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百善孝為先,這是儒家的思想觀點,那麼儒家為何要把「孝」字捧到這麼高的位置,人又如何盡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經典的典籍《論語》,我們便能從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論語》里是怎樣對孝定義的。

  魯國的孟武伯向孔子怎樣盡孝道。孔子答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要象父母擔心孩子的病一樣。為人父母的都應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有了病或者多少拉了點肚子、受了點傷、著了點涼,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擔心、掂念、疼惜,恨不得這病疾轉到自己的身上,讓孩子免受其苦,快快樂樂?

  孔子這個回答是十分智慧的,他不去做一大通應該如何如何的說教,只拋下這句半拉子話讓孟武伯自己去理解、體會。父母在你小時是怎樣疼惜你的,你現在也去怎樣疼惜父母,這就是孝。孝順父母的心情,也要象「父母唯其疾之憂一樣」,是從內心到行動,都切切實實的展現出來。做父母的,又有哪個對孩子病疾的疼愛、惦念不是發自於心、油然而生,而需要別人來規定如何做才算盡禮呢?

  孔子認為孝要發自內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問孝時,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這裡嚴厲地說,不要以為給父母供吃供喝,養著父母這就叫孝了。養狗、養馬,也是這樣養。不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養父母和養犬馬有什麼區別!

  孔子還認為盡孝要始終如一,他提出了一個詞「色難」。「色」就是臉色、神色。一個人盡一次孝並不難,難得是始終孝字當先、不厭其煩。朱熹對「色難」一詞有精闢的見解:「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爾,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無論伺奉父母的活多臟、多累,無論父母有多嘮叨,在父母面前,始終不改色,和悅如一,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又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後一句是說,父母的年齡生日不可不記得,父母每過生日,既為生辰而喜,又為增歲而懼。

  孝還表現在自個好好做人,不辱沒先人。這是孔子對盡孝的另一個要求。他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那麼孔子為何要彰揚孝道呢?

  《論語》里孔子的弟子有子說了句話:「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孝是人性之根本,人不孝敬父母,則與犬馬無別。孝是人性善與惡之間的一道堤壩,彰揚孝道,就是彰揚人性,彰揚社會道德。孝順父母的人,充滿人性,心中有德,很少會幹出犯上作亂、作姦犯科的事。相反,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能孝順的人,已無人性和廉恥之心,什麼樣的壞事干不出來呢?

推薦閱讀:

男方父母不同意在一起,大家能給我點建議嗎?
 父母
當父母對你死心放棄你,你自己一個人無依無靠,人生低谷,如何生活下去?
如何說服很宅的媽媽和自己一起去日本旅行?
哪一瞬間讓你突然很心疼父母,讓你覺得他們特別不容易?

TAG:父母 |