強地堅持下來,這其中就有馮母的功勞。馮母對待生死很看得開,她曾對馮老說及人生在世,不一定要長命百歲,最主要的是把要做的事做完了,走了也就無憾了;馮老對待生死的那種超脫無疑是與吳老夫人相關的。這樣把生死看得開的人反而容易長壽,馮母逝世時享年83歲,馮老幾經轉折回去奔喪,寫下了哀慟深情的《祭母文》以紀念他偉大而平凡的母親。他還在《先妣吳太夫人行狀》中說:   

    先妣勵志於宗祠之修建,全功未竟而身先隕落,八十三年之人生如此終結,其莊嚴悲壯,又非僅以團圓終結者所可比擬。聞親族言,先妣入殮時容貌愉悅,尤勝平時,蓋死生之道先妣盡之矣。   

    馮老也是參悟了生死之道,所以能夠拿得起放得下,不被功名利祿所累,才得以高壽。2.中年仗賢妻   

    1991年12月22日張岱年先生在馮老的安葬儀式上發表講話,讚揚了馮老的一生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他特別提到了要向馮老的妻子任載坤女士表示敬意。因為沒有任夫人幾十年獨自擔當井臼之勞,不論什麼情況下一如既往地支持馮老做學術工作,馮老要專心做學問是很難的,尤其是在長期接受批鬥的惡劣環境中,沒有任夫人的支持和照料馮老不一定能支撐下去。   

    任夫人,字叔明,河南新蔡人,長馮老一歲。1915年她考入北京大學法科,入學後即轉入哲學門,學習中國哲學。同年任女士與馮友蘭先生訂婚,1918年倆人在開封結為秦晉之好。自此任夫人一直陪在馮老身邊,榮辱與共,風雨同舟,而且任夫人為了馮老的學術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由於戰爭緣故許多教授的家眷都還沒到雲南蒙自,賢惠的任夫人便在星期六輪流請老師們到家裡吃飯。一般是炸醬麵、攤雞蛋、炒豌豆尖等家常菜。朱自清先生曾笑誇任夫人做的炸醬麵非常好吃。內戰期間,物價飛漲,教授們的生活也十分困難,任夫人絲毫不計較教授夫人的面子,設油鍋賣麻花以補貼家用。「文化大革命」時任夫人承受著多重壓力。首先是經濟上的,1966年7月,十來個紅衛兵來馮老住處抄家文物書籍全部封存,扣發工資,每個月只給馮老夫婦24元生活費;8月份紅衛兵又把存摺和相機等稍微值錢的東西拿走了,又封鎖住房,規定馮老夫婦只能住一間房。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不論寒暑,任夫人只能在小院里露天做飯。其次是生活上的壓力,包括勞動方面。因為燕南園居委會規定,任夫人承擔全部家務勞動並打掃燕南園道路。任夫人比馮老大一歲,當時也是古稀之年,而且她身體不好。此時她既要自己完成勞動改造,還要照顧馮老的生活起居,馮老對此特別歉意。他在11月的日記里說:   

    近幾個月來,我的愛人為了幫助我思想改造,為了照顧我的生活,費盡心力,歷盡辛苦。她本來又有心臟病,還是帶病支持。這兩天就覺得心慌背痛,今天早晨又頭暈,還勉強於五點鐘就起來,為我準備早點,舊病發了,這都是我帶累的。   

    除了這些,任夫人還得承受政治壓力。北京大學無論開什麼樣的批鬥會,不管和哲學系是否相關,任夫人必須陪著馮老去接受教育,一般要開到深夜。在批判過程中,任夫人總是一直守在門外,不時很有禮貌地敲門和藹地問別人:「你們批完了嗎?」使得批判的那些人氣勢也不好囂張起來。任夫人最擔心的就是怕馮老發生什麼意外。當時馮老和其他「牛鬼蛇神」們必須接受隔離審查,打掃衛生,學馬列背毛主席語錄,或者寫交代和揭發材料,吃飯也必須排隊。據馮老回憶:   

    叔明見我夜裡不能回家,很不放心,她每天上午提前吃午飯,吃了以後,就走到辦公樓前邊,坐在台階上,望著外文樓,看見我跟著隊伍出來吃飯,她就知道我又平安地過了一夜,還沒有死,她就放心了。第二天照樣再去等。那裡有幾塊石頭,我說那幾塊石頭可以叫「望夫石」。   

    夫妻之情深,患難之處更是非常難得。在危難之時,夫妻間的互相幫助和扶持,惺惺相惜所產生的巨大生活勇氣和精神力量是物質提供上所無法比擬的。無疑地,任夫人細心和全心的照顧,還有思想上的默默支持,給了馮老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順利度過人生最低谷的時期。不幸的是,1977年,飽受病痛折磨和操勞過度的任夫人因病逝世,馮老忍痛作輓聯:在昔相追隨,同榮辱,共安危,出入相扶將,黃泉碧落君先去;從今無牽掛,斷名韁,破利鎖,俯仰無愧怍,海闊天空我自飛。從此照顧馮老的重擔就落在宗璞女士身上。

   

   

    馮友蘭:春蠶吐絲的入世精神  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智者的幸福:和睦的家庭(2)

   

    3.晚年靠孝女   

    馮老與任夫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女馮鍾璉、長子馮鍾遼、次女馮鍾(宗)璞、幼子馮鍾越,他們在各行各業都取得卓越成就。馮鍾璉女士,西南聯大外語系畢業,是北京31中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幸於1975年去世,走在父母親的前面,來不及孝順父母。馮鍾遼先生,西南聯大肄業,很早就去美國留學,並且在美國成家立業,是工業鍋爐方面的專家,由於常年在美國,照顧父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宗璞女士是中國當代很有影響的作家。馮鍾越先生是航天工業部主任工程師,有名的飛機強度專家,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齎志以終時才51歲。他長年工作在西北黃土高原上,按照馮老的聲望和馮鍾越的才學,如果活動活動,調回北京應該是能做到的。但在人們眼中有點傻氣的馮老卻沒有這麼做。對於幼子的逝世,馮老也只能是含淚題聯:「是好黨員,是好乾部,壯志未酬,灑淚豈止為家痛;能嫻科技,能嫻藝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難再歸來。」四個子女中,只有宗璞夫婦常年陪在馮老夫婦身邊,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有一段時間,宗璞女士每天傍晚都陪馮老到頤和園坐遊船,欣賞落日的餘暉。有人說他們的船在彩霞中,像神仙。而宗璞女士覺得馮老身上的仙氣就是萬事看得開。1967年,馮老因前列腺肥大而小便不通,爾後更是尿中毒。在宗璞女士和任夫人的奔走下,被批鬥的馮老才得以住進北京醫院,幾經周折後,兩個月後才算手術成功。任夫人去世後,宗璞夫婦就承擔了照顧馮老的重任。   

    自20世紀70年代早期起,宗璞便開始照顧和陪伴卧病在床的二老雙親,這成為她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據她自己回憶:   

    記得有一次從城裡開會回來,疲憊得恨不得能立刻倒下,再也不起來。可是母親發高燒,正等著我送醫院。有時是父親重病,需要馬上治療。每次都要跑來跑去找救護車,找抬擔架的人,求不盡的人情,說不完的好話。   

    而二老身體好點時,宗璞女士或者他們夫婦二人春天就陪二老游頤和園賞花,秋天就去爬香山看紅葉,幾乎每年都是如此。既可以讓二老散散心,又可以鍛煉身體,還能怡情養性。任夫人不在後,一般是宗璞夫婦陪馮老去。   

    馮老在人生最後的幾年裡,住院的頻率更為頻繁。這時,宗璞女士充當了父親的秘書、管家兼門房、醫生和護士等重要角色。而蔡仲德先生也成為照顧馮老起居生活的重要護理人員。從馮老的年譜中可以看出,馮老人生的最後幾年裡,幾乎都是宗璞女士陪著馮老在各個醫院打游擊戰。馮老的舊病丹毒這時複發得很頻繁也很厲害。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發部位一般是下肢和面部,馮老的丹毒主要在下肢。丹毒的特點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病因主要由a—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黏膜的細小傷口入侵所致。病人常伴有頭痛、畏寒、發熱癥狀,局部表現為紅斑,色澤鮮紅,中心較淡、邊界清晰並略隆起,局部有燒灼樣痛,迴流區淋巴結腫大,疼痛。處理不當可導致淋巴水腫,嚴重時發展為象皮腫,發現後應早作必要治療,尤其要注意卧床休息,加強營養等。而馮老這個病早年就一直給耽擱了,更談不上休息和營養。   

    除了丹毒外,1983年發現馮老患有漿細胞骨髓瘤,並且是惡性,所以他的健康狀況使宗璞夫婦非常擔心,而且人老了,身體容易犯毛病,宗璞女士一般會定期陪馮老做檢查。而馮老卻在這種情況下完成了150萬字的著述,除了他頑強的生命力外,這與宗璞夫婦對馮老的悉心照顧和關心也是分不開的。   

    1989年11月,馮老的心絞痛突然發作,蔡先生和兩個年輕人費力地將他抬上救護車。據宗璞女士回憶:   

    一切安排妥當後,他的精神好了許多,我俯身為他掖好被角,正要離開時,他疲倦地用力說:「小女(宗璞女士的乳名),你太累了!」「我不累。」我說,勉強忍住了眼淚。說不累是假的,然而比起擔心和不安,勞累又算得了什麼。   

    馮老臨近去世時,病情惡化,宗璞女士在病榻前伺候。馮老艱難地問:「是璞么?是璞么?」而宗璞女士則邊回答邊幫馮老撫摩:「我在這兒。是璞在這兒。」馮老聽了覺得很安心。馮老最後的日子有了愛女的陪伴,去時也覺得平靜,可見宗璞女士對他的重要。   

    關鍵詞: 前列腺肥大  丹毒  漿細胞骨髓瘤   

    馮友蘭學術鏈接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其中「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六書」代表了馮友蘭先生的主要學術成就。馮老自己總結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   

    馮友蘭健康小辭典   

    少林童子功少林童子功又叫練精化氣法,過去是不外傳的武術修鍊。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門大師萬籟聲先生傳出。練法極簡,每天寢前、早起、午休之時,均可練習。真訣是:側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兩耳孔,以舒適不透氣為度,閉目,閉口,輕合齒,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靜後,由鼻呼氣時,將氣送至兩腳板,吸氣時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後仍是自然呼吸,3分鐘內,口內生津,咽下就是,隨之10分鐘內,練至很舒適,覺精管、尿管有收縮感為宜。未成婚的學生、青年,可在陽舉時練,練至陽氣安頓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會兒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後練一次,可使全身擴張的毛細血管立即關閉起來,防止風寒入侵,疲勞也得到了恢復,起到及時復元作用。故此功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可以治遺精早泄、中氣不足、身體衰弱和控制生理衝動。此功傳人萬籟聲先生曾說:「人身的精液一滿就要外泄,如一練此功,可將元精化為元氣,而回精補腦。」又說:「固精固氣,回精補腦,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蔘、燕窩都強。」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老頑童心態:長壽的秘方(1)(圖)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

    ◆沒心沒肺,能吃能睡。

    ◆悠閑飄逸,平安長壽。

    ◆邏輯用腦。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因痴戀大才女林徽因女士因而終身未娶、被譽為中國哲學界第一人的金岳霖先生,因病於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虛歲。消息傳出,學界震痛,國家痛惜大師越來越少。一般人更熟悉的只是這位風流名士和林徽因的美麗故事,其實不但他的愛情故事具有傳奇性,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哲學大師,金岳霖先生的人生可謂一個傳奇。

    金岳霖先生,字龍蓀,1895年8月26日生於湖南長沙,那天正巧是農曆七月初七,相傳金老的父親那天剛好從外面騎馬回家,途中遇到一條大蛇橫在路中,金父便等蛇橫過路後才策馬而行。回家才知其夫人正要分娩,金父便決定: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叫「巧巧」,若是男孩就取名「龍蓀」,這就是金岳霖先生字的由來。金老的祖籍是浙江諸暨,由於他從不在公開場合提起自己具體籍貫,也未回過諸暨,所以一般人都認為金老是長沙人。實際上,金老的父親原在諸暨,是清朝三品頂戴,曾為清盛宣懷尚書之部屬。太平天國時期為躲避戰禍,金父投奔了在湖南長沙的堂叔祖金兆基,此後便隨著張之洞創辦洋務實業,一路青雲直上,先後擔任湖南省鐵路總辦和黑龍江省漠河金礦總辦。金岳霖先生的母親唐淑賢夫人是湖南衡陽人,大家閨秀出身,不但賢惠能幹持家有方,而且非常善良;這種善良的個性對金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金老兄弟七人,還有兩個姊妹,金老排在第七,很得父母的關愛。

    在學術上金老成就斐然:他是中國現代擁有自己完整學術體系的少數哲學家之一,憑著《論道》、《知識論》和《邏輯》三本著作,金老奠定了他在中國哲學界的泰斗地位,其中《知識論》更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構建了完整的知識論體系;同時金老也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哲學家。按照中國另一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說法,金老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懂得並引進近代邏輯學的人,也是使認識論和邏輯學在現代中國發達起來的第一人;同時金老也是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金老到清華大學任教,當時清華大學哲學系只有他一個老師,也只有一個學生,號稱「一師一生一系」。爾後的三十多年裡,他不但一手辦起了清華大學哲學系,而且培養了這方面的許多大家,桃李滿天下。用金老同事汪子嵩先生的話說:「一直到1952年,清華哲學系的學生都是金先生的學生,或是學生的學生。」

    這樣一位成就卓然的學術大師,生活中卻是一個天真浪漫有如孩童,洒脫飄逸宛如名士,同時又飽含人生激情的怪人。人們津津樂道他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奇聞佚事,他後半生的人生轉向,還有他的長壽。金老是「雙君子」:既有煙癮又有酒癮。根據他在回憶錄里的文字,金老不但喝白酒、黃酒和啤酒,而且經常喝醉。他還說:

    我從前是抽煙的。水煙抽過,不大喜歡。紙煙抽得最多,曾有癮。好的抽慣了,賤的簡直抽不得。斗煙我很喜歡,並且把煙斗作為美術品來欣賞。煙味最好的是雪茄。在德國,我曾抽過一支巨大無比的雪茄,一次抽完,醉了……我這個人從來樂觀,惟一想「自尋短見」或「自了之」的時候,就是那一次煙醉的時候。

    一個這樣喝酒抽煙的單身漢,還能享有高壽,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興趣。

    ◆所謂返老還童其實說的也是長壽秘訣,不想老,就得有顆天真的童心。

    ◆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這也是享有高壽的必要條件。

    ◆金老曾戲言青年時,即使耗子在邊上開運動會他也照睡不誤。

    ◆我的日常飲食,幾十年來都是一葷一素。

    在熟悉金老的人眼中,大家非常一致的一個印象就是:金老是個孩子氣很重的人,像個頑童哲學家,即使到了晚年,金老依舊保持著天真漢的形象。金老早年留學英美,接受了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在穿著和餐飲都比較紳士化,同時金老也特別富有西方紳士的幽默;加上他本人似乎天生的樂天知命與豁達勁,金老在朋友圈子中是個很受歡迎的樂觀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金老的言行更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常使人忍俊不禁。他酷愛養犬鬥雞,並且安之若素地看著大鬥雞大模大樣地啄食桌上菜肴,與雞平等共餐。由於喜歡養鬥雞,金老對於中國各地的雞也頗有研究,其興趣和認真一點也不亞於今天小孩的集郵癮。他認為斗蛐蛐需要高度的技術、藝術和科學,他的屋角還擺著許多蛐蛐缸。他還喜歡上面有盤龍圖案、下面有海水圖案的清朝花衣,還對綢緞頗有研究,並建議國家恢復寧綢的生產。研究金老的學者們驚奇地發現:在他的邏輯和哲學天地里,金老是邏輯思維異常清晰、哲理分析能力特彆強的人;而一旦離開這塊天地,金老則有如孩子般天真幼稚,同時又是十分真誠的天真。

    1.天真真摯的童心

    有位哲人說過,人一出生就開始了死亡的旅途。所以人的衰老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人的心態很重要。當前流行一句廣告詞:「20歲的人,60歲的心臟;60歲的人,20歲的心臟。」儘管這說的是心臟,但也可以看出心態對於生命的重要性。許多壽星雖年紀很大卻依舊談笑風生,笑口常開,走路健步如飛,比那些頹廢消沉的青年人看起來真的要年輕。所以俗話說青春常駐的秘密就是人老心不老,心態的衰老會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在一個人的面容和形態上。所謂返老還童其實說的也是長壽秘訣,不想老,就得有顆天真的童心。但是一生要保持一顆不老的童心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沒有豁達開闊的心境,沒有好奇的心思,沒有與人為善、不怕被騙被嘲笑的精神,一般人到了中年後就堅持不了。而金老卻是一生都像孩童一樣堅守著自己的天真和真誠的美好個性。

    金老這種個性也使他贏得許多朋友:學界的、賞畫的、玩蛐蛐的等,可謂三教九流無所不有。平時在金老院子裡面出出進進的人挺多,鄰家小孩見了金老都稱「金老頭兒」,金老不但不會生氣,還不時扮怪臉和他們打招呼。鬥雞比賽時,金老會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小孩子比賽。如果比輸了,他就把水果給小朋友,然後再去買。金老生前好友、國務院參事唐笙說:

    他這個人還是很有浪漫思想的,雖然不太說,在我小時候他就說,我不願跟那些太太們說這說那的,我還不如跟你們孩子玩,他很有童心。

    金老的侄子、北京大學教授金鼎漢眼中的金老更是個老小孩:

    他家裡面有幾個大箱子玩具,小孩子玩具,他平時有時自己玩,我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也玩,玩完以後就給我孩子一樣玩具,你拿走吧。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老頑童心態:長壽的秘方(2)(圖)

   

   

    金老的頑童心更有讓人捧腹大笑的時候。據楊步偉先生記載金老在清華教書時,有一天金老突然給楊先生電話說有十分要緊的事,請他趕緊到自己家裡一趟。而楊先生問他發生什麼事時,金老無論如何不肯說;只催著楊先生趕緊來一趟,還說越快越好,並承諾事情辦好了金老就請他吃烤鴨。楊先生是醫生,不知道金老葫蘆里藏的是什麼葯,又怕是出了什麼緊要的事,他和趙元任先生將信將疑地到了金家。進門後楊先生才知道是金老養的雞出了問題。原來是金老經常餵魚肝油給雞吃,所以雞有十八磅之重,一個蛋生了三天還不下來,楊先生知道後哭笑不得。由於雞蛋已有一半懸在外面,楊先生一下就掏出來了,金老對此卻讚嘆不已。為了表示慶賀,金老自然請他們去吃了烤鴨。

    金老在對待許多具體問題上,他的思維方式是非常孩子式的,他自己也說過他的思維不能在活物上停留太久。而且由於長期和學術打交道,別人難免覺得金老書獃氣。有一次毛主席對金老說:「金老,你要多接觸接觸社會。」自此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就有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一位身穿長袍模樣奇特的老人,坐在一輛平板三輪車上,饒有興緻東張西望地看著熱鬧繁華的商店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原來金老自忖:自己已是將近八旬之人,又生活在北京,於是金老天真地認為要接觸社會就得到人多的地方去。所以他便和一個蹬三輪的人約好,每天拉他到王府井去轉一圈,當時街上不少人都看到這個怪老頭。

    金老的天真可愛有時到了讓人覺得傻的地步。一次哲學所的領導去看望他,並請他提要求。誰知金老不假思索就說:「我要錢。」然後掰著指頭說,我的《邏輯》不要錢,《論道》也沒要錢,但《知識論》一定給錢。領導才知道金老指的是稿費,不免有點尷尬;倒是金老還沒搞明白,仍舊傻乎乎地說:「還是錢那個東西。」一個在別人眼裡傻得有點可愛的老頭,卻是金老的生活本色。儘管他在學術上造詣很高,但是在生活中他不諳世故,不知道計較算計,他完全用他天真的為人處世對待這個世界。也許這樣生活金老會吃點虧,會遭受別人的譏諷,但是金老自己會覺得生活很開心輕鬆,這樣才會年輕才會長壽。

    2.幽默樂觀的玩家

    在一般人來看,提起哲學就是深奧,說到哲學家就是看不明白的古董;而好高騖遠、老氣橫秋、冷漠奇怪這類形容詞也是專門留給哲學家的;所以很多人對哲學家敬而遠之,這樣愈益加深了人們對哲學所謂高深的誤解。像金老這樣的人,要說起他的研究,對常人而言是有點好高騖遠:他漫遊的不是雲端,也不是天邊,而是沒有邊界、超越時間的無限宇宙世界。但在生活中他腳踏實地,他對生活的感受力比常人更具體生動,並且特別。用時髦的話說,金老不僅是個幽默樂觀的搞笑派,而且是體驗生活的大玩家。他的幽默言行,令人捧腹讚歎、拍掌稱妙;他的樂觀開闊,使人望洋興嘆自嘆弗如;他把養的鬥雞看作朋友與之一起進餐,和他的大蛐蛐一同進入夢鄉,還有他的客廳沙龍使人流連忘返。這樣會生活會找樂子的人,在生活中這樣開心的人,按照金老的邏輯來說,具備了長壽的必要條件。

    金老家裡有個專門做飯的老王,由於金老喜好鬥蛐蛐,老王時常被叫去抓蛐蛐,家裡的蛐蛐罐都有一大籮。金老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說:

    斗蛐蛐(或鬥蟋蟀)是中國歷史上人們廣泛地進行的遊戲。我參加過這種遊戲。這遊戲涉及高度的技術,藝術,科學。要把蛐蛐養好,斗好,都需要有相當的科學。頭一個好蛐蛐我聽見形容過的是萍鄉煤礦局的職員養的。當時有人形容它說:「它是烏鴉全身黑,好似恤侯張翼德,千員戰將不能當,大小三軍皆失色。」……在北京,頭一次養蛐蛐就得到一隻紅芽黑蛐蛐。(這是不應該的,應該完全分量平等。)它不算大,只有九厘八。可是在試斗的頭一天,它一口就打敗了一個一分重的翅子。不是亂斗的話,這個蛐蛐是有相當好的前途的。次年又看見了一隻很美的蛐蛐,是一個知識分子樣子的青年拿了一隻油光四射的黑蛐蛐,問我買不買,他要十五塊錢。我沒有買,我疑心那是一條人工孵出來的蛐蛐。

    金老的鬥雞也非常出名,他一般只養大公雞。解放前,金老常去逛北京的廟會,有一次便買了一對黑山狼雞。

    養了差不多時間,公雞已經到了九斤四兩,母雞也過了九斤……冬天來了,我怕它們冷,找書作參考,書上說可以喂點魚肝油,我用蘸墨水筆的管子灌了它們一管子的魚肝油,結果它們很快就在窩裡壽終。這是頭一次養雞。到了昆明之後……我仍然買了一隻桃源的黃色毛腿公雞……這東西生來就是霸權主義者。這個黃公雞一戰就把人家的柴公雞打敗了。從此小黃就在這村子裡稱霸起來了。我看這並不礙事。可是,謝家的人不同意。管家出來,一棍子把小黃打死了。回到北京後,類似的經驗重複了一次,又是我的公雞逞凶被人家打死了。

    可見金老是不管什麼情況下都在堅持養雞,他在尋找生活的樂趣時,完全是我行我素,只要沒有犯法沒有傷害他人,這一點值得借鑒,尤其是步入老年之人。人總是害怕孤單寂寞的,金老也不例外,但是一直是單身的金老,除了儘可能地多和朋友相處,另外就是自己多找樂子。除了鬥雞和玩蛐蛐,金老的興趣非常廣泛;加上金老的幽默天賦,所以即使年紀大了他也沒有寂寞難耐、孤苦伶仃之感,而且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這也是享有高壽的必要條件。

    《黃帝內經》說:「百病生於氣……喜則氣餒。」說明精神樂觀有利於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攝生詠》中也說:「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清代名醫葉天士更認為,「心胸常開闊,年歲活一百」。可見,情緒樂觀,笑顏常駐,笑口常開,是人體健康長壽不可缺少的條件。金老曾經說過他這一生都是樂觀的,他也喜歡笑。他一生衣食無憂,又始終是單身漢;不圖名不圖利,生活輕鬆;個性天真,這樣的人不樂觀才怪,即使到了高齡身體差了金老依舊是個樂天派。1982年,已是87歲高壽的金老身體每況愈下,但是據金老的學生回憶:

    他每天還按規定的時間聽新聞廣播,看報紙。他埋怨保姆說:「我今天不高興。你為什麼不按時叫我,我跟不上時間了。」他還自慰地說:「這幾天我能從沙發,走到屋門了,又進了一步。看來短時間死不了,我要看到『四化』。」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老頑童心態:長壽的秘方(3)

   

    除了樂觀,金老還特別幽默。幽默比笑話更需要更高品味修養,所以幽默需要後天的培養,但是金老好像在幽默這方面具有天賦,他的逗樂真是信手拈來,令人讚歎。例如解放初期艾思奇先生到清華大學演講,他批判形式邏輯是偽科學。沒想到在下面聽講的金老帶頭鼓掌,艾先生有點意外但很高興。但是金老下來說:「艾先生講得好,因為他的話句句都符合形式邏輯。」   

    而金老在清華教書期間,製造的不少幽默更是成為眾人皆知的笑談。有段時間由於梅貽琦校長外出,他委託清華學務處陳岱孫先生代理校事。一天,金老準備上廁所,卻發現手紙沒有了;金老卻並不著急找手紙,而是坐下來給陳先生寫了一張紙條:   

    伏以台端坐鎮,校長無此顧之憂,留守得人,同事感追隨之便。茲有求者,我沒有黃草紙了,請賜一張,交由劉順帶到廁所,鄙人到那裡坐殿去也。   

    意即陳先生既然代理校事,就該解決問題。讀來實在讓人捧腹。而說到自己的客廳,金老戲謔道:「一個光棍住在那樣幾間房子里,應該說是很舒服的。如果說的是白天,那幾間房子確實舒服。到了晚上,特別是上床後,問題就不同了。只要燈一滅,紙糊的頂棚上就好像萬馬奔騰起來,小耗子就開始它們的運動會了。好在那時候我正當壯年,床上一倒,幾分鐘之後就睡著了。」   

    這種幽默是金老特有的長壽秘方。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皮層存在著「快樂中樞」,有趣和可笑的幽默,是其最佳的刺激源之一。「快樂中樞」接受適宜的刺激後能夠呈興奮狀態,可以複製多種多樣美好的東西,在人的機體內發生一場「生物化學暴風雨」,從而激活人體機能,消除生理疲勞和精神倦怠,改善體內循環,增進免疫能力。為此幽默可以看作人體的生理按摩。同時幽默可以令人會心地笑,這樣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節血壓以及心臟,消除人的抑鬱和緊張情緒,以此促進身心健康。而且具有幽默感的人,新陳代謝很旺盛,不但能增強抵抗力,而且延緩衰老,這就是科學家把「幽默」生動地比喻為「生理按摩」的原因。老年人要想生活得愉快、健康長壽,應該學會幽默。   

    金老的幽默勁實在不小,連他自己的外表也不放過。能夠在自己身上找到幽默資料的人,是樂觀豁達、使人願意接近的人。由於眼睛不好怕光,一般情況下不論何時何地,金老都會戴著遮陽帽,並且儘可能壓低帽檐當然不是為了擺酷,而頭只能微仰著。而眼睛的鏡片則像黑白無常一樣兩種顏色。這種標誌式的造型使人覺得有點怪,對此金老自己對學生打趣說:   

    我年輕的時候眼睛不好,不好到什麼程度呢?因為我這個眼睛左眼近視800度,右眼遠視700度,結果來一個汽車,我看到七八個,然後我就不知道該躲哪一個了,可能七八個哪一個都不是真的。   

    而每當給新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金老的幽默經常是妙語連珠,令人佩服。抗日戰爭爆發之前,金老與梁思成夫婦在北京住前後院。他看到梁先生為了古建築上某個數據在房頂上上下下,就為他們夫婦特地做了一副對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上君子」在這裡是反語正用十分貼切。所以梁先生很高興:「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不然我怎麼才能打開一條新的研究道路,豈不是紙上談兵了嗎?」可林徽因女士並不領情:「真討厭,什麼美人不美人,好像一個女人沒有什麼可做似的。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金老聽後,十分讚歎連連鼓掌。   

    有時候,金老也玩點無關緊要的惡作劇逗笑。據金老好友陳公惠女士回憶,在美國留學時,一次金老在回家路上遇到房東故德太太。細心的房東太太立刻發現,金老的臉色看起來不大愉快。房東太太很關心金老就問:「你怎麼啦,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呢?」金老便有點委屈地說:「我在國內的女友來信要和我吹了。」然後頭也不回地跑到湖邊去,這下嚇壞了故德太太,生怕金老一時意氣做傻事,忙找人去勸千萬要想開;而金老卻為自己編的小惡作劇樂得哈哈大笑。   

    不過金老的幽默玩笑大多還是用在好朋友身上,只是有時因朋友不能接受金老的玩笑,金老的幽默也有「碰壁」的時候。吳宓先生也是金老的好朋友。吳先生也是個勇敢的痴情人,他把自己的情詩發表在報紙上,其中有「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兩句。金老經常擔任調解人,這一次別人又要金老去勸勸吳先生,幽默直率的金老就對吳先生說:你的詩好不好我們不懂,但其中涉及毛彥文,這就不是公開發表的事情。這是私事情,不應該拿到報紙上宣傳。我們天天早晨上廁所,可我們並不為此宣傳。吳先生的個性和金老大相徑庭,這下不禁勃然大怒,拍著桌子就說:「我的愛情不是上廁所!」金老一下也感覺自己話不大對,但是不知道怎麼解釋,就站著聽吳先生罵了半天。   

    當然這種情況是極少的,而且在我們今天看來,兩位痴情人的對白還是相當幽默的。幽默也無形中成了金老延年益壽的良方:它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保持情緒樂觀,使人容易從不好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增強心理防禦能力。   

    3.飲食專家的好胃口   

    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評價一個人身體健康和長壽與否,主要標準是:「沒心沒肺,能吃能睡」。「沒心沒肺」說的是保持平和快樂的心態,不要斤斤計較,保持心理健康;「能吃能睡」一是指食慾好,粗的淡的五穀雜糧葷素相宜;二是睡得香,想睡時能快速安穩入睡,睡眠時間適宜。實際上,這一說法也符合醫學根據。能吃意味著腸胃吸收和消化功能好,能睡可以保證大腦充分休息,精力充沛。2002年,對南京市一百多位百歲老人的調查也表明,老壽星長壽的共同點是:心態開朗,能吃能睡,起居生活富有規律。金老童心不老,心無城府,天真浪漫;金老曾戲言青年時,即使耗子在邊上開運動會他也照睡不誤,即使到了晚年他的睡眠功夫還是不錯。說起金老的能吃,使人聯想到金庸筆下的北丐洪七公和老頑童周伯通,洪七公會吃,周伯通會玩能吃;但金老不只是簡單地能玩會吃,而是品味不俗的飲食專家。他的回憶錄中提到飲食的很多,他非常贊同中國古人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留學回國後金老聘請了一位會做西餐西點的廚師,每逢金老的周末沙龍,金老都會給大家提供按他要求製作的咖啡和冰激凌。當時清華還有「金岳霖餅乾」,因為那時清華附近買不到點心,大家都是找金老的廚師定做餅乾,故有此美名。可見,金老對於中西飲食很有研究。    

    飲食是大家所關心的,也是大家所經常談論的。我第一次出國(那時叫「出洋」)後,也和其他的青年一樣感到洋飯難吃,星期六晚上總要到中國飯館去「過癮」。可是,吃洋飯不到半年,好些人都長胖了。這就是說味不行,營養還是好的。其實也不只是營養而已。英法德意美的伙食都有專長。比較起來法國最突出……我只會吃菜,不會做菜,烹飪這一藝術無法談論……西菜的主要手術是烤,中菜的長處很多,但是別於西菜的手術是炒。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老頑童心態:長壽的秘方(4)

   

    比較的結果,金老在他的回憶錄里認真下了結論:「中國菜,世界第一。」因為他品得更多的是中國美味。說起湘菜、粵菜、北京菜、川菜,金老說得頭頭是道;提起湖南的臘肉、雞油冬筍泥,還有魚翅龍蝦、烤乳豬……金老這個美食家更是如數家珍。金老還常在朋友家吃飯,他誇陳公惠女士手藝好,說她做的紅燒魚和白斬雞非常好吃,還說陳夫人還很擅長煮雞蛋。   

    就蛋白來說,有似豆腐腦;就蛋黃說,它既不是液體,因為它不流;也不完全是固體,因為它不硬;看著是一個小紅球;吃起來,其味之美,無與倫比……張奚若家有時可以吃到綠麵條。這東西是美味。麵條是綠色的,裡面有菠菜汁,面揉得很緊,煮的時間也不長因此吃起來有嚼頭,要用牙齒咬著吃,吃起來配上一兩大勺肉末,味道美得很。   

    不過金老個人的興趣主要蔬菜和水果。金老在回憶錄里說:「我的日常飲食,幾十年來都是一葷一素。」這是非常營養科學的飲食搭配,因為長期只吃素食的話,容易造成營養偏差。梁漱溟先生雖然說大半生茹素,但實際上他長期食用的雞蛋、牛奶等是葷食營養的替代品。總之葷素相宜,才能營養均衡。當然,葷食可以適度少吃一點。金老特別喜歡吃胡蘿蔔絲和絲瓜湯,他說自己喜歡吃炒菜的甜,他欣賞夾雜在別的東西里的甜。他最喜歡吃的水果是「大李子」,他在美國時吃過一次儘管非常貴,在山東吃過一次,所以他說:「我最愛吃的水果,我一生只吃過兩次,小時吃的不算。」其次他喜歡芒果、荔枝,白皮白肉白子的三白西瓜,還有蘭州甜瓜。他特別喜歡清香而甜的水果。    

    關鍵詞:快樂中樞  生理按摩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名士遺風:快樂的單身漢(1)

   

    ◆金老並不執著於愛情的結果,所以單身和這種超然的心態,反而有利於金老的延年益壽。◆只有能從名利圈裡走出來的人,才不會為名利糾纏,才能活得輕鬆,這也是長壽的必要條件之一。   

    還在清華念書時,金老就做過報刊編委,參加過業餘的攝影社,還和著名話劇家洪深演過話劇。1914年金老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先在美國攻讀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在英國倫敦大學和劍橋學習,爾後又在歐洲各國遊學;前後共計11年,直到1925年回國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可以說金老飽受歐美風雨之沐浴:不但在思想受到的影響頗大,而且生活方式也比較西化,例如喜歡喝咖啡。金老身高一米八,西裝革履,腰板筆挺,儀錶堂堂,加上說話幽默風趣,非常有紳士氣度,熟悉金老的朋友和學生對此都印象深刻。金老有時會穿著非常醒目的夾克衫(那時穿的人很少,尤其是教授),由於眼睛不大好,他戴著帽子微仰著腦袋,走路則難免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是皮鞋上永遠不會有灰塵;如果是夏天穿短褲,他會和西方的紳士一樣配上長筒襪。   

    可是金老也有非常不紳士的時候:有時他在西裝外套長袍子,戴八路軍的棉帽;他孩子氣很重,鬥雞玩蛐蛐,和小孩嬉鬧;他喜歡我行我素,反感做官而且覺得「很虧」,因為「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他喜歡研究古樹,對於花卉興趣盎然,他說自己最喜歡的花之一是梔子花;除此之外他還有不少怪動作。   

    金老看了不少小說,既有西方的如普魯斯特、福爾摩斯等,還有中國的武俠小說,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因此一次被沈從文先生拉去給學生講文學,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金老講了半天,最後說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有學生問《紅樓夢》又怎麼解釋,金老卻說:「紅樓夢裡的哲學不是哲學。」說到這金老忽然停下來說:「對不起,我這裡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後脖頸,居然弄出來一隻跳蚤!學生們都很吃驚,金老卻把跳蚤捏在手指里得意地欣賞!這種舉止使人想到晉代名士嵇康。   

    難怪金老的好友馮友蘭先生說金老像嵇康一樣,「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浪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邏輯性強;欣賞藝術,審美感高。金老自己也說:就我個人說,我是在抽象方面思想能夠相當精細而在人與人之間情感百分粗疏的人,在行為上難免不懂規矩,不守章法,不顧人情,不習世故,因此在生活上難免橫衝一陣,直撞一陣。的確,金老很有名士遺風,他終身未娶,無兒無女卻自得其樂,沒有家庭的羈絆,所以他能來去自由,洒脫人生;他把不能實現的愛情珍藏於心,而代之以濃厚的友情,無親勝有親,他一生都活在親情里;在世俗名利上,他與世無爭如閑雲野鶴,因此不會為生活所累;所以金老活得悠閑飄逸,平安長壽。   

    1.沒有家庭的羈絆   

    金老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金老沒有紈絝子弟養尊處優的習氣。在兄弟姐妹9人的大家庭里(長兄早逝),金老最好的朋友是他六哥,金老19歲那年,也就是金老出國的前一年,他六哥游泳時被溺死,當時這對他的打擊較大,專程送靈柩回家。另外,金老的母親對他影響比較大,金老曾經說:「我愛母親,從來沒有反抗過她。」但是1921年金老的母親也去世了,金老特地從國外回來,居喪期間他「繞棺悲歌」,可見對母親的深情。自此後,金老很少回到長沙去,他自己也承認:   

    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間的生活。我差不多不到長沙去,到上海去有一兩次住在二哥家裡,但主要是在徐家或張家,他們是徐志摩的親戚。我至少是從1914年起就脫離了親戚的生活,進入了朋友的生活,直到現在仍然如此。1932年到1939年我同梁家住在北總布衚衕,我同梁從誡現在住在一起,也就是北總布衚衕的繼續。   

    而金老成為現在視為時髦的單身貴族,這也並非他的初衷,但是姻緣總與金老陰差陽錯擦肩而過;而金老在這方面是個極為洒脫之人,所以最後終於沒有結婚。   

    一般人認為金老之所以終身未娶,是因為痴戀林徽因女士;但是在此之前,金老曾與一位美國麗人秦麗蓮小姐(中文名)結下情緣。1925年秦小姐隨金老回國,她因對中國家庭生活很有興趣,想親身體驗但是她不主張結婚。1926年金老初到清華大學教書時,便和秦小姐一起住在北京城裡。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林女士早已仙逝,此時金老認識了一位名記者,兩人談吐很合交往密切互生愛慕之情,金老常約她到家裡吃飯;正在他們準備結婚時,金老因病住院,那位記者也被確診為癌症,病情惡化得十分厲害,至此金老終於沒有結婚。   

    不過沒有家庭的拖累,金老卻倒活得輕鬆瀟洒。他一生不愁衣食,即使是在西南聯大那樣困難的時候,按照金老的說法:   

    我的生活一直是優越的。即令是在昆明,也仍然如此。在昆明有一個時期我的工資是最少的,溫德先生「考」第二。但是,我們不是最窮苦的,因為我們都是單身漢。   

    因為是單身金老的生活也很富足,所以他常接濟朋友和學生。據任繼愈先生回憶:   

    他單身一人,工資多,幫助一些困難學生,抗戰期間,不少學生家鄉淪陷了,經濟很困難,他一直資助學生念書,據我所知就有好幾個。   

    而在清華大學期間,金老的生活就更自在了,他還經常喝酒。他在自己的回憶錄里寫道:   

    我從前下午是不工作的。說的是不工作,不是不看書。(夏天常常打網球。)改變大的是應酬與交通。我從前雖沒有汽車,可是汽車是常坐的。應酬場合上喝酒經常過多,解放後我曾多次承認過「要是不解放,我可能早死了」。   

    那段時間金老每天上午上課或者研究學問,而下午就生活在朋友圈中,時常打打網球、玩玩橋牌,和朋友高談闊論,談古論今,十分愜意。而他養雞和斗蛐蛐的興趣也是這個時候培養出來的。如果感到情緒不好或者孤單時,喜歡哼歌吟詩做對聯的金老自有排遣的妙法。金老有篇文章《文字的情感寄託》,將情感的寄託分為三種:哲意的、詩意的和普通的。談到詩意的寄託時,金老說:   

    我個人有時因憂愁,有時因快樂,有時因孤單,有時因情緒沒有著落,有時因四周環境的美景,使我脫離日常生活,等等,使我感覺到一種逼迫我找出路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之下,我有時要念念詩或者唱唱歌,就是沒有詞的調子,也可以哼哼。詩歌和調子都可以讓我把積下來而化不了的情緒發泄出來。這實在是把詩歌和調子當作電線看,把情感寄托在上面,讓它流走……我依然念詩,而且把一時的感覺或一時的情緒寄託到別人的詩上去,因念別人的詩而把感覺與情緒發泄出來。   

    吟詩誦讀在醫學上的生理和心理功效,早已得到認可,在此毋須贅述。總之這種長期沒有負累、沒有壓抑的單身生活,使得金老既能在學術天地里縱橫自由,同時也大大減輕了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加上金老在愛情婚姻方面的豁達,不像一般人那樣認為獨身就有孤單之苦,消沉之意;金老並不執著於愛情的結果,所以單身和這種超然的心態,反而有利於金老的延年益壽。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名士遺風:快樂的單身漢(2)

   

    2.愛情友誼的涵養   

    關於林徽因女士和金老的情感故事,歷來為人所稱道。其實金老認識林女士是通過徐志摩先生介紹的。後來由於他們文化背景相近,志趣相投,金老漸漸成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家每周沙龍的座上常客,他們之間的交情也頗深。金老對林女士的人品才華十分讚羨,也是備加呵護,尤其對林女士格調清新的文學造詣相當欣賞,因為金老在這方面也是個雅士;而林女士也非常欽佩金老的學問,而且欣賞金老的紳士風度和幽默;他們談吐相投往來頻繁,因而難免互生愛慕之情。   

    據梁先生的續弦林洙女士說:有一次林女士哭喪著臉對梁先生說,她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而非常苦惱,不知怎麼辦才好。儘管林女士毫不隱諱,對梁先生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梁先生還是十分矛盾,痛苦至極。他們三個都接受了西方文明教育,因而都顯示出紳士之風。梁先生苦思一夜,還比較了金老優於自己的地方;最後他表態說林女士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老,梁先生將祝他們永遠幸福。接著林女士把一切原原本本告訴了金老,沒想到金老回答得更加率直坦誠:「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金老說到做到,自那以後他們三人毫無芥蒂,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常常是各居一幢房子的前後進。即使偶爾不在一地如抗戰時在昆明、重慶,但金老一有休假就跑到梁家住。這種坦蕩蕩的胸襟增進了他們之間的信任:連梁思成夫婦吵架,都是金老為他們仲裁;而金老則始終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說:「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這種非凡的襟懷印證了柏拉圖的名言:「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   

    金老之所以能夠做到,因為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是超脫的。金老有一學生突然遭受婚戀挫折,一氣之下想自殺。金老多次苦口婆心地開導他:戀愛是一個過程,而婚姻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戀愛是否得到了幸福要從全過程來看,而不應僅僅以婚姻作為衡量。學生聽後醒悟,解脫了精神危機。儘管是勸導學生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儘管金老並沒有娶林女士為妻,後半生差不多是孑然一身,但是他並沒有感到不幸福。他曾經那樣深情地愛過、生活過,他把自己對林徽因女士的深情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珍藏一生;他沒有得到但他始終擁有,所以他是幸福的。   

    林女士1955年去世時,金老覺得很悲哀,他說自己的眼淚沒有停過。金老給林女士的輓聯充滿了熾熱頌揚與激情飛瀉的不凡氣勢:「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取自林女士詩題《你是人間四月天》,它在西方意味著艷日豐碩與富饒。林女士去世後一年,一次金老在北京飯店請客,老朋友們都納悶他為什麼請客,金老卻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這話使在座的人唏噓不已。即使在金老已88歲高齡時,此時他身體衰弱,行動不便,記性也不大好了,談話超過10分鐘就會睡著。但是說到林女士,金老卻依舊精神矍鑠,十分健談。據晚年採訪金老的陳宇先生說,金老看到林女士的照片時很激動:   

    他接過手,大概以前從未見過,凝視著,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他的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梗在那裡。他一語不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他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地對我們說:「給我吧!」   

    陳先生等答應為他翻拍一張,金老生怕別人忘了,還拱手說:「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們道個謝!」當拿到照片時,據陳女士說:   

    他捧著照片,凝視著,臉上的皺紋頓時舒展開了,喃喃自語:「啊,這個太好了!這個太好了!」神經又興奮了起來。坐在這位垂垂老者的身邊,你會感到,他雖已衰殘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託。   

    金老的愛情儘管沒能修成「正果」,但是他得到了梁氏夫婦珍貴的情誼。如果說愛情對於金老只是一種精神寄託,那友情則成了他的感情之根,使之順理通達,怡情養性。金老曾經說過:   

    愛與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兩者經常是統一的……愛說的是父母、夫婦、姐妹、兄弟之間比較自然的感情,他們彼此之間也許很喜歡。果然如此的話,那他們既是親戚又是朋友。我和我的二哥與六哥就是這樣。喜歡說的是朋友之間的喜悅,它是朋友間的感情。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間的生活……   

    朋友的關係不想則已,想起來雖是古怪,血統既不相干,生活方式可不必一樣;它似乎是一種山水畫的圖案,中間雖有人煙山水草木土地的不同,然而彼此各有彼此的關係,而彼此的關係又各不同……中年以上的人差不多完全靠老朋友,新朋友是不易得到的,心思、情感、興趣、習慣等都被生活磨成角,碰既碰不得、合也合不來;老朋友在同一歷史道路上輾轉而來,一見就會心領意會情致怡然。   

    梁氏夫婦就是金老親密的老朋友。這對夫婦相繼去世後,金老生命的最後十年就和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先生一家一起度過的。梁從誡夫婦以父親之禮相待金老,親切地稱他為「金爸」,所以金老覺得非常欣慰。他自己也會經常提高嗓門問保姆:「從誡幾時回來啊?」儘管不是血緣上的親人,卻像親密無間的一家人。金老晚年的心境和情緒,並沒有孤獨之態,這和梁先生一家的照顧是分不開的。金老去世後,和梁思成夫婦一樣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他們三個在另一個世界裡又成為鄰居了。   

    因為金老的好客和幽默,他的朋友很多,除了梁氏夫婦外,經常和梁老來往的老朋友有:沈從文先生、張奚若先生夫婦、錢端生先生夫婦等。不少老朋友都把金老視為自己家庭的一員,而且他們大部分都是金老「湖南飯店」沙龍的常客。一般是周末到金老家裡飲茶清談,也可以嘗到按金老要求煮的咖啡和做的冰激凌。每到這個時候,金老的客廳就熱鬧非凡:張奚若和陶孟和兩位先生大講政治,鄧叔存先生則會帶上自己的畫作與朋友們共享,金老從不在這些朋友前講「倒朋友胃口」的邏輯,而是高談建築或者文學鑒賞。   

    除了學術,金老還有所圖的,就是追求和分享朋友之間的喜悅,所以他和朋友在一起時總是感覺真誠愉快,瀟洒自如。   

    3.超越名利與忘我   

    金老在中國的學術地位在他還相當年輕時,便已經得到學界的認可,但是金老既沒有恃才曠物也沒有借名圖利。對於做官,金老是有戒心的。他早年在國外學的就是政治學,他對舊中國的社會政治有比較透徹的分析。金老早年曾發表過《我們的政治主張》一文,針對當時的國民黨政治的腐敗,金老對知識分子提出了「四大原則」:   

    第一,希望知識分子可以經濟獨立。他打趣地說:「我開剃頭店的進款比交通部秘書的進款獨立多了,所以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第二,希望知識分子不能把官當職業,更不能做政客。即使參加憲法修議的大事,做完後依舊應該獨立。第三,希望知識分子不能貪圖發財致富。因為以此為目的,知識分子就會變成機器。第四,希望知識分子有獨立的環境,有志同道合者的團結。他認為有這樣的人去監督政治和改造社會,國家或許才有希望。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名士遺風:快樂的單身漢(3)

   

    這種說法正確與否暫不必評價,但是至少金老自己是身體力行的。他對於官場名利沒有興趣,用金老的話說:「解放以前,學校的官我沒有做過,惟一例外是我做過一次評議員。」更有意思的是,金老也根本不懂得如何做官。1952年北大清華院系調整後,周培源先生要求金老做哲學系主任,金老不想干;但周先生說:「要你做,你就得做。」金老無可奈何跑到辦公室里辦公。他也不知道「公」是怎麼辦的,就恭恭敬敬地在辦公室里待了半天,因為沒人找,金老便又跑回家去看書了。後來哲學所只好解除金老的行政職務。   

    而金老在建國後對待政治的熱情,是因為他真誠地認為:國家的性質不一樣了,時代環境也變化了,他自己是主張政治該為國家自由強大、人民的自由服務的,所以他以自己餘生的熱情投入進去了。他從沒有想到過要用政治給自己撈到什麼好處,不然像他那樣一個出名的人就會被名利所累;但是金老是超越名利的,不但如此他還會忘我,忘掉自己是誰。   

    忘記熟人或者朋友的名字,這種事比較常見;但是居然會忘記自己的姓名,除非不正常,這種事可能只會發生在像金老這種大智若愚、不問私利、不圖虛名的人身上。金老自己說:   

    在20世紀30年代,我頭一次發現我會忘記我的姓名。有一次,我打電話給陶孟和,他的服務員問「您哪兒」。我忘了,答不出來,我說不管它,請陶先生說話就行了。我不好意思說我忘了。可是那位服務員說「不行」。我請求兩三次,還是不行。我只好請教於王喜,他是給我拉東洋車的。他說:「我不知道。」我說:「你沒有聽見人說過?」他說:「只聽見人家叫金博士。」一個「金」字就提醒我了。   

    其實金老自幼博聞強記,忘掉自己姓名一是因為他專註於自己的學術研究,而且還不是一次。據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講,金老曾告訴她他忘記自己名字的趣事。一次金老去拜訪朋友,按了門鈴後朋友家女僕出來開門並問金老「貴姓」。金老一下懵了,忽然說不上自己的姓了!而且半天也想不出來,無奈之下他只好去問司機。這使得那位女僕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不過研究邏輯歸根結底只是金老認識世界一種方式,他在談山書畫時表示欣賞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意境,這應該是他會忘掉自己姓名的深層原因。   

    人生在世,難免被各種俗利世界所困,許多人更是沉浸於其中難以自拔,因而在其中消耗了自己的身軀和生命。只有能從名利圈裡走出來的人,才不會為名利糾纏,才能活得輕鬆,這也是長壽的必要條件之一。否則整日為了名利奔波計較爭鬥,人的精神被名利之心虛耗,又怎能長壽?   

     關鍵詞:情感寄託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激情人生:思維健腦與愛國熱情(1)

   

    ◆邏輯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遊戲,金老長期「玩」的這種智力遊戲,不僅「玩」成了一個大哲學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沒想到,還造就了一個老壽星。   

    ◆他的愛國激情一方面使他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學術思想,另一方面卻給他的生命帶來福音。   

    1.遊戲自娛的哲學家   

    金老自幼聰慧,讀書的時候經常跳級,而且記憶力超強,據說晚上做夢曾經背《四書》,他姑姑拿著書對照,發現金老背得一字不差。早在中學時代,金老就表現出了傑出的邏輯才能,他指出諺語「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里包含著明顯的邏輯錯誤,因為它推出來的結論是:朋友如糞土。自從1925年回國到清華大學教邏輯以後,金老已經完全哲學化了。金老在回憶錄里承認:   

    在1918年到1920年這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沒有離開過抽象思想。這一習慣形成之後,我雖然是一個活的具體的人,我的思想大都不能在活的具體的事上停留多少時候。這仍是基本事實。   

    金老的哲學世界是人類理性、詩意和宗教的神聖虔誠這三者的結合。他曾說:「世界上似乎有許多的哲學動物,我自己也是一個,就是把他們放在監牢里做苦工,他們腦子裡仍然是滿腦子的哲學問題。」有著一顆純粹而不含雜質之心的金老,將自己大半生的精神和智力,無私地獻給了哲學科研事業,而且自得其樂。因為在金老看來,哲學就是一種嚴肅的遊戲。1927年,金老為自己的書寫緒論時說:   

    坦白地說,哲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遊戲。我們可能天真地做哲學遊戲,這立即使專家感到可笑和氣憤,但是我們儘可能努力根據哲學規則來做哲學遊戲。我們不考慮成功或失敗,因為我們並不把結果看作過程的一半。正是在這裡,遊戲是生活中最嚴肅的活動之一。其他活動常常有其他打算。政治是人們追求權利的領域,財政和工業是人們追求財富的領域。愛國主義有時是經濟的問題,慈善事業是某些人成名的惟一途徑。科學和藝術、文學和哲學可能有混雜的背後的動機。但是一個人在骯髒的小閣樓上做遊戲。這十足地表達了一顆被拋入生活之流的心靈。   

    這種高尚純粹獨立的學術精神是金老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而他對待學術嚴謹而又充滿樂趣的態度,也是學人的楷模。在一般人眼裡非常枯燥的邏輯,對於金老卻覺得很有趣。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有學生曾問金老:「您為什麼要搞邏輯?」金老回答說:「我覺得它很好玩。」所以金老可以把枯燥的哲學理論和邏輯分析講得很生動,使學生在幾十年後都記憶猶新。   

    據金老學生諸葛殷同先生回憶:他說不是任何命題都是可以證實的,不是任何命題都是可以證偽的,他舉了個例子,在義和團里你如果信了我那套東西,就刀槍不入,後來跟洋鬼子打起來了,大師兄以為自己的信仰很堅定,就沖在前面,結果洋鬼子一槍就把大師兄打死了,那個二師兄以為大師兄信仰不堅定,所以被打死,我信仰堅定,還往前沖,又一槍打死了。三師兄……   

    當然金老最後成了世界有名的大哲學家,這絕不是隨便「玩」出來的,而是刻苦鑽研奮鬥的結果。張申府先生曾說金老是中國哲學界第一人,歐陽中石先生則說:「要說搞邏輯,他(金老)絕對是第一位的。」這些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20世紀30年代,金老每天上午在自己的小閣樓的一個犄角里冥思苦想,遨遊在抽象的思想海洋。即使是在戰事之秋的西南聯合大學,他也是孜孜不倦地思考著書。金老有個習慣:利用每周不上課的三天時間,全心全意做學問雷打不動,客人一概不見。這種情況下難免忘記了日本人的炸彈。當時金老住在昆華師範學校的學生宿舍樓里,1938年9月28日,日本飛機突襲雲南,金老在書齋里對空襲警報竟是充耳未聞。還好金老運氣好,幾枚炸彈在金老那幢樓的前後左右開花,但是他住的那幢樓居然沒事!當金老被驚醒從樓里跑出來,發現地上狼藉一片,而金老則是一副茫然狀。   

    金老70萬字的理論大作《知識論》,其命運也是一波三折,金老自己也記憶猶新:   

    花時間最長,災難最多的是《知識論》那本書。這本書我在昆明就已經寫成。那時候日帝的飛機經常來轟炸,我只好把稿子帶著跑,到了北邊山上,我就坐在稿子上。那一次轟炸的時間長,天也快黑了,我站起來就走,稿子就擺在山上了。等我記起回去,已經不見了。只好再寫。一本六七十萬字的書不是可以記起的,所謂再寫只可能是從頭到尾寫新的。   

    邏輯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遊戲,金老長期「玩」的這種智力遊戲,不僅「玩」成了一個大哲學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沒想到,還造就了一個老壽星。   

    據日本科學家研究,經常使用大腦的人即使年過花甲,思維能力卻相當於30歲般靈敏;反之,如果進入中年就放鬆大腦鍛煉的話,會加速大腦和思維能力的老化。因為據不完全統計,人的腦細胞大約是140億—150億個,而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會不斷衰老:40歲後每天約有10萬個腦細胞開始衰老,近七十歲時人的腦細胞比原來減少1/10左右,為了延緩大腦功能的老化和智力下降,主要的辦法就是勤用腦,主要是從小就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而現代醫學更認為:「生命在於大腦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堅持腦部運動相當重要,因為人的衰老首先來自大腦。經科學家測試:勤用大腦的人,不但不易疲勞,而且腦神經細胞都得到良好保養,隨著年齡增長,還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因為使用大腦越多,大腦內部各種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越多,由此形成越來越多的條件反射,大腦因而更加靈活,有延長大腦細胞壽命之功效。而如果無所事事懶於使用大腦之人,容易導致大腦萎縮早衰,並且智力下降。   

    對此,美國科學家作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將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共75人分為3組:勤于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和受人監督組。實驗最後表明:勤于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三項指標都達到最佳,而且三年後,這些老人都還健在;而思維遲鈍組的死亡率為12.5%,最後一組的死亡率更是高達37.5%。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勤用腦是指能在個人腦力承受範圍之內,而不是不加限制地使用大腦。我們應該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否則難以達到健腦的目的。金老一生基本上都在堅持著有難度的腦力運動,經常是上午做學問,下午打網球、喝茶聊天玩玩牌(解放後活動有所改變),一張一弛科學用腦,一直到晚年儘管金老有冠心病但是思維依舊清晰活躍,所以他能夠長壽。   

    2.激情燃燒的愛國者   

    縱觀金老的一生,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將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貢獻給了學術,以及在朋友圈子裡的生活,這是種內斂的激情;而新中國成立後,被愛國熱忱激發的金老又將自己後半生的激情獻給了國家、黨和人民。這種激情能夠解釋他在解放後所做的一切舉動,尤其在政治和對待自己的學術方面,許多人曾對此表示過疑惑甚至是批判。尤其後一輩的人,更難理解歷經國難滄桑變化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自由強大可以犧牲自我的愛國之情。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激情人生:思維健腦與愛國熱情(2)

   

    金老這種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他出生在清末,對於國土淪喪人們遭受屈辱體會很深,因而特別希望國家早日強大。辛亥革命爆發後,金老剪掉辮子興奮地迎接革命到來,還做了一首仿《黃鶴樓》的打油詩:   

    辮子已隨前清去,此地空餘和尚頭。   

    辮子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光溜溜。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儘管從清華畢業後留學英美身穿洋裝,但是金老的心依舊是中國心。金老曾說自己:「沒有趕上朝氣蓬勃的時代,反而進入了有瓜分恐懼的時代」,這種瓜分恐懼正是金老的愛國情結。在美國讀書時,聽到袁世凱復辟,金老悲憤不已痛哭一場;別的事情可以姑且將就,聽到別人說抗日會亡國亡種,金老情緒激動得只差要打人;1948年,為了抗議美國的扶日政策,金老竟帶頭拒領美國救濟麵粉。   

    金老曾說過他一生對政治不感興趣,但興趣又非常之大。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其實是:他不感興趣的是政治中的爾虞我詐和互相傾軋,他做不來同時覺得作為知識分子應與政治保持距離;同時他也非常希望國家強大、社會民主、人民自由,他願意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這是金老的政治熱忱。解放前,他非常讚賞自己的學生馮契先生參加地下黨工作。1939年馮先生回到昆明後,向金老說起敵後根據地的軍民如何勇敢殺敵時,金老非常高興,稱讚八路軍和游擊隊能征善戰。他也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他的學生殷海光先生這樣回憶:   

    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忽然碰見業師金岳霖先生。真像濃霧裡看見太陽!這對我一輩子在思想上的影響太具決定作用了。他不僅是一位教邏輯和英國經驗論的教授,並且是一位道德感極強烈的知識分子。昆明七年的教誨、嚴峻的論斷,以及道德意識的呼喚,現在回想起來實在鑄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論他本人,他是那麼質實、謹嚴、和易、幽默、格調高,從來不拿恭維話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際一點也不含糊。   

    由此可見,金老在這方面的號召力和人格魅力。   

    在開國典禮上,當毛主席用湖南話慷然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金老興奮得幾乎跳了起來!他逢人便嘆:「毛主席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好呵!解放了,中國人再也不受列強欺負了。」金老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都有救亡圖存的強烈理念,對新中國的誕生不僅有自豪感、認同感,還有油然而生的感激和報效之情,因為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金老一直希望自己的學術能夠為國家富強有所用,但解放前英雄無用武之地金老只能「解釋世界」;而現在有了「改造世界」的機會,以前被壓抑的激情噴薄而出,金老的心情自然異常地通暢,精神也非常亢奮。由此金老對待政治的態度發生轉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金老親眼看到新中國的變化,由此激發了他內心潛藏的愛國報國之心。如果沒有對真理的認同感,對大同世界的美好嚮往,金老不可能在解放後如此堅決地徹底批判自己的哲學體系,而且積極地投身於各項政治運動,以及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金老在清華自告奮勇帶頭開設馬列主義哲學大課,刻苦學習俄語。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年是一年級的學生,「明年是二年級,十年八年總有進步」。這種熱情的學習勁頭,使許多人自嘆弗如。1958年,已入黨兩年的金老訪問英國,一個東歐的前共產黨教授質問金老為什麼入黨而不好好做教授;金老很響亮地回答:「我加入共產黨是因為共產黨才能使中國翻身。我從一位教授變成共產黨員,感到自豪,感到自己的活力增強了!」可見金老對共產黨的確有由衷感懷之情。以至到了在古稀之年,金老還強烈地要求下放,據金老的侄子回憶:   

    他就要求要下放,他當時已經七十來歲了,他根本不可能下放了,但是他要求下放,搞得領導也很被動,那時我到他家去,見他專門在看養魚的書,我說你怎麼看養魚的書,他說你知道嗎,我要是下放去,你看,農林牧副漁,農業,我現在幹不了,林,我幹不了,牧,我也幹不了,副業,我也沒有技術,就剩下養養魚。   

    1982年,重病期間的金岳霖留下了一份遺囑:「哲學所黨組負責同志:我可能很快結束。我要藉此機會表示我感謝黨,感謝毛澤東同志,感謝全國勞動人民,把中國救了。瓜分問題完全解決了。四個現代化問題也一定會解決。我死之後,請在我的存摺中提出三千元獻給黨。請不要開追悼會,骨灰請讓清風吹走。」   

    有研究者認為金老的後半生是個悲劇,因為他背叛了他以前的學術理想,甚至放棄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儘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金老也開始回歸原來的學術理想,無奈歲月已經不饒人。對此王曉漁先生曾說:「今天,與其苛責哲學家的『幼稚病』,不如反思那個『頑童』也無法保持本真狀態的時代。」因為這更是那個時代一代知識分子的悲劇。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金老的轉變卻是他後半生的救星:他的愛國激情一方面使他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學術思想,另一方面卻給他的生命帶來福音。這種激情成為他後半生生活的全部力量和追求目標,是他人生價值的動力。它燃燒了金老的學術生命,卻點燃了他晚年的生命之燈。   

    關鍵詞:腦細胞衰老   

    金岳霖學術鏈接   

    金岳霖(1895—1984年),字龍蓀,出生於長沙,祖籍浙江省諸暨。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專著《邏輯》、《論道》、《知識論》奠定了他在哲學界的學術地位;編有《金岳霖學術論文選》、《金岳霖文集》等。1911年進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先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並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1921年後遊學英、德、法、意等國。1925年回國,1926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並一手創辦了清華大學哲學系。抗日戰爭期間在西南聯大任教,爾後又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為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院士,這是當時一個學者的最高榮譽。

   

   

    金岳霖:哲學大師的頑童天性  風流名士的洒脫激情激情人生:思維健腦與愛國熱情(3)

   

    解放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岳霖先生在新中國建立前,主要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3部專著。1949年後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強調形式邏輯應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提出了有關思維的新的判斷形式,主張恢復歸納本來的地位。   

    其三部論著反映了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範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岳霖先生肯定有獨立於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於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範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他認為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岳霖先生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對演繹邏輯的基本問題作了深入探索;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包括王浩、馮契、沈有鼎、殷海光在內的一大批大師級的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   

    金岳霖健康小辭典   

    金岳霖頑童養生法   

    1玩玩具   

    2斗蛐蛐   

    3鬥雞   

    4玩幽默   

5玩邏輯錢穆

 

本書由新浪愛問冬聽雪整理製作

更多資料請瀏覽:http://iask.sina.com.cn/user/my_ishare.php?uid=1227778444

 


推薦閱讀:

《大學》求義:第十章 慮
什麼是《道德經》的道: 一陰一陽謂之道——用系統論的觀點整體看萬物
孝與中庸之道 |《孝經》諸侯章第三
國學經典100條
黃詩煊在終南山下專訪國學大師張豈之教授

TAG:養生 | 智慧 | 國學 | 大師 | 國學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